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卷一

《卷一》[View] [Edit] [History]

This textual edition has had punctuation added automatically using artifical intelligence. The results of this process are inevitably imperfect; please help correct mistakes by editing the text.
1
欽定四庫全書
2
記纂淵海卷一     宋 潘自牧 撰混元部。
3
太極混沌附
4
經「《易》有太極,是生兩儀」。《疏》云:「《老子》道生,一此太極是也《易》。夫禮必本於太一《記》
5
「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氣形質具而未相離,故曰渾淪」。 𤣥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並列,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髙,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荘子》。太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 儵與忽時相與遇於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儵與忽謀報混沌之徳,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聴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混沌死並荘天地未形,馮馮翼翼,洞洞●●,故曰大昭天地未剖,隂陽未判,四時未分,萬象未生,汪然平靜,寂然澄清,莫見其形。 古未有天地之時,唯象無形,窈窈𡨕𡨕,芒芠漠閔,澒濛鴻洞,莫知其門淮南,太極初構,清濁始分抱朴夫子,其與太極合徳,神道並行乎文中
6
史太極元氣函三為一前律厯志太極、中央元氣,故為黃鍾太極,運三辰五星於上。 經元,一以統始易太極之首也並同上。太極者,混沌之時,曚昧未分,日月含其輝,八卦隠其神,天地混其始,聖人藏其真《晉紀》、《瞻傳》
7
傳記太極,形質已具《帝王世紀》。氣形之初,謂之太始同上,先有太初,後有太始,形兆既成,名曰太素,渾渾相連,視之不見,聴之不聞《白虎通》
8
集邃古之初,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楚詞,《天問》?《太易》之始,《太初》之先,馮、馮沉沉,奮搏無端揚雄《賦》。太極之先,兩儀始分。有沈而奥,有浮而清班固《典引》。覽太極之初化《陸機賦》嘉太極之開元傅𤣥賦,太極剖判,造化權輿《左思賦》太極之始,混沌未分曹子建《七啓》在昔太初,𤣥黃混并,混沌鴻濛,兆眹未形曹子建論,《易》謂之太極,《春秋》謂之元,老子》謂之道《阮籍論》。無極之極,漭彌非垠柳文,天對。本始之茫,誕者傳焉。鴻靈幽紛,曷可言焉同上,混沌無形氣,奚從生兩?儀元一是能分太極,焉得離張萃詩
9
本朝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隂,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隂分陽,兩儀立焉,陽變隂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五行一隂陽也,隂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濓溪《太極圖》。道為太極。又曰:心為太極邵《子語》。弄丸餘暇,時往時來,自注云:丸謂太極無名公序。分而言之,一物各具,一太極也。合而言之,萬物統體,一太極也朱文公《太極圖注》。太極只是天地萬物之理,在天地則天地中有太極,在萬物則萬物中,各有太極《語録》。太極只是箇極好至善底道理,人人有一太極,物物有一太極。 太極便是性,動靜隂陽是心,金木水火土是仁義。禮智信化生,萬物是萬事並同上。不言無極則太極同於一物而不足為萬化根本,不言太極則無極,淪於空寂而不能為萬化根本答陸《梭山書》。昆侖大無外,旁薄下深廣。隂陽無停機,寒暑互來往。皇羲古神聖,妙契一俯仰,不待窺馬圖,人文已宣朗,混然一理貫,昭晰,非象罔珍重無極翁,為我重指掌感興詩吾觀隂陽化,升降八紘中。前瞻既無始,後際那有終?至理諒斯存,萬世與今同。誰言混沌死,幻語驚盲聾。同上
10
造化
11
經乾道變化各正,性命天地變化草木蕃可以賛天地之化育,則可與天地參矣。
12
子造化者,其巧妙,其功深。 造化之所始者,謂之生並列子來有病,將死,子犁往問之,與之語曰:「造化又將奚以汝為將,奚以汝適以汝為䑕肝乎?以汝為蟲臂乎? 大冶鑄金金踴躍曰:我且必為鏌鎁。夫大冶必以為不祥之金,今一犯人之形而曰人耳人耳!夫造化者必以為不祥之人,今一以天地為大鑪,以造化為大冶,惡乎,往而不可哉? 許由謂意而子曰:「夫堯既已黥汝,以仁義而劓,汝以是非矣。意而子曰:庸詎知夫造化者之不息,我黥補我劓,使我乗成以隨先生耶? 萬物皆出於機,皆入於機並荘。造化者之攫援物也,譬猶陶人之埏埴也《淮南子》
13
史制作侔造化後《張衡傳》,含元》包一,甄陶品類後《郅惲傳》。五氣陶鑄,萬物流形《隋書》
14
傳記:上知造物,無物而下,知物物之自造也郭象荘子序。集大鈞播物,坱圠無垠賈誼賦。天地為爐,造化為工。隂陽為炭,萬物為銅同上,太極造化權輿《左思賦》,造化為工匠,天地為陶鈞潘尼賦。洪鈞、陶萬類張茂先。八荒開夀域,一氣轉鴻鈞杜詩,茫茫大造間。 鈞、陶、力大哉並同上
15
本朝造化,無情不擇物歐陽公。神工自爐鞴東坡造化,何如童子戲? 未識造物意,茫然同一爐。 爐鎚一手賦形殊,造物無心莫怨渠。 細㸔造物真無物,春到江南花自開。同上
16
元氣天地之氣附
17
經天地絪緼,萬物化醇,《易》有太極。疏云:元氣混而為一,是太初太一也同上」。孟春,天氣下降,地氣上騰,天氣上騰,地氣下降。夫禮必本於太一《家語》。注云:太一,元氣也同上。天地嚴凝之氣始於西南而盛於西北,此天地之尊嚴氣也,此天地之義氣也。天地溫厚之氣始於東北,而盛於東南,此天地之盛徳氣也,此天地之仁氣也鄉飲酒》
18
子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伏羲得之,以襲氣母。注云:「取元氣之本,道始生,虛廓虛廓,生宇宙宇宙,生元氣淮南人,稟二儀之氣,天者統元氣焉《文中子。史至治之世,天地之氣合以生風,天地之風氣正十二律定前《律厯志》。黃鍾紀元氣之謂律。 黄者,中之色,故陽氣施種於黄泉,孳萌萬物,為六氣元也,故以黄色名元氣焉。元氣轉三統,五行於下。 太極元氣,函三為一,極中也,元始也,行於十二辰並同上。元氣剖判,剛柔始分,清濁未位後天文志注。明帝升靈臺,望元氣本紀,助順元氣,含養庶類郎顗傳斗,斟酌元氣,運平四時李固𫝊。天地者,生萬物以資始,沖氣以為和。原元氣之本,求天地之根晉紀瞻傳。候天地之氣,以知四時寒暑唐律歴志》。元氣者,天地之始,萬物之所,王政之大端,王政莫先於安人,故安人則隂陽和,隂陽和則天地平,天地平則元氣正陳子昂傳,調元氣,治隂陽,和元氣,睦人倫並同上。元者,氣之始也劉蕡䇿
19
傳記:元氣初分,重濁為地,萬物所陳列也《說文》。兩儀未分其氣,混沌河圖》,元氣無形,洶洶濛濛同上,嵗在攝提,元氣肈始《三五歴紀》。天地者,元氣之所生,萬物之所自焉《禮統》。地者,元氣生萬物之祖也《白虎通》。元者,包含道徳,構掩乾坤,橐籥元氣張衡《元圖》。有巨靈者,偏得元神之道,故與言氣一時生混沌《開元遁甲圖》。麗山氏分布元氣,各生次序,産生山谷同上,崐崙山上有金臺玉闕,亦元氣之所合,天帝之居治處《十洲記》
20
集元氣始化《揚雄賦》大者含元氣,纎者入無倫解《嘲》混元運物,流不處兮《班固賦》茫茫元氣,誰知其終曹子建《七啓》。皓天,元氣也,皓然而已,無他物焉楊泉《物理論》。含元氣之絪緼王文考賦稟元氣於靈和郭景純賦。大象無形,元氣為母。杳兮冥兮,陶冶衆有孫楚《石人銘》。元氣氤氲,二儀開闢李義《府箴》。龎昧革化,惟元氣存柳文,天對。渾然而中處者,世謂之元氣天說,元氣大癰痔也並《說文》
21
本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濓溪《太極圖》隂陽
22
經一隂一陽之謂道。 隂陽不測之謂神。 隂陽合徳,而剛柔有體。 分隂分陽,迭用柔剛並易,以天産作隂徳,以地産作陽徳」。 以隂陽為端。 隂陽相摩,天地相盪,天地訢合,隂陽相得並記:冬無愆陽,夏無伏隂。《左傳》:。獨隂不生,獨陽不生,獨天不生,三合然後生《穀梁傳》
23
子隂陽同度,曰道春夏秋冬,隂陽之推移也,時之短長,隂陽之利用也,日夜之易,隂陽之化也同上,萬物負隂而抱陽,冲氣以為和,能隂能陽,能柔能剛,天地之道,非隂則陽,同上,隂陽相照,相蓋相治,冦,莫大於隂陽,無所逃於天地之間同上,隂陽大化,風雨博施,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含隂吐陽而萬物和同者,徳也淮南,天地之襲,精為隂陽。 隂陽和而萬物生。 隂陽之陶化萬物並同上
24
史陽常居大夏,而以生育長養為事隂,常居大冬而積於空虛不用之處,以此見天之任徳不任刑也前董仲舒䇿,天地設位,垂日月,分隂陽,定四時,列五行,以示聖人翼奉封事,陽施其氣,隂化成物律厯志,隂陽調和,萬物咸得其宜《東方朔傳》,隂陽和調,物乃茂成三老上書,陽以博施為徳,隂以不専為義梁皇后紀,隂陽和則天地平,元氣正唐陳子昂傳》,和隂陽以養物劉蕡䇿
25
傳記四時隂陽者,萬物之根本也《素問》。隂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同上,隂陽和,萬物序《白虎通》
26
集明明闇闇惟時,何為隂陽三合,何本何化屈原天問一隂一陽天地之方班固賓戲稷契逢天人隂陽仍驕蹇李白隂陽相主客杜詩天行失其度,隂氣來干陽詩》
27
本朝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隂,靜極復動,一動一静,互為其根,分隂分陽,兩儀立焉周子《太極圖》。天以陽生萬物,以隂成萬物《通書》。五行隂陽,隂陽太極,四時運行,萬物終始。 混兮闢兮,其無窮兮同上無極之前,隂含陽也,有象之後,陽分隂也康節,《觀物外篇》本一氣也,生則為陽,消則為隂。 陽主闢而出,隂主翕而入,並同上。隂陽之精,互藏其宅。横渠,正蒙。
28
五行部。
29
五行五徳附
30
經「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水、火、金、木、土穀惟修書《大禹謨》。有扈氏威侮五行《甘誓》,鯀陻洪水,汨陳其五行《洪範》。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疏》云: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天五生土,此其生數也。地六成水,天七成火,地八成,木天九成,金地十成土,謂之成數也。 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並同上,或審曲面勢,以飭五材,播五行於四時。 人者,五行之秀氣。 人者,五行之端也。 聖人五行以為質。 先王道五常之行並同上,天生五材,民並用之《左傳》。地有五行。 用其五行並同上子,黄帝立五行以正天命,木與木相摩則燃,金與火相守則流,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子。生母曰義母,生子曰保子,母相得曰専母勝。子曰制,子勝母曰困淮南。火熱而水滅之,金剛而火銷之,木強而斧伐之,水流而土遏之,唯造化者物莫能勝也。 木生於亥,壮於卯,死於未三辰,皆木也。火生於寅,壮於午,死於戌,三辰皆火也。土生於午,壮於戌,死於寅。三辰,皆土也。金生於巳,壮於酉,死於丑,三辰皆金也。水生於申,壮於子,死於辰,三辰皆水也。並同上。五行不相沴,則王者可以制禮。文中
31
史五常五行之象史天官書。黃帝得土徳黃龍,地螾見夏,得木徳,青龍止於郊,草木暢茂,商得金徳,銀自山溢,周得火徳,有赤烏之符。秦文公出獵獲黒龍,此其水徳之瑞封禪書公孫臣上書曰:「始秦得水徳,今漢受之,當得土徳土徳之應。黃龍見後三嵗,黄龍見成紀同上劉向父子以為庖犧始受水徳,其後以水傳子,而漢得火徳,故髙祖始起,神母夜號,著赤帝之符前律厯志。漢代秦繼周,木生火為火徳同上五行者,五常之形氣也《藝文志》。五行異位,千變萬化,繁育庶類《五行志。五行見象於天也為五星,分位於地也為五方,行於四時也,為五徳,稟於人也為五常,播於音律為五聲,發於文章為五色,而揔其精氣之用,謂之五行唐五行志《洪範九疇》,其說不相附屬,而劉向為五行傳,乃取五事皇極庶徵,附於五行,以為八事皆屬五行歟同上
32
傳記黄帝問曰:「太虛寥廓,五運回薄,衰盛不同,損益相從,願聞平氣何如而名也?岐伯曰木、曰敷和火、曰升明土、曰備化金、曰審平水、曰靜順,帝曰其不及奈何?岐伯曰木、曰委和,火曰伏,明土曰卑,監金曰從革,水曰涸流,帝曰太過。何謂岐伯?曰木,曰發生火、曰赫曦,土、曰敦阜,金曰堅成,水曰流行素問。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時化育以成萬物,其禪謂之五帝。古之王者,易代改號,取法五行,太昊配木,炎帝配火,黄帝配土,少昊配金,顓帝配水,其次以所行之次轉相承也。《家語》堯以火徳,王色尚黃,舜以土徳,王色尚青,夏后氏以金徳,王色尚黒,殷人以水,徳王色尚白,周人以木徳,王色尚赤。 勾芒為木正祝,融為火正,蓐收為金正𤣥,𡨕為水正,后土為土正並同。地之五成,所以生殖也《國語》。先王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同上。五行者,天地之性《白虎通》,火日外景,金水內景《大戴禮》。木為青龍,火為朱雀,土為勾陳,金為白虎,水為𤣥武《真仙𫝊》
33
本朝陽變隂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濓溪《太極圖》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同上,木曰曲直,能既曲而反申也,金曰從革,一從革而不能自反也。水,火氣也,故炎上潤下與隂陽升降,土不能得而制焉。木金者,土之華實也,其性有水火之雜,故木之為物,水漬則生火燃而不能離也。蓋得土之浮華於水,火之交也。金之為物,得火之精於土之燥,得水之精於土之濡,故水火相待而不害,鑠之反流而不耗,蓋得土之精,實於水火之際也。土者,物之所以成始而成,終也,地之質也,化之終也,水火之所以升降物,兼體而不遺也。横渠,正蒙。五行者,質具於地而氣形於天者也,以氣而語,其行之序則曰金,水木,火土而木火,陽也。金水,隂也。以質而語,其生之序,則曰水、火,木、金土而水。木,陽也。火,金隂也朱文公《太極圖說》。五行雖各一其性,然一物又各具五行之理。《語録》
34
35
經地中有水師地,上有水比水,洊至習坎,山上有水,蹇澤無水。困木上有水井,風行水上渙澤上有水節並易,水流而不盈。 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說卦》。潤萬物者,莫潤乎水」。 坎為水溝瀆並同上,人無於水監書《酒誥》。禹平水土吕刑。 揚之水,沔彼流水,朝宗于海沔水,稻人以瀦蓄水,以防止水。 萍氏掌國之水禁。 匠人》:善溝者水潄之善防者水滛之並周《禮》。水曰清滌。 孟秋,完隄防以備水潦。 孟冬,盛徳在水。 水無當於五色,五色不得弗章。水煩則魚鼈不大並記。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測,黿鼉、蛟龍、魚鼈生焉,貨財殖焉《中庸。水易狎而難親也,易以溺人《表記》。潢汙行潦之水《左傳》。顓頊氏以水紀,故為水官而水名同上,知者樂水《論語》
36
子水之就下沛,然誰能禦之《孟子》。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 徐子曰:「仲尼亟稱於水曰:「水哉水哉,何取於水也?」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後進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 水信無分於東西,無分於上下乎?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 觀於海者難為水,觀水有術必觀其瀾。並孟子》。水者,地之血氣如筋脈之通流者也,水,萬物之凖也。同上。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争,處衆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矣。水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剛,同上。孔子觀於呂梁,懸水三十仭,流沬三十里長於水而安於水性也。 白公曰:「若以石投水,如何?」孔子曰:「吳之善㳺者,能取之」。曰:「若以水投水,如何?」孔子曰:「淄、澠之合,易牙,嘗而知之」。白公曰:「人固不可與㣲言也」。並同上人莫鑑於流水而鑑於止水水净則明燭鬚,眉平中,準大匠取法焉。 水之性不雜則清,莫動則平鬱,閉而不流,亦不能清。 水之積也,不厚則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涯之間,不辨牛馬並同上,積水成淵,蛟龍生焉。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其萬折也必東。 水至平端不傾,心術,如此象聖人。 譬如盤水,正錯而勿動,則湛濁其下而清在上,是以見鬚眉而察理矣。 孔子見大水必觀焉,曰:夫水柔而無為也,似徳其浩,浩乎不屈似有道,其赴百仭之谷,不懼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溉,似正發源,必東似志並同上水之性,乗勢而行,乗衰而流淮南子》。向冬則凝而為氷,向春則泮而為水。 上天則為雨露,下地則為潤澤,萬物不得不生,百事不得不成,水可循而不可毀。 女媧積蘆灰,以止淫水。 水下流而不爭先,故疾而不徐並同上,滿而後進者,其水乎?水避礙則通乎海同上,水有四徳:沐浴羣生,流通萬物,仁也。揚清激濁,蕩去滓穢,安也。柔而難犯,弱而難勝勇也。導江疏河惡盈流,謙智也尸子。方折者有玉圓,折者有珠,清者有黃金龍淵有玉英同上
37
史九黎亂徳,顓帝受之,金生水,故為水徳。又曰:湯伐桀,金生水,故為水徳前律厯志。顓帝乗坎執權,司冬注云:水為智,智者謀,謀者重,故為權魏相傳》。鄭崇曰:臣心如水本傳》。水性下流,人所用灌溉者也後五行志注。簡宗廟,不禱祠,廢祭祀,逆天時,則水不潤下。郊祀天地,禱祈神祗,謹其齋戒,致其嚴敬,至發號施令,亦順天時,如此,則水得其性矣同上。孔若思座右置,止水一石,明自足意《北史》本傳。趙軌受詔入朝,父老送之曰:公清如水,請酌一杯水奉餞《本傳》。酈道元歴覽竒書注《水經》本傳。唐新豐鸚鵡谷水清世𫝊云:「此水清,天下平《唐書》。古者水官不失職,則能辨味與色,潛而出,合而更分,皆能識之唐許敬宗答髙宗
38
傳記:水者,天地之包幕,五行之始焉元命苞水之為言,隂化沾濡《白虎通》,𤣥洲澗水如蜜,服之長生《河圖》,浮天載地,髙下無不至,萬物無不潤𤣥中記髙前之山,有水甚寒,而清帝臺之漿水也山海經非水無以準萬里之平,非水無以通逺任重也尚書大傳。臨淄牛山下有女水,齊人諺曰:「世治則女水流,世亂則女水竭。述征記》。魏賈●有蒼頭,嘗令乗小艇於黃河中,接河源水以釀酒,名崑崙,觴酒之芳,味世中所絶《酉陽雜俎》。取若下水以釀酒醇,美俗稱若下酒《十道記》。楚水第一,晉水最下《水記》。濉渙水,其波文皆五色,名文章水,又曰續水《述異記》。唐秘書省中水最佳,名祕水《茶録》。谷簾水在廬山,披嵓而下,陸鴻漸第其水為天下第一同上山水上江水次井水下陸羽茶經》。劉伯芻以楊子江為第一。惠山石泉第二。虎丘寺井第三。丹陽寺井第四,揚州大明寺井第五,松江第六,淮水第七。李秀卿以廬山康王谷水第一惠山石泉第二,蘄州蘭溪石下水第三扇子峽蝦蟇口水第四,虎丘寺井第五,廬山招賢寺方橋潭第六楊子,江南零水第七,洪州西南瀑布第八,桐栢淮源第九,廬山龍池山頂水第十。丹陽寺井第十一。揚州大明寺井第十二。漢江中零水第十三,玉虛洞,香溪水第十四,武關西水第十五,松江水第十六,天台千丈,瀑布第十七。柳州圓泉第十八,嚴陵灘水第十九,雪水第二十張又新煎茶。水記
39
集承液而生,雲雨涌凝而為甘泉,委輸而作四海,决導而流百川王彪之賦水,懐珠而川媚陸士衡賦空水共澄鮮《文選》,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滕王閣賦》。長流玉琴聲李白緑水,解人意為余,西北流。 誰道此?水廣狹如一匹練。 水色倒空青流水無情去。 水色緑且明,令人思鏡湖。 水影弄,月色清光,奈愁何。 乃是天鏡中分明盡相似並同上碧色動柴門杜詩春水船如天上坐。 琉璃漫汗泛舟入,馮夷撃鼓,羣龍趨湘妃,漢女出歌舞。 逺水兼天净,清漣曳水衣。 水流心不競。 湍駛風醒酒。 秋水清無底並同上湍圍,亦騰聲《韓詩》浩浩浮秋浸。 碧溜滴玲瓏映波鋪,逺錦並同上水碧無塵埃柳詩蔽空素彩,列激浪寒,光聚的皪沈珠淵,鏘鳴捐珮浦。同上
40
本朝坎水也,一始於中,有生之最先者也程子語。引流清派分歐陽公。春水弄春沙。 清,漣對女郎。 水天本虛靜,雲收風波止,始見天水性。 晩宿南溪上森如水,國東坡細細龍鱗生亂石,馮夷窟宅非梁棟。 小風吹水碧鱗開 積雨浮舟減石鱗。 共坐船中那得見?乾坤浮水水浮空! 水作玉虹,流 水性固自清,不清或撓之。 繫悶豈,無羅帶水。 流水無心自入池。 堂中隠幾,人心與水俱涼。 漸㸔逺,水緑生漪。 差向清漪照病顔。 垂餌得清,甘可嚥不可潄。 金沙玉礫燦可數,古鏡寳奩寒不動。 山下碧流清似銀。 水光㶑灔如浮碧。 千尋掛雲闕,萬頃含風灣。 㣲風不起鏡面平,泗水茫茫鴨頭緑。 瑠璃百頃水仙家並同上夢臨秋,江水魚鰕避窺瞰山谷栖遲林丘下,欲濯無塵纓同上至潔而納汙此水真君師陳后山春水瓜頭緑同上
41
42
經天與火同人,火在天上,大有山下有火賁,澤中有火革,木上有火鼎,山上有火旅燥萬物者,莫熯乎火。離為火同上,火炎崑㟠,玉石俱焚。天吏逸徳烈于猛火書𦙍征。若火之燎于原盤庚,予若觀火同上,無若火始𦦨𦦨《洛誥》。如火烈烈,則莫我敢曷《詩》?宮正春秋,以木鐸修火禁。 司爟掌行火之政令,四時變國火以救時疾,季春出火,民咸從之。季秋內火,民亦如之。注云:「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棗,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 司烜氏中春以木鐸修火禁于國中並《周禮》,孟夏盛徳在火。 仲夏無用火南方。 後聖有作修火之利,范金合土,以炮以燔,以烹以炙。 季春出火為焚也並《記》。夫兵,猶火也。弗戢,将自焚也《左傳》。古之火正,或食於心,或食於味,以出內火。 炎帝氏以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並同上。鑽燧改火《論語》
43
子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澤而焚之。孟子》若火之始然。同上。趙襄子狩於中山,藉芿燔林。有一人自石壁中出,從燼上下。襄子問奚道而處石奚道而入,火。其人曰:「奚物而謂石?奚物而謂火列子》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荘子。指窮於為薪火,傳也。 利害相摩,生火甚多。衆人焚和,月固不勝。火並同上施薪若一,火就燥也《荀子》順風縱火,紫芝與蕭艾俱盡同上。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積,三曰火輜,四曰火庫,五曰火墜《孫子》
44
史顓帝命火正黎司地。史厯書武王渡河,有火復于王屋,流為烏周本紀。神農氏作,以火承木,故為炎帝。又曰:「堯封於唐,木生火,故為火徳。前律厯志火,南方揚光輝為明者也,其於王者南面嚮明而治。五行志:漢承堯運,旗幟尚赤,叶於火徳髙祖賛。炎帝承離執衡。司夏注云:火為禮,禮者齊,齊者平,故為衡。魏相傳火者,陽之精也。火性炎,上人所用烹飪者也。後五行志注棄法律,逐功臣,殺太子,以妾為妻,則火不炎上,賢佞分別,官人有事,率由舊章,敬重功勲,殊別適庶,如此則火得其性矣。 陳蕃等上疏曰:「火極隂之變也,前始春而獄刑慘,故火不炎上」。並同上荀爽曰:火生於木,木盛於火,其徳為教。其象在易之離,在地為火,在天為日,夏則火王,其精在天,溫煖之氣,養生百木。荀爽傳。王劭上表請變火,曰:「在晉時,有人以洛陽火渡江者,世世事之,火色變青,今溫酒及炙肉,用石炭、木炭、火、竹火、草火、麻荄火,氣味各不同。以此推之,新火舊火,理應有異,北史:隋文帝時火為威徳。隋天文志唐時清明賜火詳見寒食類傳記:燧人為燧皇,以火紀物尚書大傳黎為髙辛氏炎正,以淳耀篤大,天明地徳,光照四海,故名之曰祝融《國語》火之為言化也,陽氣用事,萬物變化白虎通火,陽也,君之象也同上。連渾府有火井炎氣,上昇以草焚之則煙騰,火發,故名焚臺《郡國志》。宛渠國夜則琢然石以代日光,火大如粟,輝耀一室《拾遺記》。燧明國有火樹,名燧木,有鳥名鴞啄樹,則燦然火出同上。岱山之東有圓淵,孟夏月水常騰沸,人掘地得焦石如炭,往往有火焉同上。火林山有火,獸似䑕毛,長二三寸,績之,可為火浣布《十洲記》崌山有鳥如鴞而赤身白首,名曰竊指」,可以衛火《山海經》厭火,國人首獸身火出口中同上。冶師陶安公數行火術,一旦散,上紫色衝天,湏臾,朱雀止冶。上曰:「安公安公冶與天通,七月七日迎汝,以赤龍龍至安公騎之東南而上《列仙傳》。葛仙翁與客談話,時天寒,公因吐氣火,赫然從口中出,客皆減衣别傳。積油,萬石則自然生火《博物志》。南方有炎火山,四月生火,十二月火滅,草木皆生枝條,至火然,草木葉落,取此木以為薪,然之不盡,以其皮績之為火浣布《𤣥中記》。神丘有火穴,光照千里《括地圖》陽。燧以銅為之,形如鏡,照物則景倒,向日生火古今注。譬如鑚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煙滅圓覺經,如取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著同上溈山禪師參百丈,師百丈,云汝撥爐中有火否?師撥云:「無百丈深撥,得少火以示之。師發悟,禮謝●燈
45
集陶公:矍鑠呵赤電,回祿睢盱揚紫烟李白鄰火夜深明杜詩爐存火似紅同上皇甫,補官古陸渾,時當大冬澤,乾源山狂谷,狠相吐吞,風怒不休,何軒軒擺磨,出火以自燔,有聲夜中驚。莫原天跳地踔顛,乾坤赫赫上照窮崖垠,截然髙周燒四垣,神焦鬼爛無逃門韓詩逺火明連艘栁詩火晶燥露滋同上起來望南山山火燒山田,㣲紅久如滅,短熖復相連温,庭筠
46
本朝鑚木取火,謂火生於木,非也。兩木相戛,用力極則陽生,金以石相軋則有火,非特木也程子語問:「四時取火何為」季夏又取一?畨曰:土王於未月,故取之朱文公語,燒嚮之空山歐陽公,隂窮火自生。 風鳴燒入空城響。 五行居四時,維火盛南訛並同上照山炬火,落驚猿東坡野竹爆,哀聲幽桂。飄寃芬悲同秋,照蟹快若夏撩蚊。 始知一炬力燒,盡狐兔羣。 火牛入燕壘,燧象奔吳軍並同上。火災見災異部。
47
水火
48
經水流濕火就燥水火相息 水在火上,既濟,火在水上未濟。 水火不相射 水火相逮並易烹人,以給水火之齊。 大祝執明水火而號祝。 挈壺氏皆以水火守之。 大司冦祀五帝,則奉其明水火。 司烜氏掌火,以燧取明火於日,以鑒取明水,於月祭祀,共明水、明火、畫繢之事。水以龍,火以圜《周禮》。水之於民也,親而不尊,火尊而不親《記》。子産曰:「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鮮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翫之,則多死焉《左傳》。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論語》。子如水益深,如火益熱《孟子》,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 民非水火不生活,聖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並同上,民之所急,莫急於水火《管子》。古之真人,入水不濡,入火不熱荘子,水中有火乃焚大槐同上水,火不積則輝潤不博《荀子》,有氣水火而無生同上,今夫水之勝火亦明矣,然釡鬵間之,水煎沸竭盡其上,而火得熾盛於下,水失其所以為勝者矣韓非子》。槁竹有火弗鑚,不然,土中有水,弗掘無泉《淮南子》。粟得水濕而熱甑,得火燥而液,水中有火,火中有水。 積陽之熱氣生火積,隂之寒氣為水並同上,水測之而益深,窮之而益逺,火用之而彌明,宿之而彌壮揚子,煙生於火而煙鬱火,氷生於水而氷遏水,故煙㣲而火盛,氷泮而水通劉子,火炎上而受制於水,水趍下而得志於火文中子
49
史黄帝節用水、火,史本紀:水火者,隂陽之餘氣也。晉天文志。趙綽為隋齊州別駕,水火不與民交,《北史》。拯民於水火之中,措之於袵席之上,通鑑:唐太宗。王義方曰:「天子置公卿大夫,欲其水火之濟,鹽梅相成,本傳。
50
𫝊記:禹象物,天地故,水無沈,氣火無災,燀國語火發於宻,水洩於深,尚書大𫝊水性宜冷,而有華陽溫泉,猶曰水冷冷者多也。火性宜熱而有蕭丘寒熖,猶曰火熱,熱者多也。十籖。金錫之性一也。以五月丙午日中鑄為陽。燧以十一月壬子夜半鑄為隂燧,則就日月出火出水捜神記。手執陽燧,日前求火手執方,諸承月中水《楞嚴
51
《集女丁婦壬傳》:世婚:一朝,結讎奈後昆韓詩本朝水隂根陽火陽根隂濓溪通書》,有溫泉而無寒火,隂能從陽而陽不能從,隂也邵康節語,陽先隂故,水先成隂後陽,故火後成。 水者,火之地。火者,水之氣。 火生於無,水生於有。 火內暗而外明,故離陽在外,火之用用外也。水外暗而內明,故坎陽在內,水之用用內也並同上。陽陷於隂,為水附於隂為火横渠正䝉。火中虛暗,離中之隂也。水中虛明,坎中之陽也朱文公語録》。火中有黒陽中隂也,水外黒而中明者,隂中之陽也,故水謂之陽,火謂之隂。亦得同上,丁女真水妃寒,山便火耘東坡坎離更休旺同上
52
53
經澤滅木大過 木道乃行。 地中生木升。 山上有木漸。 鴻漸于木 乗木有功也。 乗木,舟虛也。 斲木為耜,楺木為耒,刳木為舟,剡木為楫,斷木為杵,弦木為弧,剡木為矢。 巽為木。 其於木也,為堅多心。 其於木也,為堅多節。 其於木也,為科上槁並易,隨山刋木書》兖州,厥木惟條。揚州。厥木惟喬同上若顛木之有由蘖盤庚惟木從繩則正。 大木斯拔《金縢》南有《樛木》。 南有喬木。 伐木丁丁。 譬彼壊木。 荏苒柔木並詩山虞仲冬斬陽木,仲夏斬隂木。 柞氏:「夏日至,令刋陽木而火之。冬日至,令剥隂木而水之」。 攻木之工,七輪、輿弓、廬匠、車梓並《周禮》、孟夏,盛徳在木。 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並記山,有木工則度之。 鳥擇木木,豈能擇鳥。並《左傳》
54
子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孟子》。縁木求魚同上為巨室,則必使工師求大木。工師得大木,則王喜以為能勝其任也。匠人斲而小之,則王怒以為不勝其任矣。牛山之木嘗美矣,以其郊於大國也,斧斤伐之,可以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潤,非無萌蘖之生焉。牛羊又從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 方寸之木,可使髙於岑樓並同上,合抱之木,生於毫末老子》。匠石之齊見櫟社,樹其大蔽牛絜之百圍,曰散木也,以為舟則沈,以為棺槨則速腐,以為器則速毀,以為門户則液樠以為柱則蠧,是不材之木也,故能若是之夀,荘子。櫟社見夢曰:「散人又惡知散木」。 南伯子綦見大木焉,曰:「此必有異材。夫仰而視其細枝,則拳曲而不可以為棟梁。俯而視其大根,則軸解而不可以為棺,槨咶其葉則口爛而為傷,嗅之則使人狂酲,三日而不已,曰:此果不材之木也。以至於如此其大也。 荘子行山見大木枝葉茂盛,採木者止其傍而不取也。問其故,曰:「無所可用」。荘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 匠人曰:「我善治木,曲者中鈎,直者應繩並同上,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木成䕃而羣鳥息焉《荀子》。玉在山而木潤,构木必待隠木,括揉矯然後直木,直中繩揉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揉使之然也。 工人斷木而成器並同上,廊廟之材,蓋非一木之枝慎子,賢王之用人也,猶巧工之制木也。大者以為舟航,柱梁小者以為楫楔,修者以為櫩榱,短者以為侏儒。枅櫨淮南子》,木方茂盛,終日採而不知。秋風下霜,一夕而殫同上,春木之芚兮●子,止于下漸於上同上,木生蝎蝎,盛而木枯符子
55
史庖犧繼天而王,為百王元首,徳始於木,故為帝太昊前《律厯志》。顓帝所建,帝嚳受之。青陽,元嚻之孫,水生木,故為木徳,號曰髙辛。 武王伐紂,水生木,故為木徳並同上。震在東方,為春為木也《五行志》。太皥乗震,執規《司春》。注云:木為仁仁,主生生者,圓故為規魏相傳。揉曲木者不累日《公孫𢎞傳》,蟠木根柢,輪囷離竒,而為萬乗器者,以左右先為之容也《鄒陽傳》。田獵不宿,飲食不享,出入不節,奪民農時,及有姦謀,則木不曲直。田狩有三駈之制,飲食有享獻之禮,出入有名,使民以時,務在勸農桑,謀在安百姓如此,則木得其性矣後《五行志》。干雲蔽日之木,起於青葱《後丁洪傳》。甄琛上表曰:凡使人工堅木者,必為之擇良斧《北史》。南方頓遜國,有酒樹似安石榴,取花汁停杯中,數日成酒,美而醉人《南史》。貞觀中,山南獻木連理,玲瓏交錯,有同羅木《唐書》。大厯十二年,郭逺獲瑞木,有文曰「天下太平獻之唐代宗唐太宗嘗玩禁中木曰嘉木也《宇文士及傳》
56
傳記,木冒也,冒地而生,東方之行《說文》。密山上多丹,木實如飴,食之不飢,玉膏灌丹木《山海經》。建木在弱水上,上有九欘,下有九衢同上。少室,山有木名,帝休黃華黒,實服之,不怒同上南荒中,如何之樹,三百年作花,五百年作實金刀,剖之則飴,食之得地仙《神異經。佷山有異木,人無見其朽者,其名千嵗《宜都山川記》。明光殿前有長生樹二株《洛陽記》。聚窟洲,有返魂樹,伐其根心,於玉釜中,煑取汁煎之,令可丸死,屍在地,聞氣乃活《十洲記》。瘣木符婁。注云:為木病無枝條《爾雅》。三株樹,生赤水之上《博物志》。東方朔從西那國得風聲木十枝,實如細珠風,吹枝如玉聲《洞𡨕記》。元光五年,起夀福靈壇種垂龍之木,其枝似龍體倒垂,亦曰傾虹樹,亦曰珠枝樹同上
57
集木欣欣而向榮陶淵明詞,木既繁而後緑。張景陽七命夫大木為杗,細木為桷,欂櫨侏儒,椳闑扂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韓進《學解》。詰匠氏之不以杙為楹同上。晉之北山有異材,梓匠工師恒用之為宮室,求大木者皆歸焉柳音問,直木忌,先伐李白樹,古青蘿懸。 樹雜日易隠,古木盡入蒼梧雲並同上䕶堤,盤古木杜詩,林木在庭戶,宻榦疊蒼翠。 枯木生龍鱗。 老樹飽經霜。 寒木疊旌斾。 山木抱雲稠並同上,忩前兩好,樹衆葉光,薿薿秋風,一披拂䇿,䇿鳴不已,韓詩,瑠璃翦木葉。 老樹無枝葉,風霜不復侵腹,穿人可過皮剝蟻,還尋寄托惟朝菌,依投絶暮禽猶堪,持改火未肯,但空心並同上髙,樹臨清池柳詩清,隂自可庇」。 榦有千年竦。 珠樹玲瓏隔翠㣲並同上本朝枯根老脈冬不發,遶樹百匝空。徘徊歐陽公庭樹忽改色,秋風動其枝。 翠樹鬱如弄》 芬芳弄嘉月,翠緑相森茂。 春榮忽已衰,夏月換初秀。 古木臥山腰,危根,老盤石。 老枿亂發,爭春妍。 清霜一夕零,衆木少堅勁並同上散木支離,得自全交柯,蚴蟉欲相纒,不須更說,能鳴鴈,要以空中得盡年東坡因嗟大不為梁棟,又嗟賤不為薪槱。 穉杉戢戢三千本,且作凌雲合抱㸔樹林,幽翠滿山谷。 拱把不知數,㑹當出千尋並同上木,鳴端自語陳后山
58
59
經二人同心,其利斷。金金作贖刑。 厥貢惟金,三品若金,用汝作礪並書。大輅,南金泮水,職方氏東南曰揚州,其利金錫。 大司冦入鈞金,束矢於朝,然後聴之。 職金入其金,錫于兵器之府。 《考工記》吳,粤之金錫。 鑠金以為刃。 攻金之工六:築冶、鳬、㮚、段、桃。 築氏執下齊冶氏,執上齊鳬氏為聲。㮚氏為量,段氏為鏄,桃氏為刃。 㮚氏改煎金錫則不耗《周禮》。天子之六工:曰金工,孟秋、盛徳在金。 內金,示和也並記,貢金九牧《左傳子,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孟子湯以荘山之金,禹以歴山之金贖民之賣子者管子葛盧山發而出金,蚩尤取之為劒,鎧雍狐,山發而出金,蚩尤取以為㦸。堯之治天下也,猶金之在鑪,恣冶者之所鑄。並同上齊人有欲金者,清旦適鬻金之所,因攫其金而去,吏捕得之,問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對曰:「取金之時,不見人,惟見金列子大冶,鑄金金踴躍曰:「我且必為鏌鎁。夫大冶必以為不祥之金荘子金之性,沈託之於舟則浮淮南子舜,藏千金於嶄嚴之山,所以塞貪鄙之心也同上覿君子者,問鑄人不問鑄金●子。荊南、麗水之中生金韓非子。史虞夏之幣,金有三品,或白,或黄,或赤,或錢,或布、或刀,或龜貝平準書。武帝時,有司言金有三等,又造金錫為白金同上、范蠡,居家則致千金《貨殖傳。少昊,黄帝之子,土生金,故為金徳,號曰金天氏前律厯志顓帝,五世生鯀,鯀生禹,舜嬗以天下土生金,故為金徳同上金西方,萬物既成,殺氣之始也五行志。文帝作露臺,召匠計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人十家之産也本紀》少昊乗兊執矩,司秋注云:金為義,義者成,成者方,故為矩魏相傳,好戰攻,輕百姓,飾城郭,侵邊城,則金不從革,出軍行師,把旄杖鉞,誓士衆,抗威武,動靜應誼,說以犯難,民忘其死,如此則金得其性矣後五行志金之為言禁也,言秋時萬物隂氣,所禁止物也后西羌傳。太宗謂魏徵曰:「公獨不見金在鑛,何足貴耶?善冶鍛而為器,人乃寳之,朕方自比於金,以卿為良匠而加礪焉唐魏徵傳》
60
傳記衆口鑠金《國語》,金有五色,西方之行也《說文》,金者少隂,有中和之性《白虎通,體性堅剛,半隂半陽,五音為商,五常為義,五事為言,非土不成同上衆口鑠金者在五行,二曰火五事,二曰言,言與火宜,故曰鑠金論衡。延陵季子見遺金於路,呼牧者取之,牧者曰:「何子?居之?髙而視之下也,類君子而言野也。有君不臣,有友不友,當暑衣裘,吾豈取金者乎《韓詩外傳?」
61
集惟金三品,揚越作貢,五材之珍,是謂國用郭璞賦。沈其質兮,五材或厥,耀其光兮,六府以修栁子厚賦。蓐收肅金氣李白爽,氣金天豁杜詩,大暑運金剛同上鏗,如撞羣金韓文金神所司刑同上
62
本朝金氣與髙明山谷傾家取樂,不論命,散盡黃金如轉燭。 鄔裏金多,曷足憑。並同上
63
64
經百穀草木麗乎土安土敦乎仁,惟荒度土功,任土作貢。 禹敷土 兾州厥土惟白壤。 兖州,厥土黒墳。 青州厥土白墳。 徐州厥土赤埴墳,厥貢惟土五色。 揚荊州厥土惟塗泥。 豫州厥土惟壤,下土墳壚。 梁州厥土青黎。 雍州,厥土惟黄壤。 庶土交、正錫土姓。 自服于土中並書,適彼樂土,徹我疆土江漢,禹敷下土方長發。大司徒以土㑹之法,辨五地之物,生以土宜之法,辨十有二土之名,物以土均之法,辨五物九等。 《考工記》凝土以為器《周禮》。天子之六府,曰司土,天子之六工,曰土、工。 無曠土。 中央土 因吉土以饗帝于郊。 社,祭土而主隂氣也。 土敝則草木不長並記。地一撮土之多《中庸》。凡土功,龍見而畢務《左傳》。公子重耳過衛,乞食于野人。野人與之塊,子犯曰:「天賜也」。注云:「得土有國之祥同上」。
65
「子九層之臺起於累土《老子》。今夫百昌皆生於土而反於荘子,如土委地同上,貴土,食之本也《荀子》。積土成山而風雲生焉同上
66
史公孫臣言:漢得土徳史厯書,黃帝氏作火生土,故曰土徳前律厯志。虞帝之系,曰:顓帝生窮蟬,五世生瞽瞍,瞽瞍生舜,堯嬗以天下火生土,故為土徳同上,闢土植穀曰農《食貨志》。爰稼作土,順位稱坤,孕金成徳,履艮為尊音樂志,黄帝乗坤艮執繩,司下土魏相傳。土者,中央之部杜欽傳》,治宮室,飾臺榭,白淫亂,犯親戚,侮父兄,則稼穡不成,宫廟大小,髙卑有制,后夫人媵妾多少,進退有度,九族親疏,長幼有序,如此,則土得其性矣後五行志
67
傳記,土吐也,吐生物也《爾雅》。土所以王四季者何?木非土不生,火非土不榮,金非土不成,水非土不髙《白虎通。集禹之力,獻功降省下土方《楚詞《天問》。農祥晨正,土膏脈起張衡賦。九土星分《左思賦》
68
本朝中央土寄王之說,非也。五行之氣,分王四時,然於中央在季夏之末者,八卦之作,《坤》在西南、西南,致養之道在離兊之間,離兊即金火也,是以在季夏之末横渠正蒙。土寄王四季,每季皆十八日,是土計七十二日,其它四行,分四時,亦各得七十二日,共成三百六十日也朱文公語
69
記纂淵海卷一
URN: ctp:ws132717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