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卷二十四

《卷二十四》[View] [Edit] [History]

This textual edition has had punctuation added automatically using artifical intelligence. The results of this process are inevitably imperfect; please help correct mistakes by editing the text.
1
欽定四庫全書
2
畿輔通志卷二十四
3
4
大名府:
5
衛河 源出河南衛輝府輝縣蘇門山,東流經新鄉汲縣,又東北由濬縣歴彰徳府之內黃,入魏縣南界。又東經大名縣東南,又東北抵府城東,又東北入山。東館陶縣界即古清河也,一名白溝,亦名永濟渠,亦名御河。
6
淇水東過內黃縣南,為白溝《水經注》
7
白溝逕問亭東,即魏界也。又東北逕趙城西,又東北逕空陵城西,又北逕喬亭城西,東去館陶縣故城十五里《水經注》
8
永濟渠,即古之清河。《水經》云:淇水,魏武自枋頭遏其水為白溝。隋煬帝導為永濟渠,一名御河,今稱衛河者也《禹貢錐指》
9
衛河,源出河南衛輝府輝縣西北七里之蘇門山,東流經新鄉縣北,過衛輝府城北一里,又東北入濬。縣境謂之白溝。隋大業四年,又引白溝為永濟渠,亦曰御河。自是衛河専有御河之名,由濬縣經內黃、北魏縣東南,又經大名府城南,東北歴山,東東昌府,館陶縣,西漳河合焉。又東北流,至臨清州西,與會通河合《方輿紀要》
10
衛河者,即《水經》淇湯諸水合流以出者也。過內黃,合漳水《大名府志》
11
漳河 有舊漳、新、漳二河,舊漳自河南臨漳縣流經魏縣,東南,至府城西南閻家渡入衛。新漳自廣平府廣平縣流經魏縣東北,至府北界,下流抵山東館陶縣入衛河。
12
馬頰河 在府城東五十里,舊自開州北流,經此,濶約百步,今雖枯竭,故道猶存,每遇雨潦,輒流入山東、朝城等界。
13
按此馬頰即《通典》所云出澶州清豐,東北至平昌合篤馬河者,非《禹貢》九河之馬頰」也。
14
沙河 在府城東北四十里。
15
河南約長二十里,東西濶二里許,流常不定,故亦名流沙河,下流合於漳水。《方輿紀要》
16
雕馬河 在府西南。宋時引漳水注此絶衛河而注城中,復北出以入於衛。今涸,舊渠猶存。
17
硝河 源自河南濬縣之大齊村流經滑縣,分為二道,一由內黄入大名縣南界,東北注於三角潭,分十之三,自飲牛口注衛十之七,自梅家口注衞,一由開州為馬駕河,東北流,經戚城,又東滙為趙村陂,至白倉北,會傅家河,又北逕清豐縣西北,而注於南樂縣之岳儒固河。
18
濬縣北四十里有大齊村,相傳亦黃河故道,衆流所鍾,蓋即硝河上源也《方輿紀要》
19
硝河以兩岸産硝,故名舊志
20
硝河自滑縣北界其一,逕開州馬駕河,東北注戚城東,滙為趙村陂,而西引王家潭口,逕白倉北,會傅家河北注岳儒固以達於束館鎮,或北注於大名。其一由石村瀠內黄東北,逕大岩屯橫腰,大名縣南界,又東北注三角潭而十之三,自飲牛口注衛十之七,自梅家口注衛間水溢硝河北注之,勢不能直,則一由石村分注開州火燒店,逕清豐之秦村而㑹於岳儒固,一由內黃城東逕南樂,西近徳固,復注岳儒固,其水泄鹵下墊,凡所經流數載,不復芻牧,計南北縱百六七十里,衡或十數里,少者二三里《大名府志》
21
龍窩河 在南樂縣東四十里,自山東觀城縣界流經本縣之英村,至龍窠村而止。
22
唐開元十四年,魏州河溢其決口,謂之龍窩」,自宋以來縣為大河經流之道。其後河既南徙,餘流斷續不一,因隨地立名云《方輿紀要》
23
朱龍河 在南樂縣西南四里,源自開州澶淵陂,分流過清豐縣城北,至縣西南趙家莊,曲折南迴,復入開州,注黒龍潭。
24
岳儒固河 在南樂縣北四里岳儒固村河,西南自清豐界來,經本縣近徳固村、豆村,迤東流至岳儒固滙,為傅家潭,東北注為方山固河。又北為潘家河,北入大名界,即古金堤所障者。河久枯竭,夏秋水盛,瀰漫里許,冬春始涸南樂縣志》
25
洪河 在東明縣東南三里,西自河南滑縣衛南陂分流,經縣界洪門村、雲臺口,又經南闗東闗,又東北合濮河、漆河,入山東濮州界。
26
漆河 在東明縣北,源自河南原武縣黒陽山,流逕縣西漆堤北,又東抵縣北闗外,又東合於洪河。
27
濮河 在東明縣南,即古濮渠也,俗訛為普河,源自河南封邱縣,流逕長垣縣北,又東逕河南滑縣南,又東逕開州東南,又東至縣南,又東北合於洪河。濮水上承濟水於封邱縣,地理志所謂「濮渠水首受濟」者也。其故瀆自濟東北流,東逕匡城北,又東逕蒲城北,又東逕韋城南,又東逕長垣縣故城北,又東逕須城北,又北逕襄邱亭南,東逕濮陽故城南,又東逕濟隂離狐縣故城南,又東與濟同入鉅野《水經注》。
28
濮河俗訛為普河,自縣南三十五里袁長官營東北流,經袁旗營,有橋跨其上,又東北逕趙官營,又東北合洪河東明縣志
29
賈魯河 在東明縣東南。
30
元至正四年,河決白芳堤,又決金堤水勢,北侵安山,沿入㑹通運河。九年,督漕運使賈魯以二䇿獻,一議修北堤以制橫潰,一議挽河東行,以復故道,丞相脫脫題其後䇿。十一年四月,命魯為總治河防使,發民十五萬、軍二萬人供役。十一月,工畢,河復故道,南滙於淮,東入於海,其濬故道,通長二百八十里有竒,始自白茅長百八十里,繼自黃陵岡至南白,茅闢生地十里,南白茅,至劉莊村,接入故道十里,入山東界《河防攷》
31
賈魯河在縣南六十里東明縣志
32
灉河 在東明縣南五十里。舊自黃河分流,折而東北入山東曹州界,今湮。
33
按《爾雅》河出為灉,今東明之。灉自大河分流,東入曹、鄆,與《禹貢》所稱灉、沮會同」者,道理差合。而《元和志》以灉、沮二水俱出雷澤縣,平地似與《爾雅》之文不合,或川源變遷,今昔不同歟?俟攷。
34
清河 在開州東二十里,澄碧汪洋,居民因造紙為業,長數里。
35
淇河 在開州。
36
沮洳之山,淇水出焉《山海經》
37
淇水逕雍榆城南,又北逕白祠山東,歴廣陽里,又北逕頓邱縣故城西。《水經注》
38
頓邱縣。淇河在縣北五里,上接清豐,下入觀城界。《寰宇記》
39
淇水自濬縣合衛河支流,復引而東,流入開州。又東北入內黃縣及清豐界《方輿紀要》
40
白家河 在長垣縣東南三十里,自毛家潭東經盛家橋入黃河。
41
淘背河 在長垣縣南三十里,自河南封邱縣東流入,至縣東南一百二十里紙坊集入黄河。凡遇黃河汎溢,即由此北行,亦一要害。
42
五里河 在長垣縣北,自河南滑縣流入,經小務口,抵樊相堡,又東南流入於河。又逯家河在縣東北三里,亦自滑縣流入,經小務口,抵盛家橋,至東明縣入於河。二河蓋皆濮水之支流也。
43
古濟水。 在東明、長垣二縣界。
44
濟瀆東過平邱縣南,又東過濟陽縣北,又東北逕寛朐縣故城北,又東北與濮水合《水經》
45
澶水 在開州西南,古澶淵也,一名浮水,亦名繁泉,今名為澶州。
46
澶淵在頓邱縣南,今名繁汙。春秋》杜預註。
47
浮水故瀆上承大河於頓邱縣而北出,東逕繁陽故城南。張宴曰:縣有繁淵」,《春秋盟於澶淵,即繁淵也,亦謂之浮水焉。《水經注》
48
臨河縣。澶淵在縣東南十七里,黎州東北八十里《寰宇記》
49
澶水在頓邱廢縣西南二十里,伏流至古繁水城西南,謂之繁泉明《一統志》
50
澶州陂在州西南,其水由州南界東北經城東二十里曰清河頭,分為二流,一注霸家河,又東逕濮州入張秋河,一流逕清豐縣東南界孫固城,北滙為朱龍河《開州志》
51
大河故道: 有三:其一自河南滑縣流入,經開州西北,又東北逕清豐縣北,又東北經南樂縣西北,又東北經府城東,又東北入山東館陶縣界。此西漢以前黃河經行之故道也。
52
元光三年春,河水徙從頓邱東南流入渤海。夏,河水決濮陽《漢書武帝紀》
53
河水故瀆東北逕戚城西,又逕繁陽縣故城,東北逕隂安縣故城西,又東北逕昌樂縣故城東,又東北逕平邑郭西,又東北逕元城縣故城西北而至沙邱堰《水經》
54
河之故瀆,則為北瀆,王莽時塞,故世俗名,是瀆為王莽河也《水經注》
55
貴鄉縣。大河故瀆,俗名王莽河。西去縣三里昌樂縣,王莽河,西去縣十六里《元和志》
56
大名縣大河故瀆,在縣東三里,俗名王莽河。注《水經》云:「故瀆又東北逕元城西北至沙邱」。昔禹治洪水,播為九河,自此始也。 徳清軍,王莽河在城西南五里。《寰宇記》
57
一自滑縣流入,經開州西南,又東北經清豐縣南,又東北入山東觀城縣界。此東漢以後及唐、宋時黃河所經之故道也。
58
河水東逕鐵邱南,東北流,而逕濮陽縣北,為濮陽津《水經》
59
澶州頓邱黃河,在縣南三十五里。 清豐河在縣南五十里。臨黃河南,去縣三十六里《元和志》
60
澶州有濮陽、大韓、大吳、商胡、王楚、橫、隴曹村、依仁、大、北岡孫、陳固明公王八,凡十三埽。大名府有孫、杜、侯邨二埽。景徳元年,河決橫隴埽,慶歴八年,決商胡埽。皇祐元年,合永濟渠注乾寧軍,是謂北流。嘉祐元年,塞商胡北流入六塔河,河不能容,是夕復決。五年,河流派別於魏之第六埽,曰二股河,自魏、恩東至徳、滄入海,是謂東流。神宗熙寧二年,開修二股河東流,八月,北流閉而河,自其南四十里許家港東決,汎溢大名諸軍州境。十年七月,大決於曹村,澶淵北流,斷絶河道南徙東滙於梁山濼,分為二派,一合南清河入於淮,一合北清河入於海。元豐元年五月,河復歸北。四年,小吳埽大決,自澶注於御河。八年三月,河流雖北,而漲水往往東出,於是囘河東流之議起。元祐元年,張問請於南樂大名埽開直河并簽河,分引水勢,以解北京水患,於是減水河之議起。四年正月,詔罷囘河及修減水河。元符二年六月,河決內黃口,東流,遂斷絶宋史河渠志》
61
開州河舊經城南,宋所開商胡六塔渠故址,皆在州境《明外史》、《地理志》
62
黃河故道,在開州南。正統十三年,河決陽武,循故道至開州南一百二十里,東流抵濮州,過張秋入海,其流奮擊,聲聞數十里,俗名響子口《明志》
63
一自河南封邱縣流入,經長垣縣南,又東經東明縣南,又東入山東曹州界。此宋南渡以後,黃河所遷之故道也。
64
曹甸都巡河官總東明埽。世宗大定二十六年,以開州之長貳、提舉河防長垣之令佐,勾管河防事《金史河渠志》
65
蘭陽、儀封之河,舊出其縣,北與長垣、東明分水。元至元中,河屢決汴梁,遂出蘭陽、儀封之南,而長垣、東明界中無河矣《禹貢》錐指》
66
長垣。縣南六十里,廢東明縣,南五十里皆有黃河故道明一統志》
67
按:黃河自金明昌五年南北分流,元世祖至元時會通河,成河始全入於淮,不經府境。明萬歴五年,荊隆口決,而長垣、東明復被河患,蓋亦一時潰入之水,非河之正流也。
68
瓠子河故道。 在開州南。
69
元光之中,河決於瓠子東,南注鉅野,通於淮、泗,使汲黯、鄭當時興,人徒塞之,輒復壊,於是久之,不事復塞。後二十餘嵗,使汲仁、郭昌發卒數萬人塞瓠子決,天子自臨決河,沈白馬玉璧於河,令羣臣從官自將軍以下,皆負薪寘決河,卒塞瓠子,而導河北行二渠,復禹舊蹟《史記河渠書》。
70
濮陽縣北十里即瓠河口也。漢元光之年,河水南決。武帝元封二年,塞瓠子口,築宫于其上,名曰宣房宮,故亦謂瓠子堰為宣房堰而水,以瓠子受名焉。平帝以後,未及修理。永平十二年,顯宗詔王景治渠築堤,景乃防遏衝要,疏決壅塞,瓠子之水絶而不通,惟溝瀆存焉《水經注》
71
濮陽瓠子口在縣西南十七里河津是也《寰宇記》瓠子口在開州城西南二十五里明一統志》
72
屯氏河故道。 在大名縣東南。
73
自塞宣房後,河復北決於館陶,分為屯氏河,東北經魏郡、清河、信都、渤海入海,廣深與大河等。元帝永光五年,河決清河、靈鳴、犢口而屯,氏河絶《漢書》《溝洫志》
74
大名縣屯氏河,俗名毛河《寰宇記》
75
大名東南有屯氏故河《明外史、地理志》
76
六塔河故道。 在清豐縣東南三十里詳大河故道西湖 在開州西南。
77
舊時河流滙入,積而成湖,夏秋時瀰漫甚廣,後漸淺涸,然猶渟流蕩漾,周數百畝《方輿紀要》
78
張家澤 在大名縣東二里,魚藻繁衍,冬夏不涸。昔有縣令張珩者,結廬讀書,澤上因名《方輿紀要》
79
長羅澤。 在長羅縣北
80
吳祐,年二十,每牧豕長羅澤中《後漢書吳祐傳》
81
長羅縣有長羅澤,即吳季英牧豬處也。《水經注》
82
髙雞泊 在元城縣界,唐中和末,宰相王鐸出為義昌節度使,過魏塗刼之於髙雞泊,即此。
83
胡栁陂。 在開州東南五十里,接山東濮州界。五代梁貞明四年,晉王存勗與梁軍大戰於湖栁陂,即此。
84
西渠 在府城西。
85
大名縣西渠,唐開元二十八年,刺史盧暉移通濟渠,自石灰窠引流注於城西,夹水製樓百餘間,以通江淮之貨,故有西渠之名《寰宇記》
86
雞爪渠 在清豐縣東。宋紹聖初,河決內黃,吳安特請開清豐口、雞爪河以洩水,勢即此。
87
鳯溝 在長垣縣西四十里。
88
蓮花池 有四:一在大名縣東二十里,一在南樂縣東十八里,一在南樂縣西北三十里。一在開州城內儒學後。
89
三角潭。 在大名縣東十五里,方塘百畝,嵗久不涸,或以為龍湫也。建龍王祠於其上,禱雨輒應。
90
白水潭 在大名縣西五里。
91
大名縣白水潭林樹交䕃,菱荇縱橫,為近郊之勝《名勝志》
92
白龍潭 在魏縣西,漳水滙流處。
93
乾寧三年,李克用自將擊魏,敗魏人於白龍潭《五代史》、《唐紀》
94
傅家潭。 在南樂縣西北四里,周約二里許。
95
黄龍潭 在清豐縣南三十五里,斷堤之間約二十餘頃。
96
余家潭。 在東明縣東十里,北曰長潭,南曰圓潭。相去一里許。
97
黒龍潭。 在開州西南,大旱不竭,俗稱龍湫。又有蓮花潭,在黒龍潭南三里,方五六頃,每秋水泛溢,則二潭水相通。
98
閻家潭 在長垣縣東南六十七里。明正統十四年,河水決入縣境,迴流衝嚙,因成此潭。𢎞治五年,築堤環之。潭西七里曰牛家口,東三里曰大岡,皆築堤以防決溢處。又毛家潭在縣東南十五里。
99
寒泉 在開州南,即《衛風》所云,爰有寒泉,在浚之下也。《通典》:泉在濮陽東南,濮陽廢,縣在今州西南二十里。
100
御井 在開州治南。
101
御井、泉極甘洌,宋真宗駐蹕時所飲之井。
102
琉璃井。 在長垣縣荊岡集年久磚,近水者色如琉璃,故名。
103
宣化府:
104
桑乾河 源出山西大同府馬邑縣桑乾山,自山西天鎮縣流入西寧縣,與蔚州分界,逕縣南二十里,又東逕順聖城南,又東逕宣化縣南界,又東逕保安州南,至州東南二十里,與洋河合,為燕尾河。又東南流,逕縉山北,名縉河,又南流與媯水合,為合河口。又東南經沿河口入順天府。宛平縣界即古。
105
桑,乾水也,亦曰濕水。
106
濕水出於累頭山,一曰治水泉,發於山側,東北流,逕館隂縣故城西,又東北流,左㑹桑乾水縣西北上平洪源七輪謂之桑乾泉,即溹涫水者也。自源東南流,右合濕水,亂流枝津,桑乾濕水,並受通稱矣。濕水東逕道人縣故城南,又東逕陽原縣故城南,又東逕昌平縣故城北,又東北逕桑乾縣故城西,又屈逕其城北,又東流,祈夷水注之,又東北逕石山水口,又東逕潘城縣北,東合協陽闗水,又東逕下洛縣故城南,又東逕髙邑亭北,又東逕三臺北,又東逕無鄉城北,又東,溫泉水注之,又東,涿水入之。又東南,左㑹清彛水,又南入山水經注。
107
桑乾河發源太原之天池,伏流至朔州馬邑,雷山之陽有金龍池者,渾泉溢出,是為桑乾,東下大同古定橋,抵宣府保安州,雁門、雲中諸水,皆㑹穿西山,入宛平界《明外史河渠志》。
108
桑乾河源出大同府馬邑縣桑乾山、金龍池接天鎮衛,流入宣府東城西城深井堡,保安州礬山堡。縉山下名縉河,南流名合河,經沿河口,流至宛平陸隴其畿輔地圖記
109
燕尾河在保安衛南二十里桑乾河,洋河合流如燕尾然明一統志
110
東洋河 源出邉外,自山西天鎮衛界,東逕懐安縣界柴溝堡西北,合西洋,又東至堡東五里,合南洋河,又東逕萬全縣南,舊左衛北,又東合北來之清水河,又東南經府城南五里至保安州,東合桑乾河,即古于延水也,亦曰修水。于延水出塞外子元鎮。西:長川。城南:小山,山海經曰:「梁渠之山,修水出焉」。于延水即修水也,東南流,逕且如縣故城南,又東南逕馬城縣故城北,又東逕零丁城南,右合延鄉水,又東南於大甯郡北,右注雁門水,自下通謂之于延水。又東逕罡城南,又東,左與寧川水合。又東逕小甯縣故城南,又東,黒城川水注之。又東南逕茹縣故城北,又東南逕雞鳴山西,又南逕且居縣故城南,東南流,注於濕水《水經注》。
111
洋河,在鎮城南五里,源出境外,至此流入桑乾河水,冬月盡冰,唯對城一泓,融液不凍,臘日,洗馬不災明一統志》
112
西洋河 在懐安縣西北,自山西天鎮縣平逺堡流入,逕西陽河堡南五里,又東至柴溝堡,西北入東洋河,即古延鄉水也。
113
延鄉水出丁零縣西山,東逕延陵縣故城北,俗指謂之琦城川,又東逕羅亭,又東逕馬城北,又東注修水《水經注》
114
南洋河 在懐安縣西南五里,東注東洋,即雁門水也。
115
雁門水《山海經》曰:「雁門之水出於雁門之山」。其水東北流入陽門山,謂之陽門水,又東逕三㑹亭北,又東逕西伺道城北,又東逕大𡩋郡北,修水注之《水經注》
116
南洋河在柴溝堡西南五里,至堡東七里而合,東洋河如燕尾然《方輿紀要》
117
泥河 在宣化縣東十五里,自闗子口西南流四十里,合東洋河,即古黒城川水也。
118
黒城川水有三源,出黒土城,西北竒源合注,總為一川,東南逕黒土城西,又東南流,逕大甯縣西而南,入延河《水經注》
119
清水河 在宣化縣西,源出邉外,自張家口流入,南流逕萬全縣東,又南至縣界入洋河,即古寧川水也。
120
延水又東,左與寧川水合。水出西北,東南流,逕小甯縣故城西《水經注》
121
按舊志,縣西二里有一河,自葛峪堡西流入,合小泉水入洋河,亦曰清水河。此別是一水,非寧川也。
122
沽河 在赤城縣東,其源有二,皆自塞外流入,一曰獨石水,由獨石口逕獨石城西為西河,一曰紅山水,由紅石山逕獨石城東,為東河,俱流至城南而合。又南逕龍門山下,名龍門川,又南逕雲川堡東,又南逕縣東門外,又南逕龍門所,南曰揚田河,又南與陽樂河合為南河。又東南經滴水崖堡南,亦曰白河,又南逕延慶州靜安堡,又東至東河口,由邉外達順天府密雲縣之石塘嶺闗,此通州白河之上源也。
123
沽河出禦彜鎮,西北九十里丹花嶺下,東南流,大谷水注之。水發鎮北大谷谿,西南流,逕獨石北界,又南,九泉水注之。水導北川,左右翼注入川,共成一水,故有九泉之稱。其水南流至獨石,注大谷水。大谷水又南流,逕獨石西,又南逕御彜鎮城西,又東南,光谷水注之。水源出鎮城東北光谿,西南流,逕鎮城東,又西南流,注大谷水,亂流南注沽水。又南出峽岸,有二城,世謂之獨固門。又南,左合乾谿水水,引北川,西南逕一故亭東,又西南注沽水。沽水又西南逕赤城東,故河有赤城之號。又東南與鵲谷水合。又東南合髙峰水,水出髙峰戍東南,西南流,又屈而東南入沽水。沽水又西南流,出山逕漁陽縣故城西《水經注》
124
獨石水在開平衛南,源出東山,紅山水在開平衛東,源出紅石山,俱逕雲州堡,入龍門川《方輿紀要》。龍門川在雲州堡東,合獨石紅山之水,從龍門峡南下故名明一統志
125
楊田河經龍門所城南二十里《宣鎮志》
126
赤城堡之東河,由獨石雲州東南流,即通州、白河之上源也《名勝志》
127
滴水崖之水懸崖而下者,即白河上源。又東有白河堡、鎮河墩,皆白河所經也《薊門攷》
128
白河自滴水東南流,繞靜安堡之西南、東三面,又東北至東河口,仍出邉外延慶州志
129
湯泉河 在赤城縣西,源出西山,東流至城西南,合水泉河,又東合東河。其水泉河,源出赤城縣西北二堡子,南流而入湯泉。
130
按《明統志》有赤城湯,在宣府鎮城東一百四十里,自龍門鎮北鄉赤城寺側,山根湧出,暴熱而流,傍有冷泉,隨人浴之,皆可愈疾。此即今湯泉河也。
131
愛陽河。 在萬全縣西,即愛陽川也。
132
歸化州有愛陽川《遼史地理志》
133
河在炭山西北二十里,本放牧之地,下有頑氷黒色者數尺,冰上有浮草,性涼,尤宜牧馬。其地又生黃花,其大如錢,發於土上,人馬蹂踐萎悴,明日復。
134
生如新《宣鎮志》
135
東沙河 在萬全縣西北,新河口東北一百里,自塞外流入,水淺沙淤。
136
陽樂河 在龍門縣南,東流至赤城縣界入沽河,即古陽樂水也。
137
陽樂水出且居縣,東北流,逕大翮山、小翮山北,歴女祈縣故城南,世謂之橫水,又謂之陽曲河。又東南,逕一故亭,又東,左與舊鹵水合。水出西北山,東南流,逕舊鹵城北,又東南流,注陽樂水。陽樂水又東南逕旁狼山南,又東南逕溫泉東,又逕赤城西,屈逕其城南,東南入赤城河《水經注》
138
按今龍門縣有龍門河,源出縣西娘子山,東南流,逕縣南二里,又東逕鵰鶚堡西南,即水經注所云橫水也。又有南河,源出縣南狗兒村,東北流,至堡西南七里,合龍門河,即水經注所云舊鹵水也。龍門南河合而東,逕堡南,統謂之南河,又東至赤城縣界合枯河,即水經注所云陽樂水東南入赤城河者也。
139
媯河 在延慶州南半里,懐來縣南一里。自延慶發源西流,歴延慶州懐來縣境,又西南流五十五里入桑乾河,本古清夷水,今訛曰媯河也。
140
清彛水出長亭南,西逕北城村故城北,又西北,平鄉川水注之。又西北逕隂莫亭,在居庸縣南十里,又西會牧牛山諸泉,南注滄河。又西,靈亭城水注之。又西得泉溝水,又西南得桓公泉,又南逕沮陽縣故城北,又屈逕其城,西南流,注於濕水《水經注》。媯川在永寧縣西十五里,源出縉陽山,流逕此入延慶州界,又西流,至懐來城東南,又西流入於桑乾河,俗亦名清水河《方輿紀要》
141
壺水河 在蔚縣北一里,自蔚州流入,又東北流百里,至西寧縣東城界小渡口入桑乾河,即古祈夷水也。
142
祈夷水出平舒縣,北逕桑乾故城東而北流,注於濕水《水經注》
143
壺流河在廣寧縣南,源出荷泉,其形如壺,經蔚州,入桑乾《山西通志》
144
金河 在蔚縣東八十里,源出小五臺山,西流入壺流河,其水映石如金,故名。
145
西沙河 在西寧縣東,順聖東城西一里。又龍王河在東城東一里,皆泉水湧出,南流入桑乾河。
146
水溝口河 在懐安縣,北自山西天鎮縣流入,經縣西南三十里,折北流,至縣西北,合栁河水,又東北逕城北,至萬全左衛界,入洋河,即古托台谷水也。托台谷水,上承神泉于葦壁北,東逕陽門山南託台谷,謂之託台水,東逕三㑹城南,又東逕託台亭北,又東北逕馬頭亭北,東北注雁門水《水經注》
147
栁河 在懐安縣七里,東流入水溝河。
148
澗河 在延慶州東南三十里,源出八達嶺東四里,東南流,逕昌平州界,入榆河。
149
溪河 在延慶州南,源出團山,西南流,經永寧城,西流入州界,合媯河,即古滄河也。
150
魏氏《土地記》曰:「沮陽城東八十里有牧牛山,下有九十九泉,即滄河之上源也。山下導九十九泉,積以成川,西南流,谷水與浮圖溝水注之。又西南,合地裂溝,有小水,俗謂之分界水,南流入滄河。又西逕居庸縣故城南,有粟水入焉,又西與右陽溝水合。又左得清夷水口《水經注》
151
大栁河。 在延慶州西南二十里,源出懐來縣養鵝池,又黒龍河在州西三十里,源出黒龍廟,南流入媯河。
152
阪橋河 在延慶州西北十里,源出阪泉,西南流入媯河。
153
按《水經注,有陽溝水出居庸縣東北,西南流,逕縣城北,西逕大翮山、小翮山南,又南注滄河」,即此。
154
龍潭河 在延慶州西北十里,源出縉陽山,西流入桑乾河。
155
溫泉河 在延慶州西北三十里,源出佛峪山南入媯河。
156
大翮山右出溫湯,療治萬病泉所發之麓,俗謂之土亭山。其水東南流,左會湯溝水,亂流,南注滄河《水經注》
157
溪水 在延慶州東四海冶堡北門外。水有三源,一出堡西南昌平州黃花路界,東北流,經堡西,至堡北,有數源自西北来流合焉,一出堡南,東北流,經堡東北,與西水合。又東北流三里,出邉外入沽。
158
粟水 在延慶州西。
159
粟水出居庸縣下城西枕水,又屈逕其縣南,南注滄河《水經注》
160
按州志有沽河,源出州北十里屈家堡,西南流經城西,又屈經城南門外,南入媯河,此即水經注》之。粟水,今俗呼沽河,非古沽河也。
161
涿水 在保安州東南。
162
涿水出涿鹿山,世謂之張公泉,東北流,逕涿鹿縣故城南,又東北與阪泉合。又東逕平原郡南,又東北逕祚亭北,入濕水《水經注》
163
懐戎有涿水《隋書地理志》
164
按懐戎有涿泉,出涿鹿山下,即《隋志》所謂涿水也。
165
礬山水 在保安州東南,源出礬山,南流至易州界入淶水。又有龍池,在礬山北二里,水自平地湧出,澄清可鑑,瀦而為池,溉田甚廣。又有二郎溝,在州東南八十里,亦出礬山下,東北流入桑乾河,居民資以灌溉。
166
協陽闗水。 在保安州西南。
167
水出協谿,東北流,歴笄頭山,又北逕潘縣故城,左會潘泉故瀆,又東北注濕水《水經注》
168
韭菜川 在赤城縣北。
169
川在開平衛城東,發源東山,流經衛城南,與氊帽山水合縣志
170
望雲川 在赤城縣北。
171
栁河川。 在龍門縣西,一名栁溝。
172
順聖川。 在西寧縣東。
173
在鎮城西南一百里,廢順聖縣治,延袤二百里縣志。川中有龍池,明永樂中嘗産龍馬《宣鎮志》
174
按:此即桑乾河之支流也。
175
牛心川 在懐安縣東萬全左衛。東南四十里馬蘭溪。 在延慶州西。
176
靈亭城水出馬蘭西澤中,衆泉瀉溜,歸於澤澤,水所鍾以成溝瀆。瀆水又左與馬蘭谿水㑹,水導馬蘭城城北負山勢,因阿成谿南流,出城東南,入澤水。澤水又南逕靈亭北,又屈逕靈亭東,又南注清夷水《水經注》
177
神仙溪 在延慶州城北二十里。
178
西海子 在懐安縣東北萬全左衛城。西水環三十里,流入洋河。
179
鴛鴦泊。 在赤城西北。
180
在雲州堡西北一百里,縱橫八十里,停積不流《宣鎮志》
181
紅草溝 在萬全縣西北十二里。又孫才溝在洗馬林堡西南十里。
182
玉石溝 在懐來縣保安衛東北二十五里産花班石,似玉琢磨,可以成器。
183
苞香溝 在西寧縣西南三十里,出藁本諸香、九龍池。 在府城東九十餘里,九竅湧出,南流入延慶州界。
184
九女池。 在府城南深井堡南四十五里。
185
修水池。 在龍門縣西趙川堡東八里白廟堡內蓮花池。 有三:一在懐來縣西五里,相傳遼蕭太后種花之所,一在蔚縣東六十里,週圍百五十步,一名東湖,一在延慶州四海冶堡南,產魚。
186
養鵞池。 在懐來縣東南二十里水,四時不竭王靈池。 在西寧縣東城南三十里,相傳禱雨,輒應大海沱潭。 在龍門縣鵰鶚堡東三十里大海沱峰峪間有泉,下滙為潭,禱雨輒應。
187
龍潭 在龍門縣西,趙川堡東北十三里,潭水湧出,南流一里,沙淤。又懐來縣西北四十里亦有龍潭。
188
白龍潭 在延慶州東永寧城東南四十里,水深莫測,祈雨有應。
189
東莊泉 在赤城縣東龍門所,東二里。又有涼水泉,在所東南七十里。
190
神泉 在赤城縣西北,馬營堡北三里,池方一畝,其水迸出,轉流成河,浴之愈疾。
191
獨石泉。 在赤城縣北,獨石城東北隅,水極澄澈,其甘如飴,滿而不溢。
192
龍池泉 在萬全縣東南,徳勝闗內水清澈,如鑑南引入城,可資溉灌。
193
沙城暖泉。 在萬全縣西南,去柴溝堡東北八里,平地湧出冬溫、夏涼,南流入洋河。
194
大水泉。 在萬全縣西北,膳房堡北三里。又正南泉在新開口堡南四十步。清水泉在堡西南六十步。
195
鷹窩泉。 在龍門縣東南長安堡西北三里,引流入堡中,滙而為池,可給居人。
196
娘子山泉。 在龍門縣西娘子山下,泉水溢出,勢甚浩瀚,可資灌溉。明正統十四年竭後湧出如舊。
197
桓公泉。 在懐來縣南。
198
清夷水西南得桓公泉,源出沮陽縣東,西北流入清夷水《水經注》
199
金波泉 在蔚縣東二十里,古代王城,內有二泉,合流而北,入金河。
200
溫泉 在西寧縣東,順聖東城東二里。又保安州東三十里亦有溫泉。
201
橋山下。有溫泉,石池吐出,能治百疾,北流入濕水《水經注》
202
奉聖州有溫泉,冬可浴。《遼史地理志》
203
三泉 在西寧縣東南二十里,有三泉堡。
204
栁園泉。 在西寧縣西三里,源出城西北,南流,東屈逕城南,又東南入桑乾河。
205
塔兒泉。 在懐安縣東南十五里有古塔,髙四丈餘,泉出其下,故名。
206
冷泉 在懐安縣東北萬安左衛城西三里。
207
玉液泉。 在延慶州城南,水味清甘,西流入清水河、白馬泉。 在延慶州城北三里,其深莫測,傍為白馬村。
208
阪泉 在保安州東南。
209
涿鹿城東一里有阪泉,上有黃帝祠。《史記黃帝紀》註阪泉導源涿鹿縣之東泉。《魏土地記》曰:涿鹿城東一里有阪泉,東北流與蚩尤泉㑹。水出蚩尤城,淵而不流,霖雨併則流注,阪泉亂流,東北入涿水《水經注》
210
阪泉,今名黃帝泉,在媯州懐戎縣東五十六里,出五里至涿鹿,東北與涿水合《括地志》
211
礬山堡西南十里有七旗里泉,即阪泉也,東北流,合黒龍池水、頭寺津及龍王、堂池諸水,又東環堡城北,又東南入縉山河。黒龍池在堡西七里水頭寺津在堡西南四里。龍王堂池在堡西南三里,即蚩尤泉也。保安州志。
212
潘泉 在保安州西南,古潘縣地,即古潘泉也。潘泉故瀆,上承潘泉於潘城中,其泉縱橫十數步,東出城注協陽闗,水雨盛則通注,陽旱則不流,唯洴泉而已。水泉志》。
213
暖湯 在赤城縣北雲州堡,寳濟鄉一處出泉,凡七十二眼。
214
𨫼底湯。 在龍門縣西,趙川堡東南八里。
215
湯在宣府鎮東六十里,冬夏水溢,望之熱氣氤氲,病者浴之立愈《明統志》
216
深井 在鎮城西南六十里,深不見底,故名《明統志》康濟井。 在萬全縣北二里,山巔極清徹。
217
洪贊井。 在龍門縣東,長安嶺西。
218
古井 在延慶州西北七十里,元時鑿,水極甘冽。上。有團柱亭。
219
舜井。 在保安州西南七十里舜鄉堡。
220
懐戎縣城內有舜井。《括地志》
221
易州
222
五里河 在州東五里,源出州北梁村,流至定興縣,與易水合。
223
巨馬河。 即淶水也,在淶水縣東三里,自順天府房山縣分流,南入縣界,至定興入白溝河。
224
清水河 在涞水縣北,于家莊南流,至縣東北,入巨馬河。
225
易水 在易州南,一名武水,亦曰中易源,出寛中谷,流至定興,合巨馬河入白溝。
226
易水出西山寛中谷,厯武夫闗東出,兼武水之稱。水經注》
227
武水,名中易,在易州南三十里,發源寛中谷,流至定興河陽渡,合巨馬河入白溝。輿圖
228
濡水 即北易亦曰北濡,在易州北,源出窮獨山南,入定興,亦與巨馬河合。
229
濡水出故安縣西北窮獨山南谷《水經注》
230
濡水名北易,出窮獨山南,入定興,與涞水合《輿圖》
231
雹水 在易州南三十里,一曰瀑河,亦曰鮑河,即南易水也。源出獨石崗,經安肅容城下流安州、新安,與徐水會,為長流河。
232
易水出廣昌縣東南郎山東北燕王仙臺,其東謂之石虎。罡罡之東麓,即泉源所導也。其水東流,有毖水,南會渾波同注,俗謂之雹河《水經注》
233
雹水在州治西南六十里《易州志》
234
鮑河即雹水,今之南易水也,在縣北闗外安肅縣志。安州雹河自容城入流,至新安為長流河。安州志按寰宇記,易州有三易水,其中易出故安閻鄉城谷中,即桑欽水經之易水。酈道元所云兼武水之稱者,今自易州而歸於定興之河陽渡。史云燕太子丹祖送荊軻於易水上,即此也。其北易一名安國河,出窮獨山中,亦曰濡水,即酈道元所云易㑹北濡亂流入涞者也。今亦自易州南入定興,與涞水合,而源泉、白楊諸泉皆㑹焉。其南易為雹水,出石獸崗,即酈道元所云石虎罡,東麓泉源,渾波同注,俗謂之雹河者是也。今自易州經安肅、容城而達於安州之依城河,三易唯南流自為一派,中、北二水源亦微弱,自入定興與涞水合,而其流始大,以同出易州,曰武,曰濡,曰雹,互攝通稱,總謂之易水。兹特從其分出之名而列之,并詳附其源流於此。
235
女思谷水。 在易州西南五十里。
236
女思谷水出西南女思澗,東北流,注於易,謂之三㑹口《水經注》
237
子莊溪水。 在易州西南五十里,即紫荊闗水也。自紫荊闗流逕州南,下流入白澗口。
238
白楊水 在易州西。
239
白楊水出遒縣之白楊嶺下,時人謂之「虎眼泉」也。《水經注》
240
白楊水流經州南三里,與五里河合舊志
241
源泉水 在易州西北。
242
源泉水發北溪,東西流,注濡水《水經注》
243
源泉在州西北八里,南流注於易水《方輿紀要》
244
渾塘溝水 在易州北。
245
渾塘溝水出遒縣西白馬山南溪中,東南流入濡水《水經注》
246
檀山水 在涞水縣西北。
247
濡水東合檀山水,水逕縣西北檀山西南,南流,與石泉水合。水出石泉固東南隅,廣二十許步,深三《水經注》
248
紫水 在淶水縣西。
249
紫水出聖人城北大亙下,東南流,左㑹壘砢溪水,水出東北,西南流,注紫石溪水、紫石溪水,又逕聖人城東,又東南,右㑹檐石水,水出檐石硎,東南流,逕聖人城東南,南流注紫石水,又南注於涞水。水經注。
250
涞水至河陽渡與易水合,自下通名為白溝河《定興縣志》
251
按巨馬源出涞山,至房山,分為二支,一東流涿州,一南流涞水詳順天府
252
馬跑泉。 在易州東北二十里,相傳唐太宗征髙麗,駐蹕於此,馬跑泉出,因名。
253
聖女泉。 在涞水縣西北。
254
濡水入遒縣城東大陂內,有泉,滿而不流,俗謂聖女泉《水經注》
255
軍士川。 在易州西一百里原,出龍村社,下流入於易水。
256
白澗溪 在涞水縣西北。
257
涞水逕樓亭北,左屬白澗溪,水有二源,合注一川,川石皓然,望同積雪,故以物色受之。其水又東北流,謂之石曹水,伏流地下,溢則通津委注,謂之白磵口《水經注》
258
雷溪 在易州西南。
259
雷溪,在易州西南,發源五迴嶺,即徐河上流也。灘石湍急,聲聞若雷,故名明一統志》
260
金臺陂。 在易州東。
261
濡水分為二瀆,一出金臺陂《水經注》
262
金臺陂,在州東南三十里,陂側有臺,燕昭王所建,置金於上,以招賢士,故名《名勝志》
263
神井 在易州南、城上火神廟內,其水面與地平搏虎澗。 在廣昌縣南五里,晉李存孝搏虎處木𤓰澗。 在廣昌縣東南四十里。唐李克用討劉仁恭於此。
264
冀州
265
滹沱河 在州北,自保定府束鹿縣流入,與漳水合。東下衡水、武邑,又東入深州之武強縣界之河自
266
本朝順治二年入州,境有二口,一由束鹿縣韓村莊至州界趙家莊入漳,一由智邱村、四七營、温浪口等村過堤北入漳。自合漳後,即入衡水、武邑界達河間、府境冀州志》
267
胡盧河 此漳、滏之㑹流也,在州西北二十五里。自趙州寧晉縣東北流,經南宫縣北,又東至州界,合於滹沱。
268
信都有胡盧河《文獻通考》
269
漳河由磁、洺州南入冀州,與胡盧河合。《宋史河渠志》:漳河在州西北三十五里,自寧晉縣胡盧河東北流,經南宮縣北,又東流至此。《方輿紀要》。
270
漳、滏合流至冀州之王家莊,乃與滹沱合。又二十里至冀州堤北,又二十里至衡水縣之浪子橋,又七十里至衡水之石橋,又四十里至武邑之圏頭,又三十里至武邑之趙橋,又二十里至武強之小范磁州志
271
漳河 在南宫縣南,此漳水自山東邱縣東行之一支也。自廣平府威縣流經縣南,又東北經棗強縣東南,與河間府故城縣接界,又北經武邑縣南,與河間府阜城縣接界,俗亦謂之老漳河。詳廣平府
272
小漳河 在新河縣舊城西十里,漳河之分流也。自趙州寧晉縣流經縣界,又東經冀州合鹽河。熙寧七年,知冀州王慶民言:「州有小漳河,向為黃河北流所壅,今河已東,乞開濬」。《宋史河渠志》。
273
新河縣西南仙汪莊以東,楊莊以北,至於嚴城明成化以前,皆為河泊,有蒲魚之利。又縣界河溝村有古河,受鉅鹿北下,北分為二支:一支趨北,由縣東馮招村東入冀州,一支東流,由千家莊南入冀州,俱通鹽河,盖皆漳河之分流也。河渠攷》。
274
索盧河 在棗強縣西北三十里,衛河分流也。自河間府故城縣界,流經縣西南,復折而北,出河間府阜城縣,合於劉麟河。
275
索盧水舊有廣川、長河之名,故索盧縣以此名也。或曰索盧之溢涸,視衛河之盈縮云《方輿紀要》
276
飲馬河 在棗強縣東南三十里,索、盧之分流也,下流仍合於索盧河。
277
黃盧河 亦名黃路河,在棗強縣南,自廣平府清河縣流逕南宫入縣界,又東北入河間府阜城縣。黃路河在南宫縣東南八十里,上流自清河縣城北流入縣境,又北入棗強縣,又東北至河間府阜城縣,合於劉麟河,今湮廢其地斥鹵水潦數集。《方輿紀要》
278
韓家河 在武邑縣西昌泥村,東北流入深州武強縣之龍知河。又堤南河在縣西北,明正徳中,滹沱衝嚙經此。又東衝孫木市,亦名孫木市河。
279
夾河 在武邑縣北三十里,漳河支流也,自衡水縣界流入,又東入滹沱河。
280
鹽河 在衡水縣西南二里許,自冀州流入,北通漳水,冬春則涸,秋夏常盈,以地生鹽,故名。
281
洚水 在冀州北,舊曰絳瀆,亦曰洚水枯瀆,又云:枯洚渠。自順徳府廣宗縣流入南宫縣北,又東北逕州城北而入衡水武邑縣界,合於漳河。
282
導河北過洚水《禹貢》
283
信都有《禹貢》洚水,東入海《漢書地理志》
284
絳瀆東南流,經九門縣南,又東南逕南宮城北,又東南逕繚縣故城北,又北逕安城南,又北逕辟陽亭,又北逕信都城東,散入澤渚,西至於信都城,東連於廣川縣之張甲故瀆,同歸於海《水經注》
285
清河郡經城縣界有枯洚渠,北入信都杜佑《通典》南宫,洚水故瀆。在縣東南六里《元和志》
286
洚水,禹貢》導河北過」,洚水即此,今謂之枯洚渠西南自南宮縣界流入。又云洚水枯瀆,在州東南二十里。 南宮縣。洚水在縣東南六里,自清河郡經城縣流入《寰宇記》
287
南宮縣。洚水在縣治南,自廣宗縣流入,又東北入冀州界。 冀州水在州治北,自南宫縣東北流,經州城北而入衡水、武邑界。 衡水縣。洚水在縣南,自冀州流入,其東岸即武邑縣也,又東北流,經武邑縣北,而入於漳水《方輿紀要》
288
洚水枯瀆,歴板臺,經南宮,冀州而下趨於衡水,舊有大防以備水患,嵗久堤壊,每夏秋,潦水交集,由虹江口至舊縣汪洋數十里,衝嚙為民患《正定府志》
289
長蘆水 在州西,漳水支流也,今亦曰長蘆溝,自寧晉縣流經南宫縣入州界,又東北入衡水縣界長蘆水,東逕堂陽縣故城南,又東逕九門坡,又東逕扶栁縣故城南,又東屈北逕信都縣故城西,其水側城北注,又北逕安陽城東,又北逕武陽城東,又北為博廣池。又北逕下博縣故城東而北流,注於衡水。《水經注》。
290
信都縣。衡水亦曰長蘆水,即濁漳之下流也。西北去縣六十二里。 衡水衡水縣南二百步。 武邑縣水北去縣三十二里《元和志》
291
漳水自寧晉縣東北流,經南宫縣北,又東流,至州西北,入衡水縣界,謂之長蘆水《方輿紀要》
292
長蘆溝在州西二里。《金史》、《地理志》,衡水、武邑俱有長蘆河,即此派也《冀州志》
293
黃河故道: 在州東南及南宫縣東南棗強縣,南河決館陶,分為屯氏河,東北經魏郡、清河、信都、渤海入海,廣深與大河等《漢書溝洫志》
294
大河故瀆北出為屯氏河,經館陶縣東,東北出左瀆,又北逕經城東,繚城西,又逕南宮縣,西北注洚瀆。右瀆又東北至廣宗縣故城南,又東北逕界城亭北,又東北逕長樂郡武強縣故城東,又東北逕廣川縣,與水故道合。又東北逕廣川縣故城西,又東逕棘津亭南《水經》
295
開元十五年,冀州河溢唐書五行志》
296
熙寧元年,河決冀、棗強埽,北注瀛州。 元豐四年,劉定言:「王莽河一徑水,自大名下合大流注冀州,又臨清徐曲御河決口,恩州趙村壩子決口兩徑水,亦注冀州城東。 元祐四年,都水監言:「前年河決南宫下埽,去年決上埽,今年決宗城中埽,以大河臥東,則南宫、宗城皆在西岸。以為臥西,則冀州信都、武邑在東岸」。 政和六年四月辛夘,髙陽闗路安撫使吳玠言冀州棗強縣黃河清宋史河渠志南宮縣。宋時,大河經縣東而入棗強縣界。 棗強縣。宋元祐初,河自南宮決入縣界,合索盧水金。天㑹中,復溢入,後大河南徙,故瀆遂堙《方輿紀要》
297
按:宋慶厯八年,河決澶州商胡埽,自魏之北至恩、冀、乾寧入於海,是謂北流。自魏、恩東至徳、滄入於海,是謂東流。今冀州及南宮、棗強,皆宋時北流之所經也。迄熙寧二年,従宋昌言程昉議,開二股以導東流,而北流閉。元豐四年,河決小吳埽,復北流而東流淤。哲宗紹聖初,復濬二股,而北流又閉。至元符二年,東流斷絶,河竟北流。及金章宗明昌五年,河決陽武而東,恩、冀之流始涸。
298
武強湖。 在武邑縣西北,即武強淵也,與武強縣接界。
299
武強淵西南之側水,有武強縣,故治,故淵。其名耆宿云:「邑人有行於途者,見一小蛇,疑其有靈,持而養之,名曰擔生。長而吞噬人。里中患之,遂捕繫獄,擔生負而奔,邑淪為湖,縣長及吏咸為魚矣。今縣治東北半里許落水淵水,又東南結而為湖,又謂之郎君淵。耆宿又言邑淪之日,令子東奔,又陷於此,故淵得郎君之目矣。淵水北通,謂之石虎口。又東北為張平澤澤水所泛。北決堤口,謂之張刀溝,北注衡河,謂之張平口《水經注》
300
武邑縣。武邑湖,在縣西北三十二里《元和志》
301
武強湖,在武邑縣北三十里,後魏皇始三年,曽移武強郡治,於此郡縣皆以此名《名勝志》
302
北沼 在衡水縣西南二十里。夏秋水漲,通於橫漳杜村溝。 在衡水縣西南十里,旁有窪地二十餘頃。明𢎞治中,開此溝以洩水,患尋淤。正徳間復疏通之,民獲種植之利。
303
葛榮陂 在冀州西南二十里。
304
信都東二里有葛榮陂,貞觀十一年,刺史李興公開,引趙照渠水注之唐書地理志》
305
榮攻信都時,蓋築此陂以灌城。《方輿紀要》。
306
趙照渠 在冀州東二里。
307
堂陽渠 在南宮縣西二十里堂陽鎮,即堂水故瀆也。唐景龍初,開引鉅鹿縣諸水以灌田。
308
堂陽應劭曰:「在堂水之陽《漢書地理志註》」。
309
堂陽西南三十里有渠,自鉅鹿入縣境,下入南宫,景龍元年開唐書地理志》
310
堂陽渠,即古堂水也,在南宫縣南二十里《方輿紀要》。渠開,自唐景龍初,引鉅鹿北下諸水入縣,溉田數百頃《南宮縣志》
311
通利渠 在南宮縣西五十九里。唐延載元年,開以溉田。
312
小河渠 有二皆在南宫縣東渠旁,地極膏腴,民有種植之利。
313
羊令渠 在衡水縣南二里。
314
衡水南一里有羊令渠,載初中,令羊元珪引漳水北流,貫注城隍《唐書地理志》
315
聖井 在武邑縣西北三十五里龍堂村。每旱禱雨,以瓶懸井之半,瓶中有水雨即應。
316
趙州
317
洨河 在州南五里,自正定欒城縣流入,又東達寧晉縣,合葫盧河。
318
洨河在趙州南五里,自欒城縣流經此,下流達寧晉縣葫盧河《方輿紀要》
319
州南有安濟橋,跨洨河上。自州以西,水皆平,漫經橋下東流始成渠,近河田畝咸資灌溉舊志
320
清水河 即元氏縣之北沙河也。自元氏縣經欒城入州境,至州東南五里,與洨河合。
321
槐河 在州西南,源自正定府贊皇縣經元氏縣入髙邑縣界,俗訛為淮河,又曰黒水,又東經州西南,亦曰白溝河,又東入柏鄉,縣界曰野河,又東入寧晉縣葫盧河。
322
槐水出贊皇山隋圖經》
323
髙邑縣黒水,一名淮河,發源於贊皇經》元氏,東流入縣境。名勝志》
324
趙州平棘縣。槐水一名白溝河。南去縣二十五里《元和志》
325
野河在柏鄉縣西北五里,一名淮水,源自贊皇縣東流,厯元氏、髙邑、趙州,始入縣境,又東抵寧晉縣入葫盧河《方輿紀要》
326
午河 在柏鄉縣西十里,東南流,經縣北,合於野河。午河源出太行之麓,繞縣正南,故以午名《名勝志》午河源出臨城縣西北諸山,東南流入柏鄉境,又東經縣北三里,下流合於野河《方輿紀要》
327
新溝河 在柏鄉縣北二十五里故城。鎮南源自高邑縣南榆栁村,流經縣界合野河。昔時槐河諸水,每逢霖潦,往往泛溢。元元貞間,柏鄉令魯貞始開此溝以洩水,民獲樹藝,至今賴之。
328
滏陽河 在隆平縣東,俗呼清水河,自順徳府任縣流經縣界,又東至寧晉縣,與漳河㑹,流入葫盧河、滏陽河,厯曲周、隆平,入大陸澤,俗呼為清水河。名勝志》
329
滏陽河自任縣四十里至隆平縣之牛家井,又九十里至寧晉之舖頭,又十里至寧晉縣孝口,漳、滏遂合流為一《磁州志》
330
按滏陽舊於曲周入漳,康熈二十三年,漳徙而南,至寧晉而復與滏陽㑹。
331
漳河 此自山東邱縣北行之一支,所謂新漳河也。自廣平府鉅鹿縣流經隆平縣至寧晉縣之孝口,與滏陽河合流為葫盧河詳廣平府
332
新灃河 在隆平縣東二十里,此大陸之下流。明嘉靖十六年知縣王冕開,非順徳之灃水也。
333
槐武河 在隆平縣北三十里王橋村即柏鄉縣,野河之別流也,亦曰沙河,由縣東北注寧晉縣葫盧河。
334
隆平北有槐武河名勝志
335
槐武河在隆平縣北,即野河也,亦曰沙河,自柏鄉縣流經此,又東北入寧晉縣《方輿紀要》
336
老僧河 在隆平縣東北六里,下流入槐武河。相傳有老僧尋水至此,以杖卓地泉湧成溪故名。《名勝志》
337
神泉河 在隆平縣北五里,源出順徳府唐山縣之堯山,東流經此,入老僧河。
338
泥河 在臨城縣北五里,源出泥河村北崗,東入於泜。
339
臨城縣泥河東合泜水《方輿紀要》
340
泜河 在臨城縣西北二十五里,源出本縣敦與山,東南流合沙河,入順徳府內邱縣界。又自順徳府唐山縣流入隆平縣,入滏陽河。
341
敦與之山泜水出於其隂,東流注於彭水《山海經》臨城縣。泜水在縣南二里,出白土,細滑如膏,以之濯錦色,若霜雪《元和志》
342
泜水東經百暢亭亭,在臨城縣西《寰宇記》
343
臨城縣泜水將至城五里,斷伏不流二百餘步,復出東流,經釣盤山,下合沙河,俗名三斷緑、楊河。方輿紀要。
344
泜水在縣西。史稱韓信斬陳餘於泜水上,即此東南入順徳府內邱縣。《臨城舊志》
345
泜水在縣南三十里,自順徳府唐山縣入,經縣南魏家莊,至邢家灣入滏《隆平縣志》
346
按泜河有二,在元氏者為北泜,此為南泜同名而異流。近《志》以二水混而為一,謬矣。
347
沙河 在臨城縣西南十五里,即古彭水也。源自正定府贊皇縣,流經縣界,合於泜。
348
趙郡房子有彭水《隋書地理志》
349
沙水源出贊皇山,東流經臨城縣東北五里,㑹於泜水,或以為即古彭水也《方輿紀要》
350
按:趙州之清水河,亦曰沙河,而槐武河之入寧晉者,亦有沙河之稱,與此共為三派,名謂雖同,源流各異。
351
葫盧河 在寧晉縣東南,即寧晉泊也,土人呼為「北泊,周百餘里,漳、滏諸流羣趨東下,貫泊而出,達於冀州。
352
周廣順二年,契丹將髙謨翰以葦筏渡葫盧河,至州,周兵屯貝州以拒之。薛居正五代史
353
熙寧八年,發夫増治葫盧河《宋史河渠志》
354
寧晉葫盧河,其上流即漳水也。自順徳府南和任縣達隆平而東北滙大小羣川,以注於縣境,而趙州西境及滹沱以南之水,亦悉東南流,至縣境滙為大澤,每至春秋之交,霖潦為患《方輿紀要》。
355
葫盧為近邑諸河之所滙,葫盧之名,不知始於何時。趙武靈王曰:「吾國東薄洛之水」。或謂葫盧即薄洛之訛《寧晉縣志》
356
七里河 在寧晉縣南二十五里,槐午諸水自柏鄉。
357
縣注此,東入滏陽河。
358
七里河在泊中,昔年任縣隆平水漲,自張家口注寧晉泊,俗呼為「南水」。明隆萬間,南水六月至七月,即從七里河口歸滏陽。八月種麥麥,熟後水至,田不糞而肥,如是者百餘年,至崇禎時,水遂絶。
359
國朝順治二年,南水復至如初,辛丑夏,南水突至,遂成湖泊,盖由滹沱南徙,由賈家口横截滏水,於是七里河淤為平田,泊水無歸河之路,是以滙為大澤。康熙中,於泊中開水口數處,極南為史家口,極北為侯臯村口兩水口,衝流日久,有成河之勢寧晉縣志。按寧晉泊恃滏陽河洩水,自七里河湮塞,泊無歸、滏之路,往往漂溢為患。舊時史家嘴、侯臯村二處,雖有水口,尚多淺溢。
360
今上雍正四年興修水利於洨口營、上等村,疏濬水口,使淺溢之處盡為寛深,復築小堤以障水之外入,設斗門,以節水之內出,由是積潦消而汙萊變。
361
為沃壤矣。
362
鹻河 即寢水也。在寧晉縣東十里。
363
寧晉有寢水《金史地理志》
364
鹻河即寢水,自藁城迤南,欒城、趙州迤東,由寧晉入滏陽河,是恒被滹沱水淤。今下流已壅,上流渠雖存無水《寧晉縣志》
365
滹沱河故道: 在寧晉縣東北。明成化八年,河決晉州紫城口,入寧晉泊。正徳十三年,紫城口淤塞,河分二股一股,南由寧晉,一股東溢,東鹿未㡬,二股併由束鹿而寧晉,遂無滹沱之患。
366
泲水 即濟水在髙邑縣南,自正定府贊皇縣流經臨城縣,又東入縣界,又東入於槐河。
367
泲水清漣,漂者資焉。名勝志》
368
泲水在髙邑縣南,一名白漕水,或以為濟水。發源贊皇山,經臨城縣,又東流入縣境,至縣東南,合於槐河《方輿紀要》
369
廣阿澤。 即大陸澤在隆平縣東北三十里,與順徳府鉅鹿、任縣兩縣接界,下達寧晉縣之葫盧河,趙州昭慶縣有大陸澤杜佑《通典》
370
昭慶縣。廣阿澤在縣東二十五里。《爾雅》曰:「晉有大陸、廣阿」。又大陸別名淮南子,曰鉅鹿、大陸、廣阿,咸一澤也」。《元和志》
371
隆平縣大陸澤,亦曰廣阿澤,自順徳府鉅鹿縣流入,至寧晉縣為葫盧河。縣有「廣阿、大陸之名以此方輿紀要》
372
湫水潭。 在柏鄉縣北三十里蘇村,方廣畝許,其深莫測。
373
廣潤陂。 在州東二里,舊引太白渠水注之。又東南二十里有畢泓,皆唐永徽五年平棘令弓志元所開。
374
大白渠 即欒城縣冶河也。自欒城縣至州界入洨水。
375
大白渠東逕宋子縣故城北,謂之宋子河,又東逕敬武縣故城北,又東謂之斯洨水。《地理志》曰:大白渠東入洨河者也。《水經注》
376
平棘有廣潤陂,引大白渠水注之。唐書地理志
377
趙州大白渠,即欒城縣冶河也。《方輿紀要》
378
水閘渠。 在州西南二十里,下流入於洨水。
379
舊引清水河入城,濠壅而無洩,為東北田疇患。明天順間,知州何濬鑿此渠,西入永通橋,與洨河合趙州志》
380
千金渠 在柏鄉縣西
381
柏鄉西有千金渠,開元中,令王佐浚以疏積潦。唐書地理志
382
新渠 在寧晉縣西南。
383
寧晉地旱鹵,西南有新渠,上元中,令程處黙引洨水入城以溉田,經十里餘,地用豐潤,民食乃甘。唐書地理志
384
涵虛泉。 在州治西南,味極甘冽,為城中第一泉惠民泉。 在州南,望漢臺西北。
385
野姑泉。 在臨城縣南,蓋山上亦曰舒姑泉。
386
昔有舒氏女,與其父採薪於其處坐,牽挽不動。父歸,告家人,比再來女坐處,惟見清泉女。母曰:「吾女本好音樂,乃絃歌泉湧汩流,見朱鯉一雙。今作樂嬉戲,則湧出見《宣城記》。《正定府志》
387
狗跑泉。 在臨城縣北,流入槐河。
388
雙井 在州東二十里雙井村,二井相並,清冽可飲聖井。 在臨城縣東北聖井岡上,旱禱輒應。
389
鵓鴿井 在臨城縣北二十里。
390
深州
391
滹沱河 舊在州西北,自保定府束鹿縣流入安平縣界,又東入州境。又自州東北入饒陽縣界,厯宋、金、元、明決徙數見。
392
本朝順治二年,由束鹿、南厯、冀州入漳,而州境遂無水。
393
患康熙中復自束鹿分道決入州界。
394
滹沱河,在安平縣南二十三里,自束鹿縣流入,又東達深州。 深州河,在州北四十里,自安平縣流入,又東北入饒陽縣界。 饒陽縣河在縣北《方輿紀要》。河自明天啟後,漸徙而南。
395
本朝順治二年,自束鹿南決入冀州,與漳水渾濤而安。
396
平饒陽之地,不復有滹沱矣《禹貢錐指》
397
康熙五年,河自束鹿縣傾井村、張岔口村、棗營村分岔入深州境清水河《束鹿縣志》
398
鴉兒河 亦曰了兒河,在州南二十里,自束鹿縣流入,下流過獻縣南,合於葫盧河。春冬則涸,雨潦則盈。
399
河在滹沱、衛、漳間,盖支流兩分而為河,因名了兒河。深州志》
400
胡盧河 此滹沱、漳、滏之㑹,流自冀州衡水縣流入武強縣界,又東入河間府獻縣界。
401
胡盧河自冀州新河鎮入深州武強縣《宋史河渠志》胡盧河在深州南四十里,自冀州東北流入州境,厯衡水縣北,而入武邑、武強二縣界《方輿紀要》
402
漳、滏合滹沱,其水愈大。自武邑之趙村橋二十里至武強之小范,又二十里至獻縣《磁州志》
403
按:胡盧河即寧晉泊也,漳、滏貫泊而出,故兼得其稱。至冀州而下,則漳、滏之名為滹沱所掩,而滹沱之目亦與胡、盧互舉矣。
404
龍治河 亦曰龍知河,滹沱支流也,自深州東南流入武強縣,合於漳水。
405
亭子河。 在武強縣東三十里,冀州長盧溝之支流也,東入武邑界。又雁河在縣南十二里,自深州流入。又于家河在縣西北八里,每秋漲,可通舟楫。
406
古饒河 在饒陽縣西南三十里,今湮。
407
饒陽在饒河之陽《漢書地理志》
408
魏武因饒河故瀆決滹沱北注杜佑《通典》
409
饒河,本滹沱之支流也,昔時引而北,注合於易水,今涸《方輿紀要》
410
白馬河 俗曰黃河,亦曰白馬溝,在饒陽縣南八里。自滹沱分流入武強縣,今涸。
411
白馬河水上承滹沱,東逕樂鄉縣北饒陽縣南,又東逕武邑郡北而東入衡水《水經注》
412
枯白馬渠在饒陽縣,一名黃河,今名白馬溝。李公緒《趙記》云:魏白馬王彪所鑿《寰宇記》
413
古黃河在饒陽縣南八里,今絶流,其故道濶十里,兩岸俱古堤《舊志》
414
院西口河 在安平縣北二十五里,其西通祁州沙滋、𣸦三水分流入饒陽界,注於滹沱,今廢。
415
傅家池。 在深州東南五十里,受滹沱之水以入於漳。後滹沱北徙,池亦淤塞。
416
蓮花池 在深州東四十里為水聚處。
417
武強淵。 在武強縣南,與武邑縣接界。
418
衡漳又東北,右合張平口故溝,上承武強淵,淵之西南有武強縣故治,故淵得其名《水經注》
419
駱駝灣。 在武強縣西北五里,滹沱決溢時,此為鍾水之處,稍東南曰吳家灣。嘉靖間,議濬渠於此,以洩積水,未果。
420
賈家溝 在武強縣東北,東流合於漳水。又閻家溝在縣東,亦滹沱末流也,東合龍池河,又古河、岔河,皆在縣北,分自清漳者,今涸。
421
交津口 在武強縣東。
422
白馬河東入衡水,謂之交津口《水經注》
423
交津口,昔時漳水經流之道也《方輿紀要》
424
聖水井 在武強縣南二十里,地名三龍堂,蓋與衡水、武邑接界。三縣各有龍堂,內皆有井,旱禱輒應。
425
古龍井 在安平縣西三十里,深數丈,泉湧不竭。
426
定州
427
派河 在定州南二十里,即沙水也。自正定府阜平縣流經曲陽縣西,又南經正定之行唐縣,又東南過新樂縣,與郜河㑹,又南下定州,又東入保定府,祁州與𣸦、滋二水合。
428
定州派水在州南。 新樂縣派水在縣西南十里《方輿紀要》
429
沙水即派河在新樂縣南闗外,由阜平經曲陽、行唐、新樂、定州,以至祁州陸龍其畿輔地圖記》
430
郜河自行唐東入沙水《輿圖》
431
河當九省要津日渡不給《新樂縣志》
432
唐河 在定州北,即𣸦水也,自保定府唐縣流入曲陽,又東南經州界,又東入保定府。祁州與滋、沙二水合。
433
𣸦水東南過中山、上曲陽縣《水經》
434
𣸦水亦名唐河,在州北八里《寰宇記》
435
𣸦水即唐河,由唐縣西南過曲陽、定州至祁州,合滋沙二水陸龍其畿輔地圖記》
436
清水河 在定州北十里,發源白龍泉,流至城北,入𣸦水,俗亦謂之唐河。
437
盧奴城西北平地泉湧而出,俗亦謂之唐水也。東南至唐城西北隅,塌而為湖,入𣸦水《水經注》
438
州北十里有唐水,源自本州南宋村白龍泉,東流而下,合𣸦水,以有清濁之分,故名為清水河《定州志》
439
靈河 在曲陽縣西四里,源出縣西白土澗,東流至三角潭,與曲逆溪水合,流注於沙河。曲逆溪源出縣西十里硯山下,其流多曲,故名。
440
龍泉河 在曲陽縣北五十里,一名潄玉泉,突出地中,溢而南瀉,折而東,入唐縣界,注唐河。
441
潄玉泉在縣北五十里,平地湧出,溢而南下,轉折而東,與𣸦水合,即龍泉河也《曲陽縣志》
442
狄水河 在曲陽縣東三里,發源恒山,南流至定州,入𣸦水。相傳宋將狄青治漕於此,因名《方輿紀要》
443
盧奴水 在定州北,一名黑水池,亦曰黑龍潭泉。盧奴城內西北隅有水淵而不流,水色正黑,俗名黒水池。《水經注》
444
俗謂黒水曰盧,不流曰奴。故漢置盧奴縣,即今黒龍泉也《定州志》
445
恒水 在曲陽縣西,即禹貢恒水也,東流入唐縣界,俗謂之橫河。
446
上曲陽恒山北谷,《禹貢》恒水所出《漢書地理志》
447
𣸦水又東,恒水從西來注之。自下𣸦水,兼納恒川之通稱焉。即《禹貢》所謂恒、衛既從也《水經注》
448
有槐河在縣北,即恒水《曲陽縣志》
449
天井澤。 一名天井淀,舊在定州境,今湮。
450
天井澤,在州東南四十七里,周六十二里《元和志》《水經注》:「派水歴天井,澤南水流,所播為澤,俗名天井淀《寰宇記》
451
西溪 在定州西北,通黒龍泉,水底清徹,湛若玻璃,每中秋夕,州人於此翫月,以為佳景云。
452
大龍窩潭。 在曲陽縣西北三十里。又小白龍潭集聖池。 在曲陽縣南少容山,上引五臺山聖水注之,故名。
453
舜泉。 在定州東。
454
郡城東有舜甘泉《中山記》
455
黑虎泉。 在定州西北二十里,周圍畝許,流入𣸦水玉泉。 在曲陽縣南二十里堯山之側,泉從石鏬湧出。又馬跑泉亦在堯山下。
456
圓覺泉。 在曲陽西北三十里,旁有圓覺寺,故名,下流入於沙河。
457
陳家莊泉 在曲陽縣南十五里,平地騰湧,狀如沸湯,居民資以灌溉,下流入沙河。
458
長星溝 源自曲陽縣流至定州,入於𣸦,亦曰長星川,又曰七星溝。
459
長星溝在上曲陽縣長星渚,渚水東流,又合洛光水,又東逕恒山下廟北,又東逕上曲陽縣故城北,又東南流,胡泉水注之。又東逕平樂亭北,左㑹長星川,東南逕盧奴城南,又東北合𣸦水。水有窮通,不常津注。《水經注》
460
安喜縣長星川,南去縣八里《元和志》
461
定州長星川,今名七里溝《寰宇記》
462
按定州志,州南七里曰嘉河水,自嘉山來,俗名七里溝,由西而南而東,與新河合,蓋即長星故瀆也。
463
清泉井 在定州文廟東北。
464
宋韓琦建學時所鑿,其水比他井清而重明《一統志》
465
神渚水 在深澤縣西二十五里,滹沱滋河之水,衝嚙所成,方廣四百步,其深無際。天將雨則波濤泛溢,流沫成輪,若神物居其中,故名。
466
畿輔通志卷二十四
URN: ctp:ws171415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