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卷十五

《卷十五》[View] [Edit] [History]

This textual edition has had punctuation added automatically using artifical intelligence. The results of this process are inevitably imperfect; please help correct mistakes by editing the text.
1
欽定四庫全書
2
浙江通志卷十五

山川》

山川·紹興府》

1
興龍山舊名卧龍山。 嘉泰㑹稽志,舊名種山,越大夫種所𦵏處,一名重山,種訛成重也。寳慶」㑹稽續志:按元微之州宅詩:「序州之子城,因種山之勢,盤繞廻抱,若卧龍形,故取以為名。紹興府志:今府署據其東麓山隂縣署在南麓姜䕫同朴翁登臥龍山詩:「龍尾回平野,簷牙出翠㣲,望山憐緑逺坐樹,覺春歸草合平吳,路鷗忘覇越機午,凉松影亂白羽對禪衣
2
國朝康熈二十七年。
3
聖祖仁皇帝南廵,駐蹕兹山,改名興龍山、火珠山。 嘉泰㑹稽志,在臥龍山東隅,小而圜絶,類龍頷之珠明一統志在府治東按察分司後。
4
蛾眉山 《名勝志》:在火珠山下百餘歩,石隠起土中,狀如蛾眉。
5
龜山 嘉㤗㑹稽志:在府東南二里,一名飛來,一名寳林,一名怪山越絶書:龜山,句踐所起遊䑓也。東南司馬門,因以灼龜,又仰望天氣,覩天怪也。水經注:縣西門外有怪山,本琅琊郡之東武縣山也,飛來徙此。《吳越春秋稱怪山者,東武海中山也,一名自來山,百姓怪之,號曰怪山,亦曰龜山。越王無疆,為楚所伐,去琅琊山,東武人隨居山下,逺望此山,其形似龜,故有龜山之稱。《紹興府志》:上有應天塔,今呼為塔山方干龜山詩》:「䆳巖喬木夏生寒,牀上雲溪枕上看,臺殿漸多山更重,卻令飛去即應難」。李孝光龜山詩》:「山似瑯琊,小地将秦,望雄越王歌舞處」,今作「梵王宮」。
6
陽堂山 名勝志在臥龍山南三里,府城跨其脊,其南麓出城外,踆於河湟,一名鮑郎山,山北舊有鮑郎祠。《太平寰宇記》、《郡國志》云:「山有鮑郎祠,本名蓋,一名信,後漢人。生好獵,死葬於此。兒忽夢當更生,開棺視尸,●然但無氣耳。人事之,頗有靈驗」。
7
蕺山一名戒珠山 《名勝志,在臥龍山東北三里許,産蕺越王句踐常採食之,晉王羲之宅在焉,後捨宅為戒珠寺。
8
白馬山。 名勝志:在蕺山東南一里,許土漸削,山石依然。
9
彭山 《名勝志》在白馬山東。《舊經》云:彭祖,隠居之地,有助海侯廟」。
10
翁洲 嘉泰㑹稽志》,在府學之東,㑹稽境。《郡國志》云:徐偃王居滃洲即此。
11
謹按㑹稽風俗賦注引十道志云:翁洲在海中,徐偃王所居。嘉靖寧波志亦云:翁洲,昌國東三十里,一名翁山,徐偃、王常居此。唐置翁山縣,以此命名,二說良是。㑹稽志所云未知何據存以俟考。
12
簞醪河, 山隂縣。志在縣治東,即府河嘉泰㑹。稽志,一名投醪河,一名勞師澤。
13
運河, 嘉泰㑹稽志:在府西一里,屬山隂縣。
14
新河, 名勝志,在府城西北二里。唐元和中,觀察使孟簡所開。
15
鵞池, 𢎞治《紹興府志》在蕺山戒珠寺前,舊經云是王右軍養鵞之所。
16
洗硯池。 𢎞治,《紹興府志》在白馬山下。舊經云是王右軍洗硯處。
17
清白泉。 嘉泰㑹稽志:在府治內清白堂側,范文正公記西巖下,獲廢井泉,甘而色白,淵然丈餘,引不可竭。魏驥《清白泉記》:清白泉者,在紹興臥龍山下郡治內之西隅。景泰某年,郡守白公得之於灌莽中,究其自實。宋寳元二年,范文正公守郡,以廢井而得,旣浚滌之,遂名曰清白泉,兾汲斯泉者無媿斯名也。後東嘉王十朋來簽郡幕作㑹稽賦,有「飲清白以自娱」之句,豈不因是泉而發與!自文正之去泉之廢,不知其幾百年。今守白公乃得之於旣廢之後,夫豈偶然者哉!
18
三汲泉。 輿地紀勝,在臥龍山麓,泉甚淺,不過有水數斗,然汲盡已滿,未常竭也。
19
靈鰻井 𢎞治紹興府志》:在寳林山井,有靈鰻時出見林景熈《寳林鰻井詩》:雲根藏海眼,靈物,此中蟠吐沫晴巖雨飛隂夏木寒何年化,龍去半日待潮看。消長從誰問,微吟倚石欄」。

山川·山隂縣城外山川

1
亭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西南一十二里太平御覧,晉司空何無忌臨郡起亭山椒,極望巖阜,基址猶存,因號亭山。
2
侯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西四里。舊經云:南湖侯山迥在湖中,俗稱九里山,昔時去縣之數也。晉書孔愉傳》:愉為㑹稽內史,在郡三年,乃營山隂,湖南侯山下數畆地為宅,便棄官居之。朱彜尊侯山讌,集詩侯山山上放龜臺,百尺紅亭鏡裏,開試問,花源齊列坐,何如蘭渚逺,浮杯廵檐浦樹迎人出卷幔,沙禽拂席廻我!欲臨風歌一曲,起行,松月重徘徊。
3
陳音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西南四里,太平御覧,昔有善射者,陳音越王使簡士習射於郊外,因死為冡。今開塜壁,悉畵作騎射之象,因以名山。
4
麻林山 《越絶書》一名多山句踐,欲伐吳種麻以為弓弦,使齊人守之。越謂齊人多故,曰麻林,多以防吳去縣一十二里。
5
龍尾山。 《紹興府志:在府西南二十里,與臥龍首尾相望。
6
容山 山隂縣。志去縣西南二十七里,其上平曠可容,故名
7
六峰山 《紹興府志:在府城西南三十里。有溪出山麓。
8
峽山 𢎞治紹興府。志在縣西南二十里,兩山相峙,故名。
9
項里山 𢎞治紹興府,志在縣西南二十里,世傳項羽流寓於此。嘉泰㑹稽志》有溪清澈,居民二百餘戸。
10
絹山 嘉靖山隂縣志:去縣西南六里,石紋如叠絹,土人呼曰「絹山」。
11
法華山。 嘉㤗㑹稽志:在縣西南三十五里。舊經云:晉義熈中僧曇翼誦《法華經》,感普賢,應現因置寺花徑山。 山隂縣。志去縣西南二十五里,多桃李榆桞,望若雲錦,包絡山谷,故名。
12
直歩山 《紹興府志》:與花徑山相近,下有溪,入鏡湖、木客山。 山隂縣志去縣西南二十七里。吳王好宮室,越王使木工三千餘人入山伐木,一年無所得。木工思歸而歌木客之吟,一夜天生神木,其大二十圍,其長五十。尋陽為文梓,隂為楩楠,乃伐而獻之。
13
蘭渚山 《𢎞治紹興府志》,在縣南二十七里。晉王右軍修禊序云:此地有崇山峻嶺,蓋謂此山也。
14
玊架山俗呼筆架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西南三十里三峰,如筆格秀麗可畵。
15
大巖山 《紹興府志》:在府城西南一百十五里。山形若冕旒,又名冕旒山。宋時宮闕在錢塘者,與山相對。
16
清化山。 𢎞治紹興府志:在縣西南一百一十里。
17
趙王尖山。 舊浙江通志:在府城西南一百二十里。
18
浮丘山。 𢎞治《紹興府志:在縣西南一百一十里,世傳浮丘煉丹於此。
19
離渚山。 紹興府志:在縣西南三十里內。有謝尚書塢。
20
柯山 山隂縣。志在縣西南三十里。山皆石,其下有水曰柯水,有石佛,髙十餘丈朱彜尊《柯山詩》:「柯亭山下路修竹暮紛紛,衆壑千尋暗,雙崖一境分。江光明草樹,日氣冷江雲」,更憶中郎笛,寥寥不可聞」。
21
謹按後漢書蔡邕傳注張騭文士傳云:邕告人曰:昔經㑹稽高遷亭,見屋椽竹東間第十六,可以為笛,取用果有異聲。伏滔長笛賦序云:柯亭之觀,以竹為椽,邕取為笛竒聲,獨絶柯山得名」。以此戴冠府志遺之。
22
寓山 舊浙江通志:「在府城西南二十五里,環山皆水。
23
聖女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西二十九里。
24
三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西九里,與臥龍岡勢相連。嘉靖山隂縣志,去縣西九里。鑑湖中陸游遊息之所。
25
鳯凰山。 𢎞治紹興府。志:在縣西五十五里。
26
牛頭山。 山隂縣。志去縣西六十五里。唐天寳間,改名臨江山。
27
羊石山。 舊浙江通志》:「在府城西北三十六里有石如羊,故名。
28
馬鞍山。 𢎞治紹興府。志:在縣西北四十里,狀如馬鞍,唐天寳間改名人安。
29
上方山 舊浙江通志:「在府城西北四十里,與下方山相連,有下方寺。
30
塗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西北四十五里。舊經云:禹㑹萬國之所。按史記國語》,禹㑹諸侯於㑹,稽防風氏,後至誅之」。書曰:「禹娶於塗山,注塗山國名」。《左傳》「禹㑹諸侯於塗山」。杜預注在壽春,說者,云今濠州也。蘇鶚演義》云:塗山有四一㑹,稽二渝州,巴南舊江州三,濠州四:當塗縣。自越絶等書,皆云禹娶於㑹稽塗山,其說不經,葢禹㑹諸侯於㑹稽,則信而有徴,至娶婦處,則好事者傅㑹,於此,非其實也。㑹稽風俗賦注:按《左傳》哀公七年,諸大夫對孟孫曰:「禹合諸侯於塗山,執玊帛者萬國。杜預注云:塗山在夀春東北。孔頴逹云夀春縣也。又淮南子原道訓,禹㑹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許慎注云:塗山在九江當塗縣。愚按漢之當塗,晋之壽春,此相接之境也。當塗後廢夀春,今存其說與杜氏相符矣。越之舊經與太平御覧》並引《郡國志》云:塗山,禹㑹萬國之所以為在越中,其說與杜氏、許氏相戾,唯曽子開等為《九域志》不膠承襲之非,故越州古跡不書塗山,可謂得其實矣。
31
謹按:禹㑹諸侯於塗山,施宿以為當在㑹稽,史鑄以為當在夀春施宿之言為是,而引據未詳。考《吳越春秋》云苗山禹改為㑹稽,苗即茅山。又云塗山則塗山,即㑹稽山,為禹致羣神之所見。《史記孔子世家注》云守山川之祀者為神,謂諸侯也。以《吴越春秋》、《史記》証之塗山當在㑹稽,但不應於山隂別出一塗山,或後人傳訛耳。若明戴《冠府志》以《左傳》「南望三塗為塗山」,則杜注眀云太行轘轅淆澠,謂之三塗」,未甞確指山名,亦非實據也。
32
西余山 於越新編,在府城西北四十二里,一名西扆,謂禹負扆朝諸侯處。
33
碧山 𢎞治紹興府。志在縣西北五十里,山有碧石,故名。
34
烏風山 紹興府志:在縣西北五十里。濵於海,有洞出烏風,一名龜山,當潮生時逺望之,宛然如龜,出沒水中,今名白洋山。
35
蜀阜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北三十五里。舊經云:山自蜀飛來,帶兒婦二十餘人,善織美錦,自言家在西蜀。《十道志》云:句踐以寡婦居此,令軍人游焉,一名獨婦山。《越絶書》:句踐將伐吳,徙寡婦致山上,以為死士示得専一也。
36
梅里尖山。 舊浙江通志:在縣北二十里。嘉泰㑹稽志:其隂為梅仙塢,以梅福里得名。
37
巫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北十八里。越絶書云:越𩴄,神之官死𦵏,其上嘉靖。浙江通志》:一名梅山,漢梅福居此。戴表元梅山詩:「梅尉功成後,安知不此來,路逢耕者問山是化人開。樵隴低通海,茶村暖待雷」。𤣥談亦可隠,不用墾蒿萊。
38
下馬山。 山隂縣。志去縣北二十五里。舊經云秦始皇東廵,息駕於此。有石如蟾,亦名蟾山,俗名蝦蟇山。山多露石,兩崖夾水,石骨橫亘水底,曰石檻璜山。 𢎞治紹興府,志在縣北三十里滙,小江,勢小而環,抱若璜,故名。
39
大峰山 《紹興府志》:在府城北三十五里,多梔白花,黃柎,黃實多硌,石有洞焉,石投之,泠然有風,曰風洞。
40
玉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北三十三里。舊經云:唐貞元元年,浙東觀察使皇甫政鑿此山為斗門八閘,洩水入江。按唐書地理志,山隂縣北三十里有越王山堰,皇甫政鑿山以蓄泄水利。與舊經相合,即此。
41
石城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東北三十里。《吳越備史:乾寧三年,錢鏐討董昌,攻石城,去越三十里,即此古博嶺。舊《浙江通志》:在府城西南四十五里,羣峰交峙,中有一徑,南逹楓橋,至諸曁界,曠寂稀,人烟徃徃虎豹栖止,俗訛為虎博嶺。姚寛古博嶺詩:「北風獵獵駕寒雲低壓,平川路欲昏,人馬忽驚俱辟易,一聲乳虎下前村」。
42
看怕嶺。 嘉靖,山隂縣志在縣西南八十里,其路峻險,行者皆懼。
43
白峰嶺 𢎞治紹興府志:在縣西南一百十里刑塘嶺。 𢎞治紹興府志:在縣西五十五里,世傳禹築塘,斬防風氏故名。㑹稽風俗賦注賀循㑹稽記云:防風氏其身三丈,刑者不及,乃築髙塘刑之,故曰刑塘。
44
古城嶺。 萬厯《紹興府志》:在府城西五十里,越王允常築城處。
45
大嶺 萬厯《紹興府志》:在府城西六十五里,一名梅山嶺。
46
越王崢 萬厯《紹興府志》:在府城西南九十里。越王句踐於此棲兵,又名棲山。
47
仙人洞。 霏雪録在山隂縣西北六十里,越棲峰下,乃宋九江葛秋巖、慶龍游息之所。王君理得函骨於石洞,至今號葛仙洞。
48
磨鏡石。 𢎞治,《紹興府志》在鏡湖邉,任昉述異記》,世傳軒轅氏鑄鏡於此,今石尚存。
49
西小江 山隂縣志在縣西北四十五里,其源在諸曁之浣江,分為二𣲖。初出天樂,徑流蕭山,轉東北逹於海。天順元年,太守彭誼建白馬山閘,以通三江口之潮閘,東盡漲為田,於是江水不通於海矣互見水利
50
錢清江。 萬厯《紹興府志》:府城西五十里浦陽江下流,漢劉寵投錢處,今通為運河。陳淵《錢清江待潮》詩:「江潮來去自有時,扁舟閣淺心如飛,岸容霜竹青照眼,春信梅花香撲衣,天寒鄞江道路阻,嵗晏錢清風俗非故國,囬首二千里落日看盡行雲歸栁貫,過錢清江詩浦陽配三江,猶以小絜大我家,其始源涓流激湍瀬到兹,直逹海混混,百川㑹歸墟,豈其豐出坎,亦非殺贏縮。總如一真源,自霶沛浮舟絶江津,浪觸銀花碎朝曦如青蓮,升光破烟靄歸雲回望長,鴻飛渺天外,高啟夜發錢清詩,錢清渡頭船夜開,黃茅苦竹聞猿哀,客官釃酒水神廟,風雨滿江潮正來,蒸飯炊魚坐篷底,不覺舟行两山裏,櫂歌早過越王城,東方未白啼鴉起,朱彜尊初秋泊錢清江詩錢清江口水平堤,雲木参覃磴,不齊川靜未聞鴻雁渡,雨昏時有鷓鴣啼,逃名梅尉來吳市,避地梁生入㑹稽,枉自含情臨北渚,秋風嫋嫋草萋萋
51
鏡湖。 名勝志:在城南三里。一名鑑湖。任昉述異記:軒轅氏鑄鏡湖邉,或云黃帝獲寳鏡於此,又云本王羲之語,山隂路上行如在鏡中游,又名長湖。水經注云:浙江又東北得長湖口,湖廣東西百三十里,北㵼長江,又名太湖。郡國志云:石帆山北臨太湖,水深不測,傳與海通,源出㑹稽之五雲鄉,綿跨山㑹二縣,周三百五十八里,總納二縣三十六源之水,東至曹娥,西至西小江,南至山,北至郡城。其初本通潮汐。漢永和五年,太守馬臻始築塘畜水,界湖為二,曰東湖,曰南湖,南湖屬山隂,東湖屬㑹稽。唐𤣥宗賜秘書監賀知章鑑湖一曲,又名賀監湖,自宋熈寧以後,湖漸廢為田,今俗呼白塔洋,僅長十五里,卽鏡湖處也。互見水利寳慶㑹。稽續志本名慶湖。賀鑄慶湖遺老集序云:賀本慶氏,吳王僚,遇公子光之禍,王子慶忌奔衛妻子,幷度浙水,隠㑹稽上,越人哀之,表其族日慶氏,名其田曰慶湖,今為鏡湖,傳訛也。漢安帝時,避帝本生諱,改賀氏水,亦號賀家湖家牒,載謝承㑹稽先賢傳,敘畧如此。宋之問泛鏡湖南溪》詩:「乗興入幽棲,舟行日向低,巖花候冬發,谷鳥作春啼,㳫嶂開天小,業篁夾路迷,猶聞可憐處,更在若耶溪。陸游《鑑湖歌》,千金不湏買畵圖,聼我長歌歌,鑑湖湖山竒麗說不盡,且復與子陳。吾廬桞姑廟前魚作市,道士莊畔菱為租,一灣畵橋出林薄,兩岸紅蓼連菰蒲,村南村北鴉陣黒,舍東舍西楓葉赤,每當九月十月時放翁艇子無時出船頭,一束書船尾,一壺酒新釣,紫鱗魚旋煮白蓮藕,從渠貴人食萬錢,放翁艇子長便便,暮歸稚子迎我笑,遙指一抹西村烟」。
52
菱塘湖 嘉靖山隂縣志,在縣西五十里,湖多菱、葑故名,廣三千七百二十餘畝,近被侵佔為田,水不甚蓄互見水利
53
黃𩺞湖⼜作㹧𱮒,㹧猹,𤠉𱮒 舊浙江通志:「在府城北十五里。」
54
餘支溪。 《名勝志,鏡湖之別𣲖也。《水經注》云:山隂縣西南四十里有二谿,東谿廣丈九尺,冬煖夏冷,西谿廣三丈五尺,冬冷夏、煖二谿,北行三里至徐村,合成一谿,廣五丈餘,而溫涼不雜,蓋《山海經》所謂茗水也。
55
射浦 《越絶書》:句踐,教習兵處也。去縣五里查浦。 山隂縣。志:在縣西一百里,句踐陳兵處紀家滙。 𢎞治紹興府志:在縣西南一百里沉釀埭。 嘉泰㑹稽志》在若耶,溪東十道志》:鄭𢎞舉送赴洛,親友餞於此,以錢投水,依價量水飲之,各醉而去,一名沈釀川。
56
蘭渚 蘭亭考:越州山隂有蘭渚,在縣西南二十五里。王右軍曲水賦詩作序於此。
57
離渚 𢎞治紹興府。志在府城西三十里,發源自唐里、六峰諸山縈廻,合離渚溪。
58
懽潭 山隂縣志:去縣西南一百三十里,水清味甘。右軍墨池。 𢎞治紹興府志:在縣西南二十五里。按宋志云:每朝廷恩命至池水必先黒。
59
玊帶泉。 舊《浙江通志》在琵琶山下,泉味甘而冽,色微白,故謂之玉帶。
60
半月泉。 《西溪叢語》:李紳天衣寺詩殿涌全身,塔池開半月泉,此泉隠巖下,雖月圓,只見其半,最為佳處。紹興初,僧法聰鑿開巖上,名曰滿月,甚可惜也海。 明一統志:在縣北三十里,曹娥、錢清浙江三水所㑹,謂之「三江海口」。

山川·㑹稽縣城外山川

1
㑹稽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東南十三里。《周禮》:揚州之鎮山曰㑹稽。《山海經》云:㑹稽之山四方,其上多金玊,其下多砆石,勺水出焉。《史記》云:禹㑹江南計功命,曰㑹稽㑹稽者,㑹計也。《吳越春秋》云:禹登茅山以朝,羣臣乃大㑹計,更名茅山,曰㑹稽山。《輿地志》云:一名衡山,其山有石,狀如覆鬴,亦謂之覆鬴山。《十道志》云:一名苖山,一名塗山,吳夫差入越,越王以甲楯五千保㑹稽山。《水經注》:㑹稽之山,古防山也,亦名鎮山,又曰棟山,越絶云棟,猶鎮也。太平御覧:隋開皇十四年,詔㑹稽等山並就山立祠。唐開元十四年,封四鎮山為公,㑹稽曰永興公,有南鎮永興公祠。栁貫:《望㑹稽山》詩:城東鑑湖道,水光翻夕鷗,雲破青靃靡,稽峰芝,掌浮,悠然動予矚玉女,開明眸,固知穴可探,却恐書難求,蒲蓮浩如海,微風挾輕舟,前山與後嶺,導從森幢旒,誰將北斗旗,漸進東瀛洲,桂枝倘堪折,衰白媿重游。
2
宛委山 名勝志:「在縣東南十五里,上有石簣壁立,干雲升者,累梯而上,十道志石簣山,一名宛委,一名玊笥㑹稽風俗,賦韞玊有笥,有懸崖之險,亦名天柱山。昔禹治水,歌功未成,齋戒於此得金簡玉字,因知山河體勢遁甲。《開山圖》云:「禹治水至㑹稽,宿衡嶺,宛委之神,奏玊匱書十二卷,禹開之,得赤珪如日碧珪如月是也《吳越春秋》:「宛委山中藏金簡書,禹廵衡山見赤繡文衣,男子自稱元夷」。蒼水使者云欲得簡書,知導水之方,請齊於黃帝之岳,乃登山發石,果得其文」秦望山。 《水經注》:「在州城正南,為衆峰之傑。秦始皇登之以望南海,自平地以取山頂七里縣。「隥孤危,徑路險」。《絶記》云:「扳蘿捫葛,然後能升」。山南有嶕峴峴,裏有大城,越王無餘之舊都也。
3
刻石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西南七十里,一名鵞鼻山。《水經注》:秦始皇登稽山,刻石記功,尚存山側。孫暢之《𫐠征書》云:丞相李斯所篆也。元豐九域志:秦始皇刻石前有方石數丈,云是始皇坐两廂分石八所,云是丞相以下坐西溪叢語:越王棲於㑹稽宫,娥避於此。又云娥避山。
4
望秦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東南三十二里,始皇登此以望秦中。一名天柱峰,亦名卓筆峰。
5
雲門山 《雲門志畧》:在府城南三十里,晉義熈二年,中書令王獻之居此,有五色雲見,詔建雲門寺。《水經注》:玊笥竹林,雲門天柱,並疏山創基,架林裁宇,割澗延流,盡泉石之好。嚴維《同韓員外《宿雲門》詩:中令遺踪在仙郎,此夕過潭空觀月,定澗靜見雲多竹,翠烟深色松聲雨㸃和萬縁俱不有,對境自垂蘿。劉長卿上巳日與鮑侍御泛若耶?《游雲門》詩蘭橈漫,轉傍汀沙,應接雲峰到若耶?舊浦滿來移渡口,垂楊深處有人家,永和春色千年在曲水郷心萬里賒,更見漁舟時借問,桃源幾路入烟霞,髙似孫别雲門詩,回首雲邉更看松,風流王謝舊行踪,不知誰繼諸賢後,半夜來聼六寺鐘」。何山? 《雲門志畧》在雲門西一里,宋何子季所居。王十朋謂秦刻石在其上。
6
若耶山 雲門志畧:在府城南四十四里,下有采蓮田,東又有若耶嶺。舊經云:葛𤣥學道於此。太平寰宇記:若耶山葛𤣥所隠,桐几、化成、白麂三足共行,二頭並食。山下有壇,壇旁有石,謂之葛仙公石。赤堇山。 名勝志:在㑹稽山南。舊經歐冶子為越王鑄劍之所,一名鑄浦山,越絶書赤堇之山破而出,錫亦名錫浦國䇿,破堇山而出。錫薛燭曰:「赤堇之山,已合無雲,張景陽七命耶溪之鋌。赤山之精,山傍有井。歐冶子取水淬劍,曰歐冶井,有洞曰玉洞榖米山」。 明一統志在府城東南七十里,十道志舜常耕此山,天䧏嘉榖故名。
7
白鶴山 陽明洞天圖經在縣東一十六里。孔靈符㑹稽記云:此山在射的山西南,水中有白鶴為仙人取箭,又名箭羽山。
8
射的山。 寳慶㑹稽縣志:在縣南十五里,與白鶴山相連,《水經注逺望山的狀,若射侯,故謂之射的。射的之西有石室,名為射堂,年登否常占射的,以為貴賤之準,的明則米賤,的昬則米貴。
9
葛山 明一統志:「在府城東一十里,句踐種葛於此剌涪山」。 萬厯㑹稽縣志,在雲門山南,一名明覺山,盖明覺寺基也,頂有池,大旱不涸。
10
石帆山。 𢎞治紹興府志:在府城東十五里。《水經注》,山東北有孤石,髙二十餘丈,廣八尺,望之如帆,因以為名雲門志畧在射的山北,石壁高數十丈,中央少紆,狀如張帆。「陸游宿,石帆山下,《詩》:「繫舟禹廟醉如泥,投宿漁家月向低。濕翠撲,人濃可掬」。始知身在石帆西。
11
鹿池山。 《名勝志》:在㑹稽山之東北,甞有白鹿游,此《水經注》云:鏡湖水自東亦注江,通海水側有白鹿山。又曰,湖北有三小山,謂之鹿野山。按《吳越春秋》,乃越之麋苑也。上有石室,相傳為越王游息,處洞浦山。 嘉㤗㑹稽志:在縣東南二十四里。舊經云:卽湖南龍尾山西南之趾。
12
箬蕡山。 嘉㤗㑹稽志:在縣東十二里。舊經云:秦始皇東游,於此供芻草,俗呼遶門山。
13
少微山 《名勝志》,距鹿池二里,宋職方郎,齊、唐隠居之所。
14
土城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東六里,《吳越春秋》:王得西施鄭旦,餙以羅縠,教以行歩習於土城,教於都巷。三年,學服而獻吳王。
15
寳山 𢎞治紹興府志:在縣東南二十五里,一名上臯山山。崦有趙家嶴,即南宋攅宮。
16
錫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東五十里。舊經云越王採錫於此。
17
橫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東三十四里銀山。 萬厯㑹稽縣。志在縣東五十里東化山。 㑹稽縣。志一名將軍。山西化山。 《萬厯㑹稽縣志》:一名筆峰,與東化山接,在雲門山。
18
諸葛山。 萬厯㑹稽縣志,在府城東南六十里,葛洪常棲於此,亦名葛巖。
19
銅牛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東南五十八里。《水經》注:山有銅穴三十許丈,穴中有大樹神廟,山上有冶官山北,湖下有練塘里。《吳越春秋》云:句踐、鍊冶、銅錫之處《輿地紀勝》:昔銅牛見於靈氾橋,人逐之,奔入此山,掘地得銅屑云。
20
舜山 《雲門志略:在府城東南四十里,一名筆架山,山髙可十里餘,上有水田可稻,緇黃之流,徃徃茅茨其上。
21
壕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東七十里,漢駱夫人學道於此。昇仙有石室、石井、丹竈存焉。
22
稱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東北六十里。舊經,越王稱炭,鑄劍於此,俗呼稱心山。方干稱心中島,詩「水木深不極,似將星漢連中州」。惟此地上界別無天雪折停,猿樹花藏浴鶴泉師為終老意。日日復年年。
23
稷山 寳慶㑹稽縣志:在縣東五十三里,稱山南。舊經名穢山,越王種菜於此。後漢謝夷吾為穢鄉嗇夫,卽此。越絶云「句踐齋戒壇」也,亦曰齋臺山。十道志,一名棕山」。
24
白塔山 萬厯㑹稽縣志,在府城東五十里犬亭山。 嘉㤗㑹稽志:在縣東南三十里。舊經越絶,並云:句踐畜犬獵南山白鹿即此㑹稽縣志,嵗久相延,呼為「狗山」,又曰吼山,俗謂宋攅陵所在,衆山皆拱,此山獨否,故名之曰吼,取呼而相向義也。萬厯㑹稽縣志:山北岸有小山曰曹家山,舊為工人伐石玲瓏若戶牖,嵗久,蘿木蔓之,積水成潭,移舟其中一洞,天妙景也施,閏章家長也。太守招遊曹山及吼山詩,「石斷忽成溪,懸厓隂復低,登亭迷上下,游艇失東西絶壁,魚龍氣危,藤鸛鶴棲,使君幽興極,扳盡白雲梯」。覆斗山。 呂祖謙《入越記》:楓江南岸有覆斗山,山形正方若斗覆。
25
太平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東南七十八里,晉謝敷隱居山中十餘年,以母老還若耶?孫綽《太平山銘》:「嵬峩太平,峻踰華霍,秀嶺樊藴,竒峯挺蕚,上干翠霞,下籠丹壑,有士㝠游,黙徃寄托,肅形枯林,映心幽漠,亦旣覯止,渙焉融滯,懸棟翠微,飛宇雲際,重巒𡾰嵼,迴溪縈帶,被以籟松,灑以素籟,流風佇芳,翔雲傍靄」。謹按太平山有三:一在㑹稽,一在餘姚,一在上虞,上虞之山,一名傘山,惟餘姚之山最著,謝敷所隠屬㑹稽,或上虞未詳,今繫於此,從舊志也。
26
陶宴嶺 㑹稽縣志在縣東南四十里。舊經云:陶𢎞景隠於此山林景《熈陶宴嶺詩》:「笑拂青蘿,問隠君千巖秋,色此中分。當時宴坐無人識,唯有松風共白雲」。
27
日鑄嶺。 嘉泰㑹稽志》:在縣東南五十五里,昔歐冶子鑄五劍,采金銅之精於山下。《歸田録》:草茶盛於兩浙,兩浙之品,日鑄苐一。
28
茅峴 輿地紀勝「在縣東一十八里,茅君隠於此,一名玉笥,出羙玉山之陽,曰香爐峰。
29
石傘峰。 《明一統志》卽㑹稽山之別峰,下有范蠡飬魚池。
30
方干島 於越新編,在㑹稽山東北,俗呼寒山。唐方干別墅在鑑湖中,故曰島。
31
葛仙巖 陽明洞天圖經》:禹穴有石巖,高丈餘,南面側平,如削真誥云。此石於赤烏二年天䧏從安息國飛來,上有索痕三條,名為飛來石晉葛仙翁,曽築壇煉丹,後人名葛仙巖,煉丹井。
32
陽明洞。 《嘉㤗㑹稽志:在宛委山龍瑞宮,舊經三十六洞,天之十一洞也,一名極元,太元之天洞外飛來石下為禹穴。傳云:禹藏書處。史記太史公自敘上㑹稽,探禹穴,注云:禹至㑹稽,因𦵏焉,上有孔穴,水經云:山東有硎,深不見底,東游者多探其穴,今不可考。呂祖謙入越記:龍瑞宮傍即禹穴,乃大石中斷成罅殊不古,殆非司馬子長所探也。輟耕録:陽明洞天,在秦望山後,禹廟之西南,諸峯環聳,盤鬰空曲,中有東嶽行祠及老子宮,戴表元,遊陽明洞天,呈王理得諸君詩,禹穴蒼茫不可探,人傳靈笈鎖烟嵐,初晴鶴㸃青邉嶂,欲雨龍移黒處潭,北斗齋壇天寂寂,東風仙洞草毿毿,堪憐尹叟非闗吏,猶向江南逐老𥅆,韓性陽明洞詩洞,天深窅,行客疑飈輪碧簡,誰能稽倚松長嘯巖壑動放懐未必。今人非石氣盤空,散成霧,檜子無風落,青雨草間欲問苖龍壇薜荔鱗,鱗絡銅虎。
33
東小江 萬厯《紹興府志》:在府城東南九十里,亦名小舜江,西為㑹稽,東為上虞,其源出浦陽江,東北流入曹娥江《皇甫冉東小江懐靈一上人詩》:「江上年年春早,津頭日日人行借問,山隂逺近猶聞薄,暮鐘聲陸羽《㑹稽東《小江詩》:「月色寒潮入剡溪,青猿呌斷緑林西。昔人已逐東流去,空見年年江草齊」。
34
曹娥江 嘉泰㑹稽志》:在縣東南七十里江,因娥得名也,名勝志,源自剡溪來,東折而北,至曹娥廟,前名曹娥江。又北至龍山,下名舜江,又西北折入於海。韓性曹娥江詩》:「隔岸檣竿著暮鴉,待舟人立渡頭沙,數拳頑石生雲氣」,一片斜陽有浪花」。若耶溪。 《明一統志:在府城南二十里,與鏡湖合,西施採蓮,歐冶鑄劍於此,《吳越春秋》:若耶之溪,深而莫測。後漢劉寵為㑹稽太守,若耶父老人齎百錢相送,因名劉寵溪㑹稽縣志》,唐徐季海常遊,嘆曰:「曽子不居勝母之里,吾豈遊若耶之溪!」遂改為五雲溪。耆舊續聞》:「去鏡湖二十餘里,乃一小澗水,溪旁人烟極蕭條,但有雲門寺猶存,宋之問游禹穴回出若耶?溪詩:禹穴今朝到耶?溪此路通著書:聞太史煉藥有仙翁,鶴徃籠猶挂龍,飛劍已空,石帆搖海上,天鏡落湖中,水底寒雲白,山邉墜葉紅,歸舟何慮晚,日暮使樵風,孟浩然耶?溪泛舟詩落影餘,清輝輕橈弄烟渚,澄眀愛水物,臨汎何容與?白首垂釣翁,新粧浣紗女,相看似相識,脈脈不得語,綦母潛春汎耶溪,詩幽意無斷絶,此去隨所偶,好風吹行舟,花落入溪口,際夜轉西壑,隔山望南斗,潭烟飛溶溶,林月低向後,生事且瀰漫,願伴持竿叟,崔浩汎若耶?溪詩:輕舟去,何疾已到雲林境,起坐雲鳥間,動摇山水影,巖中響自答,溪裏言彌靜,事事令人幽停橈向餘景。
35
蟶浦 萬厯《紹興府志》:在府城東北四十里樵風涇。 萬厯㑹稽縣志,在縣東南二十五里。孔靈符㑹稽記云:射的山白鶴,常為仙人取箭,漢鄭𢎞少時採薪,得一遺箭,頃之,有人覔箭,問𢎞何所欲,𢎞識其神人也,答曰:「常患若耶?溪載薪為難,願朝南風暮,北風後果然,世號「樵風涇」。
36
炭瀆 《水經注》《吳越春秋》云:「練塘、句踐錬冶銅錫之處,采炭於南山,故其間有炭瀆。句踐臣吳王封句踐於越百里之地,東至炭瀆」是也。
37
平水 嘉泰㑹稽志:在縣東南三十五里,鏡湖所受三十六源之水,平水其一也。劉基《游平水記》:赤堇山南行六七里,泊於雲峯之下,曰平水市,卽唐元微之所謂草市也。其地居鏡湖,上游羣小水,至此入湖陸,游平水小憇,詩蓐食。古菴中,肩輿出市,東霧收山,淡碧雲漏,日微紅酒斾。村塲,近罾船,浦溆通平生喜行路小住莫匆匆。
38
御河 於越新編,在府城東南十五里,自董家堰抵寳山,宋攢宫河也。
39
麻潭 《水經注》下注「若耶?溪水至清照,衆山倒影,窺之如畫。
40
日月池 輿地紀勝在縣治東北一里、池二所,俗傳錢武肅王有目疾,故浚此二池。
41
南池 明一統志「在縣南二十五里,相傳范蠡飬魚處」。
42
鄭公泉。 《水經注》:寒溪之北有鄭公泉,泉方數丈,冬溫夏涼,漢太尉鄭𢎞宿居潭側,因以名泉。嘉泰㑹稽志輿地志》云:𢎞雖居台輔,甞思故國曽病困,思得此泉水,家人馳取飲,少許便差。華鎮鄭公泉詩》:溪上清泉玊色寒,臨泉踏盡石苔斑,為憐北闕乗軒客白首高情在舊山」。
43
菲飲泉 明一統志:「在府東南十二里大禹寺西真珠泉。 萬厯《紹興府志》在少微山齊祖之家,山十詠泉其一也。
44
苦竹泉。 《明一統志》:「在秦望山側,林多苦竹,泉出其下,故名。
45
禹井 《明一統志》:「在㑹稽山」。《水經注》云:「山南有硎,去廟五里,謂之禹井」。
46
葛仙井 《明一統志》在禹穴側,葛洪煉丹於此海。 嘉泰㑹稽志》:在縣北二十里。

山川·蕭山縣》

1
蕭山 名勝志:在縣西一里。舊志:晉許詢於此慿林築室,有蕭然自適之趣。考漢書地理志,餘曁縣蕭山,潘水所出,東入海,則名不始於詢。劉滄蕭山詩:「一望江城思有餘,遙分野徑入樵漁,青山經雨菊花盡,白鳥下灘蘆葉踈,静聼潮聲寒,木杪逺看風色暮帆舒,秋期乂踐潼關路」,不及年年向此居。
2
菊山 於越新編在縣西二里茗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西三里,王十朋㑹稽風俗,賦茗山鬭好。
3
北幹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北一里,晉許詢家於此山之陽。
4
去虎山。 嘉㤗㑹稽志:在縣北五里山有猛虎、甞傷人,一夕負子渡江西去,縣令杜守一因名其山,時景徳四年六月晦也。
5
城山 名勝志,在縣西九里。其山中卑四高,宛如城堞。吳伐越,次查浦,越立城以守。查此山,即其地,名越王城。山半有池,曰洗馬泉,中産嘉魚。越拒吳,時吳意越必乏水,以鹽魚為餽,越取雙魚答之,遂解圍。
6
定山 萬厯紹興府志:在縣西一十二里石巖山。 名勝志,在縣西南十二里。巉岏纍危,狀如獅子,巔有香泉,方四尺,深尺許。
7
荏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東北十里。舊經云:越王種荏於此。
8
塔山一名南山 萬厯《紹興府志》:在縣南二十五里,縣學向之。有文筆峰絶頂舊有塔。其南坳如舟,名石船塢。
9
三臺山 嘉㤗㑹稽志:在縣南五十里擪烏山。 《紹興府志:在縣西南十五里。東方朔。《神異記》,亞父斷蕭山南嶺將擪於烏江,蓋江東」以「擲」為「擪」云。
10
冠山 《名勝志,縣西十七里,山形如冠,有泉,甘冽、連山。 《名勝志:「在縣西二十里長岡九里。舊經秦始皇欲置石橋,渡浙江。今石柱數十,列於江際,旁有小山,號石井山。其井上廣下曲,相傳為妃子墓、獅子山。 萬厯《紹興府志》:在縣西二十三里。浙江正當其面。
11
石牛山。 萬厯《紹興府志》:在縣西南八十里,其東之徑抵富陽縣界。
12
大山 《名勝志:在縣西南九十里,横亘三都,一名長山。其南之最高者曰鏡䑓山,一名白石山。許詢修煉之所,巖曰元度巖洞曰仙人洞,草木皆香,可以療疾。又曰百藥山。
13
龍門山 紹興府志:在州口山北十里,兩山對峙,上有龍湫。
14
翠嶂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西二十五里,一名夏駕山。
15
佳山 萬厯《紹興府志》:在縣南九十里尖山。 萬厯《紹興府志》:在縣南五十里桃源鄉金雞影山一名峽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南六十里,八面向江,有雞籠石。
16
苧蘿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南三十里有西施廟,一在諸曁。《輿地廣紀》:西子出蕭山縣,毛竒齡《蕭山縣志》:刋誤。山有西施宅,宅前有紅粉石,西施屬諸曁,本之《十道圖經》。吾謂施斷屬蕭,不屬諸者。考《後漢書郡國志》於㑹稽郡餘曁縣下云,《越絶書》曰:蕭山西施之所出。此亦信史之一端也。
17
渉皇山 《後漢書郡國志》注謝承書有「渉皇山、臨江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東南二十里舊牛頭山,天寳中改此名。《太平寰宇記》:臨江山在縣東南,水陸並行二十里。其山北江水迴流,舟行信宿,猶經萬渚。說云:牛頭苧蘿,一日三過。
18
黃竹山 《晏公類要:在縣東三十三里。《越絶書》云:「范蠡遺鞭於此,生筍為竹,色皆黃」。
19
螺山 嘉㤗㑹稽志:在縣東二十里,形似螺,故名洛思山。 《太平御覧:永興縣東五十里有洛思山,漢太尉朱儁為光祿大夫時,遭母䘮,欲卜地此土,將歸洛下,冢師相地,云去鄉旣逺,歸思常深,忽極目千里,北望京洛,遂縈咽而死,葬山頂故名徐天祐洛思山詩:「歸去蹉跎嵗月深,覊愁無奈故鄉心,人生畢竟俱懐土,莊舄當年自越吟」。
20
鳯凰山。 萬厯《紹興府志》:在縣東三十里,又名慈孤山。石崖之間有望夫石。
21
吹樓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東四十里,一名岵帝山,航塢山。 名勝志:在縣東四十里。舊經云:句踐之航也。山巔有湫,曰白龍井。薩都拉《航塢山詩》:「拂衣登絶頂,石磴漬苔紋,鳥道懸青壁,龍池浸白雲,樹深猿抱子,花暖鹿成羣。更愛禪房宿,泉聲徹夜聞」。
22
龕山 《紹興府志》:在縣東五十里,其形如龕,相傳為錢武肅屯兵之所,明時官兵於此破倭冦焉。一巨石有馬蹄迹,名馬蹄石朱純《登龕山》詩:《長江限吳越形勢》:一何䧺,島嶼蒼茫外,乾坤浩蕩中江連埋日霧汀暗走,沙風忽起,乗槎興,滄洲,不可窮徐渭。丙辰八月十七日,與肖甫侍師,季長沙公閱龕山戰地,遂登岡背,觀潮詩白:日午未傾,野火燒青昊,蠅母識殘腥,寒蜃聚秋草,海門不可測,練氣白於擣,望之逺,若遲,忽焉過如掃。隂風噫!大塊,冷艶攔長島,怪沫一何繁,水與水相澡,玩弄狎鬼神,去來凖昏曉,何地無恢竒,焉能盡搜討」。
23
鼈子山。 蕭山縣。志在縣東北三十五里,在海中,與海寧縣赭山對峙。又云,鼈子門。
24
壕嶺 舊浙江通志:「在縣南六十五里諸曁縣界浙江。 蕭山縣。志在縣西十里。其源自南直徽州黟縣,來經富陽入縣境,北轉海寧入於海。詳見錢塘縣劉孝綽《還渡浙江詩》:「秋季弦望後輕寒朝夕殊,啇人泣紈扇,客子夢羅𥜗,憂來自難遣,況復阻川隅,日暮愁隂合,繞樹噪寒烏濛漠,江烟上蒼茫沙嶼,無觧䌫辭,東越接軸騖西徂,懸帆似馳驥,飛棹若驚鳬言歸,游俠窟才從冠葢衢。盧綸《渡浙江詩》:「前船後船來相及,五兩頭平北風急,飛沙捲地日色昏,一半征帆浪花濕」。
25
浦陽江 嘉泰㑹稽志:在縣東,源出浦江,北流入諸曁縣溪,又東北流,由峽山直入臨浦灣以至海,俗名西小江,一名錢清江。蕭山縣志刋誤。三江尚書孔傳、周禮、賈䟽爾雅、郭注皆誤。吳都賦注以為松江、婁江、東江尤謬吳地無東江。且史記正義但云婁江入海已耳,未聞有三也。國語曰:吳之與越,三江環之。又曰:與我爭三江之利者非吳耶?夫松、婁焉能環越,且松、婁本吳地,豈可曰吳與我争三江之利!惟國語。韋昭注曰:三江者,松江、浙江、浦陽江也。此說最當。今西小江則浦陽經流,錢清江則浦陽尾閭也。故蕭山、西小江入錢清江處,有三江口。
26
湘湖 於越新編在縣西二里,本民田低窪,受浸宋時居民奏乞為湖,政和年楊龜山來知縣事,遂成之。《嘉泰㑹稽志》:周八十里,生蓴絲甚美。錢宰《湘隂草堂記》:蕭山湘湖山秀而疏,水澄而深,邑人謂境之勝若瀟湘,然因以名之。
27
漁浦 明一統志「在縣西三十里丘遲旦發漁浦潭》詩:「漁潭霧未開,赤亭風已颺棹歌發,中流嗚鞞響㳫嶂,村童忽相聚野老時,一望詭怪石異象。嶄絶峯,殊狀森森,荒樹齊析析寒沙漲藤垂島易陟崖。傾嶼難傍信是永幽棲豈徒暫清曠坐嘯昔有委臥治,今可尚陶翰乗潮至漁浦》詩:「𫇢棹早乗潮潮來,如風雨嶂,高忽已,届峰暗莫及。暏軒騰心為失浩,蕩目無主風。停浪始開,漾漾入漁浦。雲景共澄鮮,江山相吞吐。偉哉造化靈,此事從終古流沫誠足誡高歌調易苦頗因忠信全客,心猶栩栩。
28
臨浦 《舊浙江通志》:「在縣南三十里,即浦陽江水所經。
29
潘井 嘉泰㑹稽志:在縣西南七里。《漢書地理志》注云:蕭山,潘水所出,意水源或出於此。

山川·諸暨縣》

1
長山 名勝志,一名陶朱山,縣西一里。北有戚家嶺,亦曰七岡,以范蠡居山之南。有范蠡巖,下有鴟夷井。
2
櫧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西一十八里,一名諸山、苧蘿山。 太平御覧:諸曁縣北界有羅山,越西施鄭旦所居所在有方石,是西施曬紗處,今名苧蘿山。陶朱新録》:蕭山諸曁之間有東施、西施二村,西子生於西村。李白送祝八之:江東賦《得浣紗石》詩:「西施越溪女明艶光雲海未入吳王宮殿時浣紗古石今猶在,桃李新開映古查菖蒲猶短出平沙,昔時紅粉照流水,今日青苔覆落花,君去西秦適東越,碧山青江㡬超忽,若到天涯思故人,浣紗石上看明月,曽畹苧蘿山詩:「出郭尋芳草湖田近水濵,居然浣紗石,曽共沼吳人苔上蛾眉月溪流舞䄂春至今山下路,猶帶綺羅塵」。
3
漁櫓山 諸曁縣志在縣北二十五里。縣之坐山巖崖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北五十里。
4
大巖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北五十里五洩山。 《水經注》:諸曁縣洩溪中道有兩高山,夾溪造雲壁立,凡有三,洩洩懸三十餘丈,廣十丈,中二洩不可得,至登山逺望,乃得見之,下洩懸百餘丈,水勢高急,聲震水外,上洩懸二百餘丈,望若雲垂,此是瀑布土人號為洩也。舊《浙江通志》:縣西五十里《輿地志》,山峻而有五級,故以為名,刁約謂之「小㕍蕩」。刁約《五洩山》詩:「西源窮盡到東源,直注層崖五磴泉,真境無由追汗漫,勝逰聊得弄潺湲,風生虎嘯層巖底,月上猿啼古木巔,只待歸來林下去來同靈黙此安禪吴萊」。次韻桞博士五洩山紀游》詩「日曉行呼野鶴羣溪山,五級洗嵐氛虹霓射壁從空現,霹靂搜潭到地聞,桑苧茶鐺遺凍雪,偓佺藥杵落晴雲,飄然早已同仙術,老我曽探嶽凟文」,周鏞諸曁五洩山詩:「路入蒼烟九過溪,九穿巖曲到招提天分五溜寒傾北,地秀諸峯翠挿西,鑿徑破崖來木杪,駕船鳴竹落榱題,當年老黙無消息,猶有祠堂一杖藜」。徐渭五洩》詩二首紫閬村中一線微,穿廚入竈浣裙衣,無端流出高巖上,觧與游人作雪飛轟雷于尺破銀河鐡障,隂寒夏轉多我已看來無,此景大龍湫比此如何。衡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西南二十里五指山。 𢎞治紹興府。志在縣南六十五里,山形如指,故名。
5
石鼓山 《紹興府志:在縣南五十里,山下有盤石如鼔,扣之有聲,多産黃精、白术,竹箭相傳。唐王鍊師居其中。
6
八柱山 舊浙江通志》:「在縣西南七十里浦江縣界,水發柱南者為南源,發柱西者為西源。
7
浮塘山 名勝志:在縣南二十五里,山巔有塘,雲覆其上,俗呼為浮塘,亦呼茅塘。
8
句乗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南五十里。國語越臣於吳,吳更封越南至句乗即此。
9
金澗山 萬厯紹興府志》:在縣南六十里,下有坑,相傳有金、宋、元間命官淘采間,得之如糠粃然。知州馮翼上其事,罷之。
10
柯公山 萬厯《紹興府志》:在縣東北五十里九江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北二十五里,石室幽䆳,四壁刻石為女,人號靈女。諸《曁縣志》亦曰仙姑山、金雞山。 《名勝志》:「與苧蘿山相對越。《絶書》「雞山豕山句踐。以畜雞豕」者,俗訛雞山為「金雞」。
11
宣家山。 紹興府志:在縣東七十里。嵊縣界五岫山。 萬厯《紹興府志》:在縣東六十里,峰巒秀出者五,與㑹稽、雲門相連。
12
東白山 嘉㤗㑹稽志:在縣東九十里,一名大白峰,連跨三邑,其在剡曰西白,在東陽,曰北白。
13
烏帶山 太平御覧在縣西北,其上多紫石,居士謝敷少時經始諸山,徃徃遷易,功費千計,生業將盡,後夢山神語之曰:「當以五十萬相助」。覺甚怪之,旦見主人牀下,有異色甚明,試取拭視,乃紫石,因問所從來,云:「出此山」。遂徃掘,果得其利,不貲。諸曁縣志,舊名烏笪山,亦名采仙山。
14
杭烏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北七十五里,叠嶂七十有二,傍有杭烏刺史廟,一峰特高,風雨晦㝠,時當聞樂聲,號鼓吹峰。
15
寳掌山。 名勝志:在縣東南四十五里,一名千嵗巖。唐貞觀中,寳掌禪師開巖於此,自云年已千嵗,真身在半巖,去地四十九尺,山巖中石室可容百餘人,洞口石壁數片如削禪師,種貝多木一株,在巖上,時有頻伽鳥巢其上。
16
金鵝山。 輿地紀勝在縣南五十里。舊經云「有金鵝。自此山飛入吳郡」。
17
雞冠山 輿地紀勝在縣西五十里,山形如雞冠,出竒石,其紋若星月,花獸,上有玊女冢。
18
𢡟林山 《太平寰宇記》:謝靈運作《山居賦》,於此山鐵崖嶺。 名勝志:「在縣東二十里,崖石如鐵,峻立,高百丈,上有緑萼梅百本,又有龍湫山之隂,一小山泉出其下,可照鬚髮。
19
白水嶺 萬厯《紹興府志》:在縣東南八十里東陽縣界。
20
陽塘嶺 萬厯《紹興府志》:在縣西五十里浦江縣界斗子巖。 《名勝志》:「在縣南四十里,形髙如斗峻,不可上。
21
玉京洞。 於越新編,在洞巖山,其洞十數重,深十餘里,必秉火以入,入必以物記其處洞門,相似者多,不則迷出路矣。或云深處行二三日,可抵錢塘江、仙巖洞。 嘉㤗㑹稽志:在五洩山。劉𫐠仙巖洞詩》:英英洞口山觸石纔一縷,湏臾徧空山,沛然作霖雨」。
22
浣江 嘉泰㑹稽志》:在縣南一里,又曰浣渚,俗傳西子浣紗之川。
23
泌浦湖 《舊浙江通志》:「在縣東北五十里,周圍八十餘里。
24
槩浦 嘉泰㑹稽志》:在縣北十九里,吳王闔閭弟之子夫槩所封,因以為名。
25
山遐浦 嘉泰㑹稽志》,在縣東八十里。舊經云:「山遐斷高公湖,為浦取漁所,集千艘。後人思之,號山遐浦」。按遐字彥林,建元初為餘姚長,後至東陽太守。出《晉書》本傅。
26
干溪 《名勝志:在縣東北六十里,吳干吉所居。俗以溪水常涸,因訛為乾溪。
27
海 舊浙江通志:「縣去海二十里」。

山川·餘姚縣》

1
秘圖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北六十七歩,上有石匱,夏禹藏靈秘圖之所,初名方丈山,唐天寳六年改今名。明一統志秘圖,山元劉仁本於此作續蘭亭㑹。
2
龍泉山。 《名勝志》:「在縣城中秘圖山西一里許,山腰有㣲泉不竭,所謂龍泉也,舊名靈緒山,亦名嶼山。方千龍泉絶頂詩》:「未明,先見海底日良久,逺雞方報晨古樹,含風常帯雨寒巖,四月始知春中天,氣爽星河近下界,時豐雷雨均前後,登臨思無盡,年年改換徃來人。謝遷龍泉山》詩:「迤邐蟠龍接秘圖,雨中臺殿晝模糊,神仙勝境餘三島,狂客歸舟任五湖,地近東溟先見日,樹連南郭晚棲烏,高軒過處人爭訝,一片清冰照玊壺」。王守仁《龍泉山》詩:「我愛龍泉山,山僧頗踈野。盡日坐井欄,有時臥松下。一夕別山雲,三年走車馬。媿殺巖下泉,朝夕自清瀉」。
3
大黃山 紹興府志:在縣東二里。亦名鳳山竹山。 《紹興府志》:在縣東南五里,形如龜,其北趾,踆於江,是為縣水口。
4
白山 萬厯《紹興府志》:在縣東南三里,亦名蛇山。西:石頭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西三里。
5
童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西三里馬渚山。 餘姚縣志在縣西三十里。相傳云秦皇飲馬於此。
6
吳女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西三十八里,舊名蛾眉山,天寳六年改今名。
7
豐山 萬厯紹興府志:在縣西北五里。東西二峰相峙,俗呼東豐山。西豐山。
8
勝歸山。 萬厯《紹興府志》在縣北三里。相傳晉劉牢之勝孫恩歸屯此,故名。
9
烈山。 餘姚縣。志在治東五里化安山。 舊浙江通志》:「在縣東南二十里,有雙瀑數十丈泉,曰化安泉,在明黃忠端公墓側。
10
黃箭山。 《舊浙江通志》:在縣東南十八里有龍洞三,禱雨輙應。
11
九壘山。 紹興府志:在縣東九里。又名九里山、大小雷山。 嘉靖餘姚縣志,去治南二十里,神仙所宅,獵者汙觸之,輙震雷。
12
羅壁山。 明一統志:在縣南十八里有漢虞國墅,襟帶溪,山巖谷,大勢具體。金谷晉郗愔為㑹稽內史,因卜居焉。華鎮羅壁山詩:「山列翠屛圍,碧落溪流鳴玉繞平田郗家池舘,雖蕪没金谷,形容自宛然」。
13
白水山 《名勝志》:「為西四明,在縣西南六十里,山壁峭立,有泉四十二道,投空而下,是曰白水。白水宮在其下。
14
太平山 於越新編在縣南八十里,山形似繖,四角各生一種木一,檫一梓一櫧一榧。《藝文類》聚餘姚江,源出太平山,東至浹江口入於海。
15
四明山。 《名勝志:在縣南一百十里詳見寧波府鄞縣,高一萬八千丈,周圍二百十里,蟠跨數縣,由鄞小溪而入者曰東四明,由餘姚而入者曰西四明,由奉化雪竇而入者,直曰「四明」,在餘姚境者,由白水向東南,行二十餘里,其中為三朶峰,少南則芙蓉,五峰相望,各五六里,其中峰有漢𨽻,深刻四大字,曰四明山心,其上為鶱風巖,東南十里為殺羊巖,又南為分水嶺,界於鄞縣鶱風巖之右,為石窗四面玲瓏,每天地澄霽,望之如牖,戶中通日月之光,亦名四窗,是稱「四明石窗」。施肩吾與諸隠者,《夜登四明山詩》:「半夜尋幽上四明,手攀松桂觸雲行,相呼已到無人境,何處玉簫吹一聲,施肩吾宿《四明山詩》:「黎洲老人命余宿,杳然髙頂浮雲平,下視不知幾干仞,欲曉不曉天雞鳴」。
16
大蘭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南八十里,相傳漢劉綱夫婦於此仙去。
17
烏膽山。 嘉㤗㑹稽志:在縣西南四十里靈源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西南三十里,有泉曰靈源,故名。
18
東明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西南五十里塢山。 名勝志:在縣西南十二里。舊經云支道林居剡,每逺來塢山,或問之,答曰:謝安石昔來見就,輒移旬日,今舉目觸情,不覺欣賞」。後病甚,遂移來塢中。
19
姜山。 萬厯《紹興府志》:在縣西五十里。其袤十里,下有姜女泉。
20
蕨山 嘉靖餘姚縣。志在治西北十四里㸃兵山。 萬厯《紹興府志》:在縣西北十二里,晉高雅之討孫恩,於此㸃兵焉,今呼為「㸃碧」。
21
石姥山。 萬厯《紹興府志》:在縣西北十五里有白龍湫,禱雨輒應。
22
禾山 名勝志,在縣西北二十里。謝靈運云:「山海經有浮玊山,北望具區,今餘姚烏道北,禾山與具區相望,卽浮玊也」。
23
鏌劍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西北四十里眉山。 𢎞治紹興府。志:在縣北三十七里厯山。 方輿勝覧,在縣東八十里。按厯山,鄭康成云:「在河南。今越有厯山、象田、舜、井,蓋餘姚舜餘族所封子孫思舜之鄉,取象於此」。蘇鶚演義:「歴山有四:一河中,二、齊州。三冀州。四、濮州要當以河中為是。江淹題歴山詩》:「愁生白露日思起,秋風年落葉下楚,水別鶴澡吳田嶂,氣隂不極日色虧,半天酒至情蕭瑟,凴尊逺惘然
24
姚丘山 𢎞治紹興府。志:在縣西北六十里,舜餘族所封。
25
冶山 《嘉㤗㑹稽志》,在縣東北二里,《傳》云歐冶子鑄劍之所。
26
安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東北十里烏戎山。 萬厯《紹興府志》:在縣東北十七里流停山。 嘉靖餘姚縣。志在縣東北二十里,下為石堰。
27
陳山 名勝志:在縣東北十里逺望山,形卓峭如筆,至其巔則正平。本嚴光故里,有墓在焉,亦名客星山。
28
梅梁山 萬厯《紹興府志》:在石匱山南二里,梅溪水自其西出。
29
石屋山 萬厯《紹興府志》:在縣東北二十三里,空洞如屋。
30
彭山 嘉靖餘姚縣。志在縣東北二十八里孤山。 於越新編,在縣東北二十八里,四峯如筆格最秀。前有墩曰漲沙墩,浮出湖中,雖大水溢,不没匡山。 𢎞治紹興府志,在縣東北四十里,一名康山石匱山。 《名勝志》:在燭溪湖中,三面皆水,自髙山望之,正方如匱。
31
屯山 𢎞治紹興府。志:在縣東北十五里航渡山。 嘉靖餘姚縣。志在縣東北二十二里虞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西三十里。
32
滸山 𢎞治紹興府。志在縣東北三十八里。三山所城跨山脊。
33
埋馬山。 於越新編,在縣東北三十五里,舊有石,臥水如馬。或云宋高宗為金所逐,徒歩行,中途忽得馬疾,馳向明州。至此馬化為石。
34
蔡山 金山 破山 名勝志,三山相峙如鼎足,因名鼎峰,俱在縣東北三十五里。
35
懸泥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北六十里,孤峙海中仙居山。 於越新編在縣東北六十里,狀類栲栳,亦曰栲栳峰。
36
瀑布嶺。 茶經越州餘姚茶生瀑布嶺者,號曰仙茗,大者殊異,小者與襄州同。
37
桃花嶺 明一統志:「在縣南二十里,下有大桃樹,約數圍。
38
梅嶺 𢎞治紹興府。志:在縣東三十五里九曲嶺。 分水嶺 舊《浙江通志》:「俱在縣南八十里大蘭山東」。
39
清賢嶺。 舊浙江通志》:在縣西南三十里塢山南,晉謝安支遁,許詢數徃來焉。
40
吳山洞。 嘉泰㑹稽志:在縣東北,洞面滄海,巨浪激撞,巖石嵌空。
41
嚴陵塢。 萬厯《紹興府志》在客星山下。十道志嚴子陵,避光武聘處。
42
姚江 名勝志:「在縣南十歩許,又名舜江僧曇瑩《姚江詩》:「沙尾鱗鱗水退潮,柳行出没見漁樵」。客船自載鐘聲去落,日殘僧立寺橋」。
43
菁江 嘉泰㑹稽志:在縣西十五里,源出四明山,北流,滙餘姚江以逹菁江。
44
秘圖湖。 𢎞治《紹興府志》因秘圖山而名,今為縣。治燭溪湖。 名勝志,在縣東北十八里。舊經云,昔人迷失道,忽有二人執燭夾溪而行,乃因得路,故名梅澳湖。 嘉㤗㑹稽志:在縣東北一十八里,東即燭溪湖。此其澳曲也。
45
郗家池。 舊《浙江通志在羅壁山,晉郗愔池也。雁池。 《明一統志》:「在縣南雙雁鄉」。《輿地志》云:「有漢、虞國宅國,為日南太守。愛民及物出,則雙雁隨軒,秩滿還家,雁與俱至」。其卒也,棲於墓不去,後人名其水曰雁池。
46
龍泉 舊《浙江通志》在龍泉山趾,宋髙宗飲之甘,因取十甕以去。
47
海 舊浙江通志:「縣去海四十里」。

山川·上虞縣》

1
五癸山。 𢎞治紹興府志:在縣北十里
2
昇相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南三十五里
3
上申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南四十里釣臺山。 名勝志:在縣東南五里許,下瞰深潭,云葛洪釣處,縣西南七里許,西溪湖之隂,亦有釣臺,其山有木槎,大十圍陶,隠居常乗之垂釣,旣去槎,墜於潭底,遂不復浮。
4
蔡墓山 名勝志,在縣西十二里,蔡邕卒𦵏。此攷本傳邕、甞亡命㑹稽其墓則非也。
5
羅巖山 萬厯上。虞縣。志在縣東七里,丹崖翠壑䧺冠衆山山半石,上鐫「羅巖」二篆字。
6
蘭芎山一名蘭風山 水經注:縣南有蘭風山,山有三嶺枕帶,長江岧嶤,孤危望之,若傾縁山之路,下臨大川,皆作飛閣䦨千,乗之而渡,謂此三嶺為三石頭,丹陽葛洪遁世居之,基井存焉。琅邪王方平性好山水,又愛宅蘭風,垂釣於此。
7
佛跡山。 《名勝志,在縣西北四十五里。有石如巨人足跡。
8
龍頭山。 名勝志:「在縣西北三十里西瞰曹娥江、太平御覧。上虞縣有龍頭山,上有蘭峰峰,頂盤石,廣丈餘,葛洪學仙坐其上。
9
銅山 𢎞治紹興府。志:在縣西南二十五里象田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西南四十里,周四十餘里。南有舜井。
10
豪山 於越新編在縣西南四十二里,髙數百仞,鋭如卓筆,漢東陽駱夫人於此上昇。有石井、丹竈,指石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西南五十里東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西南四十五里,晉太傅謝安所居也。其巔有謝公調馬路、白雲、明月二堂遺址,又西一里始寧園,乃謝靈運別墅,一曰西莊山,西有太傅墓,山半有洗屐池,東西二眺亭。舊經云:梁徴士魏道微修道得仙於謝安山南。史杜京産與顧歡開舍,授學於東山下,今有杜浦顧墅,《韻語》:陽秋、㑹稽、臨安、金陵,皆有東山,俱傳以為謝安擕妓之所安。本傳:初居㑹稽,與王羲之許,詢支遁㳺處,被召不至,遂棲遲東山,此㑹稽之東山也。本傳又云:安石常住臨安山中,坐石室臨峻谷,悠然歎曰:「此與伯夷何逺?今餘杭有東山」。蘓子瞻有《游餘杭東西巖詩》,注云:即謝安東山,此臨安之東山也。本傳又謂及登台輔於土山營墅,棲舘林竹甚盛,每擕中外子姪游集,今土山在上元縣,建康事跡云:安石於此擬㑹,稽之東山,亦號東山,此金陵之東山也。胡曽東山詩:「五馬南浮一化龍,謝安入相此山空,不知擕妓重來日,㡬樹鶯啼谷口風,僧法具東山,詩忩中逺看眉黛,緑盡是當年歌吹愁鳥語,夕陽人不見薔薇,花暗小紅流韓性東山》詩「逺山倚空青濛濛,剡溪白匝來天東,天機不卷芳草碧,中有行地雙蟠龍,杖藜欲出人間世,俯仰眀河在平地,長松忽動鶴飛來,萬里剛風起衣袂,薔薇開落春復秋,洗屐何人繼清遊,凭欄一笑衆山小,遙指雲氣看齊州」。
11
含珠山。 上虞縣志:在縣西南五十里雙碁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西南五十里,俗傳仙人對奕於此。
12
鳳凰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西南六十里山,有鳳穴壇、讌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西南五十里。《水經注》:𡻻山之成工,嶠西有孤峰,特上飛禽罕至。常有采藥者,沿山見通溪,尋上於山頂樹下有十二方石,地甚光潔,還復更尋,遂迷前路,言諸仙之所醮讌,故以壇讌名山。《太平寰宇記》,即謝靈運游宴之處,今徃徃聞有簫笛之聲也。
13
覆巵山。 《明一統志:「在縣南五十里,與太平山相連。宋謝靈運常登此山,飲罷覆巵山上,今存一石竅,大旱不涸,呼為龍眠窟」。
14
金罍山 萬厯上虞縣志在縣西南二里。漢魏伯陽著参同契於此,旁有丹井,晉太康中,浚井,得金罍,故名。
15
鳳鳴山 萬厯上虞縣志:在縣東南十餘里。昔有仙女跨鳳至山後,土人立祠祀之,號靈惠真人。左有洞曰鳳鳴山,飛泉噴瀑若氷柱,水簾不可名,狀長者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南二里,萬厯《上虞縣志》,宋周元吉居甞賑突不烟者,鄉人徳之,遂以名山四眀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南四十里詳鄞縣餘姚。握登山。 於越新編,在縣西南四十里聖母廟下,有虹様村東西赤岸傍虹様山。舊志謂握登生舜之地者,妄也。
16
百樓山 於越新編在縣南十里,高五里,與縣相對。《太平寰宇記》、《郡國志》云:石壁山南對小山,山形方正如樓。
17
馬目山。 《水經注》:曹娥江濵有馬目山,洪濤一上波隠是山,勢淪嵊亭間,厯數縣,行者難之。
18
龍塘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西南四十里,一名鵝鼻山,有上下二潭。上潭泉脉不竭,下潭多枯嵗禜,禱於此有驗,里人結屋覆之。
19
龜山 萬厯《紹興府志》:一在縣東十里大查湖中。一在縣西二十五里曹娥江西岸。
20
夏葢山 於越新編在縣北六十里,世傳夏禹常駐葢焉。南距夏葢湖,北障海,上有龍潭,南麓有淨衆寺,宋張卽之,書其門曰大禹峰。
21
蓮峰山 𢎞治紹興府。志在縣東,與餘姚接境,山腰有蓮峰寺。
22
伏龍山。 萬厯上虞縣志:在縣北三十餘里,巔有巨石,橫四丈,有竒,世傳吳越公主墓。
23
福祈山 𢎞治紹興府志:在縣北四十五里橫山。 𢎞治紹興府志在縣北,又名九峰山西莊山。 萬厯紹興府志:在縣西南四十里。舊志云:葛仙翁常隠此,有石窟如臼者五,中有泉不竭,山下有洗藥溪,水底石如丹砂。
24
蔡山 萬厯《紹興府志》:在縣西南五十里曹娥江西岸,下為蔡山渡。
25
孝聞嶺 《嘉泰㑹稽志》:在縣北十里,昔有包全,居之以孝聞。
26
筀竹嶺。 萬厯《紹興府志》:在縣東二十里,接餘姚境楊梅峰。 於越新編。在縣西南五十里。上多楊梅玉屛峰。 舊《浙江通志》:「在縣東二十里,狀如列屏雙筍石」。 明一統志:「在縣西南七里,石雙立各數百尺」。
27
鳳鳴洞。 輿地紀勝,一名仙姑洞,昔有仙女乗鸞鶴來下,洞有飛瀑濺沫,甞若風雨。
28
薔薇洞。 明一統志在東山之半,舊傳晉謝安擕妓遊處,李白《薔薇洞》詩:「不到東山久,薔薇㡬度花」,「白雲還自散,明月落誰家?」
29
上虞江 嘉泰㑹稽志:在縣西二十八里,源出剡縣,東北流入江,分三道,一出曹娥江,一自龍山下出舜江,又北流至三江口入於海。
30
通明江。 嘉泰㑹稽志:在縣東十里,源出餘姚江,其西自運河入於江。
31
夏葢湖 嘉泰㑹稽志:在縣西北四十里,湖內三十六溝,其岸北二斗門,依山有神祠,湖東北則夏葢山也。夏葢亦作「夏駕」,又作「夏架水經》云:西陵湖西有湖城,山東有夏架山,湖水上承妖臯溪而下逕浙江。舊浙江通志:北接大海,海岸有夏葢山,湖直其南。唐長慶二年,永豐、上虞、寧逺、新興、孝義五鄉之民,割已田為之,周一百五里互見水利
32
白馬湖 嘉泰㑹稽志:在縣西南四十里,在夏,葢湖南。《水經》云:白馬潭深無底。創湖之始,邉塘屢崩,百姓以白馬祭之,因名。
33
西溪湖 舊《浙江通志》:「在縣西南門外三十六湖之水鍾焉。昔縣令戴延興築塘七里,又名七里湖,後屢湮。萬厯十二年,旱甚,知縣朱維藩復之互見水利》。徐渭《復西溪湖詩》:「復此西湖水侯即西門豹湖水何足論,漑我三鄉稻湖上新稻熟湖中,赤鯉長網魚煑香,稻千載薦桐鄉
34
五夫河 於越新編,在縣東北三十五里,納夏葢白雲,上妃湖水,東逹餘姚,西橫注於江㑹稽風俗賦》注:上虞有地名五夫,秦皇封五大夫松處,葢流俗之傳。
35
顧墅灘。 嘉泰㑹稽志:在縣西南四十里,世傳顧歡家墅於此。
36
飲牛溪 嘉泰㑹稽志》:在縣南五十里帛道猷巖下。石有繫牛足跡,溪以此名。
37
洗藥溪。 舊浙江通志》在西莊山,葛仙翁常滌藥於此,水底石如碎,丹砂流去復生,他水皆受穢。惟此溪澄澈纎塵,亦一異也。
38
缺字:⿰山兆浦 《水經注》:縣下有小江,源出●缺字:⿰山兆山,謂之●缺字:⿰山兆浦浦,西接山隂浦而逹於江」。
39
白龍潭 明一統志:在縣東南三十五里,潭在山上下,凡三請禱者,挽摟而上,僅至下潭,已目眩股慄,不可㽞。
40
海 舊浙江通志:縣去海六十里

山川·新昌縣》

1
五馬山 𢎞治紹興府志又名北山,在縣北二里南明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南五里,一名石城,一名隱岳。初,晉僧曇光栖跡於此,支道林昔葬此山下,梁天監中,建安王造彌勒石佛像山,有寳相寺寳慶。㑹稽續志僧端辨云:山實,天台之西門也,吳越錢武肅王改曰南明。據錢惟演重修寳相寺碑。有隱岳巖、來溪塘、仙髻峰等處,章得象南明山詩:天台西面列如屏,洞穴幽竒地,㝡靈百尺巖中真像在千年㵎畔,古松青路傍斷石,留人跡壁上,題文缺舊名,我是丹丘。仙郡守暫來游,似覺魂清天嶽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西南七里。
2
書案山一名五山 萬厯紹興府志》:在縣東南二里,五峰相連如貫珠,正對學宫之前,儼如書案,䧏而平,衍為縣治。
3
獨秀山 成化新昌縣。志在縣西北三里,其脈自天姥山來,起復蜿蜒,巍然獨峙。
4
南巖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西南二十里,世傳任公子釣魚之所。《成化新昌縣志,山巖陡險皆沙石,積成如築牆狀,以物觸之,時有墜落。世傳大禹治水東注,積成此巖,是為海門。李紳《龍宫寺碑》:南巖迹高下,猶存王十朋稽風俗賦》:南巖嵯峩,禹迹古兮,盧天驥游南巖山,詩不著,烏紗只岸巾尋山,逺得愛山人半空,飛雨侵衣潤入座。晴嵐照眼新風過,松杉猶藴藉雪消。巖壑更精神,何時亦把任公釣坐釣日東横海鱗天姥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東南五十里,東接天台華頂峰,西北聨沃洲山。《寰宇記》云:登此山者,或聞天姥歌謠之響。廣博物志:道經云:两火一刀可以逃,言剡中多名山,可以避災也。故漢晉以來,多隠逸之士沃洲、天姥是其處。宋書州郡志:天姥山與栝蒼山相連,元嘉中,遣名畵狀於團扇。《太平寰宇記》:謝靈運詩,瞑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即此也。成化新昌縣志高三千五百丈,周囬六十里,道家稱為第十六福地。李白:夢游天姥,吟㽞别海客談瀛洲,烟濤㣲,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雲霓明滅或可睹,天姥連天向天橫勢㧞五嶽掩赤城,天台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謝公宿處今尚在,緑水蕩漾清猿啼,脚着謝公屐,身登青雲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哮龍吟殷巖泉,慄深林兮驚層巔,雲青青兮欲雨水,淡淡兮生烟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開,青㝠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廻車,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動,怳驚起兮長嗟,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烟霞,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顔?
5
沃洲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東三十二里,晉帛道猷、竺法深支遁,皆居之,戴許、王謝十八人與之游,號為勝㑹山,有飬馬坡、放鶴峰,皆因支遁得名。《洞天福地記》:第十二,福地沃洲山在剡縣南。耿湋《登沃洲山》詩:「沃洲初望海,擕手盡時髦,小暑開鵬翼,新蓂長鷺濤。目如芳草,逺身比夕陽。髙羊祜傷風景,誰云異我曹。
6
鼓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西四里,山形如鼓劉門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東三十里。相傳劉晨、阮肇自剡採藥,至此山有劉、阮祠,採藥徑。
7
彩烟山 成化新昌縣。志在縣南八十里,與東陽縣界。
8
山背山 萬厯《紹興府志》:在縣東三十里,四面相距四十里,旁皆峻嶺,嶺之外環以大溪。
9
東峁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東四十里,晉僧法深支遁,皆隠居此。世說支道林常就深公買峁山。深公曰:「未聞巢由買山而隱」。
10
寒雲千疊山。 成化新昌縣志,在縣東三十里,地氣高寒,夏多挾纊。《楊飬晦寒雲千疊山詩》:「松竹隂森䕶上方,老仙蓬髩一簪霜。客來欹枕松風裏,歸夢不知山水長」。
11
雪溪山 名勝志:在縣東八十里。其地隂,寒多霜雪,高五百餘丈,有溪盤繞山中。
12
渡王山。 𢎞治紹興府。志在縣東十里朱母嶺。 𢎞治紹興府,志在縣東六十里。舊浙江通志》:洪武中,知縣賈驥過嶺腹甚餒,出所懐乾餅啖之。有父老自山谷中持蜜湯,獻不受。民乃歌曰:「清泉不與盜泉同,何事賢侯忍腹空。從此區區朱母嶺,行人今古挹清風」。
13
黄罕嶺。 嘉泰㑹稽志》:在縣北五十里。唐咸通中,觀察使王式敗裘甫處。
14
蘇木嶺 萬厯《紹興府志》:在縣東北九十里。五季時,劉萬戶、董彥光破馮輔卿於此。
15
蓮花峰。 𢎞治紹興府志:在天姥山西,羣峰攅簇如蓮花,髙二千五百文。
16
黃柏尖 成化新昌縣,志》俗名望海岡,在縣東一百里。
17
穿巖 《嘉泰㑹稽志》:在縣西五十里有十九峰,中峰有一圓竅,東西通,故曰穿巖。
18
百丈巖 萬厯紹興府志》:在縣西二十里两山壁立,上合下開,中露天光,一線有玊華峰,瀑布泉,葢竒境也。
19
水簾洞。 於越新編,在縣東四十里大坑之中,高十丈,廣三丈餘,有飛瀑,若垂簾然。
20
真溪洞。 嘉泰㑹稽志,在縣東洞高四尺,濶三尺,深不知其底,有持炬入者,風自洞出,疾甚滅炬,竟不得入。
21
疊石。 成化新昌縣。志在縣東八十里,三石疊起,側臨清澗,下有石盤承之,葢天成,非人力也。
22
柘溪 嘉泰㑹稽志:在縣東二十五里,源出天姥山、石牛溪。 嘉泰㑹稽志:在縣西二里,源出天台山瀑布。
23
東溪 嘉泰㑹稽志:在縣東一里,其源來自天台石橋、瀑布水,支𣲖入縣南流西。詳見水利
24
沃洲 《嘉泰㑹稽志》,在縣東七十里。晉支道林帛道猷隱居於此。
25
放馬澗。 寳慶㑹稽《續志》:在縣東三十二里沃洲山西南支道林放馬之所。華鎮放馬澗詩》:春草茸茸澗,水清。路人猶記昔時名。金覊縱後霜蹄逸,想見風前蹀●聲」。
26
查浦 《嘉泰㑹稽志》:在縣北。《水經注》云:東流二百餘里,與句章接界。浦周六里。
27
長潭 萬厯《紹興府志:在縣西南三十里,一名槐潭夫人潭。 萬厯紹興府志》:在縣東五十里棠洲之側,石壁高峻,下臨深淵,過者心怖。明洪武中僉事唐方之妻死,莭於此因名之。
28
杖鍚潭。 《嘉泰㑹稽志》:在沃洲山下唐僧靈澈之故跡。

山川·嵊縣》

1
剡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北一里白樂天。《沃洲記》云:東南山水越為首,剡為面,山巔屹起小峰,號白塔。俗傳秦始皇東游,使人劚此山以泄氣,號剡坑。山北有戴顒墓。明一統志,一名鹿胎山獵士,陳惠度射鹿處。
2
艇湖山。 《名勝志,在縣東五里,剡溪之左。晉王子猷雪夜訪戴安道舟至此,返因名。
3
象駱山 萬厯《紹興府志》:在縣西五里,出剡山之右,其形如駞,昂首臨溪而顧縣城。
4
簟山 《名勝志,在縣東三十里,山勢平如鋪簟。舊經云:山有白巖龍祠,碧潭其下,衆流趨導,湍石迅激,石鼓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東五十里。白樂天《沃洲記》云:北對四明,而金庭石鼓介焉,名勝志。世傳王右軍池中,鵝嘗飛至此山中,故又名靈鵝山。
5
動石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東北五十里,下臨溪,有石數百,天欲雨,石必先動。
6
錦屏山 《名勝志》,在縣東七十里,狀如錦屏,有石井,相傳以為龍窟。有以物投井者,後自海畔人家見之,因謂與海通,稱為海眼云。
7
龜山 萬厯《紹興府志》:在縣東七十里。兩山皆如龜狀,如母子然,界乎二水合流之間。
8
三峰山 𢎞治紹興府。志在縣東七十里金庭山。 名勝志,在縣東七十里,天台華頂之東門也。夏侯曽先地志云:有金庭桐柏,與四明天台相連。唐裴通記云:剡中山水之竒,麗金庭洞天為㝡,其北門小香爐峰頂,人莫能見之。嘉㤗㑹稽志:桐柏在天台,金庭在剡。舊又以金庭為桐柏,葢其山隴聫屬故爾。洞天福地記:第二十七:洞天、金庭、崇妙洞天三百里在越州剡縣,禇伯玊、沈休文居之。
9
花山 名勝志:在縣東北三十里,怪石竒松,宛然圖畵,下臨碧溪,行舟如織,漁樵歌唱,逺近相應。
10
嵊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東三十四里。水經云:「山下有亭,帶山臨江,松嶺森鬰」。
11
謹按《宋書》,張稷為剡令,至嵊亭,生子名嵊,字四山,嵊之為字為取,四山相合,如乗馬乗雁之義。車騎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東四十七里。舊經云:晉車騎將軍謝元為㑹稽內史,常於此山立樓居止,後人因以為名。
12
姥山 萬厯《紹興府志》:在縣南十五里,林木蓊鬰。蒼翠,剡之南望也。山外為新昌縣境。
13
刻石山。 《名勝志:一名獨秀山,在縣南三十里。十道志云:「一名穿山。宋昇明末,縣人倪襲祖行獵,見山上有文凡三處,苔生其上,刮苔視之,其大石文曰:「黃天皇,蕭字道成得賢師,天下太平小石文曰:刻石者誰㑹?稽南山李斯也」。唐寳元初,元稹使人訪碑不獲。王十朋㑹稽賦,謂苔封石刻即此。
14
遁山 《名勝志:在縣西南四十里,下有白雲塢,漢車騎將軍求恭隱處。
15
亞父山。 萬厯《紹興府志》:在縣西南七十里,相傳有採薪者,遇一老人曰:「吾亞父也,當宅此山」。明日見石間,足迹甚大。
16
貴門山 於越新編,在縣西南七十里,有三泉迸石穴,曰三懸潭。李易貴門卜:「築詩亂後,亦擇居筮山山,輙許居民百餘家,喜甚,手欲舞云:久聞公名,此幸殆天與感兹鄭重意,時節共雞黍,剡川非沃野,地僻民更窶,趂時務擷茗,餘力工搗楮,寡婦念遺秉,汙池憐數罟,我欲教耦耕,盡力循南畆,桃杏種連山,深居可長處,東鄰有節士,酒酣乃發語,公昔起布衣,高誼掩前古,親擢類平津,決䇿逢真主,两宮佇六飛,萬乗思一舉,交親正倔強,蠭起益傍午,浩然公獨歸,偶出寧有補?黙塞復何言,長歎汗如雨。
17
鹿苑山 萬厯《紹興府志》在縣西六十里太白山一作「大白」 名勝志:在縣西七十里,絶高者為太白,次為小白面,東者為西白面,西者為東白,在東陽者為北。《白剡録云:峻極崔巍,吐雲納景,趙廣信昇仙處也。石筍對立如闕。瀑泉飛下孔曅記云:「剡縣西七十里白石山有瀑布水巖,際有蜜房採蜜者,以葛藤連結,然後能至。南史。禇伯玉居剡中,齊高帝勅於剡西白山立太平館居之」。《宋書》:禇伯玊隱身求志,居剡縣瀑布上,處一樓。今西北山有瀑,布泉是其處。孔稚圭《太白山》詩:「石險天貎分,林交日容缺,隂洞發春芽,寒巖留夏雪,戎昱送清澈」。游太白山》詩卷:「經歸太白,躡蘚到蘿龕。若履浮雲上須看積,翠嵐,倚身松入漢,暝目月離潭,此境堪長徃,塵中事可諳」。
18
葛現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西北二十里石門山。 名勝志:「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山有石洞,旁有龍湫。
19
五龍山。 萬厯紹興府志:在縣西北四十里。水自真如山來滙為龍潭者五,有晉高僧帛、道猷道塲、子周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西北七十里紫巖山。 𢎞治紹興府志:在縣西北七十里榆樹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西北八十五里了山一名餘糧山。 𢎞治紹興府志:在縣北一十二里謝巖山。 𢎞治《紹興府志》:在縣北三十里。謝康樂所遊嵊縣志剡録》云:山隩深峭,被以榛莾,有巨澗奔激清湍,淜騰映帶,左右入於溪下,為三墜嶺。其深淵迂裊,紺碧一色。
20
小白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西六十里。《真誥云:趙廣,信陽城人,魏末渡江來。此山師李一成服氣,又授師左君守中之道。後白日升天。有丹井,今存黃山。 名勝志,在縣南十里,又名方山嶀山。 嘉㤗㑹稽志:在縣北四十里。《輿地志》云:後溪口遡江,上數十里,兩岸峭壁,勢極險阻,乗高瞰下,有深林茂竹,表裏輝映,名為嶀嵊,奔瀬迅湍,以至海也。《水經注》:嶀山與嵊山接二山,雖曰異縣,而峰嶺相連。其間傾澗懐烟,泉溪引露,吹畦風馨,觸岫延賞。
21
東林嶺 𢎞治紹興府。志:在縣東七十里白峰嶺。 𢎞治紹興府。志:在縣西八十里,入東陽縣界。
22
清風嶺。 𢎞治紹興府志:在縣北四十里舊名青楓,宋王烈婦死節於此,因易今名。李孝光《清風嶺詩》:「山下江流本自清,山頭明月已無情。此心若媿王貞婦,莫向清風嶺上行」。
23
聖巖 萬厯《紹興府志》:在縣北七十里,高百丈,長一里。上有行路,下可避風雨。
24
馬蹄石。 輿地紀勝在縣東北,相傳秦皇東遊經,此馬蹄所踐也。
25
毛竹洞。 於越新編,即金庭洞洞口,有竹生毛白雲洞。 萬厯《紹興府志》:在縣東七十里,與金庭山相近,風月之夕,山中有聞吹笙者,相傳王子晉仙去後,主治天台華頂,號白雲先生徃來金庭之間,今山下有白雲祠。
26
石闌干。 《名勝志,在縣西南四十五里,與嶀浦相連。嶀浦 嘉泰㑹稽志》:在縣西南四十五里。《水經》云:嶀山成工,嶠以北有嶀浦。
27
了溪。 《明一統志》:「在餘糧山下,《越絶記》:「禹鑿了,溪人方宅土」。王十朋《了溪詩》:禹蹟始壺口,禹功終了溪。餘糧散幽谷,歸去錫𤣥圭」。
28
剡溪 嘉泰㑹稽志》:在縣南一百五十歩。溪有二源:一出天台,一出婺之武義,西南流至東陽入縣一百四十里,東北流入上虞縣界。《太平寰宇記》即王子猷雪夜訪戴逵之所,亦名戴溪。朱放《剡溪行卻寄新》别者詩潺潺寒溪上自此成離別,回首望歸人,移舟逢暮雪。頻行識草樹,漸老傷年髪。惟有白雲心,常向東山月,□宰過剡溪詩:「青山疊疊水潺潺,路轉峰廻又一灣,想得雪天無限好,不妨獨棹酒船還。王銍剡溪《久寓詩》,山水戴逵宅尚餘,清興中千巖落花雨一逕卷松風酒茗延幽子圖書伴老翁。長生吾不羡,久悟去來同」。
29
墨池鵝池 𢎞治紹興府志在金庭山右軍舊居處也。又獨秀山亦有墨池。
30
鹿苑潭。 輿地紀勝,在縣西鹿苑寺,源出山巔二小穴,嵗旱投簡,驟雨即至。
31
浙江通志卷十五
URN: ctp:ws116983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