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卷一

《卷一》[View] [Edit] [History]

1 後漢趙一非草書
2 晉王羲之論書
3 晉王羲之教子敬筆論不錄
4 晉衛夫人筆陣圖
5 王羲之題筆陣圖後
6 宋羊欣採能書人名
7 齊王僧虔答太祖書
8 王僧虔論書
9 宋王愔文字志目
10 齊蕭子雲啟
11

○後漢趙一非《草書》

12 余郡士有梁孔達、姜孟穎者,皆當世之彥哲也。然慕張生之草書,過於希顏、孔焉。孔達寫書以示孟穎,皆口誦其文,手楷其篇,無怠倦焉。於是後學之徒,競慕二賢,守令作篇,人撰一卷,以為秘玩。余懼其背經而趨俗,此非所以弘道興世也。又想羅、趙之所見嗤沮,故為說草書本末,以慰羅、趙,息梁、姜焉。竊覽有道張君所與朱使君書,稱「正氣可以銷邪,人無其釁,妖不自作」,誠可謂信道抱真、知命樂天者也。若夫褒杜、崔,沮羅、趙,忻忻有自臧之意者,無乃近於矜技,賤彼貴我哉!夫草書之興也,其於近古乎!上非天象所垂,下非河洛所吐,中非聖人所造。蓋秦之末,刑峻網密,官書煩冗,戰攻並作,軍書交馳,羽檄紛飛,故為隸草,趣急速耳。示簡易之指,非聖人之業也。但貴刪難省煩,損復為單,務取易為易知,非常儀也,故其贊曰「臨事從宜」。而今之學草書者,不思其簡易之旨,直以為杜、崔之法,龜龍所見也。其扶柱桎、詰屈叐乙,不可失也。齔齒以上,茍任涉學,皆廢倉頡、史籀,競以杜、崔為楷。私書相與,庶獨就書,云「適迫遽,故不及草」。草本易而速,今反難而遲,失指多矣。凡人各殊氣血、異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書之好醜,在心與手,可強為哉?若人顏有美惡,豈可學以相若耶?昔西施心𤻞,捧胸而顰。眾愚效之,只增其醜。趙女善舞,行步媚蠱。學者弗獲,失節匍匐。夫杜、崔、張子,皆有超俗絕世之才,博學餘暇,游手於斯。後世慕焉,專用為務。鑽堅仰高,忘其罷勞。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筆,月數丸墨。領袖如皁,唇齒常黑。雖處眾坐,不遑談戲。展指畫地,以草劌壁。臂穿皮刮,指爪摧折。見腮出血,猶不休輟。然其為字,無益於工。拙亦如效顰者之增醜、學步者之失節也。且草書之人,蓋技藝之細者耳。鄉邑不以此較能,朝廷不以此科吏,博士不以此講試,四科不以此求備,徵聘不問此意,考績不課此字。徒善字既不達於政,而拙草無損於治。推斯言之,豈不細哉!夫務內者必闕外,志小者必忽大。俯而捫蝨,不暇見天。天地至大,而不見者,方銳精於蟣蝨,乃不暇焉。第以此篇研思銳精,豈若用之於彼七經。稽歷協律,推步期程。探賾鉤深,幽贊神明。鑒天地之心,推聖人之情。析疑論之中,理俗儒之諍。依正道於邪說,儕雅樂於鄭聲。興至德之和睦,弘大倫之玄清。窮可以守身遺名,達可以尊主致平。以茲命世,永鑒後生,不以淵乎!
13

○晉王右軍《自論書》

14 吾書比之鐘、張,當抗行,或謂過之。張草猶當雁行。張精熟過人,臨池學書,池水盡墨。若吾耽之若此,未必謝之。後達解者,知其評之不虛。吾盡心精作亦久,尋諸舊書,惟鐘、張故為絕倫。其餘為是小佳,不足在意。去此二賢,僕書次之。須得書意轉深,點畫之間皆有意,自有言所不盡,得其妙者。事事皆然。平南、李式論君不謝。平南,即右軍叔平南將軍王廙也。李式,晉侍中。
15

○晉衛夫人《筆陣圖》

16 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筆;六藝之奧,莫匪乎銀鉤。昔秦丞相斯見周穆王書,七日興嘆,患其無骨;蔡尚書入鴻都觀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故知達其源者少,闇於其理者多。近代以來,殊不師古。而緣情棄道,纔記姓名。或學不該贍,聞見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虛費精神。自非通靈感物,不可與談斯道。今刪李斯筆妙,更加潤色,總七條,並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貽諸子孫,永為模範。庶將來君子,時復覽焉。筆要取崇山絕仞中兔毛,八九月收之,其筆頭長一寸,管長五寸,鋒齊腰強者;其硯取煎涸新石,潤澀相兼,浮津耀墨者;其墨取廬山之松煙,代郡之鹿膠,十年已上強如石者為之;紙取東陽魚卵,虛柔滑凈者。凡學書字,先學執筆,若真書,去筆頭二寸一分;若行草書,去筆頭三寸一分執之。下筆點墨畫芟波屈曲,皆須盡一身之力而送之。若初學,先大書,不得從小。善鑒者不寫,善寫者不鑒;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一一從其消息而用之。
17 一 如千里陣雲,隱隱然其實有形。
18 ⼂ 如高峰墜石,磕磕然實如崩也。
19 ⼃ 陸斷犀象。
20  百鈞弩發。
21 | 萬歲枯藤。
22 [C010]崩浪雷奔。
23 [C011]勁弩筋節。
24 右七條《筆陣出入斬斫圖》。執筆有七種:有心急而執筆緩者,有心緩而執筆急者,若執筆近而不能緊者。心手不齊,意後筆前者敗。若執筆遠而急,意前筆後者勝。又有六種用筆:結構圓備如篆法,飄颺灑落如章草,兇險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飛白,耿介特立如鶴頭,鬱拔縱橫如古隸。然心存委曲,每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書道畢矣。永和四年上虞制記。
25

○王右軍《題衛夫人〈筆陣圖〉後》

26 夫紙者,陣也。筆者,刀矟也。墨者,鍪甲也。水硯者,城池也。心意者,將軍也。本領者,副將也。結構者,謀略也。颺筆者,吉兇也。出入者,號令也。屈折者,殺戮也。夫欲書者,先乾研墨,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後作字。若平直相似,狀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後齊平,此不是書,但得其點畫爾。昔宋翼常作此書,翼是鐘繇弟子,繇乃叱之。翼三年不敢見繇,即潛心改跡,每作一波,常三過折筆;每作一點,常隱鋒而為之;每作一橫畫,如列陣之排雲;每作一戈,如百鈞之弩發;每作一點,如高峰墜石,屈折如鋼鉤;每作一牽,如萬歲枯藤;每作一放縱,如足行之趣驟。翼先來書惡,晉太康中有人於許下破鐘繇墓,遂得《筆勢論》。翼乃讀之,依此法學,名遂大振。欲真書及行書,皆依此法。若欲學草書,又有別法。須緩前急後,字體形勢,狀等龍蛇,相鉤連不斷。仍須棱側起復,用筆亦不得使齊平大小一等。每作一字,須有點處,且作餘字。總竟,然後安點。其點須空中遙擲筆作之,其草書,亦復須篆勢、八分、古隸相雜,亦不得急,令墨不入紙。若急作,意思淺薄,而筆即直過。惟有章草及章程行狎等不用此勢,但用擊石波而已。其擊石波者,缺波也。又八分更有一波,謂之隼尾波,即鐘公《泰山銘》及魏文帝《受禪碑》中已有此體。夫書先須引八分、章草入隸字中,發人意氣。若直取俗字,不能先發。羲之少學衛夫人書,將謂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比見李斯、曹喜等書,又之許下,見鐘繇、梁鵠書,又之洛下,見蔡邕石經三體書,又於從兄洽處見張昶《華嶽碑》,始知學衛夫人書徒費年月耳。羲之遂改本師,仍於眾碑學習焉,遂成書爾,時年五十有三。惑恐風燭奄及,聊遺教於子孫耳,可藏之,千金勿傳。
27

○宋羊欣《採古來能書人名》齊王僧虔錄

28 臣僧虔啟:昨奉敕須古來能書人名,臣所知局狹,不辦廣悉。輒條疏上呈羊欣所撰錄一卷。尋案未得,續更呈聞。謹啟。
29 秦丞相李斯。
30 秦中車府令趙高。右二人善大篆。
31 秦獄吏程邈。善大篆,得罪始皇,囚於雲陽獄。增減大篆體,去其繁復。始皇善之,出為御史,名書曰「隸書」。
32 扶風曹喜。後漢人,不知其官。善篆、隸,篆小異李斯,見師一時。
33 陳留蔡邕。後漢左中郎將,善篆、隸,採斯、喜之法,真定《宜父碑》文猶傳於世。篆者師焉。
34 杜陵陳遵。後漢人,不知其官,善篆、隸。每書,一座皆驚。時人謂為「陳驚座」。
35 上谷王次仲。後漢人,作八分楷法。
36 師宜官。後漢不知何許人、何官。能為大字方一丈,小字方寸千言。《耿球碑》是宜官書。甚自矜重,或空至酒家,先書其壁。觀者雲集,酒因大售。俟其飲足,削書而退。
37 安定梁鵠。後漢人,官至選部尚書。得師宜官法。魏武重之,常以鵠書懸帳中。宮殿題署,多是鵠手。
38 陳留邯鄲淳。為魏臨淄侯文學,得次仲法。名在鵠後。
39 毛弘。鵠弟子。今秘書分分,皆傳弘法。又有左子邑,與淳小異,亦有名。
40 京兆杜度。為魏、齊相,始有草名。
41 安平崔瑗。後漢濟北相,亦善草書。平苻堅,得摹崔瑗書。王子敬云,極似張伯英。瑗子實,官至尚書,亦能草書。
42 弘農張芝。高尚不仕,善草書,精勁絕倫。家之衣帛,必先書而後練。臨池學書,池水盡墨。每書云:「匆匆,不暇草書。」人謂為「草聖」。芝弟昶,漢黃門侍郎,亦能草。今世云芝草者,多是昶作也。
43 姜詡、梁宣、田彥和及司徒韋誕。皆英弟子,並善草。誕書最優。誕字仲將,京兆人,善楷書,漢魏宮館寶器,皆是誕手寫。魏明帝起凌雲臺,誤先釘榜而未題。以籠盛誕,轆轤長絙引之,使就榜書之。榜去地二十五丈,誕甚危懼,乃擲其筆以下,焚之。仍誡子孫,絕此楷法,著之家令。官至鴻臚少卿。誕子少季,亦有能稱。
44 羅暉、趙襲。不詳何許人。與伯英同時,見稱西州。而矜許自與,眾頗惑之。伯英與朱寬書,自敘云:「上比崔、杜不足,下方羅、趙有餘。」
45 河間張超。亦善草,不及崔、張。
46 劉德升。善為行書,不詳何許人。
47 潁川鍾繇。魏太尉。同郡胡昭,公車徵,二子俱學於德升,而胡書肥,鍾書瘦。鍾書有三體:一曰銘石之書,最妙者也;二曰章程書,傳秘書教小學者也;三曰行狎書,相聞者也。三法皆世人所善。繇子會,鎮西將軍,絕能學父書。改易鄧艾上事,皆莫有知者。
48 河東衛覬。字伯儒,魏尚書僕射。善草及古文,略盡其妙。草體微瘦,而筆跡精熟。覬子瓘,字伯玉。為晉太保。採張芝法,以覬法參之,更為草藁。草藁是相聞書也。瓘子恆,亦善書,博識古文。
49 敦煌索靖。字幼安,張芝姊之孫。晉征南司馬,亦善草書。
50 陳國何元公。亦善草書。
51 吳人皇象。能草,世稱沉著痛快。
52 滎陽陳暢。晉秘書令史。善八分,晉宮觀城門皆暢書也。
53 滎陽楊肇。晉荊州刺史。善草隸。潘岳誄曰:「草、隸兼善,尺牘必珍。足無輟行,手不釋文。翰動若飛,紙落如云。」肇孫經,亦善草、隸。
54 京兆杜畿。魏尚書僕射。子恕,東郡太守。孫預,荊州刺史。三世善草藁。
55 晉齊王攸。善草行書。
56 泰山羊忱。晉徐州刺史。羊固,晉臨海太守。並善行書。
57 江夏李式。晉侍中,善隸、草。弟定,子公府,能名同式。晉中書院李充母衛夫人,善鍾法,王逸少之師。
58 瑯琊王廙。晉平南將軍,荊州刺史。能章楷,傳鍾法。
59 晉丞相王導,善藁行。廙從兄也。
60 王恬。晉中將軍,會稽內史,善隸書。導第二子也。
61 王洽。晉中書令,領軍將軍。眾書通善,尤能隸行。從兄羲之云:「弟書遂不減吾。」恬弟也。
62 王珉。晉中書令,善隸、行。洽少子也。
63 王羲之。晉右將軍,會稽內史。博精群法,特善草。羊欣云:「古今莫二。」廙兄子也。
64 王獻之。晉中書令。善隸藁,骨勢不及父,而媚趣過之。羲之第七子也。兄玄之、徽之、兄子淳之,並善草、行。
65 王允之。衛軍將軍,會稽內史,亦善草、行。舒子也。
66 太原王濛。晉司徒左長史,能草、隸。子,瑯琊王文學,善隸、行。與羲之善,故殆窮其妙。早亡,未盡其美。子敬每省修書云:「咄咄逼人。」
67 王綏。晉冠軍將軍,會稽內史,善隸、行。
68 高平郗愔。晉司空,會稽內史。善章草,亦能隸。郗超,晉中書郎,亦善草。愔子也。
69 潁川庾亮。晉太尉,善草行。庾翼,晉荊州刺史,善隸、行,時與羲之齊名。亮弟也。
70 陳郡謝安。晉太傅,善隸、行。
71 高陽許靜民。鎮軍參軍,善隸、草,羲之高足。
72 晉穆帝時有張翼,善學人書。寫羲之表,表出,經日不覺。後云:「幾欲亂真。」
73 會稽隱士謝敷、胡人康昕。並攻隸草。
74 飛白本是宮殿題八分之輕者,全用楷法。吳時張弘好學不仕,常著烏巾,時人號為「張烏巾」。此人特善飛白,能書者鮮不好之。自秦至晉凡六十九人。
75

《○傳授筆法人名》

76 蔡邕受於神人,而傳之崔瑗及女文姬。文姬傳之鐘繇。鐘繇傳之衛夫人。衛夫人傳之王羲之。王羲之傳之王獻之。王獻之傳之外甥羊欣。羊欣傳之王僧虔。王僧虔傳之蕭子云。蕭子雲傳之僧智永。智永傳之虞世南。世南傳之歐陽詢。詢傳之陸柬之。柬之傳之侄彥遠。彥遠傳之張旭。旭傳之李陽冰。陽水傳徐浩、顏真卿、鄔肜、韋玩、崔邈。凡二十有三人。文傳終於此矣。
77

○南齊王特進《答齊太祖論書啟》

78 僧虔啟:恩眷罔已,賜示古跡十一帙。或其人可想,或其法可學,愛玩彌日,暫得忘其沉痾。輒率短見,並述舊聞,具如別箋。民間所有,帙中所無者,或有不好。今奉別目二十三卷,追懼乖誤,伏深悚息。
79 吳大皇帝書、吳景帝書、吳歸命侯孫皓、晉安帝、亡高祖丞相導、亡曾祖領軍洽、亡從祖中書令氏珉、韋仲將、張芝、索靖、張翼、衛伯儒
80 右十二卷,故州民王僧虔奉。
81

○南齊王僧虔《論書》

82 宋文帝書,自謂不減王子敬。時議者云:「天然勝羊欣,功夫不及欣。」王平南廙是右軍叔,自過江東,右軍之前,惟廙為最。畫為晉明帝師,書為右軍法。
83 亡曾祖領軍洽與右軍書云:「俱變古形,不爾至今猶法鐘、張。」右軍云:「弟書遂不減吾。」
84 亡從祖中書令珉,筆力過於子敬書。舊品云:「有四匹素,自朝操筆,至暮便竟。首尾如一,又無誤字。」子敬戲云:「弟書如騎騾,駸駸恆欲度驊騮前。」
85 庾征西翼書,少時與右軍齊名。右軍後進,庾猶不忿。在荊州與都下書云:「小兒輩乃賤家雞,皆學逸少書。須吾還,當比之。」
86 張翼書右軍自書表,晉穆帝令翼寫題後答右軍。右軍當時不別,久方覺云:「小子幾欲亂真。」
87 張芝、索靖、韋誕、鍾會、二衛,並得名前代。古今既異,無以辨其優劣,惟見筆力驚絕耳。
88 張澄書,當時亦呼有意。
89 郗愔章草,亞於右軍。
90 晉齊王攸書,京洛以為楷法。
91 李式書,右軍云:「是平南之流,可比庾翼。」王濛書亦可比庾翼。
92 陸機書,吳士書也。無以較其多少。
93 庾亮書,亦能入錄。
94 亡高祖丞相導,亦甚有楷法。以師鍾、衛,好愛無厭。喪亂狼狽,猶以鍾繇《尚書宣示帖》衣帶過江。後在右軍處,右軍借王敬仁,敬仁死,其母見修平生所愛,遂以入棺。
95 郗超草書,亞於二王。緊媚過其父,骨力不及也。
96 桓玄書,自比右軍,議者未之許,云可比孔琳之。
97 謝安亦入能流,殊亦自重,乃為子敬書嵇中散詩。得子敬書,有時裂作挍紙。
98 羊欣、丘道護,並親授於子敬。欣書見重一時,行草尤善,正乃不稱。
99 孔琳之書,天然絕逸,極有筆力。規矩恐在羊欣後。丘道護與羊欣俱面授子敬,故當在欣後。丘殊在羊欣前。
100 范曄與蕭思話同師羊欣,然范後背叛,皆失故步,名亦稍退。
101 蕭思話全法羊欣,風流趣好,殆當不減,而筆力恨弱。
102 謝靈運書乃不倫,遇其合時,亦得入流。昔子敬上表多於中書雜事中,皆自書竊易真本,相與不疑。元嘉初方就索還。上謝太傅殊禮表亦是其例。親聞文皇說此。
103 謝綜書,其舅云:「緊潔生起,實為得賞。」至不重羊欣,欣亦憚之。書法有力,恨少媚好。
104 顏騰之、賀道力,並便尺牘。
105 康昕學右軍草,亦欲亂真。與南州識道人作右軍書貨。
106 孔琳之書,放縱快利,筆道流便,二王後略無其比。但工夫少自任,故未得盡其妙,故當劣於羊欣。
107 謝靜、謝敷,並善寫經,亦入能境。居鍾毫之美,邁古流今,是以征南還有所得。辱告並五紙,舉體精雋靈奧,執翫反覆,不能釋手。雖太傅之婉媚翫好,領軍之靜逖荅緒,方之蔑如也。昔杜度殺字甚安,而筆體微瘦;崔瑗筆勢甚快,而結字小疏。居處二者之間,亦猶仲尼方於季孟也。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伯喈非流紈體素,不妄下筆。若子邑之紙,研染輝光;仲將之墨,一點如漆;伯英之筆,窮神靜思。妙物遠矣,邈不可追。遂令思挫於弱毫,數屈於陋墨。言之使人於邑。若三珍尚存,四寶斯覿,何但尺素信札,動見模式,將一字徑丈、方寸千言也。承天涼體豫,復欲繕寫一賦,傾遲暉採,心目俱勞。承閱覽秘府,備睹群跡。崔、張歸美於逸少,雖一代所宗,僕不見前古人之跡,計亦無以過於逸少。既妙盡深絕,便當得之實錄。然觀前世稱目,竊有疑焉。崔、杜之後,共推張芝。仲將謂之「筆聖」。伯玉得其筋,巨山得其骨。索氏自謂其書銀鉤蠆尾,談者誠得其宗。劉德升為鐘、胡所師兩賢並有肥瘦之斷。元鳴獲釘壁之玩,師宜致酒簡之多。此亦不能止。長胤貍骨,右軍以為絕倫,其功不可及。繇此言之,而向之論,或至投杖。聊呈一笑,不妄言耳。
108 鍾公之書,謂之盡妙。鍾有三體:一曰銘石書,最妙者也;二曰章程書,世傳秘書,教小學者也,三曰行狎書,行書是也。三法皆世人所善。
109 張超字子並,河間人。衛覬字伯儒,河東人。為魏尚書僕射,謚敬侯。善草及古文,略盡其妙。草體如傷瘦,而筆跡精殺,亦行於代。子瓘字伯玉,晉司空太保,為楚王所害。瓘採張芝草法,取父書參之,更為草藁,世傳其善。瓘子恆,字巨山,亦能書。
110 索靖字幼安,敦煌人,散騎常侍,張芝姊之孫也。傳芝草而形異,甚矜其書,名其字勢曰「銀鉤蠆尾」。
111 韋誕字仲將,京兆人,善楷書。漢魏宮觀題署多是誕手。魏明帝起凌雲臺,先釘榜未題。籠盛誕,轆轤長糸亙引上,使就榜題。榜去地將二十五丈,誕危懼,誡子孫絕此楷法,又著之家令。官至鴻臚。
112

○宋王愔《文字志》三卷

113 未見此書,今錄其目。
114

△上卷目

115 古書有三十六種:古文篆、大篆、象形篆、科斗篆、小篆、刻小篆、摹篆、隸書、署書、書、繆篆、鳥書、尚方篆、鳳篆、魚書、龍書、騏驎書、龜書、蛇書、仙人書、雲書、芝英書、金錯書、十二時書、垂露篆、倒薤篆、偃波篆、蚊腳篆、草書、楷書、飛書、填書、藁書、行書、古今小學三十七家,一百四十七人。、書勢五家
116

△中卷目

117 秦吳六十人:李斯、程邈、胡毋敬、趙高、司馬相如、張敞、嚴延年、漢元帝、史游、劉向、孔光、爰禮、揚雄、陳遵、杜林、劉睦、衛宏、劉黨、曹喜、杜度、王次仲、班固、徐幹、賈魴、賈逵、左姬、許慎、唐綜、曹壽、崔寔、尹珍、羅暉、趙襲、崔瑗、皇甫規妻、蔡邕、張芝、蘇班、劉得昇、師宜官、張超、李巡、張昶、梁鵠、張紘、毛弘、左伯、姜詡、梁宣、鍾繇、張昭、蘇林、張揖、胡昭、魏武帝、邯鄲淳、衛規、杜恕、諸葛融
118

△下卷目

119 魏宋六十人:韋誕、張揖、郭淮、韋熊、來敏、鍾會、皇象、何曾、傅玄、韋弘、辛曠、魏徽、諸葛瞻、楊肇、岑泉、張弘、朱育、江偉、司馬攸、陳暢、滿爽、楊經、呂忱、衛恆、衛宣、裴興、孫皓、杜預、向秦、裴邈、張柄、張越、羊忱、索靖、牽秀、羊固、辟閭訓、王導、庾翼、王濛、荀輿、王廙、李式、劉劭、王循、王裕、王羲之、衛夫人、李欽、王怡、郗愔、任靖、王獻之、李韞、張彭祖、謝安、王珉、桓玄
120

○梁蕭子雲啟

121 蕭子雲自云「善效鍾元常、王逸少,而微變字體,常答勅」云。
122 臣子雲,奉敕使臣寫千字文,今已上呈。臣昔不能拔賞,隨世所貴,規模子敬,多歷年所。三十六著《晉史》一部至《二王列傳》,欲作《論草隸法》,言不盡意,遂不能成,止論飛白一勢而已。十餘年來,始見敕旨《論書》一卷,商略筆勢,洞達字體。又以逸少不及元常,猶子敬不及逸少。因此研思,方悟隸式。始變子敬,全法元常。迨今以來,自覺功進,此稟自天論。臣先來猶恨已無臨池之勤,又不參聖旨之奧。仰延明詔,伏增悚息。侍中、國子祭酒、南徐州太守臣子雲啟上。
URN: ctp:ws501573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