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卷二十五

《卷二十五》[View] [Edit] [History]

This textual edition has had punctuation added automatically using artifical intelligence. The results of this process are inevitably imperfect; please help correct mistakes by editing the text.
1
欽定四庫全書
2
江南通志卷二十五
3
輿地志
4
闗津橋梁鎮市附江蘇、松、常四府星,經云:牽牛神,一名天闗。太公金匱云:「春三月,斗為天闗」。又晉書天文志云:天津九星,主四瀆津梁,江南次牛斗之分,星襟江淮之靈,瀆闗則山有清流,水有海門,津則方山為東,石頭為西,實上應天,文雄跨南服矣。至於虹形鴈齒以濟車徒,旗亭鼓戍以聚商旅,又與闗津相為表裏者也。
5
江寧府:
6
龍江闗在江寧縣西儀鳯門外,今移上新河,舊管收工部稅務,另設户部鈔闗,康熙二十八年,併兩稅為一,民商稱便。
7
大勝闗,江寧縣南二十里,明初,陳友諒來侵,太祖命楊璟駐兵大城港禦之,友諒大敗去,因名大勝港,置大勝闗。
8
石灰山,闗上元縣,幕府山北,明初置江淮闗江浦縣東南三里。明洪武二十四年,建闗置巡司於此,今如故。
9
浦子口,江浦縣東二十里,為南北津渡之要,明置守禦所。
10
國朝初設叅將駐防,康熙中改用守備江東。渡上元縣。   龍江渡
11
五馬渡幕府山,前晉元帝與諸王渡江處右,上元、南津、江寧縣南、南朝置校尉守之。侯景入冦南津,校尉江子一與弟子、四子五同殉難於此。
12
毛公渡馴象門外,即古麾扇渡。
13
唐家渡縣北三十里,與六合梅家步相對,即古張公凹渡。
14
馬家渡西南九十五里,亦曰馬家洲,又為馬家步。宋建炎間,金人由馬家渡渡江,陷太平州,即此。右江寧。
15
下蜀渡句容。縣北七十里。 東陽渡,西北八十里茅塲渡北八十里東陽鎮側。 右句容。
16
何莊渡溧水縣西北四十五里
17
梅梁渡西南二十五里石臼湖津濟處也。右溧水、高淳渡,高淳縣治西南。
18
西陡門渡縣西三十里界丹陽湖、三汊河,為寧國、太平衝要。      水陽渡西三十里固城渡東南三十里。  分界渡西北十五里祠城渡東北三十里。  陳家渡東四十里撑龍港渡西二十里。 右,高淳。
19
八字溝渡江浦,縣東八里,濱江。新江口渡東南十三里,濱江,與省城中河相對。韋游溝渡西南五十里,接和州界。
20
三汊河渡東北四十里,邑令置船二,為官渡。 右江浦。
21
囘軍渡六合縣。
22
宣化渡。    右六合大中橋、上元縣。通濟門內舊名白下復成橋大中橋北。   通濟橋,通濟門外中和橋通濟橋東南。
23
上方橋、中和橋、東南上三橋皆跨濠水,鼎新橋舊名小新橋。
24
崇道橋在鼎新橋西倉巷,北近全節坊太平橋,俗呼為笪橋,在鼎新橋東,上三橋皆跨運瀆。
25
內橋太平橋東運瀆合青溪處,舊名虹橋,宋政和中,蔡嶷修南渡,後建行宫於此,改名天津橋,後改今名。
26
昇平橋內橋東北即宋東虹橋大市橋內橋,西北即宋西虹橋、北門橋、洪武街,南跨古城濠。 囘龍橋漢西門內石步橋。縣東北四十五里,即古羅落橋。晉元興末,劉裕討桓𤣥,自江乘進至羅落橋。
27
土橋。縣東七十五里,與句容接界右上元縣。
28
鎮淮橋、江寧縣。聚寳門內即古朱雀航,吳名元津。武定橋鎮淮橋東。   文徳橋縣學宫,右利涉橋,文徳橋東即桃葉渡,東晉以來,未有橋以通濟,水闗來水,天門宜敞也。順治初,太守李正茂設木橋名,利涉康熙,癸夘,易木以石,議者謂天門閉塞,不利人文,非古設渡之意,復廢石而易以木焉。
29
淮青橋,秦、淮與青溪合流處。斗門橋即古禪靈寺橋。其北又有乾道南、北二橋。明一統志在三山門內,秦、淮合運瀆處。
30
張侯橋,淮水南對。瓦官寺,吳張昭所造,故名。晉義熙六年,盧循焚查浦,進至張侯橋,即此。
31
南渡橋舊跨秦、淮,李白與酒客數人棹歌秦淮,往石頭訪崔侍御詩云:「捨舟共連袂行上,南渡橋飲虹橋縣。西南百餘步,跨秦、淮,本名萬歲橋,楊、吳時名新橋,至今俗仍呼「新橋」。 上浮橋新橋西下浮橋,上浮橋西,皆跨秦淮。
32
聚寳橋聚寳門外,即古長干橋、楊吳城,金陵鑿濠,引秦淮水繞城置此橋跨之。
33
石城橋、石城門外跨城濠、三山橋三。山門外跨城濠。 江東橋,江東門外賽工橋馴象門外。明遜國時,侍中黄觀妻女死節處。
34
來賓橋馴象街近橋有來賓樓,故名善世橋,來賓橋西皆跨躍馬澗,水流通城濠板橋縣西南四十里。晉簡文帝為王時,常與桓温及武陵王晞同載,游於板橋,温遽令鳴鼓吹角,車馳卒奔,晞大恐,帝安然無懼色,温由是憚服。又晉伐吳,丞相張悌死於板橋,悌家在板橋西。
35
河亭橋,縣東南二十五里,一名河定橋。新林橋,縣西南十八里。梁武帝敗齊師處,即今西善橋。
36
秣陵橋縣東南五十里。
37
到駕橋夾岡門,明太祖曽駐此。東善橋,縣東南四十里吉山,下右江寧縣。
38
集仙橋句容。縣東南一里許永安橋,縣南七里,下有小港,入於秦淮,降真橋、茅山、玉晨觀西。 白鶴橋,縣東南三里懸纛橋,縣西十五里。周瑜嘗駐軍於此。
39
周郎橋縣西二十里亦以瑜名。
40
沈公橋,縣南二十五里,相傳以沈慶之名。高平橋,縣西南三十五里 竹里橋,縣北六十里。右句容縣。
41
惠政橋。溧水縣東門外跨秦淮水,舊名臨淮橋。尚書橋,縣東十里。
42
九澗橋東三十五里,以有九澗之水,匯故名橋。神龍橋東四十五里,舊名神靖橋。
43
尚義橋。縣南二十五里。 積慶橋南三角鋪前秦淮橋小西門外。
44
楊林橋,縣北五里,通省官路天生橋。縣西十里,高十二丈,闊七丈五尺。明洪武十年,太祖命崇山侯李新鑿胭脂岡二十里成河,通蘇、浙運道橋,因石勢而成,若天生然,故名花溪橋。縣西四十五里,跨花溪港。
45
永昌橋縣西北永夀寺側。 洪驛橋。縣南洪藍埠。烏刹橋。縣西北四十五里。秦淮水經其下,接江寧縣界。
46
募軍橋縣北三里。明嘉靖間,李佛保與倭戰死處。長樂橋。縣東北二十五里。
47
右溧水縣
48
東:新橋、高淳。縣東南望洋門外,西新橋。縣西南襟湖門外高闊二丈五尺,長十五丈。
49
永濟橋在西新橋左,初為甘棠渡,後建石橋,上三橋俱跨官溪河上。
50
曹塘橋,縣東四十里,跨曹塘河,永清橋東六十里,為吳越要津。舊係木梁。順治八年建石橋。
51
永康橋一名下橋。縣東南七十里上二橋俱跨胥河。
52
上橋亦跨胥河,接建平縣界里仁橋,一名灣橋,縣東北十五里跨桃花澗王]橋,東六十里當江寧、廣徳,浙江孔道。邑人劉啓東妻王氏,年二十,夫死,無子,守節捐貲建鄉,閭義之,因名。
53
雙橋南十里,本雙河渡,明萬厯中建。石橋水,碧橋西南三十里,跨水陽河,接宣城界,宣、徽之水至此皆澄碧,因名。
54
永興橋東北三十里,跨藕絲塘,右高淳縣。
55
宣化橋,一在江浦縣治西數百步,一在浦子口滄波門外,與六合接界,以宣化鎮名。
56
珍珠橋。縣東二十里。  白馬橋,縣南五十里。獬鳯橋縣西南二十里 石磧橋。縣南石磧鎮,惠政橋西六十里,接和州界。
57
茅塘橋,縣北三十里跨通江大河,又北五里為横橋,皆通浦子口驛路。
58
右江浦縣。
59
龍津橋六合縣治南數十步,為水陸要㑹。成化志云:橋一十八洞纍石為之。黄巢兵燹之後,石橋廢。自宋迄今,皆作浮橋。
60
追人橋來春門外,宋太祖兵禦南唐至此,故名冶浦橋。縣東五里,跨冶浦河。唐祖詠有詩善家橋東南二十五里,瓜步六合,儀徴分路處茅家橋南二十五里滁口山,北沿河通長蘆陳里港。
61
馬昌河橋西南二十里
62
黄湖橋西北十五里。
63
程家橋西二十里水通滁河,縣西諸山集鎮悉由此出,亦會聚之區也。
64
竹鎮橋西北三十三里,河道紆曲,一邑闗鍵,故竹鎮殷阜,勝他處。
65
八百橋東北三十里,舊傳唐有八百梵僧,往冶山講經,過此,故名。
66
蘆塘橋東北二十里橋東北五里有蘆塘寨,因以名橋焉。
67
右六合縣
68
靖安鎮。上元縣西北十五里,本名龍安鎮,以鎮有龍灣也。宋曰靖安。建炎四年,岳忠武邀敗金人於此。
69
淳化鎮縣東四十五里,亦曰淳化闗。其地遮蔽句容,應接京口,形勢衝要,有巡司。
70
石步鎮。縣東北四十里,即羅落橋鎮。土橋鎮。縣東七十五里,接句容界。湖熟鎮。縣東七十里。
71
笪橋市,縣治西數百步,百物所聚,一名夜市閭巷細民,每持衣物立門首,荒販收之,次日五更,即至市轉。售古詩,有云:「金陵市合月光裏」,則夜市由來舊矣。
72
花林市。縣東三十五里。齊、梁諸墳多在其地東流市。縣東北四十里,有橋曰東流,以水流自東,因名。
73
棲霞市棲霞。寺前去城四十五里。索墅市縣東二十里清化鄉有索墅坊。湯泉市。縣東六十里湯山。 龍都市縣東南五十五里。
74
右上元縣
75
江寧鎮。江寧縣西南六十里。金陵鎮,縣南六十里。本陶吳鋪,景徳二年,改為鎮秣陵鎮,縣東南五十里,元設巡司及稅務,明置秣陵闗,今仍為鎮,有巡司。
76
新橋市縣西南即古魚市,今「新橋十字街口即其地也。
77
三山街市江寧縣北。
78
東口市,縣南聚寳門外長十里,西口市長干橋,南今西街口小口市聚寳門外來賓橋,西一名小市口,世說張闓家小市。
79
江東市,縣西江東門外,商販雲集。新林市。縣西南二十里,近新林浦。杜橋市,縣南四十里。 板橋市。縣西南三十里。路口市。縣南七十里。 銅井市縣西南八十里。朱門市。縣南九十里。
80
右江寧縣。
81
白土鎮句容縣東四十五里為句容,丹陽之中路。元置稅務,明設白埠公館。今稅務廢而鎮常為往來駐宿處。
82
常寧鎮。縣東南四十里。宋天禧初,置常寧寨,亦以此名縣。舊有巡司及稅務局,今裁。
83
東陽鎮,縣西北六十里。宋置東陽砦巡司,後裁。下蜀鎮縣北六十里,東去鎮江府界十五里。唐置鹽鐵轉運使在揚州。宋發運使在真州,皆於江南岸置倉轉搬。今下蜀鎮北有倉城,基并鹽倉,遺址尚存。
84
河口鎮。縣北七十里。舊名斜溝龍潭鎮。縣西北八十里,逼臨大江,地有龍潭,因名。明初置巡司,兼設水馬驛。建文四年,燕王渡江,次龍潭是也。今裁巡司,以驛丞兼攝司事。
85
右句容縣。
86
官塘鎮。溧水縣東二十五里。道出溧陽蒲塘鎮。縣南二十五里。 孔家鎮。縣南四十五里。蒲千鎮。縣東北十五里間,道出句容。
87
楊塘市,縣東四十五里。道出溧陽洪藍市縣南十五里,亦名洪藍埠。有河道,北通秦、淮,南達石湖。百貨聚集,為商賈貿易之所,新糧倉在焉。
88
邰村市縣南六十里,接建平縣界。明嘉靖間設河泊所於此,萬厯年革。 烏山市,縣北三十里。柘塘市,縣北四十五里,與烏山俱為趨省。孔道右,溧水縣。
89
廣通鎮高淳縣。東五十里接溧陽界,即古東壩地。明洪武中置鎮,有巡司。
90
固城鎮。縣南三十里。春秋吳固城即此水陽鎮。縣西南三十里,臨水陽河河之南,與宣城接界。
91
漆橋市縣東北三十里。 戴家城市。縣東三十里。東壩市。縣東五十里。  南唐市縣南十里蘆溪市,縣西十里。
92
右高淳縣。
93
浦子口市,在江浦縣東二十里石磧鎮,縣西南三十五里高望鎮,縣西南二十里。晉太康初伐吳王渾,使李純屯高望城是也。
94
香泉鎮縣西北三十里,南去湯泉五里,即故湯泉鎮也。又有湯泉寨,在湯泉,元末居人,築以禦寇。東葛城鎮。縣西北三十五里。明初置館驛於此西葛城鎮。縣西北四十五里接滁州界。
95
汊河集。縣北三十里濱滁河。
96
小店縣西北二十里。又西北五里有高麗店、茅塘市。縣西北三十里茅塘橋。
97
右江浦縣。
98
瓜步鎮六合。縣東南二十五里。瓜步山下長蘆鎮,縣南二十五里。舊為戍守處,宋時置鎮,設沿江巡官監稅,渡於此。
99
宣化鎮,縣南宣化山之陽,為建康往來津渡之要。宋紹興十一年,張浚救濠州,為金所敗,馳入宣化。吳表臣言大江下流最急者,有建康之宣化是也。竹鎮縣西北三十三里,宋設巡司及稅務於此。本名竹墩,以宋廟諱,更名竹鎮。
100
皇厰河集,縣南五十里外,江內河集中之最繁衍者。
101
雷官集。縣西南五十里。通滁州大道。程家橋集。縣西二十里。地通大河,亦繁盛。施官集縣西五十里。 裴家集。縣西北五十里。馬家集。縣北五十里。
102
右六合縣
103
蘇州府:
104
滸墅關府西北二十七里,百貨到此完稅,有監收公署。楓關、閶門西七里為南北衝,要地介、吳長二縣,各省商米豆麥屯聚於此。
105
駟馬闗,崑山縣小西門外界涇闗,常熟縣西南五十里,胥闗渡府胥門外。
106
九里河,渡胥口,東南之九里,其河南抵東洞庭武山趾。
107
管家浜渡楓闗西北。
108
陸市鋪渡元和縣,唯亭東、車塘渡青洋江。    紅廟渡青洋江、三江渡。       張家渡
109
新渡      明月,渡浦缺渡。      沙蘿渡以上六渡,俱在吳淞江,南接青浦崑山縣界。白茒塘渡在昭文縣渡。沿海舊建白茒塘橋,備巡海兵,馬經行,橋深闊易圮。康熙三十四年改設官渡,又有徐、六涇渡亦然。
110
飲馬橋府治。東宋淳祐中,知府魏庠建,織里橋府治西。本吳王織里,俗訛為吉利樂橋。吳縣。東吳赤烏二年建。
111
石巖橋織里橋,西唐刺史白居易建,名白頭橋。有石刻字元總管,道童重建,改今名。石巖,葢其自號也。
112
憇橋城內西南,吳軍憇息於此,因名。
113
來遠橋胥門內,舊姑蘇驛置此。宋紹興間,王㬇奏建專待屬國信使,故名,又名驛橋。
114
臯橋、閶門內,漢議郎、臯伯通居其側,梁鴻所寓也。至徳廟橋城內西北泰伯廟前。
115
都亭橋承天寺西吳王夀夢嘗於此作都亭驛,以招賢士。
116
虹橋閶門外跨運河,即釣橋也。又吳縣學南有虹橋。
117
新橋盤門外亦名興隆橋,自盤門出趨諸鄉,每過運河,須舟以濟,又當兩𣲖交流之間,頗為深廣。有石氏請出錢造橋,横絶漫流,分為三橋,往來便之。渡僧橋閶門外,孫、吳時建,宋咸淳間重建。
118
五龍橋盤門外七里,跨運河。
119
楓橋即楓闗,舊本名封橋,因張繼詩相承作。楓普福橋城外俗名横塘橋。
120
越成橋胥門外跨越來溪,舊名越來溪橋,行春橋,横山東茶磨嶼,下跨石湖,通越成橋,橋甚長,跨溪湖之口,名小長橋,歲久圮缺。淳熙十六年,重修,疊石為梁,凡十有八洞。
121
虎山橋,縣西南光福鎮。元泰定中,更名泰定橋,具區風月橋洞庭。東山跨莫釐、武峰之間,東西相接,中貫太湖。舊有石梁,後圮。明成化九年重建,凡長十六丈,高二丈九尺。東西為石堤,延袤又各四十丈。
122
右吳縣
123
百口橋,長洲縣治東,東漢顧訓,五世同居,聚族百口,故因其所居名橋訓。歲朝聚子孫,悉坐,依次行酒。三歲以下,並知位次,故又名試飲橋。
124
乘魚橋在交讓瀆。
125
夏侯橋城內東南,相傳為夏侯司空建,或云橋邊有夏侯廟,因名。
126
顧家橋,縣治東北。顧悌仕吳為虎頭將軍。父亡,五日絶粒而死,郡人為之造橋。
127
臨頓橋,縣治東北,唐陸龜䝉嘗居其旁,臨頓亦吳時館名。
128
半塘橋自閶門至虎邱,有七里山塘,此橋適得其半,故名。
129
普濟橋半塘橋西,因南岸接普濟堂故名來鳯橋,閶門外跨運河。 新橋滸墅闗北跨運河普思橋南新橋,西跨運河,一名北新橋。
130
右長洲縣。
131
花橋元和縣東北。
132
苑橋縣東北。舊傳有吳王苑囿於此。烏鵲橋縣治西南。舊傳古有烏鵲館,橋以館得名蠡口橋。縣北蠡口跨元和塘。
133
官瀆橋跨至和塘,元至正二年建安里橋葑門外。
134
接渡橋,俗名覔渡橋,赤門灣舊以舟渡,行旅苦之,元大徳間,有僧自崑山來,為渡所阻發,念募建因名。
135
寳帶橋縣東南十五里,跨澹臺湖,當江、浙往來之衝,南北長百二十丈,洞其下可通舟楫者五十有三,高其中之三,以通巨艦。唐王仲舒建鬻所東寳帶助費故名。正統十一年,巡撫周忱重修。
136
尹山橋、寳帶橋之南跨運河。
137
夾浦橋橋東即屬吳江縣。宋紹興初建,水勢迅疾,明宣徳中橋圯。正統間,巡撫周忱創造浮橋,嘉靖間,重建石橋又圮,萬厯中重建。
138
右元和縣
139
富春橋崑山。縣治東北,跨至和塘,俗名高板橋、半山橋。縣治西北,跨至和塘。崑邑之勝在馬鞍山。自縣治至山橋當路之半,故名。
140
戊己,橋城內婁豐坊。
141
玉虹橋,縣東門外跨婁江。梁大通中建。祝思渡橋。縣東南十里,跨新洋江。淞南第一橋在千墩浦,明永樂年建右崑山縣。
142
吳家橋、新陽縣千墩鎮南,其地有澱山河,北通吳淞江,商賈所聚,相傳賣漿,吳翁始建木橋。明萬厯七年,里人沈松源改建。
143
狀元橋,宋祥符元年,衛涇建右新陽縣。
144
文學橋,常熟縣城內子,游巷口,又名醋庫橋。宋時官造醋取息,故有醋庫。
145
顯星橋縣城內。舊傳星墮為石,大數十圍,在橋之東,故名旁。有港曰落星港。
146
慶仙橋縣西南。舊傳為徐神翁升仙之地。學士橋,縣治直南,舊名信義橋,又名琴川縣治。前後横港七派如琴絃,皆發源虞山,東注運河橋,跨第一港。明𢎞治中,學士李傑建坊於此,更今名五。瞿橋縣東南五里阜安門外。
147
殿橋縣西門外跨山塘。 福山大橋,縣北福山鎮,支塘橋。縣東支塘市,跨白茒港,順治中建。
148
右常熟縣。
149
香花橋昭文縣慧日寺。塔前通濟橋,城內俗名坊橋,以其接福山通大江,故名魚家橋,魚侃居此。
150
通海橋梅李鎮自許浦過梅李,潮汐迅急,舟行險地也。
151
御渡橋賓陽門外,以宋髙祖過此,得名賀勝橋賓陽門外,宋紹興間,左軍李寳獻㨗於此横塘橋縣東南。   許浦橋在許浦港。
152
右昭文縣
153
仙里橋、吳江縣東門內相傳陳昉於此仙去垂虹橋本名利往橋,橋上有亭曰垂虹,故名前臨具區,横絶松陵,湖光海氣,蕩漾一色,三吳之絶景也。蘇舜卿有長橋對月詩宋錢公輔垂《虹橋記。出姑蘇城南五十里,民居數百,攘攘沙渚之上者,吳江縣也,東湖之流,貫城之中,隔限南北,横可以渡者,吳淞江也,隐然長虹截湖跨江來往,安若複道者,初作利往橋也,橋本無有。慶歴七年冬,大理寺丞、知縣事李問、縣尉王廷堅,嗟邑民之陋,鮮慕學者,將改立至聖文宣王廟,呼富民,曉以助役,民驩然從命,遂輸緡錢數百萬。未幾,詔禁郡縣不得新立學,二人謀曰:「民既從財,既輸矣,倘不能作一利事以便人,吾何以謝百姓?遂合傭僝工,橋役興焉,東西千餘尺,市木萬計,不兩月大就,即橋之心侈而廣之,構亭其上,登以四望萬景,在目曰垂虹亭初,縣城為江流所判,民半居其東,半居其西,晨往暮歸,事無纎巨,必舟而後可,故居者為不利,縣當驛道,川奔陸走者,肩摩櫓接也,卒然風波之險,則左江右湖漂泊無所,故行者為不便,及橋之成,行者便,居者利,賢人君子,措一意,興一役,豈直為遊觀之美,登賞之樂哉?雖然,湖光萬頃與天接,白洞庭,薦碧雲烟,占青月,秋風夏囂滅埃,斷牛謳漁,吟喑嗚間,發榜聲櫂,歌嘔啞,互引後盼,前睨千里一素,是亦足樂焉。
154
安邑橋,南闗外,俗名跨塘橋萬頃橋。縣東石塘,宋劉嘉謨有詩甘泉橋縣東境,一名第四橋,以泉品居第四也。白龍橋,縣南十二里,跨白龍港。
155
安徳橋平望鎮,唐顔真卿,有詩浮玉洲橋、黎涇鋪東。
156
七里橋縣北塘,俗名萬家橋,右吳江縣。
157
大浦橋,震澤縣南二十里八斥,俗名八斥橋,嘉靖二十七年建。
158
底定橋震。澤鎮,宋淳祐二年建。達觀橋在梅堰,明嘉靖三十四年建右震澤縣。
159
横塘鎮。吳縣西南十三里有横塘橋,上有亭顔,曰横塘古渡。
160
木瀆鎮。縣西南三十里有巡司。光福鎮。縣西五十里。  社下鎮縣西一百十里。右吳縣。
161
唐浦鎮長洲縣。東二十二里有土壩,為吳淞江南要道。明正徳二年設巡司,今裁。
162
周莊鎮。縣東南四十里。接吳江縣界陸墓鎮。縣北八里,以有唐陸宣公墓故名。金墅鎮。縣西北四十里。 五墓市。縣東北二十里。尹山市。縣東南二十里。 黄埭市縣北四十里。右長洲縣。
163
甪直鎮元和縣。東北四十里,接崑山界,舊名甫里。陳墓鎮。縣東南五十五里,宋光宗陳妃葬此,因名。有巡司,東北接崑山界。
164
唯亭鎮縣東三十五里,西去三里為小唯亭蠡口鎮,縣北十八里,又謂之蠡塘。范蠡扁舟浮五湖經此。
165
右元和縣
166
石浦鎮崑山。縣東南四十里。南通澱山湖,北枕吳、淞江。宋置巡司。元因之。明景泰二年,移巡司於千墩浦口。
167
千墩鎮,縣東南四十里。南接青浦縣界,有石浦巡司。
168
安亭鎮。縣東四十五里。東接嘉定縣界。舊有稅課局。
169
半山橋市。縣治西北。
170
吳家橋市。縣東南三十九里。右崑山縣。
171
蓬閬鎮新陽縣,東南三十里。初名牌落。𢎞治中,知縣楊子器改今名
172
右新陽縣
173
田莊鎮常熟縣。北少西三十六里,有橋,跨奚浦塘,居民千家,明末始盛。今黄泗浦巡司寄居於此。唐市鎮縣東南三十里以居民,唐氏所創聚,因名。南六里有斜堰,即崑山縣界。
174
福山鎮,縣北四十里。唐天祐初,吳越築城戍守曰金鳯城。宋淳祐九年,置忠節水軍寨於此。明初,修築舊城,設巡司,兼置福山把總。
175
國朝改設叅將、遊擊等領之,分防鹿苑、支塘、徐六涇等處。
176
練塘市縣西南三十六里。右常熟縣。
177
梅李鎮昭文。縣三十里外,吳越錢氏遣將梅世忠、李開山戍。此防江故名。宋元豐間始為鎮。
178
支塘鎮。去縣四十五里,因白茒塘支流,故名。張士誠嘗築城於此。明初,撤其磚甓,修治太倉衛。今遺址尚存。
179
老徐市。去縣五十里,跨李墓塘為鎮。董家浜新市,去縣四十五里,市故有城,今圮李市白茆塘,迤南數里,傍東山涇,又名山涇浦,右昭文縣。
180
同里鎮吳江,縣東十里有巡司,舊名富土汾湖鎮。縣東南二十五里有巡司。
181
盛澤鎮縣南六十里。 黎里鎮。縣東南二十里。右:吳江縣。
182
平望鎮。震澤。縣東南四十里有巡司。唐置平望驛。張祜有詩。     梅堰鎮。縣南五十里。震澤鎮。縣西南六十五里。濱湖有巡司。右震澤縣。
183
松江府:
184
海闗在上海縣,康熙二十四年設立,即舊北察院行臺為公署,於六十年歸併蘇撫協理,今專委蘇松巡道監督。
185
馮家渡華亭縣南黄浦。 葉謝渡縣南葉謝港、烏泥涇渡鶴涇,南界華亭上海。
186
彭家渡 右華亭縣
187
横涇渡。 右奉賢縣。
188
米市塘渡婁縣南黄浦。萬厯中,里人張元輔立義渡,置田四十畝贍用。
189
吉陽匯渡縣西南九里。 右婁縣横潦涇渡。      斜塘渡。 右金山縣。永濟渡上海縣治東闗外蟹漊,渡縣東南減水河,渡吳淞江巡司前。 肇家浜渡縣治東吳淞江頭壩。義渡 右上海縣。
190
閘港口渡南匯縣。   周浦塘渡蒲達涇渡      閔行渡右南匯縣。
191
東震橋,華亭縣治東。本名虹橋,宋政和中,縣令姚舜明作亭其上,改今名。
192
玉帶橋,縣南,跨玉帶河。 里仁橋縣城內行用庫前。
193
通波橋,縣北跨通波塘。 盤龍塘橋,跨塘東西咸通橋城東,跨南俞塘口。
194
集賢橋,縣北跨集賢涇。元至正中,建濟衆橋,在葉謝鎮。  華陽橋。縣東九里。右華亭縣。
195
南橋奉賢縣跨横瀝溪,鎮以是名。新塘橋一名通津,在南橋鎮下,横涇橋、華奉交界處。 望湖涇橋,永樂中建。金匯橋,洪武十三年建。 百曲港橋,永樂中建。拱際橋,元至正中建。
196
右奉賢縣。
197
望仙橋婁縣千户所西。
198
雲間第一橋,縣西南八里,跨古浦塘。上,宋建,初名跨塘。明成化間,知府王衡重建,易今名。
199
瑁湖橋縣西超果寺東。 谷陽橋,縣西。洪武中,建秀野橋。縣西五里跨沈涇塘。
200
崑秀橋在縣西。
201
秀南橋蔣涇,西與秀野相望,沈涇塘由此入秀野。秀塘橋,縣西五里。
202
采花涇橋縣西北跨采花涇、米市塘橋,俗呼小張涇。元至正中,建張涇橋米市塘。西元至正中,建西倉橋,縣西九里。明徐階建橋,左右闤闠雲連,商賈駢集,為谷陽門外第一殷繁之地。
203
石湖橋,縣西石湖塘,明洪武初建。其上有憇息亭、右婁縣。
204
洙涇萬安橋,在金山縣西南三十五里。諸流涇橋,金山縣,近北錢村。
205
錦里橋、禮塔南南錢村。 通濟橋,跨大泖、太平橋。
206
右金山縣。
207
望雲橋,上海縣治東,俗呼虹橋,學士橋黄浦口。明尚書陸深建制極壯麗,鸎竇湖橋跨新涇浦上。 百步橋,跨百步塘、上吳淞江橋,縣北一名闗橋,跨江上。明成化間屢修治。
208
清河橋烏泥涇又名長橋,右上海縣。
209
蟠龍橋南匯縣市心盤門口,跨䕶塘港。瑞安橋,市心跨周浦塘,俗呼時安橋。李將軍橋在周浦鎮,相傳袁崧部將李松居此,故名。
210
啓秀橋,周浦鎮東南,為北諸竈水,㑹流處大浦亭橋跨大浦涇。
211
張勝橋周浦東跨港,向係木橋。雍正五年,里人丁允中倡建石梁。
212
衆安橋、鶴砂鎮,東跨鹹塘。元至正年,建飛雲橋,跨鶴砂浦。
213
虹橋縣。北蔡鎮,市心,官路。港口右南匯縣。
214
棣華橋,青浦縣東門內,跨横泖鳯凰橋。縣東南跨顧會浦。 麟趾橋,縣西朱家角鎮。
215
慶安橋通波塘,上即酒坊橋。永安橋俗呼柘澤橋,順治中重建。廣利橋即南亭橋,在廟涇上。右青浦縣。
216
海門橋、福泉縣城北。邵嗣原有《登海門》詩,梁武塘橋、淮浦上,相傳梁武帝曾經此。廣濟橋在通波塘,即中亭橋。
217
阜通橋,金涇上,一名通澤錦溪橋,縣東南鳯凰山,東祥澤橋,縣東南一名塘橋,元至正中建。東北通上海、嘉定,西北通青浦、崑山,最為要道。
218
萬栁橋。縣東北青龍鎮。東:萬栁堤。上右:福泉縣。
219
亭林鎮。華亭縣東南三十六里,原名顧亭林。梁顧野王故居在焉,今寳雲寺是也。宋置金山巡司於此。元因之,明廢。今為商旅輳集之所。
220
葉謝鎮縣東南二十里。以二姓居此,得名。民居稠密,商賈輻輳。舊有稅課局,今裁。
221
莘莊鎮,一名莘溪,北隣七寳,南近烏泥涇,民居多儒族。
222
右華亭縣
223
南橋鎮奉賢縣西三十四里。有南橋巡司,青村港鎮。縣西十里,一名青林,洪武中築城以禦海寇。
224
陶宅鎮縣西北十八里,明初著姓陶氏之宅,故名。袁凱有「大醉陶與權宅」詩,後倭亂據此。徐渭有陶宅戰歸序》。
225
莊家行鎮瑁,湖涇東南居民繁衍,耕讀相半,有莊姓,聚族於此,故名。
226
右奉賢縣。
227
風涇鎮婁縣西南五十四里,南接嘉興縣界,古於此置風涇驛。貝瓊《清江集》云:風涇多荷花,周迴三里,橋梁凡九彷彿。錢塘、西湖之勝,明瞿佑有《過風涇詩》。
228
北七寳鎮,左為横瀝溪,前臨蒲匯塘,商賈必由之地,舊有南北二寺,皆稱七寳,此居其北,士民繁庶,為邑巨鎮。
229
小蒸鎮。縣西南四十五里。其西十里有漢濮陽王,墓甚高大,不生螻蟻,相傳築墓,時蒸土為之,因名大蒸,有小墓亦然。名小蒸地,挹九峰三
ctextchar:3251
之勝。元時曹氏園亭最著,今花石猶有存者,有巡司泗涇鎮,一名泗濵,因泗涇塘故名,民居稠密。商賈聚集,有小武,當香,火頗盛。
230
右婁縣。
231
朱涇鎮金山。縣西南三十六里,一稱珠溪。宋置大盈務。元置朱涇巡司。洪武初,置稅課局。在縣西南楊巷市。六年徙治於此。
232
吕巷鎮縣西南三十五里。元時吕良佐創應奎,文㑹招來儒彦故名,一名璜溪市,與朱涇鎮楊巷市鱗次參錯,而楊巷少僻云。
233
張堰鎮,縣南五十里,一名張涇堰,自府至金山孔道。宋時置堰以捍柘湖入海之水。明置稅課局,今裁。
234
興塔鎮,去泖橋十里,舊有興塔院,故名諺云「興塔無塔」,即其地也。
235
右金山縣。
236
吳㑹鎮上海縣西南五十四里,本名吳匯,以指吳㑹於雲間,語易今名。元時置鄒城巡司於此烏泥涇鎮縣西南二十五里接華亭界。嘗有田父得古碑,地名賓賢里,元置巡司及太平倉蘆子稅課局於此。明洪武六年仍置稅課局,今裁。
237
八團鎮縣東南五十四里。民多以鹽為業,商賈輻輳市。有三塲鹽司,今為川沙堡。
238
閔行鎮,縣西南横瀝塘,東濱大浦,乃南匯陶宅,由浦入府之通衢。明正徳中,大水,歲歉,横瀝、沙竹二岡田獨稔災,鄉多從貿易。鎮始知名。
239
梅源市,縣西北三十六里,地名王菴。明提學副使王圻,藝梅千株,著書其中。今其地方幅十餘里。土人俱植梅花,開時香聞數里。
240
右上海縣。
241
周浦鎮南匯縣東南三十六里,一名杜浦,民物繁阜,元置杜浦巡司,又移下沙鹽塲,於此鹽塲遷巡司亦革。
242
下砂鎮縣東南六十里。宋丞相吳潛侍父讀書處,一名鶴砂,相傳有胎禽,自海外飛至方頂,緑足龜文,故名「本」從「水」。以多水患改作砂鎮,多巧工精刺,繡稱下砂繡。
243
新塲鎮距下砂九里,一名南下砂,又名石筍里,明正統二年遷鹽塲於此,故又有今名塲賦,為兩浙最北橋稅司,杜浦巡司亦嘗徙此。嘉靖間,倭寇初平,里人呈請建城立縣,後改築於川砂堡。向有分司公署,今廢。
244
右南匯縣
245
金澤鎮青浦縣西南三十五里,地接泖河,穡人䕶澤如金,因名鎮,當江、浙之交。元設澱山巡司,明移治安莊在鎮之西,以防鹽盜出没,今因之。
246
朱家角鎮,縣西十里,商賈雲集,貿販甲於他鎮。廣富林市。縣東南三十二里為入郡。孔道,南接婁縣界。
247
右青浦縣
248
趙屯鎮福泉縣西北二十七里,趙屯浦上,以宋高宗南渡,屯兵於此,因名,又名漢城。里舊有巡司,今裁。
249
盤龍鎮地瀕淞江盤龍匯即宋葉清臣疏渠洩水處。
250
黄渡鎮臨吳,江北岸即屬嘉定,呼為「新街」,貿易頗盛。
251
崧宅市,明成、𢎞隆、萬間,市廛日闢,商販交通。右福泉縣。
252
常州府無闗
253
戴圻渡在府治內。
254
雙河渡。       白龍橋渡 右無錫黄埠、墩渡。      華氏義莊渡
255
石幢渡。       聖瀆口渡 右金匱竹門渡宜興縣西北三里。
256
洑溪渡縣東南十五里。 右宜興龍溪渡。荆溪縣南五十里。
257
珠潭渡。縣西南七十里。 右荆溪譚公渡蘇家港口,知縣譚桂設,因名右靖江。
258
永安橋,俗名府橋,在郡治前跨惠民河。宋嘉定中,建明萬厯中重建。
259
狀元橋郡學,西南跨惠民河,宋崇寧中建,狀元霍端友也。
260
甘棠橋府治南。舊名金斗。宋紹興初,建肅華橋府治東南,跨後河。唐延載元年,建明正統間修。
261
仁育橋,晉永嘉三年建。
262
玉帶橋,察院東。明萬歴初,開玉帶河,建廣濟橋縣治。西跨運河,俗名倉橋。明正統十二年,巡撫周忱始構以木,名西新橋。成化十七年伐石重建,改今名。
263
天禧橋,俗名驛橋,跨舊運河。唐長夀二年,建宋天禧年修,故名。
264
連江橋,縣西十八里,跨得勝新河通運河處,一名新河橋。
265
五牧橋縣東南四十五里,接無錫界。唐末,吳越錢鏐遣兵自江隂與楊行密戰於五牧。宋末,元兵至常州,文天祥遣其將尹玉、麻士龍等赴援,士龍戰虞橋,玉戰五牧即此。
266
卜戈橋,縣南跨白鶴溪。元至正中,建黄土岸橋縣西南八十里西蠡河支流西出處,其地南通溧陽,西接金壇元,天厯二年建。
267
右武進縣
268
虹霓橋,陽湖縣。東跨北䢴溝,俗名滕公橋,唐至徳初建。
269
榮橋縣。治東。一名羅漢橋,唐開元中建新坊橋縣治東南。晉陵武進舊於此分界。梁大同元年建,跨舊運河。元皇慶間重建,明𢎞治十一年重修。
270
元豐橋縣治東,舊名飛鳯,一名殷橋,唐如意元年建。宋元豐初重建,故名。
271
横林橋,縣東南三十里跨運河。元至正中建明正徳中重建。
272
戚墅堰橋。縣東三十里三山港口,明成化中建惠政橋,俗名十五洞橋,跨白魚港,通南運河。𢎞治九年建。
273
右陽湖縣
274
大市橋舊名利津,其水通無錫縣治。前隋大業八年,始建木橋。宋嘉定中易石。元至元中,重建中市橋跨弦河。    南市橋跨弦河,駐驄橋縣治,後御史葛桓建故名。
275
梁溪橋城西,俗呼西門橋,隋大業中置石梁,下分三洞。明嘉靖中,燬於倭後,易以巨木,水勢最急。洛社橋縣西北三十里跨運河,唐麟徳中建香花橋,在楊尖、常熟分界處。
276
西定橋縣城西南一里,跨梁涇,明嘉靖中建,下為五洞,舊有亭,以便登覽,據一邑湖山之勝,今圮。中橋跨馬蠡港,元泰定中建。
277
斗門橋跨運河,通江隂縣陽春橋,縣南城外即跨塘橋。明洪武初,建清寧橋跨塘橋南,明萬厯中建。
278
國朝康熙八年重建。
279
望亭橋一名通吳橋。蘇州分界鳯光橋、跨箭河,唐武徳三年建。右無錫縣。
280
承賢橋金匱縣稅務局,南跨第三箭河,明萬厯間建。高攀龍有記。    馬鎮大橋跨江隂界河亭子橋,縣東南二里,一名熙春橋,跨運河。
281
蓮蓉橋縣北,俗名大橋,唐貞觀中建。明正統中改建。
282
高橋明正統中,巡撫周忱建。𢎞治中,重修石埭橋,跨九里河,通常熟。 盧其橋跨琅琊瀆,右金匱縣。
283
文亨橋,江隂縣治,東跨黄田港,明𢎞治中,建堰橋縣治,東跨横河。
284
善教橋縣南,舊名驛橋,一名善政橋,宋建。跨黄田港。
285
北新橋,縣東四十五里。相接者曰南新橋,俱跨蔡港。
286
言橋子游,裔孫寓此,因名蘇墅橋、蘇軾别業,因名。
287
慈雲橋,縣東南,一名新橋,入長河第一橋,明萬厯中建。
288
廣濟橋縣東南,舊名東板橋,跨長河。明嘉靖初,建夏港橋縣西十里夏港鎮。宋紹定中建,長三十五丈。江湖衝突,歲久崩壊。明永樂初重建。
289
右江隂縣。
290
長橋宜興縣治正南二十步,高二丈七尺,長二十五步,即周處斬蛟之所。 通利橋縣治,跨西水闗。陳塘橋縣西二十七里。 高橋北門外。
291
福徳橋西門外跨運河,明洪武初建。嘉靖四十年重修。
292
葛墟橋,縣北三十里跨運河湛瀆橋,縣北十五里跨湛瀆。元至元間,建歸美橋縣東北跨運河。宋寳慶間,建元、大徳間重建,改名斜橋。
293
右宜興縣。
294
廣濟橋荆溪縣治東南,跨東水闗,舊以木為之,明正統間,易以石。
295
渡濟橋橋西溧陽橋,東荆溪流杯橋縣南六里。
296
宋方橋縣東南五十里。元至正間,建杜橋大東門外一名土橋,俗呼蝦蟇橋,相傳為杜牧之水榭,故名杜橋。  文定橋在徐舎跨運河,張渚大橋,縣西南六十里。明嘉靖四十三年建。國朝。順治七年重建。    玉帶橋。縣西南六十里篠里大橋,慈湖溪七十二澗,合流處。
297
右荆溪縣。
298
平政橋靖江縣治。南  龍驤橋,縣治。東跨市河鳯鳴橋縣治西。    平惠橋南門外跨城濠豐樂橋東門外跨城濠。 西水橋西門外跨城濠殷仁橋北門外,跨城濠。
299
劍池橋,縣南官路達江,至此為半。相傳張士誠將朱定、徐泰走馬畫溝處。
300
陽復橋北門外七里。  永興橋。太平團蔡家港右靖江縣。
301
魏村鎮武進縣西北五十里。宋淳熙中置魏村水寨,明季嘗添設防禦百户所於此。
302
阜通鎮縣西北九十里,舊名萬歲鎮,宋嘗分置稅務局於此。
303
新橋鎮。縣西北九十里。
304
奔牛鎮縣西三十里,亦名奔牛塘,相傳古有。金牛奔此,故名。前明置巡司,又設遞運所於此。今遞運所奉裁,巡司如舊。
305
青城鎮。縣西北六十里。唐大順初,泰州賊孫儒遣其黨劉建鋒據常州,楊行密遣李友屯青城拒之,即此。
306
右武進縣
307
横林鎮陽湖,縣東南三十五里。又東南五十里至無錫縣,為運道通渠。  石堰鎮。縣東北三十里。右陽湖縣。
308
前馬鎮。無錫。縣北四十六里。玉祁鎮。縣西北四十里。
309
潘葑鎮縣西北十八里。朱梁乾化三年,吳越攻常州,營於潘葑,即此為往來孔道。
310
洛社鎮縣西北四十里。
311
望亭鎮。縣東南四十五里。接吳縣界。舊有御亭,吳大帝所立。隋開皇九年置為驛。唐常州刺史李襲譽改曰望亭驛。鎮西有石壘,城東西六十步,高七尺。晉咸和三年,顧颺拒蘇峻時所築也。明置巡司,今因之。
312
石無錫縣。
313
甘露鎮金匱縣東六十里。唐大順三年,甘露鎮俠陳可言據常州,即此。元置巡司明革。
314
版村鎮。縣東五十里。  顧莊鎮。縣東北十里蕩口鎮。縣東五十五里。民居稠密。有城。華氏所築。牛塘市。縣東五十里。
315
右金匱縣。
316
楊舎鎮,江隂縣東七十五里,商旅輳集,宋設官兵守衛,為沿江衝要。明嘉靖間,倭亂,築城,以叅將領之,與常熟之福山、通州之狼山,相為應援。
317
國朝改設水師守備。
318
華墅鎮,縣東四十里相近又有長夀鎮,俱為市易之地。
319
青𤾉鎮縣南四十里,運河所經。夏港鎮,縣西十五里,帆檣相屬,綿亘數里,葢上游之入閩越者必經泊焉。明天順中,移利港巡司於此,今裁。
320
蔡涇鎮縣西南十里。
321
長涇市縣東六十里與無錫接界,民居繁庶,由此出常熟,亦為通道。
322
右江隂縣。
323
河橋市,在宜興縣治。
324
下邾鎮市縣。東北三十五里有巡司,右宜興縣。
325
湖汊鎮荆溪縣東南三十五里有巡司張渚鎮,縣西南六十里宋鎮也。元設茶園提領所二處,以掌茶稅。明初改設批驗茶引所,又置張渚巡司。嘉靖中,以批驗茶引所併入巡司,今因之。篠里市縣西南七十里。
326
蜀山市。縣東南三十五里。右荆溪縣。
327
東阜鎮靖江,縣東三十里舊名斜橋市,商民萃處,分兵防守。
328
生祠堂鎮,縣西十七里,北連泰興,南通大江,商旅往來,舟楫交通處也。
329
新豐市鎮,縣西三十五里。西寧鎮,縣西四十五里。舊名鎮海市,距泰興新市五里。民居稠密,百貨駢集,為邑巨鎮。
330
右靖江縣。
331
江南通志卷二十五
URN: ctp:ws313418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