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檢索 "ctext:268428"
檢索內容:
檢索範圍: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條件: 提到「諫議大夫
Total 10

卷50 史部·別史類

1
案《東觀漢記》,《隋書·經籍志》稱,長水校尉劉珍等撰。今考之《范書》,珍未嘗為長水校尉。且此書創始在明帝時,不可題珍等居首。案:《范書·班固傳》云:明帝始詔班固與睢陽令陳宗、長陵令尹敏、司隸從事孟異共成《世祖本紀》。因又撰功臣、平林、新市、公孫述事作《列傳》、《載記》二十八篇。此《漢記》之初創也。劉知幾史通古今正史篇》云:安帝詔史官謁者僕射劉珍、諫議大夫李尤雜作《紀》、《表》、《名臣》、《節士》、《儒林》、《外戚》諸傳,起建武,訖永初。《范書·劉珍傳》,亦稱鄧太后詔珍與劉騊駼作《建武以來名臣傳》。此《漢記》之初續也。《史通》又云:珍、尤繼卒,複命侍中伏無忌與諫議大夫黃景作《諸王》、《王子》、《功臣恩澤侯表》,與《單于》、《西羌傳》、《地理志》。元嘉元年,複令大中大夫邊韶、大軍營司馬崔寔、議郎朱穆、曹壽雜作《孝穆崇》二皇及《順烈皇后傳》。又增《外戚傳》入安思等後。《儒林傳》入崔篆諸人。寔、壽又與議郎延篤雜作《百官表》、順帝功臣《孫程》、《郭願》、《鄭眾》、《蔡倫》等傳凡百十有四篇,號曰《漢記》。

卷56 史部·詔令奏議類存目

1
田錫撰。表聖,其先京兆人,唐末,徒蜀之洪雅。登太平興國三年進士。官至諫議大夫。事跡具《宋史》本傳。其奏議見於《宋史藝文志》者二卷,已久散佚。此本乃明給事中安磐所搜輯。共得奏疏十四篇,附以錫所作《箴序》二篇,本傳及《墓志銘》二篇。世所傳《咸平集》,今尚有傳本。凡是編所錄者,已具載集中。磐蓋未見其書,故複為裒輯。焦竑國史經籍志》載錫奏議一卷,與《宋史》不合。蓋亦僅據此本也。

卷82 史部·政書類二

2
中如諫議大夫張行信,力主金德之議。而《金史》行信本傳稱:「貞佑四年,以參議官王澮言,當為火德。詔問有司,行信謂當定為土德,而斥澮所言為狂妄。」

卷115 子部·譜錄類

2
紹聖元年進士,靖康中官至諫議大夫,謫沙門島以卒。所作《香譜》,《宋史藝文志》著錄。周紫芝太倉稊米集》有題洪駒父《香譜》後曰,歷陽沈諫議家,昔號藏書最多者。今世所傳《香譜》,蓋諫議公所自集也,以為盡得諸家所載香事矣。以今洪駒父所集觀之,十分未得其一二也。餘在富川,作妙香寮。永興郭元壽賦長篇,其後貴池丞劉君穎與餘凡五賡其韻,往返十篇。所用香事頗多,猶有一二事駒父譜中不錄者云云。則當時推重芻譜在沈立譜之上。然晁公武讀書志》稱芻譜集古今香法,有鄭康成漢宮香、南史小宗香、真誥嬰香、戚夫人迫駕香、唐員半千香,所記甚該博,然《通典》載歷代祀天用水沈香獨遺之云云。此本有水沈香一條,而所稱鄭康成諸條乃俱不載,卷數比《通考》所載芻譜亦多一卷,似非芻作。沈立譜久無傳本,《書錄解題》有侯氏《萱堂香譜》二卷,不知何代人,或即此書耶?其書凡分四類,曰香之品,香之異,香之事,香之法,亦頗賅備,足以資考証也。

卷117 子部·雜家類一

1
羅隱撰。昭諫,新城人,本名橫。以十舉不中第,乃更名。朱溫篡唐,以諫議大夫召,不應。後仕錢鏐為錢塘令。尋為鎮海軍掌書記節度判官,鹽鐵發運副使。授著作佐郎,司勛郎中。歷遷諫議大夫給事中。《吳越備史》載隱所著有《淮海寓言》、《讒書》,不言有此書。然《淮海寓言》及《讒書》陳振孫已訪之未獲,惟此書猶傳於今,凡十篇。上卷五篇,皆終之以老氏之言。下卷五篇,皆終之以孔子之言。《崇文總目》謂以老子修身之說為內,孔子治世之道為外,會其指而同原。然則兩同之名,蓋取晉人將無同之義。晁公武以為取兩者同出而異名,非其旨矣。《書錄解題》引《中興書目》,以為唐吳筠撰。考《宋史藝文志》別有吳筠《兩同書》二卷,與此書同載之雜家類中,非一書也。

卷120 子部·雜家類四

1
宋敏求撰。敏求有《唐大詔令》,已著錄。是書《文獻通考》凡兩出其名,一入於故事,一入于雜家,今觀所記,雖多述宋代典制,而雜說、雜事亦錯出其間,則究為雜家類也。前有敏求自序,稱熙寧三年予以諫議大夫奉朝請。考《宋史敏求本傳》,熙寧元年以知制誥貶知絳州,即於是歲召還,為諫議大夫王安石惡呂公著,出知潁州。敏求草制忤安石,請解職未聽。會李定自秀州判官除御史,敏求封還詞頭,遂以本官奉朝請。又考《宋史呂公著傳》,公著之罷中丞,正在熙寧三年,蓋即是時。王偁東都事略》謂敏求自絳州遷右諫議大夫,後知制誥,在職六年者,誤也。其序末但稱十一月晦,蓋蒙上熙寧三年之文,然其下卷又有熙寧七年六月十三日之注,豈先為序而後成書,如程伊川《春秋傳》之類歟?

卷151 集部·別集類四

2
後為戶、刑二部郎中,諫議大夫,陝、虢觀察使。開成末,終於秘書少監。然詩家皆謂之姚武功,其詩派亦稱武功體。以其早作《武功縣詩》三十首,為世傳誦,故相習而不能改也。合選《極玄集》,去取至為精審。自稱所錄為「詩家射雕手」,論者以為不誣。其自作則刻意苦吟,冥搜物象,務求古人體貌所未到。張為作《主客圖》,以李益為清奇雅正主,以合為入室。然合詩格與益不相類,不知為何以云然。其集在北宋不甚顯。至南宋「永嘉四靈」始奉以為宗。其末流寫景於瑣屑,寄情於偏僻,遂為論者所排。然由摹仿者滯於一家,趨而愈下,要不必追咎作始,遽懲羹而吹齏也。此本為毛晉所刻。分類編次,唐人從無此例,殆宋人所重編。晉跋稱此為浙本,尚有川本,編次小異。又稱得宋治平四年王頤石刻《武功縣詩》三十首,其次序字句皆有不同。然則非唐時舊本審矣。
1
杜光庭撰。光庭有《了証歌》,已著錄。《宋史藝文志》載光庭《廣成集》一百卷,又《壺中集》三卷。《通志藝文略》載《光庭集》三十卷。今此本十二卷,僅表及齋醮文二體。《十國春秋》所載《序毛仙翁略》文一篇,又《瀘州劉真人碑記》、《青城縣重修衝妙觀碑記》、《雲升宮廣雲外尊師碑記》、《三學山功德碑文》諸目,皆不載集中。蓋殘闕之餘,已非完本也。考《通鑒》載蜀主以光庭為諫議大夫,而集有《謝除戶部侍郎表》,史並不言其為此官。又《通鑒》載王宗綰取寶雞、岐,保勝節度使李繼岌降,複姓名為桑弘志。而集中《賀收複隴州表》稱:「節度使桑簡以手下兵士歸降。」是弘志又名簡,而史不之及。又有《賀太陽當虧不虧表》,稱「今月一日丁未巳時,太陽合虧於軫十一度」。今以史志核之,蜀高祖永平元年正月丁亥朔、後主乾德三年六月乙卯朔、五年十月辛未朔,皆當日食,而獨無丁未日。蜀用胡秀林永昌歷,或其法與中國不同。是可以備參考。又其在唐末時為王建所作醮詞,有稱川主相公者,有稱司徒者,有稱蜀王者,有稱太師者。考之於史,建以西川節度同平章事守司徒,封蜀王,一一皆合。而獨失載其太師之號。又有稱漢州尚書王宗夔、鎮江侍中王宗黯者,二人皆王建養子。《十國春秋》具詳其官,而獨不紀其嘗為漢州刺史鎮江軍節度使。又有《越國夫人為都統宗侃還願詞》,稱「俯迫孤城,遽淹旬月,俄開壁壘,大破凶狂,成掃蕩之功,副聖明之獎」云云。而史記王宗侃為北路行軍都統伐岐,青泥鎮之戰,侃兵大敗,為蜀主所責,無功而還。與所言全不相合。

卷156 集部·別集類九

1
洪芻撰。駒父,南昌人。紹聖元年進士。靖康中官至諫議大夫。後謫沙門島以卒。劉克莊《後村詩話》曰:「三洪與徐師川皆山谷之甥。」龜父警句,往往前人所未道。然早卒,惜不多見。駒父詩尤工,陸游《老學菴筆記》亦極稱其《竄海島》詩「煙波不隔還鄉夢,風月猶隨過海身」句。蓋當時文士頗重之。

卷186 集部·總集類一

1
皮日休陸龜蒙等倡和之詩,考卷端日休之《序》,則編而成集者龜蒙,題集名者日休也。龜蒙有《耜經》,日休有《文藪》,皆已著錄。依韻倡和,始於北魏王肅夫婦,至唐代,盛於元、白,而極於皮、陸,蓋其時崔璞以諫議大夫蘇州刺史,闢日休為從事,而龜蒙適以所業謁璞,因得與日休相贈答。同時進士顏萱,前廣文博士張賁、進士鄭璧、司馬都,浙東觀察推官李縠,前進士崔璐,及處士魏樸、羊昭業等,亦相隨有作,裒為此集。序稱共詩六百八十五首,今考集中日休、龜蒙,各得往體詩九十三首,今體詩一百九十三首,雜體詩三十八首,又聯句及問答十有八首。外顏萱得詩三首,張賁得詩十四首,鄭璧得詩四首,司馬都得詩二首,李縠得詩三首,崔璐、魏樸、羊昭業各得詩一首,崔璞亦得詩二首。其他如清遠道士、顏真卿、李德裕、幽獨君等五首,皆以追錄舊作,不在數內,尚得詩六百九十八首,與《序》中所列之數不符,豈《序》以傳寫誤歟?明宏治壬戌,吳江知縣濟南劉濟民,以舊本重刊,都穆為之《跋》尾,歲久漫漶;毛晉又得宋槧本,重校刻之,今所行者皆毛本。唐人倡和裒為集者凡三。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