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卷十八

《卷十八》[View] [Edit] [History]

This textual edition has had punctuation added automatically using artifical intelligence. The results of this process are inevitably imperfect; please help correct mistakes by editing the text.
1
欽定四庫全書
2
山堂肆考卷十八    明。 彭大翼 撰地理。
3
4
天目
5
山謙之《呉興記》:杭州於潜縣天目山極髙,險且長,與宣城、懐安並分山為界,山下有兩湖似目,故名西湖。志:西湖諸山之脉,皆宗天目。天目西去杭州府治一百七十里,髙三千九百丈,周廣五百五十里,蜿蟺東來,凌深㧞峭,舒岡布麓,若翔若舞,萃扵錢塘,而猶萃扵天竺。自此而南而東則為龍井,為太慈、為玉,岑為積,慶為南屏、為龍、為鳯、為呉山,皆謂之南山。自此而北而西則為靈隠,為仙姑,為履,泰為寶,雲為巨石,皆謂之北山。
6
地肺
7
潘岳《關中記》:終南山一名中南,言在天之中,居都之南,故云福地記。其山東接驪山、太華,西連太白,至扵隴山,去長安城八十里,南入楚塞,連屬東西諸山,周廻数百里,名曰福地。辛氏三秦記》:山中有石室靈芝,常有一道,士不食五榖,自言太乙之精,齋戒乃得見之。所居之地,名曰地肺,可避洪水。《括地志》:「終南一名太乙,一名橘山,一名周南」。
8
齊雲。
9
齊雲巖在休寕縣白嶽山西北,三靣皆絶壁,中峰可梯而上,頂濶四十畆,前有巨石,特起曰香爐峰,又謂之凌虛䑓。宋程珌書「靈巖」二字刻扵石。
10
朝月
11
順天府豐潤縣東有朝月山,兩峰特起,狀如偃月。梧州城北有通星山。
12
行雲行雨
13
陽臺山在湖廣漢陽府漢川縣,南行,雲行雨見雨類宋范致虗詩,傷心獨立,陽䑓望,暮雨淒涼宋玉情極目草,深雲夢澤連天水,濶漢陽城當年楚國山,仍在千古㐮,王夢不成徃事,悠悠魂,欲斷髙唐,今日有虛名。
14
報天報地。
15
漢武帝元封元年,夏封太山,禪肅然。注曰:「云云,亭亭肅然。嵩里,社首梁父,皆太山下小山也。太山上為壇,以祭報天之功。曰封太山下,除地以祭報地之功,曰禪天柱」。
16
天柱山在杭州餘杭縣西南,四隅陡絶聳翠,参天為道家五十七福地,此山在中國者有三,一在夀陽,一在龍舒,此則其一也。宋吳昌裔有詩:「柱天屹嶪斷鰲根,臥草䝉葺伏虎痕,想見山中明月夜,有人長嘯抱崑崙雲門。
17
紹興府城南有雲門山,晉王獻之嘗居之。梁天監中,選學生徃雲門山,從何轍受業,即此。又湖廣靖州有風門山。
18
霧猪。
19
霧猪山在徐州蕭縣東南,以下有霧猪泉,故名。宋人曹國舅隱此山,因蛻骨扵此。
20
雲龍
21
雲龍山在徐州南,山形蜿蜒如龍,宋時山人張天驥居此上。有石佛,又名石佛山。唐末,朱全忠遣子友裕軍扵石佛山,即此。
22
清風
23
清風山在盱眙縣南,以山髙而風清,故名。一在遵化縣南,山髙三百餘仭。
24
明月
25
眀月,山在順天府遵化縣西南,髙百餘●,上有石穴,南北相通,望之若明月然。陜西乾州永夀亦有此山。衢州府江山縣南有景星山,嚴州府分水縣有慶雲山息風。
26
息風山在瓊州府崖州感恩縣東山下,有穴,深不可測,毎●風作,黎人禱之則止。
27
擎雷
28
擎雷山在雷州府城南,為府治案山天中。
29
天中山在河南汝寕府城北,山髙尺餘,上土下石,以其在天之中,故曰天中」。自古考日景測,分数者莫正,扵此,宋劉敞嘗作記以表其地。
30
雲際
31
雲際山在桞州府融縣城北,上有二泉,雷首。
32
雷首山即首陽山,在河東蒲坂縣。又《封禅《書》所謂薄山也。《月牙:
33
月牙巖,在桂林府龍隱巖北,捫蘿而上,石磴數十級,半山之中,形如初月,故名。
34
之罘陽主
35
之罘山在山東萊州府福山縣東北,三面瀕海。《史記》秦始皇二十九年登之罘,刻石紀功,即此。《郊祀志》:齊有八祠,之罘為陽主,漢武登之罘,聞穪萬嵗。
36
萊隂月主。
37
萊山在登州府黃縣東南。《封禪書》齊有八祠,萊山為月主,一名萊隂山。多仙聖所居。
38
《春秋》
39
春秋山在廬州府舒城縣南,相傳唐貞元中有二禅師脫解,扵此遺骨尚存其來,實春秋時也。遂以名山子午。
40
子午山,在陜西慶陽府合水縣東,南連耀州,北抵鹽州,東接延安,綿亙八百餘里,相傳黄帝●衣冠處。
41
富春。
42
富春山在嚴州府桐廬縣西,一名嚴陵山,清麗竒絶,號錦峰。繡嶺乃漢嚴子陵釣處,前臨大江,上有東、西二釣䑓。光,餘姚人。
43
長秋。
44
長秋山在四川嘉定州蒲江縣,治東寒坡。
45
寒坡山在慶逺府河池州思恩縣南,岡髙風急,夏月亦寒,又天台縣西北有寒石山,唐寒山子所居,貞觀中,豐干禪師謂閭丘太守曰:「寒山拾得,即文殊普賢後身也」。閭丘徃見之,二人笑曰:「豐干饒舌!」既而隐身入巖巖,即隨合。
46
夏屋
47
夏屋山在山西太原府代州東,昔趙㐮子北登夏屋,誘代王使廚人操銅斗擊殺之,遂有代地。
48
熱水
49
陜西行都司,西寕衛南五百里。有山,出煖水,流入青海,因名熱水山。
50
溫泉
51
溫泉山在雲南南甸宣撫府司東,層巒疊障,連亘二十餘里,林木隂森,下有溫泉。
52
方臺
53
《荆南志》:華容有方臺,山出雲母,土人採之,●雲所出,處掘取無不獲者。當掘時忌,有人聲不則所得,粗惡員嶠。
54
《列子》曰:渤海之東有大壑,中有五山:曰岱輿,曰員嶠、曰方壺、曰瀛洲,曰蓬萊。其山髙下周,旋三萬里,其頂平處九千里,山中間相去七萬里,其上䑓觀皆金玉禽獸,皆純縞珠玕之樹,皆叢生,所居之人,皆仙聖之種。
55
高蓋。
56
高蓋山在泉州府晉江縣境,唐歐陽詹母墳在其下。詹拜墳有詩云:「高蓋山前日影㣲,黃昏宿鳥傍林飛,墳前滴酒空垂涙,不見叮嚀道早歸」。四川嘉定州西有高幖山,巍然高峙,萬象在前。
57
浮槎
58
浮槎山在廬州府城東,相傳自海上浮來,昔有梵僧,過而指之曰:「此耆闍一峰也」。梁武帝女為尼,曽扵此山,建道林寺。釋用孫有詩,山頂有泉,宋郡守季不疑,飲而甘之,以遺歐陽修,修為作記。
59
金山
60
鎮江金山在大江中,每大風起,勢若浮動,初名浮玉,唐裴頭佗扵此開山,得金表聞,賜名金山,上有龍㳺寺,尋改從山,名有泉曰中泠,水品穪,天下第一臺曰妙高洞,曰朝陽絶頂,有亭曰留雲、曰吞海。汪彥章云:「獨立無朋,以天為際,風濤朝夕赴其吞,吐日月晦暝環其左右」。《唐張祜詩:「一宿金山寺,㣲茫水國分,僧歸夜●月,龍出曉堂雲、樹影中流見,鐘聲,兩岸聞因悲在城市長日醉醺醺」,宋王安石詩「天末海雲橫,北固烟中沙岸似西興錫山」。
61
錫山,在常州府無錫縣。西唐陸羽云:惠山之東峰當周、秦間,嘗産鉛錫,漢興始乏,遂以名縣。昔有樵者,扵山下得古銘云:有錫兵,天下爭無錫寕,天下清,有錫沴天下,●無錫乂天下濟」。自光武以後不復出。又敘州府城西有朱提山,出銀。漢諸葛亮書云:「漢嘉金朱提銀採之,不足以自食」。唐《韓退之詩:「我有雙飲醆,其銀出朱提」,即此山也。
62
玉堂
63
玉堂山在四川潼州遂寕縣,北峰巒聳,秀氣象雄峙,縣之主山也。
64
銀殿
65
銀殿山在廣西平樂府恭城縣東北,常有白雲遶其上,逺視如寳殿,故云。廬州府巢縣有金庭山,乃王子喬登仙處。重慶府合州有銅梁山。
66
玉壘
67
山在成都府灌縣西北,湔水出焉。《左思賦》「包玉壘」以為字,郭璞賦「玉壘」作「東別」之標」。杜甫詩曰:「玉壘浮雲變,古今」皆謂此」。
68
鐵城
69
鐡城山,在徳安府城北,其石如鐡,故名聚寶。
70
聚寳山在金陵南,聚寶門外雨花臺之側,山出瑪瑙石,故名。
71
懐玉
72
懐玉山,在廣信府玉山縣北南。唐時,縣令楊文逸嘗夢一羽衣,自穪懐玉山人來謁。未幾,其孫億生山有法海院,宋李彌大作記。
73
銅官。
74
銅官山在銅陵縣之南,上有泉源,冬夏不竭,可以浸鐵烹銅,故名一在四川邛州東南。史記》:卓氏之先,為趙人,秦破趙卓氏夫妻,推輦而行曰:「吾聞岷山沃野,下有蹲鴟,乃求逺遷,致之臨邛,即山鑄錢即此」。漢文帝嘗以此山賜鄧通,一在浙江湖州武康縣西北,相傳吳王濞采銅,扵此山下有二坎,號銅井。登州文登縣有鐵官山,漢置鐡官冶,鑄扵此。
75
金婆。
76
金婆山,乃朱邪所居之處,朱邪、處月之別種,西突厥之苗裔,世居金婆山之陽蒲類海東。其地有大磧,名沙陀,因以沙陀為號。朱邪為姓。唐憲宗時,有朱邪盡忠,始見扵中國。其後有朱邪赤心,懿宗時賜姓李,名國昌,克用其子也。
77
玉馬。
78
玉馬山在江西餘干縣南,上有白石如馬,故俗號白馬山。唐改為玉馬。
79
金牛
80
金牛山在嘉興府海鹽縣西南。《呉地志》:昔有牛糞金村民臯伯通與弟隨之牛穴此山而入。二兄弟鑿山欲入山頺,同死穴中。
81
金鳯
82
福山在常熟縣西北,本名覆釜,唐改為金鳳山,後梁又改今名。
83
銅魚
84
銅魚山在廣東髙州府電白,縣治南金頭。
85
金頭山在䕫州府大昌縣東北,其勢高聳,冬月積雪不消。
86
石耳。
87
石耳山,在銅陵縣南,雙峰峻㧞,亦名真人,峰有石,髙丈餘,上有巨人跡。
88
金燈
89
武昌府咸寕縣有金燈山,上有善暉禪師●塔,每月夜有光如燈,至曉乃滅。鬰林州南有金鼎山。
90
玉笥
91
玉笥山一在新淦縣羣玉峰道,書為第十七洞天第八,福地有三十三峰、六洞、二十五壇、十一亭䑓,漢武帝建壇授玉清籙、天䧏玉笥,因名焉。
92
銀瓶
93
銀瓶山在無為州西北,一峰特起,狀如銀瓶銅鼓。
94
銅鼔山在鬰林州南,有唐時銅鼓在焉,故名。又鳳翔府寳雞縣南有石鼓山,山麓舊有石如鼔,相傳周宣王時所鑿,唐韓愈、宋蘇軾俱有《石鼓歌》。
95
采石。
96
采石山在太平府牛渚山之北,昔人有扵此取石,因名唐。李白嘗乘月著宮錦袍與崔宗之泛舟,即此處也。保泉。
97
泉州府北有泉山,一名齊雲,山巒聳秀,上有石乳,泉清㓗甘,美州名泉,郡名清源,本此《漢書》。東越王居保泉山,即其地也。保者,保守之以自固耳。
98
土城
99
土城山在紹興府東,呉越春秋,越王使相者求美女扵國中,得之苧蘿山,採薪之女曰西施鄭旦,飾以羅縠,敎以行,歩習扵土城,三年而獻呉王,一名西施山。
100
石門
101
敘州府慶符縣。南有石門山,其林薄間多蘭,一名蘭山洞庭。
102
洞庭山在蘇州府西洞庭湖中,上有十二峰,狀如十二螺髻,堯女湘君嘗逰,此故一名君山山,有道與呉包山潛通。道書以為第九洞天相傳山有美酒,得飲者不死。又按蘇舜欽《水月院記》中有山七十二,唯洞庭穪雄其間。民俗魯樸,以橘柚為恒産。每秋髙霜落,丹苞朱實,與長松茂樹相差,間自巖壑望之若圖畫。內有甪里村、毛公壇。
103
瓦屋
104
瓦屋山在金陵溧陽縣北,形勢連亘,兩崖隆起如瓦屋。李白詩:「朝登北湖亭,望見瓦屋山。天清白露下,始覺秋風還」。
105
衣錦
106
杭州臨安縣治南有石鏡山,山之東峰有圓石,徑二尺七寸,其光如鏡錢,鏐㓜時逰此巔,其形皆冠冕如王者狀。後唐昭宗改鏐所居營為衣錦營,陞為衣錦城,幷封此山為衣錦山。
107
飛布
108
飛布山在歙縣北,一名主簿山,相傳有冦亂主簿葛顯,率衆寳此,唐天保間改今名。
109
撫琴
110
撫琴山在陜西慶陽府寧州真寧縣治,南即唐●宗,夢羣仙處山畔,有洞風,來有聲彷,佛若琴音。又廣州府香山縣南有橫琴山,在海中,形如橫琴。
111
照鏡
112
照鏡山在雲南澂江府路南,州西北。山前有池如鏡磨笄。
113
磨笄山在隆慶府保安州西北,史記:趙襄子姊為代王夫人,襄子既殺代王,迎其姊,夫人曰:「趙已亡矣,吾將何歸?」遂磨笄扵山自殺,代人憐之,因以名山。胡曽詩云:「春草綿綿●日低,山邉立馬㸔磨笄,黃鶯也觧追前事,來向夫人死處啼」。
114
執笏
115
執笏山在成都府井研縣南,一峰突出青陽氏世居其下,登科不絶。
116
鉢池。
117
鉢池山,在淮安府西,形如鉢盂,相傳昔仙人王喬煉丹扵此。
118
磬石。
119
磬石山在邳州城西南,與泗水相近,山有石,其聲清亮可為磬。《禹貢》:泗濵浮磬」,即此山所出者。鳯陽、靈壁縣亦有此山。又陜西耀州城東有山出青石,唐天寳中取為磬,因名磬玉山,其後郊廟之樂,遂廢泗濵浮磬。唐白居易詩:「梨園子弟調律呂,知有新聲不知古古,穪浮磬,出泗濵,立辨致死,聲感人宫,懸一聼,華原石君心,遂㤀封疆」。臣果然外冦從燕起,武臣不肯封疆,死始知樂與時政通,豈聽鏗鏘而已矣!
120
爛柯
121
爛柯山在衢州府南,道書謂此山為青霞第八洞天晋樵者王質入山,見二童子圍棋,質置斧於坐觀之,童子與質,一物如棗核,食之不饑。局終,童子指示之曰:「汝斧柯已爛矣!質歸已及百年,無復時人矣!」宋錢顗詩:「春郊雜遝擁紅旌,共訪仙蹤笑傲行。雲徑直從深崦入石橋,宛在半空橫巖邉。瑤圃新開出洞裏,芝田舊種成羽客,一枰無復見,青山,留得爛柯名」。
122
懸甕
123
懸甕山在太原縣西,一名結絀山,晉水所出,因山腹有巨石如甕,故名。
124
肯堂。
125
肯堂山在江西饒州徳興縣東南,宋邑人余歛持節江南,詔許歸侍其親,乃構堂山下,張商英,扁曰「繡綵」,其子瀚復新之,朱子扁曰「肯堂」,因以名山。
126
息臺
127
息臺山在四川眉州城西東館。鎮北。《太平廣記》:昔有管輅叟,遇一道人叟偕子攜酒,隨道人入息臺山共飲之。道人因取籍檢視,云子夀止十八,遂舉筆改之曰八十。其後子年果八十。
128
落帽。
129
「落帽見重陽」,李白詩「九日龍山飲黃花,笑逐臣。醉㸔風落帽,舞愛月留人。
130
●衣
131
《郡國志》:靈山寺有神女於此●衣,因號「擣衣山」。山南絶巖有方石,明瑩謂玉女●、練碪。
132
磨盤。
133
磨盤山在寜國府太平縣西,霧山之下,有富溪、源簸箕。
134
簸箕山在四川眉州丹稜縣北。其山圎大形,似簸箕,故名。
135
敬亭
136
敬亭山在寕國府宣城縣北,一曰昭亭。李白詩:「衆鳥髙飛盡孤雲獨去閒相㸔,两不厭,惟有敬亭山」。
137
畏壘
138
莊子曰:老聃之役有庚桑楚者,偏得老聃之道,以比居畏壘之山。居三年,畏壘大穣,畏壘之民相與言曰:庚桑子之始來,吾灑然異之。今吾日計之而不足,月計之而有餘,庻幾其聖人乎?子胡不相與尸,而祝之社而稷之乎?按:役,徒也。
139
瑞石。
140
瑞石山在杭州府治南,北接呉山,下有凉雲洞、元薩天錫、詩天風送我登鰲峰大山。小山石,玲瓏赤霞,日射紫瑪瑙,白露夜滴青芙蓉,飄飄雲氣穿石屋。石上紫風吹,紫竹挂冠何日賦歸來,煑石篝燈洞中宿。
141
甘泉
142
甘泉山在●州西北,高二十餘丈,周回二里,上有甘泉井,一在西安府涇陽縣西北,上有甘泉宮,《漢書》單于烽堠以應甘泉,即此。
143
響石
144
響石山在宿松縣東,人履之如擊鼔。然《荊州記》:桂陽又有話石山,石有聲如人語,故名。
145
鳴沙
146
鳴沙山在玉門關西,至●州南十里山,冬夏殷殷,有聲如雷。出五代晉高居誨使于闐,有記。
147
枕水
148
《桂林志》:雉山在城南,又名灕山,又名枕水,髙三百餘尺,周圍二里,上可容五百。家有洞深五百餘歩,地窄不可窮,上多白蝙蝠。宋承初間,有僧栖顒居之,日誦《法華經》,有雉終日來聽,一夕化去托生。民間有來告者,栖顒訪之,果然,因名雉山。
149
盤堤
150
盤堤山在鞏昌府階州東南,近有盤堤城,晋鄧艾與蜀將姜維相持扵此。
151
獨秀
152
《桂林志》:獨秀山孤標直聳,約五百餘尺,周回一里,頂平如蒼玉,正靣端嚴,秀整,側視如卓茟,較諸峰獨雄,故名山上有巖。前宋始安太守顔延之,讀書其中,後為報恩寺,今在靖江王府中。唐張固詩:孤峰不與衆山儔,直入青霄,勢未休,㑹得乾坤融結意,擎天一柱,在南州同盟。
153
同盟山在衛輝府獲嘉縣東北,相傳武王伐紂,與諸侯同盟扵此。
154
大别小別
155
大別山在湖廣漢陽府城東北,漢江之右,《禹貢》:內方至於大别,即此三國南北之際,常為必争之地,一名翼際山,一名魯山,以山有魯肅祠,故名。小別山在漢陽府漢川縣南,山形如甑,亦名甑山。《左傳》,呉與楚戰濟漢而陣,自小別至扵大,别即此。
156
大孤小孤。
157
大孤山在九江府城東南彭蠡湖中,與都昌分界,四靣洪濤,屹然獨聳。上有神祠,過者必致祭焉。小孤山在彭澤縣北。宋歐陽修曰:江南有大小孤山,俗轉為姑江,側有澎浪磯,俗轉為彭郎,云彭郎者,小姑壻也。余嘗過小孤山,其廟像乃塑一婦人,而勅額亦為聖母廟,豈止俚俗之謬㦲?又東坡詩:舟中賈客莫謾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158
大峴小峴。
159
小峴山在安豐六安縣,其山出茶,號小峴春,以琅琊有大峴山,故名小峴。
160
大蜀小蜀。
161
廬州府城西有大蜀山。爾雅,「蜀」者獨也。此山孤立,卓秀無岡阜聨屬,故名。宋董淳有賦山之西,又有山差,小名小蜀山。
162
大劔,小劔。
163
四川保寧府劔州北有大劔山,一名梁山。劉儀鳯劔閣記:梁山之險,蜀所恃以為外戶,即此。其山峭壁中斷,兩崖相嶔,如門之闢,如劔之植,故又名劔山、小劔山與大劔山相屬。秦惠王欲伐蜀而道不通,乃作五石牛,以金置尾下,言牛能糞金,欲以遺蜀,蜀王乃令五丁力士拖牛成道,秦因㓕蜀大劔,雖號天險,徑路頗夷小劔,則鑿石架閣,有不容越者。
164
大梨小梨。
165
敘州府東。有大梁山、小梁山。四時常雨,俗呼為大漏,天小漏天」,寰宇記謂之大梨山、小梨山」。又太平府西南有天門山。二山夾江,東曰博望,西曰梁山,對峙如門,又名東梁山,西望山。李白詩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廻,兩岸青山相對峙,孤㠶一片日邉來。
166
小帆
167
小㠶山在●歩山東,大江中,流矗起髙八九丈,周圍半里,水落痕出常丈許,山頂如白礬,俗呼為礬山,一名石㠶,上有落㠶將軍,廟北有出佛洞,江流至此甚險,舟人鮮有不乞靈者。
168
大輪
169
大輪山在泉州府同安縣北,羣峰環列,如異人竒鬼,或乗車張蓋,或露冕巍峩,或如帶甲,或如躍馬,或如奔輪大滌。
170
大滌山在杭州府餘杭縣西南,中有日月分精金堂、玉室。或言此山清幽大,可以洗滌塵心,遂名大滌。中峰之上,有許邁升天壇及丹竈瓦甓尚存。
171
大圍。
172
大圍山,在瀏陽縣東北,上有白沙湖,廣袤五十餘里,流分四派,一為瀏水,其三入岳之平江,豫章之分寧,袁之萬載岡,巒圍繞,盤踞四縣,因名大圍。
173
舜耕
174
歴山在平陽府蒲州南,即舜耕處。《括地志》:蒲州河東雷首山,一名中條山,一名歴山,亦名首陽山,亦名蒲山,亦名襄山,亦名甘棗山,亦名豬山,亦名狗頭山,凡十二名,隨州縣分之歴。山南有舜井。又云:越州餘姚縣有歴山,舜井二所。又有姚墟云,舜生處也。及媯州歴山舜井,亦云舜所耕處。未詳孰是。
175
禹㑹。
176
塗山在鳳陽府懐逺縣東南,與荊山相對峙,淮水經其中,禹㑹諸侯扵塗山,即此西南,有禹●及禹㑹村,桞宗元有銘。又司馬遷傳》:「禹巡狩至㑹稽山而崩,因●焉山有孔穴,民間云禹入此穴,故名禹穴。
177
堯母居。
178
伊祁山在保定府完縣西,乃堯母所居顔氏禱。
179
尼山在曲阜縣東南,連泗水鄒縣界,一名尼丘山,昔叔梁紇與顔氏禱扵尼山而生孔子,今其麓有宣聖廟西南有觀川,亭東有坤靈洞,元時有人持火曵絚而入,比三數丈,忽隙間有光覩,一室口廣兩楹,許中横石,床石枕皆天成,又鄒縣東北有昌平山,《史記》謂孔子生魯昌平鄉,即此。
180
孔,望。
181
孔望山在淮安海州城東,孔子問官扵郯子,嘗登此山以望東海。常州府江隂縣西南有《秦望山風土記》,秦始皇登此四顧因名。
182
計籌
183
計籌山在武康縣東南,髙七十三丈,圍五里三十歩,呉興志越大夫計,然嘗計籌扵此,故名山有崖,甚竒秀,元道堅嘗居其下,扁曰「白雲洞天」,按計然」,《索隱》作「計倪」,范蠡師也,姓辛氏,字子文。
184
楚墓
185
楚王山,在徐州城西山下,有楚王墓,山皆赭土。《禹貢厥貢惟土五色。王莽時,徐州嵗貢土五色,即此。
186
魯臺
187
魯臺山,在黃州府黃陂。縣二,程讀書處彭城。
188
山在徐州東北大石上,鐫彭城山三大字。《搜神記》,陸終第三子曰籛鏗,封扵彭城為商伯。今徐州東門外城,即古之彭國也。
189
蘇門
190
蘇門山在河南衛輝府輝縣西北,一名百門山,晉孫登隐,此號蘇門先生。阮籍徃謁,與商畧終古,嘿然不應籍,退至半山,聞山巔有聲,若鸞鳯,乃登長嘯也。登字公和偃龕。
191
徐山在徐州城南。周徐偃王作亂,穆王命楚伐之。偃王敗走彭城武原山下,民隨之以萬數。王死,民鑿石為龕以祀,因名。
192
桓槨
193
桓山在徐州城東北,一名魋山,臨泗水。宋桓魋作石槨,扵此故名。蘇軾守徐州,有記「并歌桓山之上,維石嵳峩兮,司馬之惡,與石不磨兮,桓山之下,維水瀰瀰兮,司馬之藏,與水俱逝兮。至今徐土崩,多石槨,出沒扵水,蓋三年不成,必於此太滛巧也。
194
漢銘
195
東漢竇憲與單于戰扵稽落山,大破之,遂登燕然山。勒石紀功,命班固作銘。
196
《唐頌》:
197
鎮南峰在廣西桂林府城北,朝京門旁有石崖、天齊,唐大歴間刻《平蠻頌,宋狄青平儂智髙勒碑扵此。
198
秦鑿
199
丹徒縣城東有京峴山。秦時望氣者言其地有王氣,始皇使赭衣三千徒鑿京峴山為長坑,以洩其氣,即此京鎮、京口皆以此山得名。鑿山之徒皆赭衣,故縣名丹徒吳封。
200
國山,在宜興縣西南,髙百二十五仭,延袤三十六里。舊傳仙人鍾離墨得道,扵此名離墨山。又山有九峰相連,亦名陞山,吴五鳯初,山大石自立,孫皓遣司徒董朝等行封禪,禮改今名。
201
越秀
202
越秀山在廣州府城北,聳㧞二十餘丈,上有越王䑓故址,昔趙陀因山為之,唐韓愈詩「樂奏武王臺」是也,胡避。
203
無為州西有胡避山,宋紹興初,郡人王之道保聚扵上,羣冦不能破。
204
陳倉。
205
鳳翔府寳雞縣東南有陳倉山,山有石類山雞,趙髙燒山,雞飛去晨鳴山,頭聲聞三十里。又按寳雞縣本漢陳倉縣,因秦文公獲石雞之異,改今名。
206
商洛
207
商洛山在西安府商縣東南,亦名楚山,即秦時四皓隐處。
208
拜相
209
拜相山在廣西平南縣城東南,一在慶逺府,城北二峰,如筍崒嵂,参天宋,馮京祖塋在其下。
210
招賢
211
招賢山在武康縣西北,晉郭文招賢之處,故名。福建建寧府崇安縣有起賢山,劉子翬朱子嘗集扵此。
212
囚女。
213
囚女山在湖州府徳清縣北,東漢青州刺史姚恢與海昏侯沈戎過江,欲卜居柯田山,恢女宻報戎戎先居之,恢囚女扵此,因名。
214
望夫。
215
望夫山,在太平府當塗縣西北。昔人適楚不返,妻登此山望之,乃化為石。
216
抱子。
217
抱子山在廣西灌陽縣東,山勢重疊如襁,負然夾兒。
218
兖州府嶧縣。北有夾兒山,東龕。
219
東龕山在保寧府巴縣之東。又有南龕山,在縣南。西龕山在縣西北。龕山在縣北,俱去縣五里。
220
南屛
221
杭州府城西有南屛山,峰巒聳秀,怪石玲瓏,峻壁橫坡,宛若屛障,凌空而中峙者為慧日峰。
222
西傾
223
西傾山在臨洮府城西南,即《禹貢》「西傾因桓是來」是也。北固。
224
北固山在鎮江府江中,晉謝安、蔡謨鎮郡,皆扵山上作庫,以儲軍資。梁武帝幸之,改為北固,有寺曰甘露。南麓有石如羊,曰狼石,相傳云諸葛亮、孔明坐其上,與孫仲謀破曹公也。西北有天津泉。
225
側立
226
側立山,在登州府福山縣西北,西向側立,特出羣峰之外端坐。
227
端坐山在廣西太平府全茗州南,形如人端,坐薦福。
228
薦福山在江西饒州府東,上有薦福寺迎●。
229
迎祥山在敘州府慶符縣東。宋置祥州,以此山名問政。
230
問政山在歙縣東,唐有干方外者,學養氣之術,其從弟徳晦,刺歙州,徃訪之,徳晦為築䑓扵此,號問政山房,嘗有人躡險攀蘿到絶壁上,苔蘚昏蝕,見有詩刻扵石上千尋,練帶新安水萬●花,屛問政山,自少雲霞居物外,不多塵土到人間」,凢二十韻。
231
祈澤
232
應天府東南有祈澤山,相傳昔有法師結庵,扵此講《法華經》。有龍女來聽法,師因曰:「可為開一泉乎?」數日後,有清泉湧扵座南,後人以祈禱多應,故名。
233
不見日月。
234
巫峽,即巫山,在四川䕫州府巫山縣東,連亘七百里,畧無斷處,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日月,水經此峽乃杜宇所鑿,以通江水。又郭璞巫山賦》:「巫山者,巫咸以鴻術為帝,堯醫師生為上公,死為貴神,封扵此山,因以名之,多産禽獸。
235
隂山在外夷靼韃國,東西千餘里,草木茂盛,多産禽獸,漢時,冒頓單于依阻其中,後武帝奪其地,匈奴入冦無所隱蔽,過此未嘗不哭。
236
若耶!
237
若耶山在紹興府城東南,舊傳葛仙學道,扵此不其。
238
不其山在山東萊州府即墨縣,漢鄭康成教授,扵此山下有書●草,大如薤,長尺餘。
239
瑯琊
240
瑯琊山在滁州南,晉元帝為瑯琊王避地,扵此因名。唐大厯中,李幼卿為刺史,鑿石引泉賦詩,而瑯琊之勝始聞宋賢出守,文載金石,而溪山之秘益顯。一在山東青州諸城縣東南,東枕大海。齊景公欲遵海而南,放扵瑯琊即此。
241
嶓●
242
嶓●山在陜西鞏昌府西南。《禹貢》「導漾,東流為漢,即此山有異草,名花骨空,若食之,令人無子。按《通典》,嶓●山有二,一在天水郡之上邽,一在漢中,府之金牛在天水者,漢水之所出,在漢中者,漾水之所出。天水即鞏昌府,漢時為天水郡。按花骨、空若二草名。
243
文登。
244
文登山在登州府文登縣,秦始皇嘗集文士登此山,論功徳。
245
武當。
246
㐮陽府均州南有武當山,山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巖、二十四洞、五䑓、五井、三泉、三潭,初名仙室山,又名太嶽山,真武奉元君逰覧至此,改名太和,其中一峰最高,舊名天柱峰,因棲止修煉,後人謂非●武不足以當此山,改名武當,以其山髙壠、悛若博山爐一名篸嶺。又成都府治北有武擔山。
247
武林
248
武林山在杭州府西南,《漢地理志》注云:武林山,武林水所出,亦曰靈隐,曰靈苑,曰仙居,或謂本名虎林,唐因避諱,改「虎」為「武」。
249
文塔
250
文塔山在衢州府開化縣治東,一名文筆峰,元魯貞詩:「天低雲有影,日午塔無隂」。
251
買屬石首
252
《荊州記》石首縣陽岐山本屬南平界,胡伯始以本縣境無山買,此山上計偕簿也。按本縣指石首,伯始,漢胡廣字。廣乃石首人。
253
謀達漢隂。
254
列子》曰: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髙萬里,北山愚公,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逹扵漢隂,可乎?雜然相許。其妻曰:以君之力,曽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運扵北海之尾。鄰人京城氏孀妻,有遺男始齓跳徃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指之曰:甚矣!汝之不慧,以殘年餘力,曽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之心固固不可徹,曽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増,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扵帝,帝感其誠,命夸蛾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北冀之,南漢之隂,無隴斷焉。按太形即太行。
255
《山堂肆考卷十八
URN: ctp:ws100253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