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檢索 "ctext:231903"
檢索內容:
檢索範圍: 隋書
條件: 提到「御史大夫
Total 14

卷五帝紀第五 恭帝

4
壬戌將軍王世充李密所敗,河內通守孟善誼、武賁郎將王辯、楊威、劉長恭、梁德、董智通皆死之。庚戌,河陽郡尉獨孤武都降於李密三月景辰右屯衛將軍宇文化及殺太上皇於江都宮,右禦衛將軍獨孤盛死之。齊王趙王燕王光祿大夫府儀同三司、行右翊衛大將軍宇文協金紫光祿大夫內史侍郎虞世基銀青光祿大夫御史大夫裴蘊,通議大夫、行給事郎許善心皆遇害。化及秦王為帝,自稱大丞相,朝士文武皆受其官爵。光祿大夫、宿公麥才,折衝郎將、朝請大夫沈光,同謀討賊,夜襲化及營,反為所害。戊辰,詔唐王備九錫之禮,加璽紱、遠遊冠、綠綟綬,位在諸侯王上。唐國置丞相已下,一依舊式。

卷十三志第八 音樂上

6
大樂不紊,則王政在焉。故錄其不相因襲,以備於志。《周官》大司樂一千三百三十九人。漢郊廟及武樂,三百八十人。煬帝矜奢,頗玩淫曲,御史大夫裴蘊,揣知帝情,奏括周、齊、梁、陳樂工子弟,及人間善聲調者,凡三百餘人,並付太樂。

卷二十八志第二十三 百官下

61
上開府儀同三司,散騎常侍,左右衞、武衞、武候、領左右、監門等將軍,國子祭酒御史大夫將作大匠,中州刺史,親王師,朝議大夫,為從三品。

卷三十二志第二十七 經籍一(經)

541
《論語》者,孔子弟子所錄。孔子旣叙六經,講於洙、泗之上,門徒三千,達者七十。其與夫子應荅,及私相講肄,言合於道,或書之於紳,或事之無厭。仲尼旣沒,遂緝而論之,謂之《論語》。漢初,有齊、魯之說。其齊人傳者,二十二篇;魯人傳者,二十篇。齊則昌邑中尉王吉、少府宗畸、御史大夫貢禹尚書令五鹿充宗、膠東庸生。魯則常山都尉龔奮、長信少府夏侯勝、韋丞相節侯父子、魯扶卿、前將軍蕭望之、安昌侯張禹,並名其學。張禹本授《魯論》,晚講《齊論》,後遂合而考之,刪其煩惑。除去《齊論·問王》、《知道》二篇,從《魯論》二十篇為定,號《張侯論》,當世重之。周氏、包氏為之章句,馬融又為之訓。又有古《論語》,與《古文尚書》同出,章句煩省,與《魯論》不異,唯分《子張》為二篇,故有二十一篇。孔安國為之傳。漢末,鄭玄以《張侯論》為本,參考《齊論》、古《論》而為之注。魏司空陳羣、太常王肅、博士周生烈,皆為義說。吏部尚書何晏又為集解。是後諸儒多為之注,《齊論》遂亡。古《論》先無師說,梁、陳之時,唯鄭玄、何晏立於國學,而鄭氏甚微。周、齊,鄭學獨立。至隋,何、鄭並行,鄭氏盛於人間。其《孔叢》、《家語》,並孔氏所傳仲尼之旨。《爾雅》諸書,解古今之意,并五經總義,附于此篇。

卷三十七列傳第二

13
渾既紹父業,日增豪侈,後房曳羅綺者以百數。二歲之後,不以俸物與述。述大恚之,因醉,廼謂其友人于象賢曰:「我竟為金才所賣,死且不忘!」渾亦知其言,由是結隙。後帝討遼東,有方士安伽陀,自言曉圖讖,謂帝曰:「當有李氏應為天子。」勸盡誅海內凡姓李者。述知之,因誣構渾於帝曰:「伽陀之言信有徵矣。臣與金才夙親,聞其情趣大異。常日數共李敏、善衡等,日夜屏語,或終夕不寐。渾大臣也,家代隆盛,身捉禁兵,不宜如此。願陛下察之。」帝曰:「公言是矣,可覓其事。」述乃遣武賁郎將裴仁基表告渾反,即日發宿衛千餘人付述,掩渾等家,遣左丞元文都、御史大夫裴蘊雜治之。案問數曰,不得其反狀,以實奏聞。帝不納,更遣述窮治之。述入獄中,召出敏妻宇文氏謂之曰:「夫人,帝甥也,何患無賢夫!李敏、金才,名當妖讖,國家殺之,無可救也。夫人當自求全,若相用語,身當不坐。」敏妻曰:「不知所出,惟尊長教之。」述曰:「可言李家謀反,金才嘗告敏云:'汝應圖籙,當為天子。今主上好兵,勞擾百姓,此亦天亡隋時也,正當共汝取之。若復渡遼,吾與汝必為大將,每軍二萬餘兵,固以五萬人矣。又發諸房子侄,內外親婭,並募從征。吾家子弟,決為主帥,分領兵馬,散在諸軍,伺候間隙,首尾相應。吾與汝前發,襲取御營,子弟響起,各殺軍將。一日之間,天下足定矣。」述口自傳授,令敏妻寫表,封雲上密。述持入奏之,曰:「已得金才反狀,並有敏妻密表。」帝覽之泣曰:「吾宗社幾傾,賴親家公而獲全耳。」於是誅渾、敏等宗族三十二人,自餘無少長,皆徙嶺外。

卷四十列傳第五

4
未幾,其子奉孝卒。逾年,誼上表,言公主少,請除服。御史大夫楊素劾誼曰:「臣聞喪服有五,親疏異節,喪制有四,降殺殊文。王者之所常行,故曰不易之道也。是以賢者不得逾,不肖者不得不及。而儀同王奉孝既尚蘭陵公主,奉孝以去年五月身喪,始經一周,而誼便請除釋。竊以雖曰王姬,終成下嫁之禮,公則主之,猶在移天之義。況復三年之喪,自上達下,及期釋服,在禮未詳。然夫婦則人倫攸始,喪紀則人道至大,苟不重之,取笑君子。故鑽燧改火,責以居喪之速;朝祥暮歌,譏以忘哀之早。然誼雖不自強,爵位已重,欲為無禮,其可得乎?乃薄俗傷教,為父則不慈;輕禮易喪,致婦於無義。若縱而不正,恐傷風俗,請付法推科。」有詔勿治,然恩禮稍薄。誼頗怨望。或告誼謀反,上令案其事。主者奏誼有不遜之言,實無反狀。上賜酒而釋之。于時上柱國元諧亦頗失意,誼數與相往來,言論醜惡。胡僧告之,公卿奏誼大逆不道,罪當死。上見誼,愴然曰:「朕與公舊為同學,甚相憐湣,將奈國法何?」於是下詔曰:「誼,有周之世,早豫人倫,朕共遊庠序,遂相親好。然性懷險薄,巫覡盈門,鬼言怪語,稱神道聖。朕受命之初,深存誡約,口雲改悔,心實不悛。乃說四天正神道,誼應受命,書有誼讖,天有誼星,桃、鹿二川,岐州之下,歲在辰巳,興帝王之業。密令卜問,伺殿省之災。又說其身是明王,信用左道,所在詿誤,自言相表,當王不疑。此而赦之,將或為亂,禁暴除惡,宜伏國刑。」上復令大理正趙綽謂誼曰:「時命如此,將若之何!」於是賜死于家,時年四十六。

卷四十一列傳第六

3
初,威父在西魏,以國用不足,為征稅之法,頗稱為重。既而歎曰:「今所為者,正如張弓,非平世法也。後之君子,誰能弛乎?」威聞其言,每以為己任。至是,奏減賦役,務從輕典,上悉從之。漸見親重,與高熲參掌朝政。威見宮中以銀為幔鉤,因盛陳節儉之美以諭上。上為之改容,雕飾舊物,悉命除毀。上嘗怒一人,將殺之,威入閤進諫,不納。上怒甚,將自出斬之,威當上前不去。上避之而出,威又遮止。上拂衣而入。良久,乃召威謝曰:「公能若是,吾無憂矣。」於是賜馬二匹,錢十餘萬。尋復兼大理卿、京兆尹御史大夫,本官悉如故。
7
煬帝嗣位,加上大將軍。及長城之役,威諫止之。高熲賀若弼等之誅也,威坐與相連,免官。歲餘,拜魯郡太守。俄召還,參預朝政。未幾,拜太常卿。其年從征吐谷渾,進位左光祿大夫。帝以威先朝舊臣,漸加委任。後歲餘,復為納言。與左翊衛大將軍宇文述、黃門侍郎裴矩、御史大夫裴蘊內史侍郎虞世基參掌朝政,時人稱為「五貴」。及遼東之役,以本官領左武衛大將軍,進位光祿大夫,賜爵房陵侯。其年,進封房公。威以年老,上表乞骸骨。上不許,復以本官參掌選事。明年,從征遼東,領右禦衛大將軍。
9
後從幸鴈門,為突厥所圍,朝廷危憚。帝欲輕騎潰圍而出,威諫曰:「城守則我有餘力,輕騎則彼之所長。陛下萬乘之主,何宜輕脫!」帝乃止。突厥俄亦解圍而去。車駕至太原,威言於帝曰:「今者盜賊不止,士馬疲敝。願陛下還京師,深根固本,為社稷之計。」帝初然之,竟用宇文述等議,遂往東都。時天下大亂,威知帝不可改,意甚患之。屬帝問侍臣盜賊事,宇文述曰:「盜賊信少,不足為虞。」威不能詭對,以身隱於殿柱。帝呼威而問之。威對曰:「臣非職司,不知多少,但患其漸近。」帝曰:「何謂也?」威曰:「他日賊據長白山,今者近在滎陽、汜水。」帝不悅而罷。尋屬五月五日,百僚上饋,多以珍玩。威獻《尚書》一部,微以諷帝,帝彌不平。後復問伐遼東事,威對願赦羣盜,遣討高麗,帝益怒。御史大夫裴蘊希旨,令白衣張行本奏威昔在高陽典選,濫授人官,畏怯突厥,請還京師。帝令案其事。及獄成,下詔曰:「威立性朋黨,好為異端,懷挾詭道,徼幸名利,詆訶律令,謗訕臺省。昔歲薄伐,奉述先志,凡預切問,各盡胸臆,而威不以開懷,遂無對命。啟沃之道,其若是乎!資敬之義,何其甚薄!」於是除名為民。後月餘,有人奏威與突厥陰圖不軌者,大理簿責威。威自陳奉事二朝三十餘載,精誠微淺不能上感,咎釁屢彰,罪當萬死。帝憫而釋之。其年從幸江都宮,帝將復用威。裴蘊虞世基奏言昏耄贏疾。帝乃止。

卷四十八列傳第十三 楊素弟約 從父文思 文紀

3
及高祖為丞相,素深自結納。高祖甚器之,以素為汴州刺史。行至洛陽,會尉迥作亂,滎州刺史宇文胄據武牢以應迥,素不得進。高祖拜素大將軍,發河內兵擊胄,破之。遷徐州總管,進位柱國,封清河郡公,邑二千戶。以弟岳為臨貞公。高祖受禪,加上柱國。開皇四年,拜御史大夫。其妻鄭氏性悍,素忿之曰:「我若作天子,卿定不堪為皇后。」鄭氏奏之,由是坐免。

卷五十八列傳第二十三

9
大業元年,轉禮部侍郎,奏薦儒者徐文遠為國子博士,包愷、陸德明、褚徽、魯世達之輩並加品秩,授為學官。其年,副納言楊達為冀州道大使,以稱旨,賜物五百段。左衛大將軍宇文述每旦借本部兵數十人,以供私役,常半日而罷。攝御史大夫梁毗奏劾之。上方以腹心委述,初付法推,千餘人皆稱被役。經二十餘日,法官候伺上意,乃言役不滿日,其數雖多,不合通計,縱令有實,亦當無罪。諸兵士聞之,更云初不被役。上欲釋之,付議虛實,百僚咸議為虛。善心以為述於仗衛之所抽兵私役,雖不滿日,闕於宿衛,與常役所部,情狀乃殊。又兵多下番,散還本府,分道追至,不謀同辭。今殆一月,方始翻覆,姦狀分明,此何可捨。蘇威、楊汪等二十餘人,同善心之議。其餘皆議免罪。煬帝可免罪之奏。後數月,述譖善心曰:「陳叔寶卒,善心與周羅睺、虞世基、袁充、蔡徵等同往送葬。善心為祭文,謂為陛下,敢於今日加叔寶尊號。」召問有實,自援古例,事得釋,而帝甚惡之。又太史奏帝即位之年,與堯時符合,善心議,以國哀甫爾,不宜稱賀。述諷御史劾之,左遷給事郎,降品二等。四年,撰《方物志》奏之。七年,從至涿郡,帝方自御戎以東討,善心上封事忤旨,免官。其年復徵為守給事郎。九年,攝左翊衛長史,從渡遼,授建節尉。帝嘗言及高祖受命之符,因問鬼神之事,勑善心與崔祖璿撰『靈異記』十卷。

卷六十六列傳第三十一

5
于時帝每巡幸,王綱已紊,法令多失。茂旣先朝舊臣,明習世事,然善自謀身,無謇諤之節。見帝忌刻,不敢措言,唯竊歎而已。以年老,上表乞骸骨,不許。會帝親征遼東,以茂為晉陽宮留守。其年,恒山贊治王文同與茂有隙,奏茂朋黨,附下罔上。詔遣納言蘇威御史大夫裴蘊雜治之。茂素與二人不平,因深文巧詆,成其罪狀。帝大怒,及其弟司隸別駕楚之,皆除名為民,徙且末郡。茂怡然受命,不以為憂。在途作《登壟賦》以自慰,詞義可觀。復附表自陳,帝頗悟。十年,追還京兆,歲餘而卒,時年七十五。有子知年。

卷六十七列傳第三十二

10
煬帝即位,顧遇彌隆。祕書監河東柳顧言博學有才,罕所推謝,至是與世基相見,歎曰:「海內當共推此一人,非吾儕所及也。」俄遷內史侍郎,以母憂去職,哀毀骨立。有詔起令視事,拜見之日,殆不能起,帝令左右扶之。哀其羸瘠,詔令進肉,世基食輒悲哽,不能下。帝使謂之曰:「方相委任,當為國惜身。」前後敦勸者數矣。帝重其才,親禮逾厚,專典機密,與納言蘇威、左翊衛大將軍宇文述、黃門侍郎裴矩、御史大夫裴蘊等參掌朝政。于時天下多事,四方表奏日有百數。帝方凝重,事不庭決,入閤之後,始召世基口授節度。世基至省,方為勑書,日且百紙,無所遺謬。其精審如是。

卷七十一列傳第三十六 誠節

1
元文都,洵陽公孝矩之兄子也。父孝則,周小冢宰、江陵總管。文都性鯁直,明辯有器幹。仕周為右侍上士。開皇初,授內史舍人,歷庫部、考功二曹郎,俱有能名。擢為書左丞,轉太府少卿。煬帝嗣位,轉司農少卿、司隸大夫,尋拜御史大夫,坐事免。未幾,授太府卿,帝漸任之,甚有當時之譽。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