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鹿》

Library Resources
1 鹿:
《說文》曰:麚,音加。牡鹿也,夏至解角。麟,大牝鹿也。𪋯,音儒。鹿麛也。𪋝,音速。鹿跡也。麛,音迷。鹿子也。幵鹿,音肩。鹿之絕有力也。麠,舉卿切。大鹿也。

2 鹿:
《爾雅》曰:鹿,牡麚牝麀。音優。其子,鹿旦。其跡,速。絕有力,干鹿。

3 鹿:
《周易·屯卦》曰:六三,即鹿,無虞,惟入于林中。

4 鹿:
《詩·韓奕》曰:魴鱮音序。甫甫,麀鹿噳々。虞矩切。

5 鹿:
又《靈臺》曰:麀鹿濯濯,白鳥翯翯。

6 鹿:
又《吉日》曰:獸之所同,麀鹿麌麌。虞矩切。

7 鹿:
又《野有死麇》曰:林有樸樕,野有死鹿。白茅純束,有女如玉。
又曰:《鹿鳴》,宴群臣嘉賓也。呦呦鹿鳴,食野之蘋。

8 鹿:
又《蕩·桑柔》曰:瞻彼中林,甥甥其鹿。

9 鹿:
《左傳·文下》曰:晉侯不見鄭伯,以為貳於楚。鄭子家使執訊而告趙宣子曰:「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餘幾?」
又曰:鹿死不擇音。小國之事大國也,德,則其人也;不德,則其鹿也。挺而走險,急何能擇?

10 鹿:
又《襄十四年傳》曰:范宣子執戎子駒支,數之曰:「今諸侯之事我寡君不如昔者,蓋言語漏泄,則職汝之由。」戎子駒終椿:「昔文公與秦伐鄭,秦人竊與鄭盟,於是乎有殽之師。晉御其上,戎亢其下,秦師不復,我諸戎實然。譬如捕鹿,晉人角之,諸戎掎之,與晉踣之。」

11 鹿:
《禮記·月令》曰:仲夏,鹿角解。

12 鹿:
又《禮器》曰:居澤者,不以鹿豕為禮。

13 鹿:
《史記》曰:趙高欲為亂,恐群臣不聽,乃先驗。持鹿於二世曰:「馬也。」二世笑曰:「丞相誤耶,謂鹿為馬。」問左右,左右或言馬以阿趙高,或言鹿。高因陰中言鹿者以法。
又曰:邑中人民俱出獵,任安常為人分麋鹿雉兔,部署大小劇易。眾人皆喜鹿,而曰:「無傷也,任少卿分別平。」
又曰:古者皮幣,諸侯以聘享。漢武帝乃以白鹿皮方尺,緣以藻繢為幣,直四十萬。王侯朝覲享聘,必以為薦璧,然後得行。

14 鹿:
《漢書》曰:蒯通教韓信反高祖。高祖召通至,問曰:「汝何教韓信反耶?」蒯通曰:「臣聞狗各吠非其主。當彼時,臣以知齊王,不知陛下。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高才者先得。」
又曰:伍被諫淮南王曰:「昔子胥諫吳王,吳王不用,乃曰:『臣今見麋鹿游姑蘇之臺。』今臣亦見宮中生荊棘也。」

15 鹿:
《東方朔別傳》曰:武帝時,有殺上林鹿者,下有司收殺之。朔時在旁,曰:「是故當死者三:使陛下以鹿殺人,一當死;天下聞陛下重鹿賤人,二當死;匈奴有急,須鹿觸之,三當死。」帝默而赦之。

16 鹿:
范曄《後漢書》曰:雲南縣有神鹿兩頭,食毒草。

17 鹿:
《華陽國志》曰:熊蒼山有神鹿,食毒。

18 鹿:
謝承《後漢書》曰:鄭弘為臨淮太守,行春,兩白鹿隨車俠轂而行。弘怪問主簿黃國鹿為吉凶,國拜賀曰:「聞三公車畫作鹿,明府當為宰相。」後弘果為太尉。

19 鹿:
《魏志》曰:蘇則從文帝獵。失鹿,帝大怒,踞胡床,拔刀悉收行督吏,將斬之。則諫之,乃止。

20 鹿:
《晉書》曰:許孜字季義,東陽吳寧人也。二親沒,棄妻宿墓所,列植松柏亙五量蕊。時有鹿犯其松栽,孜悲嘆曰:「鹿獨不念我乎!」明日,忽見鹿為猛獸所殺,置於所犯栽下。孜悵惋不已,乃作冢埋於隧側。猛獸即孜前自投而死,孜益嘆息,復埋之。
又曰:謝鯤在豫章,常行經空亭中夜宿。此亭舊每殺人。將晚,有黃衣人呼鯤字,令開戶。鯤澹然無懼色,便於窗中度手牽之,膊斷。視之,鹿也,尋即獲焉。爾后此亭無復妖怪。

21 鹿:
《晉中興書》曰:陶淡字處凈,太尉侃之孫。一身孑然,無有同產。髫齔之時,雅好導養,謂仙道可祈。至年十五六,便服食絕穀,不婚娶。居長沙臨湘縣下,去家十里,於山中立小草屋,裁足容身。時還家,設小床,常獨坐不與人共。於野得白鹿子,馴而養之,至七八歲,恒與之俱往還。后遂不復還家。
又曰:殷仲堪《上白鹿表》曰:「巴陵縣青水山得白鹿一頭。白者正色,鹿者景福嘉義。」

22 鹿:
《晉書載記》曰:石勒常傭於武安臨水,為游軍所囚。會有群鹿旁過,軍人競逐之,勒乃獲免。俄而又見一父老,謂勒曰:「向群鹿者,我也。君應為中州主,故相救耳。」勒拜而受命。

23 鹿:
蕭子顯《齊書》曰:始興盧度,隱居西昌三顧山,鳥獸隨之。夜有鹿觸蒲擺,度曰:「汝勿壞我壁。」鹿應聲去。

24 鹿:
《南史·四夷傳》曰:扶南有鹿車國。人養鹿如中國畜牛,以乳為酪。

25 鹿:
《隋書》曰:開皇十七年,群鹿入殿門,馴擾侍衛之內。

26 鹿:
《後周書》曰:文帝獵於邙山,圍不齊,獸多越逸。帝怒,諸將股栗。俄有一鹿亦突圍而走,賀若敦躍馬逐之。鹿上東原,棄馬步逐,山半便及,掣之而下。帝大悅,諸將免罪。

27 鹿:
《唐書》曰:太宗幸懷州,乙未,狩於濟源之陵上,親御弧矢。太宗曰:「古者先驅以供宗廟,今所獲鹿,宜令有司造脯醢以充為薦享。」
又曰:褚無量丁母憂解職,廬於墓側。其所植松柏時有鹿犯之,無量泣而言曰:「山中眾草不少,何忍犯吾先塋樹栽?」因通夕守護。俄有群鹿馴狎,不復侵害。

28 鹿:
《魏名臣奏》曰:時殺禁地鹿者死。郎中黃觀上疏曰:「臣深思,陛下所以不早取此鹿,誠欲使亟蕃息,然後大取以為軍國之用也。然臣切以為,今鹿但有日耗,終無得多也。」

29 鹿:
《魏末傳》曰:明帝為平原王,母甄后妒,文帝殺之,欲不立為太子。常從帝獵,見鹿子母,帝射鹿母,語明帝射鹿子,明帝曰:「陛下既已殺其母,臣不忍復殺其子。」因大涕泣,帝放弓矢。由是立太子意定。

30 鹿:
《國語》曰:周穆王征犬戎,得四白鹿,而荒服者不至。《史記》又載。

31 鹿:
《穆天子傳》曰:天子賜曹奴之人黃金之鹿,白銀之麇。
又曰:天子西升於藜丘之陽,過并公博,乃駕鹿游乎山上。
又曰:天子征于菹側魚切。臺,獵菹之獸。於是有白鹿一,迕音悟。乘逸走出。天子乘渠黃之乘馳焉。

32 鹿:
《山海經》曰:上申之山,其獸多白鹿。

33 鹿:
辛氏《三秦記》曰:有白鹿原。周平王時,白鹿出此原。

34 鹿:
《太公六韜》曰:取天下若逐野鹿,得其鹿,天下共食肉。

35 鹿:
《莊子》曰:至德之世不尚賢,不使能,民如野鹿。

36 鹿:
《韓子》曰:夫馬似鹿者而題千金。有百金之馬而尾筳金之鹿者,馬為人用而鹿不為人用。

37 鹿:
《列子》曰:鄭人有薪於野者,遇駭鹿,卻而擊之,斃。恐人見之,遽而藏諸隍中,復之以䕌,不勝其喜。俄而遺其所藏之處,遂以為夢焉,從途而詠其事。旁人有聞者,用其言而取之。既歸,告其室人曰:「向薪者夢登薰而不知其處,吾今得之。」

38 鹿:
《管子》曰:桓公問管子:「楚之強國,舉斃蕙之,恐力不能過,奈何?」對曰:「公貴買其鹿。」公即為百里之城,使人載錢二千萬求生鹿於楚人。楚人釋其耕農而田鹿。管子告楚人賈曰:「為我致生鹿,賜子金百斤,什至金千斤。」

39 鹿:
《試縈》曰:鹿走而無顧,六馬不能望其塵。謂不反顧也。

40 鹿:
《呂氏春秋》曰:胩子遭崔杼之患,其仆將馳,晏子安之曰:「疾必不生,徐必不世。鹿生於山,命懸於廚,今嬰有所懸也。」

41 鹿:
《抱樸子》曰:昔張盍蹹音沓。及儒寧成,二人并精思於蜀云臺山石室中,忽有一人,著黃練單衣葛巾,到其前曰:「勞乎道士,乃辛苦幽深於是。」二人顧視於鏡中,乃見是鹿也,因問曰:「汝是草中老鹿,何敢詐為人形也?」言絕,即還成鹿而走去。

42 鹿:
《瀨鄉記·李母碑》曰:老子乘白鹿,下托於李母。

43 鹿:
《韓詩外傳》曰:齊景公逐白鹿於畝丘,見封人。曰:「使吾君壽,金玉是賤,人民是寶。」公曰:「善。」

44 鹿:
孫柔之《瑞應圖》曰:黃帝時,西王母使使乘白鹿,獻白環之休符,以有金方也。

45 鹿:
《春秋歷命序》曰:神駕六飛鹿,化三百歲。

46 鹿:
《淮南子》曰:四九三十六,六主緯,緯主鹿,鹿故六月而生。

47 鹿:
《春秋運斗樞》曰:涯摑散而為鹿。江淮不祠,則涯摑不明。彘生鹿。

48 鹿:
《抱樸子·玉策篇》曰:鹿壽千歲。滿五百歲,則其色白。

49 鹿:
《瑞應圖》曰:天鹿者,能壽之獸,五色光暉。王者孝道則至。
又曰:王者承先聖法度,無所遺失,則白鹿來。

50 鹿:
《禮斗威儀》曰:君乘水而王,其政和平,北海輸白鹿。

51 鹿:
《沖波傳》曰:鹿生三年,其角自墮。

52 鹿:
崔豹《古今注》曰:鹿有角不能觸。

53 鹿:
袁山松《柏鹿詩序》曰:荊門山臨江,上皆絕壁,峭峙五百餘丈,亙帶激流,禽獸所不能履。北岸有一白鹿,常泅過江,行人見之,競逐之,謂至山下必得。鹿忽飛超岡而去。于今此壁謂之白鹿山。泅音囚,言浮過也。

54 鹿:
《神仙傳》曰:魯女生者,長樂人。服胡麻餌術,絕穀八十餘年,甚少。世傳:見之二百餘年,入華山中。有故人與女生別五十年,入華山廟,逢女生乘白鹿車,從玉女數十人。

55 鹿:
《列仙傳》曰:蘇耽與眾兒俱戲獵,常騎鹿,形雖如常鹿,遇險絕之地能超越。眾兒問曰:「何得此鹿異常鹿耶?」答曰:「龍也。」

56 鹿:
《述異記》曰:漢成帝末年,宮中雨一蒼鹿。殺而食之,味甚美。
又曰:鹿一千年為蒼鹿,又百年化為白鹿,又五百年化為玄鹿。漢成帝時,山中人得玄鹿,烹而視其骨,皆黑色。仙者說:玄鹿為脯,食之壽二千歲。餘干縣有白鹿,土人皆傳千歲矣。晉成帝遣人捕得,有銅牌,有字在其角後,云寶鼎二年臨江所獻。

57 鹿:
《博物志》曰:云南郡出茶首。茶首,其音為蔡茂,是兩頭鹿名也。獸似鹿,兩頭,其腹中胎常以四月中取,可以治蛇虺毒。永昌亦有之。

58 鹿:
《異苑》曰:鄱陽樂安彭世,咸康中,以捕射為業,入山輒與兒俱。世後忽蹙然倒地,變成一白鹿,跳蹻而去。其子終身不復捉弩。至孫復襲此事,曾射得一鹿,兩角間有道家七星符,其祖名字、鄉居、年存焉。睹之懊悔,遂斷獵。

59 鹿:
《伏侯古今注》曰:漢明帝永平九年,三角鹿出江陵。孝和帝永玄十二年,豫章徐干得白鹿,高丈九寸。

60 鹿:
《楚辭》曰:青莎雜樹,薠音煩。草霍靡。白鹿麇麚,或騰或倚。

61 鹿:
《樂府歌詩》曰:白鹿乃在上林西苑中,射工尚得脯臘之。黃鶴摩天薊贓飛,後宮尚得烹煮之。

62 鹿:
《金樓子》曰:夏禹之時,神鹿行於河水。

63 鹿:
《搜神記》曰:淮南陳氏於江西種豆,忽見二女子,姿色甚美,著紫纈襦,青裙,天雨而衣不濡。蒲擺先掛一銅鏡,鏡中見二鹿。以刀斫獲之,以為脯。

64 鹿:
《宣驗記》曰:吳唐,廬陵人也。少好驅媒獵射,發無不中,家以致富。后春月將兒出射,正值麋鹿將麑,母覺有人氣,呼麑漸去。麑不知所畏,逕前就媒,唐射麑,即死。鹿母驚還悲鳴。唐乃自藏于草中,出麑致凈地。鹿母直來地,俯仰頓伏,絕而復起。唐又射鹿母,應弦而倒。至前場,復逢一鹿。上弩將放,忽發箭反激還中其子。唐擲弩抱兒,撫膺而哭,聞空中呼曰:「吳唐,鹿之愛子與汝何異?」唐驚聽,不知所在。

65 鹿:
《高糖蕖集》曰:近日有司宣令,有殺禁地鹿者,身死,財產沒官。有能先覺白者賞賜之。此為重禽獸而賤人,過於齊宣矣。

66 鹿:
《杜祭酒別傳》曰:郡弟子三人,隨道士邢邁入宣城涇縣白水山,去縣七十里,餌術黃精。經歷年所,有鹿走依舍邊伏眠。邁等怪之,乃為虎所逼。邁乃咒虎退,鹿經日乃去。

67 鹿:
《南中八郡志》曰:麋冷縣深山中有大蛇,長數丈,圍三尺,於樹上。野鹿過便低頭繞之,鹿於是有頃而死。先含水濡之令濡,乃合頭角并吞之。訖便不能動。至數日,鹿乃消盡,蛇自繞樹,鹿角骨悉鉆皮出。養瘡得一月乃愈。

68 鹿:
又《永初山川記》曰:髯蛇吞鹿,至角乃止。

69 鹿:
《交州記》曰:合浦口有麚,角當額上,載科藤一株,三四條,長可一尋。射師從禽,每見而不敢射。

70 鹿:
蕭廣濟《孝子傳》曰:伍襲字世公,丁父憂。廬墓側有一鹿,每襲哭,歿燋墳而悲鳴。

71 鹿:
《廣州先賢傳》曰:丁茂字仲慮,交阯人,至孝。母終,負土治冢,列樹松柏。白鹿游乎左右。
又曰:唐頌字德雅,番禺人。遭喪,六年廬於墓次。白鹿拾食冢邊。

72 鹿:
習鑿齒《襄陽記》曰:習郁從光武幸黎丘,與光武通夢見蘇頷神。帝嘉之,使立祠,二石鹿夾道口。百姓謂之鹿門。

URN: ctp:n407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