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露》

Library Resources
1 露:
《釋名》曰:露,慮也。覆慮物也。

2 露:
許慎《說文》曰:露,潤澤也。從雨,路聲。

3 露:
《詩》曰:厭浥行露,豈不夙夜?謂行多露。
又曰: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又曰:《湛露》,天子燕諸侯也。「湛湛露斯,匪陽不晞。」
又曰:野有蔓草,零露摶徒官反。兮。
又曰:野有蔓草,零露瀼瀼。如章反。

4 露:
《禮》曰:立秋後五日白露降。
又曰:季冬行秋令,則白露早降。
又曰:天不愛其道,故天降甘露。
又曰:春雨露既濡,君子履之,必有怵惕之心焉。如將見之感時念親也。
又曰:王所以為順而弗悖也,天降甘露。

5 露:
《易通卦驗》曰:立秋白露下。

6 露:
《尚書中候》曰:堯時甘露降。

7 露:
《詩含神霧》曰:陽氣終,白露為霜。宋均曰:白露,行露也。陽終陰用事,故曰白露凝為大霜也。

8 露:
《大戴禮》曰:露,陰陽之氣也。夫陰氣勝則凝為霜雪,陽氣勝則散為雨露。

9 露:
《禮斗威儀》曰:君治政,則軒轅之精散為甘露。

10 露:
《春秋繁露》曰:恩及於物,順於人而甘露降。

11 露:
《春秋序》曰:桀無道,露冬下。

12 露:
《春秋元命苞》曰:霜以殺木,露以潤草。
又曰:陰陽散為露。

13 露:
《五經通義》曰:和氣津液凝為露,露從地出。

14 露:
《吳越春秋》曰:子胥諫吳王,王怒,暮歸,舉衣出宮,宮中群臣皆曰:「天無霖雨,宮中無泥露,相君舉衣,行高何為?」子胥曰:「吾以越諫王,王心迷,不聽吾言,宮中生草棘,霧露沾吾衣。」群臣聞之,莫不悲傷。

15 露:
《漢書》曰:宣帝元康元年,甘露降未央宮,大赦天下。
又曰:平帝永平十七年,自春迄夏,多甘露降。謁元陵,太常丞上言陵樹葉上有甘露,令百官采之。
又曰:成帝幸河東,祠后土,甘露降京師。
又曰:宣帝詔曰:「乃者,鳳凰集太山、陳留,甘露降未央宮,宜赦天下。」

16 露:
《後漢書》曰:桓帝永康元年秋八月,魏郡言嘉禾生,甘露降。

17 露:
范曄《後漢書》曰:明帝永平十七年,甘露降于原陵。

18 露:
謝承《後漢書》曰:吳郡沈豐為零陵太守,至官一年,甘露降,膏潤草木。

19 露:
《東觀漢記》曰:光武帝時,甘露降四十五里。
又曰:明帝永平十七年,夢見先帝、光烈皇后,夢中喜覺,悲不能寐,明旦上陵,其日甘露降於陵樹,帝令百官采之。帝伏御床流涕也。

20 露:
《魏志》曰:明帝鑄承露盤,莖長一十二丈,銅龍繞其根,立於芳林園,甘露乃降。
又曰:明帝與東阿王詔曰:「昔先帝時,甘露屢降於仁壽殿前,靈芝生芳林園中。自吾建承露盤已來,甘露復降於芳林園仁壽殿前。」

21 露:
《晉書》曰:皇甫謐幼時,有甘露降其柳樹,謐母以食之,謂蜜也。

22 露:
《晉中興書》曰:王者敬養耆老則甘露降於松柏,尊賢容眾則竹葦受之。甘露者,仁澤也,其凝如脂,其美如飴。

23 露:
《宋書》曰:文帝元嘉中,甘露頻降,狀如細雪。

24 露:
《隋書》曰:李德饒,趙郡柏人人也。性至孝。丁父憂,單縗徒跣,后甘露降其樹,白鳩巢其廬。

25 露:
《豫章耆舊傳》曰:太守陳蕃臨郡二年,甘露降。

26 露:
《汝南先賢傳》曰:新蔡鄭敬、都尉高懿廳前槐樹有白露,類甘露。懿問掾屬,皆言是甘露,敬曰:「明府德政未致甘露,但樹汁耳。」懿不悅,因稱疾而去。

27 露:
《洞冥記》曰:勒畢國人長三寸,有翼,善言語戲笑,因名「語國」。飲丹露為漿。丹露者,日初出有露汁如珠也。
又曰:東方朔游吉云之地,漢武帝問朔曰:「何名吉雲?」曰:「其國俗常以雲氣占吉凶。若吉樂之事,則滿室雲起,五色照著於草樹,皆成五色露,露味甘。」帝曰:「吉云五色露可得以嘗不?」朔乃東走,至夕而還,得玄、黃、青露,盛之琉璃器以授帝。帝遍賜群臣,得露嘗者,老者皆少,疾病皆愈。
又曰:元封二年,數過國獻能言龜一頭,長一尺二寸。東方朔曰:「惟承樹露以飲之。」

28 露:
王子年《拾遺記》曰:昆侖山有甘露,望之色如丹,著木石則皎然如霜雪,寶器承之如飴,人君聖德則下。

29 露:
周處《風土記》曰:白鶴性警,至八月露降,流於草上滴滴有聲則鳴。

30 露:
《述仙記》曰:八月一日作五明囊,盛取百草頭露,以之洗眼,眼明也。

31 露:
《老子》曰:天地相合,以降甘露。

32 露:
《莊子》曰:姑射之山有神人焉,不食五穀,吸風飲露。

33 露:
《鹖冠子》曰:聖德上及太清,下及太寧,中及萬靈,則膏露下。

34 露:
《蘇子》曰:夫人一代,若朝露之托桐葉耳,其與幾何!

35 露:
《呂氏春秋》曰:伊尹說湯曰:「水之美者有三危之露,三危,西極山名。和之美者揭雩之露,揭雩之露其色紫。」

36 露:
《淮南子》曰:方諸取露於月。高誘注曰:方諸,陰燧也。

37 露:
東方朔《神異經》曰:西北海有人長二千里,兩腳中間相去千里,腹圍一千六里,但日飲天酒五斗。張華云:天酒,甘露也。
又曰:黃父以霧露為漿。

38 露:
《古史考》曰:太古之初,民吮露精,食草木實。

39 露:
劉向《說苑》曰:吳欲伐荊,王令曰:「敢有諫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諫,懷彈於後園,露沾其衣者三朝。王曰:「子求何苦,露沾衣如是?」對曰:「園中有樹,其端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風噏露,不知螳螂在其後曲跗,方無反。欲取其蟬。而螳螂又不知黃雀居其後,延頸欲啄之。然黃雀又不知臣操彈丸在其下,臣但捕其黃雀,不覺露沾衣。此者為窺其利而不思患。」王聞之,遂不伐荊。
又曰:騰蛇游於霧露,千里不止。

40 露:
《漢武帝故事》曰:帝作金莖擎玉杯,以承雲表之露,擬和玉屑服之以求仙。
又曰:作銅承露槃,上有仙人掌以承露也。

41 露:
蔡邕《月令章句》曰:露者,陰液也。釋為露,凝為霜。

42 露:
《白虎通》曰:甘露者,美露也,降則物無不盛。
又曰:露者霜之始,寒即變為霜。

43 露:
《論衡》曰:甘露味如飴,王者之太平應則降。

44 露:
《地鏡圖》曰:視山川多露無霜,其下有美玉。

45 露:
徐整《長歷》曰:北斗當昆侖山,氣運注天下,春夏為露。

46 露:
崔豹《古今注》曰:《薤露》,喪歌,言人命如薤上露,易晞滅也。其一章曰:「薤上露,何易晞,明朝更復落,人死何時歸。」

47 露:
《瑞應圖》曰:露色濃甘者,謂之甘露。王者施德惠則甘露降其草木。
又曰:甘露者,美露也,神靈之精,仁瑞之澤。其凝如脂,其甘如飴,一名膏露,一名天酒。
又曰:王者德至於天,和氣感則甘露降於松柏。

48 露:
《山海經》曰:仙丘降甘露,人常飲之。
又曰:諸沃之野,搖山之民,甘露是飲,不壽者八百歲。

49 露:
《列星圖》曰:天乳一星,在氐北,主甘露。占。若明而潤,則甘露降;不然,則否也。

50 露:
《楚辭》曰:朝飲木蘭之墜露,夕采秋菊之落英。

51 露:
《張衡奏事》曰:飛塵增山,霧露增海。

52 露:
曹植《魏德論》曰:玄德洞幽,飛化上蒸,甘露以降,蜜淳水凝,睹陽弗晞,瓊爵是承,獻之帝朝,以明聖征。

53 露:
曹植《承露盤銘敘》曰:夫形能見者莫如高,物不朽者莫如金,氣之清者莫如露,盛之安者莫如盤,乃詔有司,鑄銅建承露盤于芳林園。

54 露:
《束晳集》曰:薄冰凝池,非宗廟之寶;零露垂林,非綴冕之飾。

55 露:
張載《羽扇賦》曰:濯以云精,拂以芝露。

URN: ctp:n362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