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卷十二

《卷十二》[View] [Edit] [History]

This textual edition has had punctuation added automatically using artifical intelligence. The results of this process are inevitably imperfect; please help correct mistakes by editing the text.
1
欽定四庫全書
2
浙江通志卷十二
3
山川
4
湖州府烏程、歸安二縣附郭
5
苕溪 太平寰宇記在烏程縣南五十歩,大溪是也。以其兩㟁多生蘆葦,故曰苕溪。𢎞治湖州府志:在城西,其源有二:一發自天目山之隂金石鄉,東至安吉縣治南之邵渡,又北至邱渡,一發自獨松嶺西聚衆山之水,并浮玉山水,折旋,亦至邱渡二源,合而至於郡城之西,一流入清源門內,至江子滙為霅水,一流從清源門外徑趨釣魚灣,沿濠至臨湖門外,合霅水入於太湖。戴表元苕溪詩:六月苕溪路人看似若耶。漁罾挂棕樹酒舫出荷花碧水,千塍共青山一道斜,人間無限事,不厭是桑麻。
6
餘不溪: 𢎞治湖州府志:出天目山之陽,經臨安縣,又經餘杭縣至安溪。奉口經德清縣,折而東北,至敢山,過菱湖及湖趺漾。又西北㑹前溪水,至峴山漾入定安門。至江子滙為苕溪。
7
前溪 𢎞治湖州府志:在武康縣南,出銅峴山,東流四十九里,至武康縣前千秋橋名前溪,一名餘英溪。按餘英志云,春夏之交,夾㟁花開,落英滿溪故也。其滙東至縣學前,分為二派:其一北流,經黃隴山之東,至沙村,號沙溪,與德清縣北流水合入郡之定安門。經前溪滙為霅溪,其一東流,經下渚湖之南,㑹於餘不溪武康縣後。又有一溪,亦出自銅峴山,謂之後溪。
8
北流水 𢎞治湖州府志在德清縣前,其水從餘不溪至縣東分派,折入清河橋下,北流不沙村,與武康前溪水合,又北至峴山,漾與餘不溪合,入定安門,至江子滙,為霅溪。
9
霅溪 太平寰宇記:在烏程縣東南一里,凡四水,合為一溪,自浮玉山曰苕溪,自銅峴山曰前溪,自天目山曰餘不溪,自德清縣前北流,至州南興國寺,前曰霅溪,東北流四十里合太湖。顧長生三吳土地記云:有霅溪水至深者,徐陵孝義寺碑云,清霅濔濔,深窮地根。按字書云,霅者,四水激射之聲也。輿地紀勝:自清源門入曰苕溪,其流濁,自定安門入曰霅溪。其流清𢎞治湖州。府志即定安門內江子滙是也。其源從南来者曰餘不溪,曰前溪,曰北流水,三水㑹於峴,山漾而入定安門。從西来者曰苕溪,自清源門而入,四水總聚於江子滙,霅然有聲,故謂之霅溪,又謂之霅川。梅堯臣㳺霅溪詩:「共愛霅溪風物美,春来清可鑑鬚眉,蘋生楚客將歸日,花暖吳蠶始浴時,臨水竹樓通市陌,跨橋雲屋接川湄,畵船載酒期君醉,已是無謀任翦夷」。秦觀霅上感懷詩:「七年三過白蘋洲,長與諸豪載酒遊,舊事欲尋何處?問雨荷風蓼不勝秋,周紫芝苕霅舟中詩:「雲暗千家雨寒生,兩㟁秋水翻波入戸人靚玉明樓山色遮,愁眼荷香滿客舟水晶宮裏客,還作此生逰」。
10
白蘋洲 《太平寰宇記》:在霅溪之東南,去州一里。梁太守桞惲詩云:「汀洲採白蘋,日暮江南春」。因以為名。
11
漕瀆 萬歴湖州府志即儀鳯橋下水,晉咸和中都督郗鑒開。
12
貴溪浦 《太平寰宇記》:在霅溪西南,㟁梁時,有蘇氏女於此,遇一道士,曰:「汝後大貴三年,當有徴」。蘇氏後適章氏,生陳髙祖、宣后。髙祖即位,拜后母為安吉縣君,因名。
13
蘇公潭。 《太平寰宇記》:從貴溪東流三百五十步,至駱駝橋下,曰蘇公潭,此水深不可測,中有蛟螭,代為人患。唐開元初,許國公蘇瓌子頲為烏程縣尉,郡守,命督縣事,因誤墜此,直至潭底,聞水中有人語曰:「扶尚書出,遂冉冉至水上」。畧無損溺,有記見在。
14
芙蓉池。 《𢎞治湖州府志:在郡城白蘋洲楊漢公所開。池中有千葉蓮。
15
烏程侯井。 萬歴湖州府志》在府西。吳孫皓為侯時所鑿。
16
烏程縣城外山川
17
峴山 𢎞治湖州府志:在縣南五里。舊志云:夲名顯山,唐以廟諱改焉。上有李適之石樽山,頂有塔,今廢。惟峴山寺僧宗義立菴,居於其巓,幽絶可愛。萬歴湖州府志山之首見者曰:「峴兹山首,見於郭南,厥名允恊。上有三賢祠,祀顔眞卿、蘇軾、王十朋。蘇軾遊峴山詩:「苕水如漢水,鱗鱗鴨頭青。吳興勝㐮陽,萬瓦浮青冥。我非羊叔子,媿此峴山亭,悲傷意所同,歲月如流星,湛軰何足道,當以德自銘」。鄭明選峴山,宴陳太常詩:七月峴山天氣涼風髙乍雨湖茫茫,輕舟出浪若飛馬,巨石滿岡如聚羊,斗酒未覺主人薄,髙歌正宜秋日長,窪樽遺跡至今在,不見昔賢空斷腸」。
18
道塲山。 𢎞治湖州府志:在縣南十二里,昔如訥和尚經此山,遂畱建寺,山頂有塔,下有伏虎巖、瑤席池,其山峰巒秀鬱,水石森爽,殊為吳興佳絶,古今遊覽者皆萃焉朱彧可談湖州道塲山,有老僧言山在州南,離方文筆山也,低於他州,故未有魁天下者,乃丐縁即山背,建浮屠,望之如卓一筆,既成語,州人曰:「三十年出狀元後,大觀賈安宅政和、莫儔相繼為廷試魁,蘇軾游道塲山,何山詩,道塲?山頂何山麓,上徹雲峰下幽谷,我從山水窟中來,尚愛此山看不足,陂湖行盡白漫漫,青山忽作龍蛇蟠,山髙無風松自響,誤認石齒號驚湍,山僧不放山泉出,屋底清池照瑤席,堦前合抱香入雲月裏仙人親手植,出山回望翠雲鬟,碧瓦朱甍縹緲間,白水田頭問行路,小溪深處是何山?髙人讀書夜逹旦,至今山鶴鳴夜半,我今廢學不歸山,山中對酒空三嘆,仇遠游道塲山詩,山行龜背路羊腸,伏虎禪師古道塲,老木隂中安御座,白雲堆裏撫僧床,勺泉青徹涵秋味,尖塔孤撑界夕陽,笑月亭空人影散,松風和雨動天簧錢山。 烏程縣志:在縣南十四里,從衡山北出為錢山。黄溍登錢山,望菰城》詩:吳興水為州,諸山若浮萍。況此一培塿●屑,世未名,所欣漁樵居,乃與緇鍚幷。種竹有萬竿,結茅無十楹。老僧解人意,縱履能相迎。芳草被行徑,朱藤按巖扄。蕭條空堦暮,日照莓苔青。猶嫌所歴卑,未極遊眺情。聳身白雲上,始見春申城。想當高㑹時,樓觀飛青㝠。竭海薦罍勺,窮山羞鼎鉶。安知千載後,寂寞無人行。煌煌冠葢區,攘攘狐兎塋。歸來朱門客,聽此松風聲。車葢山 吳興掌故,在縣南七里,形如車葢,金葢山。 《太平寰宇記》:在縣南十里,晉何楷居此,修儒業,後為吳興太守,改山為何山。𢎞治湖州府志山與道塲相接,最為郡中,諸山之勝遊者,必以二山為甲,然道塲之勝在山巔,何山之勝在山下,故東坡詩有「道塲山頂何山麓」之句。《澄懷錄》汪藻何氏書堂記》云:遊道塲山者,如入王侯之家,其隆樓傑閣足以吞光景而納江湖,已而過何山,則草樹葱蒨、軒窗窈窕,經行之地,皆雅潔幽深,如造髙人隠士之廬,至者忘歸,不知雄盛移而為清勝也。《石柱記箋:釋何山與道塲連接為北一,支金葢山,是南一支。汪藻記云:東有道塲,西有何山,金葢固在道塲之東南,自不容混宇文公諒何?山賦:環苕陽之諸山,蔚金葢兮深秀緑,靡靡兮旁圍,青遙遙而横袤,擅竒勝於覽觀,紛應接於左右,晉賢何楷於焉讀書,爰守是邦以游以娛,山因之以得姓,人已徃而遺居,是猶墩之有謝,溪之有冉者乎?觀其修林蔽日,羣峭摩天表,金峯以前,拱擁青塢而旁連步,錦障兮雲麓,聆琴筑兮澗泉,是雖地設實出天,然靈祗獻瑞,梵宇扄禪閣,流丹兮鳯翥瓦,浮碧兮鴛連,華鯨鏗以響逸,清磬發而聲圎,挂元猿於蘿磴,棲白鶴於松烟。若乃峯廻路,轉繡錯綺,縮道塲之勝,境實相屬,仰徹兮雲峯,俯窺兮幽谷,羅幡幢兮杳靄,韵檐鈴兮斷續,巖花兮紛紅澗,草兮駭緑,信造化之鍾秀,實吳興之所獨。蘇舜欽游霅上何山詩,今古何山是勝遊,亂峯縈轉繞滄洲,雲含老樹明還滅,石礙飛泉咽復流徧,嶺烟霞迷俗客一溪,風雨送歸舟。自嗟塵土先衰老,底事孤僧亦白頭,仇遠何山詩,溪轉峯廻一徑平田頭白水照人清寺,因何氏封山姓客把坡詩證:地名蘿月長,隨行道,影杉風猶帶。讀書聲。雲津橋下潺湲,急僧濯袈裟,客濯纓。軻山。 吳興掌故,在縣南十四里金,葢北出小支,金葢如車而軻附其旁也。
19
衡山 《左傳》:「楚子重伐吳,克鳩兹,至於衡山」。杜預注曰:「在烏程南。衡,古橫字通用《吳越春秋》:「壽夢十六年,楚恭王怨吳,為巫臣伐之也,乃舉兵伐吳,至衡山而還」。。《石柱記箋》釋《吳興志》,一名橫山,在縣南一十八里,兩山夾峙,中流北駛,為郡南形勝之地。
20
鮑山 萬歴湖州府志:在縣南九里黃蘗山。 太平寰宇記,在縣西南三十五里葛仙山。 萬歴湖州府志:在縣南五十里。《職方圖志》云:葛洪煉丹,處天下十有三,烏程居其一。
21
菁山 黃溍《菁山普明寺記》:由湖郡城南渡溪,舟行四十五里,登陸又二里許,是為菁山。泉清水深,峰巒峭㧞,巖壑鬱紆,最為勝處。《名勝志》其上生黃菁,故名張羽菁《山石梯閣夜坐詩》:「每逢晦日驚春盡,為俯高窗對夜分,獨鶴夢酬西崦樹,老僧定入上方雲,泉聲落澗空中辨,花氣穿林暗裏聞,莫道暫時畱愛賞,移家終擬避塵氛」。
22
吳疁山 晏公類要「在縣西南六十六里。《吳興記》曰:「疁燒山為田,故名」。
23
太平山 烏程縣志:在縣西南五十一里馬鞍山。 萬厯湖州府志:在縣西南七十里,與武康接界。
24
銅山 萬歴湖州府志:在縣西南九十五里,一名銅峴山,吳採鄣山之銅於此,西隸安吉。南武康。
25
莫干山。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西南一百五十里,上有鑄劍池,水常清澈,旁有磨劍石,世傳「吳王鑄劍於此,取莫邪干將」之義以名。
26
棲賢山 萬歴湖州府。志在縣西二十二里,舊傳有高士,曾隱此。
27
西塞山 《經鋤堂雜志》:吳興南門二十餘里,下菰菁山之間,一帶遠山為西塞,山山明水秀眞是絶境皮日休《西塞山詩》:「白綸巾下髪如絲靜,倚楓根坐釣磯中。婦桑村挑葉去,小兒沙市賣蓑歸雨來。蓴萊流船滑春後,鱸魚墜釣肥西塞。山前終日客隔波,相羨盡依依」。
28
杼山 《名勝志》:「杼山髙三百尺,週一千二百步」。《陸羽記》云:「夏后杼廵狩之所,亦名稽畱山僧皎然有杼山禪居寄吳處士筠詩》
29
九乳山。 晏公類要:在縣西南三十里。張元之山墟名云,山有九峰,狀如乳。
30
石城山 《太平寰宇記》:在縣西南三十里。張元之《吳興山墟名》云:昔烏程豪族嚴白虎於山下,壘石為城,與呂䝉戰所,今山上弩臺、烽火樓之跡猶在夾山。 名勝志:在縣城西南十里,下有夾山、漾、小敷山。 吳興掌故,在縣西南二十里,談志名福山,唐人沈下賢亞之居此。戴表元小敷山記》:「敷山匝於吳興十有餘里,山中卷外截水罄折,行平原茂樾間,左右之徐山。杼山,挾敷山而蹲。敷山之前,蒼峭再連,圭起簴,伏望而知為美壤也」。
31
謹按唐杜牧弔沈亞之詩:「一夕小敷山下,夢水如環,佩月如襟」。即此。法華山。 《石柱記箋釋《吳興志》、《太平寰宇記》,謂之石斗山,王羲之所游處。梁尼道蹟號總持,得法於達摩,晝夜誦法華,經後歸寂,即葬其處蘇軾《游法華山》詩:「具區吞滅三州界,浩浩湯湯納千派,從來不着萬斛船,一葦漁舟恣奔快。仙壇古洞不可到,空聼餘瀾鳴淜湃。今朝偶上法華巔,縱觀始覺人寰隘。山頭臥碣弔古塚,下有至人僵不壞。空餘白棘網,秋蟲無復青蓮出幽怪。我来徙倚長松下,欲掘茯苓親洗曬,聞道山中富竒藥,往往雲芝雜葵薤。詩人空腹待黃精,生事只有長柄械。今年大熟期一飽,食葉微蟲眞癬疥。白花半落紫穟香,攘臂欲助磨鎌鎩。安得山泉變春酒,與子一洗尋常債」。
32
白鶴山 《太平寰宇記》:在縣西北二十六里。山謙之《吳興記》云:昔烏程人姚紾化為白鶴游於此山,因𢎞治《湖州府志》《吳興記》云:山石精好,可為碑版。《江東記》云:員邱山石精好不讓吳興,即此也。吳中白鶴山》詩:吳興多名山,兹峯特竒秀。不知自臺開,闢隂陽幾昏。晝云有赤髭僧窅棲,刻蓮,漏香儼有在,禪室已新構,松下伏神龜。竹間走饑鼬,白鶴不受招,仙踪亮難究,伊昔屢登臨。空翠濕衣袖,窮摉不知疲,幽討寧嫌逗巖扉與澗戸。一一為重叩,和詩寄山靈,餘生敢多又
33
西陵山 吳興掌故,在縣北二十一里。吳太子和葬。此子皓繼統,追尊文皇帝陵曰明陵,以其在西,名西陵。
34
仁王山。 名勝志:「在縣西北九里,一名鳯皇山。其南一小山曰礪山。
35
溫山 萬歴湖州府志:在縣西北三十里。山出御荈、卞山。 《𢎞治湖州府志:在縣西北十八里,髙六千尺,周處《風俗記》曰:卞山」,當作「冠弁之弁,以山形似弁也。唐顔眞卿《石柱記》、韋明歇《登卞山》詩,皆作「卞」字。其山西北屬長興縣,山有黃龍洞,石壁峭立,巖竇隂沉,莫窮其底。旁有黃龍祠、祥應宮,郡有水旱禱焉。蘇東坡有詩刻,又有三賢祠,其沈家洞避洞亦在焉。互見《長興太平寰宇記》,《郡國志》作卞和採玉處,非也。周處風俗記》云:當作冠弁之弁。《徐陵孝義寺碑》云:高弁蒼蒼,遙聞天語雲。林石譜弁山,在郡最為崷崒産,石竒巧羅布,山間葉少蘊葢堂以就其景,故號石林。范成大與吳興薛士隆使君游弁山。石林先生故居,詩白蘋:有嘉招蒼弁,得勝踐㑹心,不憚逺乘興。恐失便,籃輿犯窮臘,共作忍寒面。溟濛雲釀雪浩蕩,風落雁,松篁漸清幽,猿鶴或悲怨英英文章公作舍鎻葱蒨,嶢峯俯前榮,佳木秀諸院,窮捜發山骨,林立侍談讌,西巖踞熊虎,東巖峙屏,案履綦故彷佛葢瓦已零亂,經營三十年,成毀一飛電,摩挱土花碧,小立為三嘆。趙孟頫游弁山》詩:我欲到斯境,歲月良已深。今晨為兹游,酬我夙昔心。悠悠岡版長,慘慘風雲陰,微雨廹短日,飄然灑衣襟。屢欲還吾駕,去意復難任,消搖得所止,林竹自蕭森,素琴不須彈,山水有清音。邈在樊籠外,塵想何由侵?況懷㝠絶理,出此將焉尋?他山豈不好,聊爾非所欽。
36
玲瓏山。 癸辛雜識在卞山之陰,嵌空竒峻畧,如錢塘之南屏及靈隱之薌林,有洞曰歸雲。張謙中有篆書於石梁,濶三尺許,橫繞兩石間,名定心石旁,有杜牧之題云:前湖州府刺史杜牧,大中五年八月八日來。又紹興癸卯葛曾卿、林彥政、劉無言、莫彥平、葉少蘊題名。石柱記箋:釋石林在卞山之陽,宋葉少藴之所居,即玲瓏山沈與求游玲瓏山,因訪朱氏草堂詩:「平生丘壑心,餘事不掛目。藜杖南山來,要使富幽矚。異哉小玲瓏蟠峙蒼弁腹,修藤結懸崖,飛溜響空曲。伏石臥虎狀,騰拏雜奔鹿,呀然牙吞吐側路,劣容足拂拭古蘚,紋字刻翳新綠標榜玲瓏,名竒怪殆天屬,捫蘿上絶頂,坦坦若平陸。俯首瞰來蹤,穹然在幽谷。傳聞昔逋客,誅茅此營屋,清魂不可招,千載想遺躅。我思造物巧,妙供游人録,揮斥役山祇,斵此一拳玉,雲窗與霧閣,一一相亘屬,豈無部曲衆,猿鶴即更僕,豈無節旄貴?松檜自張纛,此事乆棄置,蛛絲網巖麓,翩翩佳公子,心古韵不俗,駕言脫華簪,兹焉卜幽築,終日面㠝岏,世故豈容觸,指㸃空洞姿,喜氣政堪掬,挾杖校昔㳺,健步念須續,亦有招隱詩,薄暮不可讀。章良能游玲瓏山》詩:「短鍤長鑱出萬峯,鑿開混沌作玲瓏,市朝可是無﨑險,更向山林巧用工。
37
賽玲瓏山。 崇禎烏程縣。志去玲瓏二里,有三石竅,可進入者,以燈行一二里即返。洞中有泉滴下懸崕繡壁,亦竒觀也。沈氏抉剔為之,因名沈家洞蜀山。 吳興掌故,在縣東十里高啟送徐賁蜀山幽居》詩:「我因解黻遠辭京,君為修琴暫入城。偶爾相逢春酒熟,飄然忽去暮烟生,山頭學嘯猶聞響,世上畱詩不冩名。西磵煩詢張靜者,年來著易幾爻成」。
38
西余山 《太平寰宇記》:在縣東十八里《路。史輿地志》,漢文封東海王搖之子期視為顧余侯,今昇山東有西余山是也。
39
孺山 太平御覽東遷縣有孺子山,徐孺子入吳,常登之,因以為名吳興掌故在縣東二十八里,漢徐孺子哭友人姚元起於此山下有孺子祠
40
謹按晉書地理志,太康八年分烏程立東遷縣,至隋開皇九年廢入烏程。戴山。 吳興掌故在縣東北十八里,譙郡戴顒遊此。三吳太守張邵素與之善,為築室於此,因名焉顔魯公癸亭詩》,旁瞻戴顒路,葢指此山也。張羽《游戴山詩》:「譙國有髙士寄志在絲琴。一聞王門召,破琴絶其音,傳昔居斯山,井竈邈難尋,至今草木間,清風肅虛襟。予家依古跡,結屋當東林,擇里得所安,懷賢思難任。浮屠巧眩世,廟廊冠其岑。臺殿紛青紅,僅足供登臨。誰能構芳宇,蘋藻薦所欽。相望孺子廟,千古同此心。徐賁登戴山,詩平田𣺌空。曠孤岡忽髙,峙新松蔭其巓,白石繚其趾,初登若嶄絶,稍上乃如砥,嚴風蕩高寒。微月中宵起,亭亭日晷側。肅肅征鴻駛,南搖天目雲。北覽具區水,比來局覊絆,遊遨喜兹始,同心良可重,歡言得佳士,非惟外累遺,沉憂亦咸委,薄暮聊旋歸,餘興㑹畱此」。
41
昇山一名歐餘山 《太平寰宇記》:「在縣東二十里。入《東記》云:「晉王羲之常昇此山,顧謂賓客曰:百年之後,誰知王逸少與諸卿遊此乎?」因有昇山之號。《歐餘漫錄》,歐餘即今之昇山。楚封越王句踐之後為此亭侯,子孫遂為歐陽氏詳見文忠公行狀》。張羽《遊昇山詩》:「昇山橫道旁,秀色佳有餘。雖微千仞岡,層巒自縈紆。右軍晉高士,曽此眺郊墟,苔徑存遺蹟,千載沒荒蕪。想當登臨日,俯仰夌八區。放浪形骸外,遊目多所娛,惜無登高作,儷彼蘭亭書。我思見其人,臨風一踟蹰」。
42
別鮮山一名烏山。 《𢎞治湖州府志在縣東十三里,孤秀不相連屬,因名焉。《爾雅》曰:小山別大山鮮。郭璞注云:不相連也。唐高士沈聘,沈徵居之」。《石柱記箋釋談志》,昇山一名烏山,古烏巾氏所居也。今縣東八里有烏山,一名別鮮山。《爾雅》䟽云不相連屬者,山上有烏亭,舊址即今烏巾菴。梁、吳均同柳,吳興烏亭集》、《送柳舍人》詩,即此山,非昇山也。
43
毗山 吳興掌故,在縣東北五里,當城北,水入太湖,突然獨峙,吳興之水口也西吳里語:《山海經》云:「浮玉之山,北望具區,東望諸毗」。郭璞注云:「諸毗,水名也」。《續圖經》云:「浮玉在西南,毗山在東北,與《山海經》協,璞不知此山耳」。。小雷山。 崇禎烏程縣志周處風土記云:「太湖中有大雷、小雷二山,相距六十里。舊編云:小雷,洞庭之東屬烏程、大雷,洞庭之西屬長興。
44
黃龍洞。 《輟耕錄》:在吳興郡北,去城闉,廿里枕太湖,其山皆怪石林立,洞旁壁立千仞,頫瞰不能見底。每歲旱,郡民禱之黃山谷,書黃龍洞,三字刻猶存蘇軾《黃龍洞祈晴》詩:「吳興連月雨,釜甑生魚蛙。往問弁山龍,曷不安厥家。梯空上巉絶,俯視驚一呀。神井湧雲葢,隂崖垂蘚花。交流百道泉,赴谷走羣蛇。不知落何處,隱隱如繰車。我來扣石戸,飛䑕翻白鴉。寄語洞中龍,睡味豈不佳。雨師少弭節,雷師亦停撾。積水得返壑,稻苖出泥沙。農夫免菜色,龍亦飽豚猳。看君擁黃紬,高臥放晚衙」。
45
碧浪湖 西《吳里語一名峴山漾在郡城南,羣山四匝,諸水滙聚,嵐光林影掩映上下徐賁泛《碧浪湖》詩:「邀客泛流槎,開尊對渚沙。苧袍沾杏雨,蘭棹撥蘋花。積水添湖滿,遙山抱郭斜。閒情遂幽賞,聊用答年華」太湖 《名勝志》:「在府城外十八里,界於烏程、長興之間,其大三萬六千頃,東西二百餘里,南北一百二十里,周五百里,西北極於宣、常,東北極於蘇湖,大雷、小雷二山皆浮,於湖之東方屬當郡境。葢浙西苕、霅,與臨安、廣德諸水散出,凡七十二溪,奔海不及,則停蓄於湖道三江以入海,《禹貢》謂之震澤,《周禮》謂之具區,《左傳》謂之笠澤,其實一也。太湖亦名五湖。張勃《吳録》云:周行五百里,故曰五湖。陸魯望云:太湖上稟咸池五車之氣,故一水五名。然太湖雖環繞江南數郡,其以之名州者,則獨吳興為然。李顒《太湖詩旋經義:興境頓櫂石,蘭渚震澤為何在?今惟太湖浦圎經縈五百,盻目渺無覩,高天淼若岸,長津雜如縷。窈窕尋彎碕,迢逓望巒嶼。驚颷揚飛湍,浮霄漾懸岨。輕禽翔雲漢,游鱗憇中許,黯靄天時陰,嶢岧舟航舞。馮河安可狥,靜觀戒行旅。王昌齡過太湖詩,水宿烟雨寒洞庭。霜落微月明移舟,去夜靜夢魂歸暗覺,海風度蕭蕭聞雁飛。楊基《過太湖》詩:「天帝何年遣,六丁鑿開混沌,見雙清湖通南北,澄氷鑒山斷,東西列畵屛掩雨龍歸霄,漢暝網魚船,過水雲腥,乗風欲往終吾老甪里先生在洞庭」。
46
凡常湖: 𢎞治湖州府志:在縣西二十七里合溪。 嘉靖湖州府志:水出懸腳嶺,合白峴諸山之水,為楊店澗。又出蒼雲嶺為梓方澗二水,滙而為合溪。南經竹山潭,又東經罨畵溪,入長興西南門。又東出東門,又東北經趙瀆入太湖。
47
四安溪 嘉靖湖州府志:水出石澗諸山,南經盤澗塘,又南經善㟁塘,與廣德水合。又出廣德諸山,東經荊塘,又東經塔水塘,又東經善㟁塘,與石澗水合二水東過四安鎭大德橋,又折而南,出下殷橋,入龍溪,與苕溪水合。
48
黃浦 《𢎞治湖州,府志:一名黃蘖澗,在縣西南二十八里,其源出黃蘖山。《吳興記》云:春申君黃歇,於吳墟西南立菰城縣,起青樓,延十里。後漢司隸校尉黃向於此築陂漑田。宋鮑昭有《黃浦亭、黃浦橋送別詩》,又名庚浦,即康浦也。晉殷康為太守,百姓避其名,改「康」為「庚」。
49
掩浦 名勝志,在城東北二十六里,一名項浦,秦始皇東游㑹稽,項梁與籍私往觀之,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因以名其浦青塘河。 《𢎞治湖州府志:在烏程縣北三里迎禧門外。吳景帝鈕皇后父,葬弁山,令百姓開之以通葬所。梁太守柳惲重濬亦名柳塘,又名法華塘,自城入法華山寺路也。
50
蒲㠶塘河 萬歴湖州,府志在縣北二里,唐刺史楊漢公開。時塘中得蒲帆,故名。
51
謝塘河 《太平寰宇記》:在縣西四里,晉太守謝安開釣魚灣。 《𢎞治湖州府志:在縣西三里。古稱張志和釣魚處。
52
蘇灣 烏程縣志:在縣南峴山寺前碧浪湖之西,其堤為蘇軾治郡時所築,故名。張羽《蘇灣詩》:「羣山抱高城,明湖,湛清秋。廻㟁曲如月橋橫雲木幽,聞昔長帽翁,曾來守兹州。時清吏事簡,公暇輒出遊,揚舲度南闗,振衣臨清流,濟濟文翰侶,臨觴更獻酬,賦詩屬萹章,自是謫仙儔。斯人沒已乆,餘迹幸未休,至今此處地,名為蘇灣頭。先生天下士,眞氣如雲浮。如何羣小人,戚戚方見讐,玉堂非吾榮,儋耳非吾憂,肯將百鍊鋼,化為繞指柔,我來弔其魂,搴芳向長洲,舉觴酹明月,日暮風颼颼,陳行健游蘇灣詩選勝何年足青山帶水奢秋生雙槳外雨過。片雲斜翡翠澄湖鳥金燈野㟁花。幾人能好事,石畔泛流霞」。官瀆。 嘉靖湖州府志:在縣西二十七里夾山漾。 𢎞治湖州府志:在縣西南九里。大苞漾。 小苞漾。 𢎞治湖州府志:俱在縣東北一十五里。
53
衡山漾。 萬歴湖州府志在縣南七都謝村漾。 烏程縣。志在縣東南三十里,以謝靈運故宅名。
54
眞珠泉。 《𢎞治湖州府志:在烏程縣西南二十五里妙喜寺東北,方丈餘。其泉清澈,觀者以足震。地則泉中細泡連起如珠,故名。
55
虎跑泉。 一掬泉。 萬歴湖州府志,俱在道塲山浮玉泉。 《嘉靖湖州府志》:在峴山。
56
金井泉 萬歴湖州府志:在黃龍洞山頂上智潭。 萬歴,湖州府,志在烏鎭,旱不乾澇,不溢,舊常有神龜出沒。
57
歸安縣城外山川
58
浮玉山。 趙孟頫《吳興山水清遠圖記》:在城南三里玉湖中,巨石如積,坡陀磊磈,葭葦藂焉,不以水盈,縮為高卑,故曰「浮玉」。徐賁《游浮玉山詩》:「浮玉山前路,樓船泊渚沙。蘋香風際草,杏色雨前花閒鳥兼湖,淨游絲趂岸斜。不因來此處,那得賞春華」。
59
河口山。 吳興掌故,在縣東南五里。初,學記河口山。東濱大溪,西帶長瀆。
60
長超山。 名勝志一名湖跌山一作「趺」,在城東二十五里。上有漢、薊子訓遺蹟。
61
含山 名勝志:「在城東南九十里,山上有含山寺及浮圖山墟,名云震澤東望蒼然,茭葦烟蔚之中,高邱卓絶」者,此山也。
62
獅子山。 吳興掌故,在縣西南一百五里,首枕大溪,岡隴盤跼如狻猊,北屬武康。
63
東林山 𢎞治湖州府志:在縣東南五十四里突兀於菰蒲溪泊之中峯巖如繡,又名具錦峯,上有塔,下有祗園焉。吳興掌故宋沈東老隱此。顧應祥眺遠亭記》:去湖城南二舍,許有山曰東林,世傳回仙顯蹟之所。
64
謝家山 萬歴湖州府志:在縣南五里侯石山。 萬歴湖州府志:在縣南六里厥山。 吳興掌故,在縣東南七十里。吳均入《東記》云:「吳文士陸厥家於此山」。
65
馬鞍山。 歸安縣志:在縣西南七十六里桃花塢。 歸安縣志:在縣西南五十里菱湖。 唐書地理志:縣東南三十五里有陵波塘,寳歴中,刺史崔元亮開𢎞治湖州府。志菱湖即陵波塘也,其地産菱,故名趙金《過菱湖》詩:「去去餘不路遨遊,一問津村孤船作,市地絶水為隣菱藕,官租足魚蝦野饌新衆山遙映帶,相對碧嶙峋
66
小溪 𢎞治湖州府志:即施渚溪,在縣西五十四里思溪。 《嘉靖湖州府志:在縣東南三十五里。
67
練溪 歸安縣。志在縣東南八十里,溪流如練,故名花溪。 萬歴湖州府志:在縣東南七十里,一名花城寳溪。 名勝志:在城東南四十五里,一名射村溪。昔有漁者見溪上有光,伺之,見一大蚌乘風而行,光從中出,逐之即沉。
68
長興縣。
69
雉山 《𢎞治湖州府志》:在縣北五里,以山形類雉。唐置雉州,因山名也。萬歴《湖州府志》:梁武帝時,童謠云:「鳥山出天子江表」,凡以烏名山者咸鑿之。惟雉山失鑿而陳,武帝生。
70
呂山 吳興掌故,在縣東南二十里。吳將呂蒙討山賊,嚴白虎屯營於此。
71
皷吹山 吳興掌故,在縣西北二里。陳文帝居鄉時,縣令到仲舉聞縣後鼓吹聲,則帝必至,因名。𢎞治湖州府志舊志云:西北可望陳后陵墓,歲時祭享,鼔吹相聞,以此得名。
72
橫玉山。 《𢎞治湖州府志:在縣西北三十五里,望之蒼碧如玉,故名。
73
香蘭山 《𢎞治湖州府志:在縣北三十五里,東枕太湖,多生蘭蕙。
74
金蓮山 長興縣志。在縣北一里陽烏山。 長興縣。志在縣東七里。陳武帝祖道巨墓在此。
75
戍山 《萬歴湖州府志》:在縣西北二里吳築戍城其上,梁太守張嵊與中丞沈峻築城捍侯景,明元帥耿炳文㸃軍於此,俗因呼為「點軍山」。
76
五峯山 名勝志,在縣西一里龍目山。 吳興掌故,上有石巖,中有二穴,其光可鑑,所謂龍目也。過嶺為廣德州界。
77
望山 萬歴湖州府志:在縣西南六十八里,形如覆舟,觸石有空洞聲。
78
白峴山 長興縣。志在縣西北八十里。山多白石,望之如雲凝雪,積上有南北二嶺。
79
方山 吳興掌故,在縣西南四十里,高四千丈。陳文帝為信武將軍,自長城遣二千人夜下方山津即此。
80
鳯亭山。 長興縣志在縣西北四十里藝香山。 《太平寰宇記》:一名湖陵山,在縣北十五里,西施種香之所。
81
赭石山 萬歴湖州府志:在縣西北五十里。山多赭石,登者若升絳霄。
82
西顧山。 太平寰宇記》:在縣北四十九里,又名吳望山,闔閭登姑蘇臺,望五湖西見此山,故名。
83
堯市山 吳興掌故,在縣西北四十里吳興山墟,名云「堯時洪水,居民於此山作市」。皎然詩:「堯市人稀紫笋多」,即此楊維楨《堯市山詩》:「丹房夜宿庚桑洞,古井重詢堯市山,聽猿老樹垂雲白,飲馬清泉錦石斑,野婦採桑成隊出,山童沽酒滿瓶還。顧渚橋頭有船賣」尋詩直叩碧桃闗」吳山。 西,吳里語,在長興南四十三里,梁、吳均卜宅,唐吳筠又居之。山下有溪,名吳山灣。昔吳王送女至此,有潮高三尺,倒流七十里,名「吳王送女潮浮雲山。 長興縣志在縣西南六十里。
84
八座山 吳興掌故,在縣西南四十里。唐吳珙、吳頊、吳崧、皮光業、林升、羅隱、韓必、何肅居此,時號八友,因名。
85
九龍山。 長興縣志:在縣西南一百里菖蒲山。 《舊浙江通志》:「在縣西七十里,胡一松隱居之所。
86
四安山 吳興掌故,在縣西南八十三里青峴山。 吳興掌故,在縣西六十里。陸羽云,啄木青峴茶,味與壽州同。
87
金山 萬歴湖州府志:在縣西四十里。晉樓船將軍金曼倩居此石,皆丹色。
88
白鹿山 萬歴湖州府志:在縣西三十里,又名巖山。闔閭時白鹿見,故名。
89
飛雲山 《太平寰宇記》:在縣西二十里,山南有風穴雲霧,不得鬱積。其間宋元徽五年置飛雲寺。有石泉、沙渚、松門、苦竹巖。
90
閬山 萬歴湖州府志:在縣西十五里。山多竹。有竹山,潭竹山寺。
91
大腹山。 萬歴湖州府志:在縣西十里,一名伏虎山,有姚崇墓。
92
茶磨山。 《𢎞治湖州府志:在縣東南二十一里,形類茶磨,故名。
93
青山 《𢎞治湖州府志:在縣南六十里山墟,名云山,有巖竇,通洞庭,冬夏常煖山,色如黛,故名。
94
斫射山。 吳興掌故在顧渚山左。
95
互通山。 萬歴湖州府志:在縣西北七十里。山甚高大,有四十八隴,有羅,岕産茶,甚珍之。有二:龍池、二仙洞。
96
顧渚山即茶山 方輿勝覽:茶山在長興縣西,産紫笋茶。萬歴湖州府志:山在縣西北四十七里,西逹宐興,吳夫槩顧其渚,宐茶後,其産果然,乃充貢。下有貢茶,院傍有金沙泉,甚美。山中有明月峽,絶壁峭立大澗中流,其茶所生,尤為異品杜牧春日茶山呈賓客詩》:「笙歌登畵船,十日清明前,山秀白雲膩,溪光紅粉鮮。欲開未開花,半陰半晴天。誰知病太守,猶得作茶仙」。西噎山。 崇禎長興縣志,在縣西北六十二里,以其澗泉峻激,有聲如噎,故名。
97
大官山。 小官山。 萬歴湖州府志:在縣西北四十五里顧渚之側。其左右諸山或專藝茶,或伐為薪炭。此二山林木深茂,樵蘇不及。大官頂有虎頭巖,狀如呀嘯,下有石,門可往來。有張塢産茶,為羅岕之次。
98
南川山 萬歴湖州府志:在縣西北五十里,跨南、北二川。
99
菹中山。 吳興掌故,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在忻湖之西。
100
徐富山 萬歴湖州府志:在縣西北二十里。宋熈寧時,富民徐隆居此,以富得名。
101
義鄉山 吳興掌故,在縣北六十里。晉太守周玘舉義兵,平石水。陳敏等賊割長興西鄉立義鄉縣於陽羡,以此得名。
102
大雷山。 《石柱記箋》釋洞庭之西山,屬長興弁山。 萬歴湖州府志:在縣東南四十里,西北之半隸長興,東南之半隸烏程。山陰多竒石玲瓏,又産諸藥品,毎土中掘得前代殘碑斷石,又有似玉之石,其勝景莫如碧巖。《葉夢得弁山詩》:「山勢如冠弁相看,四面同歸烏縣門。近苕霅,水源通,白鶴嶺盤峻黃龍洞竅空登臨舒,老眼何用到崆峒。趙孟頫《遊弁山詩》二首出郭聞鶯語穿林散馬蹄,澗松何鬱鬱,春草又萋萋。白石那堪煑,丹崖尚可梯。平生愛高興,只合此幽棲。竹色迷行徑,松聲洶座隅。水清花自照,風煖鳥相呼。飲罷思棋局,歌殘缺唾壺。重來瀟洒地,聊足慰須臾小玲瓏山。 《驂鸞録》:霅川有兩玲瓏山,石林為大玲瓏,又有小玲瓏在長興縣界,路口洞穴數十旁相通貫,襞積嵌巖,巧怪萬狀范成大自石林回過《小玲瓏詩:「一邱乃中虛,洞穴四無礙,卻畧巖岫杳,黝紏石狀怪,蒼牛飲前池,碧罅灔微瀬,雕鎪具百巧,圖畵窘千態,哀湍瀉壞磴,凍雨濕空翠,踈梅照草棘,瘦竹㧞蹊隧」。當時閭閻子目力在塵外,孤童藐難料,竒事疑有待,誰與千金捐,來換把茅葢,不仙亦足豪,衆垤皆累塊。我評北山游,絶勝此無對。玲瓏詎可小,孰能為之大?烏瞻山。 長興縣志在縣西三十里,名勝志。其地逈絶,五峯突出,若羣烏之瞻,視於雲表。又云:「昔烏子瞻避難於此山,有南北二菴,絶頂為彈子岡」。相傳陳武帝放彈處。
103
夏駕山。 嘉靖湖州府志:在縣東南三十六里,夏后杼南廵至此故名上有石鼔,髙可丈餘,又名石鼔山。舊傳此山鳴,則三吳有兵。
104
獨姥山 崇禎長興縣。志在縣東五十里,踞太湖之濱,一名別峰山。
105
黃鴉岡 太平寰宇記:在縣南六十五里明月峽。 吳興掌故,與顧渚聨屬,絶壁峭立於大澗中,流亂石飛走茶生其間者,尤為絶品,張文規所為明月峽中茶始生」是也。
106
啄木嶺 吳興掌故,在縣西北六十里山多啄木鳥槍旗嶺。 《𢎞治湖州府志:在縣東南三十里弁山上,石多槍旗所植之竅,俗傳覇王屯戍之所。嘉靖《浙江通志》蘇子瞻云:世謂茶之始生而嫩者為一槍,寖大而開者為一旗。王介甫送元厚之詩云「新茗齋中試一旗」是也。此山舊亦産茶而嘉,故曰「槍旗胭脂嶺」。 《𢎞治湖州府志:在縣西南六十里上槩村,西唐天師吳筠鍊丹之處,至今土色如胭脂。
107
蒼雲嶺 《𢎞治湖州府志:在縣西六十里,林木秀蔚,狀如蒼雲,合溪之源出焉。
108
西湖 《唐書地理志》:長興西湖壅塞,貞元十三年,刺史于頔復之,又呼于公塘詳見《水利》
109
忻湖 崇禎長興縣志,在縣北七里,周二十里,溪山清勝,菱茭之下,鴛鳬交集,可以游泳。
110
罨畵溪 《𢎞治湖州府志》:縣西八里,廣二十五弓。古木夾㟁叢篠,翳其下,朱藤施其上,故名長興縣志》:一名西溪劉燾《遊罨畵溪》詩:「竹林深處杜鵑啼,兩㟁青青草色,齊欲識人間眞罨畵,朱籐倒影入清溪」。
111
箬溪。 太平寰宇記》:在縣南五十步,一名顧渚口,一名趙瀆,注於太湖。箬溪者。顧野王輿地記云:夾溪悉生箭箬,南岸曰上箬,北㟁曰下箬,皆村名,村人取下箬水,釀酒醇美勝於雲陽,俗稱箬下酒。石柱記箋:釋源出合溪,在畵溪下流,至於箬寺,㑹南溪諸水,從新塘入太湖。僧皎然箬溪春興詩:「春生箬溪,水雨後漫流通芳草,行無盡清源去不窮,野烟迷急浦斜日起微風數處,承流望依稀,似剡中」。
112
餘罌溪。 《𢎞治湖州府志:在縣東南二十三里溪上有餘罌村。
113
合溪 萬歴湖州府志:在縣西二十里詳見烏程縣,環沉溪。 崇禎長興縣,志在縣東北二十五里,相傳伍子胥墮環於此。
114
大蕩漾。 長興縣志在縣東南四十里陸滙 萬歴湖州府志:在縣東五里,陸龜蒙築別業於此陸龜䝉《自遣詩:「五年不到舊山村,樹有交柯犢,有孫,最愛弁,山顔色好,晚雲纔散便當門」。太子滙。 萬歴湖州府志:在縣東六十里。相傳吳太伯所隱處。
115
紫花澗 《太平寰宇記》:在縣西北三十里,兩㟁芳蕪之中,出紫花長薄之下生珠藤,至三月紫花滿澗,一名花瀬。陸龜䝉自遣詩「花瀬濛濛紫氣昏,水邉,山曲更深村,終須檢取幽棲處,老樹成雙便」作門」。
116
伏翼澗。 萬歴湖州府志:在縣西三十九里。山墟名云澗中,多産伏翼,有素翼赤腹,千載倒掛者。
117
餘漁浦 《𢎞治湖州府志:在縣東北四十二里。周處《風俗記》云:諸漁浦一名餘吾浦,即陽羨之東鄉也。吳、越之間,漁吾同音故然。
118
蔡浦 萬歴湖州府志:在縣東北四十五里。逹烏程小梅。
119
金灣 《𢎞治湖州府志:在縣西北四十里山墟,名云金潭。金山金塘金渠悉漢樓船將軍金曼倩所居白馬潭。 崇禎長興縣。志在縣西四十三里。《梁陳故事》云,陳武帝時,有白馬出見,故名。
120
五花潭。 長興縣。志在縣西北四十五里虎頭巖下,大旱不涸。
121
竹山潭。 《𢎞治湖州府志:在縣西北一十二里,深不可測,有巨魚藏於巖竇之下,浮如覆舟,出必有大水。
122
烏龍潭。 萬歴,湖州府,志在方山頂上與弁山黃龍洞相拒,歲旱,禱雨輒應。
123
無胥淹。 𢎞治湖州府,志》在縣嘉㑹鄉無胥村東,相傳伍子胥奔吳,追者在後,遇一婦浣紗,問曰:「見子胥乎?」婦曰:「無胥」。以此得名。淹內有堆名,郭轉堆花渚。 𢎞治湖州,府志在梅溪鎭,吳越征西將軍吳瓌所居。
124
顧渚 《𢎞治湖州府志:在縣西北三十里見前。其源出顧渚山,至水口而東入太湖杜牧遊《顧渚詩》:「傍溪侵嶺多高樹,誇酒詩旗有小樓,驚起鴛鴦無限意,一雙,飛去卻回頭」。
125
小白瀬。 《𢎞治湖州府志:在縣東南三里,一名曰靈湍。
126
金沙泉。 輟耕錄:湖州長興州金沙泉,唐時用此水造紫筍茶,進貢,泉不常出,有司具牲牢祭之,始得水,事訖卽涸。宋季屢加浚治,泉迄不出。至元十五年,中書省遣官致祭,一夕水溢,可溉田千畝,遂賜名瑞應泉。
127
玉竇泉。 《𢎞治湖州府志》:在長興縣西南六十五里,深廣皆二尺,色紺碧,味甘。唐處士鄭遨與道士李道殷羅隱築屋泉口,號「三隱」。
128
德清縣。
129
吳羗山 𢎞治湖州,府志:在縣東南一里。吳均云:漢高士吳羗避王莽之亂居此山,後人名焉。又宋沈麟士居於此,講經敎授,從學者數百人,時為之語曰:「吳羗山中有賢士,開門敎」。授居城市」。後建祠於山陽。
130
吳憾山 吳興掌故,在縣西南一里,相傳吳夫差伐越築壘於此。唐李光弼偏將辛孜亦築城於此,以平朱覃、姚廷等賊。吳越王又築此屯戍,號奉國城,今隔溪名城南界首名奉國。
131
市亭山 《名勝志》:「在縣南一里,其下出陶器,大者可容三十石,其名曰□,吳興掌故,云一名舍亭山南。史:齊王敬𢎞隱居吳興之舍亭山,其孫秀之出守吳興,到郡修葺舊山,移置輜重即此。
132
望洛山 吳興掌故,在縣南二十里。入《東記》云:「永嘉中,洛人過江者,升此山,以望洛,故名」。
133
丁山 萬歴湖州府志:在縣南三里一山,獨隆起東主山。 萬歴湖州府,志在縣東北三里,一名百僚山。侯景圍臺城,將軍沈恪以拒戰功封東興侯,即家焉。山腰有小石穴,貯水清冽,冬夏不竭,名老鴉。潭山之東有五子石,相傳有仙人常弄石於此。張羽登《德清百寮山詩》:湖鄉風景三秋後。佛界軒窗四望開,碧水翻從城裏過,青山直到縣前來。魚商酒市晴偏集,釣艇蓮舟晚共回。自古登高能作賦,坐中誰是昔賢才」。
134
茅山 吳興掌故,在縣東北十五里葛山。 舊《浙江通志》:「在縣東北十八里敢三山」。 嘉靖湖州府志:在縣東北二十里,山有三峰,其中峰曰敢山,其左曰龍山,其右曰鳯山,其下有敢山漾。
135
上蘭山 下蘭山。 萬歴湖州府志:在縣北五里許,二山相連,山之陽夷坦,唐天寳間常置臨溪縣小山。 舊浙江通志:在縣西十八里界武康金鵞山。 吳興掌故在縣西五里。漢述善侯沈戎葬,其下有金鵞,飛集三鳴而去,因名。今山之陽三村名上初,鳴中初鳴,下初鳴,以表鵞異也。
136
方山 萬歴湖州府志:在縣西北十二里,山形方正,為邑諸山之宗。逆而上則為大壯。嶺以南諸山順而下則為官莊。塢以北諸山,羣峰環合,百寮山居其中,為縣治。又分而下,則為上、下蘭諸山云金紫山。 萬歴湖州府志:在縣北十八里郡城。丁氏葬此山,後贈金紫光祿,因名。
137
蠡山 《𢎞治湖州府志:在縣東北一十五里。舊傳范蠡之故居在焉。
138
齊眉山 吳興掌故,在縣東北三十五里。入《東記》云:「後漢青州刺史姚恢與海昏侯沈戎卜居柯田山。恢女是戎子婦,密報戎戎先居之。恢因囚女於此山。山東有漾,亦名囚女漾,今人改山名為齊眉山。德清山一名烏山。 萬歴湖州府志:在縣東四里。昔烏巾善釀居此。天寳六年以縣名,改山為德清」。有兩峰,前曰殿子峰,後曰省山峰。
139
果山 《名勝志,在新市鎭之南,宋淳祐間,宰相游佀嘗愛其山水,及謝事,遂占籍居焉。佀,蜀人也。以蜀有果山,因壘石作山以擬之。山前有桃源洞、赤土山。 𢎞治湖州府志:在縣南二百步,父老相傳云:「昔有望氣者,謂此山有貴人氣,遂鑿斷後圃,今馬厄河是也。
140
餘不溪: 萬歴《湖州府志》在縣東詳附郭山川。李宗諤《圖經》云:「水清澈,餘則不故名。倪瓚《餘不溪詞》:「餘不溪水涵綠蘋,微風吹波蹙龍鱗,看山蕩槳不知遠,兩㟁桃花飛接人,溪廻路轉松風急。竹林華房霞氣濕,忽逢道士頎而長。疑是韓國張子房,相期飄拂紫煙裏,下攬滄溟浮玉觴,錢鎭餘不前。溪詩苕水從南來,眞源自天目始出纔涓涓蛙,跳雀可浴。東風桃花水,一夜高於屋。百里下吳興,一汎更一曲。青山浮水靣處處居可築。草元伊誰亭,名花間踈竹。自昔稱餘不佳,名豈虛辱」。
141
龜溪 名勝志龜溪,一名孔愉潭,即餘不溪之中流也。學圃藼蘓孔愉,少時嘗經行吳興餘不亭,見人籠龜於路,買而放之,餘不溪中,龜中流左顧者數過。及封此亭侯,鑄印而印龜左顧,三鑄如初。印師以聞,愉悟,取而佩焉。愉卒後,龜啣巢木置於此,至今號龜啣樹,溪名「龜溪畱青日札孔愉放龜左顧,遂作一鼎,其文曰:「孔敬、康鼎,沉之於水,卽今德清縣龜溪」。
142
大海漾。 《嘉靖湖州府志:在縣東十五里苧溪漾。 𢎞治湖州府志:在縣東二十五里,濶數百頃,山墟名云,以貢苧得名,南㟁有藺相如廟,北㟁有青州刺史姚恢囚女城。
143
西葑漾。 萬歴湖州府志:在縣東三十五里。其水清澈,蠶時村民多取以繅絲蓮蒲雜生,葦桞相映,亦江鄉一勝處也。
144
蔣灣 《𢎞治湖州府志:在縣東南三里大溪之傍荷葉浦。 𢎞治湖州府志:在縣東北二十五里。葛天民荷葉浦中》詩,急雨捎荷分外竒,珠璣狼藉錦紛披,下塘六月關心處,西塞扁舟入手時。却傍青蘆深處宿,還思白石去年詩。平生浩蕩烟波趣,月淡風微只自知。徐賁過荷葉浦詩,粼粼水溶春淡淡,烟銷午不見唱歌,人空來荷葉浦無處寄相思,停舟采芳杜。
145
蜃潭。 嘉靖湖州府志,在縣東布政分司之前,溪流至是滙而為淵,相傳蜃所濳也。
146
仙潭 𢎞治湖州府,志在縣東南新市鎭,隋道士陸修靜常自此潭没數月乃出故名。宋葛書思常監鎭,有仙潭雜咏,刻石在墨妙亭。
147
半月泉。 《名勝志:在縣東北三里石壁山下。晉咸和間,梵僧名曇者過其地指山石曰:是中有泉乃卓菴。其處鑿石罅如半月,果得泉,清涼甘美,名曰靈泉,後名半月泉。呂祖謙修半月泉,疏斷崕吐月纔出半,規古甃涵星尚懷,全璧乆矣,寳奩之廢時哉?玉斧之修䕶此,寒清祓其氛翳,名高詩社,再傳和仲之符價重,帝城復植文饒之運,蘇軾《遊半月泉詩》,「請得一日暇來遊,半月泉何人施大手劈破水中天」。
148
瀑布泉 嘉靖湖州府志》:在縣東越山僧院武康縣。
149
雲岫山。 萬歴湖州府志:在縣東十里,有烟霞洞林麓之勝,號稱洞天。
150
獅子山。 武康縣。志在縣東北五里互見歸安縣封山 吳興掌故,在縣東十八里,防風氏所封之地,又名風渚山。吳康侯《封山記》:唐天寳六年更名防風山。
151
禺山 《嘉靖湖州府志》:在縣東南三十里,防風氏所都也。一云,夏帝禺常南廵狩至此。《太平寰宇記》:仲尼曰:汪芒氏之君守封禺之山,言防風治此二山也。
152
計籌山。 吳興掌故在縣東南三十五里,越大夫計然,於此籌國計,其中有巖幽窅而夷曠,曰白石洞天。戴表元昇《元觀記》:計籌山當餘英之東南越大夫計,然常登此山,籌度面勢,以營隱居乆之道,成仙去。𢎞治湖州府,志其地與臨安縣分界,俗謂之「界頭山」,葢計界籌頭聲相類也。黄石翁計籌山中寄句曲山人》詩:「松花落粉啼子規,山人燕坐春晝遲,石泉豈非大韶樂,日色猶是鴻荒時。筠籃竹杖烟中語,青紙丹書林下詩,應謝錢唐舊知識,白雲獨往無還期」。
153
銅官山。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唐名武康山。昔吳王濞採銅於此山下有二坎,號銅井,餘英溪之水出焉。旁有石燕洞,其燕亦視春秋分為隱見,與巢燕相同。
154
鳯咮山。 𢎞治湖州府志:在縣北五里。按餘英志云:其山有三:一在縣北,首枕郭林溪,為鳯咮,一在縣東北懷德里為鳯翅,一在縣東南千佛寺側為鳯尾。
155
金山 《嘉靖湖州府志:在縣南三十里。舊傳有人掘地得金,故名其土色赤,其上有泉産金魚。
156
石城山 名勝志,在縣西南三里。赤眉之亂,邑人壘石禦守,因以名山。
157
覆舟山。 萬歴湖州府志:在縣西南二十五里,有巨石,橫亘如覆舟狀。山有馬頭塢,晉咸和七年,石勒將韓雍冦吳興,詔遣西中郎將趙引攻之於馬頭塢,即此。
158
箬峴山。 武康縣。志:在縣西南二十七里,俗呼箬嶺銀山。 萬歴湖州府志:在縣西五里,又名永安山,吳名縣為永安。以此。
159
白鵠山 吳興掌故,在縣西北十里,高六十五丈,一名鵲山。
160
招賢山。 萬歴湖州府志:在縣西北七里,郭文隱居之地。
161
響應山 《名勝志:「在縣西八里,其上有大響巖小響,巖人經此山者,隨語應聲山下有龍湫,曰碧玉潭。唐于頔、宋葛勝仲皆有題刻。有定光院,在巖腹中。小池上有濯纓亭,又有一壑,軒後沿石磴抵谷,中有斷崕瀑,布二十餘丈。
162
崵山 《𢎞治湖州府志:在縣西二十七里山墟名云昔有崵氏居此山。
163
石嶠山 吳興掌故,在縣西南七里,山頂有石嶠,長丈餘,下有石嶠村。
164
獨孤山 吳興掌故,在縣西北七里。世傳唐獨孤及宰是邑,作亭其上,故名。
165
計峴山。 武康縣。志在縣西北二十五里,計然嘗居此,故名。
166
大泉山 《太平寰宇記》:在縣西北三十五里,山上有長流,泉傍多沃壤可耕,又名唐鎚山。
167
莫干山。 《嘉靖湖州府志》:在縣西北二十七里。舊傳吳王鑄劍之地詳見烏程縣
168
石山 萬歴湖州府志:在縣北二十里。舊有沈道䖍石山精舍。
169
銅峴山 武康縣。志在縣西北五十里餘,英溪發源於此詳見安吉州
170
沈璧山 吳興掌故,在縣東北十五里。山有九峰,逶迤相接,沈氏自東陽徙居於此。
171
仙臺山。 萬歴湖州府志:在縣東北十八里即黃隴山。黃初平,煉丹之所有。羊沒塢。初平嘗牧羊羊,傷其草木,乃叱之,羊遂化為石。
172
謹按《列仙傳》,初平叱石成羊事在金華羊沒塢云云,恐非實也,但紀載相沿錄之,存疑可耳。獨蒼山。 萬歴湖州府志:在縣東三十里,舊傳:為縣主,山來自鄣南,天目之脉山下,今亦成鎭。昔郡設永寧倉,歳有水患,有異人指此山土取築之,可免。果如其言。西吳里語山與烏程、卞山俱為吳興主山,故稱蒼卞。
173
烟霞塢。 《名勝志,在縣東七里。唐劉穎士秀叔別業中有龜巖巖,前瀑泉,聲激如雷,谷口梅花,綿亘數里,有橋亭,名曰掛雲。
174
風渚湖。 萬歴湖州府志:在縣東南一十七里,一名巽渚,一名封渚,一名九里湖,一名下渚湖。《餘英志》云:防風氏在封禺兩山之間,故名。毛滂《下渚湖詩》:「春渚連天濶,春風夾㟁香。飛花渡水急,垂桞向人長。遠岫分蒼翠,微波映渺茫。此身萍梗爾,泊處即為鄉」。前溪。 晏公《類要》:在縣南一百步,晉車騎將軍沈充家於此樂府,有前溪曲充之所製詳附郭山川
175
餘英溪: 《𢎞治湖州府志:在縣西一十三里,即前溪上流,沈約宗族所居之旁也。詳附郭山川
176
封溪 《𢎞治湖州府志:在縣東一百步,源出於前溪,瀦為風渚湖,古所謂風渚也。
177
阜溪 嘉靖湖州府志:在縣北七里,自三橋埠東流二里,㑹於沙溪。
178
雙溪 武康縣。志:在縣西北四十五里,發源銅峴山,流入餘不溪。
179
阮公溪。 晏公類要在縣西一十七里。梁陳故事云:石英,寳㑹稽人,寓武康。生女有殊色。天監元年,選為采女,生元帝,為修容,賜姓阮氏,拜其父為奉朝請,因以名溪。
180
新溪 萬歴湖州府志:在縣東三里。宋淳熙三年,縣令蔡霖自汊溪口徙水道東北注五里,合長安溪以通舟楫,民號蔡公溪詳見水利》
181
明月,汀。 𢎞治湖州,府志:在縣庠門外大溪之南仙人渚。 《太平寰宇記》:在縣西四十里,昔沈羲得道之所有,石梯見存。
182
碧玉潭。 萬歴《湖州府志》:在縣西一十里,響應山下舊名響潭。毛滂《碧玉潭詩》:「水面平舖映碧空,夜深明月照龍宮。猿啼未響潭先響,一樹花開兩樹紅」。
183
石井 《𢎞治湖州府志,在縣石脇山,井在山巖中,天欲雨時,井出雲氣。
184
銅井 𢎞治湖州府,志在縣銅官山之麓,昔人引藤蔓為綆,探之莫窮,其底旁有石燕洞。
185
錢王飲馬井。 萬歴湖州府志:在縣北一十五里。相傳吳越王微時,飲馬坎中,水泉迸出故名。
186
安吉州
187
天目山。 嘉靖安吉州志:在州西南一百五里詳見《臨安於潛》
188
霧山 吳興掌故,在州南十五里山,多雲霧故名冦凖過霧山詩》:「青燈樓殿枕寒溪,門外天垂斗柄低,啼烏不知春向背,落花依舊水東西,半橋霜月光相照,一帶松烟色未齊,誰料百年榛莽地,香雲今日繞輪蹄」。
189
石虎山。 《嘉靖湖州府志》:在州南十五里,其上有石狀如虎道,孝豐者徑焉。
190
梅溪山 《續齊諧記》:吳興故鄣,縣東三十里有梅溪山,山根直竪一石,高百餘丈,青而圓,如兩間屋,大四面,陡絶仰之,千雲其上,復有盤石,圓如車葢,恒轉如磨,聲若風雨,土人號為石磨。轉快則年豐,轉遲則歲歉,騐之無失。
191
石門山 吳興掌故在州西四十里梅溪之西,梁、吳均居此吳均與顧章書:「梅溪之西有石門山,森壁爭霞,孤峰限日幽岫,含雲深溪蓄翠蟬,鳴鶴唳,水響猿啼,英英相雜,綿綿成韻。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饒竹實,山谷所資,於斯已辦。仁智所樂,豈徒然哉!嘉靖安吉州志,石門山生石耳」。
192
銅峴山 嘉靖《安吉州志》:去州東三十里。《漢書》云:吳王濞即豫章銅山,招致亡命以鑄錢。《括地志》云:吳採鄣山之銅,即此地也。
193
天井山 萬歴湖州府志:在州南五十里。山半有潭,深峻,泉水傾瀉,四時不竭。
194
鳯凰山。 《名勝志》:在州東三十里,中有隱塢,云陶𢎞景居之。
195
仙人洞山。 萬歴湖州府志:在州南四十里,洞深三十二丈。
196
青山 吳興掌故,在州南三十五里。吳均與施從事書:「故鄣縣東三十五里有青山絶壁干,天孤峰入漢,歸飛之鳥,千翼競來,企水之猿,百臂相接,秋露為霜,春蘿被徑,信足蕩累頤物娛衷散賞。吳均《青山詩》:「家住青山下,時向青山上,青山不可上,一上一惆悵」。禀山。 《嘉靖湖州府志:在州西北二十五里,一名邸閣山。舊傳長沙桓王攻劉繇,盡得邸閣糧榖,即此落石山。 《𢎞治湖州府志:在州西三里。唐李衛公廟中有隕石,土人皆稱石大王,故為此名。
197
玉磬山。 吳興掌故,在州東北十五里,又名崑山。吳興地記云:安吉有崑山,攷之梁僧曇諦。卓鍚於安吉東北十五里得一璞,扣之,有磬聲,因名玉磬山。又以玉出崑名崑山。
198
東晉山 萬歴湖州府志:在州東北二里。東晉欲立城郭於此,因名即今青峴山。
199
郭公山 吳興掌故,在州西北一十里。晉郭文居此山,偶見一虎,張口向文,若求救者,文視其喉中有橫骨,探去之,後虎啣鹿以報云。
200
九龍山。 名勝志:在州西北三十里。山有九隴,其狀如龍,上有石城,一名石槨山。
201
浮雲山 《安吉州志:在州東北四十里。嘉靖《浙江通志》:上有七十二墪,靉靆如雲,乆旱出雲則雨。
202
純孝嶺。 吳興掌故,在州東北三十里。黃巢之亂,民石昻負毋避此。
203
五湖 𢎞治湖州府志:在州東南七里曰五龍湖,在西南三里。曰姚湖,在南九里。曰獲湖,在北二里。曰西畝湖,在東二里,曰四龍湖。四龍者,吳越武肅王以望氣者言。山有王氣,使人鑿之,忽有四鵲飛起,烟雲滃然,化為四龍,因名。
204
楊子湖 萬歴湖州府志:在州北二十里。《吳興記》曰:楊子湖出丹陽湖,下㑹邸閣,水分流合於苕溪玉帶橋。 西吳里語,在安吉銅山鄕許夫人墓前,早晚兩潮高尺許。
205
魏塘 《𢎞治湖州府志:在州北五十里旁有浮玉山,所謂黑石玲瓏清泉浸之者也。五代時,吳頊將軍隱於此。
206
梅溪 嘉靖《安吉州志》:在州北三十里溪上,嘗有紫梅盛開,故名,一名紫梅溪,凌孟傳所謂紫梅溪下水平橋即此。
207
蒙泉 安吉州志在上方寺,其味甘或垢之,即竭必淘濯始復流。
208
孝豐縣。
209
天目山。 萬歴湖州府志:在縣西南六十五里,與杭府接界,高三萬六千丈,周回八百里詳見臨安於潛。天目山志:天目有三峰,東峰從臨安入,西峰從孝豐入。有十二龍潭,六屬孝豐,六屬於潛吳興,掌故天目,東峰從臨安入,疎豁可行。西峰從孝豐入,深僻不昜
210
八貢山。 吳興掌故,在縣南二十五里磅礴鎭靜為四山具瞻山。有尖峰,縣治學宮,皆面之。
211
虎山 吳興掌故,在縣北三十里。安吉州境險峻不可越。成化間,縣丞許芳鑿山通道,以便往来。
212
浮玉山。 名勝志:「在縣東南十五里。《山海經》云:「勾餘山三百里曰浮玉。苕水出於其陰,注於具區。都穆遊道塲山記》:「吳興有兩浮玉,其一在孝豐東南十五里,名大浮玉郡。城南碧浪湖者,小浮玉也佛子山」。 《𢎞治湖州府志》:在縣西南七十五里太平鄕,亦名佛嶺。《吳興記》云:山有石,室中有小石,莊嚴不倚,儼然如佛,故名。
213
古浮山。 𢎞治湖州府志:在縣東南一十五里浮玊鄉,與浮玉山相接,山有古浮石洞普慈寺。宋郡守葛勝仲詩略云:「路出古浮山,木杪飛華屋」。即此處也。
214
師高山。 萬歴湖州府志:在縣北五十里,勢接天目山中,積雪炎月不消。
215
金石山。 名勝志:「在縣西南三十里,高一萬八千丈,周三百里。其石色黃,土色赤。又十里為巖龍洞,巖高百丈,中有洞,莫測其深,上有飛瀑懸巖而下鳯凰山。 吳興掌故,在縣東五里。
216
東山 吳興掌故,在鳯凰山之北,峭㧞南來峙。縣之左上有竹塢泉,四時不竭。
217
廣苕山 萬歴湖州府志:在縣南三十里。天目之陰,苕水所發源。
218
大溪山 吳興掌故,在縣南三十五里,高八百五十丈,周四十五里。
219
南嶼山 嘉靖浙江通志》:一名泉石山,又名白水山,高三百六十丈,上有湖,有蘭畹。
220
五山 《嘉靖《湖州府志》:在縣東北五里,一名奕山。舊傳姚紾於此樵採見二人對奕,因以名山。
221
董嶺水 嘉靖安吉州志在太平鄉,去縣西七十里。嶺上有源,分東西,東流者入寧國。西流者由松坑、西嶼入,下洛溪。周朴董嶺水詩》:「湖州安吉縣門,與白雲、齊禹力不到處,河聲流向西去衙,山色遠近,水月光低。中有高人在沙中。曵,杖藜」。
222
橫溪 《石柱記》箋「釋在縣東北,當即苕水」。《太平寰宇記》所謂「苕水在安吉縣治西南七十五里者此也謹按:孝豐設於明成化二十三年,割安吉縣之九鄉、長興縣之三鄉𨽻之,故《寰宇記》繫之安吉縣。景溪: 萬歴湖州府志:在縣西南二十五里廣苕鄕,上接深溪。
223
下洛溪 陳安溪 五山溪 萬歴湖州府志俱縣東北。
224
仙溪 《𢎞治湖州府志:在縣西南七十里太平鄕銅坑。其源發自佛子山,水甚清淺,不生魚蝦,因以仙名。至西嶼溪,始通舟筏,直抵下洛溪,合於苕溪荻浦。 孝豐縣志在縣西南三十里,其源出自天目蛟龍池。 《𢎞治湖州府志:在孝豐縣天目山東南,有瀑布下注數里。
225
浙江通志卷十二
URN: ctp:ws323695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