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卷中

《卷中》[View] [Edit] [History]

1
鬼谷子敘翰林院編修充內廷國史𩚩纂修武英殿纂修文源閣詳校官秦恩復𢰅鬼谷子陶宏景注三卷陽湖孫淵如同年讀道藏於華陰嶽廟時所錄本也乾隆丁未恩復與淵如校書于文源閣暇日出以相示計欲付梓旋以乞假歸里不果戊申冬來京師因取而校之按鬼谷子不知何人道藏目錄云姓王名詡晉平公時人史記云蘇秦師事鬼谷先生拾遺記則以鬼谷為歸谷葢歸鬼聲轉爾雅曰鬼之為言歸也其謂蘇秦託名鬼谷者以史記蘇秦列傳有簡練以為揣摩期年揣摩成之語而鬼谷子適有揣摩二篇遂附會其說實無所據或云周時豪士隱于鬼谷者近是書凡三卷自捭闔至符言凡十二篇轉丸胠篋二篇舊亡又有本經陰符七篇及持樞中經共二十一篇考說苑史記注文𨕖注太平御覽意林諸書所引頗有數條為今書所不載或文與今本差異則知書之脫佚不僅轉丸胠篋二篇也是書不見漢志至隨唐始著錄隨書作三卷舊唐書新唐書皆作二卷又作三卷直題曰蘇秦𢰅史記索隱引樂壹注云蘇秦欲神祕其道故假名鬼谷然漢書從橫家有蘇子三十二篇使假名鬼谷何以班固畧而不注也柳子厚嘗譏其險盩峭薄妄言亂世今觀其書詞峭義奧反覆變幻蘇秦得其緒餘卽掉舌為從約長眞從橫家之祖也至注鬼谷者舊有樂壹皇甫謐陶宏景尹知章四家陶注至中興書目始見樂注文𨕖注中一引之太平御覽遊說部所引注皆與陶注不同意亦樂氏注也今藏本不著注者名氏淵如據注中有元亮曰云云元亮為陶潛字宏景引其言故去姓稱字斷為陶注恩復按中興書目晁公武讀書志陳振孫書錄解題錢遵王讀書敏求記皆稱陶宏景注則知陶注自宋迄今猶存鬼谷子世多有其書而陶注不傳向非道藏所存則亦終湮失矣恩復因刺取唐宋書注所引校正文字一二舊注亦掇而存之附於本文之下其或他書所引本文今本不載及稱鬼谷事迹足相攷證者并附錄于後以備觀覽焉乾隆五十四年八月朔日書*飛箝第五
2
飛,謂作聲譽以飛揚之;箝,謂牽持緘束,令不得脫也。言取人之道,先作聲譽,以飛揚之。彼必露情竭志而無隱,然後因其所好,牽持緘束,令不得轉移。
3
凡度權量能,所以徵遠來近。凡度其權略,量其材能,為遠作聲譽者,所以徵遠而來近也。謂賢者所在,或遠或近,以此徵來,若燕昭尊隗,即其事也。
4
立勢而制事,必先察同異,別是非之語;言遠近既至,乃立賞罰之勢,制能否之事,事勢既立,必先察黨與之同異,別言語之是非。見內外之辭,知有無之數;外謂浮虛,內謂情實,有無謂道術能否,又必見其情偽之辭,知其能否之數。決安危之計,定親疏之事;既察同異、別是非、見內外、知有無,然後與之決安危之計、定親疏之事,則賢不肖可知也。然後乃權量之,其有隱括,乃可徵,乃可求,乃可用。權之所以知其輕重,量之所以知其長短,輕重既分,長短既形,乃施隱括,以輔其曲直,如此則徵之亦可,求之亦可,用之亦可。
5
引鉤箝之辭,飛而箝之。鉤謂誘致其情,言人之材性,各有差品,故鉤箝之辭,亦有等級。故引鉤箝之辭,內惑而得其情曰鉤,外譽而得其情曰飛。得情即箝持之,令不得脫移,故曰:鉤箝,故曰:飛鉤箝。
6
鉤箝之語,其說辭也,乍同乍異。謂說鉤箝之辭,或捭而同之,或合而異之,故曰:乍同乍異也。
7
其不可善者,或先徵之,而後重累;不可善,謂鉤箝之辭所不能動,如此必先命徵召之。重累者,謂其人既至,然後狀其材所有,其人既至,然後都狀其材術所有,知其所能,人或因此從化者也。或先重以累,而後毀之;或有雖都狀其所有,猶未從化,然後就其材術短者訾毀之,人或過而從之,言不知化者也。或以重累為毀,或以毀為重累;或有狀其所有,其短自形,此以重累為毀也。或有歷說其短,材術便著,此以毀為重累也。為其人難動,故或重累之,或訾毀之,所以驅誘令從化。其用或稱財貨、琦瑋、珠玉、璧白、采色以事之,其用,謂人既從化,將用之,必先知其性行好惡,動以財貨采色者,欲知其人貪廉也。或量能立勢以鉤之,量其能之優劣,然後立去就之勢,以鉤其情,以知智謀。或伺候見𡼏而箝之,謂伺彼行事,見其𡼏而箝持之,以知其勇怯也。
8
其事用抵巇。謂此上事,用抵巇之術而為之。
9
將欲用之天下,必度權量能,見天時之盛衰?制地形之廣狹、岨險之難易?人民貨財之多少?諸侯之交,孰親孰疏?孰愛孰憎?將用之於天下,謂用飛箝之術,輔於帝王。度權量能,欲知帝王材能可輔成否。天時盛衰,地形廣狹,人民多少,又欲知天時、地利、人和,合其泰否。諸侯之交,親疏愛憎,又欲知從否之眾寡。
10
心意之慮懷,審其意,知其所好惡,乃就說其所重,以飛箝之辭,鉤其所好,以箝求之。既審其慮懷,知其好惡,然後就其所最重者而說之,又以飛箝之辭,鉤其所好,既知其所,好乃箝而求之,所好不違,則何說而不行哉。
11
用之於人,則量智能、權材力、料氣勢,為之樞機,以迎之隨之,以箝和之,以意宜之,此飛箝之綴也。用之於人,謂用飛箝之術於諸侯也。量智能、料氣勢者,亦欲知其智謀能否也。樞所以主門之動靜,機所以主弩之放髮,言既知其諸侯智謀能否,然後立法鎮其動靜,制其放發,猶樞之於門,機之於弩,或先而迎之,或後而隨之,皆箝其情以和之,用其意以宜之。如此則諸侯之權,可得而執,己之恩又得而固,故曰:飛箝之綴也。謂用飛箝之術連於人也。
12
用於人則空往而實來,綴而不失,以究其辭,可箝而從,可箝而橫,可引而東,可引而西,可引而南,可引而北,可引而反,可引而覆。用於人,謂以飛箝之術任使人也。但以聲譽揚之,故曰:空往,彼則開心露情,歸附於己,故曰:實來,既得其情,必綴而勿失,又令敷奏以言,以究其辭,如此則從橫東西,南北反覆,惟在己之箝引,無思不服。
13
雖覆能復,不失其度。雖有覆敗,必能復振,不失其節度,此箝之終也。

忤合第六》

1
大道既隱,正道不得,坦然而行,故將合於此,必忤於彼,令其不疑,然後可行其意,即伊、呂之去就是也。
2
凡趨合倍反,計有適合。言趨合倍反,雖參差不齊,然後施之計謀,理乃適合。
3
化轉環屬,各有形勢,反覆相求,因事為制。言倍反之理,隨化而轉,如連環之屬。然其去就,各有形勢,或反或覆,理自相求,莫不因彼事情,為之立制也。
4
是以聖人居天地之間,立身御世,施教揚聲明名也。必因事物之,會觀天時之宜,因之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與之轉化。所多所少,謂政教所宜多、所宜少也。既知多少所宜,然後為之增減,故曰:以此先知,謂用倍反之理知之也。轉化,謂轉變以從化也。
5
世無常貴,事無常師。能仁為貴,故無常貴;立善為師,故無常師。
6
聖人常為無不為,所聽無不聽。善必為之,故無不為;無稽之言不聽,故無所聽。
7
成於事而合於計謀,與之為主。於事必成,於謀必合,如此者與眾立之,推以為主也。
8
合於彼而離於此,計謀不兩忠。合於彼,必離於此,是其忠謀不得兩施也。
9
必有反忤:反於是,忤於彼;忤於此,反於彼,其術也。既有不兩施,宜行反忤之術。反忤者,意欲反合於此,必行忤於彼。忤者,設疑其事,令昧者不知覺其事也。
10
用之天下,必量天下而與之;用之國,必量國而與之;用之家,必量家而與之;用之身,必量身材能氣勢而與之。大小進退,其用一也。用之者,謂反忤之術。量者,謂其事業有無。與,謂與之親。凡行忤者,必稱其事業所有而親媚之,則暗主無從而覺,故得行其術也。所行之術,雖有大小進退之異,然而至於稱事揚親則一,故曰:其用一也。
11
必先謀慮計定,而後行之以飛箝之術。將行反忤之術,必須先定計謀,然後行之,又用飛箝之術以彌縫之。
12
古之善背向者,乃協四海、包諸侯、忤合之地,而化轉之,然後以之求合。言古之深識背向之理者,乃令同四海,兼并諸侯,驅置忤合之地,然後設法變化而轉移之,眾心既從,乃求其真主,而與之合也。
13
故伊尹五就湯、五就桀,然後合於湯;呂尚三就文王、三入殷,而不能有所明,然後合於文王。
14
〔伊尹所以就桀紂〕者,以忤之令不疑。彼既不疑,然後得合於其真主矣。
15
此知天命之箝,故歸之不疑也。以天命系于殷湯文王,故二臣歸二主不疑也。
16
非至聖人達奧,不能御世;勞心苦思,不能原事;不悉心見情,不能成名;材質不惠,不能用兵;忠實無真,不能知人。故忤合之道,己必自度材能知睿,量長短遠近孰不如?夫忤合之道,不能行於勝己,而必用之於不我若,故知誰不如,然後行之也。
17
乃可以進,乃可以退;乃可以縱,乃可以橫。既行忤合之道於不如己者,則進退縱橫,唯吾所欲耳。

揣篇第七》

1
古之善用天下者,必量天下之權,而揣諸侯之情。量權不審,不知強弱輕重之稱;揣情不審,不知隱匿變化之動靜。何謂量權?曰:度於大小,謀於眾寡,稱貨財之有無。
2
多少、饒乏、有餘不足幾何?辨地形之險易,孰利孰害?謀慮,孰長孰短?君臣之親,疏孰賢孰不肖?與賓客之知睿,孰少孰多?觀天時之禍福,孰吉孰凶?諸侯之親,孰用孰不用?百姓之心,去就變化,孰安孰危?孰好孰憎?反側孰便?能知如此者,是謂權量。天下之情,必見於權也。善修量權,其情可得而知之。知其情而用之者,何適而不可哉!
3
揣情者,必以其甚喜之時,往而極其欲也。其有欲也,不能隱其情。必以其甚懼之時,往而極其惡也。其有惡也,不能隱其情,情欲必失其變。夫人之性,甚喜則所欲著,甚懼則所惡彰,故因其彰著,而往極之,惡欲既極,則其情不隱,是以情欲因喜懼之變而失也。
4
感動而不知其變者,乃且錯其人,勿與語,而更問所親,知其所安。雖因喜懼之時,以欲惡感動,尚不知其變。無此者,乃且置其人,無與之語,徐徐更問斯人之所親,則其情欲所安可知也。
5
夫情變於內者,形見於外。故常必以其見者,而知其隱者,此所謂測深揣情。夫情貌不差。內變者,必見外貌,故常以其外見而知其內隱。觀色而知情者,必用此道,此所謂測深揣情也。
6
故計國事者,則當審權量;說人主,則當審揣情。謀慮情欲,必出於此。審權量,則國事可計;審揣情,則人主可說。至於謀慮情欲,皆揣而後行,故曰:謀慮情欲,必出於此也。
7
乃可貴,乃可賤;乃可重,乃可輕;乃可利,乃可害;乃可成,乃可敗。其數一也。言審於揣術,則貴賤成敗,唯己所制,無非揣術所為,故曰:其數一也。
8
故雖有先王之道、聖智之謀,非揣情隱匿,無所索之,此謀之大本也,而說之法也。先王之道、聖智之謀,雖弘曠玄妙,若不兼揣情之術,則彼之隱匿,從何而求之?然則揣情者,乃成謀之本,而說之法制也。
9
常有事於人,人莫先事而至,此最難為。挾揣情之術者,必包獨見之明,故有事於人,人莫能先也。又能窮幾盡變,故先事而至,自非體玄極妙,則莫能為此矣。故曰:此難為者也。
10
故曰:揣情最難守司,言必時其謀慮。人情,險於山川,難於知天。今欲揣度而守司之,不亦難乎!故曰:揣情最難守司,謀慮出於人情,必當知其時節,此其所以最難也。
11
故觀蜎飛蠕動,無不有利害,可以生事美。生事者,幾之勢也。蜎飛蠕動,微蟲耳,亦猶懷利害之心。故順之則喜悅,逆之則勃怒,況於人乎!況于鬼神乎!是以利害者,理所不能無;順逆者,事之所必行。然則順之招利,逆之致害,理之常也。觀此可以成生事之美。生事者,必審幾微之勢,故曰:生事者,幾之勢也。
12
此揣情飾言,成文章而後論之。言既揣其情,然後修飾言語以遵之,故說辭必使成文章,而后可論也。

摩篇第八》

1
摩之符也。內符者,揣之主也。謂揣知其情,然後以其所欲摩之,故摩為揣之術。內符者,謂情欲動於內,而符驗見於外。揣者,見外符,用知內情,故曰:符為揣之主也。
2
用之有道,其道必隱。揣者所以度其情慕,摩者所以動而內符。用揣摩者,必先定其理,故曰:用之有道。然則以情度情,情本潛密,故曰:其道必隱也。
3
微摩之以其所欲,測而探之,因符必應。其應也,必有為之。言既揣知其情所趨向,然後以其所欲,微而摩之,得所欲而情必動,又測而探之。如此則內符必應。內符既應,必欲為其所為也。
4
故微而去之,是謂塞窌匿端。隱貌逃情而人不知,故成其事而無患。君既所為,事必可成,然後從之。臣事貴於無成有終,故微而去之爾。若己不同此計,令功歸於君,如此可謂塞窌匿端,隱貌逃情,情逃而窌塞,則人何從而知之?人既不知所以息其所僭妒,故能成事而無患也。
5
摩之在此,符之在彼,從而應之,事無不可。此摩甚微,彼應自著。觀者但睹其著,而不見其微。如此用之,功專在彼,故事無不可也。
6
古之善摩者,如操鉤而臨深淵,餌而投之,必得魚焉!故曰:主事日成,而人不知;主兵日勝,而人不畏也。釣者露餌而藏鉤,故魚不見鉤而可得;賢者觀功而隱摩,故人不知摩而自服。故曰:主事日成,而人不知也。兵勝由於善摩,摩隱則無從而畏,故曰:主兵日勝,而人不畏也。
7
聖人謀之於陰,故曰:神;成之於陽,故曰:明。潛謀陰密,日用不知,若神道之不測,故曰:神也。功成事遂,煥然彰著,故曰:明也。
8
所謂主事日成者,積德也。用民安之,不知其所以利,積善也。而民道之,不知其所以然,而天下比之神明也。聖人者,體道而設教,參天地而施化,韜光晦迹,藏用顯仁,故人安得而不知其所利,從道而不知其所以然,故比之神明。
9
主兵日勝者,常戰於不爭不費,而民不知所以不服,不知所以畏,而天下比之神明。善戰者,絕禍於心胸,禁邪于未萌,故以不爭為戰。師旅不起,故國用不費。至德潛暢,玄風遐扇,功成事就,百姓皆得自然,故不知所以服,不知所以畏,比之于神明。
10
其摩者:有以平,有以正;有以喜,有以怒;有以名,有以行;有以廉,有以信;有以利,有以卑。凡此十者,皆摩之所由而發。言人之材性參差,事務變化,故摩者亦消息盈虛,因幾而動之。
11
平者,靜也;正者,直也。喜者,悅也;怒者,動也。名者,發也;行者,成也。廉者,潔也;信者,明也。利者,求也;卑者,諂也。名貴發揚,故曰:發也。行貴成功,故曰:成也。
12
故聖所獨用者,眾人皆有之,然無成功者,其用之非也。言上十事,聖人獨用以為摩,而能成功立事,然眾人莫不有,所以用之,非道不能成。
13
故謀莫難于周密,說莫難于悉聽,事莫難于必成,此三者然後能之。謀不周密,則失幾而害成;說不悉聽,則違順而生疑;事不必成,則止簣而有廢。皆有所難能任之,而無難者,其唯聖人乎!
14
故謀必欲周密,必擇其所與通者說也。故曰:或結而無隙也。為通者說謀必虛受,如受石投水,開流而納泉,如此則何隙而可得,故曰:結而無隙也。
15
夫事成必合於數,故曰:道數與時相偶者也。夫謀成必先考合于術數,故道、術、時三者相偶合,然後事可成而功業可立也。
16
說者聽必合于情,故曰:情合者聽。進說而能令聽者,其唯情合者乎?
17
故物歸類,抱薪趨火,燥者先燃;平地注水,濕者先濡。此物類相應於勢,譬猶是也。此言內符之應,外摩也如是。言內符之應,外摩得類則應,譬猶水流就濕,火行就燥也。
18
故曰:摩之以其類焉,有不相應者;乃摩之以其欲焉,有不聽者,故曰:獨行之道。善於摩者,其唯聖人乎!故日獨行之道者也。
19
夫幾者不晚成,而不抱久而化成。見幾而作,何晚之有;功成不拘,何抱之久。行此二者,可以化天下。

權篇第九》

1
說之者,說之也。說之者,資之也。說者,說之於彼人也。說之者,有資於彼人也。資,取也。
2
飾言者,假之也。假之者,益損也。說者,所以文飾言語,但假借以求人於彼,非事要也。亦既假之,須有損益,故曰:假之者,損益之謂也。
3
應對者,利辭也。利辭者,輕論也。謂彼有所問,卒應而對之者,但便利辭也。辭務便利故所。
4
成義者,明之也。明之者,符驗也。核實事務,以成義理者,欲明其真偽也。真偽既明,則符驗自□□符驗也。言或反覆,欲相卻也。
5
難言者,卻論也。卻論者,釣幾也。言或不合,反覆相難,所以卻論前事也。卻論者,必理精而事明,幾微可得而盡矣。故曰:卻論者,釣幾也。求其深微曰釣也。
6
佞言者,諂而于忠。諂者,先意承欲,以求忠名,故曰:諂而于忠。
7
諛言者,博而于智。博者,繁稱文辭,以求智名,故曰:博而於智。
8
平言者,決而于勇。決者,縱舍不疑,以求勇名,故曰:決而于勇。
9
戚言者,權而于信。戚者,憂也。謂象憂戚而陳言也。權者,策選進謀,以求信名,故曰:權而於信。
10
靜言者,反而于勝。靜言者,謂象清淨而陳言,反者先分不足以窒非,以求勝名,故曰:反而于勝。
11
先意成欲者,諂也。繁稱文辭者,博也。策進謀者,權也。縱舍不宜者,決也。先分不足而窒非者,反也。己實不足,不自知而內訟,而反攻人之過,窒他謂非,如此者反也。
12
故口者,幾關也,所以閉情意也。耳目者,心之佐助也,所以窺間見姦邪。故曰:參調而應,利道而動。口者,所以發言語,故曰:口者,機關也。情意宜否,在於機關,故曰:所以關閉情意也。耳目者,所以助心通理,故曰:心之佐助也。心得耳目,即能窺見間隙,見彼姦邪,故曰:窺間見姦邪。耳心目三者,調和而相應感,則動必成功,吉無不利,其所無□□則以順道而動,故曰:參調而應,利道而動者也。
13
故系言而不亂,翱翔而不迷,變易而不危者,觀要得理。苟能睹要得理,便可曲成不失。故雖系言紛葩不亂,翱翔越越不迷,變易改常而不危者也。
14
故無目者,不可示以五色;無耳者,不可告以五音。五色為有目者施,無目不可得而示其五色。五音為有耳者作,故無耳不可得而告其五音。此二者為下文分也。
15
故不可以往者,無所開之也。不可以來者,無所受之也。物有不通者,故不事也。此不可以往說於彼者,為彼暗滯無所可開也。彼所不來說於此者,為此淺局無所可受也。夫淺局之與暗滯,常閉塞而不通,故聖人不事也。
16
古人有言曰:口可以食,不可以言。言者,有諱忌。眾口爍金,言有曲故也。口食可以肥百體,故可食也;口言或可以招百殃,故不可以言也。言者觸忌諱,故曰:有忌諱也。金為堅物,眾口能爍之,則以眾口有私曲故也。故曰:言有曲故也。
17
人之情,出言則欲聽,舉事則欲成。可聽在於合彼,可成在於順理,此為下起端也。
18
是故,智者不用其所短,而用愚人之所長;不用其所拙,而用愚人之所工,故不困也。智者之短,不勝愚人之長,故用愚人之長也。智者之拙,不勝愚人之工,故用愚人之工也。常能棄拙短而用工長,故不困也。
19
言其有利者,從其所長也;言其有害者,避其所短也。人能從利之所長,避害之所短,故出言必見聽,舉事必有成功也。
20
故介蟲之悍也,必以堅厚;螯蟲之動也,必以毒螫。故禽獸之用其長而談者,知用其用也。言介蟲之堅厚以自藏,螫蟲之動也,行毒螫以自衛,此用其所長也。故能自免於害,至於他鳥獸,莫不知用其長,以自保全,談者感此,亦知其所用而用也。
21
故曰:辭言五,曰病,曰怨,曰憂,曰怒,曰喜。五者有一,必失中和而不平暢。
22
故曰:病者,感衰氣而不神也。病者恍惚,故氣衰而不神也。
23
怨者,腸絕而無主也。怨者內動,故腸絕而言無主也。
24
憂者,閉塞而不泄也。憂者怏悒,故閉塞而言不泄也。
25
怒者,妄動而不治也。怒者鬱勃,故妄動而言不治也。
26
喜者,宣散而無要也。喜者搖蕩,故宣散而言無要。
27
此五者類則用之,利則行之。此五者既失於平常,故用之在精,而行之在利。其不精利,則廢而止之也。
28
故與智者言依於博,與拙者言依於辨,與辨者言依於要,與貴者言依於勢,與富者言依於高,與貧者言依於利,與賤者言依於謙,與勇者言依於敢,與過者言依於銳,此其術也,而人常反之。此量宜發言之術也。不達者反之,則逆理而不免成於害也。
29
是故,與智者言,將此以明之;與不智者言,將此以教之,而甚難為也。與智者語,將以其明斯術;與不智者語,以此術教之。然人迷日因久,教之不易,故難為也。
30
故言多類、事多變,故終日言,不失其類,故事不亂。言者條流舛難,故多類也。事則隨時而化,故多變也。若言不失類,事亦不亂。
31
終日不變,而不失其主,故智貴不妄。不亂故不變,故其主有常,能令有常而不變者,智之用也。故其智可貴而不妄。
32
聽貴聰,智貴明,辭貴奇。聽聰則真偽不亂,知明則可否自分,辭奇則是非有證。三者能行,則功成事立,故須貴之。

謀篇第十》

1
為人凡謀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得其所因,則其情可求;見情而謀,則事無不濟。
2
審得其情,乃立三儀。三儀者,曰上,曰中,曰下,參以立焉以生奇,奇不知其所擁,始於故之所從。言審情之術,必立上智、中才、下愚三者,參以驗之,然後奇計可得而生。奇計既生,莫不通達,故不知其所擁蔽,然此奇計非自今也。乃始於古之順道而動者,蓋從於順也。
3
故鄭人之取玉也,載司南之車,為其不惑也。夫度材、量能、揣情者,亦事之司南也。故同情而俱相親者,其俱成者也;同欲而相疏者,其偏害者也。諸同情欲,共謀立事,事若成,後必相親,若乃一成一害,後必相疏,理之常也。
4
同惡而相親者,其俱害者也;同惡而相疏者,偏害者也。同惡謂同為彼所惡,後若俱害,情必相親,若乃□□□理必相疏,亦理之常也。
5
故相益則親,相損則疏,其數行也。此所以察同異之分類一也。同異之分,用此而察。
6
故牆壞於隙,木毀於其節,旋蓋其分也。墻木毀由於隙節,況於人事之變,生於同異,故曰:斯蓋其分。
7
故變生於事,事生謀,謀生計,計生議,議生說,說生進,進生退,進生制,因以制於事,故百事一道,而百度一數也。言事有本根,各有從來,譬之卉木,因根而有枝條花葉,故曰:變隙然後生於事業,生事業者,必須計謀;成計謀者,必須議說;議說必有當否,故須進退之。既有黜陟,須事以為法,而百事百度,何莫由斯而至,其道數一也。
8
夫仁人輕貨,不可誘以利,可使出費;勇士輕難,不可懼以患,可使據危;智者達於數、明於理,不可欺以誠,可示以道理,可使立功。是三才也。使輕貨者出費,則費可全;使輕難者據危,則危可安;使達數者立功,則功可成。總三材而用之,可以光耀千里,豈徒十二乘而已。
9
故愚者易蔽也,不肖者易懼也,貪者易誘也。是因事而裁之。以此三術,取彼三短,可以立事立功也。謀者因事興慮,宜知之而裁之,故曰:因事而裁之。
10
故為強者,積於弱也;有餘者,積於不足也。此其道術行也。柔弱勝於剛強,故積弱可以為強;大直若曲,故積曲可以為直;少則得眾,故積不足可以為有餘。然則以弱為強,以曲為直,以不足為有餘,斯道術之所行,故曰:道術行也。
11
故外親而內疏者,說內;內親而外疏者,說外。外陽相親,而內實疏者,說內,以除其內疏;內實相親,而外陽疏者,說外,以除其外疏也。
12
故因其疑以變之,因其見以然之。若內外無親而懷疑者,則因其疑而變化之,彼或因見而有所見,則因其所見而然之。
13
因其說以要之,因其勢以成之。既然見彼或有可否之說,則因其說要結之;可否既形,便有去就之勢,則因其勢以成就之。
14
因其惡以權之,因其患以斥之。去就既成,或有惡患,則因其惡也。以權量之,因其患也,為斥除之。
15
摩而恐之,高而動之。患惡既除,惑恃勝而驕者,便切摩以恐懼之,高危以感動之。
16
微而正之,符而應之。雖恐動之,尚不知變者,則微有所引據以證之,為設符驗以應之。
17
擁而塞之,亂而惑之,是謂計謀。雖有為設引據符驗,尚不知變者,此則或深不可救也。使擁而塞之,亂而惑之,因抵而得之。如此者,可以計謀之用也。
18
計謀之用,公不如私,私不如結,結而無隙者也。公者揚於王庭,名為聚訟,莫執其咎,其事難成,私者不出門庭,慎密無失,其功可立,故公不如私,雖復潛謀,不如與彼要結,二人同心,物莫之間,欲求其隙,其可得乎。
19
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者也。正者循理守常,難以速進;奇者反經合義,事同機發。故正不如奇。奇計一行,則流通而莫知止也。故曰:奇流而不止者也。
20
故說人主者,必與之言奇;說人臣者,必與之言私。與人主言奇,則非常之功可立;與人臣言私,則保身之道可全。
21
其身內、其言外者疏;其身外、其言深者危。身在內而言外泄者,必見疏也;身居外而言深切者,必見危也。
22
無以人之所不欲,而強之於人;無以人之所不知,而教之於人。謂其事雖近,彼所不欲,莫強與之,將生恨怒也。教人當以所知,今反以人所不知教之,猶以暗除暗,豈為益哉。
23
人之有好也,學而順之;人有惡也,避而諱之。故陰道而陽取之也。學順人之所好,避諱人之所惡,但陰自為之,非彼所逆,彼必感悅,明言以報之,故曰:陰道而陽取之也。
24
故去之者縱之,縱之者乘之。將欲去之,必先聽縱。令極其過惡,過惡既極,便可以法乘之,故曰:縱之者,乘之也。
25
貌者,不美又不惡,故至情託焉。貌者,謂察人之貌,以知其情也。謂其人中和平淡,見善不美,見惡不非。如此者,可以至情託之,故曰:至情託焉。
26
可知者,可用也;不可知者,謀者所不用也。謂彼情寬密,可令知者,可為用謀,故曰:可知者,可用也。其不寬密,不可令知者,謀者不為用謀也。故曰:不可知者,謀者所不用也。故曰:事貴制人,而不貴見制於人。制人者,握權也;見制於人者,制命也。制命者,言命為人所制也。
27
故聖人之道陰,愚人之道陽。聖人之道,內陽而外陰;愚人之道,內陰而外陽。
28
智者事易,而不智者事難。以此觀之,亡不可以為存,而危不可以為安,然而無為而貴智矣。智者寬恕故易事,愚者猜忌故難事。然而不智必有危亡之禍,以其難事,故賢者莫得申其計劃,則亡者遂亡,危者遂危,欲求安存,不亦難乎!今欲存其亡,安其危,則他莫能為,惟智者可矣。故曰:無為而貴智矣。
29
智用於眾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於眾人之所不能見。眾人所不能知,眾人所不能見,智獨能用之,所以貴於智矣。
30
既用見可否,擇事而為之,所以自為也;見不事,擇事而為之,所以為人也。亦既用智,先己而後人。所見可否,擇事為之,將此自為;所不可見,擇事而為之,將此為人,亦猶伯樂教所親相駑駘,教所憎相千里也。
31
故先王之道,陰言有之曰:天地之化,在高與深;聖人之制道,在隱與匿,非獨忠信仁義也,中正而已矣。言先王之道,貴於陰密。尋古遺言,證有此理,曰:天地之化,唯在高深;聖人之制道,唯在隱匿。所隱者中正,自然合道,非專在仁義忠信也。故曰:非獨忠信仁義。
32
道理達於此義之,則可與言。言謀者曉達道理,能於此義達暢,則可與語至而言極矣。
33
由能得此,則可與穀遠近之義。穀,養也。若能得此道之義,則可與居大寶之位,養遠近之人,誘於仁壽之域也。

決篇第十一》

1
為人凡決物,必托於疑者,善其用福,惡其有患,害至於誘也。有疑然後決,故曰:必托於疑者。凡人之情,用福則善,有患則惡。福患之理未明,疑之所由生,故曰:善其用福,惡其有患。然善於決疑者,必誘得其情,乃能斷其可否也。
2
終無惑偏有利焉,去其利則不受也。奇之所託。懷疑曰惑,不正曰偏。決者能無惑,偏行者乃有通濟,然後福利生焉。若乃去其福利,則疑者不受其決;若有利於善者,隱託於惡,則不受矣。致疏遠,謂疑者本其利善而決者隱其利善之情,反託之於惡,則不受其決,更致疏遠矣。
3
故其有使失利,其有使離害者,此事之失。言上之二者,或去利託於惡,疑者既不受其決,則所行罔能通濟,故有失利罹害之敗,凡此皆決事之失也。
4
聖人所以能成其事者有五,有以陽德之者,有以陰賊之者,有以信誠之者,有以蔽匿之者,有以平素之者。聖人善變通,窮物理,凡所決事,期於必成。事成理著者,以陽德決之;情隱言偽者,以陰賊決之。道成志直者,以信誠決之;姦小禍微者,以蔽匿決之。循常守故者,以平素決之。
5
陽勵於一言,陰勵於二言,平素樞機,以用四者,微而施之。勵,勉也。陽為君道,故所言必勵於一,一無為也。陰為臣道,故所言必勵於二,二有為也。君道無為,故以平素為主;臣道有為,故以樞機為用,言一也,二也。平素也,樞機也。四者其所施為,必精微而契妙,然後事行而理不難。
6
於是度以往事,驗之來事,參之平素,可則決之。君臣既有定分,然後度往驗來,參以平素,計其是非,於理既可,則為之決也。
7
公王大人之事也。危而美名者,可則決之。危由高也。事高而名美者,則為決之。
8
不用費力而易成者,可則決之。所謂惠而不費,故為決之。
9
用力犯勤苦,然而不得已而為之者,則可決之。所謂知之所無奈何,安之若命,故為之決。
10
去患者,可則決之;從福者,可則決之。去患從福之人,理之大順,故為決之也。
11
故夫決情定疑,萬事之機。以正亂治,決成敗,難為者。治亂以之正,成敗之決,失之亮釐,差之千里。樞機之發,榮辱之主,故曰:難為。
12
故先王乃用蓍龜者,以自決也。夫以先王之聖智無所不通,猶用蓍龜以自決,況自斯已下,而可以專己自信,不博謀於通識者哉!

符言第十二》

1
發言必驗,有若符契。故曰:符言。
2
安徐正靜,其被節無不肉。被,及也。肉,肥也。謂饒裕也。言人若居位能安徐正靜,則所及人節度,無不饒裕。
3
善與而不靜,虛心平意,以待傾損。言人君善與事結,而不安靜者,但虛心平意以待之,傾損之期必至矣。
4
有主位。主於位者,安徐正靜而已。
5
目貴明,耳貴聰,心貴智。目明則視無不見,耳聰則聽無不聞,心智則思無不通。是三者無擁,則何措而非當也。
6
以天下之目視者,則無不見;以天下之耳聽者,則無不聞;以天下之心慮者,則無不知。昔在帝堯,聰明文思,光宅天下,蓋用此道也。
7
輻湊並進,則明不可塞。夫聖人不自用其聰明思慮,而任之天下,故明者為之視,聰者為之聽,智者為之謀。若雲從龍,風從虎,霈然而莫之禦,輻湊並進,不亦宜乎!若日月照臨,其可塞哉!故曰:明不可塞也。
8
有主明。主於明者,以天下之目視也。
9
德之術,曰:勿堅而拒之。崇德之術,在於恢弘博納。山不讓塵,故能成其高;海不辭流,故能成其深;聖人不拒眾,故能成其大。故曰:勿堅而拒之也。
10
許之則防守,拒之則閉塞。言許而容之,眾必歸而防守;拒而逆之,眾必違而閉塞。歸而防守,則危可安;違而閉塞,則通更壅。夫崇德者,安可以不弘納哉!
11
高山仰之可極,深淵度之可測。神明之位術正靜,其莫之極歟!高莫過山猶可極,深莫過淵猶可測,若乃神明之位,德術正靜,迎之不見其前,隨之不見其後,其可測量乎哉。
12
有主德。主於德者,在於含弘而勿距也。
13
用賞貴信,用刑貴正。賞信則立功之士,致命捐生;刑正則受戮之人,沒齒無怨也。
14
賞賜貴信,必驗耳目之所見聞;其所不見聞者,莫不闇化矣。言施恩行賞,耳目所見聞,則能驗察不謬,動必當功,如此則信在言前,雖不見聞者,莫不闇化也。
15
誠,暢於天下神明,而況姦者干君。言每賞從信,則至誠暢於天下。神明保之,如赤子天祿,不傾如泰山,又況不逞之徒,欲奮其姦謀,干於君位者哉!此猶腐肉之齒,利劍鋒接,必無事矣。
16
有主賞。主於賞者,貴於信也。
17
一曰天之,二曰地之,三曰人之。天有逆順之紀,地有孤虛之理,人有通塞之分。有天下者,宜皆知之。
18
四方上下,左右前後,熒𤏘之處安在!夫四方上下,左右前後,有陰陽向背之宜,有國從事者,不可不知,又螢𤏘,天之法星,所居災眚,吉凶尤著。故曰:雖有明天子,必察熒𤏘之所在,故亦須知也。
19
有主問。主於問者,須辨三才之道。
20
心為九竅之治,君為五官之長。九竅運為,心之所使;五官動作,君之所命。
21
為善者,君與之賞;為非者,君與之罰。賞善罪非,為政之大經也。
22
君因其政之所以求因與之,則不勞。與者應彼所求,求者應而無得,應求則取施不妄得應,則行之無怠。循性而動,何勞之有?
23
聖人用之,故能賞之;因之循理,固能久長。因求而與,悅莫大焉!雖無玉帛,勸同賞矣!然因逆理,禍莫速焉!因之循理,固能長久者也。
24
有主因。主於因者,貴於循理。
25
人主不可不周,人主不周,則群臣生亂。周謂遍知物理,於理不周,故群臣亂也。
26
家于其無常也。內外不通,安知所開。家,猶業也。群臣既亂,故所業者無常,而內外閉塞,觸途多礙,何如知所開乎!
27
開閉不善,不見原也。開閉,即捭闔也。既不用捭闔之理,不見為善之源也。
28
有主周。主於周者,在於遍知物理。
29
一曰長目,二曰飛耳,三曰樹明。用天下之目視,故曰:長視。用天下之耳聽,故曰:飛耳。用天下之心慮,故曰:樹明者也。
30
千里之外,隱微之中,是謂洞天下。姦莫不闇變更。言用天下之心慮,則無不知。故千里之外,隱微之中,莫不玄覽。既察隱微,故為姦之徒,絕邪於心胸,故曰:莫不闇變更也。
31
有主恭。主於恭者,在於聰明文思。
32
循名而為,實安而完。實既副名,所以安全。
33
名實相生,反相為情。循名而為實,因實而生名,名實不虧,則情在其中。
34
故曰:名當則生於實,實立自生於理。名當自生於實,實立自生於理。
35
理生於名實之德,無理不當,則名實之德自生也。德生於和,和生於當。有德必和,能和自當。
36
有主名。主於名者,在於稱實。
37
轉丸、胠亂二篇皆亡。或有〈莊周.胠篋〉而充次第者。按鬼谷之書,崇尚計謀,祖述聖智,而〈莊周.胠篋〉乃以聖人為大盜之資,聖法為桀跖之失,亂天下者,聖人之由也。蓋欲縱聖棄智,驅一代於混茫之中,殊非此書之意,蓋無取焉。或曰:〈轉丸〉、〈胠篋〉者,本經〈中經〉是也。
URN: ctp:ws537497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