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服飾類

《服飾類》[View] [Edit] [History]

·服飾》

1
服飾,章身之具也。《漢書》云:「五威將乘乾文車,駕坤六馬,背負鷩鳥之毛,服飾甚偉。」男女服飾截然不同,大率男樸女華。而宣統末之上海,男女乃皆趨於華矣。

皇帝服飾》

1
皇帝冬朝冠,薰貂為之,十一月朔至上元,用黑狐,上綴朱緯,頂三層,貫東珠各一,皆承以金龍各四,飾東珠如其數,上銜大珍珠一。夏朝冠,織玉草或藤竹絲為之,緣石青片金二層,裏用紅片金,或紅紗,上綴朱緯,前綴金佛,飾東珠十五,後綴舍林,飾東珠七,頂如冬朝冠。端罩,紫貂為之,十一月朔至上元,用黑狐,明黃緞裏,左右垂帶各二,下廣而銳,色與裏同。袞服,色用石青,繡五爪正面金龍四團,兩肩前後各一。其章,左日右月,前後萬壽篆文,間以五色雲。春秋袷,夏以紗,冬以裘,各惟其時。朝服,色用明黃,惟祀天用藍,朝日用紅,夕月用月白,披領及袖俱石青。冬用片金加海龍緣,夏用片金緣。繡文兩肩,前後正龍各一,腰帷行龍五,衽正龍一,襞積前後團龍各九,裳正龍二、行龍四,披領行龍二,袖端正龍各一。列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龍、華蟲、黼黻在衣,宗彝、藻火、粉米在裳,間以五色雲,下幅八寶平水。十一月朔至上元,披領及裳,俱表以紫貂,袖端薰貂,繡文兩肩,前後正龍各一,襞積行龍六,列十二章,俱在衣,間以五色雲。朝珠,用東珠一百有八,佛頭、記念、背雲、大小墜珍寶雜飾,各惟其宜,大典禮御之。惟祀天以青金石為飾,祀地珠用蜜珀,朝日用珊瑚,夕月用綠松石,雜色惟宜。縧皆用明黃色。朝帶之制二,皆明黃色。一用龍文金圓版四,飾紅寶石或藍寶石及綠松石,每具銜東珠五,圍珍珠二十。左右佩帉,淺藍及白各一,下廣而銳,中約鏤金圓結,飾寶如版,圍珠各三十。佩囊文繡、燧觿、刀削、結佩惟宜,縧皆明黃色,大典禮御之。一用龍文金方版四,其飾,祀天用青金石,祀地用黃玉,朝日用珊瑚,夕月用白玉,每具銜東珠五,佩帉及縧,惟祀天用純青,餘如圓版朝帶之制。中約圓結如版飾,銜東珠各四。佩囊純石青,左觿、右削,並從版色。吉服冠,冬用海龍、薰貂、紫貂,惟其時,上綴朱緯,頂滿花金座,上銜大珍珠一。夏織玉草或藤竹絲為之,紅紗綢裏,石青片金緣,上綴朱緯,頂如冬吉服冠。龍袍,色用明黃,領袖俱石青、片金緣,繡文金龍九,列十二章,間以五色雲。領前後正龍各一,左右及交襟處,行龍各一,袖端正龍各一。下幅八寶立水,裾左右開,棉、袷、紗、裘,各惟其時。吉服朝珠,珍寶隨所御。吉服帶,用明黃色,鏤金版四,方圓惟便,銜以珠玉雜寶,各從其宜。左右佩帉純白,下直而齊,中約金結如版飾,餘如朝帶。常服冠,紅絨結頂。常服褂,色用石青,花文隨所御,裾左右開。常服帶如吉服。乾隆辛未,欽定雨冠之制二。其一,頂崇而前簷深;其二,頂平而前簷敞,皆用明黃色。氈及羽緞、油綢,惟其時。雨衣之制六,皆明黃色。一如常服褂而長與袍稱,以油綢為之,不加裏,自衽以下加博焉。上襲重衣,領下為襞積,無袖,斜幅相比,上斂下遞豐,兩重均加掩襟,領及紐約皆青色。一以氈及羽緞為之,月白緞裏,領下為襞積,無袖,斜幅相比,上斂下遞豐,前加掩襟,領及紐約如衣色,或油綢為之,不加裏,紐約青色。一如常服褂而加領,長與袍稱,以氈及羽緞為之,月白緞裏,領及紐約如衣色。一如常服褂而袖端平,前施掩襠,油綢為之,不加裏,領用青羽緞,紐約青色,一如常服袍而加領,長與坐齊,以油綢為之,不加裏,袖端平,前加掩襠,領用青羽緞,紐約亦青色。雨裳之制二,皆用黃色。一左右幅相交,上斂下遞博,上前加淺帷為襞積,兩旁綴以紐約,青色,腰為橫幅,用石青布,兩末削為帶以繫之。一前為完幅,不加淺帷,均以油綢為之。行冠,冬以黑狐,秋以黑羊皮或青絨,均如常服冠之制,夏織藤竹絲為之,紅紗裏,緣如其色,上綴雨纓,頂及梁皆黃色,前綴珍珠一行。褂色用石青,長與坐齊,袖長及肘。行袍如常服,長減十之一,右裾短一尺,色及花文隨所御,棉袷紗裘,各惟其時。行帶,色用明黃,左右佩繫以紅香牛皮為之,飾金花文䤹銀環各三。佩帉以高麗布為之,視常服帶帉微闊而短,中約以香牛皮束,綴銀花文佩囊,明黃圓縧,飾珊瑚。結、削、燧、雜佩各惟其宜。行裳,色隨所用,左右各一,前平後中豐,上下斂,並屬橫幅,石青布為之,氈袷各惟其時,冬用鹿皮或黑狐為表。

皇子服飾》

1
皇子朝冠,冬用薰貂、青狐,惟其時,上綴朱緯,頂金龍二層,飾東珠十,上銜紅寶石。夏織玉草或藤竹絲為之。緣石青片金二層,裏用紅片金或紅紗,上綴朱緯,前綴舍林,飾東珠五,後綴金花,飾東珠四,頂如冬朝冠。端罩,紫貂為之,金黃緞裏。左右垂帶各二,下廣而銳,色與裏同。龍褂,色用石青,繡五爪正面金龍四團,兩肩前後各一,間以五色雲。朝服之制二,皆金黃色。一披領及裳皆表以紫貂,袖端薰貂,繡文兩肩前後正龍各一,襞行龍六,間以五色雲。一披領及袖皆石青,冬用片金,加海龍緣,夏用片金,緣繡文,兩肩前後正龍各一,腰帷行龍四,裳行龍八,披領行龍二,袖端正龍各一,下幅八寶平水。朝珠,不得用東珠,餘隨所用,縧皆金黃色。朝帶,色用金黃,金銜玉方版四,每具飾東珠四,中飾貓睛石一,左右佩縧如帶色。吉服冠,紅絨結頂。蟒袍,色用金黃,版飾惟宜,佩縧如帶色。雨冠、雨衣、雨裳,均用紅色,氈及羽紗、油綢惟其時。雨冠頂平而前簷敞,用藍布帶。雨衣,一如常服袍而袖端平,一如常服褂而加領,長與坐齊,均前施掩襠。雨裳,前為完幅,腰為橫幅,用石青布。自皇子以至宗室公,雨冠、雨裳之製並同,今不贅言。

親王以下服飾》

1
凡宗室有爵者之冠服,親王朝冠,與皇子同,端罩,青狐為之,月白緞裏,若賜金黃色者,亦得用之。補服,色用石青,繡五爪金龍四團,前後正龍,兩肩行龍。朝服蟒袍,藍及石青諸色隨所用,若賜金黃色者,亦得用之。吉服冠頂用紅寶石,若賜紅絨結頂者,亦得用之。餘皆如皇子。
2
親王世子朝冠,頂金龍二層,飾東珠九,上銜紅寶石。朝帶,色用金黃,金銜玉方版四,每具飾東珠三,左右佩縧如帶色,餘皆如親王。
3
郡王朝冠,頂金龍二層,飾東珠八,上銜紅寶石。夏朝冠,前綴舍林,飾東珠四,後綴金花,飾東珠三。補服,色用石青,繡五爪行龍四團,兩肩前後各一。朝帶,色用金黃,金銜玉方版四,每具飾東珠二,貓睛石一,左右佩縧如帶色,餘皆如親王。
4
子貝勒朝冠,頂金龍二層,飾東珠七,上銜紅寶石。夏朝冠,前綴舍林,飾東珠三,後綴金花,飾東珠二。補服,色用石青,前後繡四爪正蟒各一團。朝服、蟒袍不得用金黃色,餘隨所用。朝服通繡蟒文,皆四爪,蟒袍亦如之。朝珠,縧用石青色。朝帶,色用金黃,金銜玉方版四,每具飾東珠二,佩縧皆石青色,餘皆如郡王。
5
貝子朝冠,頂金龍二層,飾東珠六,上銜紅寶石。夏朝冠,前綴舍林,飾東珠二,後綴金花,飾東珠一。吉服冠,頂用紅寶石,皆戴三眼孔雀翎。補服,色用石青,前後繡四爪行蟒各一團。朝帶,色用金黃,金銜玉方版四,每具飾東珠一,餘皆如貝勒。
6
鎮國公朝冠,頂金龍二層,飾東珠五,上銜紅寶石。夏朝冠,前綴舍林,飾東珠一,後綴金花,飾綠松石一。吉服冠,入八分公用紅寶石,不入八分公用珊瑚,皆戴雙眼孔雀翎。端罩,紫貂為之,月白緞裏。補服,色用石青,前後繡四爪正蟒方補。朝帶,金銜玉方版四,每具飾貓睛石一,餘皆如貝子。
7
輔國公朝冠,頂金龍二層,飾東珠四,上銜紅寶石,餘皆如鎮國公。
8
鎮國將軍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東珠一,上銜紅寶石。補服,前後繡麒麟。吉服冠頂用珊瑚,餘皆視一品。
9
輔國將軍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小紅寶石一,上銜鏤花珊瑚。補服,前後繡獅。吉服冠頂用鏤花珊瑚,餘皆視二品。
10
奉國將軍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小紅寶石一,上銜藍寶石。補服,前後繡豹。吉服冠頂用藍寶石,餘皆視三品。
11
奉恩將軍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小藍寶石一,上銜青金石。補服,前後繡虎,惟衣裾四啟。帶用金黃色,凡宗室皆如之,覺羅帶用紅色。
12
自親王以下,冬行冠如冬吉服冠之制,氈、貂各惟其時,翎頂隨其所得用。夏行冠,織玉草或藤絲為之,上綴雨纓。行褂,色用石青,長與坐齊,袖長及肘。行袍如常服袍,減十之一,右裾短一尺,色隨所用,棉、袷、紗、裘,各惟其時。行帶,佩帉素布,視常服帶帉微闊而短,版飾惟宜,縧皆圓結,帶色金黃、石青各隨其所得用。行裳,藍及諸色隨所用,左右各一,前平後中豐,上下斂,並屬橫幅,氈、袷惟時,冬以皮為表。其制下達庶官,凡扈行者冠服並如之。
13
乾隆壬寅,奉旨,宗室王公子弟各給官頂,其餘閑散宗室,概予四品頂戴。

額駙服飾》

1
額駙,皇室、皇族之婿也,布差等。固倫額駙冠服,視貝子。吉服冠,頂用珊瑚,戴三眼孔雀翎。朝帶,色用石青或藍,金銜玉圓版四,每具飾東珠一,左右佩縧皆青石色。吉服帶,色用石青或藍。和碩額駙冠服,視鎮國公。吉服冠,頂用珊瑚,戴雙眼孔雀翎。朝帶,金銜玉圓版四,每具飾貓睛石一,餘皆同。郡主額駙冠服,視武一品,朝帶用鏤金圓版四,每具飾綠松石一。縣主額駙冠服,視武二品。郡君額駙冠服,視武三品。縣君額駙冠服,視武四品。朝帶,䤹金方鐵版四。鄉君額駙冠服,視武五品,朝帶視縣君額駙,餘皆同。若固倫額駙爵在貝子以上,和碩額駙爵在鎮國公以下,冠服各從其品,郡主額駙以下皆如之。
2
乾隆乙未,奉旨,在京公主所生之子,至十三歲時,如係固倫公主所生,即給予伊父固倫額駙品級,和碩公主所生,即給予伊父和碩額駙品級。

民爵服飾》

1
民爵者,異姓之公、侯、伯、子、男也。公朝冠冬用薰貂,十一月朔至上元,用青狐,文武一品以上皆同。頂鏤花金座,中飾東珠四,上銜紅寶石。端罩,貂皮為之,藍緞裏。補服,色用石青,前後繡四爪正蟒。朝服,藍及石青諸色隨所用。披領及袖俱石青,片金緣,冬加海龍緣。文武四品以上皆同。兩肩前後正蟒各一,腰帷行蟒四,中有襞積。裳行蟒八。十一月朔至上元,披領及裳俱表以紫貂,袖端薰貂,文三品、武二品以上皆同。兩肩前後正蟒各一,襞積行蟒四,皆四爪。曾賜五爪蟒緞者,亦得用之。朝珠,珊瑚、青金、綠松、蜜珀隨所用,雜飾惟宜,縧用石青色。文五品、武四品以上,及京官翰詹科道、侍衛、國子監、太常寺、光祿寺、鴻臚寺有職掌官皆得用。朝帶,色用石青或藍,鏤金銜玉圓版四,每具飾貓睛石一,佩帉下廣而銳。吉服冠頂用珊瑚。蟒袍,藍及石青諸色隨所用,通繡九蟒。吉服帶,佩帉下直而齊,版飾惟宜。雨冠、雨衣及裳,均用紅色。
2
侯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東珠三,上銜紅寶石。朝帶,鏤金銜玉圓版四,每具飾綠松石一,餘皆如公。
3
伯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東珠二,上銜紅寶石。朝帶,鏤金銜玉圓版四,每具飾紅寶石一,餘皆如侯。
4
子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東珠一,上銜紅寶石。補服,前後繡麒麟。吉服冠,頂用珊瑚,餘皆視一品。
5
男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小紅寶石一,上銜鏤花珊瑚。補服,前後繡獅。吉服冠,頂用鏤花珊瑚,餘皆視二品。

文武品官服飾》

1
文武品官者,京外文武正、從一品至未入流之官也。文一品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東珠一,下銜紅寶石。補服,前後繡鶴,惟都御史繡獬豸。朝帶,鏤金銜玉方版四,每具飾紅寶石一,餘皆如公。武一品補服,前後繡麒麟,餘皆如文一品。
2
文二品朝冠,冬用薰貂,十一月朔至上元用貂尾,文三品以上皆同。頂鏤花金座,中飾小紅寶石一,上銜鏤花珊瑚。補服,前後繡錦雞。朝帶,鏤金圓版四,每具飾紅寶石一。吉服冠,頂用鏤花珊瑚,餘皆如文一品。武二品,補服,前後繡獅,餘皆如文二品。
3
文三品,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小紅寶石一,上銜藍寶石。補服,前後繡孔雀,惟副都御史及提法使繡獬豸。朝帶,鏤花金圓版四。吉服頂用藍寶石,餘皆如文二品。文三品以上有職掌大臣,許穿貂皮朝服,此外不得濫用。武三品朝冠,冬惟用薰貂。文四品以下皆同。補服,前後繡豹,餘皆如文三品,惟朝服無貂緣,且無端罩。一等侍衛孔雀翎,端罩猞猁孫為之,間以貂皮,月白緞裏,餘皆如武三品。
4
文四品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藍石一,上銜青金石。補服,前後繡雁。朝帶,銀銜鏤花金圓版四。吉服冠,頂用青金石。蟒袍通繡八蟒,皆四爪。四品以下,惟京堂翰詹科道,得用端罩,猞猁孫為之,間以貂皮,月白緞裏。武四品,補服,前後繡虎,餘皆如文四品。二等侍衛孔雀翎。端罩,紅豹皮為之,素紅緞裏。朝服,翦絨緣,色用石青,通身雲緞,前後方襴行蟒各一,腰帷行蟒四,中有襞積,領袖俱石青糚緞,冬夏皆用之,餘皆如武四品。
5
文五品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小藍寶石一,上銜水晶。補服,前後繡白鷴,惟監察御史繡獬豸。朝服,片金緣,文武七品以上皆同。色用石青,前後方襴行蟒各一,中有襞積,領袖俱石青糚緞,冬夏皆用之。朝帶,銀銜金圓版四。吉服冠,頂水晶,餘皆如文四品。文五品以上,得掛朝珠,騎馬拴踢胸,惟翰詹科道,不論品級,均得掛之。武五品,補服,前後繡熊,餘皆如文五品,惟無朝珠。三等侍衛戴孔雀翎,端罩,黃狐皮為之,月白緞裏。朝服如文五品之制,惟用翦絨緣,餘皆如武五品,惟得用朝珠。
6
文六品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小藍寶石一,上銜硨磲。補服,前後繡鷺鷥。朝帶,銀銜玳瑁圓版四。吉服冠,頂用硨磲,餘皆如文五品,惟無朝珠。武六品,補服,前後繡彪,餘皆如文六品。藍翎侍衛戴藍翎,端罩、朝服、朝珠均如三等侍衛,餘皆如武六品。
7
文七品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小水晶一,上銜素金。補服,前後繡鸂鷘。朝帶,素圓版四。吉服冠,頂用素金。蟒袍通繡五蟒,皆四爪,餘皆如文六品。武七品,補服如武六品,餘皆如文七品。
8
文八品朝冠,頂鏤花金座,上銜花金。補服,前後繡鵪鶉。朝服,用石青雲緞,無蟒,領袖皆青倭緞,中有襞積,冬夏皆用之。朝服,銀銜明羊角圓版四。吉服冠,鏤花金頂,餘皆如文七品。武八品,補服,前後繡犀牛,餘皆如文八品。
9
文九品朝冠,頂鏤花金座,上銜花銀。補服,前後繡練雀。朝帶,銀銜烏角圓版四。吉服冠,鏤花銀頂,餘皆如文八品。武九品,補服,前後繡海馬,餘皆如文九品。
10
未入流冠服制如九品。
11
凡雨冠,民公、侯、伯、子、男,一、二、三品文武官,御前侍衛,乾清門侍衛,尚書房翰林,南書房翰林,奏事處,批本處行走人員,皆用紅色。四五六品文武官雨冠,中用紅色,緣用青色。七、八、九品文武官,凡有頂人員雨冠,中用青色,緣用紅色。凡緣,皆前二寸五分,後五寸。軍民雨冠用青色。凡雨衣、雨裳,民公、侯、伯、子、男、文武一品以上官,御前侍衛,各省巡撫,皆用紅色。二品以下文武官,下至軍民,皆用青色。其明黃色行褂,則領侍衛內大臣、御前大臣、侍衛班長、護軍統領、健銳營翼領及凡諸臣之蒙賜者,皆得服之。
12
文五品以下,惟都察院衙門、提法司衙門各官,不論品級,朝服披領,均得用糚緞蟒緞貂皮。如上賜或王貝勒賞給者,亦准其服用。

士庶服飾》

1
舉、貢、生、監謂之士,其他雜項謂之庶。會試中式貢士朝冠,頂鏤花金座,上銜金三枝九葉。吉服冠,頂用素金。舉人吉服冠,頂鏤花銀座,上銜金雀。袍,青綢為之,藍緣,披領如袍飾,帶如文八品。吉服冠,頂銀座,上銜素金。貢生吉服冠,鏤花金頂,餘皆如舉人。監生吉服冠,素銀頂,餘皆如貢生。生員吉服冠,頂鏤花銀座,上銜銀雀。袍,藍綢為之,青緣,披領如袍飾,帶如文九品,吉服冠頂如監生。外郎、耆老冠頂以錫。從耕農官,袍,青絨為之,頂同八品。補服,色用石青,前後繡彩雲捧日。袍,青絹為之,上加披領,腰為襞積,不加緣,月白絹裏。祭祀文舞生,冬冠,騷鼠為之,頂鏤花銅座,中飾方銅,鏤葵花,上銜銅三角,如火珠形。袍,綢為之,其色,南郊用石青,北郊用黑,祈穀壇、太廟、社稷壇、朝日壇、帝王廟、文廟、先農壇、太歲壇,俱用紅,夕月壇用月白。前後方襴,銷金葵花。帶,綠綢為之。武舞生,頂上銜銅三稜,如古戟形。袍,綢為之,通銷金葵花,餘具如文舞生袍之制,帶如文舞生。祭祀執事人,袍,綢為之,其色,南郊用石青,北郊用黑,不加緣,太廟、先農壇、太歲壇,俱用青色,藍緣,祈穀壇、社稷壇、朝日壇、帝王廟,俱用青色,石青緣,夕月壇用青色,月白緣,帶如文舞生。樂部樂生,冠頂鏤花銅座,上植明黃翎。袍,紅緞為之。一前後方襴繡黃鸝,中和韶樂部樂生執戲竹人服之。一通織小團葵花,丹陛大樂諸部樂生服之。帶,綠雲緞為之。鹵簿輿士,冬冠,以豹皮及黑氈為之,頂鏤花銅座,上植明黃翎。袍如丹陛大樂諸部樂生,帶如祭祀文舞生。鹵簿護軍,袍,石青緞為之,通織金壽字,片金緣。領及袖端,俱織金葵花。鹵簿校尉冬冠,平簷,頂素銅,上植明黃翎,袍及帶如鹵簿輿士。
2
皇太后、皇后服飾
3
皇太后、皇后冬朝冠,薰貂為之,上綴朱緯,頂三層,貫東珠各一,皆承以金鳳,飾東珠各三,珍珠各十七,上銜大東珠一,朱緯。上週綴金鳳七,飾東珠各九,貓睛石一,珍珠各二十一。後金翟一,飾貓睛石一,珍珠十六。翟尾垂珠,凡珍珠三百有二,五行二就,每行大珍珠一,中間金銜青金石結一,飾東珠珍珠各六,末綴珊瑚。冠後護領垂明黃縧二,末綴寶石,青緞為帶。夏朝冠,青絨為之,餘皆如冬朝冠。金約,鏤金雲十三,飾東珠各一,間以青金石,紅片金裏,後繫金銜綠松石結,貫珠下垂,凡珍珠三百二十四,五行三就,每行大珍珠一,中間金銜青金石結二,每具飾東珠、珍珠各八,末綴珊瑚。耳飾,左右各三,每具金龍銜一等東珠各二。吉服冠頂用東珠。
4
朝褂之制三,皆石青色,片金緣。一繡文前後立龍各二,下通襞積,四層相間,上為正龍各四,下為萬福萬壽。一繡文前後正龍各一,腰帷行龍四,中有襞積,下幅行龍八。一繡文前後立龍各二,中無襞積,下幅八寶平水。領後皆垂明黃縧,其飾珠寶惟宜。
5
朝袍之制三,皆明黃色。一披領及袖皆石青片金,加貂緣,肩上下襲朝褂處亦加緣。繡文金龍九,間以五色雲,中有襞積。下幅八寶平水。披領行龍二,袖端正龍各一,袖相接處,行龍各二。一披領及袖皆石青,冬用片金,加海龍緣,夏用片金緣,肩上下襲朝褂處,亦加緣。繡文前後正龍各一,兩肩行龍各一,腰帷行龍四,中有襞積,下幅行龍八。一領袖片金加海龍緣,夏片金緣,中無襞積,裾後開,餘俱如貂緣朝袍之制。領後垂明黃縧,飾珠寶惟宜。領約,鏤金為之,飾東珠十一,間以珊瑚,兩端垂明黃縧二,中各貫珊瑚,末綴綠松石各二。
6
朝珠三盤,東珠一,珊瑚二,佛頭、記念、背雲、大小墜珠寶雜飾惟宜。縧皆明黃色,綵帨綠色,繡文為五穀豐登。佩箴管、縏袠之屬,縧皆明黃色。
7
冬朝裙,片金加海龍緣,上用紅織金壽字緞,下石青行龍糚緞,皆正幅,有襞積。夏朝裙,片金緣,緞、紗各惟其時。
8
龍褂二,皆石青色。一繡文五爪金龍八團,兩肩前後正龍各一,襟行龍四,下幅八寶立水,袖端行龍各二。一下幅及袖端不施章采。龍袍三,色用明黃,領袖皆石青。一繡文金龍九,間以五色雲,福壽文采惟宜,下幅八寶立水,領前後正龍各一,左右及交襟處行龍各一,袖如朝袍,裾左右開。一繡文五爪金龍八團,兩肩前後正龍各一,襟行龍四,下幅八寶立水。一下幅不施章采。
9
吉服,朝珠一盤,珍寶隨所御,縧皆明黃色。
10
皇貴妃、貴妃、妃嬪服飾
11
皇貴妃朝冠,頂三層,貫東珠各一,皆承以金鳳,飾東珠各三,珍珠各十七,上銜大珍珠一。朱緯上週綴金鳳七,飾東珠各九,珍珠各二十一。後金翟一,飾貓睛石一,珍珠十六,翟尾垂珠,凡珍珠一百九十二,三行二就,中間金銜青金石結一,飾東珠、珍珠各四,末綴珊瑚。冠後護領垂明黃縧二,末綴寶石。青緞為帶,金約,鏤金雲十二,飾東珠各一,間以珊瑚。紅片金裏,後繫金銜綠松石結,貫珠下垂,凡珍珠二百有四,三行三就,中間金銜青金石結二,每具飾東珠、珍珠各六,末綴珊瑚。耳飾左右各三,每具金龍銜二等東珠各二。領約,鏤金為之,飾東珠七,間以珊瑚,兩端垂明黃縧二,中各貫珊瑚,末垂珊瑚各二。朝珠三盤,蜜珀一,珊瑚二。龍褂,色用石青,繡文五爪金龍八團,兩肩前後正龍各一,襟行龍四,下幅八寶立水,袖端行龍各二。龍袍,色用明黃,領袖皆石青,繡文金龍九,間以五色雲,福壽文釆惟宜,下幅八寶立水。領前後正龍各一,左右及交襟處,行龍各一,袖如朝袍,裾左右開。吉服朝珠一盤,珍寶隨所御,縧明黃色,餘皆如皇后。
12
貴妃冠服垂縧,皆金黃色,袍色亦用金黃,餘皆如皇貴妃。
13
妃朝冠,頂二層,貫東珠各一,皆承以金鳳,飾東珠共九,珍珠各十七,上銜貓睛石。朱緯上週綴金鳳五,飾東珠各七,珍珠各二十一,後金翟一,飾貓睛石一,珍珠十六,翟尾垂珠,凡珍珠一百八十八,三行二就,中間金銜青金石結一,飾東珠、珍珠各四,末綴珊瑚。冠後護領垂金黃縧二,末綴寶石。青緞為帶。金約,鏤金雲十一,飾東珠各一,間以青金石,紅片金裏。後繫金銜綠松石結,貫珠下垂,凡珍珠一百九十七,三行二就,中間金銜青金石結二,每具飾東珠、珍珠各六,末綴珊瑚。耳飾,左右各三,每具金龍銜三等東珠各二。綵帨繡文。龍褂繡文為雲芝瑞草。吉服冠,頂用碧玉、亞玉,餘皆如貴妃。
14
嬪朝冠,頂二層,貫東珠各一,皆承以金翟,飾東珠共九,珍珠各十七,上銜石羅子。朱緯,上週綴金翟五,飾東珠各五,珍珠各十九,後金翟一,飾珍珠十六,翟尾垂珠,凡珍珠一百七十二,三行二就,中間金銜青石結一,飾東珠珍珠各三,末綴珊瑚。冠後護領垂金黃縧二,末綴寶石。青緞為帶。金約,鏤金雲八,飾東珠各一,間以青金石。紅片金裏,後繫金銜綠松石結,貫珠下垂,凡珍珠一百七十七,三行二就,中間金銜青金石結二,每具飾東珠珍珠各四,末綴珊瑚。耳飾,左右各三,每具金龍銜四等東珠各二。朝珠三盤,珊瑚一,蜜珀二。綵帨不繡花文。龍褂繡文,兩肩前後正龍各一,襟夔龍四。袍皆用香色,餘皆如妃。

皇子福晉服飾》

1
福晉者,皇子、親郡王世子之妃也。皇子福晉朝冠,頂鏤金三層,飾東珠十,上銜紅寶石,朱緯,上週綴金孔雀五,飾東珠各七,小珍珠三十九,後金孔雀一,垂珠三行二就,中間金銜青金石結一,飾東珠各三,末綴珊瑚。冠後護領垂金黃縧二,末亦綴珊瑚。青緞為帶,金約,鏤金雲九,飾東珠各一,間以青金石,紅片金裏。後繫金銜青金石結,貫珠下垂,三行三就,中間金銜青金石結二,每具飾東珠、珍珠各四,末綴珊瑚。耳飾,左右各三,每具金雲銜珠各二。
2
朝褂,色用石青,片金緣,繡文前行龍四,後行龍三,領後垂金黃縧,雜飾惟宜。朝袍用香色,披領及袖皆石青,冬用片金,加海龍緣,夏用片金緣,肩上下襲朝褂處,亦加緣。繡文前後正龍各一,兩肩行龍各一,襟行龍四,披領行龍二,袖端正龍各一,袖相接處行龍各二。裾後開。領後垂金黃縧,雜飾惟宜。領約,鏤金為之,飾東珠七,間以珊瑚,兩端垂金黃縧二,中各貫珊瑚,末綴珊瑚各二。朝珠三盤,珊瑚一,蜜珀二,縧皆金黃色。綵帨月白色,不繡花文,結佩惟宜,縧皆金黃色。冬朝裾,片金加海龍緣,上用紅緞,下石青行龍粧緞,皆正幅,有襞積。夏朝裙,片金緣,緞、紗各惟其時。吉服冠,頂用紅寶石。吉服褂,色用石青,繡五爪正龍四團,前後兩肩各一。蟒袍用香色,通繡九龍。吉服朝珠一盤,珍寶隨所御,縧金黃色。

福晉以下服飾》

1
親王福晉吉服褂,繡五爪金龍四團,前後正龍,兩肩行龍,餘皆如皇子福晉。
2
親王世子福晉朝冠,頂鏤金二層,飾東珠九,上銜紅寶石,朱緯,上週綴金孔雀五,飾東珠各六,後金孔雀一,垂珠三行二就,中間金銜青金石結一,東珠各三,末綴珊瑚。冠後護領垂金黃縧二,末亦綴珊瑚。金約,鏤金雲八,飾東珠各一,間以青金石,後繫金銜青金石結,貫珠下垂,三行三就,中間金銜青金石結二,每具飾東珠、珍珠各四,末綴珊瑚。餘皆如親王福晉。
3
郡王福晉朝冠,頂鏤金二層,飾東珠八,上銜紅寶石,朱緯,上週綴金孔雀五,飾東珠各五,後金孔雀一,垂珠三行二就,中間金銜青金石結一,末綴珊瑚。冠後護領垂金黃縧二,末亦綴珊瑚。金約,鏤金雲八,飾東珠各一,間以青金石,後繫金銜青金石結,貫珠下垂,三行二就,中間金銜青金石結二,末綴珊瑚。吉服褂,繡五爪行龍四團,前後兩肩各一。餘皆如世子福晉。
4
貝勒夫人朝冠,頂鏤金二層,飾東珠七,上銜紅寶石,朱緯,上週綴金孔雀五,飾東珠各三,後金孔雀一,垂珠三行二就,中間金銜青金石結一,末綴珊瑚。冠後護領,垂石青縧二,末綴珊瑚。金約,鏤金雲七,飾東珠各一,間以青金石,後繫金銜青金石結,貫珠下垂,三行三就,中間金銜青金石結二,末綴珊瑚。朝褂,繡四爪蟒,領後垂石青縧。朝袍,藍及石青諸色隨所用。領袖,冬用片金,加海龍緣,夏用片金緣,繡四爪蟒。領後垂石青縧。領約、朝珠、綵帨縧皆石青色。吉服褂,前後繡四爪蟒各一團。蟒袍,藍及石青諸色隨所用,通繡九蟒。餘皆如郡王福晉。
5
貝子夫人朝冠,頂鏤金二層,飾東珠六。金約,鏤金雲六。吉服褂,前後繡四爪行蟒各一團。餘皆如貝勒夫人。
6
鎮國公夫人朝冠,頂鏤金二層,飾東珠五。金約,鏤金雲五。吉服褂,繡花八團。餘皆如貝子夫人。
7
輔國公夫人朝冠,頂鏤金二層,飾東珠四。金約,鏤金雲四。餘皆如鎮國公夫人。
8
鎮國將軍夫人冠服,均視一品命婦。
9
輔國將軍夫人冠服,均視二品命婦。
10
奉國將軍淑人冠服,均視三品命婦。
11
奉恩將軍恭人冠服,均視四品命婦。

公主以下服飾》

1
公主以下至鄉君,皇室、皇族之女也。固倫公主冠服,制如親王福晉。和碩公主朝冠、金約,制如親王世子福晉,餘皆如固倫公主。郡主朝冠、金約,制如郡王福晉,餘皆如和碩公主。縣主朝冠、金約,制如貝勒夫人。吉服褂,制如郡王福晉,餘皆如郡主。郡君朝冠、金約,制如貝子夫人。朝褂、朝袍、領約、朝珠、綵帨、吉服褂、蟒袍,均如貝勒夫人,餘如縣主。縣君朝冠、金約,制如鎮國公夫人。吉服褂,制如貝子夫人,餘皆如郡君。鎮國公女鄉君朝冠、金約,制如輔國公夫人。吉服褂,制如鎮國公夫人,餘皆如縣君。輔國公女鄉君,朝冠頂鏤金二層,飾東珠三,金約,鏤金雲三,餘皆如鎮國公女。

民爵夫人服飾》

1
民爵夫人者,異姓公侯伯子男之妻也。公夫人冬朝冠,薰貂為之,頂鏤花金座,中飾東珠四,上銜紅寶石,前綴金簪三,飾以珠寶,護領縧用石青色。金約,青緞為之,中綴鏤金火焰,飾珍珠一,左右金龍鳳各一,後垂青緞帶二,紅片金裏。耳飾,左右各三,每具金雲銜珠各二。朝褂,色用石青,片金緣,繡文,前行蟒二,後行蟒一,領後垂石青,雜飾惟宜。朝袍,藍及石青縧諸色隨所用。披領及袖,皆石青。冬用片金,加海龍緣,夏用片金緣。繡文,前後正蟒各一,兩肩行蟒各一,襟行蟒四,中無襞積。披領行蟒二,袖端正蟒各一,袖相接處,行蟒各二。後垂石青縧,雜飾惟宜。領約,鏤金為之,飾紅藍小寶石五,兩端垂石青縧二,中各貫珊瑚,末綴珊瑚各二。朝珠三盤,珊瑚、青金、綠松石、蜜珀隨所用,雜飾惟宜。縧用石青色。綵帨月白色,不繡花文。冬朝裙,片金加海龍緣,上用紅緞,下石青行蟒糚緞,皆正幅,有襞積。夏朝裙,片金緣,緞、紗各惟其時。吉服冠,薰貂為之,頂用珊瑚。吉服褂,色用石青,繡花文,團蟒。袍,藍及石青諸色隨所用,通九蟒,皆四爪。
2
侯夫人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東珠三,上銜紅寶石,餘皆如公夫人。
3
伯夫人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東珠二,上銜紅寶石,餘皆如侯夫人。
4
子夫人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東珠一,上銜紅寶石,餘皆如伯夫人。
5
男夫人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紅寶石一,上銜鏤花紅珊瑚。吉服冠,頂鏤花珊瑚。餘皆如子夫人。

命婦服飾》

1
命婦,文武品官之妻也。一品命婦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東珠一,上銜紅寶石,餘皆如公夫人。二品命婦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紅寶石一,上銜鏤花珊瑚。吉服冠,頂鏤花珊瑚。餘皆如一品命婦。三品命婦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紅寶石一,上銜藍寶石。吉服冠,頂用藍寶石。餘皆如二品命婦。四品命婦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小藍寶石一,上銜青金石。朝袍,片金緣,繡文,前後行蟒各二,中無襞積,後垂石青縧,雜飾惟宜。朝裙,片金緣,上用綠緞,下石青行蟒糚緞,皆正幅,有襞積。吉服冠,頂用青青金石。蟒袍通八蟒,皆四爪。餘皆如三品命婦。五品命婦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小藍寶石一,上銜水晶。吉服冠,頂用水晶。餘皆如四品命婦。六品命婦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小藍寶石一,上銜硨磲。吉服冠,頂用硨磲。餘皆如五品命婦。七品命婦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小水晶一,上銜素金。吉服冠,頂用素金,蟒袍通五蟒,皆四爪。餘皆如六品命婦。

詔定官民服飾》

1
國朝冠服,純用遼、金、元遺制,論者皆能言之。而太祖即位盛京,已有旨更定章服。世祖初定鼎時,尚沿明制。順治丁亥,諭范文程、剛林、祁充格曰:「文職衙門不可無領袖,今爾衙門較前改大,爾三人可用珠頂玉帶。」
2
國初,牧令之坐堂及下鄉也,亦襲明代衣冠之舊。蓋不如是,則人民不能知其為官,抗不服從耳,後始以漸改革。
3
是年十一月,復詔定官民服飾之制,削髮垂辮。於是江蘇男子,無不箭衣小袖,深鞋緊襪,非若明崇禎末之寬衣大袖,衣寬四尺,袖寬二尺,襪皆大統,鞋必淺面矣。即幼童,亦加冠於首,不必逾二十歲而始冠也。
4
國初,人民相傳,有生降死不降,老降少不降,男降女不降,妓降優不降之說。故生必從時服,死雖古服無禁;成童以上皆時服,而幼孩古服亦無禁;男子從時服,女子猶襲明服。蓋自順治以至宣統,皆然也。猶不解妓降優不降之說,及國初秀才、舉人之猶服明服耳。
5
高宗、仁宗垂意服飾
6
高宗在宮,嘗屢衣漢服,欲竟易之。一日,冕旒袍服,召所親近曰:「朕似漢人否?」一老臣獨對曰:「皇上於漢誠似矣,而於滿則非也。」乃止。
7
或曰,巴克什達海庫爾纏嘗勸高宗用明代服飾,高宗曰:「我輩若寬衣大袖,則左佩弓,右挾矢,忽遇碩翁科羅巴圖魯勞薩,挺身突入,能禦之乎?我國士卒初有幾何,因嫻於騎射,所以野戰則克,攻城則取,天下盛稱我兵,曰立則不動搖,進則不回顧也。」
8
列朝鑒於北魏之崇效漢俗,因以自弱,故力欲保存其固有尚武之俗。康熙以後,八旗子弟漸有不習騎射即於文弱者。聖祖迭加申飭,垂為厲戒,後且及於婦女。乾隆己卯,高宗諭曰:「此次閱選秀女,竟有倣漢人妝飾者,實非滿洲風俗。在朕前尚爾如此,其在家,恣意服飾,更不待言。嗣後但當以純樸為貴,斷不可任意妝飾。」此一事也。乙未又諭曰:「旗婦一耳帶三鉗,原係滿洲舊風,斷不可改節。朕選看包衣佐領之秀女,皆帶一墜子,並相沿至於一耳一鉗,則竟非滿洲矣,立行禁止。」此又一事也。嘉慶甲子,仁宗諭曰:「今鑲黃旗漢軍應選秀女,內纏足者竟至十九人,殊為非是。此次傳諭後,仍有不遵循者,定將秀女父兄照違制例治罪。」此又一事也。

服飾沿革》

1
國初,袍褂有用紅綠組繡者。其後吉服用紺,素服用青,無他色矣。康熙朝花樣,有富貴不斷、江山萬代、歷元五福諸名目,又有暗紋蟒服,如宮制蟒袍而卻組繡者。袍褂皆用密線縫紉,行列如繪,謂之實行。袖間皆用熨摺如線,滿語名曰赫特赫。後惟蟒袍尚用之,他服則無之矣。
2
燕居無著行衣者。自傅文忠公征金川歸,喜其便捷,名得勝褂,其後無論男女,燕服皆著之。色料初尚天藍,乾隆中,尚玫瑰紫,末年,福文襄王好著深絳色,人爭效之,謂之福色。嘉慶時,尚泥金色,又尚淺灰色。夏日紗服皆尚棕色,貴賤皆服之。襯服初尚白色,嘉慶時,尚玉色,又有油綠色,國初皆衣之,殆沿前代綠袍之義。高宗惡其黯然近青色,禁之。嘉慶時,優伶皆用青色倭緞、漳絨等緣衣邊,以為美飾,如古深衣。奴隸輩皆以紅白鹿革為背子。
3
士大夫燕居,皆戴便帽,其製如暖帽而窄其簷,上用紅片錦或石青色,緣以臥雲,如葵花式,頂用紅絨結,頂後垂紅縵尺餘,老少貴賤皆冠之。惟老人夏日畏早涼,用青緞縫紉襯涼帽下,如帽頭狀,初不以為燕服也。至氊帽之尚沿明式,皆農夫、市販之服,人皆賤之。嘉慶時,盛行帽頭,蟠金線組繡其上,且有以明珠、寶石嵌之者,如古弁製,惟頂用紅絨結頂,稍異耳。士大夫皆冠之。春秋間徜徉市衢,欲求一紅纓綴冠者,未易見。氈帽,則以細毯為之,簷用紫黑色,或有綴金線蟠龍為飾者,非復往日樸素,為士大夫冬日之燕服。往日便帽之製,不復睹矣。

大內之服飾》

1
后、妃、主位以及宮眷之常衣,皆窄袖長袍,髻作橫長式可尺許,俗所謂把兒頭者是也。

江浙人之服飾》

1
江浙之服飾,不僅大異於北,即在南方,亦為特殊。蘇州風俗澆薄,康熙時之服飾,奇邪已甚,時有作吳下謠者,可想見之。謠云:「蘇州三件好新聞,男兒著條紅圍領,女兒倒要包網巾,貧兒打扮富兒形。一雙三鑲襪,兩隻高底鞋,到要准兩雪花銀。爹娘在家凍與餓,見之豈不寒心?誰個出來移風易俗,喚醒迷津,庶幾可以闢邪歸正,反樸還醇。」
2
光緒中葉以降至宣統,男子衣皆尚窄,袍衫之長可覆足,馬褂背心之短不及臍,凡有袖,取足容臂而已。帽尚尖,必撮其六摺,使頂尖如錐,戴之向前,輒半覆其額。其結小如豆,且率用藍色。腰巾至長,既結束,猶著地也,色以湖或白為多。
3
順、康時,婦女妝飾,以蘇州為最時,猶歐洲各國之巴黎也。朱竹垞嘗於席上為詞,贈妓張伴月,有句云:「吳歌《白紵》,吳衫白紵,只愛吳中梳裹。」
4
上海繁華甲於全國,一衣一服,莫不矜奇鬬巧,日出新裁。其間由樸素而趨於奢侈,固足證世風之日下,然亦有由繁瑣而趨於簡便者,亦足見文化之日進也。衣由寬腰博帶,變而為輕裾短袖,履由高底仄頭,變而為薄底闊面,皆於作事行路,良多利益。光緒末,暑則雕毛扇,寒則風帽、一口鐘。鵰毛扇價甚昂,一柄須十餘金,後則易之以五寸之紙摺扇,廉而且便,風帽、一口鐘亦易以大衣。此由繁瑣而趨於簡便之一端也。
5
光緒時,滬妓喜施極濃之胭脂,因而大家閨秀紛紛效尤,然實始於名妓林黛玉,蓋用以掩惡瘡之斑者也。自女學堂大興,而女學生無不淡妝雅服,洗盡鉛華,無復當年塗粉抹脂之惡態,北里亦效之。故女子服飾,初由北里而傳至良家,後則由良家而傳至北里,此其變遷之跡,極端相反者也。

汴人之服飾》

1
汴中男女衣服,喜用青、藍兩色土布,洋布極少,綢緞更稀。孩童則紅衣為多,甚至上下通紅,名曰十二紅。婦女則衣長袖大,褲必紮腿,然不著裙,髻圓足小,面抹濃粉。行路時,老幼均用拐杖拄之,或且策蹇以代步,宣統時猶然。

歸化人之服飾》

1
山西歸化城男女衣帽無別,惟女子以珊瑚、瑪瑙相累作墜。耳環長寸餘而下銳。卷黑布如筒,貫髮其中,垂於兩肩。亦有耳垂兩環者。項帶銀圈,或數珠。紅錦作帕,有以八字分貼項後者。習尚最重帽,以露頂為羞。

陝西人之服飾》

1
國初,漢中風俗尚白,男女皆以白布裹頭,或用黃絹,而加白帕其上,或謂為諸葛武侯帶孝,後遂相沿成俗。漢中太守滕某嚴禁之,始漸少。西鳳諸府亦然,而華州、渭南等處尤至。凡元旦吉禮,必用素冠白衣相賀也。

甘肅人之服飾》

1
甘肅地左僻,服飾樸素,尤甚於陝。光緒時,民皆衣褐,《孟子》所謂「褐寬博」是也。褐以羊毛織成,有粗細二種,粗者可禦寒,細者中有微孔,可袪暑。同、光間,回匪猖獗,左文襄公度隴,始申命將吏,闢道路,徠商旅,勸種棉,習織布,且自攜南方百蔬之種移植金城,於是甘人始得衣絮布矣。

太平人之服飾》

1
四川太平氣候和煦,與巴塘、裏塘相類。然以風多而寒,五月披裘,不以為異。衣非布帛,其取材也,粗者為羊毛所織之毪子,精者為羊領下白毛所織之氆氌。色尚紫,長短不一。女所服必長,以無袴也。衣亦有以呢或羽毛為之者,然絕少。至皮帽、革靴,非家富而充里正者,不能具也。
2
男女均喜以布帕包頭,以價廉耐久,且煖於帽也。婦女常衣,多青藍二色,如遇年節及慶賀事,則尚紅綠。衣寬博,不著裙,面不施脂粉,髮髻不籠以絲網。小兒未成童者,於項上荷銀圈,婦女亦多效之以為美觀。
3
女不梳沐,首如飛蓬。間亦有結辮之處女,然皆盤於首而不下垂。耳環較之內地大數倍,與戒指皆嵌珊瑚。手釧多以銀為之。胸懸蜜蠟串。亦衣皮,若暖,即卸之,圍於腰。

川西人之服飾》

1
川西之布拉克底部落、巴旺部落,男女服飾,與金川略同。惟未嫁女子無裙褲,上衣尤短窄,用麻枲、羊毛雜組若貫錢索數百條,長近尺許,束腰際,垂揜前陰,如簾箔然。取獸革裹其尻,股髀以下赤露無纖縷。風吹日曬,色若炙脯,貧富皆然。土人云,處女恥言裙袴,蓋必嫁後而始具也。

索倫達呼爾人之服飾》

1
索倫達呼爾人以麅頭為帽,雙耳挺然。披麅服,黃毳蒙茸。至夏,則婦女多跣足。

烏蘭察布盟人之服裝》

1
蒙古男婦之服相同,均甚寬大。男子衣色多藍紫,女子衣色多紅綠。靴帽之製,亦無分別。衣前後開衩。男婦就地遺矢,衣覆於地。冬之褲無襯,夜亦無被,臥時以足踢衣領,倒覆於身。然婦女亦能自製衣服。
2
烏蘭察布盟未嫁之女均梳辮,如壯男。既成婚,乃梳雙髻,盤兩耳旁,垂兩頰,以方二寸許之銀片夾之,上嵌珊瑚等物。額有護髮銀片一枚,後腦銀片大小各三,均鑲嵌珍寶。耳環下墜,練長尺許,下綴三小繐,如鞭鞘然。王公格格之護髮飾品,則以金製,耳環之外,又有抹額,以珠鑽、珊瑚綴結而成,光耀奪目。貧者護髮以銀片,無鑲嵌,亦有以白銅嵌色石、玻璃而成者,亦奇麗可觀。婦女妝飾均運自歸化。
3
男女胸前皆置一佛,曰懷中佛,男以銅製,女以布製。苟有獲罪於其佛者,則視為不共天日之仇。佛之外又有牟尼珠一二串不等,晨起必手牟尼,閉目叩齒,誦佛號數百遍。
4
喇嘛衣尚黃紫,位尊者首無緯暖帽,頂覆黃緞,式如牛角,角尖披散黃絨,馬褂外套皆黃緞,履官靴。次者帽平頂,頂亦黃緞,間有紅緞者。位低之喇嘛,通常服紫呢袍,黃帶束腰,誦經時外罩紫袈裟。

郭爾羅斯人之服飾》

1
內蒙古之郭爾羅斯人,大率有冠帶,冠上頂珠,青、黃、赤、白之色皆有之,台吉之多可以想見。其壯丁則曰奴才,無冠帶,派入札薩克府當差。札薩克任意賜各種頂戴,於是章服亦與齊民有別。台吉家之男丁,一墮地即為台吉,故台吉之增益無量。其奴才則台吉役之,札薩克役之,因無人權,則遁為喇嘛。喇嘛勢力貲產,無一不優勝於平民。青海蒙古則不然,盟長與旗主皆役使部眾,不論旗主封爵等級,部眾皆呼之曰王爺,稱各旗之福晉、命婦概曰王娘。然不得任意賞給頂帶。其於部眾,概謂之百姓。百姓有功,旗主稟由青海長官賞以頂翎,百姓可與長官直接也。惟章京之家,冒名頂替者多。家有章京,其兄弟子姪已成丁者,皆可代為章京。然有要事,仍須本身出以辦公,家屬不得代之。

新疆蒙人之服飾》

1
新疆蒙古人之禮服,同於滿人,喜著青色裲襠,冬襲素質羊裘,謂之勒楷得擺,周緣絨邊,副以青釧。男女冬夏單袴,出門,或貫以羊皮之褌。女子布袍無緣,綢繆緄佩,髮辮繁镺,耳環、腕釧、約指,多以金銀、珊瑚、珠寶為之,矜尚珇麗。婦人冠金純解帽,頂結紅絨或紅絲,長穗小幘,長袍瘦袂,接下長帔,婦人長袍如兩截衫,窄袖對衿,下截如圍裙曳地。郭注《方言》:「裙,俗人呼接下。」即此義也。外罩長袖裲襠,直衿鉤邊,周以編緒,此婦人禮服,有事必服之。童子冠式不一,製與滿、漢同。其貂皮冠謂之窩爾圖。式如官帽,頂綴紅絨毬,後簷開縫,綴綢帶四。

哈薩克人之服飾》

1
哈薩克之男女,所服之衣,貴賤不分。曰袷袢,圓襋窄袖,不結紐,長及於膝。男敝前衿,以左衽掩腋,束以皮帶,帶刻金銀,嵌珊瑚、珍寶諸石,左懸皮囊,右佩小刀。婦衣較長,當胸純以金絲編緒,綴以環鈕,衣之前後繁繫小囊,盛零物,便於取用,繽繽如也。
2
男女衣皆以黑色為上,白為次。雖盛夏,裨襦襂複,以蔽日光。春冬則外襲皮裘,厥名曰恫。富者以貂、獺、猞猁諸皮,貧者羊裘澤身,襯白布及五彩。禪襦有袖而無衿。女之屬衣,下圍之如繞領,其長曳地。男子著皮帔高帽,內襯幧頭。女之皮帽,方頂闊簷。嫁後,則以花巾斜絭於頭,逾一二載,其姑為易戴白布面衣,曰雀洛汁。其製以白布一方,斜紉如袋,巾首至於頦,而露其目,上覆白布圈,後帔襜襜然,下垂肩背,長二尺餘。望而知為婦裝也。
3
皮靴謂之玉底克,皮襪謂之黑斯,皮鞋謂之克必斯,皆以牛革為之。婦女較窄小。踵底之木,高二三寸,連鐵釘,踏地錚然作響。其入室也,脫之,置門外。室中人數,視履而知。婦女出門必乘騎,以花巾為帹,此古禮之廑存者。富女髮辮,金寶繽紛,面不施脂粉,喜著臂釧。左右各具一式,不必成雙。女耳貫珠環。婦人有面衣,去之不復著,惟以寶石、珍珠嵌於約指。有一指四五枚者。其頭人,以銀製約指,鐫回文名字其上,書立約券,多以此撫之為證。
4
兒童小帽,謂之克擺什,以五色絨絲組織之,上繫訓狐毛,曰玉庫爾,避邪祟也。年十三四,則以金絲緞及雜色綢布製為小幘,四時均加皮帔高帽,謂之突馬克。其上或用猞猁、貂狐之毛,或用羊皮,視家之貧富為之。其式六方,頂高三四寸,後帔長尺許,皆皮裏也。戴時,露口眼於外,冬日以禦霜雪。夏亦帽,無露頂者。
5
大小頭人進謁官長,皆呢邊紅纓大冠,有置翎頂於上者。

喀爾喀人之服飾》

1
青海之喀爾喀部人,男戴平笠,衣長領衣,兩耳穿寶石,手持經珠誦佛號。台吉惟讌會戴冠頂,常時服飾與齊民無二。婦女辮髮為兩,左右披於肩,裹以綵帛,下垂至趾。足曳,長衣大袖,以紅帕束之。項圍佛珠。口中終日喃喃,不事女紅。台吉之妻妾亦然,惟辮髮為蒙古裝,餘絕類藏民。至冬,男婦盡易毡褐、毳裘、羊皮帽。出入胸繫小銅佛。

綽羅斯人之服飾》

1
青海之綽羅斯多富人,其性貪而悍,好仇殺,歧視異族,無論貴賤,出入必佩刀械。男頂盤髻,毡帽聳其頂,足履革鞮,冬戴狐皮、猞猁猻諸皮之帽,披羊裘。婦女髮垂雙辮,以布約之,綴銀花、寶石為飾。頂上兩辮根,置珊瑚珠二,大如龍眼。

輝特人之服飾》

1
青海之輝特多富人,男女悉通漢語。男子青布紅綠帽,衣長袖,入內地,則效漢裝。婦女尚奢麗,四時衣飾富有。辮髮兩綹,以錦囊護之,綴以各種寶石、銀環、銅片。戴綵頂皮帽,衣五色布長領衣,垂長繡帶為尾。旗主之福晉及貴家妻女,織金為裳,繡以雲彩。福晉衣色杏黃,貴家多棗紅及紫色,聯珊瑚為絡,纍纍繞兩肩。本旗有慶弔大會,與商民集市之期,裙屐如雲,爛然炫目,如游霓裳羽衣之場,他旗無此奢華也。

西寧喇嘛之服飾》

1
西寧法台、僧綱、香錯、法司眾僧官等,著紅色袍、黃色袿或黃褙子,腰圍紅帶,或褂、袍、褙子皆紅,以綢為之。首戴平頂竹笠,糊以布,塗以漆,為金黃色,此為大禮帽也。其常帽則純用黃色,或黃底黑緣,如往日俗用一種小帽之式。相傳宗喀巴衣紫衣,其受戒時,以諸色染帽,不成,惟黃色立成,遂名為黃教,故黃教派帽尚黃。諸喇嘛不戴平頂笠帽,衣帶均與僧官同,而用布者多,此其平時之俗裝也。其袍以絳色布或紅氆氌為之,長幅闊袖,亦披袒右肩。袈裟紅色,袒右肩,惟禮佛升座說法用之。或不服袈裟,則以紅布長丈餘披於左肩,兩端交摺於右腋之下,露兩肘,無論法台、僧綱、香錯眾僧官及眾喇嘛皆然。寺僧皆吐蕃族,與西藏唐古忒同種,蓋本西藏分支也。

青海蒙番之服飾》

1
青海蒙番之頭人,有蒙長、番目二項。蒙長有事,戴禮帽,服袍褂,且作軍官裝。番目戴禮帽,仍寬袖長衣,或間用僧服。蒙長臥處,有被褥,或用絨單,或用羊毛氈。番目僅有一身衣服,日以為衣,夜以為被,無衾褥也。
2
蒙番皆有隨身之四寶。四寶者,藏佛,一也;駿馬,二也;番刀,三也;煙瓶,四也。佛像不一形,世所謂如來、觀音、羅漢、韋馱者咸備。人佩一像,或金銀所鑄,或寶石所琢,莫不形神宛然,各臻其巧。又有佩宗哈巴像者,則首戴蓮花帽,纓絡雙垂,兩掌大僅如米,手中念珠細如沙,竭目力始可辨,非良工不能造也。以金、銀、紫銅為匣,像在其中,而實以紅花,僅露其首。匣面有晶片,表裏瑩澈,可窺見也。匣有兩耳,貫以哈達,懸於項,垂及胸,行坐不離,為其最寶貴之物也。

青海喇嘛之服飾》

1
青海之紅教喇嘛皆有眷屬,或且同居於寺,服飾亦無甚區別。其常服與黃教同,而亦有屈服於黃教者。袿亦用黃,尊其教也。惟帽色各表其教派,紅、黃不相混也。

回人之服飾》

1
回人有以紅花織作毛邊衣帽,名海連搭爾者。戴之,三五成群,沿門求乞,無弗與者,相傳謨罕默德遺教布施此等人也。然亦不貧,所得或轉施之貧乏者。
2
至其婦女,平居則戴小帽,頂有紅花數穗,錦裏經符,並有青鶴飄翎三四根。出門,則以花彩帕或白布蒙首,名曰巴里舌。又橫布二幅,穿中,貫其首,號曰通裙。美髮,髻垂於後。竹筒三寸,斜穿其耳,富者飾以珠璫。人皆樓居,梯而上,名曰干欄。其酋姓朱,唐時稱劍荔王。居東謝者,男女皆椎髻,縚以絳,垂於後。

纏回服飾似歐人》

1
新疆纏回之男子,圓帽皮履,乍見之,疑為歐洲人。蓋歐人服飾初固同於回鶻而漸變者也。其異於歐人者,目睛黑耳。婦衣紅袍,首蒙巾帨,長及於背。處女編髮為三四辮,亦與歐之處女同。

新疆纏回之服飾》

1
新疆纏回謂衣曰袷袢,圓衱而窄袿。男右袵擐帶,女有領無衽,櫜首而下,生子則當膺開襟,便乳哺也。內襯長襦,下及膝。男子華冠,鏤金刻繡,冬以貂、獺皮為沿,夏以絨綐女子冬夏皆用皮,前後插孔雀、文翬毛尾為飾。其障紗謂之春木班,絡髮謂之恰齊把什。富者結紅絲成穗,上綴細珠、寶石、珊瑚諸物。鞾之高柢者謂之玉代克,平柢者謂之排巴克,履謂之克西,皆牛馬革為之。入寺禮拜,必解屨門外。

布魯特人之服飾》

1
布魯特人服飾多與纏回同,身披襌襦,冬冠他瑪克,夏冠斗破。女則疊白布以絡頭,垂背可尺許。阿渾之帽,上銳而簷高,以白布綄之,厚二三寸。脫帽為敬,入門必解屨。婦女出,必障面,或以白布,或以花巾,邊垂絲穗。皆古制也。

西藏官民之服飾》

1
藏人衣冠,因等級而異。如達賴、班禪之冬帽,均以氆氌或羊絨製成,上尖下大,色黃,夏帽如竹笠,以金色皮為之,皆表示專重黃教之意。衣有內衣、外衣之別。內衣以氆氌製造,形如內地之坎肩。外衣為紫羊絨之單衫,以帛縛其上。足著錦靴或皮履,腰束帛,春冬惟露半臂。其餘喇嘛亦大致相同,惟有精粗之別。
2
若沙噶布倫、三品官,藏人稱為蓮足,喻言最有勢力,自富裕貴族中選用者。戴琫、六品官,掌馬廠事。第巴七品以下官,司各事者。等官,不束髮,垂背後,綴以短縷。戴平頂帽,頂綴獺皮。手持念珠,腰束皮帶。遇佳節或有公事時,噶布倫將髮兩分於頂之左右,別綰一髻,衣蟒衣,上加大領無緣之小袖衣。第巴亦綰髮,結一髻,戴無翅白紗帽,帶佩刀,以示區別。兩耳有環,以綠松石或珊瑚製之,其大如桃,形如鳥啄。身披綠錦短衣,腰著百襉黑裙,足躡皮靴,腰繫紅綾,自上至下,絕類內地婦女之裝束。至普通人民,皆著大領無緣之衣,帽亦然,亦有戴白帽者,腰以皮或毛褐結附之,繫小刀,順刀、皮袋、火鐮等件。懷中各藏一木椀,與蒙古人同。惟上自噶布倫,下至人民,手皆帶有骨玦,大抵於佛教中別有所取義也。

西藏喇嘛之服飾》

1
西藏喇嘛之服,一為袍,一為袈裟,戴僧帽。初固以其色之黃、紅分別教派,後亦有黃教而衣為紅者。維西喇嘛皆闊袖長衣,雖嚴冬,常露兩肘。至其冠,則冬為平頂之方氈帽,夏為平頂之竹笠。

西康番人之服飾》

1
西康番人不事桑麻,衣之原料為牛羊毛,織如布,寬六七寸、八九寸不等,名曰毯。牛毛織者色黑,羊毛織者色白,即以氁縫衣。喇嘛之衣尚赤色,則以茜草染白氁為之,餘皆黑、白。貧者及野番無氁,但服牛羊皮。而富者購藏中所織之氆氌,或印度之呢絨,並內地之綢緞布。其式與內地僧人同,袖長大,束以帶,凡一切應用之物,皆環納於懷背之間。
2
大褲,小褲,男子無之,婦女則間有用裙者。冠形無一定,土司所用,仍如漢人常戴之冠,惟以牛尾之白毛染紅色紮如團扇式,厚寸許。其頂平,四周之毛皆截齊,別作一圈載於下,便戴於首。
3
喇嘛之衣,無袖,惟以紗數丈纏於身股之間。其冠為黃色,以呢絨為之。堪布、戴琫則冠如桃形,餘則如雞冠形。然此皆見官時所服用,平時則或氁或呢或狐皮、羊皮作便帽加於首而已。光緒丙午,邊務大臣趙爾豐示令番人服袴,改流之地皆服之,然袴皆無緄襠。惟其衣冠則間有效漢人者。衣以皮為之,嘗以牛奶、酥油搓皮,使不堅硬,不似內地之用硝水也。褥以虎、豹、豺、狼、熊、狐、鹿、獺之皮為之,墊或皮或綢緞為之,內實獐毛,厚二三寸、四五寸不等,或用呢絨、氆氌及牛羊皮為之。

青海番人之服飾》

1
青海之番人穿耳垂璫,或綴小寶石。衣則闊袖長幅,春秋冬三時披毳裘,惟夏日著粗布服,頭戴布笠,下著革鞾。帶必紅色,終日不解帶,長幅所以代衾。披衣時遍體先塗酥油,以首承衣領,束帶而後露首。下幅僅齊膝,上幅長而臃腫於背,時袒右臂,夜則縮其首於衣領焉。衣不滌垢,不補綴,一著體則無解時,四時惟毳裘、布服二襲而已。千百戶有事亦服緞帛。佩銅匣藏小佛於胸。
2
番婦辮髮垂後,以多為貴,最多者三四十縷。或曰,未嫁者歲添一縷,嫁則倍之,不再加矣。五色布為囊,自脊以下,辮藏於內,緣邊繡五彩。下穿纓絡,上綴銅飾,如獸環漚釘形,銅片纍纍然,行路琅璫。富者用銀。又珊瑚、寶石為長串;挽而雙之,雙而四之,圈於項,盤於髮,而綴於囊,斑斕奪目。已字人者用夫家聘物,數十日一理髮,梳而不篦,膏以酥油,而不生蟣蝨。璫環長過肩,不穿於耳,彩縷繫其兩端,以頂承之,雙懸於頤。一身之飾,繁重如是。餘如帽、靴、衣帶,均與男子同。而不著褻衣,其說有二。一說謂釋迦牟尼佛母行至通天河,脫褻衣而後渡,後人慕而效之。是以番女至夫家,必跣足渡水而往也。一說謂達賴、班禪轉世,投胎不擇貴賤,了無障礙,以便受胎,是以人人翦綵為佛而擁於懷也。蒙古婦人則不如是。

處州畬客之服飾》

1
畬客之衣,尚紅、黑二色,襟廣,袖大,達一尺餘,似僧服,然非平素常御之服。其所好者為麻衣,夏冬皆然。男女自膝以下,多用腳絆。婦人皆著黑衣,襟廣,袖約五六寸,用幅三寸餘之赤線織帶,無釦鈕,如南洋沙倫譯音。式。不著褲,多跣足。出行時,如南洋之司利巴譯音。式。亦有加以刺繡者。居家著木履,則又似日本。婦人之首所戴,有曰狗頭者,可置於頭,若柱然。其製為長二寸餘之竹筒,外包花布,邊鑲以銀,懸珠玉,後垂赤布,結髮。亦有僅著一巾,如日本鄉婦者。

黎人之服飾》

1
熟黎上衣粗麻短衫。生黎用布一幅,穴其中,以首貫之,無袖,長不掩臍。岐黎下著犢鼻褌。餘黎無下衣,僅以上寬下窄之四五寸粗布二片蔽前後,名曰黎廠。或用布一片,通前後包之,名曰黎包。
2
兒童耳垂大環,或銀或銅,以為美觀,亦隨貧富為之,既婚則無。富人頭前多插銀條為飾,或一條,或二三條,作雞尾形,故名雞尾。

打箭爐諸番之服飾》

1
打箭爐以外諸番,男女皆氈裘、毛褐、皮履,蓬頭垢面,間有以羊皮為冠者。富者衣花氆氌。若明正巴裏之土官,則錦冠高頂,絨緯而袍褂,一如內地。其他營官,皆高冠,服色緞,或服花毛氆氌,束蛇皮蠻帶。女子幼以硨磲鐲手帶之至老。及笄,則以珊瑚、松石、蜜蠟、琉璃珠等物飾長辮,綴於首,死則取以送梵寺,不傳子孫也。

倮倮之服飾》

1
倮倮上衣無袖,以灰或黑色毛布製之,而以紐集於頸之四周,長達於踵。裳之緣,飾以種種棉織物。有時騎馬,所用上衣之製法亦同,惟背後開衩,開處以下衣之裾掩之。裙下垂及馬之腰臀。此上衣之製法,謂可不受小蟲之害也。夏以棉布代毛布。帽以竹為之,上覆毛布,為圓錐形,大者可用以代傘。
2
在寧遠之保倮倮,則以青、藍、白布裹頭,挽其端於額,形如筍。其被體者,僅一衣一褲,外披羊毛擦耳瓦一襲。婦女同之,惟下身以布橫連作裙。

瑤人之服飾》

1
廣東之瑤人,皆束髮,頭插白雉毛,身著對襟衣,下有布筩。女則穿耳,其耳環極大,垂於兩肩。

紅苗之服飾》

1
乾州紅苗,惟寨長薙髮,餘皆裹頭去鬚,約髮以簪,左右貫大銀環。婦女有銀簪、耳環、項圈、手鐲等,衣較男子略長,飾以紅絨繡花,不著袴,以峒錦為裙,纏腰兩三匝。

東苗之服飾》

1
東苗在龍里、清平、貴筑,男以花布束首,著淺藍短衣。婦著花裳。衣無袖。

花苗之服飾》

1
花苗在貴陽、廣順、大定、黎平,裳服先用蠟繪花於布,而後染。既染去蠟,則花見。飾袖以錦。婦女以馬髟雜人髮為髲。男年少者縛楮皮於額,既婚,乃去之。

披袍仡佬之服飾》

1
披袍仡佬在平遠、施秉、清平,男子衣敝惡,女子以線紮髮,蒙以青巾袋,上綴海。衣長尺許,外披方袍,自頭籠下,前短後長,無袖。

冰家苗之服飾》

1
冰家苗在荔波縣,男子四圍長衣,以裙為袴。女子短衣,花邊穿袖,重裙無袴。

麼些族之服飾》

1
雲南維西廳布麼些族,男皆剃頭辮髮,不冠,多以青布纏頭,衣盤領白罽,不襲不裹,棉布袴不掩膝。婦髻向前,頂束布勒若菱角,耳環組如藤,綴如龍眼果,以銀、銅為之。衣白褐青綠,及臍,裙可蓋膝,不著袴,裹臁肕以花布帶束之。至於女紅,則皆不習也。
2
男婦老幼,率喜佩刀為飾。不愛頮澤,衣至敝不澣,數日不沐,經年不浴。冬不重衣,雪亦跣足,嚴寒則覆背以羊皮,或白毡。間有著履者。頭目衣冠如內地,而婦妝不改,裙長及脛,亦舊製,以別於齊民。

粵寇服飾》

1
粵寇衣飾奇詭,洪秀全及其部下之各酋,均戴八寶帽,以黃緞八片縫成,綴珠寶,侯以下戴八卦帽。丞相、軍師靴用紅色,餘俱黑色。

大同婦女之服飾》

1
麒玉符都統有《出塞紀程》詩,其《大同道上書所見》二首曰:「絳色襜褕綠裲襠,皮冠覆額紫貂長,琵琶千載餘風在,學得明妃出塞妝。」又曰:「布裙椎髻亦風流,窄窄雙蓮曲似鉤。記得大明天子事,至令爭戴玉搔頭。」蓋大同冬日苦寒,婦女多戴皮冠,更飾小簪,殆仿搔頭遺製也。

滬妓之服飾》

1
同、光之交,上海青樓中人之衣飾,歲易新式,靚妝倩服,悉隨時尚。而妓家花樣翻新,或有半效粵妝者。出局時,懷中皆有極小銀鏡,觀劇侑酒,隨置座隅,修容飾貌,雖至醉,亦不雲鬟斜軃寶髻半偏也。至光、宣間,則更奇詭萬狀,衣之長及腰而已。身若束薪,袖短露肘,蓋欲以標新領異,取悅於狎客耳。而風尚所趨,良家婦女無不尤而效之,未幾,且及於內地矣。
2
又有戴西式之獵帽,披西式之大衣者,皆泰西男子所服者也。徒步而行,雜稠人中,幾不辨其為女矣。

開化婦女之服飾》

1
浙江開化婦女之衣飾,均甚樸素。宣統時,但得衣竹布衫,花布褲,便蹀躞道途,自以為備極華美矣。綢肆無整疋之綾羅,蓋售為鑲鞋飾領之用,決不以之製衣也。且不繫裙。有詢之土人者,土人云,既有褲,何必裙。

湘潭婦女之服飾》

1
道光時,湘潭之立雲市至馬圫,貧婦椎髻鶉衣。後則少婦童女,盛施朱粉。入湘鄉,則衣飾異矣。咸豐時,東南盛為拖後髻,曰蘇州罷,讀若派。蓋服妖也。王壬秋為之詩曰:「橋上當壚女,雙金繡額圓。巧攏蘇罷髻,嬌索市門錢。舊日村牢落,窮嫠淚泫然。繁華非盛事,饑亂況頻年。」

閩女之服飾》

1
閩中婦女,惟居城鎮者皆小腳婦。自縉紳以至小家,莫不以小腳相尚,妝飾與他處無甚異。此等婦女,率多不任步履,故街市中初不恆見。偶一見之,亦必拄杖而行,或倩人扶掖,與殘疾者無異。其居邨野者,呼為鄉下妹,則完全天足,入城者恆為人充擔負役。此等婦女,裝束特異,頭綰高髻,旁插銀箭一雙,長七八寸及尺餘者不一,中一銀鎗稱是。耳懸銀環,大幾逾盤,年幼好修飾者,其環愈大,箭愈長也。下則白足,不襪不履,冬日雖身衣皮服,而跣足如故。遇令節或慶弔事,則著前綴紅線如鬚之黑色花履也。

粵女之服飾》

1
粵女有三別,一為潮州,纖趾廣袖,髻髮如蜻,薄蟬簇鬢,行傴僂而步蹀躞,雖有佳人,大有西子不潔之概。一為嘉應州,垂髮挽髻,蝶翅雙鬢,綽約如嬾裝佳人,而雙趺玉潔,尤饒殊姿。一為廣州,修髻膏髮,膚脂凝雪,曲眉脂唇,惟躡履禿頸,殊少驚鴻遊龍之姿。
2
潮州婦女多赤足而著拖鞋,皮色黑黝。耳環有長數寸者,略似棍棒。每坐,必舉一足於椅之扶手,而以雙手撫摩之。

滇女之服飾》

1
雲南省城婦女皆裹足,衣袍套。其出行也,無轎,必以錦帕覆首,至老不去。大理婦女,出必持傘。皆古者女子出門必擁蔽其面之遺也。

青海蒙女之服飾》

1
青海蒙古男人入關,或有為漢裝者,其游牧時,則番裝也。王公、台吉,忽焉寶石頂而團龍褂,忽焉毳衣而露臂,革履而跣足;忽而揖讓為座上客,忽而執鞭如牧羊兒,見者固不知其為封建主也。然衣服有裏有襲,非若番子之僅披一襲也。
2
婦女多顏色,衣飾之豐美,數倍於番婦。束髮為二辮。雙垂於前,以布帛為囊而護之。所綴鈴片,悉為銀者,多嵌以真寶石。帽質為五色綢,綴以紅絲纓,鞾質為絨布,繡以花彩,其式如漢人常用之冠履然。冬日御羔羊裘、草狐裘,富者用火狐、青狐、猞猁猻,一衣之值,內地動需兼金,彼視之為常產也。餘皆與番婦同。

藏女之服飾》

1
西藏婦女分髮為二,各自結束,垂於腦後,其狀如繩。髮辮以堅細為佳,與內地婦女髮辮以鬆大為貴者稍異。蓋其辮有寶石、珍珠、珊瑚之類,故結束不得不堅也。處女於腦後垂一辮,既受聘,則戴夫家贈品。嫁後不再結辮,以示區別。若老婦,無論貴賤貧富,額均戴綠松石,光輝似鏡,謂之白玉。凡老婦戴白玉之日,親友必往慶賀。其中有二故,一謂藏婦厭生育之苦,額戴白玉,必屬月經已絕,可無生育之事也。一謂藏人事佛心虔,凡婦女額戴白玉,必已月經不來,人欲消滅,可虔心事佛,不至以慾念消滅佛念也。至於冠,則富貴婦女均綴珍珠,惟為木質,形如笠,內漆米紅色,外以金鑲綠松石為頂,四周皆珍珠。
2
婦女見喇嘛及賓客,必以紅糖或乳茶塗面,否則以為冶容誨淫,有蠱人之意,須科以罪。雖經西藏查辦大臣張蔭棠示禁,而積重難返,不能止也。
3
婦女均天足,其靴以皮或布為之,上為綾緞、細布、毛褐之齊腰短衣,以小單方袈裟披之,下為黑紅褐之萬字裙,又有頭戴紅綠尖頂之小帽者。手釧、指環,皆金、銀、寶石也。耳垂環,又綴珍珠、珊瑚,垂於兩肩。胸有銀鑲珠、石,長數寸。至其頭排念珠,胸藏護身佛,右手戴硨磲圈者,則自幼至死,固未嘗須臾離身也。

雲南苗女之服飾》

1
雲南之苗婦皆尚短衣,衣齊腰而長裙,裙百折,或二百折,富者五重,貧者二三重,男子亦然。其衷衣及褌,冬夏皆紵。處女夜臥,不脫不沐,臨嫁方沐。既嫁,日一沐,沐畢,塗以蘇合油,貧者塗以羊膏,故膚如凝脂也。衷衣與褌相接,皆聯金扣以百數。褌口與襪相接,亦密綴以扣。扣皆圓而扁,貧者以鉛錫為之,合巹之夕始解。既定情,復著之,生子然後去。惟仲家、牯羊、黃毛仡佬、白倮倮、黑倮倮五種苗,以跳月為婚者,皆不褌。長官家女有縛足者,平民多不縛,便工作也。其縛甚易,山有草曰威靈仙者,取其根汁煎濯之,不數日而成纖趾矣。

貴州苗女之服飾》

1
貴州苗女,錦服短衫,繫雙帶於胸背前,刺繡一方,飾以金錢。亦有以雙帶斜作十字形,交於雙乳間,背綴小錦一方,負物時橫貫其中以為紐者。
2
陽洞羅漢苗在黎平,婦人戴金銀連環耳墜,胸前刺繡一方,短衫長裙。數日必淅米沃髮,復於澗中洗之。

古宗之服飾》

1
古宗婦女之髻,辮髮百股,以五寸橫木,於頂挽而束之。耳環細小,與麼些異。臭古宗以土覆屋,喜樓居。近衢市者,男則剃頭,衣冠尚仍其舊。僻遠者,男披髮於肩,冠以長毛羊皮,染黃色為檐,項綴紅線纓,夏亦不改。紅綠十字文罽為衣。冬或羊裘,不表,皆盤領,闊袖束帶,佩尺五木鞘刀於左腰間。著西紅革靴,或以文罽為之。出入乘馬,愛馳騁。鞧韉極麗,多飾以金、銀、寶石。婦辮髮下垂,雜綴珊瑚、綠松石以為飾。衣蓋腹,百褶裙蓋臁肕,俱采罽為之。裙或文罽,或采色布,罽韈單革軟底,不著袴履。項挂色石數珠,富則三四串,自肩斜繞腋下。一妝裝飾之物,有值數百金者,珊瑚、瑪瑙、硨磲、玳瑁以及銀錢、銀虎之屬,悉著於辮。而賤者無飾,且跣足。
2
土官頭目剃頭辮髮,入城,用漢人衣冠,歸則易之。惟帽檐之飾,以織金錦為別。

打牙仡佬之服飾》

1
打牙仡佬在平遠、黔西,婦人剪前髮,披後髮,蓋取齊眉之意也。以幅布圍腰,無襞積,曰桶裙。

滇綿谷為女裝》

1
蜀人滇謙六富而無子,屢得屢亡。有星家教以壓勝之法,云:「足下兩世命中所照臨者,多是雌宿,雖獲雄,無益也。惟獲雄而以雌畜之,庶可補救。」已而生子曰綿谷,謙六教以穿耳、梳頭、裹足,呼為小七娘,娶不梳頭、不裹足、不穿耳之女以妻之。及長大,遂入泮。生二孫,偶以郎名,孫即死。於是每孫生,亦以女畜之。綿谷韶秀無鬚,頗以女自居,有《繡針詞》行世。楊刺史潮觀與之交好,為序其顛末。

某中丞好女裝》

1
某中丞少好女裝,人皆稱之為三姑娘,光緒時人也。

妓傚男裝》

1
光、宣間,滬上䘕衏中人競傚男裝,且有翻穿干尖皮袍者。然《路史.後紀》云:「帝履癸伐蒙山,得妹嬉焉。一笑百媚,而色厲少融,反而男行,弁服帶劍。」此女子男裝之初祖也。

孫之獬改裝》

1
世祖初入關,前朝降臣皆束髮,頂進賢冠,為長袖大服。殿陛之間,分滿、漢兩班,久已相安無事矣。
2
淄川孫之獬,明時官列九卿。睿親王領兵入關時,之獬首先上表歸誠,且言其家婦女俱已效滿妝,並於朝見時薙髮改裝,歸入滿班。滿以其漢人也,不許;歸漢班,漢又以為滿飾也,亦不容。之獬羞憤,乃疏言:「陛下平定中國,萬事鼎新,而衣冠束髮之制,獨存漢舊,此乃陛下從中國,非中國從陛下也。」奏上,世祖歎賞,乃下削髮之令。及順治丁亥,山東布衣謝遷奮起兵入淄川,之獬闔家慘死。

成親王之袍褂》

1
成哲親王有潔癖,居恆明窗淨几,不染纖塵。且丰裁峻朗,所御泡褂極舊,然熨貼整削,皆以斜紋布製之,俗謂之褡褳布,為京師特產。遠望之,恍如玉樹臨風。嘗奉命致祭某陵,圍而觀者如堵牆。爾時京華風尚,不著新衣,王實啟其漸也。嗣是有以素綢為裏者,或且用之於朝會矣。

湯衣谷燕居衣品服》

1
湯衣谷以知縣需次江寧,自度必不得於時,益恣為沈冥,不復自振。貧且善病,僻居城東偏。或索衙參時手板觀焉,曰:「亡之久。」顧朝廷千秋節,必衣其品服於家三日,如在官然者。或召之宴,則以其服往。群妓且目且笑,不為動。獨一妓者翁之,則慨然曰:「若翁我,知我且老,不復堪天下事矣,已矣!」年四十有八卒。衣谷,名裕,錢塘人。

講官禮服》

1
同、光時,經筵日講、起居注官,三滿人,二漢人。皇上衣為何色,則五人不得參差,否則立干處分。而內監等又不先日宣言,故必多攜以進,便隨時更換也。

德菱之禮服》

1
某歲,孝欽后以萬壽,賜宮眷德菱以禮服。服為大紅緞繡金龍,護以雲彩,鑲金邊,內襯灰鼠皮,袖口及領用貂,此郡主服也。德菱,漢軍人,駐法欽使裕庚女。

舞燈衣》

1
每歲上元或萬壽節,令樂工舞燈,衣五色畫衣,分行成字,凡數十變,有太平萬歲萬壽無疆諸字,以黃綾冊書成字樣,陳諸御案,以備觀覽。

朝服之宜忌》

1
臣工召對、引見,皆服天青褂、藍袍,雜色袍悉在禁止之列,羊皮亦不得服,惡其色白,近喪服也。故朝服但有海龍、猞猁猻、貂、灰鼠、銀鼠,而無羊皮。夏不得服亮紗,惡其見膚也,以實地紗代之,致敬也。

袍之開衩》

1
衩,衣衩也,今謂衣旁開處曰衩口。官吏士庶皆兩開,宗室則四開。衩衣,即開褉袍,唐人已有之。《唐書》僖宗衩衣見崔彥昭。王建《宮詞》:「衩衣騎馬繞宮廊。」

缺襟袍》

1
缺襟袍,袍之右襟短缺,以便於騎馬者也,行裝所用。然實起於隋文帝之征遼,詔武官服缺胯襖手。唐侍中馬周請於汗衫上加服小缺襟襖子,詔從之。
2
臣工扈從行圍,例服行裝,《會典》所云「行袍行裳,色隨所用,行裳冬以皮為表」,蓋即缺襟袍也。行裳,俗呼戰裙。
3
京外大小文武各官,若因公出差,以禮服謁客,則行裝。行裝不用外褂,以對襟大袖之馬褂代之,色天青,其材為織團龍之緞,或寧綢。袍必缺襟,馬褂較外褂為短,便於乘騎也,惟靴、帽仍依平時。其實始為軍服而及於扈從行圍,後遂沿用之。

朝裙》

1
朝裙,禮服也,著於外褂之內,開衩袍之外,朝賀、祭祀用之。

士子初服襴衫》

1
國初,士子初入庠,服襴衫。蓋明初秀才襴衫,前後飛魚補。騎驢,有傘,絹用青色,止一圍,門斗隨之,是實沿用明服也。

蟒袍》

1
蟒袍,一名花衣,明制也。明沈德符野獲編》云:「蟒衣為象龍之服,與至尊所御袍相肖,但減一爪耳。正統初,始以賞虜酋。其賜司禮大璫,始於太祖時之剛丙,後王振、汪直諸閹繼之。宏治癸亥二月,孝宗久違豫,大安時,內閣為劉健、李東陽、謝遷,俱拜大紅蟒衣之賜,輔弼得蟒衣始此。」按此知今之蟒袍,即為明之蟒衣無疑也。
2
凡有慶典,百官皆蟒服,於此時日之內,謂之花衣期。如萬壽日,則前三日後四日為花衣期。花衣期內,官署皆停止刑事。大臣遞遺疏及請卹等事,亦不得於期內遞進,違者嚴責。光緒時,鄧承修有聲諫垣,以總兵陳國瑞功多獲罪,譴戍,歿於戍所,奏請念勞復官,宣付史館。中旨報可,仍以花衣期內違犯體制,下吏議奪官,詔原之。
3
文官之蟒袍,一品至三品,九蟒五爪;四品至六品,八蟒五爪;七品至未入流,五蟒五爪,均不拘顏色。至蟒袍之金彩織繡,則各從其便,不論品級。
4
武官之蟒袍,一品至三品,九蟒五爪;四品、五品,八蟒五爪;六品、七品,五蟒五爪。

金黃蟒袍》

1
皇子得服金黃蟒袍,諸王則非特賜者不能服。乾隆初,諸王蒙賜者過半。及末葉,惟定、怡二王特賜之,時以為榮。及仁宗親政,榮恪郡王亦蒙賜焉。

麒麟蟒袍》

1
嘉慶初,綿州李鼎元雨村曾充冊封琉球國王副使,賜一品麒麟蟒袍。相傳此項品服,自陛辭之日始,至覆命之日止,皆得用之,所以示威重也。

團龍褂》

1
團龍褂者,惟皇帝朝服襞積前後團龍各九,后服五爪金龍八團,皇太子用五爪三爪龍緞、滿翠八團龍等緞,皇子福晉用五爪正十四金龍四團,其他非奉上賜,不得用五爪龍團花。
2
禮親王曰:「惟皇上御服朝衣,於腰闌下前後繡龍團各四,諸王以下,皆用素緞數則以為辨別。後南中所繡朝服衣料,無論品級,皆用龍團各四,初無以素者。」

四團龍補褂》

1
舊制,親王服四正龍補服,郡王服二正行龍補服。乾隆時,傅文忠公恆以為與御服無別,乃奏改親王二行龍二正龍補服,郡王服四行龍補服,以為定制。諸王有特賜四正龍者許服用,若異姓,則初無賜四團龍者。雍正朝,特賜年羹堯以四正龍補服。然文忠以椒房優寵,兆文毅公惠以平定西域功,阿文成公桂以平定兩金川功,福文襄王康安以平定臺灣功,皆賜四團龍補服。孫文靖公士毅以入安南功,亦賜之。嗣以潰聞,遂繳還。惟文忠每入署辦事及其家居,仍用公爵補服,示謙也。

改團龍為六合同春》

1
光緒朝,孝欽后六旬萬壽,內務府人員定製禮服,改團龍為六合同春,形亦圓,一鹿一鶴一松枝。蓋六之音,南人讀之同鹿,合之音同鶴,春之音近松也。鹿鶴皆享遐齡,松亦四時常青,於以頌揚萬壽耳。朝士從風而靡,團龍遂不入時矣。

八團》

1
八旗婦人禮服,補褂之外,又有所謂八團者,則以繡或緙絲,為綵團八,綴之於褂,然僅新婦用之耳。

外褂》

1
褂,外衣也。禮服之加於袍外者,謂之外褂。男女皆同此名稱,惟製式不同耳。
2
翻毛外褂、馬褂
3
皮外褂、馬褂之翻穿者,曰翻毛,蓋以炫其珍貴之皮也,達官貴人為多。其皮大率為海龍、玄狐、猞猁、紫貂、干尖、倭刀、草上霜、紫羔。而有喪者之所衣,則為銀鼠、麥穗子。
4
草上霜為羊皮之一種,質類乳羔,以其毛附皮處純係灰黑色,而其毫末獨白色,圓捲如珠,故名。以為裘,極貴重,外褂、馬褂皆有,俗稱青珠兒,又曰青種羊。雖可翻穿以為裘,然本非吉服也。乾隆某歲元旦,高宗偶御之,自是而遇喜慶宴會之事,皆服之矣。
5
御前大臣翻穿之皮外褂,有上下兩截以兩種皮聯綴而成者,遠望之,第見其顏色不同,不易審定其皮之品類也。
6
定例,紫貂馬褂,為皇上打圍時所御之衣,雖親王、閣部大臣等,不能僭用。然道、咸以降,京官之翰詹科道,及三品外官與有三品銜或頂戴者,亦無不翻穿以自豪矣。
7
羊皮貴羔而賤老,而口外有一種曰麥穗子者,皮軟毛長,形如麥穗,價值最貴,俗又名之為蘿葡絲。大僚奉差口外,必以此為裘。蓋口外風高,非此不足以禦寒也。

帶膆貂褂》

1
帶膆貂褂,胸及兩肩均有白色毛,即貂之膆皮也。咸、同間,得蒙恩賜者僅二人,一徐相國郙,南齋供奉,上解以賜之,酬其筆墨之勞也。一李文忠公鴻章,則以穆宗題主,文忠襄提於側,故叨異數。至光緒朝,則孝欽后常以之賞賜臣下矣。

馬褂》

1
馬褂較外褂為短,僅及臍。國初,惟營兵衣之。至康熙末,富家子為此服者,眾以為奇,甚有為俚句嘲之者。雍正時,服者漸眾。後則無人不服,游行街市,應接賓客,不煩更衣矣。

黃馬褂》

1
凡領侍衛內大臣、內大臣、前引十大臣、護軍統領、侍衛班領,皆服黃馬褂,巡幸扈從鑾輿,藉壯觀瞻。其御前、乾清門大臣、侍衛及文武諸臣,或以大射中候,或以宣勞中外,必特賜之,以示寵異。及粵、捻亂定,文武勛臣得之者甚多矣。

對襟馬褂》

1
得勝褂,為馬褂之一種,對襟方袖。初僅用之於行裝,俗稱對襟馬褂。傅文忠征金川歸,喜其便捷,平時常服之,名曰得勝褂,由是遂為燕居之服。

大襟馬褂》

1
馬褂之非對襟而右袵者,便服也。兩袖亦平,惟襟在右。俗以右手為大手,因名右襟曰大襟。其四周有以異色為緣者。

琵琶襟馬褂》

1
馬褂之右襟短缺而略如缺襟袍者,曰琵琶襟馬褂,或亦謂之曰缺襟。袖與袍或衫皆平。

臥龍袋》

1
臥龍袋,馬褂之窄袖而對襟者也。其身較對襟、大襟之馬褂略長,亦曰長袖馬褂,河工效力之人員常以之為正式之行裝。相傳某相國嘗隨駕北征,其母夫人憂其文弱,不勝風寒,為紉是衣,取其暖而便也。相國感母恩,常服之不去身。一日,急詔論事,未遑易衣。帝問所衣何名,因直陳其事。帝褒其孝,命得服以入朝。當時名之阿娘袋,後誤為臥龍袋,久之,又稱為鵝翎袋矣。

詔使之衣冠》

1
大軍入燕,奄有天下,明督師史可法等,擁立弘光帝於金陵。時南北消息不通,江、浙之間,依然有巢燕安居之樂。相傳是年五月五日,江蘇之無錫方舉行競渡戲,萬人空巷,游覽河干。忽而人聲大譁,咸稱異事。向之詰訊,則云:「頃見有人服對襟長衣,袖作馬蹄式,頭戴一帽,形如覆碗,上矗白石磋成之巨珠,背荷黃布包袱,騎快馬飛馳入城,逕向縣署而去。」聞者互相猜異,莫測其由,亟往縣署探詢,始知本朝定鼎,下敕書於南中各郡,令民人剃髮,其人蓋馳送詔書之差弁也。所形容衣冠情形,即本朝新定之服色耳。

寫真用明代衣冠》

1
德清新市李翁之沒也,其子某慕風雅,倩人繪跨馬出郊行看子。繪者以其貌清臞,繪為明代衣冠。傳神酷肖,喜付裝池。次日喧傳,有人訾其裝束違時者。某懼滋事,令人索還,則又有人以黃塗其繮,謂其僭越踰制,數人居為奇貨,非徒手所能取矣。方議賄以錢,則新市巡檢突遣役數人至,謂已有人首之官,不可以私息矣。及凂人關說巡檢,許多金,方允免究。則縣役又至,謂此事業經縣中訪聞,剋日提訊,非巡檢所能了結矣。僅一小照,而公私需索費至數千金,始得無事。

高望公冠履》

1
新會高儼,字望公,嘗以赭石染布為野人服,冠履俱與時異,見者無不知其為先輩高望公也。時又因其姓稱為高士望公。

玄狐袍帽》

1
袍帽初以紫貂為貴,康熙以來,尤貴玄狐,非閣臣不得賜。尚書亦有蒙賜者,厥名玄狐而色實蒼白也。

傅青主布衣氈帽》

1
康熙己未,傅青主被舉詞科,不與試,聖祖特賜以內閣中書。而青主仍自稱曰民,冬夏著一布衣,其色朱,帽以氈為之。

黃九煙布衣素冠》

1
上元黃九煙,名周星,布衣素冠,寒暑不易。

葉英多攝敝衣冠》

1
葉英多,乾隆時之揚州諸生也,以說書為生,而窮困日甚,絕不形於色,朝霞暮月,荒寮古觀,輒信足獨往,忘其寒餓,亦不問妻子之絕粒也。某鹽官與相契,英多偶以事往,值其方宴客,門外車馬輿從赫奕,主人急出延之,而英多攝敝衣冠,直入上座。語罷,夷然辭去。桃花庵僧石莊善吹簫,自矜其技,欲與英多互奏之,為英多先奏一曲。未幾,石莊卒,英多酹於靈而酬焉。其子慶生之授業師,每遇於道中,必側立卻手,俟過而後行。

劉錫鴻敝衣趿鞋》

1
劉錫鴻使法時,往往敝衣趿鞋,衣帶飄舞,徒步出外。常立於最高橋梁之上,周望四處。其隨員諫之,劉怒曰:「予欲使外邦人瞻仰天朝人物耳。」

某令挾冠服而出》

1
有新到省之某令,褦襶觸熱,謁上官,且語,且揮扇。上官知其畏熱也,命去冠;冠去,去褂;褂去,去袍;袍去,去衫;衫去,而猶揮扇不已。上官惡其不知儀注也,復以可去短衣為言,某亦去之。上官至是,以手舉茶碗,門外之僕高聲呼送客。上官起,某亟挾冠服,赤體而出。蓋其人初來自田間也。

度冬之常服》

1
人之階級,析而計之,何啻萬千,言其大別,則有三。一曰上流社會,二曰中流社會,三曰下流社會。上流富,中流者介於貧富之間,下流貧。常人眼光,每以其度冬之常服判之。上流必有狐裘,中流必有羊裘,下流則惟木棉,且有非袍者矣。

農商之衣》

1
《會典》開載,凡農家許著綢、紗、絹、布,商賈之家止許著絹、布。如農民之家有一人為商賈者,亦不許著綢紗。此可見吾國之賤農商,而商尤輕於農也。

香色》

1
古人東宮,皆服絳紗袍,蓋次明黃一等。國初,皇太子朝衣服飾,皆用香色,例禁庶人服用。後儲位久虛,遂忘其制。嘉慶時,庶民習用香色,至於車幃巾櫛,無不濫用,有司初無禁遏之者。

襯衫》

1
襯衫,裏衣也。《東京夢華錄》云:「兵士皆小帽,黃繡抹額,黃繡寬衫,青窄襯衫。」此二字之所由起也。襯衫之用有二。其一,以禮服之開褉袍前後有衩,襯以衫而掩之。一,凡便服之細毛皮袍,如貂、狐、猞猁者,毛細易損,襯以衫而護之也。襯衫之製如常衫,惟襯開褉袍所用,有不用兩袖者,有上布而下綢者。

蔣敬齋自製寢衣》

1
蔣敬齋,名溶,長洲諸生。年二十許,喜講性理之學,言語坐立皆不苟。嘗自製寢衣,長六尺餘,《論語》所謂「長一身有半」是也。錢梅溪笑謂之曰:「古之寢衣,似即今之衾被。君泥古太甚矣。」敬齋愕然曰:「吾過矣,吾過矣!」至於下拜。

道光時之衣》

1
新城王文簡公士禎有家法,凡遇春秋祭祀及吉凶事,子弟各服其應得之服,然後行禮。如已入泮,始易襴衫,其妻亦銀笄、練裙,否則終身著布。乾、嘉間,江、浙猶尚樸素,子弟得鄉舉,始著綢緞衣服。至道光,則男子皆輕裘,女子皆錦繡矣。

載澂衣繡百蝶》

1
恭王奕訢素惡其子載徵,澂病,日望其死。久之病革,左右以告,王乃至其臥室,見澂側身臥,上下衣皆黑色,遍身以白線繡百蝶,大怒曰:「即此匪衣,亦當死久矣。」不顧而出。

旗女衣皆連裳》

1
八旗婦女衣皆連裳,不分上下,蓋即古人男子有裳、婦人無裳之遺制也。

十八鑲》

1
咸、同間,京師婦女衣服之滾條,道數甚多,號曰十八鑲。

衣左袵》

1
潼關附近各處,婦女之衣多左袵。

蘊布冬御棉袍》

1
蘊大司空布居京師,窗戶均用竹簾,雖隆冬,亦無用氈、布者。冬日退朝,僅御棉袍,雖嚴寒亦不御裘。臥時以被覆身,四圍俱不摺拂。其睡亦無定所,一夜嘗易數處。

裘之上下兩截異皮》

1
裘之上下兩截異皮者,上截之皮必較遜於下截,而袖中之皮亦必與上截同,以下截為人所易見,可自炫也。其名曰羅漢統,又曰飛過海。上截恆為羊,下截則猞猁、貂、狐、灰鼠、銀鼠皆有之。

衣緣皮》

1
廣州地近溫帶,氣候常暖,所謂四時皆是夏,一雨便成秋也。極冷時,僅需衣棉。光、宣間則稍寒,亦有降雪之時。然官界為彰身飾觀計,每至冬季,則按時以各種獸皮緣於衣之四圍,自珠羔至於貂狐,逐次易之,儼如他省之換季然。

貂裘》

1
東三省諸山多松林,茂條蓊薆,結實甚大。貂深嗜此,多棲焉。邊界居民不憚跋涉,恆攜獵具冒險往取。貂目銳行捷,一瞥間,忽不知所往。常經旬不能得其一。得之,集以成裘,價至昂。以毛色潤澤,香氣馥郁,純黑發燦光者為上品。

湯文正服小毛裘》

1
聖祖御乾清門,侍讀學士寶應喬某以日講官侍班,會湯文正公入奏畢。故事,冬至後,群臣皆服大裘。上顧文正而問曰:「眾皆服貂狐,汝得毋寒乎?」文正對曰:「臣尚有小毛裘可服。外間百姓且有無棉襖者。」上憮然久之。既退,有咎之者,曰:「是真老悖,豈對君之體乎!」或曰:「上方向公,將以輕暖賜,而公所對,非所問也。」喬出,語人曰:「我輩轉一世,不知能作此等語否?」

陳雪三未冬披裘》

1
乾隆時,有陳雪三者,初生時,與兄同舉,蓋攣生也。襁褓不能兩具,裹兄而遺弟。越宿,僵矣。其母置諸懷,久乃甦。雪三既長,畏寒甚,未冬即披裘。

舒鐵雲典裘》

1
舒鐵雲有《典裘》詩四首。其一云:「點檢青箱記昨宵,易衣而出太蕭條。吾家舊物誰能遣,此地寒威尚未消。曾有鴛鴦雙翦落,何來楊柳一旗飄。輸他走馬蘭臺去,雪滿宮門夜賜貂。」其二云:「王恭鶴氅晏嬰裘,紫鳳天吳不記秋。羞澀忽成垂老別,輕肥虛憶少年游。蛾眉絕塞金誰贖,狐腋重關客未偷。比似春衣杜陵醉,兩般滋味一般愁。」其三云:「別去分明抵故人,年時冷暖記來真。青山策蹇圍天曉,紅燭鈔書耐漏頻。得句漸知衣帶緩,看花惟有帽簷新。為誰中道恩情絕,拋卻長安十丈塵。」其四云:「紅袖青袍兩不知,淒涼質庫且題詩。直愁一入深知海,空計三年遠作期。鍼線跡銷無處覓,風塵緣盡有時離。些些紕縵酸寒甚,等到冰綃霧縠時。」

舒鐵雲謝人贈裘》

1
舒鐵雲以其姊婿贈裘而作詩曰:「鶴氅貂褕不趁身,年年短褐走風塵。未勞錦绣遺為詠,猶見綈袍戀此貧。夜永燈檠容我坐,歲寒霜雪與渠親。縱教吹徧鄒陽律,肯貰春旗作酒人。」其後有友亦贈以裘,又作詩云:「去年北風吹不休,主人贈我青羔裘。酒酣以往不忍著,卻向黃竹箱中收。今年東風射春箭,花凍紅燈上元宴。飛落鴛鴦雙翦刀,牽雲曳雪重相見。平生讀書愛五更,往往風雨聞雞鳴。曉寒不向夢中賦,媿此一尺銀燈檠。黑貂已敝長安道,十丈紅塵不能埽。綵筆空題白練裙,儂歌自唱黃綿襖。殷勤鶴氅來君家,主是烏衣客絳紗。一身仙骨冷於鐵,開出萬朵青蓮花。主人之裘有時敝,主人之情永弗替。以詩報君非感恩,君不見《緇衣》詠為風,綈袍感其意。」

狐裘之類別》

1
古所謂狐白裘者,即集狐之白腋也,後名天馬皮。集狐之項下細毛深溫黑白成文者,名烏雲豹。其股裏黃黑雜色者,集以成裘,名麻葉子,則為全白狐,皮粗冗,不為世所重。

龔定庵服白狐裘》

1
龔定庵不喜治生,揮金如土,囊罄,輒告貸。一日,至揚州,訪魏默深。魏見所著白狐裘,下截皆泥污而上半則新,詢之,曰:「吾自金陵渡江,天寒大雪,湯雨生以此裘相贈。」蓋湯身修偉,定庵短小,故下半拖入泥塗也。

番役衣羊皮》

1
皮裘之表,概以綢緞或布為之,未有有皮而無表者。冬季,京師番役夜巡,所著禦寒之衣,為官中所給,則皆有皮無表,蓋即一天然之羊皮耳。

半臂》

1
半臂,漢時名繡屈,即今之坎肩也,又名背心。隋大業時,內官多服半臂。《說文》:「無袂衣謂之襠。」趙宦光《長箋》曰:「半臂,衣也。武士謂之蔽甲方,俗謂之披襖。小者曰背子,與古之裲襠相似,其一當胸,其一當背,亦作兩當。」尤西堂有詠婦女所衣之半臂一詩,詩云:「更衣斟酌十分難,親製輕紈祇半端。取便最宜春起草,護嬌偏稱晚妝殘。渾疑斷袖留遺愛,卻喜專房免忍寒。曾與三郎換湯餅,重提舊事淚闌干。」

巴圖魯坎肩》

1
京師盛行巴圖魯坎肩兒,各部司員見堂官往往服之,上加纓帽,南方呼為一字襟馬甲,例須用皮者,襯於袍套之中。覺暖,即自探手,解上排鈕扣,而令僕代解兩旁鈕扣,曳之而出,藉免更換之勞。後且單夾棉紗一律風行矣。其加兩袖者曰鷹膀,則宜於乘馬,步行者不能著也。

婦女著坎肩》

1
江蘇蘇五屬及潼關附近各處之婦女,有於炎夏僅著坎肩,而裸其兩臂者,或更赤露上體,游行入市。

六月著棉半臂》

1
綏化城氣候迥異內地,雖六月,亦著棉褲。婦女則著棉半臂,露兩臂乳房於外,招搖過市。半臂之製,亦與內地不同。

書畫鎧》

1
江龍門晚年畏寒特甚,冬必重裘,而又苦其礙腕,不便作書畫,因創新製,短兩袂若鎧狀,加於裘上,名曰書畫鎧。

海青》

1
海青,今稱僧尼之外衣也。然古時實以稱普通衣服之廣袖者。唐李白詩:「翩翩舞廣袖,似鳥海東來。」蓋言廣袖之舞,如海東青也。

道袍》

1
道袍,古燕居之服。腰中間斷,以一線道橫之,謂之程子衣。無線道者,則謂之道袍,又曰直掇。後則以道士所服之長衣曰道袍矣。

世祖不用袞冕》

1
世祖入關,郊祀,禮臣請用袞冕,上諭人主當敬天勤民,不在袞冕。

紅絨結頂冠》

1
皇上燕服之冠為紅絨結頂冠,皇子、皇孫皆以是為禮服。近支王、貝勒,得上賜者,許常戴之。輔臣雖間有賜者,皆不敢戴,惟張文和公廷玉蒙特旨許於元旦日冠戴,時以為非常之榮。

拉虎帽》

1
拉虎帽者,每歲木蘭秋狩,皇上輒御之以蒞圍場。王公亦多效之,特不用紅絨結頂耳。然曾賞紅絨結頂者,不在此例。

暖帽》

1
暖帽者,冬春之禮冠也,立冬前數日戴之。頂為緞,上綴紅色纓,絲所織也。簷以皮、絨、呢為之。初寒用呢,次寒用絨,極寒用皮。京城則初寒用絨,次寒用呢,至於皮,則貴人用貂,普通為騷鼠、海騾之屬。
2
有三年之喪者,帽簷及頂皆以布為之,上綴黑纓,不用頂帶。

涼帽》

1
涼帽者,夏秋之禮冠也,立夏前數日戴之。無簷,形如覆釜。有二大別。一曰緯帽,初熱時用白色或湖色之羅胎者。極熱時用黃色紗胎之內有竹絲者,曰卍絲胎,上綴紅纓,絲所織也。
2
有三年之喪者,戴羽纓一作雨纓。帽,形亦如覆釜,惟無緣,藤織品也。以其一名涼篷而出於山東之德州也,故又稱德州篷,上綴黑色纓,不用頂帶。
3
行裝所用之帽,亦藤織品,纓以紅色犛牛毛為之,其最佳者曰鐵桿纓。

七星貂》

1
七星貂者,以貂皮截之成七條,綴於暖帽,如纓然,蓋行裝所用也。為武官四時所戴,即文職之從事軍旅者亦從之。又有紅冠不綴纓而飾貂尾者,名曰得勝盔。
2
俗概稱禮帽曰大帽子,蓋以別於燕居之西瓜皮帽之稱為小帽也。

全紅帽罩》

1
全紅帽罩,惟三品以上入內廷者準服,四五品官雖內直,不用也。高宗時,軍機章京帶領引見,值天雨,冠纓盡溼。上問其故,金壇于文襄公敏中以體制對。上曰:「遇雨暫用,何妨!」自是行走軍機處者,冠罩無不全紅矣。

小帽》

1
小帽,便冠也。春冬所戴者,以緞為之。夏秋所戴者,以實地紗為之。色皆黑,六瓣合縫,綴以簷,如筩。創於明太祖,以取六合一統之意。國朝因之,雖無明文規定,亦不之禁,旗人且皆戴之。咸豐初元,其形忽尖。極尖者曰盔襯,與單梁挖雲之所謂戰履者,同時盛行。不二年而兵興。宣統時,簷有多至七八道者,不僅重簷也,為惡少年所喜。上有絲織之結,紅色。俗名西瓜皮帽,又名秋帽。
2
明之士人類多方巾大袖者。至順治甲申,則戴平頭小帽,以自晦匿。而禁令苛暴,方巾為世大禁,雖巨紳士子,出與平民無異。間有惜餼羊之遺意,私居偶戴方巾者,一夫窺瞷,慘禍立發。常熟有二生,於巡按行香日,戴方巾雜行眾中,為所瞥見,即杖之數十,并題奏將二生磔之於市。
3
同治時,左文襄以陛見入都,召見時,因謝恩,免冠磕頭,則頭上尚戴一物,似小帽而無線結,上問何物,對曰:「西瓜皮。」上大笑。
4
有三年之喪者,以黑布製之,結色黑。

風帽》

1
風帽,冬日禦寒之具也,亦曰風兜。中實棉,或襲以皮,以大紅之綢緞或呢為之。僧及老嫗所用則黑色。范成大詩:「雨中風帽笑歸遲。」蓋宋時已有之矣。

趙笠》

1
趙闇叔嘗取雁翎以為笠,名之曰趙笠,恆於煙霞雪月中戴之。

鳳冠》

1
鳳冠為古時婦人至尊貴之首飾,漢代惟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廟之首服,飾以鳳凰。其後代有沿革,或九龍四鳳,或九翬四鳳,皆后妃之服。明時,皇妃常服,花釵鳳冠。其平民嫁女,亦有假用鳳冠者,相傳謂出於明初馬后之特典。然《續通典》所載,則曰庶人婚嫁,但得假用九品服。婦服花釵大袖,所謂鳳冠霞帔,於典制實無明文也。至國朝,漢族尚沿用之,無論品官士庶,其子弟結婚時,新婦必用鳳冠霞帔,以表示其為妻而非妾也。

顧姑冠》

1
蒙古人之正妻所戴之冠,名顧姑冠,以鐵絲結成,形如竹夫人,長三寸許,飾以紅青錦繡,或珠玉、草木子。

鶴慶女帽尖》

1
「我周公,變夷風。易簪髻,去布幪。」鶴慶人為雲南鶴慶府知府周贊而作之歌也。蓋鶴慶婦女恆戴布帽,其形尖,為三角式。贊見之,謂不雅觀,因令易以簪髻,翕然從之,鶴慶人因作是歌。

蘇人稱女冠為兜勒》

1
兜,兜鍪也,戰時所戴之冠,以禦兵刃者也。今蘇人稱婦女之冠則曰兜。勒,馬絡頭也,有嚼口者曰勒。今蘇人稱婦女之冠亦曰勒。

滬之少女不冠》

1
滬之少女凡年在二十左右者,恆不戴冠,雖隆冬風雪中,出行於外,亦露頂,不畏寒也。

臨安婦女戴笠》

1
雲南臨安之婦女,與聞貿易之事,肆之小者,輒坐於櫃側,戴於首者為黑色之笠。宣統時漸少。

抹額》

1
抹額,束額之巾也,亦曰抹頭。抹者,附著之義,猶胸巾之稱抹胸也。綠營之兵、防營之勇皆用之。《唐書》「乃戴紅抹額來應詔」是也。

領衣》

1
衣之護頸者曰領。又有所謂領衣者,杭人謂之曰牛舌頭。蓋禮服例無領,別於袍之上加以硬領,春秋以淺湖色緞,夏以紗,冬以絨或皮。有喪者則以黑布。下結以布或綢緞,有鈕綰之,意謂領而衣也。領衣之外則外褂,行裝則著於袍之內,皆取其便也。

披肩》

1
披肩為文武大小品官衣大禮服時所用,加於項,覆於肩,形如菱,上繡蟒。八旗命婦亦有之。

霞帔》

1
霞帔,婦人禮服也,明代九品以上之命婦皆用之。以庶人婚嫁,得假用九品服,於是爭相沿用,流俗不察,謂為嫡妻之例服。沿至本朝,漢族婦女亦仍以此為重,固非朝廷所特許也。然亦僅於新婚及殮時用之,其平時禮服,則於披風上加補服,從其夫或子之品級,有朝珠者並掛朝珠焉。
2
結婚日,新郎或已有為品官者,固服本朝之禮服矣。而新婦於合巹時,必用鳳冠霞帔,至次日,始改朝珠補服。其說有二。一以鳳冠霞帔,表示其為嫡妻也。一以本朝定鼎相傳有男降女不降之說也。

耳套》

1
燕、趙苦寒,朔風凜冽,徒行者兩耳如割,非耳衣唐李廓送振武將軍詩:「金裝腰帶重,錦縫耳衣寒。」則自唐已有之矣。不可耐。肆中有製成者出售,謂之耳套,蓋以棉或緣以皮為之也。

補服》

1
補服,俗稱補子,文武官吏之徽識也,綴於章服之前後心。以所補之物,分其等級,文職以鳥,武職以獸,蓋始於明也。葉向高集有欽賜大紅紵絲斗牛背胸一襲,即此。

補服繡獅雞》

1
乾隆時,副都統金簡署戶部侍郎,自以武官應服武補服,而現兼文職,頗羨文補,乃於補服獅子尾端繡一小錦雞,竦立其上。高宗見而大笑,旋降旨嚴斥,謂其私造典禮。

女補服》

1
品官之補服,文武命婦受封者亦得用之,各從其夫或子之品以分等級。惟武官之母妻亦用鳥,意謂巾幗不必尚武也。
2
補服惟親郡王所用者為圓形,餘皆方。光緒中葉,漢族命婦補服皆改方為圓矣。

飯單》

1
飯單,宴會時所用,以方錦或布為之,恐有飲食之污穢沾衣也。錢希白南部新》曰:「指坐上紫絲飯單曰:『願郎衫色如是。』」是也。

抹胸》

1
抹胸,胸間小衣也,一名襪腹,又名襪肚。以方尺之布為之,緊束前胸,以防風之內侵者。俗謂之兜肚,男女皆有之。《南史周迪傳》:「性質樸,不事威儀,冬則短身布袍,夏則紫紗襪腹。」古亦謂之曰衵服。《左傳》「陳靈公與孔寧、儀行父通於夏姬,皆衷其衵服以戲於朝」是也。
2
宋于庭,名翔鳳,有《沁園春》詞詠美人抹胸,詞云:「絡索雙垂,輕容全護,收來暗香。憶纔鬆寶釦,領邊依約。偶除瑤釧,袖裏端相。塞上酥凝,峰頭玉小,恨淺抹橫拖一道岡。深深掩,掩幾分衷曲,還待猜詳。幾經刀尺評量,與細膩肌膚要恰當。為當胸闌束,期他婉軟。一心偎貼,不間溫涼。若化蠶絲,縫成尺幅,那數陶家十願償。偏纖手,在風前扇底,更自周防。」

夏紗冬縐之抹胸》

1
乾隆末葉,秦淮妓女之抹胸,夏紗冬縐,貯以麝屑,緣以錦縑,乍解羅襟,便聞香澤,雪膚絳襪,交映有情。

以紅襪媵手書》

1
同治時,閩人某提學按試某州,其婦手書促歸,媵以紅襪。學使遽以試事屬州牧,移病還閩偕老,當時熱中者傳為笑談。樊雲門方伯增祥詠襪胸《滿江紅》詞下半闋即引之,其詞曰:「花露灑,香球爇,芳汗透,冰肌貼。話三山舊事,佩纕親結。書字一緘蘇錦蕙,淚痕雙寄鄜州月。願展為繡被覆鴛鴦,通身熱。」即指此。

闊袖》

1
同、光間,男女衣服務尚寬博,袖廣至一尺有餘。及經光緒甲午、庚子之役,外患迭乘,朝政變更,衣飾起居,因而皆改革舊制,短袍窄袖,好為武裝,新奇自喜,自是而日益加甚矣。

馬蹄袖》

1
馬蹄袖者開衩袍之袖也。以形如馬蹄故名。男子及八旗之婦女皆有之。致敬禮時必放下。

龍吞口》

1
有於常式衣袖之外,或前後不開衩之袍而權作為禮服,別綴馬蹄袖於常式袖之夾縫中,繫以鈕者,俗謂之曰龍吞口。禮畢則解之,袍仍為常服矣。

套袖》

1
套袖者,於作事時加之於袖,以護衣,不使污損也。一名假袖。

手套》

1
手套,加於手,有露指而僅掩手背者,有并十指而悉覆之者。以綿織品、編織品為之,其精者則用皮。男女皆用之。

手籠》

1
光、宣間,滬之婦女盛行手籠,蓋以袖短而手暴露於外,又嫌手套著指之不能伸展自由也。既有手籠,則置兩手於中,風不侵矣。大率以皮為之,珍貴者為貂為狐。謂之曰籠者,狀其形也。或又謂之曰臂籠。

襴裙》

1
襴裙,自後圍向前以束裙腰,古又名合歡襪裙。江、浙鄉村之男子多服之,松江太倉婦女亦有用之者。
2
上海之浦南,婦女都繫長裙於衣外,謂之曰腰裙,即襴裙也。腰肢緊束,飄然曳地,長身玉立者,行動嬝娜,頗類西女。

滇女之裙》

1
滇多風,自秋之八月至春之三月,狂吼空中,晝夜靡間。婦女出游之裙,輒以布十二幅為之,多其襞積,藉以禦風。蓋非此重量,或為風所挾以高舉矣。

短裙》

1
短裙苗在思州、葛彰等處,恆以花布一短幅橫掩及骭。

套褲》

1
凡物之重沓者曰套,物之外函亦曰套。套褲,脛衣也,即古之所謂袴也。其形上口尖,下口平,或棉或夾或單,而沍寒之地,或且以皮為之。其質則為緞為綢為紗為呢,加於棉褲、夾褲、單褲之上,函於外而重沓也。大率為男子所用,若在婦女,則惟旗人及江蘇鎮江以北者始著之。

滿襠褲飾為套褲》

1
褲之滿襠者,俗稱馬褲,古謂之褌。後假袴為褌,又訛褌為褲。山西男子有以滿襠褲而飾套褲於上者,上之色較樸,下之色較華,遠視之若二,於馬褲之外加一套褲,其實一也。

牛頭褲》

1
牛頭褲者,農人耘田時所著之褲也,江蘇有之。褲甚短,形如牛頭,故名。蓋耘時跪於污泥中,跣足露脛,本可不褲。著此者,以有婦女同事田作,冀蔽其私處,不為所見也。
2
江蘇之蘇州、浙江之紹興農夫,有於夏日或不著褲而裸其下體者。
3
吳退旃衣夾褲、棉褲、皮褲
4
吳退旃尚書體弱畏寒,非皮衣五層,不能過冬,至達天聽,宣宗屢以之詢沈鼎甫。每歲嚴寒時,且於襯褲之外,加以夾褲、棉褲、皮褲也。都人士戲呼之曰三庫大臣。

燈籠褲》

1
晉北人夜多臥炕,女子有自幼至老從不履地者。蓋一離炕,即足軟不能行也。其所著棉褲,重至十斤,土人號曰燈籠褲,狀其大也。

綁腿帶》

1
綁腿帶為棉織物,緊束於脛,以助行路之便捷也。兵士及力作人恆用之。

裹腿》

1
南方婦女之褲,不緊束,至冬而慮其有風侵入也,則以裝棉之如筒而上下皆平口者,繫於脛,曰裹腿,外以褲罩之。

韈船》

1
韈船施於足,僅有下緣。或云,船,領緣也,施之於韈,形更近似。

襪套》

1
纏足婦女之加於行纏外者,曰襪套。蓋以行纏有環繞之形,不雅觀,故以襪套掩之也。

行纏》

1
行纏,以帛或布裁為條,婦女纏足所用,束迫之使尖也,亦謂之曰裹腳。

膝褲》

1
膝褲,古時男子所用。宋秦檜死,高宗告楊沂中曰:「朕免膝褲中帶匕首矣。」是也。後則婦女用之,在脛足之間,覆於鞋面。

靴》

1
履之有脛衣者曰靴,取便於事,原以施於戎服者也。文武各官以及士庶均著之。
2
靴之材,春夏秋皆以緞為之,冬則以建絨,有三年之喪者則以布。

朝靴》

1
凡靴之頭皆尖,惟著以入朝者則方,或曰,沿明制也。而道士之靴亦方其頭。

軍機大臣著綠牙縫靴》

1
軍機大臣著綠牙縫靴。自嘉慶丙子特旨賞托津、盧蔭溥始,並諭嗣後軍機大臣俱準穿用。

髮靴》

1
乾隆時,符幼魯郎中曾之被服鮮奇,嫌緞袀靴有光,乃織髮為之,人謂之髮靴。

爬山虎》

1
爬山虎,靴名,亦曰快靴。底薄筩短,輕趫利步,武弁之如戈什哈、如差官者著之。

太祖之履》

1
鞋,本作鞵,履也。太祖之履,以牛皮為之,飾以綠皮雲頭,長尺有二寸,藏陪都崇謨閣。滿語呼綠皮雲頭為烏拉。

草鞋》

1
草鞋為勞動者所著,有以贈仁和顧石帆上舍升者,石帆報之以詩云:「最愛山邊與水邊,芒鞋宜與我周旋。龍孫老去留為杖,鳳咮藏來亦有田。芟草涼生新雨後,灌花溼透晚風前。回思匹馬風塵裏,十載勞勞意惘然。」石帆,乾隆時人。

蘆花鞋》

1
蘆花鞋,北方男子冬日著以禦寒,江蘇天足之婦女亦喜躡之。

木鞋》

1
木鞋,以木皮為之,躡之可袪濕,遇雨即以為屐之用。仁和朱一帆嘗有《木鞋》詩云:「雙鳧買得著來清,製就山木式自精。房結魚鱗攢細碎,文裁麂眼界分明。偏教綠雨穿三徑,端為青山踏一程。安步不煩扶竹杖,那須幾兩憶平生。」

釘鞋》

1
釘鞋,鞋底著釘,雨行用之,始於唐德宗時。德宗入駱谷,值霖雨,道滑,衛士多亡歸朱泚,惟李昇、郭曙、令狐彰等六人,著釘鞋行㬺,更控上馬,以至梁州。

冰鞋》

1
冰鞋,著以作冰上之游戲者,北方有之。

拖鞋》

1
拖,曳也。拖鞋,鞋之無跟者也。任意曳之,取其輕便也。躡之而出外,褻矣。光、宣間,滬之男女,夏日輒喜曳之。

龍某誤躡妾履》

1
順德望族有龍某者,同治時名孝廉也。工帖括,文名籍甚。即其宅設帳,桃李盈門。目極短視,觀書作字,面離紙僅寸許,故鼻準常被墨污。粵女本多天足,履大與男子等。某嘗晨起下牀,倉猝間誤躡妾履,雅步而出,徑坐函丈,門人皆掩口吃吃笑,而某茫然不覺也。
2
購鞋、定鞋
3
杭州清和坊某鞋肆,偶來一村翁購布鞋,選擇頗苛。肆中人誚之曰:「鄉人得著新鞋,已足榮耀鄉里,何用挑選!」翁不顧,徐徐著鞋去。翌日,有一翁來,言:「近在靈隱廣作佛事,且欲齋羅漢,請為我製羅漢鞋五百雙,其足樣大小,約如靈隱所塑者,用黃綾子作鞋面可也。」言訖,付定銀五十圓,掣收條而去。肆中人得此大宗生意,無不大喜,昕宵趲趕,匝月而成,頗怪翁未嘗來詢。迨製成,堆置店中。久而不見翁至,異之,訊諸靈隱寺僧,實無此項施主,始知後翁即前翁,以是為報也。

汪笑儂躡兩樣鞋》

1
汪笑儂好弄文,東方曼倩之流也。有晤之於謙鞠如寓者,時朱百房、許子敬、趙仲平咸在座,笑儂引吭高歌,高嵬淅淅瀝瀝一片聲一段,詞句典雅。歌畢,舉一事,聞者莫不捧腹。方鬨堂大笑時,忽寂然無譁。眾之視線,悉集於汪之兩足,蓋所著之鞋,式樣各異也。

木屐》

1
木屐,履類,底以木為之。東方朔《瑣語》云:「春秋時介之推逃祿自隱,抱樹而死,文公撫木哀歎,遂以為屐。」此為木屐之始。然各處皆雨時所用,閩人亦然。粵人則不論晴雨,不論男女,皆躡之。

弓鞋》

1
弓鞋,纏足女子之鞋也。京、津人所著者,宛如弓形,他處則惟銳其端,而以揚州之鞋為最尖,歐美人常購之以為陳列品。朱竹垞嘗為詞以詠之,調寄《鵲橋仙》,詞云:「湖菱烏角,渚蓮紅瓣,不比幫兒還瘦。拈來直是小觥船,只合借燈前行酒。春陽花底,春泥陌上,最好踏青時候。假饒無意把人看,又何用明金壓繡。」吳蔚光有詠美人鞋詞,調寄《沁園春》,詞云:「色揀新紅,影窺初月,著意裁成。鶎恰銷金窄窄,麝蘭馥馥,珠明鳳翠,花樣翻新。半露簾波,淺埋碧草,現出纖纖一牀春。苔階軟,料步回睨視,底印些痕。有時試浴銀盆,似水畔蓮垂兩瓣輕。更心憎泥汙,玉葱斜剔,舞餘微褪,悄拽羅跟。斜綰鸞縧,半偎繡韈,坐處偷藏在畫裙。閒庭早,莫漫沾珠露,溼了吳綾。」
2
山西太谷縣富室多妾,妾必纏足,其鞋底為他省所無。夏日所著,以翡翠為之,其夫握之而涼也。冬日所著,以檁香為之,其夫嗅之而香也。

睡鞋》

1
睡鞋,纏足婦女所著以就寢者。蓋非此,則行纏必弛,且藉以使惡臭不外洩也。彭駿孫有詠美人睡鞋詞,調寄《一萼紅》,詞云:「試湘鉤,正薰籠初暖,百合惹氤氳。同夢相偎,合歡不解,天然無迹無塵。巧占斷春宵樂事,問伊家何處最撩人?綃帳低垂,蘭燈斜照,微褪些跟。好是輕盈嬌小,只一彎香浸,半捻紅分。新月勻雲,纖荷舒夜,阿誰消受清芬?莫便道魂銷此際,玉樓合處更銷魂。底事東陽憔悴,化盡腰身。」

馬四靸小方鞋》

1
乾隆末葉,蘇州有妓曰馬四者,明眸善睞,膚如凝脂,惟雙趺不甚纖妍,故常靸小方鞋,即拖鞋。作忙促裝,以自揜其足之大也。

秦淮妓女之方頭鞋》

1
乾隆末葉,秦淮妓院之衣裳妝束,以蘇為式,而彩裾廣袖,兼效維揚。惟用睡鞋者頗少,咸以素帛製為小襪,似膝袴而有底,上以錦帶繫之,能使雙纏不露,且竟夕不鬆脫也。其履地用方頭鞋,如童子履而無後跟,即古靸鞋遺製,今之拖鞋也。燈影下曳之以行,亦復彳亍有致。

滬妓所著畫屧》

1
同、光間,滬妓所著畫屧,鏤空其底,中作抽屜,雜以塵香,圍以雕紋,和以蘭麝,凌波微步,羅韈皆芳。或有置以金鈴者,隔簾未至,清韻先聞。且又有曳男子履者,繡以蝴蝶,雖鏤金錯采,製作精工,而行步則絕無婀娜之致矣。

高底》

1
高底,削木為之,上豐下殺,略如弓形,纏足之婦女以為鞋底,欲掩其足之大也。墊於鞋之外者,謂之外高底,墊於鞋之內者,謂之裏高底,取其後高而足尖向地也。自光緒戊戌天足會成立,天足漸多,高底少矣,端忠愍公督兩江時且曾禁之。

假趾套》

1
弓鞋三寸,窄窄凌波,潘妃之步,飛燕之舞,大都以纖足為貴。迨天足會起,六寸膚圓,不須迫抹,婦女皆用皮鞋,履聲橐橐,如鄭子游之革履。奈纏足者一時不能放大,則襪中實以棉,名曰假趾套。向之木底,裝於跟後;今之綿套,塞於趾前。向之裹纏,惟恐鞋之大;今則放寬,猶慮鞋之小矣。
2
旗女之馬蹄底鞋、平底鞋
3
八旗婦女皆天足,鞋之底以木為之。其法於木底之中部,即足之重心處。鑿其兩端,為馬蹄形,故呼曰馬蹄底。底之高者達二寸,普通均寸餘。其式亦不一,而著地之處則皆如馬蹄也。底至堅,往往鞋已敝而底猶可再用。向以京師所製之形式為最佳,著此者以新婦及年少婦女為多。年老者則僅以平木為之,曰平底。其前端著地處稍削,以便於步履也。處女至十三四歲始用高底。
4
廣州駐防之漢軍婦女,異於他處之漢軍,其婦女纏足者多,鞋與漢女略同。

南洋華僑婦女之鞋》

1
南洋華僑婦女率天足,所曳之鞋,上以金線繡各種花樣,以處女所繡者為最工,華僑以為饋贈厚禮,一雙之值,往往達銀幣數十圓。

襁褓》

1
襁褓始於三代,而今尚有之。襁,幅八寸,長一丈二尺,以縛小兒於背。褓,小兒之被也。粵婦之保抱小兒輒用之。

首飾》

1
首飾,所以飾首之物,本兼男女而言之。《後漢書》曰:「後世聖人見鳥獸有冠角頷胡,遂作冠冕纓蕤以為首飾,凡十二章。」其後乃專指婦女頭上所飾者而言。劉熙釋名》曰:「皇后首飾曰副。副,覆也。亦言副貳,兼用眾物成其飾。上有垂珠,步則搖也。」《洛神賦》曰:「戴金翠之首飾,綴明珠以耀軀。」今則臂釧,指環之屬,雖不施於首,亦通謂之首飾矣。

頭面》

1
頭面,婦人首飾也,率為衣禮服時所用。《東京夢華錄》云:「相國寺兩廊,賣繡作領抹、花朵、珠翠、頭面之類。」《乾淳起居注》:「太上太后幸聚景園,皇后先到宮中起居,入幕次,換頭面。」

徽章》

1
徽,幟也。古以旗幟為旌別,故設徽章。今謂凡可為旌別之記號者,曰徽章。常用者以金銀銅為之,暫用者以綢緞綾為之。

寶星》

1
寶星,即勳章也。以鑲嵌珍寶,光芒森射,故謂之寶星。凡五等,並於頭二三等每等再分三級,計次序之數,共十有一。光緒辛巳,始由總理衙門奏定其制,專為國際上饋贈賞賚之品,其後亦以寵錫群臣。

面巾》

1
面巾,本就死者覆面之巾而言,以絹為之,方尺二寸,即《儀禮》所謂幎目,蓋古之通禮也。然今之洗面者,亦稱面巾,或稱手巾。大別有二,一以水洗面時所用,一為拭塵穢時所用。

七分二》

1
以棉紗所織之巾,本以拭汗穢,美容顏也,為舶來品。市肆售價,每方銀幣一角。角之重量為銀七分二釐。粵市交易,向用銀塊,後雖流通銀幣,而仍合銀塊之重量以計算。巾之值為銀七分二,於是遂以七分二呼巾矣。妓女留狎客夜宿,輒以一新巾拭穢,用畢,即棄之於水。故狎客之謔妓者,每語之曰:「何時可用七分二?」

布圍》

1
雲南蒙自縣婦女之出外也,手必執一傘。傘有布圍,藉以遮首,欲使人不見其面目也。如有人揭開之,即為破壞古規,必與爭。

雲肩》

1
雲肩,婦女蔽諸肩際以為飾者。元之舞女始用之,明則以為婦人禮服之飾,本朝漢族新婦婚時亦有之。尤西堂嘗詠之以詩,其詩云:「宮妝新翦彩雲鮮,婀娜春風別樣妍。衣繡蝶兒幫綽綽,髩拖燕子尾涎涎。筵前拊鼓宜垂手,樓上吹簫許比肩。只恐巫山夜飛去,倩持飄帶欲留仙。」光緒末,蘇、滬婦女以髻低及肩,慮油之易損衣也,乃仿為之,特較小耳,以絨線所結者為多。

圍巾》

1
圍巾者,以棉織品、毛織品為之,其佳者則為貂皮、狐皮。加於項,旋繞之,使風不入領以禦寒。女子用之者為多,蓋效西式也。

便頂》

1
國初,官吏惟朝帽有頂。雍正丙午,始頒便頂式樣,後之平時大帽所用者是也。其式圓,上如大珠,下以銀盤盛之,高不盈寸。自一品至九品,分珊瑚、藍寶石、青金石、水晶、明玻璃、硨磲、涅玻璃、金、銀諸式,正從花素有差。乾隆時,有請以知縣用蜜蠟頂者,未准。旋有正七品以下及生監無金銀花素之別。嘉慶己未,科臣特奏,細為釐剔。遵行年餘,仍淆亂如初矣。

花翎》

1
品官之大帽,飾以孔雀翎,施於冠後,猶古之珥貂也。以目暈之多寡為等差。目暈,即眼也。普通皆一眼,多者雙眼、三眼。其初皆出於酬庸曠典,惟有功而蒙特恩者,始得賞戴。康熙時,福建提督施琅以平定臺灣功第一,詔封靖海侯,世襲罔替。琅疏辭侯爵,懇照前此在內大臣之列,賜戴花翎。部臣議在外將軍、提督無給翎例。聖祖特旨賜之。及粵、捻亂平,名器倖濫,漢員以軍功得賜者甚多,且有雙眼、三眼者。其後又定報捐花翎之例,於是五品以上之官,皆得援例捐納,不復重視之矣。
2
親郡王、貝勒為宗臣,例皆不戴花翎,惟貝子冠三眼孔雀翎,公冠雙眼孔雀翎為臣僚之冠。乾隆中順承勤郡王泰斐英阿充前鋒統領,乞花翎,高宗曰:「花翎乃貝子品制,諸王戴之,反失制。」傅文忠代奏,謂其年幼,欲戴以美觀,始許之。因並賜皇次孫三眼翎,曰:「皆朕孫輩也。」由是親郡王屢有蒙恩賜者。高宗且欲定五眼花翎為親郡王定制,為和珅所阻,未果行。
3
大臣之賞戴雙眼花翎者,固皆出於特恩,不能以捐納而得。然領侍衛府管護軍營、前鋒營、火器營,鑾儀衛,滿洲五品以上各員及王府之頭等護衛,亦得戴之。

內廷頒給花翎》

1
國初視翎支極重,凡賞戴花翎者,必有非常之功。其花翎確由內廷頒給,惟許戴此一支,自己不得購用。非若捐例既開之花翎,盡人可捐,且須自置,與藍翎一例也。

藍翎》

1
藍翎亦為大帽之飾,以鶡羽為之。其色藍,羽甚長,無眼。光緒時,有用花翎線紮之者,遠望之似花翎,秩較卑而有功者,得賜用。舊例,如領侍衛府管護軍營、前鋒營、火器營、鑾儀衛,六品以下及王府二等護衛以下者,皆得戴之。自粵、捻亂平,賞賜甚濫。及捐例開,且可納貲以得之矣。

釵》

1
釵為古笄之遺,秦穆王以象牙為之,周敬王以玳瑁為之,至秦始皇時則始以金銀為之。朱竹垞嘗詠之以詞,調寄《踏莎行》,其詞云:「金重難勝,翠勻如沐,愛他也有同心目。曉來尋慣枕函邊,坐懷先綰香雲束。小鳳垂珠,小魚銜玉。離愁夜半挑殘燭。玉郎消息斷紅牋,背人潛把歸期卜。」程子大有《詠釵和姚二叔慈》詞,調寄《鳳凰臺上憶吹簫》云:「髻趁盤鴉,妝催墮馬,籨衣欲下還停。有兩枝龍鳳,鈿合裝成。遞向玉奴纖手,迴皓腕自插殷勤。香盟負,簪邊想墜,燭底敲頻。銷魂,簾前溜也,又拾向裙邊。七寶斜橫,傍檀郎茸帽,微印春痕。昨夜粉蛾窺燄,還曾剔一翦蘭莖。和伊畫,夢餘蕤枕,暗損鸞紋。」

卍字簪》

1
孝欽后好妝飾,化妝品之香粉,取素粉和珠屑、豔色以和之,曰嬌蜨粉。即世所謂宮扮是也。宮簪翡翠之深綠,為世所罕有,兩端各鑲赤金卍字七個,曰卍字簪。宮粉既塗,翠簪畢插,輒取鏡顧照數四也。

金氣通》

1
金氣通,婦女之飾於首者也。光緒初,上海盛行之。似簪而中空,兩端貫氣以達。橫於髻,可使室氣輸入髮際。

紅絲毬》

1
京師花市常有絲毬出售,大如茶杯,中納小鈴,婦女爭購之,簪於髻左。燕山孫橒曾有詩詠之云:「紅絲結得彩毬形,步屧行來最可聽。想是怕招蜂蝶至,釵頭也繫護花鈴。」

方勝》

1
以兩斜方形互相聯合謂之方勝。勝本首飾,即今俗所謂彩結。彩勝有作雙方形者,故名。

夷婦以貝為飾》

1
滇中近邊夷婦以貝為飾,然昔時漢中之漢婦亦用之。一卉即五緡,亦曰苗,一緡即四首,一首即四妝,一妝即一枚也。

眼鏡》

1
眼鏡,以玻璃片或水晶為之,所以助目力者。相傳出自西域,明時始行於我國,亦名靉靆。《淮南子.泰族篇》「欲知遠近而不能教之以金目。」注目:「金目,深目。」疑即今之眼鏡。
2
眼鏡可分三種。一,用凹面玻璃,以補眼球內水晶體之凸隆過度,使得明視在遠之物,是為近視鏡。二,用凸面玻璃以補水晶體之過薄,而增其凸度,得明視目前微細之物,是為遠視鏡,大抵老人所用,故又稱老花眼鏡。三,用平面玻璃,以防塵埃避光線,是為平光鏡。我國所製,皆以水晶為之。有色者,淺之為茶晶,深之為墨晶。自外國之托力克片輸入,用水晶者遂少。詠眼鏡者,查初白云:「隙光分日月,宿障埽雲煙。」李星輝云:「白髮幾人非借力,紅顏對爾獨無情。」若以詠今之眼鏡,「獨無情」三字當易為「亦多情」,蓋自光緒中葉以後,婦女之好修飾者,亦皆戴之以為美觀矣。

鬼眼睛》

1
平光眼鏡,大抵以避塵沙之侵入目中為用者也。京師則有以魫為之者,略如普通之眼鏡,曰鬼眼睛。

耳環》

1
女子穿耳,帶以耳環,自古有之,乃賤者之事。《莊子》曰:「天子之侍御不穿耳。」杜子美詩:「玉環穿耳誰家女?」其後遂為婦女之普通耳飾矣。程子大以《生查子》詞詠之云:「小小嚲齊眉,灼灼明如月。耳熱那時情,背立櫻桃雪。低觸枕函聲,巧綰連環結。驀到洗妝初,卸入妝臺側。」
2
貴州苗女之耳環,大如鉤,下垂至肩。富者多飾以珠貝,纍纍如瓔珞。

鼻環》

1
鼻之有環,自蠻族外,不常見。有之為江淮間之男女,蓋例以牛之穿鼻而易育也。大率以銀為之。

朝珠》

1
五品以上文官,皆得挂朝珠。珠以珊瑚、金珀、蜜蠟、象牙、奇楠香等物為之,其數一百有八粒,懸於胸前。有小者三串,兩串則男左女右,一串則女左男右。又有後引,垂於背。本即念珠。滿洲重佛教,以此為飾,故又曰數珠。

碧霞犀朝珠》

1
頤和園側有居民李姓者,玉田縣人,家藏碧霞犀朝珠一掛,記念皆明珠也,價值數萬金。光緒中,內監李蓮英欲之而不得,因授意宿衛軍統領某。某因傳令於其勇曰:「有能得朝珠者,立賞哨官。」麾下執械蠭往,則其人已遁,於是有頤和園被盜之謠。

編檢掛珠》

1
定例,文職五品以下,不得懸帶朝珠。翰林院編、檢亦五品也。泊雍正乙巳,御門聽政,始派翰林編、檢四人侍班。乾隆丁巳,高宗以翰林班在科道前,科道掛珠而翰林獨否,不足以肅朝儀,特諭修撰、編、檢一體懸掛。其後則不兼講官者亦掛珠矣。

中書掛珠》

1
內閣中書掛朝珠,自嚴侍讀長明始。嚴官中書,時充方略館官,以書局在內廷,例許掛珠也。其後則中書不兼館差者,無不掛珠,並舉貢之議敘中書銜、捐職雙月中書者,亦靡所區別,即捐納之科中書,亦且一串牟尼項下垂矣。

數珠》

1
數珠,亦曰念珠,念佛時所用,以記誦讀之數者也。《木槵子經》云:「當貫木槵子一百八個,常自隨身,志心稱南無佛,南無法,南無僧,乃過一子。」即數珠也。
2
藏人念珠之材料,或內地樹木,或以產於外部喜馬拉雅山某樹之種子,或人之頭蓋骨,尚有玻璃、水晶、蛇脊骨、象腦中硬物質、赤檀香、胡桃等種種製成者。俗謂各種佛菩薩,當因其所好以佩之。
3
雲南之麗江有摸梭山,出黑玉,名曰貝峰石。初固不黑也,為正綠色,或沾油,或以汙手撫之,即黑矣。有製以為念珠者。

香珠》

1
香珠,一名香串,以茄楠香琢為圓粒,大率每串十八粒,故又稱十八子。貫以綵絲,間以珍寶,下有絲穗,夏日佩之以辟穢。

多寶串》

1
多寶串,以雜寶為之,貫以綵絲,婦女所用,懸於襟以為飾。

領章》

1
領章,陸海軍將官禮服領上之飾也。用金線或銀線為識,以官之高卑別之。

領結》

1
領結,西式衣服之附屬品,有二種,或懸胸前,或附頸下。均以綢製,平時用彩色,慶祝用白,弔喪用黑。

項圈鎖》

1
嘉慶時,揚州玉肆有項圈鎖一,式作海棠四瓣。當項一瓣,彎長七寸,瓣梢各鑲貓睛寶石一,掩鉤搭可脫卸。當胸一瓣,彎長六寸,瓣梢各鑲紅寶石一粒,掩機鈕可疊。左右兩瓣各長五寸,皆鑿金為榆梅,俯仰以銜東珠,兩花蒂相接之處,間以鼓釘金環。東珠凡三十六粒,每粒重七分,各為一節,節節可轉。為白玉環者九,環上屬圈,下屬鎖。鎖橫徑四寸,式似海棠,翡地周翠,刻翠為水藻,刻翡為捧洗美人妝。其背鐫「乾隆戊申造,賞第三妾院侍姬第四司盥」十六字。鎖下垂東珠九鎏,鎏各九珠。藍寶石為墜腳,長可當臍。估客告人云:「某尼所寄售也。」尼少侍貴人愛姬入都,鎖面所鐫,即姬小像。貴人既敗,尼以婢故,得自贖,脫籍歸南中,驚悸舍身,為比丘尼矣。其榦質珍麗,製作工巧,為值蓋累萬也。重儓下婢,奢僭如是,他物稱之。乾隆戊申為五十三年,正和坤柄國時也。

木枷》

1
滇中苗、倮、、爨、麼些之屬,擔負貨物,項戴半木棚,徒行亦不暫脫。相傳諸葛武侯定南蠻,設此以號令群夷,使其不敢與漢人為伍,以別貴賤,不知非也。戴木枷者,殆可負重以便農工作苦之用耳。

扳指》

1
扳指,一作搬指,又作挷指,又作班指,以象牙、晶玉為之,著於右手之大指,實即古所謂韘。韘,決也,所以鉤弦也。

金指甲》

1
金指甲,婦女施之於指為飾。欲其指之纖如春葱也。自大指外皆有之。有用銀者,古昤彈箏所用之銀甲也。又有用銀而加琺瑯者。程子大以《生查子》詞詠之云:「纖影傍妝臺,滴粉調新水。嫩護玉葱芽,彈落銀箏淚。嬌小十三年,不解愁滋味。昨夜小闌花,掐破葱痕細。」

指環》

1
指環,以貴金屬或寶石製之,約之於指,以為美觀。初惟左手之第三、第四兩指,後則惟所欲矣。亦謂之戒指。紂作寶幹指環。漢宮人御幸,賜銀指環。蓋古宮禁中本用以為嬪妃進御或有所避忌之符號,後世遂用為普通之指飾,故曰戒指。大宛娶婦,先以同心指環為聘,今乃以為訂婚之紀念品,則歐風所漸也。朱竹垞有詠金指環詞,調寄《臨江仙》,詞云:「削就葱根待束,挂將榴火齊炎,殷勤搓粉為君拈。愛他金小小,曾近玉纖纖。數徧檀郎十指,帶來第五猶嫌。憑教麗句續香奩。解時愁不斷,約了悶翻添。」程子大以《生查子》詞詠之云:「香印嵌珠圓,翠影迴金縷。浣了玉纖纖,十指中央住。曉起約蔥尖,笑向檀郎語。昨夜夢回初,卸入鴛衾去。」

釧》

1
釧,臂環也,俗謂之鐲。古男女適用,今以婦女用之者為多,有金翡翠、白玉鑲嵌、金剛鑽、珠寶各種。程子大有詠釧詞,調寄《生查子》云:「闌畔握香荑,花裏停箏柱。雙袖乍迴時,逗響分明處。琥珀贈從君,翡翠拋憐汝。脫卸一邊情,枕臂偎郎語。」

銅圈》

1
光緒時,載漪統帶神機營,有幕友浙人名王鳳歧者,獻策令右臂各戴銅圈如釧,以為標識,蓋恐其臨陣脫逃也。庚子之變,營兵盡作義和團。八國聯軍入京師,搜尋餘匪,營兵等以圈係熟銅所鑄,捋之不下,劈之不開,聯軍以為左證,見即殺之。

足釧》

1
足之有釧,閩、粵之男女為多,以銀為之。男長大,則卸之,女非嫁後產子不除也,而纏足者則無。

一身佩二十餘物》

1
某尚書丰儀絕美,妝飾亦趨時。每出,一腰帶必綴以檳榔荷包,鏡扇、四喜,平金諸袋,一鈕扣必綴以時表鍊條、紅綠墜、剔牙籤諸件,胸藏雪茄紙煙盒及墨水、鉛鐵各筆、象皮圖書、帳簿、手套、金剛鑽戒指、羊脂班指、漢玉風藤等鐲。統計一身所佩,不下二十餘種之多。

黃帶子》

1
凡宗室,皆繫黃帶,故俗稱宗室為黃帶子。

紅帶子》

1
凡覺羅,皆繫紅帶,故俗稱覺羅為紅帶子。

忠孝帶》

1
忠孝帶,一曰風帶,又曰佩帉,視常用之帶微闊而短。素巾亦曰手巾,行裝必佩之。蒙古松文清公筠謂國初以荷包儲食物,以佩帉代馬絡帶者。而滿洲震載亭大令鈞辨其說,謂聞之前輩,以為馬上縛賊之用。凡隨扈倉猝有突儀衛者,無繩索,則以此縛之,蓋備不虞之用耳。或曰,如以獲罪賜盡,倉猝無帛,則以此帶代之,故曰忠孝。

帶鐶》

1
國初帶鐶,用左右二塊,繫以汗巾、刀觿等類。旋增前後二塊,以為美觀。後惟用腹前一塊,帶不垂下。或有左右二塊嵌寶石、鍍錟金銀者,人人可用,不復分別等差矣。

于文襄佩表》

1
內廷諸臣趨直,各佩表於帶以驗晷刻。于文襄公敏中在官,於高宗晚膳前,應交奏片,必置表硯側,視以起草,慮遲誤也。

婦女佩金錢表》

1
光緒中葉婦女有以小表佩於衣衽間以為飾者,或金或銀,而皆小如制錢,故呼曰金錢表。

總督帶刀》

1
文臣無帶刀者,惟總督腰許帶刀,兼武事也。範忠貞公承謨陛見時,召對良久,謝恩出,遺小刀於殿上,聖祖云:「此必范卿之物。」乃命侍衛送還。蓋此為平日繫腰,遇宴饗時割肉之刀也。

克闢勒拉默》

1
徐星伯自伊犁歸,攜一小圓錢盒,大如拇,上鏤銀,文絕細,遠觀之,儼若萆麻子。下有鍵,所以筦開闔者。上有鈕,若表之環,闢之蓋之。裏色赭底,其中有翠色小雀,紅其首,罩以玻璃,如指南針,而雀之首西向。實回回教中阿渾之所佩者也。
2
回俗每日於未時以後五時,必向西禮拜。蓋其祖國在西,故禮之,且以送日也。然惟阿渾之最尊者方得佩之。其物出於藏地,回疆亦少,得之甚不易也。星伯過葉爾羌時,遇克什米爾部人,貨得之,其名曰克闢勒拉默。

摺疊扇》

1
摺疊扇,通稱摺扇,古名聚頭扇。光緒中葉以前,長可尺餘,後僅七八寸。

宮扇》

1
宮扇以豐潤、杭州所出摺扇為貴,圖畫工細,扇骨有多至百二十根者。及歐風東漸,大內多置電氣機扇。然適手所用者,初夏則豐、杭摺扇,仲夏則芭蕉團扇,盛夏則雕翎扇。扇柄以金玉、象牙、玳瑁等為之。雕翎或十一葉、九葉、七葉、五葉不等,愈少愈貴,有值數百金者。

阮文達製昉古團扇》

1
團扇之名甚古,漢已有之。有明中葉,乃行摺扇,至本朝尤盛,遂不復知有古制矣。阮文達於嘉慶丙辰提學浙江,嘗得一古團扇,有馬和之畫,楊妹子題,因依式仿製,以賞諸生之試列高等者。時錢塘陳雲伯大令嘗應歲試,賦此題,有云:「江南三月春風歇,櫻桃花底鶯聲滑。合歡團扇翦輕紈,分明採得天邊月。南渡丹青待詔多,傳聞舊譜出宣和。入懷休說班姬怨,羞見曾憐晉女歌。班姬晉女今何有?攜來合付纖纖手。闌前撲蝶影香遲,花間障面徘徊久。樓臺花鳥院中春,馬畫楊題竟逼真。歌得合歡詞一曲,不知誰是合歡人?」文達閱之,大加稱賞,拔置第一,刻入浙江詩課及《定香亭筆談》。不二十年,團扇之制遂行滿天下。錢梅溪嘗有《團扇》詩贈文達云:「用舍行藏要及時,製成團扇寄相思。時來畢竟如公少,明月清風一手持。」

蒲扇》

1
蒲扇,以蒲為之,質輕而價廉,便於家用。仁和黃鐵庵郎中鐘有《題圓蒲扇》詩云:「誰把青蒲織細紈,攜來皓月比團圞。輕搖漸覺涼風至,猶帶湘江五月寒。」

王壬秋不握扇》

1
王壬秋不握扇,蓋嫌其妨手也。惟對賓客,時一持之。頗有當世精扇,常委笥中。每出游遠方,多歷歲月,適當須扇之時,又隨地購置。而世俗初夏,不用蒲葵。同治乙丑四月南歸,至樊城而亢熱,市中求買,乃無精製,因自憶甲子於韶州,亦買一麤絹團扇,若今宦游人士,未能堪持也。謂時當乏材,則庸夫充位,士不自薦,則太璞歸真。既感佳者之委間,又傷用者之不見珍,遂作詩題於上云:「大隄春盡鶯花老,歸轡重經漢陰道。征戰塵荒估客稀,歌詞枉說襄陽好。南風吹麥煖氣蒸,紈素未裁愁暑增。聊從小市買筠骨,粗疏正憶韶州繒。從來物用始矜貴,誰道過時仍棄置。萬物無心隨愛憎,空將冰炭傷君意。蘇杭細絲京都工,世人爭買誇玲瓏。寧知輕盈滿懷月,不及蒲葵大扇風。湘江藏扇年年怨,篋笥棄捐華落賤。猶經芳袖時卷舒,應勝塵沙逐流轉。沈吟物理各推移,自謂繁華全盛時。一朝用舍不相讓,多謝秋風班女詞。」

坐褥》

1
坐褥,文武品官坐班時所用,盤兩膝而坐,拜跪之禮,即於其上行之,俗謂之曰拜墊,蓋襯托之使厚而高也。
2
文官所用者,一品,冬用狼皮,夏用全紅褐,襯紅毡。二品,冬用獾皮,夏用紅褐,鑲青褐,襯紅毡。三品,冬用貉皮,夏用青褐,襯紅毡。四品,冬用野羊皮,夏用青布,襯紅毡。五品,冬用青羊皮,夏用藍布,襯白毡。六品,冬用黑羊皮,夏用醬色布,襯白毡。七品,冬用鹿皮,夏用灰色布,襯白毡。八品,冬用狍皮,夏用土布,襯白毡。九品、未入流,冬用獺皮,夏用土布,襯白毡。
3
武官所用者,一品,冬用狼皮,夏用全紅褐,襯紅毡。二品,冬用獾皮,夏用紅褐,鑲青褐,襯紅毡。三品,冬用豹皮,夏用青褐,鑲紅褐,襯紅毡。四品,冬用野羊皮,夏用青布,襯紅毡。五品,冬用青羊皮,夏用藍布,襯白毡。六品、七品,冬用黑羊皮,夏用黑醬色布,襯白毡。
URN: ctp:ws291167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