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 -> -> -> 十一

《十一》

Library Resources
1 十一:
𨝋:《廣韻》《集韻》𠀤側界切,音債。《說文》周邑也。又《集韻》子例切,音祭。義同。

2 十一:
𨝌:《唐韻》古寒切《集韻》居寒切,𠀤音干。《說文》地名。《正字通》卽《春秋》乾侯也。《春秋》石經、《左傳》註疏,皆缺音義。《漢書》註:顏師古音干,言其地水常涸也。與旱乾之乾音義同。

3 十一:
𨝍:《唐韻》七然切《集韻》親然切,𠀤音千。地名。

4 十一:
䣘:《唐韻》《集韻》𠀤徒郞切,音堂。地名。《說文》作𨟐。

5 十一:
𨝎:《集韻》丘岡切,音康。地名。

6 十一:
𨝏:《廣韻》鄰知切,音離。鄕名。

7 十一:
𨝐:《廣韻》疏簪切,音參。地名。

8 十一:
䣙:《唐韻》薄回切《集韻》蒲枚切,𠀤音裴。國名。《前漢·功臣表》䣙成侯周緤。又《穆天子傳》西征至于䣙。又《玉篇》鄕名。《說文》右扶風鄠縣,沛城父有䣙鄕。又《廣韻》《集韻》《韻會》𠀤普等切,烹上聲。又《集韻》枯回切,音恢。脯枚切,音伾。房尤切,音浮。義𠀤同。

9 十一:
𨝑:《集韻》古喚切,音貫。亭名。

10 十一:
𨝒:《字彙》同都切,音徒。地名。

11 十一:
𨝓:《集韻》毘霄切,音瓢。地名。

12 十一:
鄘:《廣韻》《集韻》《韻會》𠀤餘封切,音庸。《說文》南夷國也。又《集韻》紂畿內地名。互詳前邶字註。又城也。《左傳·昭二十一年》宋城舊鄘。《註》舊鄘,故城也。又姓。《正字通》鄘國絕,子孫因氏。

13 十一:
鄙:〔古文〕𠴿《廣韻》方美切《集韻》《韻會》補美切《正韻》補委切,𠀤音比。《釋名》鄙,否也。小邑不能遠通也。《周禮·天官·大宰》以八則治都鄙。《註》都之所居曰鄙,公卿大夫之采邑,王子弟所食邑在畿內者。又《地官·遂人》掌造縣鄙形體之法,五酇爲鄙,五鄙爲縣。又《廣韻》邊鄙也。《左傳·隱元年》太叔命西鄙北鄙貳于己。《註》鄙,鄭邊邑。又《正韻》陋也,厭薄之也。《左傳·宣十四年》過我而不假道,鄙我也。《老子·道德經》衆人皆有以,我獨頑似鄙。又鄙與都對言,朴野也。《淮南子·詮言訓》夫始于都者,常大于鄙。又鄙與仁對,言不通也。《前漢·董仲舒傳》或仁或鄙。又嗇於財者曰鄙吝。俗作鄙、𨝣。
考證:〔《老子·道德經》衆人皆有以,我獨頑且鄙。〕謹照原文且改似。

14 十一:
𨝔:《正字通》同𨟃。詳後𨟃字註。

15 十一:
鄚:《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末各切,音莫。縣名。《史記·趙世家》與燕鄚易。《註》皆屬涿郡。《前漢·地理志》涿郡有鄚縣。《正字通》唐開元十三年,命集賢學士衞包攺古文,以鄚類鄭,去邑作莫。今莫州任丘縣。卽古鄚地。又姓。
考證:〔《史記·趙世家》燕鄚易。《註》皆屬涿郡。〕謹照原文燕上增與字。

16 十一:
䣚:《唐韻》《韻會》力朱切《集韻》龍珠切,𠀤音蔞。《說文》南陽穰鄕。又《廣韻》洛侯切《集韻》郞侯切,𠀤音樓。義同。

17 十一:
鄛:《唐韻》《集韻》《韻會》𠀤鉏交切,音巢。《說文》南陽棗陽縣名。《後漢·宦者傳》鄭衆封鄛鄕侯。又《集韻》莊交切,音釗。義同。

18 十一:
𨝕:《正字通》同𨞨,俗省。《字彙》𨝕,口外切,音喟。𨞨,居大切,音蓋。分𨝕、𨞨爲二字,誤。

19 十一:
鄜:《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芳無切,音孚。《正韻》左馮翊縣,隋置鄜州。《史記·秦本紀》初爲鄜畤。《註》鄜縣,屬馮翊,于鄜地作畤,故曰鄜畤。又《廣韻》《集韻》𠀤盧谷切,音鹿。地名。《說文》本作𨞻。

20 十一:
鄝:《唐韻》盧鳥切《集韻》《韻會》朗鳥切《正韻》盧皎切,𠀤音了。國名。《穀梁傳·宣八年》楚人滅舒鄝。《左傳·桓十一年》鄖人軍于蒲騷,將與隨、絞、州、蓼伐楚師。《註》蓼國,今義陽棘陽縣東南湖陽城。蓼與鄝同。

21 十一:
鄞:《廣韻》語巾切《集韻》《正韻》魚巾切,𠀤音銀。《說文》會稽縣名。《後漢·郡國志》鄞,章安故治,閩越地,光武更名。《註》本鄞縣南之迴浦鄕,章帝章和元年立。又《順帝紀註》鄞故城,在鄮縣東南。又《唐韻》語斤切《韻會》疑斤切,𠀤音齗。義同。

22 十一:
鄟:《廣韻》職緣切《集韻》朱遄切,𠀤音專。地名。《春秋·成六年》取鄟。《註》附庸國。《公羊傳》邾婁之邑。又鄟門,城名。《左傳·襄九年》諸侯伐鄭,門于鄟門。《註》鄭城門也。又《廣韻》度官切《集韻》徒官切,𠀤音團。又《廣韻》市兗切《集韻》豎兗切,𠀤音膞。義𠀤同。又通專。《左傳·襄九年釋文》鄟,本亦作專。

23 十一:
䣛:《唐韻》親吉切《集韻》戚悉切,𠀤音七。《說文》齊地。〇按䣛與厀不同。从阝者,訓地名。从卩者,膝本字。

24 十一:
𨝖:《字彙》鄰其切,音釐。巍𨝖,山險怪狀。《枚乗·兔園賦》𡹱嵸巍𨝖。《正字通》𨝖當是譌文,一作磈𥑶爲是。枚乘《菟園賦》。

25 十一:
鄠:《廣韻》《正韻》侯古切《集韻》《韻會》後五切,𠀤音戸。縣名。漢屬右扶風。又與扈通。《前漢·地理志》鄠縣。《註》古國,有扈谷亭,卽夏啓所伐有扈國也。

26 十一:
鄡:《廣韻》苦幺切《集韻》牽幺切《正韻》牽遙切,𠀤音蹺。《說文》鉅鹿縣名。《後漢·光武紀》擊銅馬于鄡。《註》鄡,屬鉅鹿郡,故城在今冀州鹿城縣東。又鄡陽。《前漢·地理志》屬豫章郡。又鄡亭,地名。《前漢·王莽傳》析宰將兵數千,屯鄡亭。又姓。《史記·仲尼弟子傳》鄡單。一作郻。俗作𨜑。
考證:〔《後漢·光武紀》繫銅馬于鄡。〕謹照原文繫改擊。

27 十一:
鄢:《廣韻》《韻會》於乾切《集韻》於虔切《正韻》因肩切,𠀤音焉。《說文》南郡縣名。又《廣韻》《韻會》《正韻》於幰切《集韻》隱幰切,𠀤音偃。地名。在鄭。又《廣韻》《集韻》𠀤於建切,音堰。地名,在楚。《字彙補》《路史·國名紀》:鄢地有三,楚之鄢都,襄陽之宜城也。鄭伯克段于鄢,開封之鄢陵也。若穆叔如莒及鄢陵,則沂之安陵也。《正字通》荆州之鄢音焉,鄢城之鄢音偃,《漢·地志》作𨻳。《集韻》作傿,非。又姓。

28 十一:
𨝗:同商。俗加邑作𨝗。

29 十一:
𨝘:《集韻》火五切,音虎。地名。又荒胡切,音乎。義同。

30 十一:
鄣:《唐韻》《集韻》《韻會》諸良切《正韻》止良切,𠀤音章。《說文》紀邑也。《春秋·莊十三年》齊人降鄣。《註》鄣,紀附庸國。東平無鹽縣東北有鄣城。又莒邑。《左傳·昭十九年》齊伐莒,莒子奔紀鄣。《註》紀鄣,莒邑也。又《等韻》之亮切。與障同。《禮·祭法》鯀鄣洪水而殛死。《前漢·張湯傳》居一鄣閒。《註》謂塞上要險處,築城以爲鄣蔽。

31 十一:
䣜:《唐韻》昨何切《集韻》《韻會》《正韻》才何切,𠀤音醝。《玉篇》縣名,屬沛郡。《前漢·地理志》沛郡酇縣。《註》本作䣜。王莽攺曰贊治,故遂以䣜爲酇。《正字通》正韻十四歌,䣜、酇兩收。䣜註沛國邑名,亦作酇。酇註此沛國之酇。又南陽之酇,本音贊。班固曰:蕭何之所封,與何同韻,則南陽之酇有平、去二聲。互詳後酇字註。

32 十一:
鄤:《廣韻》《集韻》𠀤莫半切,音蔓。地名。《左傳·成三年》諸侯伐鄭鄭,公子偃帥師禦之,使東鄙覆諸鄤。《註》鄤,鄭地。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謨官切,音蟎。又《集韻》模元切,音槾。無販切,音萬。義𠀤同。或作𨞼。

URN: ctp:kangxi-zidian/16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