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檢索 "ctext:719030"
檢索內容:
檢索範圍: 梁書
條件: 提到「驃騎大將軍
Total 19

卷第一本紀第一 武帝上

24
十二月丙寅旦,兼衛尉張稷、北徐州刺史王珍國斬東昏,送首義師。高祖命呂僧珍勒兵封府庫及圖籍,收甗妾潘妃及凶黨王咺之以下四十一人屬吏誅之。宣德皇后令廢涪陵王為東昏侯,依漢海昏侯故事。授高祖中書監、都督揚、南徐二州諸軍事、大司馬錄尚書驃騎大將軍揚州刺史,封建安郡公,食邑萬戶,給班劍四十人,黃鉞、侍中、征討諸軍事並如故;依晉武陵王遵承制故事。
34
昔呂望翼佐聖君,猶享四履之命;文侯立功平后,尚荷二弓之錫,況於盛德元勛,超邁自古。黔首惵惵,待以為命,救其已然,拯其方斲,式閭表墓,未或能比;而大輅渠門,輟而莫授,眷言前訓,無忘終食。便宜敬升大典,式允群望。其進位相國,總百揆,揚州刺史;封十郡為梁公,備九錫之禮,加璽紱遠遊冠,位在諸王上,加相國綠綟綬。其驃騎大將軍如故。依舊置梁百司。
38
朕又聞之:疇庸命德,建侯作屏,咸用剋固四維,永隆萬葉。是以《二南》流化,九伯斯征,王道淳洽,刑措罔用。覆政弗興,歷茲永久,如毀既及,晉、鄭靡依。惟公經綸天地,寧濟區夏,道冠乎伊、稷,賞薄於桓、文,豈所以憲章齊、魯,長轡宇宙。敬惟前烈,朕甚懼焉。今進授相國,改揚州刺史為牧,以豫州之梁郡歷陽、南徐州之義興、揚州之淮南宣城吳吳興會稽新安東陽十郡,封公為梁公。錫茲白土,苴以白茅,爰定爾邦,用建塚社。在昔旦、奭,入居保佑,逮于畢、毛,亦作卿士,任兼內外,禮實宜之。今命使持節兼太尉王亮授相國揚州牧印綬,梁公璽紱;使持節司空王志授梁公茅土,金虎符第一至第五左,竹使符第一至第十左。相國位冠群后,任總百司,恒典彞數,宜與事革。其以相國總百揆,去錄尚書之號,上所假節、侍中貂蟬、中書監印、中外都督大司馬印綬,建安公印策,驃騎大將軍如故。又加公九錫,其敬聽後命:以公禮律兼修,刑德備舉,哀矜折獄,罔不用情,是用錫公大輅、戎輅各一,玄牡二駟。公勞心稼穡,念在民天,丕崇本務,惟穀是寶,是用錫公袞冕之服,赤舄副焉。公熔鈞所被,變風以雅,易俗陶民,載和邦國,是用錫公軒懸之樂,六佾之舞。公文德廣覃,義聲遠洽,椎髻髽首,夷歌請吏,是用錫公朱戶以居。公揚清抑濁,官方有序,多士聿興,《棫呻樸》流詠,是用錫公納陛以登。公正色御下,以身軌物,式遏不虞,折衝惟遠,是用錫公虎賁之士三百人。公威同夏日,志清姦宄,放命圮族,刑茲罔赦,是用錫公鈇、鉞各一。公跨躡嵩溟,陵厲區宇,譬諸日月,容光必至,是用錫公彤弓一,彤矢百;盧弓十,盧矢千。公永言惟孝,至感通神,恭嚴祀典,祭有餘敬,是用錫公秬鬯一卣,圭瓚副焉。梁國置丞相以下,一遵舊式。欽哉!其敬循往策,祗服大禮,對揚天眷,用膺多福,以弘我太祖之休命!
49
相國梁公,體茲上哲,齊聖廣淵。文教內洽,武功外暢。推轂作籓,則威懷被於殊俗;治兵教戰,則霆雷赫於萬里。道喪時昏,讒邪孔熾。豈徒宗社如綴,神器莫主而已哉!至於兆庶殲亡,衣冠殄滅,餘類殘喘,指命崇朝,含生業業,投足無所,遂乃山川反覆,草木塗地。與夫仁被行葦之時,信及豚魚之日,何其遼夐相去之遠歟!公命師鞠旅,指景長騖。而本朝危切,樊、鄧遐遠,凶徒盤據,水陸相望,爰自姑孰,屈于夏首,嚴城勁卒,憑川為固。公沿漢浮江,電激風掃,舟徒水覆,地險雲傾,藉茲義勇,前無彊陣,拯危京邑,清我帝畿,撲既燎於原火,免將誅於比屋。悠悠兆庶,命不在天;茫茫六合,咸受其賜。匡俗正本,民不失職。仁信並行,禮樂同暢。伊、周未足方軌,桓、文遠有慚德。而爵後籓牧,地終秦、楚,非所以式酬光烈,允答元勳。實由公履謙為本,形於造次,嘉數未申,晦朔增佇。便宜崇斯禮秩,允副遐邇之望。可進梁公爵為王。以豫州之南譙、盧江、江州之尋陽、郢州之武昌、西陽、南徐州之南瑯邪、南東海、晉陵、揚州之臨海、永嘉十郡,益梁國,并前為二十郡。其相國、揚州牧、驃騎大將軍如故。

卷第二本紀第二 武帝中

33
十五年春正月己巳,詔曰:「觀時設教,王政所先,兼而利之,實惟務本,移風致治,咸由此作。頃因革之令,隨事必下,而張弛之要,未臻厥宜,民瘼猶繁,廉平尚寡,所以佇旒纊而載懷,朝玉帛而興歎。可申下四方,政有不便於民者,所在具條以聞。守宰若清潔可稱,或侵漁為蠹,分別奏上,將行黜陟。長吏勸課,躬履堤防,勿有不脩,致妨農事。關市之賦,或有未允,外時參量,優減舊格。」三月戊辰朔,日有蝕之。夏四月丁未,以安右將軍豫章王綜兼護軍。高麗國遣使獻方物。五月癸未,以司空揚州刺史臨川王中書監驃騎大將軍刺史如故。六月丙申,改作小廟畢。庚子,以尚書令王瑩左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尚書右僕射袁昂尚書左僕射吏部尚書王暕尚書右僕射秋八月,老人星見。芮芮、河南遣使獻方物。九月辛巳左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王瑩薨。壬辰,赦天下。冬十月戊午,以丹陽尹長沙王深業為湘州刺史十一月丁卯,以兼護軍豫章王綜為安前將軍。交州刺史李畟斬交州反者阮宗孝,傳首京師。曲赦交州。壬午,以雍州刺史韋睿為護軍將軍
35
十七年春正月丁巳朔,詔曰:「夫樂所自生,含識之常性;厚下安宅,馭世之通規。朕矜此庶氓,無忘待旦,亟弘生聚之略,每布寬恤之恩;而編戶未滋,遷徙尚有,輕去故鄉,豈其本志?資業殆闕,自返莫由,巢南之心,亦何能弭。今開元發歲,品物惟新,思俾黔黎,各安舊所。將使郡無曠土,邑靡游民,雞犬相聞,桑柘交畛。凡天下之民,有流移他境,在天監十七年正月一日以前,可開恩半歲,悉聽還本,蠲課三年。其流寓過遠者,量加程日。若有不樂還者,即使著土籍為民,准舊課輸。若流移之後,本鄉無復居宅者,村司三老及餘親屬,即為詣縣,占請村內官地官宅,令相容受,使戀本者還有所託。凡坐為市埭諸職,割盜衰滅,應被封籍者,其田宅車牛,是民生之具,不得悉以沒入,皆優量分留,使得自止。其商賈富室,亦不得頓相兼併。遁叛之身,罪無輕重,並許首出,還復民伍。若有拘限,自還本役。並為條格,咸使知聞。」二月癸巳鎮北將軍雍州刺史安成王薨。甲辰,大赦天下。乙卯,以領石頭戍事南康王南兗州刺史三月甲申,老人星見。丙申,改封建安王南平王夏五月戊寅驃騎大將軍揚州刺史臨川王免。己卯、干陁利國遣使獻方物。以領軍將軍蕭景為安右將軍,監揚州。辛巳,以臨川王中軍將軍中書監六月乙酉,以益州刺史陽王恢為領軍將軍中軍將軍中書監臨川王以本號行司徒癸卯,以國子祭酒蔡撙為吏部尚書秋八月壬寅,老人星見。詔以兵騶奴婢,男年登六十,女年登五十,免為平民。冬十月乙亥,以中軍將軍、行司徒臨川王中書監司徒十一月辛亥,以南平王左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

卷第三本紀第三 武帝下

7
七年春正月辛丑朔,赦殊死以下。丁卯,滑國遣使獻方物。二月甲戌,北伐眾軍解嚴。河南遣使獻方物。丁亥,老人星見。三月乙卯,高麗國遣使獻方物。夏四月乙酉,太尉臨川王宏薨。南州津改置校尉,增加俸秩。詔在位群臣,各舉所知,凡是清吏,咸使薦聞,州年舉二人,大郡一人。六月己卯,林邑國遣使獻方物。秋九月己酉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荊州刺史鄱陽王恢薨。冬十月辛未,以丹陽尹、湘東王繹為荊州刺史十一月庚辰,大赦天下。是日,丁貴嬪薨。辛巳夏侯亶、胡龍牙、元樹、曹世宗等眾軍剋壽陽城。丁亥,放魏揚州刺史李憲還北。以壽陽置豫州,合肥改為南豫州。以中護軍夏侯亶為豫、南豫二州刺史。平西將軍郢州刺史元樹進號安西將軍。魏新野太守以郡降。
12
二年春正月戊寅,以雍州刺史晉安王綱為驃騎大將軍揚州刺史,南徐州刺史廬陵王續平北將軍雍州刺史癸未,老人星見。夏四月庚申,大雨雹。壬申,以河南王佛輔為寧西將軍、西秦、河二州刺史。六月丁巳,遣魏太保汝南王元悅還北為魏主。庚申,以魏尚書左僕射范遵為安北將軍、司州牧,隨元悅北討。林邑國遣使獻方物。壬申,扶南國遣使獻方物。秋八月庚戌,輿駕幸德陽堂,設絲竹會,祖送魏主元悅。山賊聚結,寇會稽郡所部縣。九月壬午,假超武將軍湛海珍節以討之。
14
四年春正月丙寅朔,以鎮衛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南平王偉進位大司馬,司空元法僧進太尉,尚書令、中權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袁昂進位司空。立臨川靖惠王宏子正德為臨賀郡王。戊辰,以丹陽尹邵陵王綸為揚州刺史。太子右衛率薛法護為平北將軍、司州牧,衛送元悅入洛。庚午,立嫡皇孫大器為宣城郡王。癸未,魏南兗州刺史劉世明以城降,改魏南兗州為譙州,以世明為刺史。二月壬寅,老人星見。新除太尉元法僧還北,為東魏主。以安右將軍元景隆征北將軍徐州刺史,雲麾將軍羊侃安北將軍兗州刺史,散騎常侍元樹為鎮北將軍庚戌,新除揚州刺史邵陵王綸有罪,免為庶人。壬子,以江州刺史武陵王紀為揚州刺史,領軍將軍蕭昂江州刺史丙辰,邵陵縣獲白鹿一。三月庚午侍中、領國子博士蕭子顯上表置制旨《孝經》助教一人,生十人,專通高祖所釋《孝經義》。夏四月壬申,盤盤國遣使獻方物。秋七月甲辰,星隕如雨。八月丙子特進陸杲卒。九月乙巳,以太子詹事南平王世子恪為領軍將軍,平北將軍、雍州刺史廬陵王續安北將軍,西中郎將、荊州刺史湘東王繹為平西將軍,司空袁昂尚書令十一月己酉,高麗國遣使獻方物。十二月庚辰,以太尉元法僧驃騎大將軍、開府同三司之儀、郢州刺史
18
二年春正月甲辰,以兼領軍臧盾中領軍二月乙亥,輿駕躬耕籍田。丙戌,老人星見。三月庚申,詔曰:「政在養民,德存被物,上令如風,民應如草。朕以寡德,運屬時來,撥亂反正,倏焉三紀。不能使重門不閉,守在海外,疆埸多阻,車書未一。民疲轉輸,士勞邊防。徹田為糧,未得頓止。治道不明,政用多僻,百辟無沃心之言,四聰闕飛耳之聽,州輟刺舉,郡忘共治。致使失理負謗,無由聞達。侮文弄法,因事生姦,肺石空陳,懸鐘徒設。《書》不云乎:『股肱惟人,良臣惟聖。』實賴賢佐,匡其不及。凡厥在朝,各獻讜言,政治不便於民者,可悉陳之。若在四遠,刺史二千石長吏,並以奏聞。細民有言事者,咸為申達。朕將親覽,以紓其過。文武在位,舉爾所知,公侯將相,隨才擢用,拾遺補闕,勿有所隱。」夏四月乙未,以驃騎大將軍、開府同三司之儀元法僧太尉,領軍師將軍。先是,尚書右丞江子四上封事,極言政治得失。五月癸卯,詔曰:「古人有言,屋漏在上,知之在下。朕所鐘過,不能自覺。江子四等封事如上,尚書可時加檢括,於民有蠹患者,便即勒停,宜速詳啟,勿致淹緩。」乙巳,以魏前梁州刺史元羅為征北大將軍、青、冀二州刺史。六月丁亥,詔曰:「南郊、明堂、陵廟等令,與朝請同班,於事為輕,可改視散騎侍郎。」冬十月乙亥,詔大舉北伐。十一月己亥,詔北伐眾班師。辛亥,京師地震。十二月壬申,魏請通和,詔許之。丁酉,以吳興太守、駙馬都尉、利亭侯張纘吏部尚書
29
太清元年正月壬寅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荊州刺史廬陵王續薨;以鎮南將軍江州刺史湘東王繹為鎮西將軍荊州刺史辛酉,輿駕親祠南郊,詔曰:「天行彌綸,覆燾之功博;乾道變化,資始之德成。朕沐浴齋宮,虔恭上帝,祗事槱燎,高熛太一,大禮克遂,感慶兼懷,思與億兆,同其福惠。可大赦天下,尤窮者無出即年租調;清議禁錮,並皆宥釋;所討逋叛,巧籍隱年,闇丁匿口,開恩百日,各令自首,不問往罪;流移他鄉,聽復宅業,蠲課五年;孝悌力田,賜爵一級;居局治事,賞勞二年。可班下遠近,博採英異,或德茂州閭,道行鄉邑,或獨行特立,不求聞達,咸使言上,以時招聘。」甲子,輿駕親祠明堂。二月己卯,白虹貫日。庚辰,魏司徒侯景求以豫章、廣、潁、洛、陽、西揚、東荊、北荊、襄、東豫、南兗、西兗、齊等十三州內屬。壬午,以景為大將軍,封河南王,大行臺,制承如鄧禹故事。丁亥,輿駕躬耕籍田。三月庚子高祖幸同泰寺,設無遮大會,舍身,公卿等以錢一億萬奉贖。甲辰,遣司州刺史羊鴉仁、兗州刺史桓和、仁州刺史湛海珍等應接北豫州。夏四月丁亥,輿駕還宮,大赦天下,改元,孝悌力田為父後者賜爵一級,在朝群臣宿衛文武並加頒賚。五月丁酉,輿駕幸德陽堂,宴群臣,設絲竹樂。六月戊辰,以前雍州刺史鄱陽王範為征北將軍,總督漢北征討諸軍事。秋七月庚申羊鴉仁入懸瓠城。甲子,詔曰:「二豫分置,其來久矣。今汝、潁剋定,可依前代故事,以懸瓠為豫州,壽春為南豫,改合肥為合州,北廣陵為淮州,項城為殷州,合州為南合州。」八月乙丑,王師北伐,以南豫州刺史蕭淵明大都督。詔曰:「今汝南新復,嵩、潁載清,瞻言遣黎,有勞鑒寐,宜覃寬惠,與之更始。應是緣邊初附諸州部內百姓,先有負罪流亡,逃叛入北,一皆曠蕩,不問往愆。並不得挾以私仇而相報復。若有犯者,嚴加裁問。」戊子,以大將軍侯景錄行臺尚書事。九月癸卯,王遊苑成。庚戌,輿駕幸苑。冬十一月,魏遣大將軍慕容紹宗等至寒山。丙午,大戰,淵明敗績,及北兗州刺史胡貴孫等並陷魏。紹宗進圍潼州。十二月戊辰,遣太子舍人元貞還北為魏主。辛巳,以前征北將軍鄱陽王範為安北將軍、南豫州刺史

卷第六本紀第六 敬帝

4
二年春正月壬寅,詔曰:「夫子降靈體哲,經仁緯義,允光素王,載闡玄功,仰之者彌高,誨之者不倦。立忠立孝,德被蒸民,制禮作樂,道冠群后。雖泰山頹峻,一簣不遺,而泗水餘瀾,千載猶在。自皇圖屯阻,祀薦不修,奉聖之門,胤嗣殲滅,敬神之寢,簠簋寂寥。永言聲烈,實兼欽愴。外可搜舉魯國之族,以為奉聖後;並繕廟堂,供備祀典,四時薦秩,一皆遵舊。」是日,又詔「諸州各置中正,依舊訪舉。不得輒承單狀序官,皆須中正押上,然後量授。詳依品制,務使精實。其荊、雍、青、兗雖暫為隔閡,衣冠多寓淮海,猶宜不廢司存。會計罷州,尚為大郡,人士殷曠,可別置邑居。至如分割郡縣,新號州牧,並係本邑,不勞兼置。其選中正,每求耆德,該悉以他官領之。」以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王琳為司空驃騎大將軍。分尋陽、太原、齊昌、高唐、新蔡五郡,置西江州,即於尋陽仍充州鎮。又詔「宗室在朝開國承家者,今猶稱世子,可悉聽襲本爵。」以尚書右僕射王通尚書左僕射丁巳鎮西將軍、益州刺史長沙王韶進號征南將軍。二月庚午,領軍將軍徐度入東關。太保廣州刺史蕭勃舉兵反,遣偽帥歐陽頠、傅泰、勃從子孜為前軍,南江州刺史餘孝頃以兵會之。詔平西將軍周文育平南將軍侯安都等率眾軍南討。戊子,徐度至合肥,燒齊船三千艘。癸巳周文育軍於巴山生獲歐陽頠。三月庚子,文育前軍丁法洪於蹠口生俘傅泰。蕭孜、餘孝頃軍退走。甲辰,以新除司空王琳為湘、郢二州刺史。甲寅,德州刺史陳法武、前衡州刺史譚世遠於始興攻殺蕭勃夏四月癸酉,曲赦江、廣、衡三州;並督內為賊所拘逼者,並皆不問。己卯,鑄四柱錢,一準二十。齊遣使請和。壬辰,改四柱錢一準十。丙申,復閉細錢。蕭勃故主帥前直閣蘭敱襲殺譚世遠,敱仍為亡命夏侯明徹所殺。勃故記室李寶藏奉懷安侯蕭任據廣州作亂。戊戌,侯安都進軍,餘孝頃棄軍走,蕭孜請降,豫章平。五月乙巳平西將軍周文育進號鎮南將軍,侯安都進號鎮北將軍,並以本號開府儀同三司丙午,以鎮軍將軍徐度為南豫州刺史。戊辰,餘孝頃遣使詣丞相府乞降。秋八月甲午,加丞相陳霸先黃鉞,領太傅,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給羽葆、鼓吹。九月辛丑,崇丞相為相國,總百揆,封十郡為陳公,備九錫之禮,加璽紱遠遊冠,位在王公上。加相國綠綟綬。置陳國百司。冬十月戊辰,進陳公爵為王,增封十郡,并前為二十郡。命陳王冕十有二旒,建天子旌旂,出警入蹕,乘金根車,駕六馬,備五時副車,置旄頭雲罕,樂舞八佾,設鐘鋋宮縣。王后王子女爵命之典,一依舊儀。辛未,詔曰:五運更始,三正迭代,司牧黎庶,是屬聖賢,用能經緯乾坤,彌綸區宇,大庇黔首,闡揚洪烈。革晦以明,積代同軌,百王踵武,咸由此則。梁德湮微,禍難薦發:太清云始,用困長蛇;承聖之年,又罹封豕;爰至天成,重竊神器。三光亟改,七廟乏祀,含生已泯,鼎命斯墜,我皇之祚,眇若綴旒,靜惟《屯》、《剝》,夕惕載懷。相國陳王,有縱自天,降神惟嶽,天地合德,晷曜齊明。拯社稷之橫流,提億兆之塗炭。東誅叛逆,北殲獯醜,威加四海,仁漸萬國。復張崩樂,重紀絕禮,儒館聿修,戎亭虛候。雖大功在舜,盛績維禹,巍巍蕩蕩,無得而稱。來獻白環,豈直皇虞之世;入貢素雉,非止隆周之日。故效珍川陸,表瑞煙雲,玉露醴泉,旦夕凝涌,嘉禾瑞草,孳植郊甸,道昭於悠代,勛格於皇穹。明明上天,光華日月,革故著於玄象,代德彰於讖圖,獄訟有違,謳歌爰適,天之歷數,實有攸在。朕雖庸藐,闇於古昔,永稽崇替,為日已久,敢忘列代之遺典,人祇之至願乎!今便遜位別宮,敬禪于陳,一依唐虞、宋齊故事。

卷第十四列傳第八 江淹 任昉

14
初,齊明帝既廢鬱林王,始為侍中中書監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揚州刺史錄尚書事,封宣城郡公,加兵五千,使昉具表草。其辭曰:「臣本庸才,智力淺短。太祖高皇帝篤猶子之愛,降家人之慈;世祖武皇帝情等布衣,寄深同氣。武皇大漸,實奉詔言。雖自見之明,庸近所蔽,愚夫一至,偶識量己,實不忍自固於綴衣之辰,拒違於玉几之側,遂荷顧託,導揚末命。雖嗣君棄常,獲罪宣德,王室不造,職臣之由。何者?親則東牟,任惟博陸,徒懷子孟社稷之對,何救昌邑爭臣之譏。四海之議,於何逃責?陵土未乾,訓誓在耳,家國之事,一至於斯,非臣之尤,誰任其咎!將何以肅拜高寢,虔奉武園?悼心失圖,泣血待旦。寧容復徼榮於家恥,宴安於國危。驃騎上將之元勳,神州儀刑之列岳,尚書是稱司會,中書實管王言。且虛飾寵章,委成禦侮,臣知不愜,物誰謂宜。但命輕鴻毛,責重山岳,存沒同歸,毀譽一貫。辭一官不減身累,增一職已黷朝經。便當自同體國,不為飾讓。至於功均一匡,賞同千室,光宅近甸,奄有全邦,殞越為期,不敢聞命,亦願曲留降鑒,即垂聽許。鉅平之懇誠必固,永昌之丹慊獲申,乃知君臣之道,綽有餘裕,茍曰易昭,敢守難奪。」帝惡其辭斥,甚慍昉,由是終建武中,位不過列校。

卷第二十二列傳第十六 太祖五王

5
十五年春,所生母陳太妃寢疾,宏與母弟南平王侍疾,並衣不解帶,每二宮參問,輒對使涕泣。及太妃薨,水漿不入口者五日,高祖每臨幸慰勉之。宏少而孝謹,齊之末年,避難潛伏,與太妃異處,每遣使參問起居。或謂宏曰:「逃難須密,不宜往來。」宏銜淚答曰:「乃可無我,此事不容暫廢。」尋起為中書監驃騎大將軍、使持節、都督如故,固辭弗許。
32
高祖義兵至,恢於新林奉迎,以為輔國將軍。時三吳多亂,高祖命出頓破崗。建康平,還為冠軍將軍右衛將軍。天監元年,為侍中、前將軍,領石頭戍軍事,封鄱陽郡王,食邑二千戶。二年,出為使持節、都督南徐州諸軍事、征虜將軍南徐州刺史。四年,改授都督郢、司二州諸軍事、後將軍郢州刺史,持節如故。義兵初,郢城內疾疫死者甚多,不及藏殯,及恢下車,遽命埋掩。又遣四使巡行州部,境內大治。七年,進號雲麾將軍,進督霍州。八年,復進號平西將軍。十年,徵為侍中護軍將軍、石頭戍軍事,領宗正卿。十一年,出為使持節、都督荊、湘、雍、益、寧、南、北梁、南、北秦九州諸軍事、平西將軍荊州刺史,給鼓吹一部。十三年,遷散騎常侍、都督益、寧、南、北秦、沙七州諸軍事、鎮西將軍益州刺史,使持節如故,便道之鎮。成都去新城五百里,陸路往來,悉訂私馬,百姓患焉,累政不能改。恢乃市馬千匹,以付所訂之家,資其騎乘,有用則以次發之,百姓賴焉。十七年,徵為侍中、安前將軍、領軍將軍。十八年,出為使持節、散騎常侍、都督荊、湘、雍、梁、益、寧、南、北秦八州諸軍事、征西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荊州刺史。普通五年,進號驃騎大將軍。七年九月,薨于州,時年五十一。詔曰:「故使持節、散騎常侍、都督荊、湘、雍、梁、益、寧、南、北秦八州諸軍事、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荊州刺史鄱陽王恢,風度開朗,器情凝質。爰在弱歲,美譽克宣,洎於從政,嘉猷載緝。方入正論道,弘燮台階,奄焉薨逝,朕用傷慟于厥心。宜隆寵命,以申朝典。可贈侍中、司徒,王如故。並給班劍二十人。謚曰忠烈。」遣中書舍人劉顯護喪事。

卷第二十三列傳第十七 長沙嗣王業子孝儼 弟藻 永陽嗣王伯游 衡陽嗣王元簡 桂陽嗣王象

11
衡陽嗣王元簡,字熙遠,高祖第四弟暢之子。暢仕齊至太常,封江陵縣侯,卒。天監元年,追贈侍中、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封衡陽郡王。謚曰宣。

卷第二十九列傳第二十三 高祖三王

12
續少英果,膂力絕人,馳射游獵,應發命中。高祖常歎曰:「此我之任城也。」嘗與臨賀王正德及胡貴通、趙伯超等馳射於高祖前,續冠於諸人,高祖大悅。三年,為使持節、都督雍、梁、秦、沙四州諸軍事、西中郎將、雍州刺史。七年,加宣毅將軍。中大通二年,又為使持節、都督雍、梁、秦、沙四州諸軍事、平北將軍、寧蠻校尉、雍州刺史,給鼓吹一部。續多聚馬仗,畜養驍雄,金帛內盈,倉廩外實。四年,遷安北將軍。大同元年,為使持節、都督江州諸軍事、南將軍江州刺史。三年,徵為護軍將軍、領石頭戍軍事。五年,為驃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又出為使持節、都督荊、郢、司、雍、南、北秦、梁、巴、華九州諸軍事、荊州刺史。中大同二年,薨於州,時年四十四。贈司空、散騎常侍驃騎大將軍,鼓吹一部,謚曰威。長子安嗣。

卷第三十九列傳第三十三 元法僧 元樹 元願達 王神念楊華 羊侃子鹍 羊鴉仁

1
元法僧,魏氏之支屬也。其始祖道武帝。父鐘葵,江陽王。法僧仕魏,歷光祿大夫,後為使持節、都督徐州諸軍事、徐州刺史,鎮彭城。普通五年,魏室大亂,法僧遂據鎮稱帝,誅鋤異己,立諸子為王,部署將帥,欲議匡復。既而魏亂稍定,將討法僧。法僧懼,乃遣使歸款,請為附庸,高祖許焉,授侍中司空,封始安郡公,邑五千戶。及魏軍既逼,法僧請還朝,高祖遣中書舍人朱異迎之。既至,甚加優寵。時方事招攜,撫悅降附,賜法僧甲第女樂及金帛,前後不可勝數。法僧以在魏之日,久處疆埸之任,每因寇掠,殺戮甚多,求兵自衛,詔給甲仗百人,出入禁闥。大通二年,加冠軍將軍。中大通元年,轉車騎將軍。四年,進太尉,領金紫光祿。其年,立為東魏主,不行,仍授使持節、散騎常侍驃騎大將軍、開府同三司之儀、郢州刺史。大同二年,徵為侍中太尉,領軍師將軍,薨,時年八十三。二子景隆、景仲,普通中隨法僧入朝。

卷第五十四列傳第四十八 諸夷 海南諸國 東夷 西北諸戎

59
高昌國,闞氏為主,其後為河西王沮渠茂虔弟無諱襲破之,其王闞爽奔于芮芮。無諱據之稱王,一世而滅。國人又立麴氏為王,名嘉,元魏授車騎將軍、司空公、都督秦州諸軍事、秦州刺史、金城郡開國公。在位二十四年卒,謚曰昭武王。子子堅,使持節、驃騎大將軍散騎常侍都督瓜州諸軍事、瓜州刺史、河西郡開國公、儀同三司、高昌王嗣位。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