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天部下》

Library Resources
1 天部下:
《老子》曰:天得一以清。天無以清,將恐裂。
又曰: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2 天部下:
《莊子》曰:天之蒼蒼,以其正色耶!其遠而至極也。

3 天部下:
《文子》曰:樸至大者無形狀,道至大者無度量。故天圓不中規,地方不中矩。
又曰:天明日明,然後能正四方;君明臣明,然後能照萬物;域中四明,故能久。
又曰:高莫高於天,下莫下於澤。天高澤下,聖人法之。
又曰:天愛其精,地愛其平,人愛其情。天之精,日月星辰雷霆風雨也;地之平,水火金木土也;人之情,思慮聰明喜怒也。

4 天部下:
《列子》》曰:杞國有人憂天崩墜,身亡所寄,廢於寢食。又有憂彼憂者,因曉之曰:「天,積氣耳。若屈伸呼吸,終日在天中行止,奈何憂崩墜乎?」其人曰:「天果積氣,日月星辰不當墜耶?」曉者云:「日月星辰亦積氣之光耀者也。」長廬子聞而笑曰:「虹霓也,雲霧也,風雨也,四時也,此積氣之成乎天者也。知積氣也,何以不壞?夫天地,空中之一細物,有中之最巨也。難窮終始,此固然矣。憂其壞者,亦為遠大;言不壞者,亦為未是。天地不得不壞,則會歸於壞時,奚為不憂哉?」列子聞而笑曰:「言天地壞亦謬矣,言不壞亦謬矣。壞與不壞,吾所不知也。雖然,彼一也,此一也。故生不知死,死不知生;來不知去,去不知來。壞與不壞。吾何容心哉?」
又曰:湯問夏革曰:「四海之外奚有乎?」曰:「猶齊州也。」湯曰:「汝奚以實之?」革曰:「朕東行至營,人民猶是也。問營之東,復猶營也。西行之豳,民人猶是也。問豳之西,復猶豳也。朕以是知四海、四荒、四極之外不異是也。故大小相含,無窮極也。含萬物者,亦如含天地。含萬物也故不窮,含天地之表故無極。朕亦焉知天地之表不有大天地者乎!亦吾所不知也。天地亦物,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媧氏選五色之石以補闕,斷鰲之足鰲,巨龜也。以立四極。其後共工氏與顓頊爭為帝。《淮南子》曰:與神農爭。怒觸不周之山,折天柱,絕地維。故天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滿東南,故百川水潦歸焉。」

5 天部下:
《抱樸子》曰:宣夜之書亡,而《郄萌記》先師相傳。《宣夜說》云:「天無質,仰而瞻之。高遠無極,眼瞀睛極,蒼蒼然也。譬旁望遠道黃山而皆青,俯察千仞之谷而黝黑。夫青冥色黑,非有體也。日月星象浮生空中,行止皆須氣焉。故七曜或住或游,逆順伏見無常,進退不同,由無所根系故各異也。故辰極常居其所,北斗不與眾星西沒焉。七曜皆東行,日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遲疾任性,若綴附天體,不得不爾也。」
又曰:良將剛則法天,可望而不可干;柔則象淵,可觀而不可入。

6 天部下:
《淮南子》曰:四時天之吏,日月天之使,星辰天之期,虹蜺彗星天之忌。
又曰:天有九野,九千九百九十里,四隅去地五萬里。

7 天部下:
楊子《法言》曰:惟天為聰,惟天為明。夫能高其目而下其耳者,匪天也夫!
又曰:或問天曰:「吾於天歟,見無為之為矣。」或曰:「雕刻眾形者,匪天歟?」曰:「以其不雕刻也。如物刻而雕之焉,得力而給諸?」
又曰:天可度,則覆物淺矣。

8 天部下:
《申子》曰:天道無私,是以恒正;天常正,是以清明。

9 天部下:
《管子》曰:天或維之,地或載之,莫之維,天已墜矣,況於人乎!

10 天部下:
《曾子》曰:單居離問曾子曰:「天圓而地方,誠有之乎?」曾子曰:「天之所生上首,地之所生下首,上首之謂圓,下首之謂方,始識天圓而地方,則是四角之不掩也。參嘗聞之夫子曰:天道曰圓,地道曰方;方曰幽,圓曰明。明者吐氣,是故外景;幽者含氣,是故內景。」

11 天部下:
《墨子》曰:飄風苦雨,溱溱而至,此天之所以罰百姓不上同於天者也。

12 天部下:
《孔叢子》曰:魏王問子順曰:「寡人聞:昔者上天神異后稷,而為之下嘉穀,周遂以興。」

13 天部下:
《呂氏春秋》曰:天道圓,地道方,聖人所以立天下。天圓謂精氣圓通,周復無雜,故曰圓。地方謂萬物殊形,皆有分職,不能相為,故曰方。主執圓,臣處方,方圓不易,國乃昌。
又曰:天地車輪,終則復始,極則復反。
又曰:天地大矣,生而不子,成而不有,萬物皆被其澤,得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三皇五帝之德也。
又曰:天有九野。何謂九野?中央曰鈞天,東方曰蒼天,《尚書考靈耀》曰皋天,《廣雅》曰上天。東北方曰變天,北方曰玄天,西北方曰幽天,西方曰皓天,《尚書考靈耀》、《廣雅》皆曰成天。西南方曰朱天,南方曰炎天,《尚書考靈耀》曰赤天。南東方曰陽天。

14 天部下:
《太玄經》曰:九天:一為中天,二為羨天,三為順天,四為更天,五為睟天,六為廓天,七為咸天,八為沉天,九為成天。
又曰:天以不見為玄,地以不形為玄,人以心腹為玄,天奧西北,郁化精也;地奧黃泉,隱營魄也;人奧思慮,含至精也。

15 天部下:
《說苑》曰:齊景公問子貢曰:「仲尼賢乎?」曰:「賢。」又問曰:「奚若?」曰:「不知也。」公怪之。子貢曰:「今謂天高,無少長賢愚皆知。若問其高幾何,皆曰不知。仲尼之賢,猶天之高也,奚得以知?」又曰:臣事仲尼,猶執杯就江海飲,莫知淺深也。「
又曰:齊桓公問管仲曰:「王者何貴?」對曰:「貴天。」桓公仰視天。管仲曰:「所謂天者,非謂蒼蒼莽莽之天也。居人上者,以百姓為天。」

16 天部下:
蔡邕《天文志》曰:言天體者有三家:一曰周髀,二曰宣夜,三曰渾天。宣夜之學,絕無師法。周髀術數具存,考驗天狀,多所違失,故史官不用。惟渾天者近,得其情,今史官所用,候臺銅儀則其法也。立八尺圜儀之度,而具天地之象,以正黃道,名察發斂,以行日月,以步五緯,精微深妙,百世不易之道。

17 天部下:
《異苑》曰:陶侃夢飛翔沖天,天門九重,已入其八,餘一門不得進,以翼搏天,一翅致折,驚而墜下,左腋腫痛。后威果振主,欲有窺擬之志,每憶折翅之祥,抑心而止。

18 天部下:
徐整《三五歷紀》曰: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後乃有三皇。數起於一,立於三,成於五,盛於七,處於九,故天去地九萬里。

19 天部下:
《廣雅》曰:太初,氣之始也,清濁未分。太始,形之始也,清者為精,濁者為形。太素,質之始也,已有素樸而未散也。二氣相接,剖判分離,清濁為天地。
又曰:天圓廣,南北二億三萬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東西短減四步,周六億十萬七百里二十五步。從地至天,一億一萬六千七百八十一里半;下地至厚,與天高等。
又曰:南方曰炎天,西南方曰朱天,西方曰成天,西北方曰幽天,北方曰玄天,東北方曰變天,東南方曰陽天,中央曰鈞天,東方曰上天,謂之九天。九天之際曰九垠垠,堮也。九天之外曰次九垓。垓,階也。言其階次九也。

20 天部下:
《纂要》曰:天地四方曰六合,四方上下謂之宇,古往今來謂之宙。

21 天部下:
《白虎通》曰:男女總名為人。天地所以無總名何?天圓地方不相類也。天左旋,地右周,猶君臣陰陽相向也。
又曰:天所以有災變何?所以謹告人君,覺悟其過,欲令悔,慎思慮也。

22 天部下:
黃帝《素問》曰:積陽為天,故曰清陽。

23 天部下:
《河圖挺佐輔》曰:百世之後,地高天下,不風不雨,不寒不暑,民復食土,皆知其母,不知其父。如此千歲之後而天可倚杵,洶洶隆隆,曾莫知其始終。

24 天部下:
《汲冢紀年書》曰:懿王元年,天再旦於鄭。

25 天部下:
東方朔《神異經》曰:昆侖有銅柱焉。其高入天,謂之天柱。

26 天部下:
《皇覽冢墓記》曰:好事者言:黃帝乘龍升雲登朝霞,上至列闕,倒影天體,如車有蓋,日月懸著,何可上哉!

27 天部下:
張衡《靈憲》曰:天有九位,自地至天一億萬六千三百五十里。懸天之晷、薄地之儀,皆千里而差一寸

28 天部下:
孫氏《瑞應圖》曰:舜時后稷播植,天降秬秠,故《詩》曰:「天降嘉種,惟秬惟秠。」秬音巨,秠音丕。

29 天部下:
《論衡》曰:天門在西北,又日月五星隨天而西移,行遲天耳。譬若硙石之上,螻蟻行遲,硙轉疾,內雖異行,外猶俱轉。
又曰:天行三百六十五度,凡積十三萬里也。其行甚疾,無以為驗,倘與陶鈞之運、弩矢之流相類似乎?
又曰:天平與地無異,若覆盆之狀。

30 天部下:
《洛書甄耀度》曰: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夫一度為千九百三十二里,則天地相去十七萬八千五百里。

31 天部下:
《關令內傳》曰:天地南午北子相去九千萬里,東卯西酉亦九千萬里,四隅空相去九千萬里,天去地四千萬里。
又曰:天有五億五萬五千五百五十里,地亦如之,各以四海為脈。

32 天部下:
伏侯《古今注》曰:成帝建始三年七月,夜有黃白氣,長十余丈,明照地,或曰天裂,或曰天劍。

33 天部下:
《五經通義》曰:神之大者,昊天上帝。即耀魄寶也。
又曰:天皇大帝亦曰太一。又曰:其佐曰五帝。東方青帝靈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光紀,中央黃帝含樞紐。
又曰:天所以有雷霆風雨霜雪霧露何?欲以成歲潤萬物,因以見災異也。

34 天部下:
鄒衍大言天事,號談天衍。

35 天部下:
虞昺《穹天論》曰:天形穹隆如笠,而冒地之表,浮元氣之上。譬覆奩以抑水而不沒者,氣充其中也。日繞辰極,沒西而還東,不入地中也。

36 天部下:
《天文錄》曰:古人言天地之形者有三:一曰渾天,二曰蓋天,三曰宣夜。宣夜之說未嘗聞也。后有虞昺作《穹天論》,姚信作《昕天論》,虞喜作《安天論》。眾形殊象,參差其間。蓋天之說又有三體:一云天如車蓋,游乎八極之中:一云天形如笠,中央高而四邊下;亦云天如欹車蓋,南高北下。

37 天部下:
桓譚《新論》曰:通人揚子云因眾儒之說,以天為蓋,常左旋,日月星辰隨而東西。乃圖畫形體行度,參以四時歷數,昏明晝夜,欲為世人立紀律,以垂法后嗣。余難之曰:「春秋,晝夜欲等,平旦,日出於卯正東方;暮,日入於酉正西方。今以天下人占視之,此乃人之卯酉,非天卯酉。天之卯酉,當北斗極。北斗極,天樞。樞,天軸也,猶蓋有保斗矣。蓋雖轉,而保斗不移。天亦轉周匝,斗極常在,知為天之中也。仰視之,又在北,不正在人上,而春秋分時,日出入乃在斗南,如蓋轉,則北道近,南道遠,彼晝夜數何從等乎?」子云無以解也。后與子云奏事,坐白虎殿廊廡下,以寒,故背日曝背。有頃,日光去背,不復曝焉。因以示子云曰:「天即蓋轉而日西行,其光彩當照此廊下而稍東耳,無乃是反應渾天家法焉!」子云立壞其所作,則儒家以天為左轉非也。

38 天部下:
楊泉《物理論》曰:天者,旋也,均也,積陽純剛,其體回旋,群生之所大仰。
又曰:儒家立渾天,以追天形,從車輪焉。周髀立蓋天,言天氣循邊而行,從磨石焉。斗極,天之中也。言天者,必擬之人,故自臍以下人之陰也,自極以北天之陰也。所以立天地者,水也;成天地者,氣也。水土之氣升而為天。天者,君也。夫地有形而天無體,譬如火焉,煙在上,灰在下也。渾天說天,言天如車輪而轉,日月旦從上過,夜從下過,故得出卯入酉。或以斗極難之,故作蓋天,言天左轉,日月右行,皆緣邊為道。就渾天之說,則斗極不正;若用蓋天,則日月出入不定。夫天,元氣也,皓然而已,無他物焉。

39 天部下:
姚信《昕天論》曰:若使天裹地,如卵含雞,地何所倚立而自安固?若有四維柱石,則天之運轉將以相害。使無四維,因水勢以浮,則非立性也。若天經地行於水中,則日月星辰之行,將不得其性。是以有兩地之說,下地則上地之根也,天行乎兩地之間矣。今地形立於下,天象運乎上,譬如人頤移臨胸,而項不覆背,近取諸身,故知天體南低入地,北則高也。冬至極低,天運近南,故日去人遠,斗去人近。北氣至,故冰寒也。夏至極起,天運近北,故斗去人遠,日去人近。南天氣至,故蒸熱也。極之高時,日所行地中淺,故夜短;天去地高,故晝長。極之低時,日所行地中深,故夜長;天去地下,故晝短。然則天行寒依於渾,夏依於蓋也。

40 天部下:
《楚辭·天問》曰:圓則九重,孰營度之?言天圓九重,誰度知之。惟茲何功,孰初作之?言此天九重,誰功始之。管維焉系,天極焉加?管,轉綱也。言天夜轉徙,寧有維綱系其際,極安所加乎也。八柱何當,東南何虧?言天有八山為柱皆何直,東南不足,誰能缺也。

41 天部下:
《古樂府詩》曰:天上何所有,歷歷種白榆。

URN: ctp:n361971