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卷一百四十

《卷一百四十》[View] [Edit] [History]

This textual edition has had punctuation added automatically using artifical intelligence. The results of this process are inevitably imperfect; please help correct mistakes by editing the text.
1
欽定四庫全書
2
山堂肆考卷一百四十  明。 彭大翼 撰人事。
3
姓氏
4
《史記注》:天子賜姓命氏、諸侯命、族、族者,氏之别名也。姓者,所以統系百世,使不相別也。氏者,所以別子孫之所自出,故世本之篇言姓則在上,言氏則在下。又《通志》:三代之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婦人稱姓氏,所以別貴賤,故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姓所以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別。三代之後,姓氏合而為一。於文,女生為姓,故姓之賜,多從女姬、姜、嬴、姒、姚、嬀、姞妘、婤、姶、㚰、嫪之類是也。一說大抵姓可呼為氏氏,不可呼為姓。
5
同姓。
6
《舜紀》:五帝、三王,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故黃帝為有熊,顓頊為高陽,帝嚳為高辛帝,堯為陶唐帝,舜為有虞,禹為夏后而姓姒氏。契為商而姓子氏,稷為周而姓姬氏。又宋呂東萊曰:孟仲、季臧同出於魯也。淤國封印,公父伯張同出於鄭也。向華蕩樂,鱗魚、仲老同出於宋也。欒高、崔國、叔仲、東郭同出於齊也,異姓。
7
左隱十一年,滕侯、薛侯來朝,爭長。公使羽父請於薛侯曰:「周之宗盟,異姓為後。
8
以封為氏。
9
文王封子時叔於沈,其後為沈氏太公。望本姓姜氏,封於呂,故曰呂尚。武王封泰伯曾孫於閻,其後為閻氏。晉穆侯封少子成師於韓,其後為韓氏。晉獻公封畢萬於魏,其後為魏氏。宋公子段食於禇,其後為禇氏。宋太公食於蕭,其後為蕭氏。楚賁皇食於苗,其後為苗氏。晉叔向食於楊,其後為楊氏。杞之後食於婁,故為婁氏。越之後,食於歐山之陽,故為歐陽氏。
10
以官為氏。
11
春秋時祭,仲初為祭封人守封疆者,後以為氏。漢孝文時,居官者長,子孫遂以官為氏。若倉氏、庫氏,則倉庫吏之後也。
12
以字為氏。
13
左隱八年,無駭卒。羽父請諡與族,公問族於衆。仲衆仲對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諸侯以字為諡,因以為族。官有世功則有官族,邑亦如之。公命以字為展氏。《朱子語録》以字為諡,竊恐諡本氏字如鄭之國氏,本子國之後,駟氏本子駟之後,如此之類,所謂以字為氏,因以為族也。
14
以名為氏。
15
陳伯袁之後為袁氏,齊公子高之後為高氏。衛公子惠孫之後為孫氏。宋公子樂父之後為樂氏,宋司寇牛父之後為牛氏。魯閔子騫之後為騫氏。
16
賜氏以國。
17
潛夫論凡氏之興九事:賜氏以國齊、魯,宋、衛也。賜氏以諡。戴武,宣穆也。賜氏於號,唐、虞、夏、商也。賜氏以官,若司寇、司馬賜氏以爵,若王孫、公孫。賜氏以字若孟孫。叔孫賜氏以居若東門、西門、三烏、五鹿,以忠賜也。巫氏、匠陶,以事賜也。
18
賜氏以生。
19
唐張說曰:古未有姓如夷狄然。自炎帝之姜,黃帝之姬,始因所生之地而賜之姓。又《朱子語録》如舜生於嬀汭,武王遂賜陳胡公滿為媯姓,此卽所謂因生以賜姓也。三大姓。
20
戰國時,楚三大姓昭、屈、景、齊二大姓懷與田也。三右姓:
21
六帖,《唐貞觀氏族志》以第一等為右姓。路氏著《姓略》,以盛門為右姓,栁沖《姓族系録》以四海望族為右姓四姓。
22
唐栁芳論曰:尚書領䕶而上為甲姓,九卿若方伯者為乙姓,散騎常侍、大中大夫為丙姓,吏部正、員外郎為丁姓,凡得入者謂之四姓」。國史補四姓者,滎陽鄭岡頭、盧澤底、李土門、崔皆為鼎甲。又太原王亦四姓之匹、五姓。
23
《六帖》以崔、盧、李、鄭為四姓,加太原王氏號為五姓,賜姓劉。
24
漢婁敬勸漢高祖都長安,賜姓劉。又漢初,項他、項伯、項襄皆項籍之族,亦賜姓劉。
25
賜姓金。
26
漢金日磾,本匈奴休屠王之子,武帝賜姓金,賜姓李。
27
唐李世勣,本姓徐,武德二年,從李宻歸朝,廷詔授勣黎州總管,封英國公,賜姓李,附宗正屬籍。又李元紘本姓丙,賜姓李,為雍州司戶。
28
賜姓宿。
29
北史宿石,朔方人。祖若根,魏明元時,賜姓宿氏石尚公主。
30
封松為姓。
31
《古今姓纂》:秦始皇遇雨止松下,封松為五大夫,後人因氏焉。
32
指李為姓。
33
老子生於李樹下,遂指李為姓,馭馬」為「姓。
34
漢馬援其先趙奢,為趙將,能馭馬,號馬服君,其後子孫因以為姓。
35
埋羊為姓。
36
《羊祜傳》:「昔有攘羊遺叔向母母埋之。後事發檢羊肉,惟舌存焉,因以羊舌為氏」。
37
推律定姓。
38
京房,字君明,本姓李氏,因推律自定為京氏筮,《易》得姓。
39
唐陸羽不知所生,或言有僧得之水濵,畜之。旣長,不知其姓,以《易》自筮,得《蹇》之《漸》,曰:「鴻漸于陸,其羽可用為儀」。遂以陸為氏,羽為名,而字以鴻漸。
40
去邑為「朱」。
41
周封高陽之後于邾,後為楚所滅,子孫乃去邑,而氏朱去「邑」為「于」。
42
周武王封子邗,叔子孫以國為氏,去邑而氏于改姓墨氏。
43
孤竹君,本姓墨台氏,名初,字子朝,殷湯封為孤竹君。孤竹者北方國名,其後去「台」字,改姓墨氏。
44
改姓員氏。
45
員半千狀云:本姓劉氏,彭城輿里人,宋宗室營陵侯劉遵考子,起部郎凝之後。齊受宋禪,凝歸北魏,以忠諫比伍員,改姓員氏,賜名懷逺,官至荊州刺史,懷逺六代孫,是為半千。
46
改姓源。
47
源乾曜,本禿髮傉檀之子。賀入後魏,太祖謂曰:「朕與卿同源,可改源氏」。
48
改姓勃。
49
梁武帝改豫章王綜為勃氏,改姓尉。
50
古有尉繚著書,號曰《尉繚子》。河南《官氏志》:魏孝文改為尉元,魏朝有尚書令尉元字茍仁者,是其後也。
51
改姓帥。
52
晉尚書師昺避司馬師諱,改姓帥,改姓王孫。
53
左哀公十一年,吳將伐齊,越子率其衆以朝焉。王及列士皆有饋賂,吳人皆喜,唯子胥懼曰:「是豢吳也」。夫諫弗聽,使於齊,屬其子于鮑氏,為王孫氏。
54
改姓獨孤。
55
獨孤其先本姓劉,至後魏在北有三十六部,中有改為獨孤氏者。
56
改姓玉氏。
57
黃帝時,有公玉帶造明堂,後改為玉氏。漢玉況字文伯者,是其後也。
58
改姓元氏。
59
南中多危,姓有惡其稱者,或改為元氏,田改為車。
60
漢車、千秋本齊田氏,以年老得乘小車,出入省中,時人謂之「車丞相子孫」,因以為氏。
61
黃改為「胡」。
62
東漢胡廣,本姓黃,五月五日生,父棄之,胡公見而舉之,遂姓胡。
63
慶改為賀。
64
賀姓,本齊公族。慶封之後,漢侍中慶純避安帝諱,改為賀氏。
65
木改為「太」。
66
端木本賜之,後因避仇改姓,太氏氏改為「是」。
67
《吳志》是儀子羽,本姓氏。孔融嘲之曰:「氏字民無上,可改為是」。因改焉。
68
沈改為「尤」。
69
閩人避王審知諱,而沈氏去,「水」而為「尤」,「奚」改為「嵇」。
70
晉嵇康,其先姓奚,避怨徙浙,家於嵇山之側。易而為嵇仲,改為种。
71
東漢順帝朝种暠,其先仲、山甫之後,因避難改姓种,喬改為陳。
72
陳元達,字長宏,本姓喬。以生日妨父改姓,陳「避」難為束。
73
晉束晳,字廣微,本漢疎廣之後。曾孫孟達避王莽亂,自東海徙涉鹿山西,因去足為束氏。
74
避仇為棗。
75
潁川棗據道彥,本姓棘,子成之後也。因避仇,改為棗。仕晉為山陰令,遷尚書左丞。父叔偉,仕魏為鉅鹿太守。子腆,以文章顯,仕晉為襄城太守。
76
郕改為成。
77
成姓本周文王第五子,郕叔武之後,子孫以國為氏。後郕為楚所滅,子孫去邑,改為成。周卿士成桓公、肅公、楚大夫成得臣,皆其後。
78
郳,改為兒。
79
邾武子封次子于郳,失國,子孫避仇改為「兒」,改「凡」為「汜」。
80
東漢有汜宮,本姓凡,因遭秦亂,避地汜水,故改姓焉,改許為干。
81
干大本,許旌陽後也,得僊道,改姓干。夫妻偕隠西山,改「共」為「洪」。
82
洪本古共工之後,因避仇改姓洪,改「姒」為「越」。
83
越本夏少康之後,姓姒。越王句踐裔孫無疆,為楚所滅,子孫遂以國為氏。又河南官氏志,越疆氏改為越氏,籍改為席。
84
唐席豫,本出安定,本晉大夫籍之後。十三代孫瓌避項羽名,改姓席氏。
85
愼,改為眞。
86
宋眞德秀,本姓愼,避孝宗諱,改姓眞,改「王」為「蟒」。
87
唐武后殺廢后王氏及良娣,因改王后姓為「蟒」,改良娣姓為「梟」。
88
改暨為周。
89
唐曁冕與弟昱,上元中準制改為「周」,改「敬」為「文」。
90
《聞見後録》:文潞公本姓敬,其曾大父避石,晉高祖諱,更姓文,至漢復姓敬,入宋朝,其大父避翼祖諱,又更姓文,改「范」為「朱」。
91
宋范仲淹三歲而孤,隨母改適長山朱氏,冒姓朱氏,後舉進士,復改本姓,故謝啓云:「志在投秦入境,遂稱于張祿」,名非霸越乘舟乃效于陶、朱」。
92
冒姓灌。
93
漢張孟為灌嬰舍人,得幸,進之二千石。●姓灌氏,冒姓衛。
94
漢衛青父鄭季給事陽信公主家奴,與衛媼通。生青冒姓衛。
95
冒姓孫。
96
漢夏侯嬰,滕公嘗隨母養外家,冒姓孫氏,冒姓曹。
97
魏曹操,本姓夏侯。父嵩,為中常侍曹騰養子,冒姓曹氏,冒姓安。
98
見《誕育》。
99
冒姓秦。
100
宋秦檜無子,取妻兄王煥孽子熺養之,冒姓秦,冒姓鄭。
101
唐鄭注本姓魚,冒為鄭,故當時號為魚、鄭。及用事,人號為「水族」。
102
冒姓駱。
103
唐李元亮,本姓安,少為駱奉先養子,冒姓駱,冒姓劉。
104
五代劉知逺,其先沙陀部人,冒姓劉,冒姓石。
105
五代石敬塘,其父臬捩雞,本出西夷,冒姓石,冒姓令狐。
106
唐令狐綯作相,逺近趨之,至有姓胡冒姓令狐者,冒姓鮮于。
107
見宗族。
108
訛為慕容。
109
《前燕録》:魏初,莫䕶跋率部落入居西。遼時,燕、代多冠步搖諸部,因謂之「步揺」,後音訛為「慕容」,且以為氏。
110
訛為辛氏。
111
唐辛替否本夏,啓封支子、于莘、辛莘聲相近,遂訛為辛氏。又栁子黃溪記:大宜之川,山舒水緩,有土田始黃,神為人,時居其地,傳言者曰:「黃神王,姓莽之先也。莽旣死,神更號黃氏,逃來,擇其深峭者潛焉。故莽嘗言曰:「余黃,虞之後也」。因號其女曰「黃皇室,主黃王,聲相近,又有本,其所以傳言者益驗。
112
虢訛為郭。
113
周文王季弟虢叔受封于虢,或謂之郭,因以為氏。《公羊傳》云,「虢謂之郭,聲之誤也」。
114
伶訛為冷
115
古伶倫之後,音訛為冷,漢書冷豐、冷褒等,是其後也,同姓名附,改姓名,冒姓名,賜姓名。隠,姓名
116
歴代源流,古者諱名不諱,姓姓所同也,名所獨也。自有氏姓以來,而名亦未嘗不立焉,所以示有別也。兩曾參。
117
戰國䇿》:有與曾子同姓名者而殺人,人告曾子之母,母曰:「吾子不殺人織自若」。有頃,人又曰:「曾參殺人,其母尚織自若也」。頃之,又一人告之曰:「曾參殺人」。其母懼,投杼踰垣而走。
118
兩舅犯。
119
一在晉文公時,一在晉平公時四王喬。
120
一周時吹笙。一、漢明帝時飛舃一,蜀人,食肉。芝一犍為,武陽人,居緱氏僊人庵。
121
三邵平
122
邵平有三人,一為秦東陵侯種●者,一為陳勝徇廣陵者,見《項羽傳》。一為齊王相者,見齊哀王傳,皆戰國時人。五公孫●。
123
公孫●有五:一在齊,為孟嘗君,見秦昭王。一在中山,為參乘,言司馬喜相求,一在越斷髮為王騎,一為漢平津侯,一在明帝時為幽州從事,交通楚王英。
124
兩朱買臣。
125
一、武帝時為㑹稽太守。一,元帝時為武昌太守,兩貢禹。
126
漢高祖時,有謁者貢禹,章帝時亦有之。兩張禹。
127
張禹,字子文,河內軹人。元帝朝拜相,封安昌侯。又一張禹,字伯達,襄國人。安帝朝,為太傅,封安鄉侯。
128
兩王褒
129
漢宣帝時,有王褒為諫大夫,元帝時,又有尚書左僕射王褒。
130
兩李充
131
一漢殤帝時人,字大遜。兄弟同衣逓食,後徵為博士。一晉時人,字●度,善●書,妙參鍾索。征北將軍褚裒引為參軍。以家貧求出外,除剡縣令,仕至侍中。
132
兩陳咸。
133
漢太尉陳咸子康,相人御史中丞萬年子也。又一陳咸洨人,成哀間尚書。
134
兩王商。
135
俱漢成帝外戚,一為丞相,封樂昌侯,一為大司馬,封成都侯。
136
兩韓信。
137
漢高帝時,兩韓信一封楚王,一封韓王。兩李膺。
138
東漢李膺,字元禮。人有被其容悅者,名為登龍門。梁李膺為蜀使,至郡,武帝悅之,問曰:「今李膺何如昔李膺對云云。
139
兩張衡。
140
東漢張衡嘗作《二京賦》、《四愁詩》。隋煬帝時,御史大夫張衡帝嘗幸其宅。後帝營汾陽宮,衡進諫比年勞役,願嘉損抑。帝意不平,出為榆林太守。
141
兩楊震。
142
一,東漢人。明經博覽,號關西夫子。延光中為太尉。一趙、宋,代州崞人。弓馬絶倫,討方臘有功,知麟州建寧寨。靖康初,夏人圍建寧,矢盡力乏,與子居中、執中俱力戰死,唯長子存中從征河北獨免。
143
兩鄭衆
144
一鄭衆,字仲師。漢明帝遣使匈奴,虜欲令拜不為屈,曰:「不忍令大漢節」。對氊裘,獨拜一章。帝朝宦官,字季序,每頒賞,則辭多受少。
145
兩史岑。
146
一字子孝,在王莽之末,一字孝山。在和、熹之際兩李通。
147
光武時固始侯李通,魏武時,都亭侯李通兩江革。
148
一字次翁,為漢中郎將,一字休映,為梁御史中丞、兩莊蹻。
149
楚有兩莊蹻一。莊王時大盜一,莊王裔孫將兵平滇,遂自王。
150
兩王莽
151
兩王莽,俱漢時人,一為右將軍。一為大司馬篡位者兩王:孫賈。
152
一為衛大夫,一為齊大夫,兩李光進。
153
俱唐代宗時人,一為光弼弟,一為光顔兄兩陳賈。
154
一見《孟子》,一宋孝宗時監察御史請禁道學兩張遼。
155
一為魏征東將軍,字文逺,一為漢兖州刺史,字叔高,兩秋胡。
156
西京雜記》:杜陵秋胡者,能通《尚書》,善為古●,字為翟公所禮,欲以兄女妻之。或曰:秋胡已經娶而失禮,妻遂溺死,不可妻也。不知今之秋胡,非昔之秋胡也。昔魯有兩曾參,趙有兩毛,遂南曾參殺人,見捕人以告北曾參母毛,遂墜井而死。客以告平原君、平原君曰:「嗟乎,天喪予矣!旣而知野人毛遂非平原君客也,豈得以昔之秋胡失禮,而絶婚今之秋胡哉!
157
三張,儉
158
東漢張儉,山陽高平人。因黨禁望門,投止者一唐人,字師約。太宗時,為營州都督,征高麗。一宋真宗時,契丹國為政事令,亦有此姓名。
159
兩鄭●
160
一字稚卿,泰山剛人,漢宣帝時為南陽太守,所居民富,所去見思兄。次卿為涿郡太守,通法律,一字巨君,山隂人。第五倫為㑹稽守,召署督郵,累遷臨淮太守。東漢章帝元和初,拜太尉。即《風類》所謂「微時採薪白鶴山」及「太守類白鹿夾轂」者是也。
161
兩楊時
162
一是宋程門弟子,字中立,徽宗時為國子祭酒。一是,丹稜人,累官朝請郎。
163
兩徐幹。
164
一、為都䕶班超司馬。一、為丞相曹操、掾兩徐邈。
165
徐邈,字景山,武帝時為侍中。晉徐邈字僊民,武帝時為中書舍人。
166
三賈逵。
167
一東漢人,字景伯。兒時常在太學,人謂之賈長頭。一字梁道,賈充之父。魏文帝時為豫州刺史,凡長吏不如法者,皆奏免之。一宋,藁城人。從狄青征儂智高,累官嘉州刺史。元豐初,拜建武軍節度使。嘗請不俟郊赦,贈三世官。神宗曰:「逵武人,有念親之志,特聽之」。
168
三李宻。
169
晉李宻,字令伯,以祖母老,辭官。後魏李宻以母老習醫。又隋煬帝時,有蒲山公李宻,字元邃,嘗乘牛讀《漢書》,與楚公楊●感為深交。
170
兩張載。
171
張載,字孟陽,為當代文宗,貌極醜。遊洛陽市,群女以瓦石擲之,仕為著作郎。宋張載,字子厚,為關中士人宗師,學者稱為橫渠先生。
172
兩李益。
173
唐有李尚書,益字君虞,長于詩,與李賀相埒,每一篇成,樂工爭求之。其所製《征人早行》等篇,天下皆施之圖繪。時又有宗人庶子李益同在朝,故世稱「尚書為「文章」,李益庶子為「門户,李益」以別之。
174
兩韓、翃。
175
韓翃,字君平,昌黎人。初為侯希逸從事罷府,閒居十年。李勉鎮夷門,辟為幕屬。時已遲暮不得意,多家居。至德宗時,一日夜半,有客叩門急賀曰:「員外除駕部郎中、知制誥」。翃諤然曰:「誤矣」。客曰:「邸報制誥闕人,中書兩進名」。不從。又請之曰:「與韓翃時有與公同姓名為江、淮刺史者,又具二人進,御批曰: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栁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烟散入五侯家。與此韓翃客。曰:「此員外詩耶?」翃曰:「是也,不誤矣」。
176
兩蔡京
177
唐懿宗朝,有左庶子蔡京性貪虐,多許時,相以為有吏才,奏遣制置嶺南事,為政苛慘,闔境怨之,貶崖州司戶,不肯之官,勅賜自盡。宋時亦有蔡京為奸宰,相按多許,猶言與人多可也。
178
兩周撫。
179
晉有彭城內史周撫。又《王敦傳》中有周撫為將者兩王珪。
180
唐王珪與魏徵同時,宋仁宗時亦有王珪,號「三㫖宰相、兩劉毅。
181
一在晉武時,一在晉末。
182
兩蕭鈞
183
一,蕭鸞子。梁武時,中書郎。一,蕭瑀從子,唐太宗時率更令。
184
兩王渾。
185
晉有兩王渾一戎之父為涼州刺史,一濟之父録,尚書事。
186
兩王澄
187
一為衍弟,字平子,一為濟弟,字道深,兩王愷
188
一晉武帝舅與石崇争,豪一安帝時丹陽尹兩王乂。
189
一衍父一緒父。
190
兩張說。
191
一、唐中書令,封燕國公。一、宋孝宗時。隂柔小人張拭、李衡、王希呂等論其不可執政。
192
兩李渤。
193
李渤,字濬之,與兄涉俱隠少室山,宋李渤嘉祐進士,郡人稱為李夫子。
194
兩張昌宗。
195
一,唐高宗初為修文館學士,一則天末為春官侍郎,兩葉夢得。
196
宋有兩葉夢得,俱號石林姑。蘇石林,字少藴,官至宰執貴溪石林,則南渡時進士,官至秘書丞、知撫州。
197
兩智永。
198
一,梁書僧。一宋畫僧。
199
兩辨才
200
唐有藏蘭亭序僧、辨才。宋亦有高僧辨才、隠天竺見《淮海集》。
201
兩參寥。
202
宋有杭州僧參,寥唐亦有道士參寥見孟浩然集兩額爾克。
203
金有兩額爾克,俱為大將,改為張祿。
204
魏范睢從中大夫須賈使於齊,齊王聞其辯口,私賜之金。賈以為睢以國事隂告齊也,歸告其相魏。齊齊怒,笞擊睢折,脅摺齒置厠中,睢佯死得出。魏人鄭安平持睢亡匿,更姓名曰張祿。秦謁者王稽使魏,載與俱歸,薦之王,遂為秦相,封應侯。
205
改為陶朱
206
范蠡事越王,竟滅吳,乃浮海出齊,變姓名,自謂鴟夷子皮,齊人聞其賢,欲以為相,乃間行以去,止于陶,自號陶朱公。
207
改為郭禹
208
成汭少無行,使酒殺人,亡為浮屠。後又入賊中,為賊帥假子,因改姓名為郭禹。
209
改為韓翺。
210
見翁壻。
211
伯魚改姓名。
212
第五倫,字伯魚,自以乆宦不達,將家屬客河東,變姓名,自稱王伯齊載鹽,往來太原,上黨所過,輙為糞除而去陌上,號為道士」,親友故人,莫知其處。
213
文山改姓名。
214
見忠臣
215
改姓名亡匿。
216
見報。
217
變姓名為傭。
218
見朋友。
219
商記姓名。
220
《輟耕録》:松江在城,金世昌者,出繼夏氏,嘗買廢宅,修葺前㕔梁內,有鑿成「金世昌」三字,必昔時客商所記姓名,人以為有定數云。
221
商冒姓名
222
建康城南曽公大,為人持重,居官清亷,登第之後。七年,六考赴班,授建昌新城縣居家,闕期尚隔兩年,一日,立於門外,忽見一人負名牌而至,題曰「新知建昌軍新城縣事曾宣教」,公大甚駭,少間有一人乘車而至,問為何官,曰:「曾知縣也」。延之上坐,問其諱,則曰:「公大」問其登第之年又同,曾公曰:「姓同名同官同而年又同此,其故何也?」其人起而謝曰:「某二於部中見此姓名注授,知其履歴,故冒姓名為商耳,不知為公也,今當更之」。曾公大笑,亦不致詰問,眞仁人也。
223
賜為李繼昭。
224
唐昭宗時,有孫德昭者,賜姓名為李繼昭,賜為趙保吉。
225
宋太宗時,李繼遷侵擾,因以李繼捧為節度使,賜姓名趙保忠。後李繼遷降,以為銀州觀察使,賜姓名趙保吉,接輿。
226
楚狂接輿,卽陸通也。春秋時,王使聘江南,通大笑不應,妻曰:「妾與先生躬耕而食,親織而衣,據義而動,樂亦足矣。今受人重祿,乘人良駟,食人醲肥,將何以待之?」通曰:「吾不許也」。妻曰:「君使不從,非忠也。從之,違義也。不如去之」。乃與通。隠匿姓名入蜀,居峩眉山。
227
夏馥
228
見,隠士。
229
負苓
230
王無功負苓傳文中子講道於白牛之溪,弟子奉書北面,環向成列。講罷,程生退省於松下,語及《周易》。薛收嘆曰:「不及伏羲乎,何辭之多也!」俄而有負苓者,皤皤然倚松而見曰:「吾子何嘆也!」薛生曰:「叟何為者,而徵吾嘆負苓者云云。負其苓而去。追問之,居與姓名不答。文中子聞之,曰:「隠者也」。
231
箍桶
232
宋二程侍父入蜀,至大慈寺,有箍桶者口吟易數,就揖之,輓歸,質所疑酬答如響,問其姓名,不答,徑去。
233
江上丈人。
234
渡伍子胥者
235
漢濱老父。
236
見,隠士。
237
屠羊
238
陳章甫與孫員外書屠羊隠名、楚王延三旌之,位牽狗。
239
漢武帝東廵至海上,羣臣言:「見一老父牽狗,言我欲見鉅公」。已而忽不見。
240
山堂肆考卷一百四十
URN: ctp:ws153067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