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卷第三十

《卷第三十》[View] [Edit] [History]

五穀部第一》

1 《太素經》云: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埤注云:五穀為養生之主也,五果助穀之資,五畜益谷之資;五菜埤穀之資也。五穀、五畜、五果、五菜,用之充飢則謂之食,以其療病則謂之藥,此穀畜果菜等二十物莫乃是咨五行五性之味、髒腑血氣之本也。
2 充虛接氣莫大於茲,奉性養生,可斯須離也。
3 胡麻 《本草》云:味甘平無毒,主傷中虛羸,補五內,益氣力,長肌肉,填髓腦,堅筋骨,金創止痛及傷寒溫瘧,大吐後虛熱羸困。久服輕身不老,明目耐飢,延年。以作油,微寒,利大腸,胞衣不落。《陶景注》云:八穀之中,唯此為良。淳黑者,名巨勝,是為大勝。又莖方名巨勝,莖圓名胡麻,服食家當九蒸九曝。熬搗餌之,斷谷長生。《蘇敬注》云:此麻以角作八棱者為巨勝,四棱者名胡麻。都以烏者良、白者劣耳。生嚼塗小兒頭瘡及浸淫惡瘡,大效。《拾遺》云:油,大寒,主天行熱,腸秘內結。熱服一合,下利為度。食油損聲,令體重。葉沐頭長發。《崔禹錫食經》云:練餌之法,當九蒸九曝,令盡脂潤及皮脫。
4 其不熟者,則令人髮原文多⿰田頁一字落。和名如字。
5 大豆 《本草》云:生大豆味甘,平,塗癰腫,煮飲汁,殺鬼毒,止痛,逐水脹,除胃中熱痺傷中,淋潞,下瘀血,散五髒結積內寒,殺烏頭毒。久服令人身重。熬屑味甘,主胃中熱,去腫,除痺,消穀,止脹。又云:扁豆,味甘,微溫,主和中下氣。孟詵云:平主霍亂吐逆。《拾遺》云:大豆炒及投酒中飲,主風痺癱緩,口噤,產後血氣。炒食極熱,煮食極冷。又云:牛食溫,馬食冷,一體之中,用之不同也。孟詵云:大豆初服時似身重,一年之後便身輕,益陽事。又煮飲服之,去一切毒瓦斯。又生搗和飲,療一切毒,服塗之。崔禹云:大豆少冷無毒,煮飲汁。療溫毒水腫,為驗,除五淋,通大便,去結積。蒸煮食勝於米。
6 久啖濃腸胃,令人身重。大豆為孽取牙生便乾者,即熬末食之,芳美味矣,名黃卷,味苦甘溫,主濕痺筋膝挽痛。和名末女。
7 赤小豆 《本草》云:主下水,排癰腫膿血,味甘酸,平溫,無毒,主寒熱,熱中消渴止洩,利小便,吐猝 ,下脹滿。《拾遺》云:驢食腳輕,人食體重。《養生要集》云:味苦溫,久食逐津液,令人枯燥。孟詵云:青小豆,寒,療熱中消渴,下脹滿。今按:損害物。
8 和名阿加阿以支。
9 白角豆 崔禹云:味咸,少冷,無毒,主下氣,治關格,蒸煮,食之,止飢,益人。又有一種,狀亦相似,而子紫赤色好,止下利,濃腸胃,益氣力。和名志呂佐佐介。
10 大麥《本草》云:味咸,溫,微寒,無毒。主消渴,除熱,益氣調中又云:令人多熱。
11 為五穀長。《蘇敬注》云:大麥面,平胃止渴,消食,療脹。《拾遺》云:作面食之,不動風氣,調中止洩,令人肥健。孟詵云:暴食之,令腳弱。為腰腎間氣故也,久服即好,甚宜人。崔禹云:主水脹,勿合白稻米食,令人多熱。和名不止矣支。
12 麥 《本草》云:味甘,微寒,食之輕身除熱。以作孽,溫,消食和中。崔禹云:以作粥食之,益面色。和名加知加多。
13 小麥 《本草》云:味甘,微寒,無毒。主除熱,止燥渴,利小便,養肝氣,止漏血、唾血。以作面,溫,消谷止利;以作面,溫,消熱止煩。《拾遺》云:此物秋種夏熟,受四時氣足,自然兼有寒溫,面熱麩冷,宜其然也。《千金方》云:作面,消熱止煩,不可多食,長宿癖。《膳夫經》云:多食壅氣。和名已矣支。
14 喬麥 孟詵云:寒,難消,動熱風,不宜多食。魚玄子張云:喬麥雖動諸病,猶壓丹石,能練五髒滓,續精神。其葉可煮作菜食,甚利耳目,下氣。其莖為灰,洗六畜瘡疥及馬掃蹄至神,今按:損害物。和名曾波牟支。
15 青梁米 《本草》云:味甘,微寒,無毒,主胃痺,熱中渴利,止瀉,利小便,益氣補中,輕身長年。《陶景注》云:粱米皆是粟類,唯其牙頭色異為分別耳。《汜勝之書》云:粱是秫粟。蘇敬云:夏月食之,極為涼清。和名安波萬與稱
16 黃粱米 《本草》云:味甘,平,無毒,主益氣和中,止瀉。《蘇敬注》云:黃粱,穗大毛長,穀米但粗於白粱而收子少,不耐水旱,食之香美,逾於諸梁。
17 白粱米 《本草》云:味甘,微寒,無毒。主除熱益氣。《陶景注》云:夏月作粟餐,亦以除熱。孟詵云:患胃虛並嘔吐食水者,用米汁二合、生姜汁一合和服之。魚玄子張云:除胸膈中客熱,移易五髒氣,續筋骨。和名之呂阿波。
18 粟米 《本草》云:味咸,微寒,無毒。主養腎氣,去胃痺中熱,益氣。陳者味苦,主胃熱,消渴,利小便。《陶景注》云:其粒細於粱米,陣者謂經三年、五年者,或呼為粢米,以作粉,尤解煩悶。《蘇敬注》云:粟有多種,而並細於諸粱。其米泔汁主霍亂、夾熱心煩渴,飲數升立瘥。臭泔止消渴尤良。崔禹云:常所啖食耳,益腎氣。熟舂令白作粉,尤解煩悶。和名阿波乃宇留之檷。
19 秫米 《本草》云:味甘微寒,止寒熱,利大腸,療漆瘡。陶景注云:方藥不正用,唯嚼以塗瘡。《蘇敬注》云:此米功能是猶稻秫也,今大都呼粟糯為秫,稻秫為糯矣。凡黍稷、粟秫、秔糯,此三穀之秫也。馬琬云:秫米,溫,食之不及黍米,不妊進御也。今按:損害物。和名阿波乃毛知。
20 丹黍米 《本草》云:味苦,微溫,無毒。主咳逆,霍亂,止洩,除熱,止煩渴。陶景云:此即赤黍米也。多入神藥用。崔禹云:食益人。又有 米,是烏黍耳,供釀酒祭祀用之。
21 人飲,好療魂病,長生。和名阿加支美。
22 稷米 《本草》云:味甘,無毒。主益氣,補不足。陶景注云:書多云黍稷。《蘇敬注》云:《呂氏春秋》云:飯之美者,有陽山之 也。《傳》云:本草有稷不載 ;即 也今楚人謂之稷,關中謂之糜,冀州謂之䵖。《廣雅》云:䵖,穄也。《爾雅》:粢,稷也。孟詵云:益氣,治諸熱,補不足。和名支美乃毛知。
23 粳米 《本草》云:味苦,平,無毒,主益氣,止煩,止洩。《陶景注》云:此即今常所食米,但有白赤小小異挨四五種,猶同一類也。《拾遺》云:凡米,熱食則熱,冷食則冷,假以火氣,體自溫平。《七卷食經》云:味甘,微寒,止寒熱;利大腸,療漆瘡。魚玄子張云:性寒,擁諸經絡氣。使人四肢不收,昏昏饒睡,發風動氣,不可多食。崔禹云:又有秕米,是被含稃殼未熟者曰秕,以水炙焦,舂成米者食之,補五髒,駐面色,不老衰也。今按:米粉,崔禹云:性冷。一名爛米。止煩悶,服食及藥石人亦將食之。丹經云:米粉汁,解丹之發熱。和名宇留之稱。
24 稻米 《本草》云:味苦,主溫中,令人多熱,大便堅。《陶景注》云:稻米、粳米,此兩物,今江東無此,皆呼粳米為稻耳。《蘇敬注》云:稻者, 谷通名。崔禹云:稻米粳米同之一名, 米又有烏米,江東呼米,性冷,好治血氣。又有 米,猶烏米耳。謂舂一斛之成八斗之米。和名以稱乃與稱。
25 糯米 《養生要集》云:味甘平,雖食亦不宜久食。《拾遺》云:性微寒,妊娠雜肉食之,亦不利,久食,令人身軟。黍米及糯飼小貓犬,令腳屈不能行,緩人筋故也。今按:損害物。和名毛知乃與檷。
26 孽米 《本草》云:味苦無毒,主寒中下氣,除熱。《陶景注》云:此是以米為孽耳,非別米名也。末其米脂,和敷面,亦使皮膚悅澤。《蘇敬注》云:孽者,生不以理之名也,皆當以可生之物為之。陶稱以米為孽,其米豈更能生乎。崔禹云:味少苦冷,無毒,下氣,去熱,合乳作粥食之,益面色延年。和名以檷乃毛也之。
27 飴糖 《本草》云:味甘微溫,主補虛乏,止渴去血。《陶景注》云:今酒用曲,糖用孽猶同。是米麥而為中上之異,糖當以和潤為優,酒以熏亂為劣。《七卷食經》云:置飴麋粥中食之,殺人,未詳。和名阿女。
28 酒 《本草》云:味苦,大熱,有毒,主行藥勢,殺邪惡氣。《陶景注》云:大寒凝海唯酒不冰,明其熱性獨冠群物。人飲之使體蔽神昏,是其毒故也。昔三人晨行觸霧,一人健,一人病,一人死。健者飲酒。病者食粥,死者空腹,此酒勢闢惡勝於食。《拾遺》云:酒殺百邪,去惡氣,通血脈,濃腸胃,潤皮膚,散死氣。愚人飲之則愚,智人飲之則智,消憂發怒,宣言暢意。《太素經》云:醪醴者,賢人以適性,不可不飲,飲之令去病,怡神,必此改性以毒也。《禮記》云:凡酒飲,養陽氣也,故有樂。《養生要集》云:酒者,五穀之華,味之至也。故能益人,亦能損人。節其分劑而飲之,宣和百脈,消邪卻冷也。若升量轉久,飲之失度,體氣使弱,精神侵昏,物之交驗,無過於酒也。宜慎,無失節度。崔禹云:有大毒,行藥力,飲之忘憂為基食家所重。和名佐介。
29 酢酒 《本草》云:味酸,溫,無毒。主消腫,散水氣,殺邪毒。《陶景注》云:酢酒為用,無所不入。《拾遺》云:酢破血止運,除 塊堅積。消宿食,殺惡毒,破結氣,心中酢水痰飲,多食損筋骨,殺藥。孟詵云:多食損人胃,消諸毒瓦斯,殺邪毒,婦人產後血運含之即愈。和名須。
30 醬《本草》云:味咸酸,冷利,主除熱止煩滿,殺藥及火毒。《陶景注》云:醬多以豆作,純麥者少,今此當是豆者,又有肉醬、魚醬,皆呼為醢不入藥用也。和名比之保。
31 鹽 《本草》云:味咸,溫,無毒,主殺鬼蠱邪注毒瓦斯;下部 瘡,傷寒寒熱,吐胸中痰,止心腹猝痛,堅肌骨,多食傷肺喜咳。《陶景注》云:五味之中,唯此不可缺。然以淚魚肉則能經久不敗。以沾布帛則易致朽爛,所施之處,各有所宜耳。
32 《拾遺》云:五味之中,以鹽為主;四海之內,何處無之。崔禹云:主殺鬼邪毒瓦斯,其為用,無所不入。和名之保。

五果部第二》

1 橘《本草》云:味辛,溫,無毒,主胸中癡 瘕、熱逆氣,利水穀,下氣,止嘔咳,除膀胱留熱、停水,五淋,利小便。脾不能消,穀氣充胸中,吐逆霍亂。止洩,去寸白,久服去臭,下氣,通神,輕身,長年。《陶景注》云:此是說其皮功耳。其肉,味甘酸,食之令多痰,恐非益人也。崔禹云:食之利水谷下氣。皮味辛苦,蒸可啖之。孟詵云:皮主胸中瘕氣熱逆。又云:下氣不如皮也,性雖溫,甚能止渴。《吳錄地志》曰:建安郡有橘。冬月樹覆之,至明年春夏,色變為青黑,味尤絕美。《上林賦》曰:廬橘夏熟者,色黑。朱思簡曰:橘皮食殺蟲魚毒,啖膾必須橘皮為齏用。和名多知波奈。
2 柑子 《七卷食經》云:味甘酸,其皮小冷,治氣勝於橘皮,去積痰。崔禹云:食之下氣,味甘酸,小冷,無毒,主胸熱煩滿,皮主上氣煩滿。孟詵云:性寒堪食之。皮不任藥用。
3 初未霜時亦酸,及得霜後方即甜美,故名之曰甘。和腸胃熱毒,下丹石渴。食多令人肺燥冷,中發流癖病也。馬琬曰:食之,勝橘,去積痰,兼即李衡木奴也,兼名菀云,一名金實。和名加牟之。
4 柚《本草》云:味辛,溫,無毒,主胸中 瘕熱逆氣,利水谷下氣,止嘔咳,除膀胱留熱、停水、五淋、霍亂,止瀉,去寸白,去臭,通神,長年。《蘇敬注》云:柚皮味甘,今俗人謂橙為柚,非《呂氏春秋》曰果之美者,有雲夢之柚。崔禹云:多食之,令人有痰。孟詵云:味酸,不能食,可以起盤。按《七卷經》云:味酢,皮乃可食,不入藥用。今按:損害物。和名由。
5 乾棗 《本草》云:味甘平無毒,主心腹邪氣,安中養脾,助十二經脈,平胃氣,通九竅,補少氣少津,身中不足,大驚,四肢重,和百藥,調中益氣強力,除煩,心下懸,腸 。
6 久服輕身長年,神仙。又,三載陳核中人,腹痛惡氣猝痙,又療耳聾鼻塞。《七卷經》云:食之輕身和百藥。孟詵云:養脾氣,強志。崔禹云:食之益氣力,去煩。又有猗棗,甚甘美,大如雞子,能益人面色,出猗氏縣,故以名。朱思簡曰:味甘令熱虛冷,人食之補益。〔和名深世留奈都女。〕生棗 《本草》云:味辛,令人熱,寒熱羸瘦者不可食。《陶景注》云:大棗殺烏頭毒。
7 崔禹云:食生大棗者,令發人胃中熱渴,蒸煮乾食之益人。《膳夫經》云:不可多食。《七卷經》云:常服棗核中人,百邪不乾也。孟詵云:生棗食之過多,令人腹脹,蒸煮食之,補腸胃肌中,益氣。和名奈未之支奈都女。
8 李 《本草》云:味苦平,無毒,主除固熱,調中。陶景注云:言京口有麥李,麥秀時熟,小而甜。崔禹云:小冷,又臨水上,食之,為蛟龍被吞之。孟詵云:李,平,主猝下赤,生李亦去關節間勞熱,不可多食之。《七卷經》云:味酸,熟實可食之。《神農經》云:微溫,無毒,不可多食,令人虛。《要錄》云:李實,臨水不可食,殺人。和名須毛毛。
9 杏實 《本草》云:味酸,不可多食,傷筋骨。其兩人者,殺人。《陶景注》云:核主咳逆上氣,雷鳴,喉痺,下氣。崔禹云:理風噤及言吮,不開者為最佳,味酸大熱,有毒,不可多食。生癰癤,傷筋骨,《神農經》云:有熱人不可食,令人身熱,傷神壽。《七卷經》云:杏仁不可多食,令人熱利。孟詵云:杏熱,主咳逆,上氣,金創驚癇,心下煩熱,風頭病。《養生要抄》云:治食杏仁中毒下利,煩苦方,以梅子汁解之。又方,以藍青汁服之。今按:損物。和名加良色色。
10 桃實 《本草》云:味酸,多食令人有勢。其核味苦,甘平,無毒,主瘀血閉瘕邪氣,殺小蟲,咳逆,消心下堅。《陶景注》云:仙家方言,服三樹桃花盡,則面色如桃花,人亦無試之者。《神農經》曰:飽食桃入水浴,成淋病。孟詵云:溫,桃能發諸丹石,不可食之,生食尤損人。《七卷經》云:桃兩仁者,有毒,不可食。崔禹云:食之令下利,益面色,養肝氣,今食桃仁忌術,非之,俗中用無害,又陳子皇啖術入霍山,霍山桃多食之,續氣駐色,至三百歲還來,面色美澤,氣力如壯時。今按,損害物。和名毛毛。
11 梅實 《本草》云:味酸,平,無毒,主下氣,除熱煩滿,安心肢體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惡疾,止下利好唾口乾。《陶景注》云:是今烏梅也。又,服黃精仁禁梅實。《蘇敬注》云:利筋脈,去痺。崔禹云:味酸,大溫,主安肝心下氣。《藥性論》云:黑穴服梅花,黃連登雲台。孟詵云:食之除悶安神。《七卷經》云:味酸平。詩云:梅香類也。又可含以香口也。和名宇米。
12 慄子 《本草》云:味咸溫,無毒,主益氣。濃腸胃,補腎氣,令人忍飢。《陶景注》云:有人患腳弱,往慄樹下食數升便能起行,此是補腎之義也。然應生啖之。蘇敬云:作粉勝於菱芰,嚼生者塗病,療筋骨折碎、疼痛腫、瘀血,有效。餌孩兒令齒不生。崔禹云:食之益氣力。《神農經》云:食療腰腳煩,炊食之令氣擁,患風水之人尤不宜食。孟詵云:今有所食生慄,可於熱灰中煨之。令才汗出即啖之,甚破氣,不得使通熟,熟即壅氣,兼名菀云。一名撰子,一名掩子。和名久利。
13 柿 《本草》云:味甘,無毒,寒,主通鼻耳氣,腸 不足。《陶注》云:火熏者性熱,斷下。日乾者性冷,生柿彌冷。《蘇敬注》云:火柿主殺毒、金火瘡,生肉止痛,軟熟柿解酒熱毒,止口乾,押胸間熱。《拾遺》云:日乾者,溫補多食,去面 ,飲酒食。紅柿令心痛,直至死,亦令易醉。《陶景注》云:解酒毒,誤也。崔禹云:味甘冷,主下痢,理癰腫、口焦舌爛。孟詵云:柿主通鼻耳氣,補虛勞。又乾柿,濃腸胃,溫中消宿血。《膳夫經》云:不可多食,令人腹痛下利,兼名菀云,一名錦葉,一名蜜丸,一名朱實。和名加支
14 梨子 《本草》云:味苦寒,令人寒中,金創,婦人尤不可食。《陶景注》云:梨種殊多,並皆冷利。俗人以為快果,不入藥用,食之損人。蘇敬云:梨削貼湯火瘡不爛,止痛易瘥。又主熱嗽止渴。《通玄經》云:梨雖為五髒之刀斧,足為傷寒之妙藥。崔禹云:食之除傷寒時行為妙藥,但不可多食。《神農經》云:味甘,無毒。不可多食,令人委困。孟詵云:胸中否塞熱結者,可多食生梨便通。又云:寒除客熱,止心煩。又云:猝喑失音不語者,搗梨汁一合頓服之。又云:猝咳,凍梨一顆,刺作五十孔,每孔中納一粒椒,以面裹於熱灰,燒令極熟出。停冷食之。又云:去皮割梨納於蘇中煎,冷食之。朱思簡曰:食發宿病。又凡用梨治咳嗽,皆須持冷,候喘息,寒定食之。今愚夫以椒梨木衝氣熱食之,反成嗽,不可拔救也。兼名菀云,一名紫實,一名紫條 ,一名縹蒂,一名六俗,一名含須。今按:損害物。和名奈之。
15 柰 《本草》云:味苦寒,多食令人臚脹,病患尤甚。崔禹云:除內熱,無毒。孟詵云:益心氣。魚玄子張云:補中焦諸不足。《廣志》云:柰有白、青、黃三種也。今按:損害物。和名奈以。
16 石榴 《本草》云:味甘酸,損人,不可多食。根療蛔蟲、寸白,殼療下痢,止漏精。
17 崔禹云:不可多食,損人氣,世人云:石榴花赤赤皈皈可愛,故多植以為延年花也。孟詵云:溫,實主谷利洩精。又云:損齒令黑。今按:損害物。和名佐久呂。
18 枇杷 《本草》云:葉平,主猝 不止,下氣。崔禹云:子食之下氣,止噦嘔逆,味甘,生啖益人。《七卷經》云:味酸,食之安五髒。《膳夫經》云:益人。孟詵云:溫,利五髒。
19 久食發熱黃。和名比波。
20 獼猴桃 《七卷經》云:味甘,寒,無毒,食之無損益。《拾遺》云:味酸,溫,無毒,主骨節風。癱緩不遂,長生變白,肉,野雞病。一名藤梨,又名羊桃。崔禹云:食之和中安肝。味甘,冷,主黃膽消渴,狀似棗而青黑色;一節署數十莖,莖頭生實,食之利人。和名已久波。
21 鬱子 《本草》云:味酸,平,無毒,主大腹水腫,面目四肢浮腫,利小便水道。《七卷經》云:食之利水道。崔禹云:味酸,冷,未熟者有毒,食之發狂。熟者食之益人。和名宇倍
22 通草 《本草》云:味甘,平,無毒,主去惡蟲,除脾胃寒熱,通利九竅血脈關節,令人不忘。脾痺恆欲眠,心煩,噦出音聲,療耳聾,散癰腫,諸結不消,及金瘡、惡瘡、鼠 ,墮胎,去三蟲。一名丁翁。《拾遺》云:一名好手,子如算袋。崔禹云:食之去痰水,止赤白下利,味甘,溫。和名安介比。
23 山櫻桃 《七卷經》云:味甘,平,無毒,食之無損益。或云食補心氣,調中,令人好面色。此有二種,一者白櫻子,春早所榮,花白味苦,食令人頭痛也。一者黑櫻子,花紅白,味甜美也。伯濟原文:氵昋人為良果,皆雲山果美者,唯黑櫻子。和名也未毛毛。
24 木蓮子 崔禹云:食之安中,養肝氣,味甘,酸,冷,無毒,主火爛瘡,煩毒。性滑利,葉似鬱,實如 子,啖之輕身,去熱氣為驗也。和名伊芳太比。
25 榛子 《七卷經》云:味甘,平,食之無損益,多食令人頭痛。崔禹云:食之明目,去三蟲,味甘小澀,冷,無毒,久食輕身耐老。樹似杏而實如櫟子,蒸乾啖之,益人氣。今按:損害物。和名波之波美。
26 胡桃仁 《七卷經》云:味甘,溫,食之去積氣。《博物志》云:張騫使西域,還得胡桃,故名之。崔禹云:食之下氣,味甘,小冷,無毒,主喉痺,殺白蟲,令人痰動。孟詵云:猝不可多食,動痰飲計日月漸服食,通經絡,黑人鬢髮毛生,能瘥一切痔病。《千金方》云:不可多食,令人惡心。《拾遺》云:味甘,平,無毒。食之令人肥健,潤膚黑發,去野雞病。和名久留美。
27 椎子 《七卷經》云:味甘,平,食之補益人,耐飢。去甲作屑,蒸食之,斷穀勝橡子。崔禹云:味甘,小溫,無毒,主補五髒,安中,又有櫪子相似而大於椎〔音焦。和名之比焦。〕橡實 《本草》云:味苦,微溫,無毒,主下利,濃腸胃,肥健人。《七卷經》云:味澀,無毒,非藥非穀而最益人,服之者,未能斷穀。《養性要集》云:啖橡為勝,無氣而受氣,無味而受味,消食而止利,令人強健。和名以知比,都留波美乃美。
28 榧實 《本草》云:味甘,主五痔,去三蟲、蠱毒、鬼注。《陶景注》云:食其子乃言療寸白,不複有餘用,不入藥方。《七卷經》云:食之輕身去,腹中蟲。馬琬曰:常食之者,三蟲不生也。和名加倍乃美。
29 複盆子《本草》云:無毒,主益氣,輕身,令發不白。《陶景注》云:蓬 是根名,複盆子是子實名,方家不用,乃昌容所服以易顏色者也。《蘇敬注》云:複盆子、蓬 一物異名,本謂實,非根也。崔禹云:複盆子味酸美香,主益氣力,安五髒,是烈真常啖之,遂登仙矣。和名以知古。
30 胡頹子 馬琬云:味甘,凌冬不雕,食之補益五髒之。《膳夫經》云:食之益人者也。和名久美。
31 甘蔗 《本草》云:味甘,平,無毒,主下氣,和中,補脾氣,利大腸。崔禹云:食之下氣,小冷。廣州大種,經二三年乃生,高碩如竹而過於二三丈。取其汁以為沙糖,甚理風痺,益面色。和名久美。
32 蒲陶 《本草》云:味甘,平,無毒,主筋骨濕痺,益氣,倍力,強志,令人肥健,忍風寒久食,輕身,不老,延年。《陶景注》云:魏國使人 來,狀如五味子而甘美,北國人多肥健耐寒,蓋食斯乎。不植淮南亦如橘之變於河北矣。崔禹云:食之益氣力,除風冷,味甘,小冷,益面色。孟詵云:食之治腸間水,調中。其子不堪多食,令人猝煩悶。《七卷經》云:味甘,平,可作酒,逐水,利小便。《廣志》云:蒲陶有黃、白、黑三種也。和名衣美。
33 桑椹 《本草》云:蘇敬曰:味甘,寒,無毒,單食主消渴。《七卷經》云:桑椹,《漢武傳》曰:西王母神仙上上藥。有扶桑丹所謂椹也。孟詵云:性微寒,食之補五髒,耳目聰明,利關節,和經脈,通血氣,益精神。和名久波乃美。
34 薯蕷 《本草》云:味甘,溫經,平,無毒,主傷中,補虛羸,除寒熱邪氣,補中益氣力。長肌肉,主頭面游風、風頭、目眩,下氣,止腰痛,充五髒,強陰,久服耳目聰明,輕身,不飢,延年。一名山芋,秦楚名玉延,鄭越名土 。《陶景注》云:食之以充糧。《蘇敬注》云:日乾,搗篩,為粉,食之大美。崔禹云:食之長肌肉,強陰氣。《七卷經》云:食之益氣力,充五髒。《膳夫經》云:補中強陰,兼名菀云,一名藷藇薯蕷二音一名延草。《雜要訣》云:一名王 。和名也未都伊芳毛。
35 零餘子 《拾遺》云:味甘,溫,無毒,主補虛,強腰背,不飢。蒸食曬乾,功用強於薯蕷,此薯蕷子在葉上生,大者如卵。和名奴加古。
36 蔛 崔禹云:食之厚腸胃,益氣力,止飢。味苦,小甘,無毒,小溫,駐面色,勝於麥豆,燒蒸充糧。和名止已呂。
37 芋 《本草》云:味辛,平,有毒,主寬腸胃,充肌膚,滑中。一名雲芝。《陶景注》云:生則有毒, 不可食,性滑下石。崔禹云:味咸, 小溫,滑中,多食之傷人性命。《神農經》云:不可多食,動宿冷。孟詵云:主寬緩腸胃,去死肌,令脂肉悅澤。《七卷經》云:有毒,能下石。《列仙傳》云:昔酒客為梁蒸,使民益種芋。後三年當大飢。梁民不飢死,兼名菀云。一名長味,一名談善。《養生要集》云:芋種三年不收成,野芋食之殺人。又云:治野芋中毒方:煮大豆汁冷凍飲料之。又方:土漿飲之。和名以倍都以毛。
38 烏芋 《本草》云:味苦,微寒,無毒。甘,主消渴、痺熱、熱中,益氣。一名藉姑,一名水萍。《陶景注》云:生水田中,葉有椏狀如澤寫,不正似芋。蘇敬云:此草一名槎牙,一名茨菰,主百毒,產後血悶,攻心欲死,產難,胞衣不出,搗汁服一升。《拾遺》云:食之令人肥白。小者極消,吞之開胃及腸。《千金方》云:下石淋。崔禹云:食之益氣力,主消渴、五淋。煮啖為佳。孟詵云:主消渴,下石淋。吳人好啖之;發香港腳,癱瘓風,損齒。
39 紫黑色,令人失顏色。《七卷經》云:食之止渴,益氣。《廣雅》云:藉姑亦曰烏芋也。《養生要集》云:味苦,微寒,食之除熱。所謂鳧茈者是也。為粉食之,其色如玉。久食益人,兼名菀云,一名火芋,一名玉銀。和名久和為。
40 菰根 《七卷經》云:味甘,大寒,除腸胃中痼熱,消渴,止小便利。《養生要集》云:味甘平,除胸中煩,解酒消食。和名古毛檷。
41 菰首 《七卷經》云:味甘,冷,被霜之後,食之令人陰不強。又雜白蜜食,令人腹中生蟲。〔今按:損害物,和名古毛都乃。〕芰實 《本草》云:味甘。平,無毒,主安中補髒,不飢,輕身。一名 。《陶景注》云:火 以為米,充糧斷谷長生。崔禹云:芰實,食之安中補五髒。孟詵云:食之神仙,此物尤發冷,不能治眾病。《七卷經》云:味甘,平,無毒。食之不飢,被霜後食之,令陰不強,和名比之。
42 藕實 《本草》云:味甘,平,寒,無毒,主補中養神,益氣力,除百疾,久服輕身耐老,不飢延年。《陶景注》云:此即今蓮子是也。宋帝時大官作羊血䘓,人削藕皮誤落血中,皆散不凝。醫仍用藕療血多效。《蘇敬注》云:主熱渴,散血,生肌。久服令人心歡。崔禹云。藕實根味甘,冷,食養心神。根大冷,主煩熱,鼻血不止。孟詵云:蓮子,寒,主五髒不足,利益十二經脈,二十五絡。馬琬云:食之養神,除百病。根效與實相似也。和名波知須。
43 雞頭實 《本草》云:味甘,平,無毒,主療濕痺,腰脊膝痛,補中益精,強志,耳目聰明,久服輕身,不飢,耐老,神仙。《陶景注》云:此即今蒍子,子形上花似雞冠,故名雞頭。《蘇敬注》云:作粉與菱粉相似,益人勝菱芰。崔禹云:益氣力,耳目明了。孟詵云:作粉食之甚好。此是長生之藥,與蓮實合餌,令小兒不能長大。故知長服當駐其年耳。生食動小冷氣。《七卷食經》云:食之益精氣。和名美都布布支乃美。
44 千歲 汁 《本草》云:味甘平,無毒,和補定五髒,益氣續筋骨,長肌肉。去諸痺,久服輕身不飢耐老,通神明。崔禹云:食之補五髒,味甘平,小冷,其莖切,絕而受瀝汁,狀如薄蜜,甘美,以薯蕷為粉,和汁煮作粥食,主噦逆。又合白蜜食之,益人。和名安未都良。

五肉部第三》

1 牛乳 《本草》云:微寒,補虛羸,止渴,下氣。《陶景注》云: 牛為佳。《拾遺》云:凡服乳必煮一二沸,停冷啜之,熱食則壅,不欲頓服。兼與酸物相反,令人腹中結 。崔禹云:益胃氣,令人潤澤。《養生要集》云:腹中有冷患,飲乳汁,令腹痛洩利。《七卷經》云:不可合生肉,生腹中蟲;不可合生魚食,反成 。和名宇之乃知。
2 酪 《本草》云:味甘酸,寒,無毒,主熱毒,止渴,除胸中虛熱,身面上熱瘡。《養生要集》云:腹中小有不佳,不當啖酪,令不消。
3 酥 《本草》云:微寒,補五髒,利大腸,主口瘡。《陶景注》云:乳成酪,酪成酥,酥成醍醐,色黃白。《養生要集》云:甘道人云:乳酪酥髓,常食令人有筋力,膽𭅪,肌體潤澤。猝食令人臚脹洩利,漸漸自已。
4 鹿肉 《本草》云:肉溫,補中,強五髒,益氣力。《陶景注》云:野肉之中,唯獐鹿可食,生不腥膻,又非辰屬,八卦無主,而兼能溫補於人,則生死無憂,故道家許聽為脯。
5 《蘇敬注》云:頭主消渴,筋主勞損,骨主虛勞,脂主癰腫死肌,溫中,四肢不隨。一云:不可近陰,角主中惡注痛,血主折傷陰 ,補。又云:鹿茸味甘,酸溫,無毒,主漏下惡血,寒熱,益氣強志,生齒,療虛勞羸瘦、四肢酸痛,腰脊痛、瀉精尿血,安胎下氣。角主惡瘡癰腫。髓味甘,溫,主大夫、女子傷中脈絕、筋忿、咳逆,以酒服之。又云:獐骨主虛損洩精,肉補益五髒,髓益氣力、悅澤人面。崔禹云:味咸,溫,無毒,主大風、冷氣、口、消渴,心主安中,肝主安肝,肺主安肺,腎主安腎,脾主安脾,膏主四肢不遂。孟詵云:鹿頭主消渴多夢,夢見物;蹄肉主腳膝骨髓中疼痛;生肉主中風口偏不正。《膳夫經》云:腎彌佳。《千金方》云:凡餌藥之人不可食鹿肉,服藥必不得力。所以然者;鹿恆食解毒之草,是故能制散諸藥也。《養生要集》云:鹿有豹文不可食,殺人。又云:鹿茸、鹿角皆不中嗅,角中有細蟲,似白粟,入咽令人蟲癩,萬術不能治。馬琬云:鹿食之不利人。朱思簡云:合生菜食之,使腹中生疽蟲。鹿膽白者不可食之。《食經》云:鹿雉合煮,食之殺人。《盧宗食經》云:鹿,五月以後無角者食傷人。和名加乃志志。
6 豬肉 《本草》云:味苦,主閉血脈,弱筋骨,虛人肌,不可久食。《陶景注》云:豬為用最多,唯肉不宜人。人有多食,皆能暴肥,此蓋虛肥故也。《千金方》云:不可久食,令人少精,發宿病。《拾遺》云:肉寒,主壓丹石,解熱。人食之,殺藥動風。《七卷食經》云:合五辛食之,傷人肝脾;鯽魚合食,令人發損消。又不可合鯉魚子,傷人。朱思簡云:合魚共食,入腹動風,令生蟲,肝合芹菜食之,令人腹中終身雷鳴。《養生要集》云:豬肝落地,土不著者,食殺人。又云:豬乾脯火燒不動者,食之畢洩利。馬琬云:豬目睫交不可食,傷人。《膳夫經》云:豕自死,其目青,食之殺人。又云:豕燔而死,食餐其肝,殺人。
7 又云:豬白蹄青爪斑斑不可食。又云:白豬青蹄食之殺人。今按:損害物。和名為乃志志。
8 雉 《本草》云:肉味酸,微寒,無毒,主補中益氣力。止瀉利,除蟻 。《陶景注》云:雉雖非辰屬而正是離禽,景午日不可食者。《蘇敬注》曰:雉味甘,主諸 瘡。崔禹云:主行步汲汲然。益肝氣,明目,癬 諸淺瘡。丙午日食生心瘕損肝氣,五鬼起於內,致不祥。
9 朱思簡《食經》云:凡食雉害,不得食骨,大傷人筋骨。和名支之。
10 云雀 崔禹云:味咸,大溫,無毒,主補中,陰痿不起,虛勞內損,赤白下利,作 食之,強陰氣。貌似雀而大。是鳥春夏在陽,秋冬在陰。陽時喜鳴,陰時不鳴,吸陰氣而登天,含陽氣而下地;翔於雲陽而吐氣,故以名之。其音密密然,似人大訇。和名比波利。
11 鶉 孟詵云:溫補五髒,益中續氣,實筋骨,耐寒暑,消結氣。又云:不可共豬肉食之,令人多生瘡。今按:《拾遺》云:共豬肉食之,令人生小黑子。又云:患利人可和生姜煮食之。《七卷經》云:味辛平,食之令人善忘。崔禹云:鵪鶉,無毒,主赤白下利,漏下血,暴風濕痺,養肝肺氣,利九竅。和名宇都良。
12 鳩 崔禹云:味苦咸,平,無毒,主續絕傷,補中,堅筋骨。益氣力,好令趨走,妊身婦人尤不可食,其子門肥充,於產難故也。古人云:是鳥為不噎之鳥,故老人杖頭作鳩像,療噎之吒。和名波止。
13 鵤 崔禹云:味甘,溫,無毒,主赤白下利,補中,下氣,貌似鴿,有白喙,隼眼而翅羽⿱艹黻⿱艹黻斑斑可愛。和名伊芳如留加。
14 鵯 崔禹云:味酸,冷,無毒,主赤白下利,虛損不足,補中,安魂魄。和名比衣止利。
15 鷹 《本草》云:肪味甘,平,無毒,主風擊,拘急偏枯,氣不通。久服長髮鬢眉,益氣。崔禹云:味甘,小冷,主風熱、煩心,駐面色,理腰腳痿弱,凡鷹類甚多,大曰鴻,小曰鷹。《七卷經》云:食無損益。和名加利。
16 鴨 《本草》云:肉補虛熱,和髒腑,利水道。孟詵云:寒,補中益氣,消食。馬琬云:目精白者,食之殺人。和名加毛。
17 鯉魚 《本草》云:肉味甘,主咳逆上氣,黃膽,止渴,生煮主水腫腳滿,下氣。膽味苦,寒,無毒,主目熱、赤痛、清盲,明目。骨主女子帶下赤白;齒主石淋。《陶景注》云:鯉魚最為魚之主形,既可愛,又能神變,山上水中有鯉不可食。又鯉 不可合小豆藿食之,其子合豬肝食之害人。《蘇敬注》云:骨灰主陰蝕哽不出,血主小兒丹腫,皮主丹隱疹,腦主諸癇,腸主小兒肥瘡。《拾遺》云:肉主安胎,胎動,壞妊身腫。煮食之,破冷氣, 癖,氣塊。從脊當中數至尾,無大小皆有三十六鱗。《七卷經》云:鯉魚,平,補中。又 胡斗反。野王云是鯉魚也。又𩸄下瓦反。《說文》:鯉也。又𬵟音度。《廣雅》云:大鯉也。崔禹云:鯉、溫、無毒、主香港腳忤疾,益氣力。孟詵云:天行病後不可食,再發即死。又砂石中者毒多,在腦髓中,不可食其頭。又,每斷其脊上兩筋及脊內黑血。此是毒故也。朱思簡曰:白頭者,不可食交蔥桂,食之令人惡病。馬琬云:妊身食之,令子多瘡。《養性要錄》云:服天門冬勿食鯉魚,病不除。和名已比
18 鯽魚 《本草》云:主諸瘡,燒,以醬汁和塗之。又主腸癰。一名鮒魚。作膾,主久赤白利。《拾遺》云:頭主腥嗽,燒為灰服之。肉主虛羸,熟煮食之。膾主赤白利及五痔。《七卷經》云:味甘溫,多食之發熱。崔禹云:味咸,大冷,無毒,主心煩悶,補五髒,安中。
19 食鯽膾勿飲水,生蛔蟲。又勿合豬肉食,成腹中冷 。孟詵云:作膾食之,斷暴痢。其子調中益肝氣。朱思簡云:合鹿肉生食之筋急。又鯉魚子、鯽魚不可同食之。又不可共酪同食。
20 又沙糖不與鯽魚同食,成甘蟲。又不可共筍食之,使筍不消成食 ,身不能行步。《養性要集》云:鯽魚不可合豬肝食之。和名布奈。
21 鮧魚 《本草》云:味甘,無毒,主百病。《陶景注》云:今作臛食之云補。又有鱹魚相似而大,又有鮠魚黃而美,並益人。又有人魚似鯷而有四足,聲如小兒,其膏燃之不消耗。始皇麗山塚中用之,謂之人膏。蘇敬云:鮧魚,一名鮎魚,一名鯷魚。主水浮腫,利小便。崔禹云:鮎魚,溫,主風冷冷痺,赤白下利,虛損不足,令人皮膚肥美,貌似鱒而小,色白,皮中有白垢。大者一二尺,小者七八寸,無鱗,春生夏長,秋衰冬死。一名𬵜。《食經》云:鯷魚赤且鬢及無鰓,食殺人。和名阿由。
22 鯛 崔禹云:味甘,冷,無毒,主逐水,消水腫,利小便,去痔蟲,破積聚,咳逆上氣,腸主出敗瘡中蟲,利筋骨。貌似鯽而紅鰭堅鱗。和名多比。
23 鱸 崔禹云:味咸,大溫,無毒,主風痺、瘀、 ,面 ,貌似鯉而鰓大;補中安五髒,可為 膾。《食經》云:鱸魚為羹,食不利人。又云:鱸肝不可食之,殺人。又云:治鱸魚中毒方:搗絞蘆根汁飲之,良。和名須須支。
24 鯖 崔禹云:味咸,大溫,無毒,主血利,補中,安腎氣,貌似鰱,小口尖背蒼,可為,食補中,南人多吃鯖益面色,癲疰人,食鯖 難瘥。和名佐波。
25 鰺 崔禹云:味甘溫無毒,主下利明目安心神,貌似 而皮中有白垢,尾白刺連逆連逆者也。頭中有石,江南人呼曰石首魚者是也。和名阿知。
26 鮭 崔禹云:味咸,大溫,無毒,主止下利,益氣力,其子似莓赤光。一名年魚。春生而年中死,故名之。療風痺為驗。和名佐介。
27 鱒 《七卷經》云:味酸,熱,多食發瘡。《字林》云:赤目魚也。此魚似⿰魚菀而小也。今按:損害物。和名未須。
28 蠡魚 《本草》云:味甘,寒,無毒,主濕痺、面目浮腫,下大水五痔,有瘡者不可食,令瘢白。一名 魚。《陶景注》云:今作鱧字,舊言是公蠣蛇所變。崔禹云:補中明目,食鱧肝而勿飲水,生蛇子故也。今按:損害物。和名波牟。
29 王餘魚 《七卷經》云:食之無損益。郭璞云:王餘比目同,雖有二片,其實一魚也。不比行者,名為王餘也;比行者,名為比目也。《搜神記》云:昔越王為膾割魚而未切,墮半於海中化魚名王餘也。和名加禮比。
30 烏賊魚 《本草》云:味咸,微溫,無毒,主療女子漏下、赤經、白汁,血閉,陰蝕腫痛,寒熱 瘕,無子,驚氣入腹,腹痛環臍,陰中寒腫。《陶景注》云:鵯鳥所化,今其口腳俱存。《拾遺》云:昔秦王東游棄算袋於海,化為此魚。其狀似算袋,兩帶極長,墨猶在腹中也。孟詵云:食之少,有益髓。《養生要集》云:味咸,溫,食之無損益。崔禹云:味咸,生大冷,乾,小溫,無毒,主鬼氣入腹,絞痛積聚。南海多垂 而浮烏,鳥翔來見之為死即喙,因驚卷捕以殺之,故名曰烏賊。為海神之吏。和名伊芳加。
31 海鼠 崔禹云:味咸,大冷,無毒,主補腎氣,去百節風,貌似馬蛭,而大者長五六尺,小者一二尺,體上小角連數十枚如革囊而⿰糹武縮𦞜𦞜膨膨者是也。乾者,溫,主下利,生毛發,黃膽疲瘦。其腸尤療痔為驗。《七卷經》云:食無損益,有內癉者,食此生者有利。和名古。
32 海月 崔禹云:味辛,大冷,無毒,主利大小腸,除關格、黃膽、消渴,貌似月在海中,故以名之。又有凝月,味咸苦冷,主黃膽消渴,似海月在海中,煮時即凝,故以名之。一名水母。和名久良介。
33 海蛸 崔禹云:味咸溫,無毒,主虛勞內損諸不足及下利,補中,安五髒。又大者長一二丈,名海肌子;小者長尺餘寸,名海蛸子,江東呼曰觸外家子。《七卷經》云:味辛,平,生冷,乾溫,人有內癉者,食此生者有利。和名多古。
34 蝙𧍗 《七卷經》云:味甘,微寒,食之無損益。或云補中去煩熱,狀如大蚯,生海邊池泥中,甚似大𧊏也。湖往後,人視其穴掘取之,以蘆刀挫之,去其腹中土沙,以豉鹽醬𨷆食美。和名委。
35 蠣 《本草》云:牡蠣味咸,平,微寒,無毒,主傷寒、寒熱、溫瘧,除拘緩、鼠 ,女子下血赤白。心痛氣結,止渴,除老血。療喉痺、咳嗽,久服強骨節延年。《陶景注》云:是百歲雕所化作。《拾遺》云:天生萬物,皆有牝牡,唯蠣是咸水結成,塊然不動,牝牡之事,何從而生?經言牡者應非其雄也。崔禹云:殺魘魅,治夜不眠;鬼語,錯亂,志意不定。
36 冬時者為優,夏時者為劣,煮蒸食之。孟詵云:火上令沸,去殼,食甚美。令人細潤肌膚,美顏色。《七卷經》云:有癩瘡不可食。和名加支。
37 海蛤 《本草》云:味苦咸,平,無毒,主咳逆上氣,喘,煩滿,胸痛,寒熱,主陰痿。陶景注云:從鷹矢中得也。《說文》云:千歲燕化為海蛤、魁蛤。一名伏老伏翼,化為蛤,亦生子滋長。《拾遺》云:按海蛤是海中爛殼,久在泥沙。風陶瀝自然圓淨。文蛤是未爛時殼,猶有紋者。崔禹云:冷,主氣勞,補氣力。貌小者似臣勝而潤澤,然鵝鷹所吞食。大者圓二三寸及五六寸,殼上有文理,而紫斑或彤黃彤黃、或淥斑淥斑,或⿱艹𦓗黑⿱艹𦓗黑,以純黑為良。和名波末久利。
38 石決明 《本草》云:味咸,平,無毒,主目白翳痛,清盲,久服益精輕身。《陶景注》云:是鰒魚甲者。《蘇敬注》云:七孔者良。崔禹云:溫,主腰腳諸病,補五髒,安中,益精氣,貌細,孔離離,或九或七;以鰒為真,或作鮑字,亦為誤。食之利九竅,心目聰了,故有決明之名。亦附石生,故呼曰石決明耳。秦皇之世,不死之藥覓東海者,豈謂於斯歟。和名阿波比。
39 靈羸子 崔禹云:味咸,甘,小冷,無毒。主下氣補肝膽氣,明目。東海多。貌似橘而圓。其甲紫色,生芒角,以角為腳,口似人臍,臍中有物如馬齒而堅白,腸如蛭色赤黑,殊,療喉痺,利丈夫。和名宇仁。
40 辛羸子 崔禹云:味辛⿱剌韭,大熱,無毒,貌似甲螺而口有蓋,蓋似甲,香色如虎魄,薄光薄光是也。啖之為快味,師門得此而將食之,間夜中耳聞數十尼唄聲,及覺而不聞,門即放生,不啖吃矣。和名於保安支。
41 甲羸子 崔禹云:味澀咸,小冷,無毒,主蛄毒,補中。貌似辛螺而口有角蓋,蓋上甲錯,似鮫魚皮,而𦞜𦞜膨膨者是也。昔烈真到於東海之碣陂而獲巨螺,其大如十升器,將食之間,夜中化成女人,語云為夫婦,十日共俱游之,忽然不見,受真視羸中有光物,即敗見有大珠作,未食之,登仙。和名都比。
42 小羸子 崔禹云:味澀咸,少冷,無毒,主赤白下利,補中,貌似甲羸而細小。口有白玉之蓋,煮啖之。和名之多多美。
43 口廣大辛螺 《七卷經》云:肉味甘冷。其膽味辛,形似大辛螺而稍小,其甲少薄,色小青黑。和名於保爾之。
44 石陰子 崔禹云:味酸,小冷,無毒,主消渴,渴利,黃膽,癰瘡,明目補中,貌似人足而表黯黑生毛,是物生海中,有陰精,故名曰石陰子。和名加世又伊芳加比。
45 龍蹄子 崔禹云:味咸辛,冷,無毒,主黃膽,消渴,渴利,醒酒,貌似大蹄而附石生肉,頭生黑髮白卷曲者是也。和名世。
46 寄居 崔禹云:味咸,冷,無毒,主渴,醒酒,去煩熱,貌似蜘蛸。是物好容他殼中居負殼行,人犯驚即縮足轉墜似死乃過,人物行,行掇取啖之,以殼炙火即走出,亦拾掇食之。
47 《拾遺》云:食之益顏色。和名加牟奈。
48 擁劍 《膳夫經》云:不入藥用。《七卷經》云:《廣志》云:似蟹,色黃方二寸,其一螯偏長三寸餘,特有光,其短食物著口,一云其大螯利如劍,其愛如實也。和名加佐女。
49 蝦 《七卷經》云:味甘,平,食之無損益,不可合梅李生菜,皆令人病。《養生要集》云:蝦無鬢。又亦腹下通黑,食之殺人。又云:蝦煮當赤而反白者,勿食之,腹中生蟲。和名衣比。
50 蟹 《本草》云:味咸,寒,有毒,主療胸中邪熱氣結痛, 僻面腫,散血氣,愈漆瘡。
51 崔禹云:主渣鼻惡血,明目醒酒,蟹類亦多。蔡謨初渡江不識而吃蟹幾死,乃嘆云:讀《爾雅》不熟,為勸學所誤耳。孟詵云:蟹腳中髓汲及腦能續斷筋骨。人取蟹腦髓微熬之,令納瘡中,筋即連續。《七卷經》云:蟹目在下者,食傷人。馬琬云:蟹有六足,腹下無毛,並殺人。《養生要抄》云:蟹目相向及目赤足斑,不可食。殺人。《食經》云:孿皆冷利動嗽不可多食。和名加爾。
52 河貝子 崔禹云:味咸,冷,無毒,主黃膽,消渴。和名美奈。
53 田中螺汁 《本草》云:大寒,主目熱赤痛,止渴。《陶景注》云:生田水中及湖瀆岸側,形圓大如梨柿者人亦煮食之;療熱,醒酒,止渴。患眼痛,取真朱並黃連納壓裹,久汗出取以注目中,多瘥。《蘇敬注》云:殼療尸注,心腹痛。又主失精。《拾遺》云:煮食利之大小便,去腹中結熱,目黃,香港腳衝上,少腹急硬,小便赤澀,手腳浮腫。生水浸取汁飲之,止消渴。此物至難死,有誤泥於壁中二十歲猶活。崔禹云:田中羸子,味咸,小冷,無毒,主醒酒。冷補之。和名多都比。

五菜部第四》

1 竹筍 《本草》云:味甘,無毒,主消渴,利水道,益氣,可久食。崔禹云:味甘,少冷,主利水道,止消渴、五痔。孟詵云:筍動氣,能發冷 ,不可多食。和名多加半奈。
2 白瓜子 《本草》云:味甘,平,寒,無毒。主令人悅澤,好顏色,益氣不飢。久服輕身耐老。《陶景注》云:熟瓜有數種,除瓤食之,不害人。若覺食多。入水自漬即便消。又云:《博物志》云:水浸至項,食瓜無數。崔禹云:味甘冷無毒,食之利水道,去痰水。未熟者,冷,黃熟者平。其瓤甘,補中,除腸胃中風,殺三蟲,止眩冒。《養生要集》云:瓜二蒂及二莖食之殺人。馬琬云:有兩鼻食之殺人。孟詵云:寒多,食發癉黃,動宿冷病。又瘕癖人不可多食之。和名宇利。
3 冬瓜 《本草》云:白冬瓜,微寒,主除少腹水脹,利小便,止渴。《陶注》云:冬瓜性冷利,解毒消渴。《神農經》云:冬瓜味甘。無毒,止渴,除熱。崔禹云:冬瓜除水脹風冷人勿食,益病。又作胃反病。魚玄子張云:冬瓜食之壓丹石,去頭面熱。和名加毛宇利。
4 越瓜 孟詵云:寒,利陽。益腸胃,止渴,不可久食。動氣,雖止渴仍發諸瘡,令虛,腳不能行立。《本草陶注》云:越瓜,人以作菹者,食之亦冷。《拾遺》云:食之利小使,去熱,解酒毒。今按:損害物。和名都乃宇利。
5 胡瓜 孟詵云:寒,不可多食,動寒熱,發瘧病。魚玄子張云:發 氣,生百病,消人陰,發諸瘡疥,發香港腳。天行後猝不可食之,必再發。今按:損害物。和名加良宇利。
6 茄子 崔禹云:味甘咸溫,有小毒,主充皮膚,益氣力,香港腳人以苗葉煮濤腳;皆除毒氣,尤為良驗也。《七卷經》云:溫,平,食之多動氣損陽。和名奈須比。
7 龍葵 《本草》云:味苦,寒,無毒,食之解勞少睡,去虛熱腫。其子療疔瘡。崔禹云:食之益氣力。孟詵云:其子療甚妙,其赤其赤,珠者名龍珠,久服變發長黑,令人不老。《養生要集》云:補五髒,輕身明目。和名己奈須比。
8 若瓠 《本草》云:味苦,寒,有毒,主大水,面目四肢浮腫,下水,令人吐。《蘇敬注》云:瓠與冬瓜瓠 全非別類,味甘,冷,通利水道,止消渴。《陶景注》云:又有瓠亦是瓠類。小者名瓢,食之乃勝瓠。《拾遺》云:煎汁滴鼻中,出黃水,去傷寒,鼻塞,黃疸。又云:食苦瓠中毒者,煮黍穣汁飲之,《埤蒼》云:瓠者王瓜也。瓠瓢酌酒琴書自娛也。和名爾加比佐古。
9 葵菜 《本草》云:味甘,寒,無毒。主惡瘡,療淋,利小便,解蜀椒毒,葉為百菜主。
10 《陶景注》云:以秋種,經冬至春作子,謂之冬葵,至滑利,能下石淋。《蘇敬注》云:北人謂之蘭香。常食中用之,雲去臭氣。《神農經》云:味甘,寒,久食利骨氣。崔禹云:食之補肝膽氣,明目;主治內熱消渴,酒客熱不解。孟詵云:若熱者食之,亦令熱悶。
11 《膳夫經》云;葵葉尤冷利。《千金方》云:十日一食葵,葵滑,所以通五髒,擁氣。馬琬云:葵赤莖背黃,食之殺人。和名安不比。
12 山葵 崔禹云:味辛⿱剌韭,作菹食益人。作齏為快味。和名和佐比。
13 兔葵 《本草》云:味甘,寒,無毒。主下諸石淋,止武蛇毒。崔禹云:味甘,大冷,食之下諸石及蛇毒。和名以倍爾禮。
14 莧菜 《本草》云:味甘,寒,無毒,主清盲白翳。明目,除邪,利大小便,去寒熱,殺蛔蟲,益氣力。《蘇敬注》云:主諸腫、 、疣目。《拾遺》云:食鱉所忌,今以鱉細銼和莧於水處置之,則變為生鱉。《七卷經》云:味甘,益氣力,不飢。崔禹云:食之益氣力。
15 信陵之女,時年十八未嫁而妊胎。父陵自迫問何有妊哉。因垂殺之。女答云:僕都無所為,但好啖此菜耳,不知所以然云云。父心含怪而取少年婢令食此莧菜,未出數十月而妊胎,遂𧉧淨全之產。和名比由。
16 羊蹄 《本草》云:味苦,寒,無毒,主頭禿疥瘙,除女子陰蝕、浸淫、疸、痔,殺三蟲。《萬畢方》云:療蠱。崔禹云:補五髒,益氣力。和名志。
17 薺 《本草》云:味甘,溫,無毒,主利肝氣,和中。孟詵云:補五髒不足。葉動氣。
18 《陶景注》云:《詩》云:誰謂荼苦,其甘如薺。崔禹云:食之甘香,補心脾。和名奈都奈。
19 生姜 《本草》云:味辛,微溫,主傷寒頭痛、鼻塞、咳逆上氣,止嘔吐。久服去臭氣,通神明。《神農經》云:令少志少智,傷心性,不可過多耳。今按:《拾遺》云:今食姜處亦未聞人愚,無姜處未聞人智,為浪說。《膳夫經》云:食甜粥訖,勿食姜。即交吐成霍亂。空腹勿食生姜,喜令渴。崔禹云:食之去痰下氣,除風邪,味辛⿱剌韭,是物為調食之主。《食科》云:男子多食者,令人尻肛緩大,女人者令其陰器緩大。孟詵云:食之除鼻塞,去胸中臭氣。《養生要集》云:微溫,食之尤良。然不可過多耳。傷心氣。又云:空腹食,喜令揚上,善為骨蒸及作癰癤。和名都知波之加美。
20 蕪菁 《本草》云:味苦,溫,無毒。主利五髒,輕身益氣,可長食。《蘇敬注》云:蕪菁,北人名蔓菁。《拾遺》云:子主急黃、黃膽,腸結不通。又云:蔓菁園中無蜘蛛,是其相畏也。崔禹云:食之利五髒,其根蒸敷,腳腫即消。又,取得一斗搗研,以水三斗,煮取一斗汁,濃服之,除 瘕積聚及霍亂心腹脹滿,為妙藥。《神農經》云:根不可多食,令人氣脹。《蘇敬香港腳論》云:患香港腳人不宜食蔓菁。《七卷經》云:陳楚謂之𱾧,魯齊謂之蕘,關之東西謂之蕪菁,趙魏謂之大芥。和名阿宇奈。
21 菘菜 《本草》云:味甘,溫,無毒,主通利腸胃,除胸中煩,解消渴。《拾遺》云:去魚腥,動病。又,南土無姜,盡為此物所用。崔禹云:味甘,少冷,無毒,菜中菘尤血常食。和中,無餘逆忤,令多食。孟詵云:腹中冷病者不服,有熱者服之亦不發病。其菜性冷。和名大加奈。
22 蘆茯 《本草》云:味辛甘,溫,無毒,主大下氣,消穀去痰 ,服健人。生搗汁服,主消渴,誡大有驗。崔禹云:味辛薰,溫,消五穀反魚肉毒。又云:其葉嫩美,亦為生菜之主,啖之消食和中,利九竅,益人。《七卷經》云:久在土中,食之不利人。馬琬云:夜食不用啖蘆茯根,氣不散不利人。孟詵云:蘿菔,冷,利五髒關節,除五髒中風,輕身,益氣,根消食下氣。又云:甚利關節,除五髒中風,練五髒中惡氣,令人白淨。和名於保檷。
23 芥 《本草》云:味辛,溫,無毒,歸鼻。主除腎邪氣,利九竅,明耳目,安中,久食溫中。《陶景注》云:似菘而有毛,味●缺字:刺韭。崔禹云:食之安中。又,芥類多,有鼠芥鼠食其花而皮毛皆●缺字:田頁落,故以名之。又有雀芥,雀食,其子而獲能飛翔,故以名之。《七卷經》云:芥有兩種,大芥、小芥,是治無異之。孟詵云:生食發丹石,不可多食。和名加良之。
24 白苣 崔禹云:味苦,冷,無毒,主明目,進食者為要。孟詵云:寒,主補筋力。魚玄子張云:利五髒,開胸膈,擁寒氣,通經脈,養筋骨,令人齒白淨,聰明少睡,可常食之。
25 有小冷氣,人食之雖亦覺腹冷,終不損人。又,產後不可食之,令人寒中,少腹痛。和名知佐。
26 薊菜 《本草》云:味甘,溫,主養精保血。陶景注云:大薊是虎薊,小薊是貓薊。《蘇敬注》云:大小薊欲相似,功力有殊。《拾遺》云:破宿血,止新血,暴下血、血利、驚瘡、出血、嘔血等,取汁溫服。又金瘡,又蜘蛛、蛇、蠍咬毒,服之佳。崔禹云:食之養精神,令人肥健,主女子赤白沃,安胎,止吐血。孟詵云:葉亦堪煮羹,食甚除熱風氣。又,金創血不止,義葉封之即止。和名安佐美。
27 莖菜 崔禹云:食之止利,味甘苦,少冷,有小毒,主心熱煩嘔。一名 。又取根搗敷釘腫瘡瘡根即拔之。和名不不支。
28 薰蕖 崔禹云:味辛,溫,無毒,食之止咳嗽、冷利,止噦。和名曾良之。
29 蘩蔞 《本草》云:味酸,平,無毒。主積年惡瘡不愈。蘇敬云:即是雞腸。《七卷經》云:食之主消渴,雜瘡。魚玄子張云:煮作羹食之,益甚人。和名波久倍良。
30 蘭鬲草 崔禹云:食之辛香,冷,平,無毒。主利水道,闢不祥不老,通神明。和名阿良良支。
31 胡䕑 崔禹云:味辛臭,食之調食下氣。凡河海之鳥魚膾者尤是為要也。孟詵云:食之消穀,久食之多忘。魚玄子張云:利五髒不足,不可多食。損神。今按:損害物。和名已志。
32 蓼 《本草》云:味辛溫無毒,主明目溫中。能風寒,下水氣,面目浮腫癰瘍。葉歸舌,除大小腸邪氣,利中益志。《拾遺》云:蓼主 癖,一名女憎,是其弱陽事也,不可近陰。
33 又蓼蕺俱弱陽。《七卷經》云:多食吐水。又多損陽事。《千金方》云:黃帝曰:蓼食過多有毒,發心痛。和名多天。
34 荷 《本草》云:微溫,主蠱及瘧。《陶景注》云:今人赤者為 荷,白者為覆菹葉。
35 同一種耳。於食用,赤者為勝;藥用,白者中蠱。服其汁,臥其葉,即呼蠱主姓名。多食損藥勢。又不利腳人家種。白 荷亦云避蛇。蘇敬云:主諸惡瘡,殺螫蠱毒根,主稻麥芒入目者,以汁注中即出。崔禹云:今常食之,有益無損。和名米加。
36 芹 《本草》云:味甘,平,主療女子赤沃,止血,養精,保血脈。益氣,令人肥健嗜食。一名冰英。《拾遺》云:莖葉汁小兒暴熱,大人酒熱毒鼻塞身熱,利大小腸。崔禹云:味甘,少冷,無毒,利小便,除水脹。孟詵云:食之養神益力,殺石藥毒。魚玄子張云:中醋中食之,損人,齒黑色。若食之時不如高由者,宜人。其水者,有蟲生子食之,與人患。
37 《養生要集》云:芹菜細葉有毛,食之殺人。和名世利。
38 蔛菜 《本草》云:味甘,寒,無毒,主暴熱,喘,小兒丹腫。《七卷經》云:廣陵人呼為接,一名𦾫菜,一名水蔥。和名奈支。
39 蕨菜 崔禹云:味咸,苦,小冷,無毒,食之補中,益氣力。或云多食之睡,令人身重。
40 是物不宜陽人,即宜陰吒 人,食一兩斤蕨,終身不病,作脯食之。又煮蒸於臘食之。孟詵云:令人腳弱不能行,消陽事,縮玉莖,多食令人發落、鼻塞、目暗小兒不可食之立行不得也。《拾遺》云:小兒食,腳弱不行,四皓食芝而壽,夷齊食蕨而夭,固非良物。《搜神記》曰:郄鑒鎮丹徒二月出獵,有田土折一莖蕨食之,覺心中淡淡成病,後吐一小蛇,懸屋前,漸幹成蕨,視即遂瘥。明此物不可生食之。和名和良比。
41 薺蒿菜 《七卷經》云:冷,食之無損益。崔禹云:食之明目。味咸,溫,無毒,主開胸府,狀似艾草而香,作羹食之,益人。和名於波支。
42 《本草》云:味甘,寒,主消渴,熱痺。陶景注云:下氣。《蘇敬注》云:久食大宜人。孟詵云:多食動痔。《拾遺》云:案物此雖水草,性熱,擁氣,溫病起食者多死,為體滑,脾不能磨。常食壅氣,令關節氣急,嗜唾。蘇敬云:上品,主香港腳。《香港腳論》中令人食此之誤極深也。和名奴奈波。
43 骨蓬 崔禹云:味咸,大冷,無毒,主黃膽消渴。和名加波保檷。
44 蒻頭 《拾遺》云:味辛,寒,有毒,主癰腫風毒。磨敷腫上搗碎,以灰汁煮成餅,五味調為如食之,主消渴,生即戟喉出血。生吳蜀。葉如半夏,根如碗 ,好生陰地,雨滴葉生子,一名 ,又有斑枝,根苗相似,至秋有花直出赤子,其根敷癰毒,於 不食。和名古爾也久。
45 牛蒡 《本草》云:惡實,一名牛蒡,一名鼠粘草,味辛,平,主明目,補中,中風,面腫,消渴。《蘇敬注》云:根主牙齒痛,腳緩弱;癰疽,咳嗽,疝瘕。積血。和名支多支須。
46 骨蓬 崔禹云:味咸,大冷,無毒,主黃膽,消渴。和名加波保檷。
47 木菌 《七卷經》云:味甘,溫,平,食之輕身,利九竅。凡諸有毒 木所生,人不識,煮食,無不死之。宜不可輕啖之。又云:石耳性冷,生於石上,食之為益。又云:地菌,溫,平,食之補五髒,益氣。崔禹云:菌茸,食之去熱氣,生冷乾溫。《拾遺》云:採歸,色變者有毒,夜中有光者有毒,煮不熟者有毒。蓋仰者有毒。又冬春無毒,秋夏有毒,為蛇過也。冬生白軟者無毒,久食利腸胃。《養生要集》云:木菌味甘,溫平,食之輕身,利九竅。
48 又云:菌赤色,不可食,害人。又云:菌生卷者,食之傷人。青色者亦不可食。木耳色青及仰生者不可食,傷人。又云:楓樹所生菌,食之令人笑不止。又云:治食菌中毒,煩亂欲死方:煮大豆汁,飲之良。又土漿,飲之良。和名支乃多介。
49 榆皮 《本草》云:味甘,平,無毒,主大小便不通水道,除邪氣、腸胃中熱氣,消腫。
50 性滑利,療小兒頭瘡 ,久服輕身不飢。其實尤良。花主小兒癇、小便不利。《陶景注》云:令人睡眠。嵇公所謂:榆令人眠。《禮記》云:粉榆以滑之。榆白曰粉《養生要集》云:多睡,發痰。和名爾禮。
51 辛夷 《本草》云:味辛,無毒,主五髒身體寒風,風頭腦痛,利九竅,生髮鬢,去白蟲,增年。崔禹云:食之利九竅,味辛香,溫,無毒,其子可啖之。和名也末安良良支。
52 昆布 《本草》云:味咸,寒,無毒,主十二種水腫,癭瘤,氣 。陶景注云:干性熱,柔甚冷。《拾遺》云:生頹卵腫,含汁咽之。崔禹云:治九 風熱熱癉,手腳疼痺,以生啖之,益人。和名比呂米。
53 海藻 《本草》云:味苦咸,寒,無毒,主癭瘤氣,頸下核,破散結氣,癰腫, 瘕,堅氣,腹中上下鳴,下十二水,水腫,皮間積聚。暴頹留氣,熱結,利小便。崔禹云:味咸,小冷,一名海髮,其狀如亂發。孟詵曰:食之起男子陰,恆食消男子 。魚玄子張云:瘦人不可食之。和名爾支女。
54 鹿角菜 《養生要集》云:味咸,冷利,食之動嗽。今按:損害物。和名都乃未多。
55 石●缺字:艹純? 崔禹云:味咸至滑,滑然大冷,無毒,食之止口爛,治消渴,進食。和名古毛
56 紫苔 崔禹云:味酸,小冷,無毒,生水底石上,食之止消渴。和名須牟乃利。
57 蕺 《本草》云:味辛,微溫,多食令人氣喘。《陶景注》云:不利人肺,恐閉氣故也。
58 今按:損害物,和名之不支。
59 蔥 《本草》云:蔥實味辛,溫,無毒,主明目,補中不足。莖主傷寒,寒熱,出汗,中風,面目腫,喉痺不通,安胎,除肝邪氣,利五髒,殺百藥毒。崔禹云:其莖白者,性冷,青者性熱。根主傷寒頭痛。《七卷經》云:味辛,溫,不可食,傷人心氣。和名純。
60 薤 《本草》云:味辛苦,溫,無毒,主金瘡瘡敗,輕身,不飢,耐老,除寒熱,溫中,利病患。《拾遺》云:調中,主久利不瘥,大腹內常惡者,但多煮食之。蘇敬云:薤有赤白二種,白者補而美,赤主金瘡。崔禹云:食,長毛發。孟詵云:長服之可通神靈,甚安魂魄,續筋力。和名於保美良。
61 韭 《本草》云:味辛酸,溫,無毒,主安五髒,除胃熱,利病患,可久食。根主養髮。
62 《陶注》云:是養性所忌。孟詵云:冷,氣人,可煮長服之。《拾遺》云:溫中下氣,補虛調和腑髒,令人能食,止洩白膿,腹冷痛,蒸煮食之。葉根搗絞汁,服解諸藥毒狂犬咬人,亦殺蛇虺蠍惡蟲毒。又汁多,服主胸痺骨痛。俗云韭菜是草鐘乳,言其宜人信然也。和名已美良。
63 蘇 《本草》云:味辛,溫,無毒,歸脾腎,主霍亂,腹中不安;消穀理胃,溫中,除邪痺毒瓦斯。崔禹云:性溫,薰臭中風冷霍亂,煮飲汁至良。或云:主腹中生瘡及疝瘕。《七卷經》云:損人,不可長食。孟詵云:大蒜,熱,除風殺蟲毒瓦斯。今按:損害物,和名已比留。
64 葫 《本草》云:味辛,溫,有毒,散癰腫飡瘡,除風邪,殺毒瓦斯。獨子者亦佳。歸五髒,久食傷人,損目明。《陶注》云:葫為大蒜,蒜為小蒜,俗人作齏,以啖膾肉,損性伐命,莫此之甚。《拾遺》云:葫大蒜去水惡、瘴氣,除風濕,破冷氣。爛 癖,伏邪惡,宣通溫補,無已加之。初食不利目,多食卻明,使毛髮白。合皮截卻兩頭吞之名為內灸。崔禹云:味辛●缺字:刺韭,大溫,殺鬼毒諸氣。雲獨子者曰葫,少者如百合。片者曰蒜,以作齏;合蟲魚肉鳥食之為快味。或云久食損性伐命者,今常啖之無有損,是事為不可信耳。但服藥曰慎闢之。馬琬云:不益藥性,若直爾啖之,亦應通氣。《千金方》云:多食生葫,行房傷肝氣,令人面色無。今按:損害物、和名於保比留。
65 蜀椒 《本草》云:味辛,大熱,有毒,主邪氣咳逆,溫中,下氣,逐骨節皮膚肌寒溫痺痛,除五髒六腑寒冷,心腹留飲宿食腸 下利, 結,水腫,黃膽,鬼注,蠱毒,殺蟲魚,久服頭不白。輕身,增年,堅齒發,耐寒暑。崔禹云:食之溫中五髒六腑冷風。孟詵云:除客熱,不可久食,鈍人性靈。《養生要集》云。椒,閉口及色白者,食蒸殺人。今按:損害物,和名不佐波之加美。
66 菊 《本草》云:味苦甘,平,無毒,主風頭,頭眩,腫痛,目欲脫,淚出,皮膚死肌,惡風,濕痺痛,去來陶陶,胸中煩熱,安腸胃,利五髒,調四肢,久服輕身延年耐老。崔禹云:仙經以菊為妙藥,吳孺子三月三日生,生日常摘菊苗蒸煮啖之,遇於青歸子,俱共游於芳壺,一云石台,遂乘於紫雲,升於青天。大補,成好,啖其花頭不白筋不●缺字:疒即之。和名支久。

跋》

1 半井氏藏有《醫心方》二部,一為卷子本,蓋是永觀中丹波康賴所撰進原本,而間以他本補綴之,卷末有女醫博士光成跋。一為粘葉本,即臨寫卷子本者。而卷子本之 蝕叵讀者可據以補完也。惜此本乙卯冬罹池魚之災,獨卷子本官有雕刻之舉得以全然存於今日,殆亦非偶然。但粘葉本卷末記撰進歲月及康賴猝日壽數是他書所不載,唯此可據以徵信,則真為可貴重。故今影刻二跋以示同好云。安政丁巳重五福山源立之。
2 是書校刊未全,不幸會臣琰先人謝世。未及,臣佶先人亦複相繼見背。不肖等慟哭之餘,竊恐是刻之遷延不果,無以報二先人於地下。既而,不肖等承乏忝襲先職,乃孤陋不自揣,敢任校佳之佳之責,而二三子亦皆密勿從事,始能畢功。櫻愉札記則小島尚真、高島久貫、澀江全善、森立之、佐藤萇等最與有力焉。既而,尚真、全善先沒,而久貫、立之等專任其責,唯是,此書之成。距今九百年所,其所援引各書並系唐人舊帙。在今日大率散逸不傳,或者其所依之本派別不一,或者今本經後人刪改,猝難証明。矧乃其間字畫僻異、不易識別者有之,文義晦澀、不易讀定者有之;簡斷墨闇、不可複問者有之。今不敢苟且遷就,妄為之說。半井氏所藏,別有延慶舊抄冊子本,其第二十五、二十六、二十八卷系延享四年和氣成庸所補抄,校以是本,亦互相出入,則爰從而疏記之。櫻愉第三十卷末記是書撰進歲月及其猝歲月日,亦足以補史氏之缺,則並附刻以資考鏡。他仁和王府所藏凡十六卷,舊藏零本凡四卷,亦時有異同。今皆一一條舉之。若夫微作徵、率作●缺字:亠䜌十 、暑作署、覆作覆、棗作𠐇、狗作𮏛及偏旁之木手並通、艸頭、竹頭之互用。凡皆文本異構,非關指義,則均不敢辭費。櫻愉背記數條,一從原帙影摹以附後。至於背紙,有用當時牒狀者,有用具注歷本者,諸古記遺文散出,各處固多,考古者所不廢意者此類,與本書不相涉,一概濫載,極為不倫,則令皆從略。嗚呼,自二先人有斯舉,盍屢易裘葛其間存歿之感。有不堪 然者,臣琰臣佶自願聞見 陋,曾不足窺先業萬一,獨是數百年欲見而不得之珍,一朝發光,醫方之傳,可沿溯以得其津涯,則庶幾乎醫道之日以益明,盍不唯見二先人所以拳拳校刻是書之功之偉。抑亦昭代休明之運,舉一世而躋之於仁壽,其所沾被者遠矣。萬延紀元歲次上章 灘且月既望侍醫醫學教諭法眼多紀元琰,侍醫醫學教諭兼督務法眠多紀元佶拜手同識。
URN: ctp:ws287641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