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九》

Library Resources
1 九:
𧩣:《集韻》《類篇》𠀤乃老切,音腦。語相侮也。或作譅。

2 九:
𧩤:《玉篇》同詯。

3 九:
𧩥:同謷,譌省。

4 九:
諛:《唐韻》楊朱切《集韻》《韻會》容朱切《正韻》雲俱切,𠀤音兪。《說文》諂也。《書·囧命》僕臣諛,厥后自聖。《史記·叔孫通傳》先生何言之諛也。《莊子·漁父篇》不擇是非而言謂之諛。《荀子·修身篇》以不善和人者謂之諛。《鹽鐵論》富貴多諛言。又《集韻》《類篇》𠀤兪戍切,兪去聲。義同。《莊子·天地篇》孝子不諛其親。俗作䛕,非。

5 九:
諜:《唐韻》徒叶切《集韻》《韻會》達協切,𠀤音牒。《說文》軍中反閒也。《玉篇》伺也。《左傳·桓十二年》楚師分涉於彭,羅人使伯嘉諜之。《註》諜,伺也。《疏》謂詐爲敵國之人,入其軍中,伺𠋫閒隙,以反報其主,兵書謂之反閒。又《宣八年》晉人獲秦諜。《註》諜,往來閒諜者,今謂之細作。又《哀元年》使女艾諜澆。《註》𠋫也。《周禮·夏官》環人巡邦國搏諜賊。《吳志·孫皓傳》宜遣閒諜,以觀其勢。又《字林》通作牒。《廣韻》譜諜也。《史記·三代世表》余讀諜記,黃帝以來皆有年數,稽其歷譜諜終始五德之傳,古文咸不同,乖異。《後漢·張衡傳》子長諜之,爛然有第。《註》諜,譜第也。與牒通。《文心雕龍》百官詢事,則有關刺解諜。諜者葉也,短𥳑編諜,如葉在枝。諜亦書作牒。又通作喋。《史記·張釋之傳》豈斆此嗇夫,諜諜利口捷給哉。《索隱曰》漢書作喋喋,多言也。又《集韻》託協切,音帖。《說文》義同。《類篇》安也。又《集韻》悉協切,音燮。《類篇》言相次也。《增韻》或作𧨯,譌作〈言𡵬〉。《字彙補》又省作𧩜,𠀤非。
考證:〔《左傳·桓十二年》楚師伐絞涉彭,羅人使伯嘉諜之。〕謹照原文伐絞涉彭改分涉於彭。

6 九:
𧩦:《廣韻》紀力切《集韻》訖力切,𠀤音殛。訥言也。又人名。與𧩦、汝𧩦,見《宋史·宗室表》。

7 九:
𧩧:《廣韻》徒落切《集韻》達各切,𠀤音鐸。《廣雅》欺也。

8 九:
𧩨:《玉篇》胡遘切,音𠋫。言貌。

9 九:
𧩩:《字彙》同𧩨。

10 九:
諝:《唐韻》《正韻》私呂切《集韻》《韻會》寫與切,𠀤胥上聲。《說文》知也。《廣雅》哲也。《玉篇》才智之稱也。《陸機·辨亡論》謀無遺諝,舉不失策。《註》諝,智也。又《正字通》詐也。《淮南子·本經訓》比周朋黨,設詐諝,懷機械巧故之心,而性失矣。又《廣韻》與胥同。《周禮·天官·冢宰》胥十有二人。《註》胥讀如諝,謂其有才知爲什長。又《廣韻》相居切《集韻》《韻會》《正韻》新於切,𠀤音胥。義同。《字彙補》譌作𧩑、𧫐,𠀤非。

11 九:
諞:《唐韻》部田切《集韻》《韻會》《正韻》蒲眠切,𠀤音蹁。《說文》便巧言也。《·秦誓》惟截截善諞言。又《論語》友諞佞。今文作便。又《玉篇》步連切《廣韻》房連切,𠀤音㛹。義同。又《集韻》紕延切,音篇。《類篇》辯佞之言也。又《玉篇》《廣韻》符善切《集韻》婢善切,𠀤㛹上聲。又《廣韻》符蹇切《集韻》平免切,𠀤卞上聲。又《正韻》補典切,音扁。義𠀤同。

12 九:
諟:《集韻》《韻會》《正韻》𠀤上紙切,嗜上聲。《說文》理也。《廣雅》是也。《玉篇》審也,諦也。《廣韻》正也。與是通。《·太甲》先王顧諟天之明命。《傳》諟,是也。《疏》諟與是,古今之字異,故變文爲是也。《𨻰書·姚察傳》硏覆古今,諟正文字。《註》諟卽是也。《集韻》或作提。又《集韻》《正韻》𠀤丁計切,音帝。與諦同。或作𧫚。

13 九:
𧩪:《字彙》俗謥字。

14 九:
𧩫:《集韻》譇、詫𠀤同。

15 九:
諠:《唐韻》况袁切《集韻》《韻會》許元切,𠀤音暄。與諼同。詐也。又忘也。詳後諼字註。又《廣韻》譁也。《正韻》囂也。《史記·鼂錯傳》諸侯諠譁。《後漢·姚期傳》諠呼滿道。《晉書·惠羊皇后傳》百姓諠駭。《韻會》與喧同。《正字通》與吅咺讙嚾𠀤通。當作〈言𡨈〉。又《集韻》《類篇》𠀤火遠切,暄上聲。亦忘也。《班固·幽通賦》猶諠已而遺形。

16 九:
𧩬:《玉篇》宜巾切,音銀。頑也。

17 九:
諡:《唐韻》《集韻》《韻會》𠀤神至切,音示。《說文》行之迹也。《爾雅·釋詁》靜也。《疏》人死將葬,誄列其行而作之也。《釋名》曳也。物在後爲曳,言名之於人亦然也。《白虎通》諡之爲言引也。引列行之迹,所以進勸成德,使上務節也。《增韻》誄行立號以易名也。《汲冢周書》維周公旦、太公望,開嗣王業,攻于牧野之中,終葬,乃制諡敘法,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大雅》文王在上。《註》愼也,悉也。生存之行,終始悉錄之以爲諡也。《穀梁傳·范甯註》諡者,所以勸善而懲惡。《禮·檀弓》死諡周道也。《疏》殷以上有生號,仍爲死後之稱,周則死後別立諡。《周禮·春官·大史》小喪賜諡。《疏》賜諡之制實始於周也。又《集韻》《類篇》𠀤於賜切,音縊。又《集韻》《類篇》𠀤羊至切,音肄。義𠀤同。《類篇》或省作𧨦。與謚別。

18 九:
諢:《廣韻》《集韻》𠀤五困切,兀去聲。弄言也。《唐書·史思明傳》思明愛優諢,寢食常在側。《遼史·伶官傳》打諢得不是黃幡綽。又諢衣。《雲仙雜記》穆宗以𤣥綃白書,素紗墨書爲衣服,賜承幸宮人,皆淫鄙之詞詩,號諢衣。又《金壷字考》與顐同。《唐書·元結傳》諧臣顐官,怡愉天顏。

19 九:
𧩭:《類篇》同䜏,省。

20 九:
𧩮:《唐韻》先鳥切《集韻》先了切,𠀤音篠。《說文》小也,誘也。引《禮·學記》足以𧩮聞。今《學記》作謏。註:小致聲譽也。又《集韻》息有切,秀上聲。義同。或作訹。又《廣韻》蘇后切,音叟。𧩮訹,誘辭。又《類篇》私詈也。《字彙補》譌省作𧨠,非。

21 九:
諣:《唐韻》《集韻》𠀤呼卦切,虺去聲。《說文》疾言也。又《廣韻》呼霸切《集韻》火跨切,𠀤音化。義同。又《集韻》公蛙切,音媧。《類篇》惰也,黠也。或作𧬭。

22 九:
諤:《廣韻》五各切《集韻》《韻會》《正韻》逆各切,𠀤音鄂。《廣雅》諤諤,語也。《玉篇》正直之言也。《史記·商君傳》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家語》湯武以諤諤而昌。又《廣韻》謇諤,直言也。《後漢·儒林傳》臣無謇諤之節,而有狂瞽之言。又《韻會》通作鄂。《禮·坊記·鄭註》子於父母尚和順,不用鄂鄂。《釋名》鄂本又作諤。又通作咢。《前漢·韋賢傳》咢咢黃髮。《師古註》直言也。《類篇》或作讍。

23 九:
䛹:《唐韻》蒼甸切,音蒨。䛹,散也。又《集韻》翾縣切,音絢。與諯同。《類篇》相責也。一曰數也。

24 九:
諥:《廣韻》《集韻》𠀤竹用切,腫去聲。《類篇》言相觸也。又《正字通》言謹重也。又人名。《唐書·昭宗紀》樞密使李周諥。或書作𧬤。

25 九:
諦:《唐韻》都計切《集韻》《韻會》《正韻》丁計切,𠀤音帝。《說文》審也。《書·洪範·孔傳》必微諦。《疏》聽當別彼是非,必微妙而審諦也。《後漢·祭祀志》褅之爲言諦也。諦諟昭穆尊𤰞之義。又《李雲傳》帝者,諦也。《註》審諦於物也。《魏志·明帝紀》君諦視之勿誤也。《關尹子·九藥篇》諦毫末者,不見天地之大。《劉勰·新論·專學篇》心不在學而强諷誦,雖入於耳而不諦於心。又四諦。《魏書·釋老志》初根,人爲小乗,行四諦法。《釋典·心經》四諦:苦集滅道。苦謂生老病死,集謂集聚骨肉財帛,滅謂壞滅,道謂修行。又二諦:世諦以世俗顯緣起之事,諸法歷然,勸臣子以忠孝,勸家國以和治,此依俗諦。眞諦彰本寂之理,一性泯然,是非雙泯,能所俱亡,此依眞諦。又《集韻》或作諟、𧫚,互詳二字註。又《集韻》田黎切,音題。號也。與嗁、謕𠀤同。又通作啼。《荀子·禮論篇》哭泣諦號。《註》啼、諦通用。

26 九:
𧩯:《字彙》同訴。《宋書·謝靈運傳》𧩯愁衿兮鑑戚顏。

27 九:
𧩰:《字彙》皮面切,音卞。出《釋典》。《正字通》俗字,宜刪。

28 九:
諧:《唐韻》戸皆切《集韻》《韻會》《正韻》雄皆切,𠀤音骸。《說文》詥也。又《廣雅》耦也。《玉篇》合也,調也。《·堯典》克諧以孝。又《舜典》八音克諧。《左傳·襄十一年》如樂之和,無所不諧。《禮·禮器》君子有禮,則外諧而內無怨。又《文心雕龍》諧之言皆也,辭淺會俗,皆悅笑也。《前漢·敘傳》東方贍辭,詼諧倡優。《晉書·顧愷之傳》愷之好諧謔,人多愛狎之。又平論定其價也。《後漢·宦者張讓傳》當之官者,皆先至西園,諧價,然後得去。又古書名。《莊子·逍遙遊》《齊諧》者,志怪者也。又鳥名。《博雅》鴆鳥,其雄謂之運日,其雌謂之隂諧。《淮南子·繆稱訓》隂諧知雨。《註》天將隂雨則鳴。又叶弦雞切,音奚。《後漢·五行志》更始時童謠曰:諧不諧,在赤眉。又《儒林周澤傳》時人爲之語曰:生世不諧,作大常妻。
考證:〔《博雅》鴆鳥,其雄謂之運目,其雌謂之隂諧。〕謹照原文運目改運日。

29 九:
諨:《集韻》《類篇》𠀤方六切,音福。言備也。

30 九:
諩:《類篇》同譜,省。《春秋序》譜第。《註》譜,本又作諩。又人名。與諩、盂諩,見《宋史·宗室表》。

31 九:
䛺:《類篇》同誡。又人名,與䛺、孟䛺,見《宋史·宗室表》。

32 九:
𧩱:《集韻》北諍切,音逬。《類篇》助言也。本作𧩱。《正字通》俗誁字。

33 九:
諪:《字彙》唐丁切,音亭。調諪也。《正字通》亦作調停。

34 九:
諫:〔古文〕𧧅《唐韻》古晏切《集韻》《韻會》《正韻》居晏切,𠀤音㵎。《說文》証也。《徐曰》閒也。君所謂否,臣獻其可,以閒隔之,於文言柬爲諫。柬者,多別善惡,以𨻰於君。《白虎通》閒也,因也,更也。是非相閒,革更其行也。《詩·衞風·淇奧序疏》干也。干君之意而告之。《廣雅》正也。《廣韻》諫諍,直言以悟人也。《·說命》后從諫則聖。《禮·曲禮》爲人臣之禮,不顯諫,三諫而不聽,則逃之。子之事親也,三諫而不聽,則號泣隨之。《前漢·賈山傳》工誦箴諫,瞽誦詩諫,公卿比諫,士傳言諫過。《舊唐書·職官志》凡諫有五:一曰諷諫,二曰順諫,三曰規諫,四曰致諫,五曰直諫。又官名。《周禮·地官》有司諫。《註》諫猶正也,以道正人行。《後漢·百官志註》胡廣曰:武帝元狩五年,置諫大夫爲光祿大夫。世祖中興,以爲諫議大夫。又鳥名。《說苑·辨物篇》東方有鳥,名諫珂,文身而朱足,憎鳥而愛狐。又果名。《本草綱目》橄欖,一名諫果,出《農書》。又姓。《風俗通》漢有治書侍史諫忠。又《集韻》居顏切,㵎平聲。《類篇》諍也。又《集韻》郞旰切,音爛。與讕同。又叶古限切,音𥳑。《·大雅》王欲玉女,是用大諫。叶上反。又叶經𩃓切,音見。《卻正·釋譏》譬逌人之有采於市閭,游童之吟詠乎疆畔,庶以增廣福祥,輸力規諫。《註》畔音弁。《俗書證誤》从東,非。諌dǒng,多言也。。

35 九:
𧩲:《集韻》《類篇》𠀤郞達切,音刺。䜎𧩲,語聲。《正字通》通作刺。

36 九:
諬:《字彙》與啓同。

37 九:
諭:《唐韻》羊戍切《集韻》《韻會》兪戍切,𠀤音裕。《說文》告也。《類篇》曉也。《韻會》及其未悟,告之使曉。《穀梁傳·桓六年》修敎明諭國道也。《禮·祭義》諭其志意。《疏》使祝官啓告鬼神,曉諭鬼神以志意。《周禮·秋官》訝士掌四方之獄訟,諭罪𠛬于邦國。《註》告曉以麗罪,及制𠛬之本意。《疏》諭爲曉,故曰告曉。《戰國策》寡人諭矣。《註》諭,曉也。《呂覽·離謂篇》言者以諭意也。《淮南子·主術訓》衰絰菅屨,辟踴哭泣,所以諭哀也。《註》諭,明也。又《玉篇》譬諭也。《前漢·賈誼傳》誼追傷屈原,因以自諭。《師古註》諭,譬也。又《廣雅》諫也。又官名。《唐書·百官志》有左右諭德。又縣名。《晉書·地理志》新諭縣,屬荆州安成郡,吳置。《唐書·地理志》招諭縣,屬錦州,垂拱三年置。又姓。《廣韻》東晉有諭歸,豫章人,撰《西河記》。何承天云:音樹。又《玉篇》他口切,偸上聲。誘也。《集韻》或作喩。

38 九:
諮:《廣韻》卽夷切《集韻》津私切,𠀤音資。與咨同。謀也,問也。《·小雅》周爰咨諏。《釋文》咨本亦作諮。《左傳·桓六年》夏會於成紀,來諮謀齊難也。《後漢·趙典傳》朝廷每有災異疑議,輒諮問之。
考證:〔《後漢·趙典傳》朝廷每有災異疑議,輒諮門之。〕謹照原文諮門改諮問。

39 九:
諯:《廣韻》職緣切《集韻》《類篇》朱遄切,𠀤音專。《說文》數也。一曰相讓也。又《呂覽·任地篇》草諯大月。又人名。與諯、崇諯,見《宋史·宗室表》。又《廣韻》純緣切《集韻》淳沿切,𠀤音遄。又《集韻》《類篇》𠀤直碾切,纏去聲。又《玉篇》《唐韻》尺絹切《集韻》樞絹切,𠀤音釧。又《集韻》翾縣切,音絢。或作䛹。義𠀤同。

40 九:
䛻:《說文》與𦍶、誘𠀤同。詳誘字註。又人名。與䛻、善䛻,見《宋史·宗室表》。

41 九:
諰:《唐韻》胥里切《集韻》想止切《韻會》《正韻》想里切,𠀤音枲。《說文》思之意。《廣韻》言且思之。又《類篇》直言也。又懼貌。《荀子·議兵篇》諰諰然常恐天下之一合而軋己也。又人名。《宋史·宗室表》武翼郞士諰。又《集韻》息攺切,顋上聲。《類篇》語也。又《廣韻》山隹切《集韻》所隹切,𠀤音籭。《說文》義同。又《類篇》語失也。又《集韻》塢皆切,隘平聲。《類篇》呼彼之稱。《說文》本作𧪳。《字彙》同葸。

42 九:
䛼:《集韻》《類篇》𠀤虎委切,音毀。謗也。或作譭。通作毀。又人名。《宋史·宗室表》左迪功郞不䛼。又《集韻》《類篇》𠀤乃結切,音湼。《博雅》怒也。一曰訶也。與㖏同。《字彙補》譌作𧨚,非。

43 九:
諱:《唐韻》《集韻》《韻會》𠀤許貴切,音卉。《說文》誋也。《廣韻》避也。《玉篇》隱也,忌也。《春秋序》隱諱以辟患。《公羊傳·閔元年》春秋爲尊者諱,爲親者諱,爲賢者諱。《戰國策》罰不諱强大。《註》諱,猶避也。《史記·秦始皇紀》秦俗多忌諱之禁。又畏也。《史記·商君傳》華陽、涇陽等擊斷無諱。又《增韻》護短曰諱。又生曰名,死曰諱。《左傳·桓六年》周人以諱事神,名終將諱之。《疏》自殷以往,未有諱法,諱始於周。《禮·檀弓》卒哭而諱。《疏》古者生不相諱,卒哭,乃有神諱也。又不諱,謂死也。《史記·商君傳》公叔病,如有不可諱,將奈社稷何。《後漢·桓榮傳》如有不諱,無憂家室也。《註》死者人之常,故言不諱也。又叶呼韋切,音揮。《東方朔·七諫》願乗閒而效志兮,恐犯忌而干諱。卒撫情以寂漠兮,然怊悵而自悲。

44 九:
𧩳:《類篇》同𧧻。《六書正譌》𧧻,別作𧩳,非。

45 九:
諲:《唐韻》於眞切《集韻》《韻會》《正韻》伊眞切,𠀤音因。《爾雅·釋詁》敬也。又人名。《南齊書》太常丞何諲之。《唐書》大都督長史呂諲。又《玉篇》之神切《集韻》之人切,𠀤音眞。義同。《集韻》或作㖶。

46 九:
諳:《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烏含切,音庵。《說文》悉也。《玉篇》知也。《增韻》練也,歷也。《六書統》熟聞也。《字彙》曉也。《後漢·虞延傳》陵樹株蘖,皆諳其數。《晉書·刁協傳》久在中朝,諳練舊事。《𨻰書·姚察傳》諳識內典。又《玉篇》記也,誦也,大聲也。《廣韻》憶也。《類篇》諷也。又官名。《金史·國語解》諳版勃極烈,官之尊且貴者。又《集韻》烏紺切,庵去聲。《類篇》背誦也。又《集韻》他口切,偸上聲。言悉也。《類篇》或作𧫧。亦作𧩸。

47 九:
諴:《唐韻》《集韻》胡毚切《韻會》胡讒切《正韻》胡嵒切,𠀤音咸。《說文》和也。《·召誥》其丕能諴于小民。又《韻會》諴也。《·大禹謨》至諴感神。《蔡傳》諴感物曰諴。又《廣雅》調也,謷也。又樂名。《隋書·音樂志》皇帝初獻奏諴夏之樂。又《集韻》魚咸切,音嵒。同𧬌。又《集韻》姑南切,鴿平聲。《類篇》嗤也。

48 九:
諵:《集韻》《韻會》《正韻》𠀤那含切,音南。與𧧛同。《玉篇》語聲。《類篇》聒語也。又人名。希諵、孟諵,見《宋史·宗室表》。又《廣韻》女咸切《集韻》尼咸切《韻會》泥咸切,𠀤𡤙平聲。詁諵也。又諵諵,多言貌。《韓愈·望秋詩》論詩說賦相諵諵。又《廣韻》《集韻》𠀤尼賺切,𡤙去聲。《類篇》諵謏,私詈也。《集韻》或作喃。束晰作娚。

49 九:
諶:《唐韻》《韻會》是吟切《正韻》時任切,𠀤甚平聲。《說文》誠諦也。《爾雅·釋詁》信也,誠也。《·咸有一德》天難諶,命靡常。《傳》諶,信也。《楚辭·九章》諶荏弱而難持。《註》諶,誠也。又國名。《前漢·地理志》有諶離國。又人名。《左傳·襄二十九年》裨諶,鄭大夫。《註》諶本亦作湛。又姓。《萬姓統譜》漢荆州刺史諶仲,南昌人。又與忱同。《·大誥》天棐忱辭。《傳》忱,信也。《說文》引作諶。又通作訦。《爾雅·釋詁註》燕代東齊謂信曰諶。《疏》按方言作訦。訦、諶音義同。又叶市隆切,音戎。《·大雅》天生烝民,其命匪諶。靡不有初,鮮克有終。《集韻》一作愖。

50 九:
𧩴:《類篇》同誺。又《集韻》丑二切,絺去聲。言緩貌。

51 九:
諷:《唐韻》芬鳳切《集韻》《韻會》方鳳切,𠀤風去聲。《說文》誦也。《周禮·春官·大司樂》以樂語敎國子,興道諷誦言語。《註》倍文曰諷,以聲節之曰誦。《前漢·藝文志》太史試,學童能諷書九千字以上,乃得爲史。《晉書·阮瞻傳》諷誦遺言,不若親承音旨。又《廣雅》敎也。《玉篇》譬喩也。《集韻》諫刺也。《增韻》託音曰諷。《史記·滑稽傳》優孟常以談笑諷諫。《家語》忠臣之諫君有五義焉,吾從其諷諫乎。《白虎通》諷者,智也。患禍之萌流,睹其事未彰而諷告,此智性也。又與風通。《詩·國風·關雎序》風,風也。《註》上如字,下卽諷字。崔靈恩云:用風感物,則謂之諷。又《小雅》或出入風議。《箋》風猶放也。卽諷議。《前漢·嚴助傳》令助諭意,風指於南越。《師古註》以天子之意指諷告也。又《廣韻》方馮切,音風。亦誦也。一曰告也。

52 九:
𧩵:《字彙》同辯。

53 九:
諸:〔古文〕𢒕《唐韻》《廣韻》章魚切《集韻》《類篇》《韻會》《正韻》專於切,𠀤渚平聲。《說文》辯也。《徐曰》別異之辭。《爾雅·釋訓》諸諸,便便,辯也。《註》皆言辭辯給也。又《玉篇》非一也。皆言也。《正韻》凡衆也。《·舜典》歷試諸艱。《·邶風》孌彼諸姬。《史記·賈誼傳》紛亂諸事。又《廣雅》之也,於也。《穀梁傳·莊二十四年》迎者行見諸,舍見諸。《註》諸,之也。《禮·射義》射求正諸己。《註》諸,猶於也。又《韻會》語助辭。《·邶風》日居月諸。《疏》居,諸,語助也。《公羊傳·桓六年》其諸以病桓與。《註》其諸,辭也。又《韻會》有諸,疑辭。《孟子》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諸。又于諸,寘也。《公羊傳·哀六年》𨻰乞使人迎陽生,于諸其家。《註》齊人語也。又諸侯,國君也。《易·比卦》先王以建萬國,親諸侯。又官名。《周禮·夏官》諸子。《註》主公卿大夫士之子者。或曰庶子。又神名。《淮南子·地形訓》諸稽攝提條風之所生也。又諸比,凉風之所生也。《註》皆天神名。又因諸,齊獄名。《公羊傳·昭二十一年》宋南里者何若。曰:因諸者然。《註》因諸者,齊故𠛬人之地。又諸于,衣名。《前漢·元后傳》政君獨衣絳緣諸于。《師古註》諸于,大掖衣,卽袿衣之類也。又偏諸,衣緣也。《賈誼傳》爲之繡衣絲履偏諸緣。《師古註》若今織成,以爲要襻及褾領者。又《韻會》方諸,鑑名。以取明水於月。又《釋名》諸,儲也。藏以爲儲,待給冬月用之也。《禮·內則》桃諸、梅諸。《疏》王肅云:諸,菹也。謂桃菹、梅菹,卽今之藏桃、藏梅也。又《周禮·天官·六飮疏》紀莒之閒名諸爲濫。又草木名。《爾雅·釋木》諸慮,山櫐。《註》今江東呼櫐爲藤,似葛而麤大。《嵆含·南方草木狀》諸蔗一曰甘蔗,交阯所生者。又獸名。《山海經》單張山有獸,狀如豹,長尾,人首牛耳一目,名曰諸犍。又敖岸山有獸,狀如白鹿,四角,名曰夫諸。又蟲名。《爾雅·釋魚》蟾諸。《註》似蝦蟆,居陸地,淮南謂之去蚥。一作詹諸,互詳詹字註。又山水名。《山海經》諸餘之山,諸餘之水出焉。又邑名。《春秋·莊二十九年》城諸及防。《註》諸、防,皆魯邑。《前漢·地理志》琅琊郡有諸縣。《註》春秋城諸及鄆者。又澤名。《爾雅·釋地》宋有孟諸。《疏》一曰望諸。一曰孟豬。互詳豕部豬字註。又姓。《說苑》越大夫諸發。《唐書》兵部侍郞諸道。又複姓。《漢書》有諸葛豐。《三國志》有諸葛亮。又《廣韻》正奢切《集韻》之奢切,𠀤音遮。亦姓也。《風俗通》漢有洛陽令諸於。《何氏姓苑》吳人。又《南唐書·妖賊傳》諸祐,蘄州獨木人。《註》諸音查。《正字通》六麻有諸姓,音查。按本作𧨿,譌作諸。𧨿,本詐上聲,音查,非。餘詳𧨿字註。又《字彙》常如切,音稌。詹諸,蝦蟆也。《六書正譌》別作蟾蜍,非。
考證:〔《賈誼·治安策》繡衣絲履偏諸緣。〕謹照原書治安策改傳字。繡字上照原文增爲之二字。〔《爾雅·釋魚》蟾諸。《註》似蝦蟆,居陸地,淮南謂之去蚊。〕謹照原文去蚊改去蚥。

54 九:
𧩶:《廣韻》枯架切《集韻》丘駕切,𠀤音髂。《類篇》𧩶詬,巧言也。

55 九:
𧩷:《類篇》同䛄。

56 九:
諹:《廣韻》與章切《集韻》余章切,𠀤音陽。譽也,讙也。又人名。希諹、與諹,見《宋史·宗室表》。又《廣韻》餘亮切《集韻》弋亮切,𠀤陽去聲。亦讙也。又謹也。

57 九:
諺:〔古文〕𠷗《唐韻》魚變切《集韻》魚戰切《韻會》疑戰切,𠀤音彥。《說文》傳言也。《廣韻》俗言也。《·無逸》乃逸乃諺。《傳》俚語曰諺。《左傳·昭元年》諺所謂老將知而耄及之。又與唁、喭𠀤同。《文心雕龍》諺者,直語也。喪言亦不及文,故弔亦稱諺。《新論·正賞篇》子游裼裘而諺,曾參指揮而哂。《正字通》按諺通作喭。弔唁,經皆從唁,不必借諺。喭,《新論》作諺,偶譌誤耳。又《集韻》魚旰切《正韻》魚幹切,𠀤音岸。《類篇》䛀諺,自矜也。《增韻》畔喭,剛猛也。《韻會》叛諺,不恭也。或作喭。引《論語註》子路失於畔喭。正義曰:舊註作𠯘喭。失言也。言子路性行剛彊,常𠯘喭失於禮容也。
考證:〔《左傳·昭元年》諺所謂老將至而耄及之。〕謹照原文將至改將知。

58 九:
𧩸:《集韻》《類篇》𠀤烏含切,音庵。與諳同。悉也。一曰諷也。又人名。必𧩸、崇𧩸,見《宋史·宗室表》。

59 九:
諻:《廣韻》虎橫切《集韻》《韻會》呼橫切,𠀤音謍。語聲也。一曰大聲。又與喤通。《左思·吳都賦》喧嘩喤呷。《註》喤與諻通。又《集韻》《類篇》𠀤胡盲切,音橫。《揚子·方言》譟諻,音也。《㴑原》俗訇字。《正字通》本作諻。

60 九:
諼:《唐韻》况袁切《集韻》《韻會》許元切,𠀤音暄。《說文》詐也。《廣韻》欺也。《公羊傳·文三年》此伐楚也,其言救江何,爲諼也。《前漢·息夫躬傳》虛造詐諼之策。又《爾雅·釋訓》忘也。《詩·衞風》終不可諼兮。《大學》引《》作諠。又草名。《詩·衞風》焉得諼草,言樹之背。《傳》諼草,合歡,食之令人忘憂者。《釋文》諼,本又作萱。《說文》作藼。或作蕿。亦作諠。《謝惠連·西陵遇風詩》無萱將如何。《註》諠草,忘憂也。萱、喧通。又《廣韻》况晚切《集韻》《韻會》火遠切《正韻》况遠切,𠀤暄上聲。義同。

61 九:
𧩹:《集韻》商支切,音施。多言也。或省作訑。又人名。與𧩹、崇𧩹,見《宋史·宗室表》。又《集韻》演爾切《韻會》《正韻》養里切,𠀤音以。自得之語。《集韻》或作𧦩。

62 九:
諽:《唐韻》古覈切《集韻》各核切,𠀤音隔。《說文》飾也。一曰更也。又《類篇》謹也。又人名。與諽、希諽,見《宋史·宗室表》。又《玉篇》科核切《廣韻》稭革切《集韻》克革切,𠀤鏗入聲。又《集韻》《類篇》𠀤訖力切,音殛。義𠀤同。《集韻》或作愅。《正字通》本从𠦶作〈言𠦶〉。

63 九:
諾:〔古文〕喏《唐韻》《正韻》奴各切《集韻》《韻會》匿各切,𠀤囊入聲。《說文》譍也。《玉篇》答也。《正韻》應聲。《·魯頌》莫敢不諾。《箋》應辭也。《禮·玉藻》父命呼唯而不諾。《註》唯速而恭,諾緩而慢。又《投壷》大師曰諾。《疏》承領之辭也。《吳志·顧雍傳》顧悌每得父書,拜跪讀之,每句應諾。又《韻會》以言許人曰諾。《左傳·襄十八年》獻子許諾。《論語》子路無宿諾。《史記·季布傳》楚諺: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老子·道德經》輕諾必寡信。《荀子·王霸篇》𠛬賞己諾,信乎天下矣。《註》諾許也。己不許也。又自輺語。《公羊傳·僖元年》慶父曰:此奚斯之聲也,諾己。《註》諾已,皆自輺語。又《南史·江夏王鋒傳》鋒五歲,齊高帝使學鳳尾諾,一學卽工。《潘遠·紀聞談》諸侯箋奏皆批曰諾,諾字有尾若風也。又《字彙補》諾臯,神名。《酉陽雜俎》有《諾臯記》。又水名。《前漢·匈奴傳》韓昌、張猛與單于及大臣,俱登匈奴諾水東山。《師古註》今突厥地,諾眞水也。又州名。《唐書·地理志》諾州,屬靜邊郡,貞觀五年置。又姓,見《姓苑》。

64 九:
𧩺:《正字通》俗𧨛字。《字彙》作俗懇字,非。

65 九:
諿:《廣韻》《集韻》《正韻》𠀤七入切,音緝。和也,辯也。又人名。唐諿,見《唐書·宰相表》。又《字彙》私呂切,音醑。謀也。《揚子·太𤣥經》戾次七:女不女,其心予,覆夫諿。《註》謀也。《釋文》才智之稱也。《㴑原》本作咠。
考證:〔《揚子·太𤣥經》次七:女不女,其心予覆夫諿。〕謹按此戾首之次七也,戾字不可省,今照原文次七上增戾字。

66 九:
䛽:《廣韻》《集韻》《類篇》𠀤側洽切,音眨。䛽䜞,多言也。又《集韻》《類篇》𠀤測洽切,音插。儳言也。又《集韻》《類篇》𠀤實洽切,音萐。䛽𧬬,言不定也。《字彙補》譌作𧪗,非。

67 九:
謀:〔古文〕𧦥𠰔《唐韻》莫浮切《集韻》《韻會》迷浮切,𠀤音牟。《說文》慮難曰謀。《爾雅·釋言》心也。《註》謀慮以心。《廣雅》議也。《玉篇》計也。《字彙》咨難慮患曰謀。《易·訟卦》君子以作事謀始。《疏》凡欲興作其事,必先謀慮其始。《·洪範》聰作謀。《傳》度也。《·小雅》周爰咨謀。《傳》咨事之難易爲謀。《左傳·宣十四年》貪必謀人。《疏》計謀也。又《襄四年》咨難爲謀。《註》問患難也。《前漢·藝文志》權謀者,以正守國,以奇用兵。《晉書·𠛬法志》二人對議謂之謀。又謀面。《·立政》謀面用丕訓德。《傳》謀面者,謀人之面貌也。又謀主。《左傳·昭九年》民人之有謀主也。《註》民人謀主,宗族之師長。又菜名。《本草綱目》蒔蘿,一名慈謀勒。李時珍曰:番言也。又樂名。《周禮·春官·大司樂疏》《孝經緯》云:神農之樂曰《下謀》。又官名。《金史·百官志》諸謀克,从五品,掌撫輯軍戸,訓練武藝。又姓。《風俗通》周卿士蔡公謀父之後,以字爲氏。又通作規。詳規字註。又叶謨悲切,音眉。《詩·衞風》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卽我謀。又叶莫徒切,音模。《·小雅》民雖靡膴,或哲或謀。《註》膴音呼。又叶况于切,音吁。《焦氏·易林》𢤥公淺愚,不受深謀。又叶滿補切,音母。《·小雅》彼譖人者,誰適與謀。取彼譖人,投畀豺虎。又叶莫故切,音暮。《傅鶉觚·馬皇后贊》作后作母,帝諮厥謀。國賴內訓,家應顯祚。
考證:〔《左傳·宣十三年》貪必謀人。〕謹照原文十三年改十四年。

68 九:
謁:《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於歇切,堰入聲。《說文》白也。《爾雅·釋詁》告也,請也。《左傳·隱十一年》唯我鄭國之有請謁焉。《註》謁,告也。《禮·曲禮》問士之子,長曰能典謁矣,幼曰未能典謁也。《註》謁,請也。典謁者,主賔客告請之事。又《增韻》訪也,請見也。《後漢·卓茂傳》茂詣河陽,謁見光武。又《釋名》謁,詣也,詣告也。書其姓名於上,以告所至詣者也。《正字通》刺名也。古之門狀,今之拜帖。《史記·高祖紀》高祖乃紿爲謁曰:賀錢萬。實不持一錢。《註》謁,謂以札書姓名,若今之通刺。又謁舍,今之客舍也。《前漢·食貨志》里區謁舍。又官名。《前漢·百官公卿表》謁者,掌賔讚受事。《應劭註》謁,請也,白也,僕主也。《三輔黃圖》內謁者,署在未央宮,屬少府。又星名。《宋史·天文志》謁者一星在左執法東北,主賔客,辨疑惑。又山名。《山海經》謁戾之山多松柏,有金玉,沁水出焉。《註》山今在上黨郡涅縣。又姓。《後漢·方術傳》汝南太守謁煥。又《集韻》《類篇》𠀤乙列切,音䋵。亦白也。李舟說。又《正韻》於蓋切,音愛。與䨠同。隂晦也。引韓愈秋雨聯句:牖變景明謁。一本作藹,義同。又《揚雄·百官箴》殷以𠛬顚,秦以酷敗。獄臣司理,敢告執謁。謁叶敗。又《史記·孔子世家》去魯歌云:彼婦之謁,可以死敗。按此歌六句三韻,謁本音愛,與敗叶。《字彙》謁攺音意,敗叶音佩,誤。《正字通》俗作謁,非。

69 九:
𧩻:《類篇》同諏。《揚子·太𤣥經》事次二:事在樞,有咨不𧩻,喪其哲符。《註》𧩻,奏也。又人名。希𧩻、與𧩻,見《宋史·宗室表》。
考證:〔《揚子·太𤣥經》次二:事在樞,有咨不𧩻,喪其哲符。〕謹按此事首之次二也,事字不可省,今照原文次二上增事字。

70 九:
謂:《唐韻》《集韻》《韻會》𠀤于貴切,音胃。《說文》報也。《徐曰》謂之是報之也。《廣雅》說也。《廣韻》告也,言也。《增韻》與之言也。《易·乾卦》何謂也。《疏》假設問辭,故言何謂。《·召南》求我庶士,迨其謂之。《傳》但相告語而約可定矣。《左傳·昭八年》子盍謂之。又《韻會》事有可稱曰有謂,失於事宜不可名言曰無謂。《莊子·齊物論》今我則有謂矣,而未知吾所謂之,其果有謂乎,其果無謂乎。《前漢·景帝紀》姦法與盜,盜甚無謂也。又《正韻》非與之言而稱其人亦曰謂,《論語》子謂子賤,子謂子產,是也。指事而言亦曰謂。《·召南》謂行多露,《小雅》謂天蓋高之類,是也。稱其言,亦曰謂。《論語》此之謂也,其斯之謂與,是也。又《正字通》援古釋義而言亦曰謂。《易·臨卦》大君之宜,行中之謂也。《禮·樂記》明聖者述作之謂也。又《爾雅·釋詁》勤也。《·小雅》心乎愛矣,遐不謂矣。《箋》謂,勤也。勤思君子也。又《廣雅》使也。《玉篇》信也,道也。又姓。《萬姓統譜》宋有謂準,太平興國登科。《說文》本作𧬴。
考證:〔禮樂記,聖明者述作之謂也。〕謹照原文聖明改明聖。

71 九:
𧩼:《玉篇》丑利切《集韻》丑二切,𠀤音杘。笑也。或作咥。又《集韻》展豸切,音㨖。言也。

72 九:
𧩽:《字彙》俗諄字。

73 九:
𧩾:《集韻》監古作𧩾。註詳皿部九畫。

74 九:
𧩿:《說文》譔本字。

75 九:
𧪀:《六書故》古文譸字。註詳十四畫。

76 九:
𧪁:《類篇》同詑。

77 九:
𧪂:《玉篇》與詢同。又人名。與𧪂,見《宋史·宗室表》。

78 九:
𧪃:《篇海》芳妄切,音放。《字彙補》問也。又詢也。

79 九:
𧪄:《字彙補》同記。又人名。與𧪄、必𧪄,見《宋史·宗室表》。

80 九:
𧪅:《字彙補》乃故切,音怒。惡言也。○按音義與詉同。分詉、𧪅爲二,非。

81 九:
𧪆:《字彙補》同訶。

82 九:
𧪇:《字彙補》在細切,音嚌。多也。

URN: ctp:kangxi-zidian/1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