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卷十一

《卷十一》[View] [Edit] [History]

1 ○丁洪墓志銘並序 天慶元年 陳汭
2 子諱洪小字五斤。姓丁氏。世為燕人。高祖諱元恪。中書令判宣徽三司使事。高祖諱求諭。贈靜海軍節度使。王父諱從傋。檢校太師輔國大將軍。父文逳。太子左翊衛率府率。母即大族韓氏崇文公五代孫也。子生而岐嶷。有老成之德。賦性安雅。不以兒戲為好。率府君惟此一子。未省加誨責檢■〈衣舌〉。而能饒慎自戒。舉不逾閒。其事親也。蒸蒸然盡其愛□。自離襁褓。無毫髮之事有所干忤。古人謂上孝養色。此其有焉。好學問。平居手不釋卷。非待齡友訓導。無蚤莫矻矻恆若弗及。而複聰慧敏給。是以講習詩書。日多聞見。視其為文亦已粗知體要。雖出於高門著族。其待人接物。甚於塞微。謙和謹飭。惟恐誤觸於人。至於童僕輩不辝氣。如議其賢。雖終軍黃瓊。未足多也。凡親族閭里間。皆推愛而器重之。度其有成。指日可待。天慶元禩。隨親從事於玉田縣。無何。六月八日感疾而歿。年始十有五。可不惜哉。暨於道塗傳聞者。無不為之感悼再三。至有隕涕者。善之感人。一何深耶。子之所為。宣其保壽考享富貴。而反夭閼如是。得非命與。嗚呼。懷其器而未形於事。有其才而未施於用。龍駒鳳雛。不使瑞聖世。騰夷路。悲夫。即於是歲歸葬於宛平縣仁壽鄉陳王里。袝於先塋。禮也。子之舅晦與餘有莫逆之分。謂餘粗知子之本末。乃請銘焉。銘曰。
3 □□□兮世所奇。仁而夭兮眾所悲。胡為與之。胡為奪之。
4 □□□□兮皇天無知。已矣乎。孰可推。時皇遼天慶元年九月十二日刻。拓本。
5 北京西郊百萬莊出土。志文前題「丁洪墓志銘並序」七字。又署「陳汭撰。馬楨書」六字。無志蓋。丁洪之母為韓延徽五代孫女。
6 ○奉為先內翰侍郎太夫人特建尊勝陁羅尼幢記天慶元年
7 伏以欲報昊天鞠之鴻恩。惟仗諸佛宣傳之密教。刻之貞琰。樹於先塋。期覆影以沾塵。願覺佛而聞法。時天慶元年歲次辛卯四月癸巳朔十一日癸卯丙時建。拓本。
8 按記文前題『長男靜江軍節度使知順州軍州事開國侯直溫,次男洛苑副使前隨駕錦透背虎毛庫副使內溫,小男安州防禦使知中京諸軍都虞侯開國子處溫,長孫鄉貢進士內供奉班祗候梅書』四行。直溫姓氏馬氏,上文卷九有張嶠撰《馬直溫妻張館墓志》即此人。梅即直溫之子。
9 ○為亡過父母特建石塔記天慶元年
10 涿州□□縣高黎村高孝思。男石經寺出家僧善圓。奉為亡過父母特建石塔一坐。父諱□□男善圓。弟僧□陌生孝均。妻張氏。守守孝□□□□睪子添□思鳩育之恩。每念劬勞之得上□先□下泐慈尊□界金靈同□下泐天慶元年二月。拓本。
11 ○釋迦定光二佛舍利塔記天慶二年 僧慧材
12 竊聞三千化寶。百億雄尊。複往之跡以無垠。方便之門而莫限。應願榮辭於天界。權儀降誕於王宮。孜孜而示倦龍庭。默默而優游鳳苑。顰眉□返。嚴駕驂回。老病死苦。以因觀法。報化身而是慕。奢華涕厭。午夜逾城。苦行石堅。六年修道。浴泥恆河。已赴菩提樹。來斷障降魔。既登於佛果。垂慈應請。乃轉於法輪。始從鹿苑。終至鶴林。時經四十九年。教演一十二分。所應度者。皆以隨宜方便度訖。其未度者。亦已與作得度因緣。顧此土之緣周。念地方之化益。於是就力士生地之內。詣堅固樹林之間。足南首北。背東面西。以足枕肱。現四儀之究竟。收心住定。示八像之窮終。金口緘以絕言。玉毫掩而□彩。四生乏主。悲摧凡聖之心。三界無依。哀變乾坤之色。堅勞之壽。既已雲亡。金剛之身。故亦是壞。闍維訖於寶樹。舍利分以金罌。爰興窣堵波。以利薩達縛。育王西出。□□八萬四千。隨帝東臨。並造三十六所。於凝固之道體。雖□然不然。而轉變之化身。亦法爾窅爾。是以□□之剎土咸建多□之塔。婆垂青蔭而廣大。施慧燈以遐延。凡以興一供之因。定克千生之果。粵有□□□□重和十五年。陶冶甄鑄塔一所。立十三簷。亙二百尺。往往夜晦。屢放紅光。福常住以豐肥。祜上下而和睦。邇後展討殿宇。津置堂廓。每嗟佛壟。閃於南隩。大眾僉議。欲稱中央。即有惠行大德。潛資義倉。提點雲敷。共舍淨資一千緡。其諸釋侶。量力施錢。共四百千。用充功費。尋擇良辰。亦得吉卦。坼至千簷。獲定光佛舍利六百餘顆。至地宮內。獲釋迦佛舍利一千三百餘顆。再選定四月八日午時。依舊如法安葬。竊以慧材狼山冗學。龍苑庸夫。赧扣瑣材。聊編盛事。伏願三乘五性。承茲乃共舍羬軒。七趣十生。仗此乃同登犪駕。更願陵遷穀變。懿範不凋。地久天長。徽猷永固云爾。《承德府志》五十。
13 王氏《文萃》:「按鐵舍利塔,在朝陽縣南,遼時建靈感寺,重熙中,鑄鐵塔以藏佛舍利。後以定光佛舍利六百粒,釋迦佛舍利一千三百餘粒,改藏塔下塔宮。今塔已無存,土人嘗於其處掘土丈餘,見地宮一所,高八尺,廣六尺五寸,八面相等,周遭嵌碑文、中有一碑,字大徑二寸餘。云:『惟大契丹國興中府,重熙十五年丙戍歲十一月丁丑朔十六日壬辰起手鑄,次年四月乙巳朔八日壬子午時葬釋迦佛舍利記。』末載辦塔主僧則覺華島海雲寺業律沙門志全也。又有二片,為天慶二年講經律論師慧林所撰,釋迦定光二佛的身舍利塔記。文稱重和十五年鑄鐵塔一所,考遼諸帝無紀元重和者,書寫之譌,以重熙為重和耳。見《熱河志》。覺華島在今錦州府西南界,屬遼之來州、元之瑞州,為今建昌縣東南境。考《方輿紀要》:稱覺華島在寧遠衛東南二十里,上有海雲、龍宮二寺。許亢宗《奉使芊程錄》亦曰:第十八程自來州八十里至海雲寺,去海半里許,後有溫泉池,望海中有一大島,樓殿窣堵,上有龍宮寺,鑄塔主僧志全,蓋由海雲而徙居靈感者,故記末特志其初地也。慧材,熱河志作慧林,恐誤。」按錢大昕《遼史考異》:「天祚名延禧,乃追改重熙年號為重和。」非書寫之譌也。
14 ○惠淨石棺記天慶二年
15 大遼奉聖州般若院持念比丘尼惠淨。俗年五十七。夏臘三十四。去天慶二年歲次壬辰二月壬子朔二十一日戊申醜時遷化記。拓本。
16 ○白懷佑造幢記天慶二年
17 且夫諸佛所演大摠持教。皆有難思殊妙勝力。若能回善住七返之殃。能救六道先亡之苦者。唯我佛頂尊勝陁羅尼最為其一也。若有眾生。刊在高幢。置於先壟。所薦冥福。詎可思惟。誰能如是。依教奉行。以我幢主實其人也。幢主諱懷佑。自昔武安君之忠臣。府君神功全盛之間。當其秦朝。家國安寧。時武安君寵用我府君。看如珍寶。自後垂蔭。累代遠所宗親。所出名職高官。其數極多。難以具錄。迨今蓋承我先府君之福蔭。王十後祀。猶有百家。社業不隳。嘉聲有備。幢主乃府君後祀太原公之仲子也。為人純善。心性平直。苦己利他。懷君子德。身為俗相。行契真宗。壽近三旬。經全一部。及金剛經行願品。凡興誦經法會之處。同道善友。盡來相命。執罄舉經。所出言音。驚人動眾。名振四方。譽彰一國也。粵有亡考諱繼辛。守志安身。利他為務。妣劉氏。即涿州新城縣金勝務彭城公之孟女也。孝敬貞柔。鄉鄰喜見。所生二男。考享年八十有五。去壽昌六𧝀。時屆朱明。蓂七葉。終於是里。妣年八十有二。去壽昌三載仲春。蓂凋五葉。終於是里。佑乃思生以侍之。死以葬之。府君先塋居於卯位。後故乾統四年八月十九日。遷於壬地。其年九月地一日。具禮葬訖。迄今數載。憶念猶存。別加資存之誠。欲報先亡之德。遂命良工。造成名幢。上刊密語。於天慶二年七月十八日辛時建立。所願先亡。有此勝因。與法群生。同登覺岸。拓本。
18 ○先師遺行銘天慶二年
19 師能弘教。講誦摩訶。英靈奇異。福德超過。自他兩利。兼念彌鎪。頓悟□生。回□□可。拓本。
20 按銘前記文已漫泐不能辨識。
21 銘文後列沙門銜名凡三行,另一行記:「維天慶二年歲次庚辰二月戊子朔二十七日巽時。」再後為《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22 ○惠州李祜墓幢記天慶三年 李忠益
23 大遼惠州西城東廂。業農隴西李祜。伊人夙稟貞純。生全淑善。心無改於歲寒。志恆存於忠孝。乾統九年九月二十一日。寢疾而傾逝。春秋六十五。偶妻李氏。所育三男。長男業經沙門僧元才。次男忠益。少男忠言。複生三女。長女謝哥。適彭城劉孝仙。次女勝哥。少女禪哥。天慶三年九月二十五日癸卯。遷葬於歸化縣壽山之陰。不雕不畫。不廟不碑。不傷財。不勞力。唯立聖言幢一座。高一丈五尺。八隅一層。上覆下承。死日。業經沙門僧元才等所建也。命鄉貢進士李忠益為記。既死。因書二四句偈贊云。其人既歿。風躅猶存。出言有則。盡孝堪論。勒名□□□□□□惟日崇善。慶流子孫。《承德府志》四八。
24 按《府志》稱:「幢存平泉州治北舍利輝柵欄營子喇嘛廟中。幢八面,俱鐫字,半是梵書經語,不能識,惟漢字數行尚可辨。遼惠州屬今建昌縣境,幢稱李祜遷葬於歸化縣壽山之陰。考歸化隸遼大定府,屬今平泉州地,則李祜應是歸化人。其曰惠州李祜者,就其業農僑地而指之耳,」
25 ○丁文逳墓志銘並序 天慶三年 韓昉
26 丁姜一姓也。自齊太公子呂伋嗣而薨。謚之曰丁。其後子孫因而氏焉。入皇朝。有為相國兼侍中諱揆者。於公為高祖也。曾王父諱元恪。兼中書令判三司。王父諱永說。染院副使。考諱從備。輔國大將軍檢校太師致仕。輔國太師生四子。公季子也。妣夫人宗氏。公少倜儻。姿貌魁偉。尤為輔國公夫人所鍾愛。終食之間。未曾去於左右。嘗曰。從師學問。必苦役吾兒思慮爾。遂不使讀書為事。然出入義方。亦無不逮。年始十五。由蔭補內供奉班祇候。公生於大家。動足快意。視冠帶拘束。頗非其好。因退居鄉里。燕適自縱。周給樂施。不治財計。二十年間。鉅產殆盡。家雖不足。常怡怡然。有則輒散。終無以歉為慮。一日忽曰。餘年垂四十。強力就列。乃丈夫之事也。故複詣朝廷。得齒舊綴。旋出為景州龍池冶監。其冶鐵貨歲出數不供課。比來為殿罰者殆且十數人。皆謂公其性疏放。記能庀於是耶。身族為累。其兆於此。公泊至。督役勉工。親時鑄鏈。所收倍於常績。複更徵商榷酒等務。煩劇皆辦。所蒞稱最。人複目公之為固未易知也。天慶二年冬。授左衛率府率潞縣商麴鐵都監。無何。越明年五月十一日。遘疾。卒於官所。享年五十。公宇量弘裕。厚於族舊。或施之千金。未曾責一介之報。其性豁達多此類。於榮辱間。未曾有隕獲充詘之異。又內剛外和。不好上人。亦無所畏憚。臨於事則材術有餘。終不見盡於難大者。惜哉。公諱文逳。字則未聞。兄□兄曰文遘。大理評事。燕京都麴院都監。曰文遠。左班殿直閣門祇候。曰文逸。內供奉班祇候。皆先公而卒。其配韓氏。故樞密使守司空兼中書令諱紹雍之孫也。子男二人。曰元孫。曰洪洪。韓氏之出也。幼而好學。言動有成人之風。不幸亦先公二歲而逝。女一人。即昉之妻也。夫人以其年八月十二日葬公於宛平縣仁壽鄉陳王里。袝先塋之左。禮也。銘曰。不疚於義。不泥於利。人鮮克行。公以為易。厥初於事。若不能蒞。亦既使煩。罔不用治。之材之美。自天所畀。壽考不永。夫誰之遺。天胡然哉。與奪斯異。刊石勒銘。納此泉𡑞。拓本。
27 按此志系一九五八年由北京西郊百萬莊出土。志文前題「皇遼故太子左術率府銀青崇祿大夫檢校右散騎裳侍潞縣商麴鐵都監雲騎尉丁公墓志銘並序」四十字。又「子壻承奉郎守右拾遺權史館修撰應奉門下文字賜緋魚袋驍騎尉韓昉撰」三十字。志蓋周刻十二辰像。
28 ○張世卿為先妣建幢記天慶三年
29 大遼國燕京涿州固安縣歸仁鄉南陽里張世卿。奉為先妣特建佛頂尊勝陁羅尼幢。天慶三年十月一日建。民國《固安縣志》四。
30 ○諫治乙辛黨書耶律石柳
31 臣前為奸臣所陷。斥竄邊郡。幸蒙召用。不敢隱默。恩賞明則賢者勸。刑罰當則奸人消。二者既舉。天下不勞而治。臣見耶律乙辛。身出寒微。位居樞要。竊權肆惡。不勝名狀。蔽先帝之明。誣陷順聖。構害忠讜。敗國罔上。自古所無。賴廟社之休。陛下獲纂成業。積年之冤。一旦洗雪。政陛下英斷。克成孝道之秋。如蕭得裡特。實乙辛之黨。耶律合魯。亦不為早辨。賴陛下之明。遂正其事。臣見陛下多疑。故有司顧望。不切推問。乙辛在先帝朝。權寵無比。先帝若以順考為實。則乙辛為功臣。陛下豈得立耶。先帝黜逐劈後。詔陛下在左右。是亦悔前非也。陛下詎可忘父仇不報。寬逆黨不誅。今靈骨未獲。而求之不切。傳曰。聖人之德。無加於孝。昔唐德宗因亂失母。思慕悲傷。孝道益著。周公誅飛廉惡來。天下大悅。今逆黨未除。大冤不報。上無以慰順考之靈。下無以釋天下之憤。怨氣上結。水旱為沴。臣願陛下下明詔。求順考之瘞所。盡收逆黨。以正邦憲。快四方忠義之心。昭國家賞罰之用。然後致治之道。可得而舉矣。謹別錄順聖升遐及乙辛等事。昧死以聞。《遼史》九九本傳。
32 ○史洵直墓志銘天慶四年
33 文行言政。士之善也。摽於魯語。富貴壽康。人之福也。載在周書。有一於茲。猶為美矣。兼而備者。果何人哉。故左諫議史公得之矣。公諱洵直。字知命。儒州縉山人也。世為右族。高祖繼隆。嘗為本郡刺史。曾祖旻。祖延贊。父翊。肥遯不仕。母曰戰氏。追贈至洛陽郡太君。昆弟八入。公處其長。鍾岳瀆之粹。稟奎昂之靈。爰自幼學。卓立不群。文章敏巧。出於自然。甫及弱冠。聲華籍甚。清寧八年。登進士第。釋褐授著佐。尋差充西京管內都商稅判官。邇後複歷一十八任。官至左諫議大夫。致仁。乾統四年五月二十四日午時。獲疾右脅而逝。終於昌平縣之私第。春秋八十三。其年九月五日。權窆於縣東之別墅。公立身行道。盡善盡美。難具紀述。至於聰睿儉固。仁信剛毅。以忠貞奉上。以嚴明御下。居職則吏畏民愛。齊家則妻賢子孝。甘貧守道。拙於謀進。內典醫方。音律。星緯。書數。射御無不精妙。輕財好施。疾惡敬善。孝事繼母弘農郡太郡楊氏。以祿榮養。三紀如一。而又賦性寡寐。退食之餘。安坐靜室。則唯群籍擁榻而已。娶安州防禦使邢英女。即吏部尚書邢古之妹也。在室有淑善之名。既笄適公。質性仁和。德履純厚敬愛。內外姻族。咸致雍睦。人雖順忤。喜怒不形於色。首飾無珠玉之美。大安元年封河間縣君。十年秋七月十有二日。嬰疾而逝。享壽六十二。乾統元年冬。遇恩追贈郡號。生三子。孟曰琛。故御容殿祗候。仲曰觀音奴。蚤亡。季曰鎰。舉進士。女一。適將作少監牛溫教。孫男三。長曰天倪。西頭供奉官。前三河縣商麴鐵都監。次曰天剛。舉進士。次曰祿孫。出家。法名行敷。禮西京石佛院詮正大師。孤子鎰。其未窀穸。若負芒刺。以天慶四年歲次甲午。六月甲辰朔二十三日丙寅乙時。遷葬於昌平縣仁和鄉東道里。以河間郡君邢氏袝焉。禮也。銘曰。
34 爰自幼齡。卓犖敏慧。賦性不群。多才多藝。孝敬二親。友愛諸弟。奉國亡家。高名孰繼。為政公方。不畏權勢。庇善禁奸。興利除弊。清白自持。終始無替。未嘗越思。為子孫計。壽逾三限。聰明審諦。視死如歸。右脅而逝。河間縣君。昔為淑儷。內助成家。先公去世。靈骨英魂。塋此袝瘞。千萬斯年。時饗其祭。拓本
35 按此志系一九五六年昌平縣西城牆下出土。
36 志前題:「大遼故諫議大夫開國子食邑五百戶賜金魚袋致仕史公墓志銘」二十七字。末署:「河南宮士永刻書。」七字。無志蓋。
37 ○密遣人至雄州投蠟丸書天慶五年 李良嗣
38 天慶五年三月二日。許本作四日。遼國光祿卿李良嗣。謹對天日齋沐裁書拜上安撫太師足下。良嗣族本漢人。素居燕京霍陰。自遠祖以來。悉登仕路。雖披裘食祿。不絕如線。然未嘗少忘堯風。欲褫左衽。而莫遂其志。比者國君嗣位以來。排斥忠良。引用群小。女真侵陵。官兵奔北。盜賊蜂起。攻陷州縣。邊報日聞。民罹塗炭。宗社傾危。指日可待。邇又天祚下詔。親征女真。軍民聞之。無不惶駭。揣其軍情。無有鬥志。良嗣雖愚戇無知。度其事勢。遼國必亡。良嗣日夜籌思。偷生無地。因省易擊有云。見幾而作。不俟終日。語不云乎。危邦不入。亂邦不居。良嗣久服先王之教。敢佩斯言。欲舉家貪生。南歸聖域。得服漢家衣裳。以酬素志。伏望察良嗣忱誠。不忘憫恤轍魚。代奏朝廷。速俾向化。倘蒙睿旨。允其愚懇。預叱會期。俯伏前去。不勝萬幸。《北盟會編》一引《封氏編年》。
39 ○宋延慶殿奏天慶五年 李良嗣
40 臣國主天祚皇帝。耽酒嗜音。禽色俱荒。斥逐忠良。任用群小。遠近生靈。悉被苛政。比年以來。有女真阿骨打者。知天祚失德。用兵累年。攻陷州縣。加之潰卒。尋為內患。萬民罹苦。遼國必亡。願陛下念舊民遭塗炭之苦。複中國往昔之疆。代天譴責。以順伐逆。王師一出。必壺漿來迎。願陛下速行薄伐。脫或後時。恐為女真得志。蓋先動則制人。後動則制於人。《北盟會編》一引《封氏編年》。
41 ○與李處溫使為遼內應書李良嗣
42 竊以天厭契丹。自取顛覆。兵連禍結。彌歷歲時。舊君未還。新主孤立。擾攘之餘。仰維勞止。不審邇辰。台用何似。伏維養養,許本作眷。聚。上下均福。頃年台旆自中朝使還。植與奭相迎於良鄉之驛舍。具道朝廷禮樂文物之盛。痛憤北戎腥膻殘酷之弊。至扼腕太息。既又執手於中京景昌門外之邸中。極言戎狄所以將亡之狀。議既決。乃使不肖先歸朝。乞收複幽薊故地。汩汩許時。未克厥志。上方稽天之數。數,許本作討。察時之變。至於今日。然後不肖言行而計從。閣下聞之。必已大喜。自古戎狄之興。未有若女真如此之速。遼東遼西。已為奄有。前年取上京。今年至至,許本作取。中京。遂破雲中。如摧枯拉朽。所在肝腦塗地。腥聞於天。出西良民。所遭如此。豈不痛心疾首耶。尚慮女真乘已勝之勢。下居庸之孤城。為之奈何。我燕之人。必引領南下。已有來蘇之望。上欲拯民於水火。乃遣太師楚國公領重兵百萬。將次於境上。伐罪吊民。霈如時雨。已號令八路帥。以至於小校。毋得荼毒良民。應天意。順人心。擴幽薊。安生聚。此其大略也。如或昏迷不恭。邦有常憲。燕地褊狹。幅員不過數百里。已患女真之侵疆。且慮舊君之複至。軍兵日益困。賦役日益重。此正契丹運盡天亡之時也。雖有智者。何以為謀。契丹五京。已亡者四。區區弱燕。豈能孤立。閣下與諸廟堂大臣。豈不共知耶。善為契丹之計者。莫若勸誘新君。以全燕之地來獻於朝廷。以安元元。以保骨肉。策之上也。如新君執迷。及左右用事之人。不明於禍福。許本下有請字。閣下密結豪傑。拘囚首虜。壺漿簞食。開門迎降。使閣下世享富貴。長守全燕。以伸前日之志。策之次也。閣下父子有志於此。適丁斯時。千載一逢。莫如今日。時哉時哉。不可失也。已奉敕旨。如以其舊官來降者。即以舊官處之。功高者別加厚賞。以次者。事畢日任便複業。恐閣下欲知之。毋或遷延。自速傾覆。禍福逆順。指日可待。顒候來報。以尉我思。《北盟會編》八。
43 李良嗣即馬植,文內稱「植」者,即良嗣以己名自稱。
44 ○與李奭劉範馬柔吉等書李良嗣
45 頃年瀝酒於北極廟中。以歸朝滅虜為誓。倏忽十年。未即如願。今幸朝廷遣大臣。領兵百萬。將次於近境。足下速集義士。開門迎降。如能拘執虜酋。可以變禍為福。虜中五京。已陷四京矣。如能完我全燕人以歸中國。則是足下陰德。與時無窮。可以坐享富貴矣。勉旃勉旃。人回希來諭。《北盟會編》八。
46 ○上京
47 建國舊碑明月明月,袁許二本並作胡日。暗。興王故地野風乾。回頭笑向袁許二本作謂。王公子。騎馬隨京上五鑒。《會編》引《燕云奉使錄》。
48 《遼史聖宗紀》:開泰元年十二月,遷景宗及宣獻皇後石像於上京五鑒殿。《道宗紀》:「大安二年九月,謁二儀五鑒二殿」。《地理志》:「上京起三大殿:開皇、安德、五鑒。」繆氏據《北盟會編》引《燕云奉使錄》作玉鑒,誤。
49 ○上京回書李良嗣
50 隔於素昧。未相致於禮容。酌以權宜。在交馳於使傳。共計成於大事。盍備露於信華。《燕云奉使錄》。
51 ○絕句李良嗣
52 朔風吹雪下雞山。雞山,袁徐兩本《三朝北盟會編》十一引《茅齋自敘》同,繆氏引作燕山。燭暗穹廬夜色寒。聞道燕然好消息。曉來驛騎報平安。《茅齋自敘》。
53 ○和良嗣馬擴
54 未見燕銘勒故山。耳聞殊議骨毛寒。願君共事烹身語。易取皇家萬世安。《茅齋自敘》。
55 ○白帶山石經寺故□上人墳塔記天慶五年
56 伏聞張□至聖興□混而全差。泉出崐峰。源流會之□□故得徒分性相。教布有宣。妙盡玄極。焉能知者。師諱志瑕。即易州淶水縣婁村人也。俗姓何氏。□年落發。丱歲求道。禮石經寺□□□□□□派上人為師。去咸雍八年。遇恩得度。爾後棲心論要。在意經宗。融貫大乘。高通□相者約我師也。順萬物滅勇□□息諸方辨器之緣。□□代之□非□千古□規札春秋六十有四。法師至天慶四年夏五月二日。寢於夜半。平向舊□門人善□等。哀師淪逝。痛𢹂法□。至於同分燼殘。頗多靈異。內得頂骨灰兼餘骨盡成鉤針。寺眾□伏□俗俱駭。日實□後設□□唐捐故略云爾。拓本。
57 ○詣漢軍行營宣諭天慶五年 韓汝誨
58 將士離家。暴露日久。風霜之凍。誠可鄰憫。今女真遠遁。不可深入。並令放還。《契丹國志》十。
59 ○告太祖廟文天慶五年 耶律章奴
60 我大遼基業。由太祖百戰而成。今天下土崩。竊見興宗皇帝孫魏國王淳。道德隆厚。能理世安民。臣等欲立以主社稷。會淳適好草甸。大事未遂。邇來天祚惟耽樂是從。不恤萬幾。強敵肆侮。師徒敗績。加以盜賊蜂起。邦國危於累卵。臣等忝頂族屬。世蒙恩渥。上欲安九廟之靈。下欲救萬民之命。乃有此舉。實出至誠。冀累聖垂佑。《遼史》一○○本傳。
61 ○東京致高麗牒天慶五年
62 昨奉敕旨。高麗所遣生辰、橫宣、落起伏三謝使。近緣邊境多故。未得入界。已令還國。《高麗史》十四。
63 ○懺悔正慧大師遺行記天慶六年
64 噫。自古前賢。凡有德者。過世已後。蓋採貞氏。造於幢塔。置在先壟上□□佛頂尊勝陀羅尼。用薦去靈幽冥之福佑。及標遺行。以授後人。或子或孫。逐禩依時。具體備於珍饌。何□召佑今人求□久降赴然後被讀斯文。足知我先人所附。名品高位。萬代仍存。而為眼□如茲。今□立之道□□奉行以我建塔之主沙門善隱。及回□門資講經論前都總□□□沙門善仙。及張□豪民□□□□□師貢士衡李智祥□張七郎等。可以順天子之高懷。契如來之聖意者。實其人也。□以有生天本師。大師者。俗姓齊氏。本永清縣求□里齊公之季男也。自為幼童。天分靈異。不為髻髮。爾後厭居俗室。志樂空門。出家禮燕京天王寺三藏為師。遇恩受具。以後四□□□□未及行□□□律論回出人間。大傳於世。自後回禮永泰寺□守司徒疏主大師為師。□試經受具。受宣十□□京為三學經主。因此宣賜到紫衣。未久之間。奉敕為燕京□□僧錄。可謂人天眼目。昏夜慈燈。為三界之遵師。布八方之化主。普設義壇。所度之眾。數過□百餘萬。遍濟貧人。約二十餘億□□□兩朝懺主。二帝仁師。名震四方。德彰八表。所至之處。自然而有香花燈燭。音樂螺鈸。上妙供養。每不求而至。我師享年七十有五。猶居聖水岩靜止。是歲科三日。因有請命。放□所□於本村雲□天慶六年正月二十六日。忽於禪室內。現霞光七道。大師自見天帝釋並諸聖眾。同共來迎。是□夜更。乃順世無常。緣終示□。此際地踊愁雲。天垂慘霧。嗚乎哀哉。三界無依。四生何托。痛法山而傾倒。念法海以枯竭,可憐智炬潛輝。禪燈泯照。於是遼國七眾。凡但聞者。皆如喪考。至後二月二十八日。備茶毗之則。廣積香檀幡蓋。殯送之眾。數過百萬。當期天降五色祥雲。地踊四色蓮花。未及火滅。舍利盈空。眾皆收供。大師靈骨。分於七處。各興妙塔。迨今數月。憶念猶存。別加薦葬之誠。用報先師之德。特命良工。造成石塔壹坐。上下十五層。高伭二十尺。去張坊院內乾位。於天慶六年四月二十七日丙時。具禮掩建是塔。如天上化來。似地中踊出。士眾有願。准定年年三月三日。同備上妙供養供塔。縱地久天長。猶增光於遺行。任陵遷穀變。永不泯於芳名者哉。拓本。
65 按拓本文前有「燕京永泰寺崇錄大夫檢校太尉傅菩薩戒懺悔正慧大師遺行造塔記」一行。
66 ○為亡過父母建塔記天慶六年
67 大遼燕京涿州範楊縣西北鄉南鄭人也。王孝言奉為亡過父母特建尊陁羅尼塔一座。父諱義恆。論經比丘□□獨樹村寺可召為師。次男僧儒。禮訟經比丘。天慶六年八月十一日乾時建。拓本。
68 範楊即範陽。訟經即誦經。鄉村間常見錯別字。墓志寫作墓至,亦屬此類。
69 ○靈感寺釋迦佛舍利塔碑銘並序 天慶六年 張嗣初
70 夫塔古無有也。本出浮屠氏。自佛教東被始有之。是謂佛廟。蓋聞不遷者性也。恆動者情也。緣情而能有者生也。生不可常。必至於滅。滅不可已。複轉於生。於此流轉中。能解生死之縛。而得不生不滅者。唯釋迦而已。故超然特立於群聖之上。可謂天人師者也。然大耄既至。終顯有為。故金身示滅。當此之際。六種震動。如須彌傾摧。使諸天無所依也。嗚呼。去聖鎮遠。靈跡不滅。故所有舍利。為八國以寶塔分葬之。其數凡八萬四千。爾後歷載彌久。憒廢者甚眾。人心特恐亡墜。益複興起之。或發諸寶函。或擘以玉粒。或葺其舊制。或創以新作。故塔廟之多。跡於是也。雖殫其筋力。嘗不為勞。然竭以資財。亦不為費。至若累寶簷絡珠網。接雲漢而起。嘗不為高。並閭閻夷井灶有郛郭之半。亦不為廣。其人心勤厚有如此者。皇朝定天下以武。守天下以文。太平既久。而人心向善。故此教所以盛弘。凡民間建立佛寺。靡弗如意。今此塔自太平九年。柳城人梁氏之所建也。氏兄弟二人。長曰守奇。夙植善根。次曰道鄰。素弘願力。自童子時。已有聚沙之戲。後果志於出家。既受具已。大通宗乘。先隱於龍岫之一蘭若。後為城中人請居此寺。一日缽中忽出異光。不散者久之。既而乃得舍利二粒。玉彩晶燦。不可正視。人爭傳戴之。由此乃舍衣盂。特興塔像。複求化宮長暨貴戚。並豪族之家。各助以金帛車服。或諸珍玩。計獲數百萬錢。共為成辦之。於是火其磚。廣若山積。募其工。翕如雲合。負土於階者。若蟻之累垤。汲泥於簷者。如燕之巢房。凡一十三級。通百有餘尺。珠函之靈瑞。以在乎其中。觀夫有金撐以銳其上。有廣陛以豐其下。豈徒然哉。我所貴踊出三界。而為解脫之場也。有千歲燈。以然於內。有面鍊鏡。以懸於外。亦豈徒然哉。我所貴遍照十方。而破黑暗之獄也。且如風鳴寶鐸。盡宣妙法音。蟻踐崇階。亦成無上道。故一塵所沾。一影所覆。其利樂信不虛矣。噫。彼土木穹窿而崔巍者。勿謂我小。我小有可觀。彼金碧有燦爛而陸離者。勿謂我儉。我儉能中禮。愚弗克備述。徒止於此焉。複常有光數見。或五色氣以覆之。曰上聞之。以精誠有感。故靈應必通。乃敕其寺曰靈感。至大安中。有光師之弟子通教師。賜紫沙門。思整重修以潤色之。二先師者。蓋愚之祖母。故河南太君之伯父也。塔初成日。我先人嘗欲親志之而不意早沒。故弗克逮言。今通教師素與我先人有甥舅之愛。每一見。必以此事為托。師既誘我以先人之志。能勿繼之。我複感師念先師之德。可弗述之。此者蓋予為其肯構也。故不敢讓。乃強為記云。其頌曰。
71 既生必滅。唯性不遷。不生不滅。唯佛能然。金身雖往。靈跡可傳。舍利所至。塔廟興焉。在昔所建。八萬四千。益遠益敬。至於無邊。凡厥願力。非小因緣。有僧梁氏。獲此舍利。千佛共與。一日自至。缽中有光。玉粒者二。苟非精誠。格茲靈瑞。乃舍衣盂。願作佛事。以清淨心。置琉璃器。藏此塔中。以福萬世。後有門人。以增以新。長令淨白。不生埃塵。敘我以舊。托我以文。乃強為述。肯吾先君。天慶六年歲次丙申八月壬戍朔甲戍十三日丙寅時建。《承德府志》二十。
72 《承德府志》廿引《熱河志》:「案靈感寺在三座塔城內,土人耕地得遼碑一,為靈感寺釋迦佛舍利塔銘,遼天慶六年丙申,新授尚書都官員外郎遼西路錢帛判官張嗣初字闕二字撰文,和龍僧悟照字育物書丹。碑稱寺為太平九年僧守奇道鄰所建,作塔十三級,以貯舍利。大安中,僧通教重修,碑中凡光字皆不全書,蓋避遼太宗諱也。又土人嘗掘地丈餘,見地宮一所,周遭嵌列碑文,中有《釋迦定光二佛的身舍利塔記》,遼天慶二年講經律論師慧材撰。蓋遼時藏佛舍利於此。今廢。」
73 ○張世卿墓志銘並序 天慶六年 鄭皓
74 夫人生兩儀之間。稟五行之氣。清和則挺英俊。渾濁則產凶頑。明公殿直。鍾五行之秀王者哉。不然。何以心地坦夷。明白豁然若萬頃之陂。積雪盈尺而皓方中矣。其能慕道崇儒。敬佛睦族。悟是知非。徇義忘利。不畏豪強。不侮寡弱。天下之善道。盡企而行。豈非一代君子乎。大安中。民穀不登。餓□死者眾。詔行郡國開發倉廩以賑恤之。公進粟二千五百斛。以助□用。皇上喜其忠赤。特授右班殿直。累覃至銀青崇祿大夫檢校國子祭酒。兼監察御史雲騎尉。特於郡北方百步。以金募膏腴幅員三頃。盡植異花百餘品。迨四萬窠。引水灌溉。繁茂殊絕。中敞大小二亭。北置道院。佛殿僧舍大備。東有別位。層樓巨堂。前後東西廓具焉。以待四方賓客棲息之所。隨位次第。己碣於亭左。此不具序。每年四月二十九日天祚皇帝天興節。虔請內外諸僧尼男女邑眾於園內建道場一畫夜。具香花美饌。供養齋設。以報上方覆露之恩。特造琉璃瓶五百隻。自春洎秋。系日採花。持送諸寺。致供周年。延僧一萬人。及設粥濟貧。積十數載矣。誦法花經一十萬部。讀誦金光明經二千部。於道院長開此經及菩薩戒講。建大院一所。州西碑塔一坐。高數百尺。雕鏤金剛梵行佛頂高王常清淨靈樞赤松子中誡經□□人福壽論諸雜陁羅尼。舉常印施及設諸藥。自餘小善。不可卒言。公諱世卿。字虛白。源派之出於先考舊志。弟兄六人。餘皆先逝。友恭之行。家無異財。有男一人。恭謙。曾隸北樞密院。敕留承應。妻劉氏。女三人。並適於豪族。孟曰楊師民。仲曰鄭甫。季曰劉奉圭。孫男二人。長曰伸。妻耶律氏。次曰三慶。孫女四人。重孫女二人。並幼未嫁。天慶六年丙申歲閏正月四日遘疾而終。享年七十有四。遵令依西天荼毗禮。畢。得頭骨與舌。宛然不灰。蓋一生積善之感也。是歲四月甲子朔十日癸酉甲時。葬於興福七□二山之陽。附於先塋。禮也。公曾托後事。親為書撰。皓忝頂花姻。誠難牢讓。強為銘曰。生稟到誠。歿有大橫。垂百千載。子孫安榮。拓本。
75 志文前題「大遼師化州故殿直張公墓志銘並序」一行,「前燕京□□□□中散大夫守鴻臚少卿開國子鄭皓撰」一行。志文云:「大安中,民穀不登,詔行郡國開發倉廩以賑恤之。公進粟二千五百斛。以助國用。皇上喜其忠赤,特授右班殿直。」按《道宗紀》:大安二年、三年,在上京、中京、南京等地,屢次發粟賑貧民。三年四月「立入粟補官法」。張世卿入粟授官,史志正合。《志文》稱世卿植花獻佛,又於天祚生辰建道場,延僧誦經,施粥舍藥。具見當日社會一側面。至於契丹漢人通婚、世俗送終火化,皆當時直接記錄,彌足珍也。
76 ○來遠城致高麗牒天慶七年
77 昨為生女真及東渤海背亂。致不廣收得田禾。官司雖有見在穀粟。所有正軍外。平閒民戶。闕少糧儲。權時掇借米貨五萬石。贍濟民戶。比候來秋。卻具元借米貨碩豆斗還充。必不闕少。《高麗史》十四。
78 ○耶律寧等致高麗寧德鎮牒天慶七年
79 女真背亂。並東京渤海。續有背叛。道路不通。統軍部內。田禾未收。米穀踊貴。致有貧塞人等。為高麗國鄰近住坐。已曾借糧。推進不行掇借。為此部內人民。赴裏面州城。趁逐迷粟。去此至回來。為相和事。在此州並地分交付去訖。仰行交受已後。准宣命施行。《高麗史》十四。
80 ○白帶山雲居寺舍利石匣銘記天慶七年
81 大遼燕京涿州範陽縣白帶山雲居寺。此石匣內有銀淨瓶一個。內有釋迦佛舍利八粒,顆如粟。白如雪。檬香爐一個。黃香八兩。檀香四兩。永為供養。願益四生。俱登覺道。
82 時天慶七年三月一日戍時葬。比丘志興。比丘法聰。比丘善銳。拓本。
83 ○鄭士安遺行銘記天慶八年
84 夫洪波東注。難聞返浪之聲。白日西沉。莫睹迫天之勢。前左都押衙鄭公諱士安。即範陽酒務使之長子也。父諱澄。母李氏。公以豪戶永泰軍衙職。祖候可。歷任更君。每承溫顧。常年奉南宋國信。被充客司書表。從隨八次入汴。其於文字往返施禮。謂可知憑。非神明無以知其節。非信實無以成其用。至左都押衙出職。約家清儉。守志安懷。公子之婦。娶而奉禮。曾無再視。即公之正德也。壽算七十有一。至天慶八年九月二十五日。因染小疾。自知終限。無以藥餌。服以常食。話坐而卒。公生七子。謹請良匠克石為記。維天慶八年歲次戊戌十一月二十二日異時。與妻孟氏合袝固之。男四人。長幹。次鐸。次鑒。次銳。女三人。長任郎婦。次馬郎婦。次故尼圓融。男婦四人。長劉氏。次王氏。次游氏。次劉氏。孫四人。長宗閔。次善補。次善聰。次善貴。孫女一。妙迎。長孫婦劉氏。重孫女一。藥香。重孫子一。重孫。拓本。
85 志文前原題:「大遼國燕京涿州前左都押衙鄭公實錄銘記」十八字,無撰人。鄭士安補充客司書表,曾隨使入汴八次。固當時南北交往中之幹練人才也。
86 ○涿州涿鹿山雲居寺續秘藏石經塔記天慶八年 沙門志 才
87 古之碑者。用木為之。乃葬祭饗聘之際。所植一大木。而字從石者。取其堅而久也。後人銘功其上。不忍去之。自秦漢已降。生而有功德政事者。亦碑之。欲圖不朽。易之以石。雖失其本。從來所尚。不可廢焉。噫。秦焚書後。聖人經典。多刻貞石。亦類碑而已矣。且浮圖經教。來自西國。梵文貝葉。此譯華言。盡書竹帛。或邪見而毀滅。或瀑水而漂溺。或兵火而焚熱。或時久而蠹爛。孰更印度求請與。由是教壞理隱。行亡果喪。群生蠢蠢。盡陷苦途。實可悲夫。有隋沙門靜琬。深慮此事。厲志發願。於大業年中。至涿鹿山。以大藏經刻於貞氏。藏諸山竇。大願不終而掩化。門人道公儀公暹公法公。師資相踵。五代造經。亦未滿師願。至大遼留公法師。奏聞聖宗皇帝。賜普度壇利錢。續而又造。次興宗皇帝賜錢又造。相國楊公遵勖。梁公穎。奏聞道宗皇帝。賜錢造經四十七帙。通前上石。共計一百八十七帙。已厝東峰七石室內。見今大藏仍未及半。有故上人通理大師。緇林秀出。名實俱高。教風一扇。草偃八宏。其餘德業。具載寶峰本寺遺行碑中。師因游茲山。寓宿其寺。嘅石經未圓。有續造之念。興無緣慈。為不請友。至大安九年正月一日。遂於茲寺開放戒壇。仕庶道俗。入山受戒。巨以數知海會之眾。孰敢評之。師之化緣。實亦次之。方盡暮春。始得終罷。所獲施錢。乃萬餘鏹。付門人見右街僧錄通慧圓照大師善定。校勘刻石。石類印板。背面俱用。鐫經兩紙。至大安十年。錢已費盡。功且權止。碑四千八百片。經四十四帙。題名目錄。具列如左。未知後代。誰更繼之。又有門人講經沙門善銳。念先師遺風。不能續扇。碑經未藏。或有殘壞。遂與定師共議募功。至天慶七年。於寺內西南隅。穿地為穴。道示皇帝所辦石經大碑一百八十片。通理大師所辦石經小碑四千八十片。皆藏瘞地穴之內。上築台砌砙建石塔一坐。刻文標記。知經所在。昔蘇州重玄寺。法華院。石闢經請白樂天撰碑。有水火不能燒漂。風日不能搖消等文。乃國手大才。今命餘作記。合抱慚閣筆。奈是善緣。勉而直書。通理大師所辦石經小碑四千八十片經四十四帙。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証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十卷。詩。一帙菩薩地持經十卷。賢,一帙菩薩善戒經九卷。淨業障經一卷。克。一帙優婆塞戒經七卷。梵網經二卷。受十□戒經一卷。念。一帙菩薩瓔珞本業經二卷。佛藏經四卷。菩薩善戒經一卷。作一帙菩薩內戒經一卷。優□塞五戒威儀經一卷。大乘三聚懺悔經一卷。菩薩五法懺悔文一卷。菩薩藏經一卷。三曼陁颰陁羅菩薩經一卷。菩薩受齋經一卷。舍利佛悔過經一卷。文殊悔過經一卷。法律三昧經一卷。十善業道經一卷。聖。一帙大智度論一百卷。十帙。德。建。名。立。形。端。表。正。空。穀。十地經論十二卷。傳。一帙彌勒菩薩所問經論五卷。大乘寶積經論四卷。寶髻菩薩四法經論一卷。聲。一帙。佛地經論七卷。金剛般若論二卷。虛。一帙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破取著不壞假名論二卷。文殊師利菩薩問菩薩經提經二卷。堂。一帙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四卷。涅盤論一卷。涅盤經本有今無偈論一卷。遺教經論一卷。三具足經論一卷。無量壽經論一卷。轉法輪經論一卷。習。一帙瑜珈師地論一百卷。十帙。聽。禍。因。惡。積。福。緣。善。慶。尺。顯揚聖教論二十卷。壁。非。二帙瑜珈師地論釋一卷。顯揚聖教論頌一卷。王法正理論一卷。大乘阿毗達磨集論七卷。寶。一帙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十六卷。中論四卷。寸。陰。一帙般若燈論釋十五卷。十二門論一卷。十八空論一卷。百論二卷。廣百論本一卷。是。競,二帙大乘廣百釋論十卷。資。一帙成唯識論十卷。盡。一帙大丈夫論二卷。入大乘論二卷。大乘掌珍論二卷。大乘五蘊論一卷。大乘廣五蘊論一卷。大乘起信論一卷。寶行王正論一卷。命。一帙摩訶衍論十卷。寧一帙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八卷。壁。一帙大乘理趣六波羅密經十卷。杜。一帙道宗皇帝所辦石經大碑一百八十片。十住斷結經碑五片。花手經碑二十五片。佛名經碑二十片。大威德陁羅尼經碑二十八片。摩訶摩耶經碑一片。菩薩瓔珞經碑一十一片。大法炬陁羅尼經碑三十片。五千五百佛名經碑一十三片。不空羂索神變真言經碑七片。賢劫經碑一十八片。入法界體經碑一片。須真太子經碑一片。佛說德護長者經碑二片。超日明三昧經碑五片。佛說浴像功德經碑一片。未曾有因緣經碑二片。不思議功德諾佛所護念經碑三片。佛說成具光明定意經碑一片。佛說妙法決定業障經碑一片。佛說寶網經碑一片。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碑一片。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碑一片。見在賢劫千佛名經碑二片。天慶八年戊戌朔五月戊午十七日戊戌甲寅時建。
88 記文載石經鐫造甚詳。自佛經傳入中國,歷代抄寫流傳,抄經視為功德。唐人寫經尤盛行,遼沿唐風,崇佛寫經,道宗御書《華嚴經五頌》,可稱代表。最近,山西應縣遼木塔中發現一批遼人寫經,其中《成唯識論》,書於黃麻紙,字體古樸剛勁,尚沿唐人寫以黃紙略以鉛欄之遺風。遼代刻經,亦有出土。此項石經,於一九五四年四月中國佛教協會為紀念釋迦牟尼涅盤二千五百周年,曾拓印已掘出諸經,並發掘尚未出土部分,次年八月,掘出道宗石經及通理大師石經全部,由佛協以中國佛教史跡公怖於世人。文內避明字,以分朗代分明。
89 ○永樂村感應舍利石塔記天慶十年
90 舍利者。如來之身骨也。若真實証性。安有乎形骸。或方便化生。示留乎身骨。過去諸佛。例皆如是。我釋迦牟尼。示見滅度。遺留舍利育王建塔。以福人天。真身力持令三寶住世者。乃舍利功德神用而已矣。夫爾後戒壇講說。讀誦焚香。禮供書寫。曾獲舍利。或降淨地。或落瓶盤。或聯筆鋒。或流口內。或雕木像。依法闍維。亦獲舍利。此感應所致。記傳備載。至於今代。往往有之。或諸佛之誘化。或人心之出生。不可得知。如此殊勝。孰敢思議者。與永樂村嬴鈸邑靳信等。宿懷善種。同奉佛乘。於大安三年二月望日。建圓寂道場三畫夜。以草為骨。紙為肉。彩為膚。造釋迦涅盤臥像一軀。具儀茶毗。火滅後。獲舍利十餘粒。尋欲起塔。奈外緣未備。至大安六年。當村念佛邑眾張辛等。於本村僧院建磚塔一座。三層。高五丈餘。葬訖舍利。後輩螺鈸邑眾韓師嚴等。欲繼前風。以垂後善。天慶九年二月十五日。亦興圓寂道場七畫夜。依前造像。至二十一日。亦具儀茶毗。火及之處。以取淨羖血。於煙焰中。見於□□舉眾皆睹。灰燼內又獲舍利五十餘粒。奇哉。眾生之心。與佛心不隔。如來之體。與萬物無殊。村眾人酈祥。張善。石世永。董師言。張從讓。酈文常等。買石請匠。亦於本村僧院建石塔一坐。八角。十三層。高二丈餘。妙絕今古。至天慶十年三月三十日。葬舍利。四月三日樹立。噫。唐吏部韓愈。不信釋老。常□毀除。表論佛骨。怒言曰。歲指東漢已還。君王由信佛而壽促。彼韓公五十七而薨。豈是信於佛乎。且韓化唯宗乎儒邪。鄙釋之盛邪。用心之僻邪。昧佛之□邪。餘不之知也。孔子答商太宰庠弧N鞣接惺フ匡傘2恢味亂。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蕩蕩乎人無能名焉。韓公豈不知見斯言乎。後代儒士。聞韓公之言。不達韓公之意。其間亦有訾謗者。類乎鸚鵡習乎人言也。餘雖為釋子。三教存心。凡行其道。必須融會。近有啄門者。以文見托。遂塞彼請。乃直書數百字。
91 時天慶十年四月三日刻石作記。拓本。
92 記文中奉佛邑會有嬴鈸邑、念佛邑、螺鈸邑,圓寂道場,由三畫夜而七畫夜,遺風延續。有加無已。作者自敘云:「餘雖為釋子,三教存心,凡行其道,必須融會。」蓋當時風氣如此。所記「以草為骨,紙為肉,彩為膚,造釋迦涅盤臥像一軀,具儀茶毗」,此是後世札紙草之始。
93 ○劉承遂墓志天慶九年
94 公諱承遂。世本云中三井里人也。生稟剛義。惠會聰惠。心常慕善。訣信大乘。公父文秀。母郭氏。乾統十年。以具塋而葬訖。公然身居俗諦。念契佛家。天慶三年。充維那妝印大藏經全。四年。請諸師讀大藏經。其於齋櫬之資。皆自供擬。又於王子寺畫毗虛會。洎暖湯院繪大輩壇及慈氏相。井樓內畫觀音菩薩相。皆威容庠雅。侍從端凝。公焚課筵僧。不可盡記。天慶五年八月二十日,忽疾而逝,享年七十有四。公𣧩之次,請王子寺僧錄演菩薩戒經講一百日;洎三祥,請諸師德讀大藏經三遍。其餘齋僧,不可勝數。公妻王氏,亦皆吉善。子生二:長公立。五常飾己。百行華身,妻程氏。次公存。知禮法。識謙愚。妻王氏。長孫仁安。妻殷氏。次寶興。次九住。長子曰。孝者五事然備。奈闕於葬。豈為孝哉。准價五十貫文。於孫權堡劉士言外買地九畝。擇其日。選其時。卜宅兆而乃葬之。念先人之德。固刻貞氏記耳。祖宗之蔭。遺子遺孫。感時思親。陳及祭祀。天慶九年歲次己亥五月丙午朔十五日庚申乾時葬訖。拓本。
95 原題:「故彭城劉公墓志」,無撰人。全文連題共二十三行。一九五八年六月在大同城西南六公里新添堡村東北出土。
96 ○能仁寺沙門積進遺行塔記天慶九年
97 □師諱□□□□□世居析津府析津縣東李雍村人也。年一十六歲。遂禮□當寺□□上人為師。至到一十七歲受具。一時禮念。每日持誦。一為常果□□□□□□□於本寺歸葬□□□村□葬。天慶九年。下泐拓本。
98 ○崇昱大師墳塔記天慶十年
99 師諱崇昱。俗姓李氏。安次縣崇福里人也。歲近齠齔。有異常童。進止施為。皆出家相。始年二十一。禮當縣□□□義隆法師為師。勤奉左右。□□□□□□□□□遇恩具大尸羅。爾後□親妙理僧□□州□□□□登涉海岳。授□稅金論於燕台永泰寺疏全。臻師年二十四。於本寺啟唯識瑜珈論。窮於□□□□始末。次歲。回相歸性。充楊令公大王講主。開花嚴大經。周滿三遍。玄談七十席。摩訶衍論菩薩戒金剛盤若等經。聯綿不絕。歷方度化。踵普賢之先蹤。遍境澇籠。躡聖人之後跡。萬類含靈。一心垂濟。師之願也。大安初。豁然大悟曰。市朝名利。水月空花。究之非真。在人成累。遂罄舍衣盂。賑貧施乏。無複遺餘。遐訪孤征。首抵王家島。先有通理策師。住止於此。師受以達摩傳心之要。一見情通。事無重告。至八年。結心相與。返詣西峰。駐錫於石經山雲居寺。與師同辦石經。複更數禩。次又遷往佛岩山。丈室寂居。門絕賓友。暨天慶四年秋八月。因還本剎。拜先師塔。至十二月十一日夜。誨門人曰。日中有昃。月滿有虧。物盛有衰。人生有滅。□宜自省。勿易吾言。時在寅初。如常睡眠。恬然而逝。穀齡七十有六。僧夏六十。至十二日。荼毗於寺西北隅。是時日慘天昏。道俗號慟。焚無異氣。舌不變灰。至九年二月。建石塔於先師塋穴之乾位。祥謹等念師解行之絕倫。性相之該博。誘物之夤緣。講傅之獨步。恐陵移海變。泯落嘉聲。謹募殊工。刻石成記。
100 天慶十年歲次庚子朔九月二十三日乙時建。拓本。參民國《安次縣志》卷十。
101 ○易州馬頭山善興寺花嚴座主塔記天慶十年
102 □□□□俗姓史氏。本易郡固城人也。自幼宗儒理。岡□□□□□□書筆人所共師。後因念□□非者□舍儒俗歸我佛門。遂落發。禮故上主座主為師。受具戒。謁□□師。蘊精志。眾所共高矣。禁足十夏。綿綿則等閒□□禮念六時。歷歷則未曾有闕。於是讀□四萬六百卷。念大悲心唯提與支□□涿等真言共一百三十六萬遍因□一萬盡其餘志。看□□□盡師一日□念□□□□□□□□□塔□一坐王書聖言以格過□□獲餘□以福四□窮惠望□□□□□□□承師願乃直□。下缺
103 維天慶十年歲次庚子二月壬申朔六日巳時建。拓本。
104 ○為亡父特建法幢記天慶十年
105 維天慶十年歲次庚子。四月辛未朔。十五日乙丑日。長男松壽。今為亡父特建法幢一坐。次男福壽。佛言有十三大罪。無懺悔者。有無動如來陁羅尼。一切極重大罪。並能消滅。若不滅者。我等自代。彼有情愛諸苦惱。若有□發大菩提心。□梵□書於闢上。又於服上。忽有睹此陀羅尼。生信敬心。祈有如五十惡等罪。悉皆消滅。何況一日記一遍。其人增無量福德。臨命終時。十方聖眾。各持華蓋來迎。生於淨土。佛舒金色臂。摩頂授記。速成無上菩提。拓本。
106 ○靜嚴寺造像記保大元年
107 大遼國燕京薊州漁陽縣大王鎮西寨務靜嚴寺內。創造釋迦佛像一鋪。金剛經一■〈石廖〉。於保大元年八月工畢。當寺沙門圓淨化辦。抄本。
108 右記刊於佛像像座朿腰石、由平谷縣西北大辛寨村村南靜嚴寺遺址出土。
109 按《平谷縣志》,平谷建自西漢,唐開元十八年廢縣為大王鎮,隸漁陽縣。金大定二十七年複置平谷縣。此記稱漁陽縣大王鎮,正遼當時史實也。
110 ○王居忠造經題記保大元年
111 施主安次縣三班奉職王居忠為亡父母辦。保大元年五月日造。志同刻。
112 右記刊於《虛空藏菩薩能滿諸願最勝心陁羅尼求聞持法》卷一第一、二條。另《一切功德莊嚴王經》九、十條,五、六條、三、四條與此同。「辦」字下均有「到經碑」三字。又七、八條「僧志恆刻」,「僧善擢刻」,十一、十二條同。無刻人。十三、十四條同,「僧善隆刻」
113 《拔除罪障咒王經與一切功德莊嚴王經》合卷十五、十六條同「僧乂殊刻」。
114 《善夜經與一切功德莊嚴王經》合卷三、四條、七、八條同,一、二條作「王居忠僧志恆刻」。十七、十八條作「施主安次縣王奉職為亡父母辦到經碑志恆」,未著年月。王奉職應即王居忠。
115 ○宗大郎造經題記保大元年
116 施主安次縣宗大郎為亡父母辦到經碑。保大元年五月造。金台沙門惟和書。
117 右記刊於《香王菩薩陁羅尼咒經與百千印陁羅尼經》合卷九、十條。
118 《莊嚴王陁羅尼咒經》與《百千印陁羅尼經》合卷七、八條作「僧志仍刻」。另一條作「僧惠純刻」。
119 ○王安甫造經題記保大元年
120 施主固安縣黑㘺里王安甫為亡父母辦到經碑。金台沙門惟和書。保大元年五月日造。僧刻。
121 右記刊於《文殊師利法寶藏陁羅尼經》第十九、二十條。十三、十四條同有「僧志同刻」,十一、十二條同,有「僧志瑩」。十五、十六條同有「僧乂殊刻」。十七、十八條「僧善擢刻」。
122 ○劉溫造經題記保大元年
123 施主安次縣東閞劉溫為存亡父母辦到經碑。僧志恆刻。保大元年五月日造。
124 右記刊於《隨求即得大自在陁羅尼神咒經》與《智炬陁羅尼經》合卷十一、十二條。二五、十六條同,十三、十四條有「善擢刻」。
125 ○劉公輔造經題記保大元年
126 施主永清縣解口裡劉公輔為亡父母成造。保大元年閏五月日。當寺沙門惟和書。
127 右記刊於《金剛頂經》、《曼殊室利菩薩王守心陁羅尼品》七與《虛空藏求聞陁羅尼》合卷。
128 ○劉二郎造經題記保大元年
129 施主安次縣華家莊劉二郎為見在父母辦到經碑。保大元年五月成造。僧善擢刻。
130 右記刊於《文殊師利法寶藏陁羅尼經》第五、六條。
131 ○扈提點造經題記保大元年
132 施主安次縣扈提點為生身父母辦到經碑。保大元年五月日造。僧志仍刻。
133 右記刊於《智炬陁羅尼經》第一、二條。
134 《諸佛集會陁羅尼經》與《智炬陁羅尼經》合卷三、四條。五、六條作「施主安次縣扈六君為見在父母辦到經碑。善隆刻。惠玉刻。保大元年五月日造」。疑扈六君即扈提點。
135 ○崔士千造經題記保大元年
136 施主安次縣崔士千為亡父母辦到經碑。保大元年四月日造。僧志同刻。
137 右記刊於《文殊師利法寶藏陁羅尼經》三、四條。
138 ○耿七郎造經題記保大元年
139 施主安次縣北徐耿七郎為生身父母辦到經碑。保大元年五月日造。僧志同鐫字。
140 右記刊於《隨求即得大自在陁羅尼神咒經》與《智炬陁羅尼經》合卷九、十條。
141 ○耿士均造經題記保大元年
142 施主安次縣耿村耿士均為先亡父母辦到經碑。保大元年王月日造。善隆刻。
143 右記刊於《隨求即得大自在颰陁羅尼神咒經》與《智炬陁羅尼經》合卷十九、二十條。又二十一、二十二條同有「金台崇仁寺沙門惟和書」。
144 ○耿殿直造經題記保大元年
145 施主安次縣耿村耿殿直。為生身父母辦到經碑。隗台崇仁寺沙門惟和書。當寺沙門志瑩刻。保大元年四月二十九日成造。
146 右記刊於《清淨觀世音菩薩賢陁羅尼咒經與典玄師╄所說神咒經》合卷十九、二十條。另同經十一、十二條:「五月日造。僧惠該刻。」又十七、十八條,十三、十四條,十五、十六條並有「道嚴刻」。崇仁寺在隗台坊,故稱隗台崇仁寺。
147 ○李師悅造經題記保大元年
148 施主永清縣韓村李師悅為見在父母辦到經碑。保大元年五月日造。
149 右記刊於《救面燃餓鬼陁羅尼神咒經典》百千印陁羅尼經》合卷三、四條。
150 ○李括造經題記保大元年
151 施主安次縣進士李括為生身父母辦經碑。僧志恆刻。保大元年四月造。
152 右記刊於《護諸童子陁羅尼咒經與玄師颰陁所說神咒經》合卷一、二條。三、四條「僧志同刻」。七、八條作「施到經碑。」「僧善隆刻」。三、四條同作「善擢刻」。
153 《八名普密陁羅尼經與玄師颰陁所說神咒經》合卷九、十條作「僧志仍刻」。
154 ○崔六兒造經題記保大元年
155 施主安次縣崔六兒為亡父五郎辦到經碑。保大元年五月日造。僧志恆刻。
156 右記刊於《隨求即得大自在陁羅尼經神咒與智炬陁羅尼經》合卷七、八條。
157 ○張玄征造經題記保大
158 施主彰信軍節度使知涿州軍州事張玄徵妻廣陵郡夫人高氏。義玄刻。
159 右記刊於《阿吒婆拘鬼神大將上佛陁羅尼經》五、六條。又《金剛光焰止風雨陁羅尼經》十三、十四條同。惟「義玄刻」作「善樞」。同經五、六條。《金剛頂經曼殊室利菩薩五字心陁羅尼品與虛空藏求聞陁羅尼》合卷九、十條並作「施主涿州知州張太師夫人高氏」。張太師即張玄徵。
160 另有造經題記八條張玄征夫人高氏或張太師夫人高氏無年月,依次應在天慶保大年。
161 ○降金上書保大元年
162 上闕遼主沉湎。荒於游畋。不恤政事。好佞人。遠忠直。淫刑吝賞。政煩賦重。民不聊生。又言樞密使得裏底。本無材能。但阿諛取容。其子磨哥。任以軍事。又言文妃長子晉王。素係人望。宜為儲副。得裏底以元妃諸子。己所自出。使晉王出繼文妃。又言晉王與駙馬乙信。謀複其樞密使。來告余睹。欠共定大計。而所圖不成。又言已粗更軍事。進策遼主。得裏底蔽之。遼主亦不省察。又曰大金疆土日闢。余睹灼知天命。遂自去年春與耶律慎思等定議。約以今夏來降。近聞得裏底。高十捏等欲發。倉卒之際。不及收合四遠。但率傍近部族戶三千。車五千兩。畜產數萬。遼北軍都統以兵追襲。遂棄輜重。轉戰至此。所有官吏職位姓名人戶畜產之數。遣韓福奴具錄以聞。《金史》一○三本傳。
163 ○獻詩馬賢良
164 破虜破虜,繆氏引作聞說。將軍曉入燕。滿城和氣接堯天。油然靉靆三千里。里,繆氏作士。洗盡腥膻以上四字,繆氏作雨洗干戈。二百年。據袁、許雨本《三朝北盟會編》十一。
165 ○疏宰相左企弓等十罪榜諭保大三年張覺
166 天祚播遷夾山。不即奉迎者《遼史》無者字。一也。勸進《遼史》無進字。皇叔燕王燕王,《遼史》作秦晉王僭號者《遼史》無者字。二也。訐訐上,《遼史》有詆字。君父過惡而以上三字,《遼史》無。降封湘陰王者王者二字,《遼史》無。三也。天祚嘗《遼史》無嘗字。遣知閤王有慶前《遼史》無前字。來計議計議,《遼史》作議事。而殺之者《遼史》無者字。四也。檄書始至。而有迎秦拒湘之議五也。不謀謀,《遼史》作議。守燕而拜《遼史》無拜字。降六也。臣事金國。不顧大義以上八字,《遼史》作不顧大義臣事於金。七也。根括燕中錢帛以上四字,《遼史》作燕財二字。悅金人悅上,許有取字。金人,《遼史》作於金。八也。致致,《遼史》作使。燕人遷徙而《遼史》無而字。失業九也。教金國國,《遼史》作人。發兵先下平州十也。《三朝北盟會編》十七、《遼史天祚紀》。
167 ○遣使詣宋安撫司書保大三年 張覺
168 金虜恃虎狼之強驅。遂徙燕亦富家巨室。止留空城。以塞盟誓。緬想大朝。亦非得已。遺民假道當管。冤痛之聲。盈於衢路。州人不忍。僉謂宜抗賊命。以存生靈。使複父母之邦。且為大朝守禦之備。已盡遣其人過界。謹令掌書記張鈞。參謀軍事張敦固詣安撫司聽命。《宋史》四七二《張覺傳》。
169 ○詣宋納土狀張覺
170 權管勾平州節度使兼諸軍都統張覺狀。自女真深入。北朝皇帝西狩不返。諸路寇兵充斥。道途塞絕。當道無所依托。承大大,許作天。朝累遣人齎到文字招諭。尋奉表款附。後蒙降雨到敕赦。並處置宣命。適值女真襲下燕城。遠近震懼。當道地隔力弱。姑務應從。以緩攻侵。圖安境土。燕城本中國舊地。雖為賊有。巢穴尚遙。固無久駐之勢。況與大朝要約。遂議割分。割分,許作分割。賊恃虎狼之強。其雲中富家巨室。悉被驅虜。止留空土。以塞前盟。大朝亦非得已。旋以假道當界。冤痛之聲。盈於道路。是用不忍。與州人共議。僉曰宜抗賊命以全生靈。若許東遷。是亦資虜。即調務丁壯。繕甲兵。鋤賊徒以活生靈。區區之志。必已聞之。近知賊眾已過居庸。大朝必措置屯守。使無回路。仍念安土重遷者。人之常情。況萬家家,許作室。流離。祝祝,許作祀。奠無主。雖居近地。猶謂出鄉。使複父母之邦。是成終始之義。一則為大朝守圉之計。二則快流民歸國之心。固無他求。乞修舊款。應西來職官百姓。已分別別,許作路。津發過界去訖。今差都統府掌書鴻臚少卿張鈞將作監參謀軍事張敦固謹詣安撫許下有使字。司。納土歸朝。《三朝北盟會編》十八。
171 ○以涿州降宋表保大三年 郭藥師
172 臣聞天下許亡下字。有道。則臣臣,許作成。民非後何戴。是謂天人之極致。豈非古今之常情。百姓系心。素積北夷之怨。一時翹喜。咸歸中國之明。臣躬領州縣僚屬豪右子弟官員僧道軍吏百姓等。奮臂約一萬人。斬首至三千級。允屬徯蘇之望。舉懷賴慶之思。《三朝北盟會編》九引《封氏編年》。
173 按《燕云奉使錄》所載《郭藥師降表》。文辭歧異。更錄於後:
174 伏聞蕃漢之人。蕃,許作番。實為異類。羊狼之伍。伍,許作伴。不可同居。自生夷貉之鄉。未被衣冠之化。常思戴日。何啻望霓。一昨天祚皇帝。怠棄鑾輿。越在草莽。萬姓無依棲之地。五都有板蕩之危。雖宣宗嗣國。國,許作圖。旋至奄忽。女後攝政。尤難撫綏。誠天命之有歸。非人力之能致。臣藥師等雖屬多難。莫生異心。蓋所居父母之部。部,許作邦。不可廢臣子之節。今契丹績為戎首。績,許作自。竊稔奸謀。燔燒我里廬。虔劉我士女。報之以怨。撫乃以仇。臣藥師等以是競思戴舜以同心。不可助桀而為虐。今將所管押馬步軍。用申懇悃。伏願皇帝陛下。副茲多望。憫此哀鳴。時開天地之恩。許入風雲之會。實所願也。非敢望焉。臣藥師等任瞻天慕聖激切屏營之至。謹奉表以聞。臣藥師等誠惶誠恐。稽首頓首謹言。宣和四年九月十日遼國常勝軍都管押諸衛上將軍臣郭藥師等表奏。
175 ○李處溫使李奭回書李奭
176 頃自白霫拜別。時絕絕,許作接。音耗。耗,許作托。耳可得聞。目不得視。視,許作見。至於飲言燕談笑。每思而念之。奭與待制。數嘗發言滅虜為誓。近歲間。內外相陵。盜賊競起。雖分五路。已陷四京。雖雖,許作僅。有幽燕。孤危將亡。甚於累卵。無計解其紛難也。蓋歷數之將盡。相公自入樞廷。頓變白首。夙夜不遑。懷履薄臨深之懼。東虜近日複有深入。慮遭族誅之難。不思往日之非。惟念今日之咎。愚聞慎密。然後事濟。兵以詭道制勝。大宋未有所行。先形於外。若議興師。師,許作行。深宜密速。願救燕鄉無告之民。戎酋成立。全是相公與北樞蕭公李密學處能奭等同立新君。許亡君字。分付得軍兵事與南北面同勾當兼處分速集義士。今月二十日奭上四字,許作二日奭自狀。自備三千甲馬武勇人。准備防禦女真南來。已准奏行近戎王助添招軍賜得七萬貫及有樞吏兵刑太原山甫一本山南。少卿累次於奭處有言。亦有向化心。待與奭耶律策高勰馬諤等同志彭城範與韓山西路押軍。近日並無文辭辭許作解。來。不知存在所有文字待範來獲便許有奭字。齎管分付到相公似有風聞。此事待方便呈將來書示比許本作示北。遂趨參善保台嚴謹持狀候問不具。表弟守太許有少字。常卿知隨駕翰林醫官院使兼同勾當在京軍兵李奭上。《三朝北盟會編》八。
177 ○郭藥師降表王樞
178 待時而動。動靜固未知其常。順天者存。存亡不可以不察。又云臣素提一旅之師。偶遭百六之運。又云亡遼無可事之君。大金有難通之路。又云宋主載嘉。秦官是與。念一飯之恩必報。則六尺之軀可捐。雖知上帝之是臨。敢思困獸之猶鬥。又云昔也東征。雖雷霆之怒敢犯。今焉北面。祈天地之量並容。《三朝北盟會編》廿三引許採《陷燕錄》。
179 ○三河道中王樞
180 十載歸來對故山。山光依舊白雲閒。不須更讀元通偈。始信人間是夢間。《中州集》九。
181 ○王安裔墓志銘保大四年 宣和六年
182 公姓王氏。諱安裔。祖諱澤。曾歷廣陵軍節度使。父諱紀。太常少卿。疾終於西京府少尹。今雲中府是也。公孑立。自幼至壯。惟以好學為志。既而攻詞賦。大康五年。擢進士第。實尚於祖先也。公剛毅精敏。未曾有子弟之過。七年。初出官。簽書涿州軍倅公事。九年。移授中京內省判官。大安二年。改除澤州神山縣令。凡踐揚三任。每裁事疏通。流譽藹於時輩。三年正月二十二日。疾終於故里私第。稟年四十有七。故其孝悌忠信。公明廉幹。皆施不盡其材。仕不充其志。交親聞之。無不哀其怨而流涕追戀者也。妻故天城軍節度使張少微之女十七。歲出嫁。其婉懿素範。不習而得。自夫沒而理家。方四十載。肅列之德又如此。承長子遃蔭。封清河郡太君。宣和六年正月十九日。疾終於私寢。年稟八十。豈不謂上壽也。生子二人。遃。鄭州防禦使。知侍衛馬軍都虞候。娶妻故侍中平章事馬梁公之女。慥。內供奉班祇候。左承制。娶妻劉知辛之女也。女六人。二人出家。長者紫衣。次者德號。四人皆適於名家。推公之旋。爵位同揚。歷政事之善。皆處虜界之所有。更不可備載。今複於燕山府宛平縣房仙鄉萬合里之原。發其故墓。以宣和六年閏三月二十三日乙時為之合葬。銘曰。
183 猗歟王公。義然曰忠。斈優入仕。繼於祖風。娶妻之賢。治家溫厚。八十而終。可奇上壽。切奄喪矣。孝子之克。勒石為銘。以慰幽識。拓本。
184 宣和六年甲辰一一二四,當遼天祚保大四年,燕京地區已於保大二年獨立,擁耶律淳為天錫皇帝,改元建福。淳死,其妻德妃以皇太后稱制,改建福為德興元年。按《天祚紀》四:「宋兵來攻,戰敗之。宰相李處溫潛納宋兵,居民內應,抱關者被殺甚眾。翌日,攻內東門,衛兵力戰,宋軍大潰,逾城而走。」此志年稱宣和,地稱燕山府,又指遼境曰虜界。正是居民內應心情。但形勢發展,燕京為金人所據。
185 ○張衍墓志
186 張衍。壽昌元年登進士第。授校書郎。管內都商稅判官。處脂膏之所。廉潔不染。課績畢。遷秘書郎。知龍門縣事。秩滿。士民攀轅曳鐙請留。不許。補中京留守推官。決疑獄。釋重囚五人。時服其明允,遷都官員外郎。賜金魚紫袍。左散騎常侍。差監銀絹庫。授比部郎中。通判易州。朝散大夫尚書比部郎中。祖守均。父壽。皆晦跡不仕。夫人劉氏。周氏。子二人。長男經。銀青崇祿大夫。監察御史。儒州商麴鐵院使。檢校國子祭酒。雲騎尉。左班祗候。次男繹。應鄉貢進士舉。孫三人。長通孫。次乾孫。次虞孫。男婦劉氏。孫氏。女四人。性憫為尼。次選哥,次滿香。次儒香。民國《香河縣志》六。
187 〔按張衍,舊志無其人。清順治五年僧性慧重修隆安寺,興工掘土,得二小碣,乃《墓志》也。有銘在上,文字有斷缺,備載行狀始末。香河舊屬析津雲。光緒《順天府志》列入《香河鄉賢表》。《縣志》以衍為金代人。壽昌元年進士,蓋遼人也。〕
URN: ctp:ws311239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